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苦瓜汁有助於降低血糖嗎?

好急啊,我爸爸才四十多歲,現在已經9.1了,這算是糖尿病嗎?我在網上查了好多不知道哪個方法是真正有用的


就醫是真正有用的


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研究已非常成熟,各類通道藥物,長中短特短效的胰島素,不是說全盤否定食療對於病患的益處。用藥或胰島素可以有個可控的理論基礎,苦瓜吃多少呢?別相信民間偏方而耽誤了病情,長期用藥是道理。還是那句,吃能降血糖,那還要醫院幹嘛。


不一定吧


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的病理特徵,表現為肝臟、肌肉、脂肪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代謝障礙。血液中的葡萄糖如果不能進入細胞內,就無法發揮作用,但它是無法直接穿過細胞膜進去的,需要一種載體叫做葡萄糖運送蛋白4(GLUT4:主要的胰島素敏感型葡萄糖運載體),GLUT4主要位於細胞內的貯存囊泡中。存在胰島素的信號時,胰島素會與受體結合,引發一系列級聯反應,什麼反應就不要管了,反正很複雜,我們只需要知道,富含GLUT4的囊泡會向細胞外膜移動,囊泡膜與細胞外膜一融合,相當於把門打開了,GLUT4就能夠與門外的葡萄糖結合,把它運送到細胞內發揮作用。

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

1. 胰島素與受體結合,

2. GLUT4感應到信號之後去把細胞膜的門打開,

3. 血液中的葡萄糖就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了。

苦瓜的功能成分被稱作「類胰島素」, 通俗點講就是:因為它能夠去結合胰島素受體(結合的位點不一樣),給GLUT4發出信號,讓它把門打開,進而使得葡萄糖就進來了。所以苦瓜是有降血糖的作用的。

但是,別以為苦瓜是苦的,它就不含糖。100克的新鮮苦瓜中除去近94克的水之外, 剩下的碳水化合物約佔到了3.4克,真正發揮降血糖作用的苦瓜提取物要以毫克計算。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天天抱著苦瓜吃,血糖不降反升。苦瓜不能代謝藥物,更不能代替胰島素,少量多次,或許才能起到輔助降糖的作用。

由於個體差異存在,有的食物適合他卻不一定適合你。所以,在降糖的過程中,不要盲目跟隨,糖友們在飲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在保證總能量一致的情況下,多樣少量,多一些種類,多一些花樣,每個種類少吃點。


苦瓜含糖量不高、清熱利濕,非常適合糖尿病人食用,但是如果硬要說苦瓜降糖,目前並沒有科學的依據,但是多吃苦瓜確實對糖尿病人有幫助。
另外,你說你爸爸血糖已經9.1,是早晨空腹?還是餐後測的,如果擔心是糖尿病的話,還是應該考慮去醫院做詳細檢查,靜脈抽血的準確度會高一些,還要做一些糖耐檢查等等,如果真的生病的話就要及早治療,糖尿病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病,控制好血糖,飲食藥物和運動,都配合著來,肯定沒問題的!
有一篇糖尿病治療泰斗向紅丁,關於糖尿病人飲食的文章分享給你,可以看看,這個在飲食上會有幫助的
鏈接:向紅丁教你避開飲食雷區


苦瓜降血壓倒是真的,裡面有成分能做速效降壓藥,降血糖,真沒聽說過


妹紙你好。由於你回答過俺的問題。俺特地過來報恩來了。哈哈

通常在西醫慢性病和流行病領域中,血糖指標有一個正常區間,不在區間內就認為是出了毛病。
在西醫方面,我建議你去閱讀一下《China Study》----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主要講述的內容是各種慢性病和流行病----癌症 糖尿病 骨質疏鬆 視覺黃斑 etc 並且揭露了很多美國醫學界 科學界 企業界不為人知的黑幕and內幕。
PS:《中國健康調查報告》非常建議閱讀。為了證明俺不是推銷這本書的,你可以選擇A從電驢 愛磁力 ED2k等網路「免費下載」(就是盜版啦)中文版PDF和英文原版PDF。你也可以從噹噹 京東 淘寶等地方購買或在線試讀。

拋開現有的思維框架,你就能發現更多真相。

關於中國西醫和中醫的問題,中間夾雜了太多的「恩怨情仇」說不清道不盡了。。。。

不確定妹紙你對某些敏感瓷是否感興趣,所以俺一言以蔽之-----由於某8千萬人的組織不喜歡群眾擁有信仰、傳統文化、獨立的自由思想,所以一直在千方百計 地破壞扭曲篡改 :儒釋道、中醫、歷史、甚至是地理水文(如修建3峽大壩、南水北調---可Wall外搜索王維洛 或 黃萬里 以及 三門峽--可參考forbiddenBook《大遷徙》)。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錯誤的知識里,包括但不僅限於正治,似乎基本上包含了生活中和教科書的各個知識領域。

目前來說,中國的西醫主要是無腦+盲目全盤引進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西醫。結果就是。。。有時候人家某個「成果」實際上是個黑幕,也被無腦引進,當成了精華。。。然後嘛,大部分中國人就杯具鳥。

For Example,下文摘錄一小段進口「黑幕」以饗讀者
--------------------------------------------------------------------------------------

現代醫學真的昌明嗎?

