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早茶出了廣東就不對味了?

隨著大家的生活品質的提高,粵菜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接受。早茶作為粵菜的代表之一,也隨著粵菜出現在全國各地,但是總感覺這些早茶的都不對味,這是為啥呢?


什麼粵菜注重食材,離開了好的食材無法發揮啊,早茶文化是生活方式一部分啊,確實有影響,但不是全部。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真相是——在廣東,對很多做茶市和飯市的酒樓來說,茶市成本高(材料,工時,點心師人工),價格卻高不到哪裡去,利潤率明顯不如做飯市的。對茶樓來說,茶市賺人氣,飯市賺錢是比較常見的默認規律(不排除有反例),尤其是早茶,現在生活節奏快,年輕人都要上班或者做生意,除非節假日不然沒那閑工夫去嘆早茶,而早茶的常客,那些中老年人往往一盅兩件坐一早上,花不了幾個錢,更沒法賺。但對於午飯來說,如果茶點和炒菜都有的餐廳,對很多顧客來說是挺有吸引力的,可以炒幾個小菜,吃幾籠茶點,在人氣上有一定保障,形成消費習慣,至於如何選擇茶市和飯市菜式的比例,就看經營者的取捨了。

如果在外省,沒有這種天然的茶市文化,很多人去也就吃個新鮮,不會有持續的熱情,商家多多少少也會對茶點的種類多寡持謹慎態度,或者在成本、人工上削減,出來的質量當然也會受影響,另外可能也考慮到受眾大多未必是廣東人,對茶點質量沒有比較,要求也會降低。

另外我不認為離開廣東就「都」變味了,商人畢竟是逐利的,如果當地存在大量廣東/香港籍的食客,食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商機,我在上海和紹興都吃過不輸於廣東本地的茶點。


謝!作為廣府後裔(爺爺當年廣州人跟著鬧革命到的重慶)可能對早茶理解得不算深刻。但是自記事開始,爺爺經常做小茶點給我吃,每次吃得很有味的時候,爺爺都會給我說老廣州的故事。

後來86年跟隨父母建設特區的腳步到深圳呆了三年,幾乎每天早上都要隨父母去國貿大廈「食包飲茶」,因為89年某事件父母擔心國家出現變故回到了重慶,從此斷了廣式早茶十幾年。

現在陸續這邊也開了不少粵式小吃,當然連鎖店占多數,不過有時間那總是帶上妻兒去滿足味蕾的好地方。雖然味道比起廣州可能任何一家普通且市井的早茶店都要差很多。

飲食是鄉愁也是有記憶的,啰嗦半天,為什麼出了兩廣,其實我認為是出了廣州就失去了味道。

早茶是一個場所,一個人與人交流「吹水」的場所。一大早,老街坊們聚集在各自心頭好的早茶鋪,東家長西家短鬧哄哄的說著話,那是一種熟悉的愜意。下午茶生意人聚一起一邊就著熱乎的茶水糕點一邊幾百上千萬的合同談笑間簽訂。。。。

這是一種氛圍,出了廣州,再往北走,湖南?辣椒,貴州?辣椒,重慶?辣椒。。。。

最主要的,是氛圍


以下是我專欄最新更新的一篇文章,應該可以解答題主的疑問~~~

~~~~~~~~~~~~~~~~~~~~分割線~~~~~~~~~~~~~

為什麼早茶出了粵港就沒感覺了?

民間常說「食在廣州」,這一點都不誇張。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家常便飯,夜宵小吃,廣州都不會虧待你的味蕾。而在三匠廚房看來,其中最有廣府特色,最能代表「食在廣州」主流的,莫過於「早茶」。老廣的「早茶」情結自不必多言,2015年7月15日,閉關改造3年的白天鵝賓館重新開門迎客,當時宏圖府外等候喝早茶的隊伍有100米長。而對初到廣州的異鄉人來說,「飲早茶」也往往是他們適應並融入廣州社會的開始。

廣州人把飲早茶稱為「嘆早茶」,嘆在粵語里就是慢慢享受的意思。早茶文化其實並不是廣州特有,上海、揚州、天津北京等城市都曾有過自己的早茶傳統、茶館文化。但只有廣式早茶,還能在快速變革的城市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淪為少數懷舊者的私人記憶。

改革開放之後,粵菜北上,全國許多城市都出現了早茶,但總有說不出的不正宗和彆扭,似乎只有在粵港地區,早茶才是對味的。這是為什麼?

