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在國內條件下正在嘗試雙語養育的父母?

補充說明:如果是在國外的華人,是否雙語養育只是選擇問題。因此這個問題主要針對在國內,但是想雙語養育的父母。

是雙語養育,而非雙語教育,也就是說,讓寶寶像習得母語一樣,自然地習得英文或其它第二種語言。其實,在粵語/國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地會說這兩種語言也是雙語養育的一種,只不過把粵語換作英語的話,大環境里接觸英語的機會就少很多,難度也大很多。有沒有有這方面經驗的父母?


對我們來說不是嘗試,是難以迴避的現實。我們在家是堅定的和姑娘說中文,就是希望她說法語的時候不要帶上我們的口音,然後她從4個多月起每天就在法國保姆家託管,之後是託兒所,現在2歲半開始進幼兒園,也就是說,她從4個月起,就是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全部是法語環境,晚上和周末是純中文環境。在法語環境裡面說中文不會有人理她,在家裡說法語會被我們要求糾正為中文,所以...

她現在說話雖然比不上很多國內同齡的孩子,但是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她都能聽明白大人的話,特別是幼兒園的老師給她布置課堂任務什麼的,她都可以很好的完成,所以她對中文法語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表達方面就比較神奇了,她在學校裡面說的是法語,在家主要是中文,她對兩個不同環境的切換非常的明確,所以我們很少在家裡聽過她說法語,但是老師又告訴我們她說的很好...

總結來說,雙語不是目的,語言的掌握目的在於溝通,所以會幾首兒歌,鸚鵡學舌的幾個問答,這不是合適的雙語教育,我是覺得,父母自己的某種語言並不熟練的話,就不要把自己當老師去禍害孩子了....但是如果有合適的環境,合適的語言水平,那麼作為父母,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因為孩子的適應力非常強,但是同時學幾種語言,肯定會拖慢整體的語言表達水平發展的速度,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在進入學校以後,多語的孩子因為語言上的優勢,在比較中容易形成學習上的倦怠。


作為一個學發展教育心理學出身的語言心理學愛好者,我說說我的看法。如果確定是「雙」語的話,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上講,孩子是能承受的,但是,的確會在語法和語言表達上出現問題,不能很好的割裂兩種語言。這個恐怕不能稱之為chinglish,而是孩子內化的屬於自己的語言。
但是,如果是超過三種語言同時施教的話,我見過重慶的一個小朋友,是一個諮詢案例,爺爺奶奶教漢語普通話和重慶話,爺爺是日語翻譯,兼顧教日語,爸爸教英語,媽媽是西班牙的外企,教西班牙語——孩子在雙字詞句階段(兩個詞連結起來的階段,如「媽媽抱」「玩球球」「kitty jump」),患上心因性失語症。
以上為我所能幫上的一些內容。

快兩年的舊答案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收穫了10個up,我也來說一下小朋友的近況吧。
我的母校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的湯永隆副教授協助完成了整個諮詢和治療過程,孩子患上心因性失語症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無法掌握語言,而是言語方式導致的社交障礙——跟幼兒園小朋友無法良好的交流,雙字詞句階段的簡單語言經常由多個語言的辭彙構成,故而很容易被其他孩子甚至老師有意針對和排擠。
最終的解決方法非常簡單,孩子的外婆久居重慶巫山某個山村裡,不願陪發達後的子女遷居城市,孩子在村裡和外婆度過了半年沒有N語教學沒有幼兒園沒有熟悉的小朋友更沒有奇怪的眼光的快樂日子,自愈。

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我覺得需要額外說明兩個事兒。
首先,我這裡舉出來的是一個相對而言特殊的諮詢案例,並不意味著所有在雙語、三語甚至四語教學環境下的孩子都會遭遇心因性失語症。事實上,根據案例背景的特殊性我們不難看出來,如果你身處於一個人們都很認同,甚至都掌握著多種語言的環境,比如新加坡,比如馬來西亞,與社交障礙並行而生的心因性失語症就沒什麼土壤了。
其次,我們有必要界定一下「雙語教學」和「雙方言教學」。兩者的共同點是在於音調學習的階段時對腦和神經系統來說沒啥區別。區別產生於語法學習,語言框架學習階段。相聲演員比較好的掌握多個方言,而沒有比較好的掌握多個語言,不是嗎?
的確,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上講。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兒童有充裕的掌握多種語言的能力,甚至能在3-5歲潛移默化式地掌握兩、三種甚至更多的語言結構和特徵語法,從小就培養出了所謂「語感」,這也是在一二線城市大量幼教機構鼓吹多語教學越早越好、對於孩子有益無害的主要理論基礎——可惜有益無害這四個字是謊言。在此階段的語言掌握(不是方言掌握)是有瓶頸的,有的孩子兩三種,極有天賦的甚至四五種,但肯定不是無限的。
總結兩點:
學習多種語言,能力有高低——對孩子來說,未必是辭彙掌握的能力,很可能是語言結構內建的能力。
多語教學,別只關注對未來有充足好處以及足夠長臉面,孩子身處的社會環境,輿論支撐,社交圈子同樣重要。