十八世紀,西方發現了細菌,隨後發明了抗生素,一舉控制了瘟疫。從此奠定了西醫權威的地位,同時也將西醫的發展走向以微觀證據為主的方向,所有醫學的技術都朝向微小世界去尋找答案。為了在這個微小世界裡找答案,因此發展出愈來愈精密的各種設備,這些設備的愈來愈進步,使人們也覺得醫學愈來愈進步了。

經過了近兩百多年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末,在解剖學上,對於人體的各個部份,似乎都已經查清楚了,可是許多疾病的原因卻仍然是個迷。也有許多的疾病雖然推斷出了疾病的原因,可是依據這些原因所發展出來的醫療方法,並不能真正的把疾病去除。多數的慢性病,只能用藥物控制,患者必需終身服藥,而醫生也很明白的告訴患者,這些葯只能減緩疾病的惡化,並不能真正斷除疾病的根。實際上除了細菌性的疾病和外科手術以外,西醫能夠完全治癒的疾病並不多。多數嚴重的疾病只能控制而不能治癒。

這不禁使我懷疑倒底是醫學真正的昌明進步了,還是只有那些用來製造醫療儀器的電子科學進步了,現代醫學不過穿了件先進的電子外衣而已。

由於整體西醫理論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上,因此至今只有個別器官的學說,沒有整個人體運行的完整理論模型。例如高血壓就認為問題出在心血管,所有治療完全著重在如何降壓。糖尿病就認為問題出在分泌胰島素的胰臟,就利用藥物來平衡胰島素的分泌。這些方法都建立在 「人體會造成這些癥狀,必定是一種控制上的失誤」 的假設。這是一種完全忽視人體系統智能能力的邏輯。

其實從工程上來分析,如果人體自身具有一個智能型的自動控制系統,這個系統很有可能在發現人體有問題時,能自動調整各種系統的參數,來克服這些問題所造成的影響。

例如由於人體血液濃度改變,血管硬化等原因,使人體以原有的血壓,無法將血液送到必需送到的地方時,人體會主動調高血壓,來達到目的。也就是說,高血壓的現象有可能只是人體的應變措施所造成的結果,它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而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著重在調整血壓,這隻能防止血管因壓力太大而破裂,並不能消除造成血壓上升的真正原因,因此當然不能將之治好。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找出人體採取應變措施的原因,消除這些原因,才是治病的根本之道。

1995年美國曾經出版一本書名為還我健康(Reclaim to our
health),揭開美國醫學界的許多黑幕。其中對美國醫師協會利用各種手段排斥西醫以外醫療方法的研究和發展,以及美國醫學界和利益團體之間的許多見不得人的事都有很深入的描述。我曾從事投資工作多年,了解西方國家的許多醫學研究經費都是由藥廠投資的。這一點使我懷疑他們的研究是真的想把人們的疾病去除,還是只想控制疾病。目前西醫的治療方式是要求患者每天每餐都要吃藥,許多疾病都必需終身服藥,這是最符合藥廠利益的。


在這本書中也提到很多這一類醫學界輕人命而重利益的實例。最讓人驚心的是癌症治療的兩種方法—放射性治療(放療)和化學性治療(化療)。書中提到放療最早被用來治療癌症的動機,完全是美國政府為了降低輿論反對其進行核能軍事用途的研究而硬找出來的和平用途。而後透過政府和利益團體的力量,使這項治療方法讓保險公司列為合法的癌症治療手段,保險公司願意支付費用。從此這項方法雖然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真的能夠治療癌症,但是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醫療手段。

化療則是另一個類似的例子,開始時它所使用的藥劑,是二次大戰時的化學武器藥劑。同樣的也是在沒有證據證明它有效的前提下,只要保險公司願意支付,醫院就會推薦患者使用。因為所有的醫生都知道這兩個療法都不能治癒疾病,因此他們從不說明到底有多少治癒率,而是強調它一年或五年的存活率有多少。

書中還提到美國對這些放療和化療醫生所做的問卷調查,問他們「如果他們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得了癌症,願不願意接受他們經常替患者所做的放療或化療治療?調查的結果出乎意料,居然絕大多數的醫生都不願意,理由是他們自己沒有見過真正被治好的患者,但是這些治療所帶給患者的痛苦實在是太可怕了。

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後,認為西方的東西什麼都好,沒有認真研究,也不知道外國醫學界的黑幕,就大量引進放療和化療的設備和治療方法。最糟糕的是少數不肖醫生由於工資低,素質很差,工作非常草率。許多患者在經過簡單的檢查就認定為癌症,有的甚至切片檢查結果還沒有出來就認定了,立刻進行化療,相信有許多人命被糊里胡塗的扼殺了。

最可怕的是這種誤診的結果患者不是被活活嚇死,就是被這些治療手段治死,這時醫生會說:「你看我的診斷沒錯吧,要不患者怎麼會死」。只要患者死了,就證明醫生的診斷是對的,這是非常可怕的矛盾邏輯(Interest conflict),只要患者被確診為癌症,就給予醫生合法殺人的執照。

每一個人環顧自己周圍的親人,總會發現在有限的親友中,就有許多現代醫學無法治癒的疾病。例如失眠、痛風、坐骨神經痛、肌無力、關節炎、過敏性疾病、各種心臟病、高血壓、骨刺(骨質增生)、肝炎帶原、哮喘、硬皮症、尿毒症、糖尿病、各種癌症….等,都是非常普遍的現代人疾病。再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幾乎人體從頭到腳每一個器官都有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疾病。這兩點使我對現代醫學昌明的說法有很大的懷疑,當然對西醫的治療,只著重控制,而沒有能力治癒疾病的本質,更有深切的體認。

