國內科技媒體在自我把關和相應的規範監督方面做的如何?

近日,在一篇博客中,MG Siegler 對美國科技博客生態的現狀大加撻伐,他認為,當下的科技媒體充斥著新聞稿、水文,一度變革了新聞作業方式的的科技博客正在走向另一個「黃色新聞」的黑暗時代。MG Siegler 在讀罷了幾百篇新聞報道之後,他提出了這樣一條 「 75-20-5 」假說:「任何一天,在我們讀到的科技媒體的新聞中,75% 是部分準確的,20% 完全是扯淡,只有 5% 是完全真實的。」 via 科技博客的「 75-20-5 」假說:又一個「黃色新聞」時代的來臨

國外已經有人發出對科技媒體真實自律的隱憂,那國內的情況如何呢?


一:這廝吐槽的點是什麼


人家槽點是不靠譜的業內爆料,樓上幾個答題的說「水文」……我真是搞不懂你們看了英文原文沒……
MG siegler 這廝吐槽的觀點集中是這三段話:

You probably want some examples, but really, almost everything you read is an example. Here』s a quick and obvious one in recent memory. Back in May, on the topic of Waze:

Especially because multiple credible sources contacted by TechCrunch have told us that the Google acquisition rumour is not at all true.

A couple weeks later? Whoops.
One has to wonder if those 「multiple credible sources」 are the same ones that told PandoDaily recently all kinds of juicy details about BeachMint falling apart. Whoops.

「multiple credible sources」是整篇文章的槽點。
吐槽的對象是:科技博客鼻祖TechCrunch,標題黨較多的PandoDaily,順帶誇獎了了下AllthingsD(WSJ旗下),無聲無息罵了那幾家以某公司為主,爆料較多的 9to5 系。

You can talk yourself into any truth, but an absence of facts is not a validation of anything beyond the fact that you have bad sources.

結尾處再次吐槽了:不要亂用事實,不要輕信那些「bad sources」。

二:跟國內對比的是哪些?

回到國內。
首先明確與Techcrunch、Pandodaily等對應的不是什麼太平洋電腦網,泡泡網,而是科技博客,諸如愛范兒,Pingwest,虎嗅(嚴格來說這貨也不算),獵雲網等。
整個 MIG Siegler 文章,或者說題主提問的點,與「評測機」、「小編」沒有屁毛錢關係。而是與科技博客作者與文章、業內有關係。

三:國內科技博客爆料的水平和情況


就我所知,我國科技博客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有報道需求,再去聯繫寫稿這一層面。

其實你翻看國內科技博客做得好的幾家,大多數都這樣。無論是愛范兒,還是36kr(當然,這廝已經是向中關村管委會彙報自己為VC了……不算貴科技博客圈了),還是停留在整合外稿上。

在爆料,或者「知情人」說這塊做的好的科技博客,在我看來還是 Pingwest 、獵雲網較好。關鍵還是在於創始人的背景和人脈。能否快速利用之前人脈在業內積累「能寫」、「公正」這種名氣。讓跟多的料過來,形成良性循環。
本來雷鋒網之前做的不錯,但是我覺得太邪了,很多爆料是為噴而噴。所以又不知怎麼滴做下去了……
回到pingwest,這倆科技博客也是承了創始人此前經歷的紅利。前者是廝混圈內多年的交際花駱老師,後者創始人則是圈內大公司出來的,手上人脈也多。

但即使是這些做的好的,仍然遠遠不如國外TC連續好幾天頭條都可以用「Credible Sources told us……」這種。

當然,也有發稿節奏啊、編輯思路的問題。但更本質的,還是記者素質和國情問題。

先說影響力:
TC 創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在矽谷什麼影響力?
The Verge 老大 Joshua Topolsky 什麼影響力?

AllthingsD 本就 WSJ 下面,幾個牛逼的作者都是長期跟蹤大公司的那些。比如說,AlltingsD記者,
Kara Swisher,總之我在愛范兒寫文章的時候,看到所有跟Yahoo有關的文章都是這位姐寫出來的。後來點進她介紹一看,嚇cry。

Kara Swisher 這是她個人自述。摘一段:

I began reporting on Google itself in 1999, well before others did, and wrote many articles on it years before Megan worked there, like this one.