上茶樓,是整個廣東生命之表現

對三匠廚房來說,廣式早茶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代表著一種平民可以企及的精緻生活。這是早茶的應有之意,早茶在起源之初,就是為路人、底層的苦力提供一個可以裹腹歇腳聊天的茶寮茶館。

根據廣州市檔案館主編的《人文廣州叢書》記載[1],清咸豐、同治年間,廣州出現了現代茶樓的前身「一厘館」「二厘館」,「一厘館」即最低層次的路邊茶寮,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二厘館」比「一厘館」稍微高級一些,但也是設在肉菜市場、街頭巷口的簡陋茶館,喝一頓茶只用付二厘銀錢。「二厘館」最著名的就是「一盅兩件」,「一盅」指的就是以石灣產的大耳粗嘴綠釉鵪鶉壺,配一個瓦茶盅,壺多放些雜茶,茶味澀而沒有香氣。「兩件」則是多供應以大件松糕、芋頭糕、芽菜粉、大包等貨廉價美的茶點,以擺台形式,由客人自選取食,不用點叫,食畢結賬,「一盅兩件」後來成了廣州人飲茶的代名詞。

民國時期廣州茶樓上的茶客,圖片來源:攝影師鄭迅

光緒年間,廣州地區近代工商業發展迅速,商人、自由職業者、手工業者、僱傭工人等工商階層興起,為了滿足新階層的需求,新式茶樓應運而生。十三行出現了廣州第一間為人所熟知的茶樓——三元樓。三元樓樓高三層,裝飾堂皇而體面,這是較高檔次的「茶館」,主要是文人墨客、富紳巨賈等有錢有閑階層的最愛,於是有了閑句:「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踎」(粵語,「踎」即蹲)。自三元樓之後,大家才開始把茶居叫做茶樓,把飲茶叫「上高樓」,當時人所熟知的茶樓有惠如樓、榮華樓、妙奇香、陶陶居(傳說是清末康有為的手筆)、蓮香樓等,這些茶樓無一例外陳設講究、環境清幽、茶靚水滾、點心精美,成了各色人等洽談生意、打探信息、招待親友、消磨時間的絕佳去處。

但即使是高檔茶樓層出不窮,早茶並沒有淪為富人的專利,引車賣漿之流也都能享受早茶。吳家盛的《廣州通信》(《十日談》1933年第6期)對廣州人上茶樓的盛況有過經典描述:「上茶樓是廣州人——不,廣東的整個生命之表現!那茶樓上你就明白廣州人之為廣州人也!要是一天不上茶樓!——早六點至九點,下午十二點至三四點,晚五六點至十二點,大開茶鍋,請你喝,自然廣州的喝是小蓋兒碗,一點點喝,沒有大壺作牛飲的,而且非吃點鮮蝦餃、馬栗糕不可!——就要壞。」[2]

此外,茶樓與飲早茶的影響力並不僅局限在廣州。民國時期,粵菜在上海風頭無兩,據專欄作家周松芳考證,上世紀20年代上海關於廣州飲食的報道,多是關注茶樓。可以說,當時講「食在廣州」,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早茶和茶樓。

飲早茶,茶只是虛晃一槍,點心才是大頭

說「吃早茶」是茶飲,就在於它保留著飲茶的基本內容。說它是吃茶,就在於茶並非主角,廣州人不過是以飲茶為名,真正的重頭戲在廣式點心。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廣式點心發展的繁盛時期,當時產生了號稱點心界「四大天王」的郖東凌、李應、區標、余大蘇等點心大師,有些茶樓酒家還會在門前用廣告牌大書特書「本店本期"星期美點"由名師某某先生主政」等字樣。點心師傅們彼此鬥技,日日推陳出新。當時陸羽居茶樓的點心師傅郭興首創「星期美點」,將一月更換一次菜點品種的期限縮短為一周,每天推出不同的招牌點心,在色彩、花式、形狀、口味、時令上皆要有所考慮,做到一周天天換,日日有亮點。

香港陸羽居至今沿用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廣州茶樓傳下的傳統點心紙張和「星期美點」制度,逢周六推出新款點心。圖片來源:明報

廣式點心發展到現在,已有數千品種。曾寫過《老饕漫筆》的美食家趙珩將廣式早茶中的點心分為六大類別:

一是葷蒸,如鳳爪、排骨、豬肚、牛腩、涼瓜卷、腐皮卷等等,糯米雞雖然個頭龐大,又用干荷葉包裹,也應屬於這一類;二是甜點,為蛋撻、椰絲撻、芙蓉糕、椰絲球、豆沙酥、水晶餅、又燒酥等等,也有三十來個品種:第三是小籠蒸,像有名的蝦餃、腐皮干蒸、香茜海鮮包等等;第四是大籠蒸,說是大籠,實際比小籠大不了多少,但區別是在皮子上,這些東西的皮大多是發麵的,如叉燒包、奶黃包、玫瑰豆沙包、蓮茸包、鮮肉包等等;第五是粥類,如魚生粥、雞生粥、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等;最後一類是煎炸,如煎餃、鹹水餃、煎馬蹄糕、煎菱角糕、炸春卷、炸雲吞、煎蘿蔔糕等。

圖片來源:http://hot.xmfish.com

廣式早茶「四大天王」

每種菜系、每個飲食流派都有各自的廚藝菜,廚藝菜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能快速檢驗廚師的水準和一家餐館的正宗程度。廣式點心的「廚藝菜」,就是蝦餃、叉燒包、燒麥和蛋撻。

蝦餃講究皮色白且薄,呈半透明狀,略略透出點蝦色。蝦餃成敗的關鍵在於皮,皮的製作要用到澄粉,澄粉即小麥磨漿壓干後反覆暴晒的產物。澄粉粉質幼滑,色潔白,最大的特點是加溫後呈半透明狀,軟滑帶爽。

蝦餃的皮不是擀出來的,而是用刀背抹出來的,麵皮一邊薄,一邊厚,叫「陰陽皮」。手工活過硬的師傅,一隻蝦餃上捏的褶子要不少於12道。

至於餡料,則是以鮮蝦肉、肥肉頭(用大熱水熨過,去油增加口感),脫水鮮竹筍尖,豬油以及調味料組成。

燒賣在南北方都有,北方又叫「燒麥」。郭德綱的相聲里提到過,早年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

干蒸燒賣有豬肉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蝦仁一般放在燒賣的最上端,蝦的周圍放有蟹籽,更添一度鮮味。燒賣的皮很重要,薄厚要適中,體現廣式點心因皮製點的特徵。

民間對叉燒包的「體型」有經典描述——「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

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和叉燒醬混合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散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叉燒包很美味,但三匠廚房一般不會點,因為叉燒包太頂飽了。

燕窩酥皮蛋撻

蛋撻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西點之一了,廣式點心中,蛋撻又分為牛油蛋撻和酥皮蛋撻。

近代以來,廣州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茶樓也接受了西方傳進的點心,比如麵包、蛋糕、曲奇等。這反應了廣東人的一個特質——能夠放棄成見,吸收外來的文化,兼容並包。

除了「四大天王」,還有不少廣式點心也是人氣之選,三匠廚房(公眾號ID:sanjiangxing)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豉汁鳳爪,鳳爪先焯水再油炸,紅香酥軟,一吮即脫骨,連啃骨頭也是莫大的樂趣。早茶不點這個,說不過去。

布拉腸粉,傳統上是把米漿攤在布上蒸熟,再從布上拉下捲成腸狀食用。布拉腸粉的變化豐富,肉餡兒可以是牛肉末,蝦仁,魚片,叉燒,沒有撒小蝦米和蔥的被稱為齋腸。

腸粉可說的內容太多了。廣東腸粉流派眾多,僅就潮汕地區,就分汕頭、潮陽、澄海、潮州、普寧、揭陽……幾乎一個城市就有一種腸粉,誰也不服誰。有機會的話,三匠廚房會單開一期來說說腸粉。

干炒牛河是三匠廚房的真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之前推送的一篇文章。為什麼說干炒牛河是檢驗粵菜館水準的利器?