我再用計算器的另一種情況,來解釋目前醫學上的一些現象。假設人體像一部計算機,將一部20世紀設計的計算機,交給一個19世紀的最優秀的科學家維修,由於缺乏整體設計理論的基礎,科學家只能利用解剖的方法,一邊拆解,一邊研究,換換這個零件,再換換那個零件,試試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樣要能修好計算機是完全需要很好的運氣。

同樣的現代醫學缺乏人體的完整理論,就像19世紀的科學家不了解20世紀的計算機理論一樣,只能以解剖屍體的方法,一邊拆解,一邊研究,換換這個器官,換換那個器官,試試看。這樣要能治癒疾病,也就只好完全靠運氣了。

最要命的是有些權威的醫生,自以為完全了解人體,當疾病發生時,就擔負起和疾病對抗的作戰指揮官,完全採取攻擊的手段,就以人體為戰場,在戰場上和疾病展開激烈的戰事。由於對人體知識的一知半解,這些醫生的攻擊手段,經常也會對人體產生巨大的傷害。有時候甚至分不清敵我,有些攻擊手段的攻擊目標還是人體真正的作戰部隊。常常疾病消失了,人體也崩潰了。

現代醫學,在基本邏輯上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低估人體系統的智能能力,高估人類的知識能力。

舉凡科學研究都必需從原始的哲學理論開始,先假設模型,再不斷的利用實際的現象來驗證其正確性,並反覆的修正模型,直到這個模型能夠解釋所有的現象,才能從哲學領域進入科學領域。

由於現代醫學至今連一個獨立系統最基本的能源供應系統的概念都沒有,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系統模型和理論。但是由於眾多電子設備所建立權威的先進形象,幾乎沒有人懷疑他們的理論缺陷,也接受疾病只能控制不能痊癒的現實結果。更因為如此,使得近百年來並沒有人投入建立基本模型的工作,大多數的研究資源都花在解決各種疾病癥狀一類,以微觀方向為主的枝微末節工作上。

西方科技早年的發展動機,一直想發展出可以點石成金的點金術。因此,早年化學是西方最發達的科學。現代醫學真正的發展是在一、兩百年之前,也就是在西方化學最發達的年代,因此,整個醫學都是用化學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我們可以說現代醫學是用化學來治病的。

古時候的中國人注重的是玄學,這是一種非常宏觀的系統學,中國人所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所以稱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其實就是指人體是一個各項功能俱全的完整獨立的系統。面對這樣的系統,在當時科技手段欠缺的環境,無法用數據或類似現代科學的方法來描述,只能用陰、陽、虛、實等對比性的文字來說明他們的概念,後人看不懂這些文字的內涵,就說中醫是玄學。中醫是在這樣的文化下發展出來的醫學,可以說中國人是用系統學來治病。

--------------------------------------------------------------------------------------
對了,上文提到的還我健康這本書 也非常建議去看看。
《還我健康》作者 John Robbins Official Site http://johnrobbins.info/

再Ctrl+V一篇小短文:打破謊言,發現真相
-------------------------------------------------------------------

蛋白質的神話和謊言

□文/【美】羅里·弗里德曼
金·巴諾依 編譯/李華

生活中,你是否聽說過有誰正在遭受缺少蛋白質之苦呢?你曾經見過大象、駝鹿、長頸鹿遭遇蛋白質的困境嗎?其實人體需要大量蛋白質的說法是荒誕的。過多的蛋白質——特別是動物蛋白質——會削弱人們的腎臟功能,還會濾去體內的鈣、鋅、維生素B、鐵、鎂等礦物質,另外,會導致骨質疏鬆症、心臟病、癌症以及肥胖病等等。此外,大量蛋白質能破壞人體組織、器官、細胞等,造成人體發育過快。對了!你還要知道:其他一些國家的人們攝取蛋白質的數量僅僅是美國人的一半,然而他們卻活得更長壽、更健康。

儘管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對身體有害,但適量的蛋白質仍然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蛋白質能夠產生酶、激素、神經遞質、抗體,取代壞死的細胞,在全身運送各種物質,促進人體生長和自我癒合能力。

人體真正需要多少蛋白質呢?好吧,要看這個問題是誰問的,無論如何人們一天的攝入量應該在18~60克之間。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素食者不用擔心蛋白質攝入量的問題。美國飲食協會報告稱,一個素食者的飲食可以提供人體日常所需要的蛋白質的兩倍。

素食者是如何獲得蛋白質的呢?非常簡單。他們吃小扁豆、大豆、堅果、種子類食物、水果、蔬菜、全穀物、大豆製品。當你食用由這些食物組成的營養均衡的餐點時,就能夠保證人體獲得足夠的蛋白質。比如,如果你午餐只吃一個全穀物的大豆夾餅,再配以鱷梨、西紅柿和一小份沙拉,身體就能從中攝取22克蛋白質。看看,有多簡單。

如果你想攝取更多的蛋白質,可以多吃螺旋藻,這是一種含有高蛋白的海藻,它含有Ω-6和Ω-3的脂肪酸。酶和礦物質等。它還能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功能,有抗癌功效,幫助治療低血糖症、貧血症、潰瘍、糖尿病、慢性疲勞綜合病症。此外,螺旋藻還含有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氨基酸嗎?是的,總共有20種氨基酸,人體自身可以產生11種,其他9種必須的氨基酸則從日常飲食中獲取。事實上,是氨基酸組成了蛋白質。但是,即使你想鍛煉肌肉,也不必獲取過量的動物蛋白質。記住,一些頂級運動員都是素食者,如克里斯·坎貝爾,奧運會摔跤冠軍;凱斯·霍爾姆斯,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比爾·麥內特,舉重冠軍;盧斯·海傑克,女子鐵人三項連續6次成年組世界紀錄保持者,美國田徑大師賽冠軍,也是一個素食者。