哦,她與Megan Smith,Google 的 VP 是夫妻。
她這樣表示這層關係對她在AllthingsD的報道沒有影響:

I have known and written about all of them for almost 15 years (making me a senior citizen in Web terms) and continue to have trusted sources. So, if Yahoo makes a smarter move than Google, or if I agree with Microsoft』s position on some issue, rather than Google』s, you』ll read it here whether Megan agrees with it or not. If http://Ask.com buys a small, smart company that Google was also pursuing or declined to buy, I will report it and praise such a deal, even if Megan was involved on the Google side. This may result in some arguments at home, but it won』t affect the coverage here. But to be even more clear, I will not discuss anything in this blog with Megan prior to publication and will not report any information I glean from her unless it can be attributed by name to her in that particular instance. I will always have a direct link in such cases to this disclosure.

舉這個例子,引用這麼多不是為了裝X。而是為了表示:傳統媒體都沒幾個這麼專業的新聞人,長期盯著一家公司10年以上。甚至從這些500強公司還是雛形時就開始報道。科技博客,這種新形態的媒體,更別說了。

而這些長期觀察一家公司,甚至從它創業起就開始寫稿的媒體人,或者長期觀察一個行業的媒體人(更知名的應該是莫博士),他們手中的人脈有多少?

當年的中關村IT記者四傑,傳說中可以跟張朝陽、丁磊唱K,喝酒吃串的前輩們,去哪了?

再往近了說,小米,算是最近3年移動互聯網起來的頂級項目了吧?長期觀察報道他們公司的記者……請參看這個問題:

為什麼最近業內不少知名媒體人選擇加入小米公司,招募這麼多資深媒體人想做什麼呢?

倒也不是瞧不起科技博客,國內目前幾家科技博客盈利的一隻手數的過來,過得都苦逼,就不要說用高價挖紙媒的、已經在業內有口碑的人了。這就是跟國情有關的了:

  1. 很多貴圈從業者,他們覺得做記者在中國是一件沒太多尊嚴的事情。
  2. 這些人中的很多聰明人有變現機會就變現了,有更好的去企業機會就去企業了。剩下沒能力的混子就天天吐槽行業收入低。
  3. 所以我們產生不了幾個像Kara Swisher這樣的記者。
  4. 再往下說,即使科技博客願意開高待遇挖,都挖不到——打著燈籠都找不到人。

所以,我國的科技博客發展還在雛形,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寫稿水平,爆料頻率,都遠遠不如國外科技博客。

四:結論是……

MG Siegler 說的那些,還是美國科技博客才有的特殊情況:
矽谷全球500強科技公司太tm多了啊,科技新聞簡直就是娛樂新聞了。Google Glass發布會結束後,駱軼航在租住的灣區房子樓下就能看到一老頭帶著眼睛到處走了啊。


所以,國內應該借鑒的不是如何杜絕,或者核實「謠傳」,而是如何發展自己的「Credible sourcs」啊。
再說白點,其實人家考慮的是,天天吃肉,怎麼保證不長胖;而我國還是處於一個天天吃糠,如何讓自己溫飽的階段。


國內基本所有評測都是收錢寫的,你說呢?


科技已經失控,未來風險比較大


只能說國內科技媒體的水文真的多到難以置信的地步。廠商送測的手機一般會有廠商建議評測項目/遊戲,然後很多媒體就完全按照廠商建議跑一遍流程,同一款機器不同媒體的評測實質性的性能體驗完全一樣,不同的只有排出的圖片不一樣而已。其次,看過很多評測,小編的姿勢水平也很局限吧。早就被淘汰的象限跑分,當然也可能是廠商要求,好多小編依舊在使用這種跑分。屏幕測試/對比,也很少有見得真心客觀點想法,可視角度在該款機器的合適範圍說不錯,179度這種真可視角度基本上卻是一筆帶過或者根本不提。色彩還原,對比度範圍也大多處在忽悠小白用戶的層面上。以上,都是可能因為廠商要求而做的水文。
我不是媒體從業者,不清楚小編的酬勞方式,可能是主編要求小編一天要寫滿幾篇文章的吧。然後就有偷懶的小編居然會把『探索日本女優用什麼手機』為標題來發布一篇文章,正文就是幾張某某的微博小尾巴截圖,文字上說,XX用的就是XX手機吧。僅此而已,剩下的就是寫真圖片充斥。


推薦閱讀:

國內媒體為什麼對馬航事件報道力度遠遠大於颱風「威馬遜」對廣東、廣西及海南的災情?
如果弗格森事件中開槍的是黑人警察會如何?
怎麼看待今天艾滋病日一些網站的帶有同性艾滋標題的新聞?
Sabrina Gonzalez Pasterski是下一个Einstein吗?
為什麼竇文濤知道的東西這麼多?

TAG:媒體 | 科技媒體 | 媒體從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