糯米雞絕對是內秀型的選手,內容豐富,雞肉、香菇、馬蹄、叉燒、蝦仁、豬肉、鹹蛋缺一不可。

蘿蔔糕並不是素食,裡面還有剁好的臘肉。蒸好的蘿蔔糕可以趁熱吃或者放在鍋里煎至兩面金黃色,配辣椒醬,還有一種新式吃法是XO醬炒蘿蔔糕,這也是為了滿足年輕食客的需求。

馬蹄糕是用馬蹄粉和鮮馬蹄製成,對喜歡Q彈口感的人來說,馬蹄糕必點。

榴槤酥,三匠廚房是榴槤愛好者,關於榴槤的一切,請移步榴槤配酒賽砒霜是真的嗎?

三匠廚房喜歡喝粥和煲粥。廣式早茶里,就有艇仔粥、魚生粥、雞生粥、皮蛋瘦肉粥等。艇仔粥是著名的廣東粥品之一,它的配料非常豐富,有魚肉、瘦肉、油條、花生、蔥花,亦有加入浮皮、海蜇、牛肉、魷魚等。

在趙珩先生看來,最好的粥是魚生粥和雞生粥,這兩種粥要現煲現吃。所謂煲,就是用滾開的粥將生魚片、生雞片和生牛裡脊片燙熟,既保持了魚、雞、牛肉的鮮嫩,又使粥與各種原料渾然一體。現在早茶的粥也是推在車上賣,雖然有保溫裝置,但要滾熟生魚、生肉的溫度是達不到的。只有講究的茶樓、酒家,才會專設一個滾粥的檯子。

飲早茶有哪些禮儀?

如今的廣州茶樓,不單只經營早市,而是開早(7:00-11:00)、午(11:00-15:00)、晚(17:30-22:00)三市。

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廣州的茶樓文化發揚出許多細節上的精彩,包括「問位點茶、揭蓋續水、行扣茶禮、睇數埋單(看數結賬)」等。

「問位點茶」即按位結算茶錢,茶有普洱、鐵觀音、烏龍、菊花等。做街坊鄰居生意的茶樓,會記住老茶客的愛好口味,有的老廣還會自己帶茶。

有一個地域差異是,廣州人就餐前有用第一壺茶水涮碗的習慣。三匠廚房初到廣州時,還鬧過把第一壺茶水喝掉的笑話。

飲茶「叩手禮」

「揭蓋續水」,一壺茶喝完,食客不會立刻叫服務員來續水,而是把壺蓋子放在壺口和壺把兒之間,服務生看見茶客揭起茶蓋,便會自覺拿來熱水斟滿,服務員不會有被吆來喝去的感覺。

沏茶時,對那些給自己斟茶的人,以中指和食指輕輕叩桌面以示謝意。「叩手禮」也有細節的講究,有些人是用單指叩禮,有些人則是雙指齊叩。

蓮香樓點心單

點心一般分小點、中點、大點、特點、頂點、佳點等。茶點放在推車裡,由服務員推著小車輪流在大廳里的各餐桌間走動,茶客可以隨時叫停小推車,選擇自己喜愛的茶點,服務員就會在點心卡相應的地方蓋章,結賬時看印章即可一目了然。不過,傳統做法也面臨著改變,不少茶樓如今點單採用的是「菜單勾選」的方法。

為什麼早茶出了粵港就不對味了?

廣東是一個特別會吃,特別會做生意的地方。

茶樓文化產生於商業文明,廣州又是千年商埠口岸,飲早茶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社交、商業功能,交朋友、談生意,都可以在茶樓進行。過去不進茶樓,是無法融入廣東的商業社會的。

此外,飲早茶又有休閑的功能,是鄰里街坊敘舊閑聊,增進感情的「公共空間」,菜市場的雞蛋和幾百萬的生意,能並行不悖地共存一處。

一百多年以來,「飲早茶」始終有著強烈的功能性,又不故步自封,懂得適應新時代客人的需求,而廣州雖然是中國最現代的城市之一,卻又充分保留著傳統習俗,所以「飲早茶」才能在廣東經久不衰。

而早茶一旦走出粵港,就會水土不服。因為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飲早茶」的傳統退出日常生活太久。而習慣快節奏生活的新都市人,又無力享受「一頓早餐吃4小時」的奢侈。茶可以用最好的茶,點心可以找最好的師傅做到最正宗,但飲茶者的心境和茶樓的氛圍卻難以複製。一頓正宗的早茶,背後其實是一座城市的底蘊在支撐。

[1]消失中的廣州老字號茶樓

[2]民國廣州飲食的上海報道

[3]民國「食在廣州」的飲食特徵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三匠行」(ID:sanjiangxing)關注我們 。本專欄發表所有文章,除特殊註明外,版權均屬三匠行所有,如欲轉載請聯繫本專欄。

作者:Paprika