以前人們認為,如果要從素食者的食物中獲得完整的蛋白質,就必須將食品以特殊的方式結合食用。舉例來說,據說把米和豆類放在一起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產生蛋白質。然而,現在我們知道食用各種不同的植物食品都能為人體提供所需的蛋白質。並且人體消化道內的微生物和再生細胞也能為人體提供完整蛋白質。我們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安排健康和營養均衡的飲食。

任何健康、均衡的飲食都包括脂肪。別擔心,脂肪並不總是伴隨者肥胖。必須的脂肪酸給人體提供能量,並且預防心臟病、高血壓、中風。此外,他們還能治療敏感症、關節炎、皮膚病、月經前期綜合症。奇妙的人體自身就能夠產生我們所需的脂肪酸,但有兩種例外:亞油酸和亞麻酸,也被分別稱為Ω-3和Ω-6。

在以下油類中可以發現對人體有益的脂肪酸:橄欖油、芝麻油、菜子油、亞麻籽油、大麻籽油、月見草油,生堅果和種子類食物,以及鱷梨。因此,不要在聽信那些認為堅果、植物油類、鱷梨能讓人變胖從而將其拒之門外的建議。當你已經把他們列為均衡飲食必不可缺的部分是,它們絕不會讓你變胖!在肉類、奶製品還有氫化油中發現的是可以使人發胖的飽和脂肪。

想想油類和脂肪的來源,再動動腦子。你會認為像鱷梨這樣的水果,就能讓你變成一直河馬嗎?夥計,這只是個普通的常識!

(張佳辰摘自《去他的胖》,中信出版社)


--------------------------------------------------------------------

關於你老爸的問題。我給出解決方案:仔細閱讀《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樂觀心情+找個靠譜的老中醫(中醫很NB,只是騙子跟新手太多,壞了一鍋粥啊)----如果你去看西醫的話,基本上就是吃藥+注射胰島素一輩子了---------恩,這正是藥廠所需要的結果-----養活了一個產業,還創造了GDP,哦對了,還貢獻了很多稅收。。。。。。。。。。。。。

妹紙,俺沉重的告訴你,醫學 跟 正治的黑暗程度。。。。。。。。。。。基本相同。。。。

下面再次列出一個小文章,希望耐心看完,3Q,88
-------------------------------------------------------------------
約翰?羅彬斯演講

在我的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學到了真誠面對自己,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這些過程中,我確實體會到對生命,我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只要對吃的食物多一分自覺,我們可以恢復健康,改善環境,拯救我們的地球。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歡迎約翰羅彬斯!

我年輕的時候,我想我的家人一定對我很失望,我父親很成功的經營」三一」冰淇淋事業,他培植我有一天準備接他的棒,等我慢慢的長大,我的良知,帶領我往不同的方向走去。當時我的父親已經實現了一般美國人賺大錢的夢想,但是我的夢想又再進一步,我追求的是一個充滿和平良知的社會,一個會關心和尊重生命的社會。有這種想法後,很快的我離開了那個後院有座甜筒形游泳池的家,遠離了那裡的生活方式。我也告訴我的家人不必為我設立任何信託基金,我也不想靠家裡的經濟支援,我真的想的是,按照自己的良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生活,我要看看這會有什麼後果。我一點概念都沒有,但是當時我很年輕,做事不考慮後果,也管不了那麼多,只覺得我該試一試,就這樣的我離開了整個家族王國,跟太太搬到英屬哥倫比亞附近的一個小島上。我們合力整地,蓋了一個小木屋,也開始種植自己的食物,我們又回到整個生命網裡,把根深深的和整個地球連接在一起,想知道這會有什麼感覺。

七年里我們每年大概花費六百美元,看得出來這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啊!至於我的父親和我的家人,我現在完全可以了解,那個時候為什麼他覺得我是瘋了,他這麼努力的去經營維持一個企業而我對這個成功的企業卻棄之如敝屣,他覺得我的行為不可理解。我承認,我當時不是很了解他,那時候我身體有病,我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症。有一段時間,我腰以下是完全癱瘓的,從小到大我的身體不太好,常常有很多毛病,因此我對如何重新獲得身體的健康非常關心。我研究也實驗各種不同的飲食方式,我也注意到在我們的文化里,大家都吃些什麼?我想知道這些食物對我們的健康會有什麼影響:心臟病,某些癌症。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是我們這個社會上常見的疾病,我們吃的食物對這些疾病的病因有直接的影響。麥克克萊伯醫生是幫助我了解這一點的幾位醫生之一:「我第一次注意到食物跟健康的關係,是我在麻醉部門學習如何麻醉病人的時候。我的病人第二天要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這是為了疏通已經阻塞的血管。我記得那一天已經很晚了,我幫病人抽血,然後送到實驗室去化驗。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正常的狀況下,浮在試管上層的液體是透明的,是黃色的,是肉眼可以看透的,可是這條試管里病人的血液絕不是透明的,浮在上層的血清既厚又油,顏色是白的,看起來像膠。我搖動試管時,他根本是黏在試管邊上的。於是我回到病人那裡問他:「菲利浦先生,你今天來醫院之前吃了些什麼呢?」他說:「我吃了一個乳駱漢堡還有一杯奶昔。」那個時候,我才明白,我在試管上看到是什麼,那是牛肉汗堡的脂肪,乳駱和冰淇淋奶昔里奶油脂肪的集合。所有的脂肪滲流到他的血液里,提高了血中的脂肪量,三十,四十,五十年,一直累積下來偏高的脂肪量必然會影響血管而產生變化,那也是很危險的。

經年累月下來,動脈會被這些脂肪阻塞起來,這些凝結的血塊會完全阻礙血液的流動。如果是通往心臟的血管阻塞,這會使心肌因缺癢而死亡,這就是一般說的心臟病發作,如果是通往腦部的血管阻塞,病人就是中風。

第二天早上,菲利浦先生進了開刀房。「我為他上麻醉,外科醫師替他做開心手術,我們從他的動脈里抽出了一條黃色油膩的沉澱物,醫學上稱《動脈硬化》。打個比方,如果你今天死於心臟病,這也是美國今天最普遍的死亡原因,可能會有人來解剖屍體,這個是很平常的程序,他們已經做過不下數百萬次了。你的遺體會被平放在解剖台上,他們打開你的胸膛,然後找出輸入新鮮血液的冠狀動脈,但是現在已經塞住了,不能夠為心臟提供氧氣和血液,所以心臟衰竭,而你也死,找到冠狀動脈之後呢,他們就會拉出一條油滑滑像是香腸一樣的物質,這就是致死的原因,然後很小心的送到病理實驗室化驗。第二天報告送來了,這個化驗,全世界醫學研究單位已經做過不下三百萬次了。所有的報告內容都是一樣的,上面寫的死因是「飽和性脂肪和膽固醇」但是從來沒有一份檢驗報告會說死因是綠花菜和豆腐。」

菲利浦先生說:「當我看到那位病人血液里的脂肪的時候,我也想到自己的血。從小我在威斯康辛州的牧場長大,吃了很多的肉和乳酪,我也了解這種飲食習慣使自己的動脈阻塞,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增加了50%的機會。」

有些人懷疑含有高脂肪的飲食,也是造成某種癌症的原因之一,約翰麥都果醫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世界上各個不同國家的人民罹患乳癌的機率是各不相同的,這提供了我們研究乳癌與飲食之間關係的第一線索。比如在日本,婦女染患乳癌的機率很低,但是美國染患的比率高出日本六倍」。

脂肪吃得比較少地區的人民得乳癌的機率比較低,脂肪吃得愈多得乳癌的機率也愈高。這也許是巧合,不過呢,也可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世界醫學史上,對飲食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做過最深入而完整的研究是:康乃爾大學肯伯教授在中國完成的:「由於我們把各種不同因素列入研究的範圍裡面,所以這項研究跟過去所做的其他研究相形之下是很特別的,我門比較了三百六十七項資料,也把研究報告公諸於世.我們對這些報告也很滿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年來對引起疾病原因所做的各種研究,這次算是最大規模的。這項研究也提供了我們一個到中國大陸去觀察不同地區居民生活方式的機會,不同的生活方式,使某些居民得了癌症,而其他地區的居民就不會,我們在六十五個縣裡頭各選出一百位,總共是六千五百位成年人來參加這項大規模的研究計劃。

肯伯教授的研究調查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舉世睹目的。他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各種疾病,包括乳癌的關係,他發現假如你吃的是低脂食物,也就是以大量的米飯和蔬菜為主,少量的油和肉,那麼你得乳癌的機率不大,中國人所患的癌症里,乳癌的罹患率不高,直腸癌也很低,相形之下,美國人罹患這類癌症病例就很多了。

為了找出中國人致癌率比較低的原因,肯伯教授的研究員從每位參與這項研究的成員里收集各種不同的資訊。這包括遺傳,病歷,飲食和運動,所有的跡象似乎指出一個因素值得重視。

中國人吃的蛋白質食物里,由動物方面攝取來的佔總量的10%,而美國人一般所佔的比率是70%。跟中國人比起來,美國人所消耗的動物蛋白實在是很驚人的,目前大部分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任何一天里,我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的蛋白質和脂肪:早餐是鹹肉和蛋,午餐是乳酪漢堡,晚餐是義大利脆餅,他們吃進肚子里的是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這項訊息很清楚,如果你想減少致癌的危險性,就要少吃肉類,乳酪品,也就是要減少脂肪的攝取,包括植物性脂肪,而要多吃穀類,水果和蔬菜。這種理論的重點指出,含有高脂肪的飲食會造成某種癌症,大量攝取脂肪,似乎會使血液中的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增加,而動情激素促進胸部及子宮組織的成長,也為日後得癌症布置了場地。在男性方面,多吃脂肪會增加男性荷爾蒙睾丸素酮的分泌,也是日後得攝護腺癌的重要成因。這項新的訊息,至少對我而言是個新發現,告訴我們應該減少攝取來自動物性的食物,並且應該要盡量選擇植物性的食物。你不需要完全吃素來減少得癌症的機會,但是每一次有人不吃牛排改吃義大利面,他們都是往減少致癌的路上跨了一大步。

為了完全了解食物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我開始研究這個題目。我遍訪各個醫學圖書館,我得到的資訊讓我非常吃驚,當今許多婦女聞骨質疏鬆症色變。很多婦女年紀大的時候,骨頭變得細薄又脆弱,很容易骨折。