鏈接:為什麼早茶出了粵港就沒感覺了? - 三匠廚房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晨起一壺茶,並不是廣東獨有的,但卻以廣東早茶最為出名,並且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層面,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傳統。人們相親、談生意、各種聚會都在茶樓舉行,一壺茶、幾道點心,可以座談3-4個小時甚至大半天,酸甜咸香、潤喉充饑,自在又從容。

廣州有一句老說法:「三茶兩飯一夜宵」,這裡的「三茶」就是指早茶,下午茶和夜茶,廣東人把飲茶稱作「嘆早茶」,是享受的意思,飲茶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社交文化,也體現了獨特的嶺南文化風貌。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就要追溯到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叫做「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茶話」的木牌,提供茶水點心和幾把木桌木凳,供往來的路人歇腳聊天,各行各業的人常常會在這裡交流信息,這樣的館子漸漸演變為今天的茶樓,並成為一種當地人的休閑生活。

地道的廣東早茶的內容有「一盅兩件」,「一盅」是指一杯茶,而「兩件」是指兩份點心,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和外地移民已經把早茶當做聚會了,兩件也演變成了多種點心,不過傳統的蝦餃、燒麥和叉燒總是少不了的。

早茶通常從早上5、6點就開始了,會一直持續到晌午12點,茶水當然少不了,最常見的莫過於菊花茶、紅茶、烏龍茶、鐵觀音和普洱茶,在服務員倒茶的時候,食客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示感謝,這叫做「行叩茶禮」。老式的早茶時間,各種點心蒸籠和盤盤碗碗被放在推車上,等推到跟前,食客可以自己選擇吃什麼,服務員便會在點餐卡的價位上蓋上章,最後統一結算。不過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提前點菜來取代了。


早茶的點心根據不同的價格區間分為:小點、中點、大點、頂點、特點、超點等,價格也是芝麻開門節節高了。

廣式早茶的經典小吃:

蝦餃

以澱粉面做外皮,包裹鮮蝦仁、豬肉、筍等餡料,蒸熟的蝦餃皮薄、爽滑、晶瑩剔透,裡面的粉紅的蝦仁隱約可見,可謂「紅妝素裹」。入口水晶外皮的柔韌勁道和蝦仁天然的甜香融合在一起,爽口Q彈,無比美味。

干蒸燒賣

北方叫「燒麥」,薄皮裡面主要放的是糯米和肉餡,而廣東叫「燒賣」,燙麵薄皮里卻裹得是蝦肉、豬肉和冬菇等餡料,捏成石榴花的形狀,蒸熟後外皮是淡黃色的,入口軟糯,餡料鮮香肉嫩,還有些許的湯汁。

叉燒包

這是長三角以及港澳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點心之一。以小塊的肥瘦相間的叉燒為主要餡料,一籠通常有三個,外皮稍稍裂開,裡面叉燒的香氣滲透出來,入口餡料滑潤,甜咸適中。

蛋撻

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和蛋撻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也是每次必點的小吃,蛋撻的做法是把餅皮放進模具中,倒入雞蛋和砂糖混合而成的蛋漿,然後再烘烤而成,出爐的蛋撻外層酥脆,內層是香甜的嫩黃色凝固蛋漿,香氣濃郁,甜美柔軟。有些高級的茶樓還會推出燕窩酥皮蛋撻,非常美味。

糯米雞

糯米雞最早起源於夜市,當時是用碗蓋著蒸熟的,後來小販為了方便出售,就用荷葉包裹著沿街叫賣。現今的糯米雞是在糯米飯里放入雞肉、叉燒、鹹蛋黃、冬菇等餡料,然後上鍋蒸,糯米雞入口有荷葉的清香,軟糯可口,風味獨特。