「這裡的骨頭變得很薄了」

「當醫生告訴我,我得到骨質疏鬆症的時候,我真得好害怕,因為我還年輕,當時我真的整個人都崩潰了,我記得我哭倒在床上,我先生問我怎麼拉,我說我身體快垮了。」

 骨骼組織流失就是骨質疏鬆症。如果有人已經得了骨質疏鬆症,那麼在他骨折之前至少已經流失50%~75%的骨骼組織,那個時候只要是一個咳嗽或者一個噴嚏就會折斷肋骨,或者車子走在一個顛簸的路上,也會折斷脊椎骨。你看看世界上這種疾病哪裡很流行,哪裡很少發生,你會很意外的發現在某些方面來說吃的比較好,攝取很多乳製品的美國、英國、芬蘭、瑞典等等國家的人民,得骨質疏鬆症的比率最高,反而很少攝取乳製品的,像是亞洲,非洲國家的人民骨骼特彆強,很少得這個毛病。這點也許又是一個巧合,但是有的人並不以為然。

「我認為骨質疏鬆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有關。比如說,研究證明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你身體鈣質的流失量,當然這點會增加患病的危險性。乳製品含有鈣質能夠強化骨骼,但是乳製品也含有濃縮的蛋白質,有些研究員懷疑濃縮的蛋白質會使體內的鈣質流失。」麥克克萊伯醫師為我們解釋這個道理,「一般人在吃進一份濃縮蛋白質食物之後的三到四個小時,會比正常情況下,有更多的鈣質從尿里流失到體外。當我們的身體失掉這個礦物質時,會從骨骼里抽取鈣質來代替。因此,假如你吃高蛋白質食物,再加上抽煙,缺少運動和其他因素,都會使你的骨骼變得細薄很容易骨折。骨質疏鬆症是西方國家特有的疾病,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因為在美國,假如你認同傳統派主張的話,恩,他們認為鈣質吃得愈多,那麼婦女得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會越小,所以,婦女們就被建議多吃鈣。但是,中國人鈣質攝取量比美國人少很多,可是中國婦女得到這種病的卻比美國人少。」

乳、肉製品的真相

「我們的食物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乳製品,比方說像是…」以前我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告訴我食物分成四大類,我也完全相信這種說法,我以為那是我們文化的智慧結晶。

「小朋友,你們中間有誰今天吃了乳製品啊」?

其實,只要看一看學校里過去的宣傳品,或者是教材的話,你就知道那些都是業者所提供的資訊和知識了,他們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夠從中獲益了。

「冰淇淋,乳酪,優酪乳,…東尼」

我們來聽一聽乳製品業者的說法。

「乳制協會是乳製品業者在營養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得力助手,一九一七年全國乳業協會就成立了,因此乳業協會會在營養上的研究及教育的興趣已經有一段悠久的歷史了,比起「營養」在近年來才成為消費者所關注的話題要早很多。

「掛在教室牆壁上介紹食物的教材是這些乳品業者的廣告,我是說,只要把教材翻過來就知道是誰提供的資料了!」

「全國乳業協會不僅關心銷售推廣業務,也很注重教育和研究發展,假如乳業協會真的在推銷什麼的話呢,我會說值得一提的是本協會長久以來賣的就是營養。

「大家都相信四種基本食物的理論,因為那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但是我們來看看這種理論產生的結果,在美國這個現代化高科技國家的人民,生病是家常便飯,有一半人死亡的病因是心臟病十位婦女中有一位得乳癌,肥胖症是一種傳染病,這都是我們相信四種基本食物理論的結果。」那麼這四大類基本食物理論要告訴孩子什麼呢?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假如你認為有四種基本食物,肉類,乳製品佔了一半,這等於告訴孩子食物的選擇里,有一半應取自動物性來源。」

「那這個呢?屬於哪一類?諾亞?」(老師問)

乳業協會和很多學校都遵守這一套既定的方針,但是有些人認為這個法則應該隨著新發現而修改。

「乳業協會從來沒有為大眾制定任何方針,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協助詮釋現有的各項方針。今天的方針如大家所知是百分之三十的熱量應該來自脂肪,我們的確告訴大家每天如何達到這30%的標準,借著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來平衡某些脂肪含量較高和較低的食物,以達到前面提到的百分之三十。」

「我的建議是脂肪攝取量應該要再降低,很多科學文獻不單是我們出版的,也包括其他科學文獻都提到,要是脂肪攝取量能夠降低到15%到20%左右或是更低那是有好處的,要降到這麼低所用的方法不單只是像我們現在想要告訴各位的攝取低脂食物或者是停止吃動物性食物」。

往後我們將會聽到更多這類的訊息,我們應該如何來教導下一代呢?哪一種飲食習慣能夠促進身體的健康呢?環顧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健康情形,他們所受到的疾病威脅和我們不同。比如說他們是瘧疾,霍亂肆虐,但是他們沒有美國流行的心臟病,乳癌,肥胖症,原因很簡單他們的主食是澱粉類食物。這點很重要大家一定要了解,這絕對不是我們提到的蔬菜沙拉,綠化椰菜,白花椰菜這類食物,現在講的是由米,馬鈴薯和其他種類穀物,以及高澱粉質的蔬菜加上水果和普通蔬菜而形成的一種飲食。在非洲農村,中國和日本沒有改善經濟狀況前,這就是他們的主食。肯伯教授把中國比較貧窮和比較富庶的地區做了一個比較,你大概會以為生活水準比較高地區的居民,健康狀況也許比較好,但是事實正好相反,他們患有某種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有些研究員認為其中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比較富裕的居民攝取比較多的動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的某些特點會增加得這些疾病的機會相反的植物性的食物含有某些因素可以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大家請看我手上拿的是五磅重的脂肪,五磅重的脂肪稱起來看來就是這樣子,幾個月以後呢,你們中間有很多人會減掉6-8磅的脂肪,你們也沒做些什麼特別的事,你們只是享受許多健康美味的食品而已」。