腸粉

腸粉又叫卷粉,是將米漿放在多層蒸籠里蒸成薄薄的皮,然後在皮里裹上肉餡、魚片、蝦仁、雞蛋、叉燒等不同餡料,蒸熟後捲成長條,剪斷就可以上桌了,吃的時候澆上生抽調味。腸粉香滑可口,細膩爽滑。

早茶粥

粵式早茶的粥多種多樣,都是根據個人口味現做的,南方人喜歡鹹粥,常見的有皮蛋瘦肉粥、艇仔粥、狀元及第粥、生滾魚片粥等等,每道粥都有自己的典故,配合香脆的蝦片和青嫩的蔥花,再撒上一點兒胡椒粉,喝起來綿糯爽滑,鮮味濃郁。即便是喝茶,廣東人也習慣性地點一碗粥,既美味又養生。

豉汁蒸鳳爪

廣式早茶怎麼能少了這隻可愛的爪子呢?!這道點心外表紅香酥軟,味道醇厚,醬汁甜辣,入口即脫骨,並且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有美容養顏的功效,喜歡吃骨頭的人一吃就會上癮。

蘿蔔糕

蘿蔔糕是廣東、福建、香港一帶最受歡迎的年節糕點,也是各地廣式茶樓的招牌點心之一。泛著油光、金黃酥脆的表皮,裡頭卻是軟軟糯糯的細膩口感,蘿蔔糕本身不死實,也不鬆散,軟硬度剛剛好,白蘿蔔特有的鮮甜香濃的滋味直入心扉,還有蝦米的鮮香充盈,立體的味覺體驗帶來無與倫比的滿足感,再蘸一點兒當地特有的辣醬,可謂妙絕。

雲吞面

雲吞面是廣東到處可見的知名小吃,一碗面中一般放5顆雲吞,雲吞的餡料多以肥瘦混合的豬肉末、鮮蝦仁,魚碎以及蛋黃和各種調味料製成,餡料一般有魚丸大小,用很薄的皮快速包起來,煮熟的雲吞皮近乎透明,裡面的肉餡和蝦仁隱約可見,也被成為「玻璃雲吞」,入口鮮爽味美。這道小吃除了雲吞的口感講究Q彈鮮香,還要講究面和湯,面要有嚼勁和韌度,而湯頭是用海鮮熬出來的高湯,不可以用味精,而要用海鮮本身的味道來提鮮。

雙皮奶

雙皮奶現在是全國聞名,做法是用鮮牛奶和雞蛋液經過煮和蒸而成。因為表面有兩層薄皮,呈膏脂狀,所以叫雙皮奶。表皮光亮滑潤,色潔白,香甜滑潤,入口則化。各地的滿記甜品也吃得到這道點心,不過和廣東當地比起來總有一些差距。

其實廣東早茶有幾十種,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很多也是鼠寶貝很喜歡吃的:流沙包、奶黃包、豉汁蒸排骨、牛百葉、榴槤酥、四色燒賣、春卷、龜苓膏、魚翅餃、腐皮卷、菠蘿包、叉燒酥、馬蹄糕等等。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已經抑制不住口水了呢!好茶要慢品,好點需細嚼,喝早茶成為廣東人心目中最愉快的一種休閑消遣。這頓早茶,可以包羅萬象,可以容納分歧,可以談攏生意,也可以噓寒問暖。喝早茶也是廣東人平衡生活的智慧體現,如果你已經在都市中疲於奔忙太久,想要偷得浮生半日閑,讓自己有一個整頓休憩和恬淡的心緒,那麼就先來吃個廣東早茶吧!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官方網站:樂鼠基地 | 國內外精品美食資訊分享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水土不服只是一個萬金油式的理由
做成正宗的味道,你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愛吃?
而且食客中女性居多
一旦不合她們胃口
大多數直接來一句:「這是人吃的嗎?」「你們xxx就好吃這玩意兒?」
這讓廚子乃至這些食餚的來源地的人臉往哪兒擱?
為了更好地推廣自家食餚並且招攬當地食客
妥協是必然的
(P.S.感覺有一大波女權主義者要趕過來了,逃~)

我補充下,這個回答不只針對廣東早茶,各地菜肴都有這個困境。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不也在上海遇冷了嗎?


你們都忘了廣西梧州,我至今為止喝過最正宗的一頓早茶恰恰是在梧州的一家茶樓!
廣州傳統那幾家必去的茶樓,個人認為除了幾樣出品非常出彩以外,其他的都很一般!而梧州那一家,每一樣都讓人驚喜,直到現在我都念念不忘!


始於此地
食於此地
料產此地
聊唱此地
師乃此地
歸傳統處
方正宗也!