當這些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病人來看麥都果醫師的時候,他開給他們的是一劑特別的藥方,他教導病人新的飲食方法。營養學裡頭有些非常簡單的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只有動物性食物含有膽固醇,任何植物性食物都沒有膽固醇。所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這些觀念對你是有所幫助的,動物性食物含有高熱量,應該留在特別的時機才享用,日常三餐應該吃植物性食物。麥都果醫師的病人和我都問了相同的問題,如果少吃肉類,那麼蛋白質的攝取量會夠嗎?一個普通被大家相信的說法是,你不能從植物性食物里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這是大錯特錯的。你如果回顧過去五十年所作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植物性蛋白質更適合人體的需要。我可以向任何食品營養師挑戰,為我設計一套以澱粉和蔬菜為主食,卻會讓我造成蛋白質不足的飲食方式,那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呢?美國政府建議每天攝取50克, 但是一般美國人每天所攝取的是標準量的兩倍,提到美國人蛋白質的攝取量,簡單的說真的是太多了,特別是過多的動物性蛋白,我們必須要好好的考慮,停止使用動物性蛋白的可能性。

「我們的社會裡大家都以為營養不足會造成疾病,看看一般人,他們不是在擔心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是大把的吃維他命丸或礦物質丸。你不妨想想看,你們認識多少人是因為營養不足而生病的呢?壞血病?腳氣病?皮膚病?今年你有朋友因為缺乏蛋白質去看過醫生嗎?由此可以知道問題並不是營養不足,反而是在於營養過剩,你的朋友有營養過剩的問題嗎?例如:卡路里過剩?脂肪過剩?膽固醇過剩?過剩才是問題之所在,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不從過剩這個問題開始研究,就無法找出解決美國人健康問題的辦法,」

麥都果醫師認為食物對他的病人健康非常重要,因此他花了很多時間教他們烹飪的新方法,我問那些病人,改變了他們的飲食,滋味如何呢?

「假如你知道我以前每天吃的食物,我相信你一定會嚇一跳,因為我吃的東西大部分是脂肪。」

「通常早餐我吃鹹肉加蛋,吃完早餐我就開始想中餐我要吃什麼,吃中餐的時候又會想晚餐要吃什麼,一般說來我吃的都不錯,但是我老是覺得昏昏沉沉的」。

「我常常去看醫生,醫生認為我的健康沒什麼改善,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可能有太大的進展。」

「到我診所挂號的病人生病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一個星期內大吃大喝二十一次,因此,他們得的是有錢人的富貴病,唯有扼止致病的原因,他們才有機會恢復健康」。(醫生說)

「我的體重減輕了整整36磅,膽固醇也降低到了152。」(病人說)

「我覺得我好象是個百萬富翁我覺得我已經重新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我覺得很好,因為身體上的不舒服好象全部都消失了」。

「我的體重減輕了,這點最棒,因為長久以來我一直靠減肥藥丸或者流行的瘦身方法來減肥,至於現在呢?我可以放心的吃,就象以往我喜歡的那種飲食方法一樣,而再也不用擔心了。」

「我讓病人學到的就是最簡單有效的訊息,做一點簡單的運動,適當的休息以及吃正確的食物。」(醫生說)

「現在的我,算是活下來了,天下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我現在不會死,就是這樣。」幾年前派瑞斯心臟病發作過,「老實說當時我以為我會死在手術台上。」

在美國,每32秒鐘就會有一個人心臟病突發,很諷刺的是在所謂的貧窮國家裡,這些常令美國人致命的疾病卻很少發生,現在一些開發中國家的人,也開始擔心會步上我們的後塵。「

令人擔心的是第三世界中光顧麥當勞連鎖店的人也愈來愈多,因為如果你注意今天我國兒童跟青少年的飲食習慣,你會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把漢堡當做正餐,而肉類也吃的更多,那些經濟環境比較富裕的人流行吃西餐,也就是過去在餐桌上的肉類是用來當點綴或者是配菜用的現在搖身一變卻成為主菜了,舉例來說,在餐館裡盤子里的一塊牛排在家裡可以燒給五個人吃。」

比較1900年每人肉品的消耗量,今天的美國農業界必須生產雙倍的量。當我在國內考察的時候,我也思考我的見聞,我主要是想深入的探討我們所吃的食物,我想看看這些食物生產的幕後過程。我對農場上各種動物的一些印象是來自童年時所看的,詳和又親切的母牛照片。在真實的生活里,我知道母牛和初生的牛犢間有股很強烈的母子親情,其他的母牛對初生的牛犢也很有興趣,這是一隻很健康的牛犢,牧場主人很得意的向大家展示,新加入他牛群的這隻小公牛,很可惜是只公牛,假如是只母的,我就會把他留下來了。

「你會讓這隻小公牛在這裡吃奶嗎?」

「當然可以拉,它可以在牧場里吃母奶,今天晚上它可以跟它母親一起,然後到了明天一早呢,就會有牛販子來把它帶到一個專門飼養小牛的地方去。」

「專門飼養小牛的地方,那為了小牛肉?」

「沒錯,把它們養大好來賣小牛肉。」

假如乳牛場生下的牛是公的,通常不會讓它跟它母親關在一起,小牛脖子上將套著鎖鏈,關在狹窄的柵欄里,過完它短短的一生。

「這是上肉,是最好吃的牛肉,小牛肉柔嫩可口又多汁,嫩得幾乎用叉子都可以把它切開,這在高級西餐廳里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菜,叫做」阿修布可「是用小牛揵做的。」