查了點資料,發現提問者的見識有問題:
1、廣義早茶是廣義粵菜區,即廣西、廣東、福建、海南、港澳區域特色早餐的總稱,出了廣東有太多美味早茶。
2、狹義早茶一般指白話區特色早餐,內地南寧、梧州、三亞,還有港澳的早茶水準一點不輸廣東


產業鏈沒有了。你看那些早茶鋪頭,其實好多東西都不是酒家自己做的,大部分是外包,供應商送來的。其他地方沒有這麼大的銷量,維持不了這個產業。


說著標準廣府粵語的大叔大媽也是廣府早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覺得海南的早茶很有感覺啊。


以前還在廣州 喝茶都是和家裡人一起 享受的是聊天喝茶的悠閑
後來來了美國 第一次吃早茶是在夏威夷的唐人街 獨自一人 聽著店員說白話 品著熟悉的味道 眼淚都掉下來了
在廣州喝早茶 是在家裡 吃個安心舒適
出了廣州 那是在外面 味道雖然一模一樣 (夏威夷唐人街大多數都是香港移民)但是卻沒有家的感覺
對於我 早茶出了廣州就是普普通通一頓飯 只有在廣州才是真真正正嘆早茶


作為一名吃貨(自封的,別打。)

我始終認同一個說話。

想品嘗任何美食 一定要去原產地

只要離開那一畝三分地 準會變

舉個栗子

在內蒙吃全羊的味道

在其他地方任何地方吃不到

第一去內蒙出差吃過手把肉之後

念念不忘 無奈祖國太大 內蒙太遠

自己所在的城市 也有內蒙的蒙族同胞來開的蒙古包

羊肉 甚至 各種調料都是內蒙過來的

就是沒有那種味道

和老闆聊天 老闆私下也這麼說(明面都說原汁原味絕對正宗)

開始各種保鮮手段運羊肉

後來試著運活羊 還是不行

最後總結 可能是水土的願意

就算活羊 離開蒙古 氣候 溫度 水源 草料 都發生變化。k

可能會對最後的品質造成影響

我也沒有啥科學根據 。

依照我的知識面 只能想出這麼一個解釋。

本著這個原則 我就堅信 開始的那個道理

煎餅果子就要去天津吃 肉夾饃陝西最正宗

四川火鍋就要去成都吃 廣式早茶還要去廣州

享受美食 就得去原產地


講真,現在廣州的早茶也好唔掂。。。來佛山吧


老婆邀請我回答的,所以答前要先秀一把恩愛。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帶她吃遍廣州,雖然我是廣東人,但也不敢說吃遍了廣州,只是大學的時候在廣州混了幾年,上次跟她去廣州因為時間有限,只吃了一些地方,我喜歡和她牽著手到處逛吃逛吃,飽到兩個人都直不起腰,因為我愛她,我想和她分享這些喜悅,正好她也是一枚吃貨。
至於廣州的早茶,不要說出了廣東就不對味,有的出了廣州就不對味了。因為廣州已經把吃做成一種文化了,早茶就是其中之一,其實最正宗的早茶不是在那些高大上的酒店,而是在城市的角落或深巷,點心的味道大同小異,人味才是最實質的區別。在我的印象中,喝早茶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幫老頭老太太,胸前掛著老人公交卡,一大早就從家裡出來,一路上遇到熟人,三五成群地就來到了酒樓,坐到他們的老位置,把自帶的茶葉泡起來,點菜的時候不用菜單,先到的邊喝茶邊看報紙在等其他老夥伴,人越來越多,大廳也開始熱鬧起來,服務員叫賣點心的聲音,客人招呼服務員的聲音,大家談天說地的聲音……最最重要的,這些聲音都是粵語,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真的會別有一番風味,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早茶出了廣東就不對味的原因吧。


因為別的地方的老頭老太太早上都在跳廣場舞,沒人喝茶。


人的飲食習慣是受氣候決定和環境決定的,好多當地美食你拿回去都不對味,也就是一些當地美食在異地開店都需要調整本來的口味風格符合當地大眾飲食習慣。


因為你是廣東人


悄悄告訴你,還有夜茶這種東西的


蘭州拉麵出了蘭州就不正宗了,我離開家就再也沒喝過比我媽做得更好喝的雞湯了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早茶 | 廣州美食 | 飲食文化 | 粵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