農場要用一種特別的方法飼養這些小牛,才能讓你吃到這不可思議的佳肴,假如動物被關起來,長期缺乏運動,它們的肌肉自然既弱又軟,所以小牛的肌肉很柔嫩,鬆軟。

「這樣飼養出來的小牛肌肉很柔嫩,很美味,請注意看這肉紋的顏色,乳白色的脂肪。」

人家說這種淡白色的肉吃了身體好,所以即使比較貴也有人願意去買它。

豬是我最愛的動物,他們很好玩,也很有感情,豬有很親密的家庭生活,在某些方面豬比狗還聰明,原先我以為豬都是在穀倉附近的空地上養大的,你現在看到的是50年前拍的影片,影片中的農場早已成為歷史的遺迹了。今天養豬的方法和以前是大不相同的,為了提高競爭力,養豬戶要在最小的空間里擠進最多的豬,他們就這樣子過了一輩子。豬的本能喜歡用鼻子掘土,還會做窩,照顧小豬,但是現代的養豬方法完全壓制豬的這種本能。

身為一個希望自己有慈悲心也關懷世界的我看到這些情況,了解這些動物的遭遇,忍不住用一個全新的觀念來檢討自己應該要如何的選擇食物,我不禁自己問自己,這不正是我能有所貢獻的地方嗎?這正是我要做的。

今天的雞不再是穀倉邊空地上養大的,他們不再掘土抓蟲,逍遙自在的過其百萬年來雞所過的日子。產卵雞擠在籠子里, 想動一下翅膀都不可能,本來呢,雞有很強烈的維護自己地盤的本能,靠著平時的啄擊,建立一個長幼尊卑的社會秩序。現在大家都擠在籠子里,不像以前一樣,但是雞的本能使他們不停的互相啄擊,於是業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就把雞的尖嘴切掉一部分,他們稱之為「去喙」,這是現在養雞業標準的作業程序,結果呢,雞彼此還是啄來啄去,只是不會傷害到對方而已。

其實家禽業者是個很好的例子,普通一個雞舍里大部分可以擠進十萬隻甚至二十萬隻雞,養雞的人基本上是在飼養經濟動物,他們要滿足市場上對便宜雞肉的需求,我認為一般所說的對其他動物的愛心,根本不可能包含在這種賺錢方程式里,他們是要用最廉價的方式來養雞,現在,業者發展出另一種對策來應付雞隻因為過於擁擠所造成的壓迫以及反映,就是喂抗生素防止疾病的發生。

在一個擁有二十萬隻雞的雞舍裡頭一旦發生瘟疫的話,在很短的時間裡所有的雞隻都會死掉,因此就需要生產的安全保障,要確定所有的雞都吃了抗生素,即使是最小的感染都能夠抵抗。

這些餵給家禽吃的抗生素,都是很強的藥品,它的殘留物常常在肉類以及乳製品里被發現,沒有人能確定這些葯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但是當你坐下來吃午餐的時候,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聯邦政府訂有一個藥物使用量容許的標準,我先假設它是對的,問題是有些業者很不負責任,經常隨便用藥,而大多時候也沒有獸醫監督,所以在屠體中會發現大量殘餘的抗生素。如果這些雞被下毒而且又受到虐待,有個問題是在這整個過程里對我們人類本身會有什麼影響呢?

結尾:

因此,我們能夠做選擇,我們有重生的權利,這些選擇幫我們重建自尊心,恢復健康。只要我們願意,停止動物脂肪在我們的血管里流動,我們幾乎立刻會覺得好多了,保險公司跟醫生也會覺得很高興。那些牲畜,雖然他們不會說話,但他們會由衷的感謝,河流,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孫子,還有他們的下一代,從此以後,都將是最快樂的了。諾曼.卡森說過的一句話很有意義,他說,天下最有威力的事情,就是憑著個人的良知,良心去幫助,喚醒並且帶動大眾的良知良能。不過呢,這並不是說了就算數的,而是要去徹底的實踐,讓品德,精上帝跟自己的生活合而為一。

當我們穿越90年代,我深信所有環境保護的合作會興起,並且和健康團體,關心飢餓的團體,保護動物的團體合作而形成一個大同盟,對美國同胞說,假如你關心這些事的話,那就少吃一些肉。

我想今天所學到的文化課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學到大自然不是一項商品,它不是一個你可以不計後果,任意榨取,卻不嘗試去了解的東西,相反的在共同的生命網中,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命是由它而來的,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們自己,當我們真正的感恩並且關懷大自然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這種觀念超越個人的層次,這個美景將會在我們的時代出現,身為其中的一份子,真是非常美好的事!


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即為血糖異常。
有明顯「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癥狀者,只要一次異常血糖值即可診斷。無癥狀者診斷糖尿病需要兩次異常血糖值。
另外糖化血紅蛋白A1c≥6.5%基本也可診斷。

根據你父親的情況,建議去醫院測兩次空腹血糖即可確診了。糖尿病不可怕,但是它的併發症才是最可怕的,所以一旦確診要儘早治療,並且長期堅持!千萬不要聽信民間偏方及網路電視廣告!!!
我母親當年總是眼睛模糊,後來一查是糖尿病,已出現視網膜病變了,後來迅速藥物控制,現在兩年多了,血糖也比較平穩,視物模糊的情況也少了。


推薦閱讀:

TAG:糖尿病 | 高血糖 | 血糖 | 糖尿病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