我的孩子現在是英語/中文兩種語言。現在一歲四個月,兩種語言聽力都沒有問題,說出來的字是中英文混雜的。
在我的家裡是我說中文,爸爸說英文,爸爸的母語是英文。
個人認為如果父母中一方英語不錯的話,可以嘗試說英語,我覺得說英文的父母的語法不好不是問題,但是發音別太差,否則發音真的不好糾正。


時隔兩年,補充小朋友最新情況。
發現樓下不少回答都認為雙語養育就會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和自由,會把孩子折騰得很苦逼,其實未必啊,就看家長什麼心態什麼方法了。
我個人雙語養育算是半途而廢了。原因是女兒1歲半開始語言大爆發,成句成句往外蹦(中文),我們覺得和她進行語言交流實在太好玩了,哪還顧得上講英文呢,從此日常生活基本不說英文,但仍保持讀英文繪本或唱英文兒歌,後來2歲前後開始看點嬰幼節目視頻(brainy baby 系列)。
看視頻也是以女兒興趣點為重,她喜歡動物,就先看animals,一張碟看到爛熟於心,學會唱old mcdonald had a farm,會說一些動物的英文名稱,當然其實她並沒有英文這個概念,只知道斑馬也叫zebra,長頸鹿也叫giraffe。這個過程,她很開心,自然而然的語音灌輸,雖然不會讓她開口說英文句子,但是她對英語這門語言不陌生,對語感的培養肯定有好處。女兒也喜歡音樂,第二張碟就是music,她又藉此認識了很多樂器,學會幾首英文兒歌。我所謂的學會兒歌,基本沒有刻意教她,她自然地模仿裡面孩子唱歌的語調,我也一起唱一起跳,親子互動樂趣多。
目前她的中文表達能力很好,辭彙量豐富(得益於繪本閱讀),英文偶爾會蹦點單詞。我覺得只要保持不間斷的英語語音輸入(兒歌、視頻),等到了正式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她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水到渠成,點一點就能融會貫通。
就像我之前說的,如果雙語會拖慢孩子的認知水平發展,那不如不要。選擇適當的英文兒童節目視頻,對拓寬孩子視野、認識世界,很有益,同時又能練練耳,有何不可?

補充一點:
嬰幼兒時期雙語環境,可以保持嬰兒大腦語言區域的神經樹突和突觸保持敏感度,否則9-10個月後,嬰兒大腦內不經常使用的神經樹突會逐漸萎縮消失。9個月之前的嬰兒,天生具備分辨不同語言的能力,之後就會集中腦力專門處理母語語素,處理其他語言語素的神經樹突會萎縮。
從本質上來說,雙語養育不是教孩子說單詞或句子,說穿了孩子怎麼學會說母語的,就能怎麼學會說英語。生活環境里有大量的英文兒歌,大點之後讀英文繪本或看英文動畫,只要有充足的地道英文輸入,不可能整句都是chinglish。


------------------update 2017/03/02-----------------
9個月過去了。2016年下半年,對我們家庭來說是個有點糟糕和混亂的半年。主要是爸爸(我)創業失敗,重新找工作,迷茫了一段時間。因此爸爸對bb的成長有所疏忽,陪伴的時間明顯比以前少。

不過好在媽媽很棒,申請到了去美國訪學1年的機會。因此,2月份開始,bb在美國開始上幼兒園了。

12月份之前,bb的語言輸入也還是dora之類原版動畫片(看1篇+n次聽)。平時在家,就用退役手機開著,連著藍牙音響一直循環放故事。也不管bb有沒有聽進去,就當磨耳朵。

這半年爸爸媽媽都特別忙,平時我們在家的時候絕大部分情況下也都是說中文。所以,bb在16年下半年的英語口語輸出大量減少。我們也注意到有些以前熟悉的單詞,bb遺忘了。

1月份開始,媽媽空下來了,因此有意識得跟bb增加英語輸入和日常口語交流,以便bb去美國以後能儘快適應。我們發現,bb重新pick up語感還是很快的,幾天時間,他的口語輸出就多了。我們也基本上放心了。

現在各方面水平大致如下:

  • 口語:目前bb應付同齡native小朋友一般性的聊天問題不大。所以上幼兒園,bb每天都很開心,經常放學還不肯回來。其他小朋友也願意跟他玩。
  • 口音(語音/語調):還是有很明顯的中國味。畢竟,媽媽的水平也就那樣啦。但bb適應新環境很快,這方面的進步是能感受到的。bb的語調,是早就超過爸爸媽媽的了,抑揚頓挫,語氣都很到位。
  • 辭彙量:我估摸著相當於我當年初三水平吧,1500~2000。但跟native還是有明顯差距的。媽媽去接bb的時候,經常會跟其他小朋友聊天,差距還是能明顯感受到的。
  • 語法:我們從沒教過他任何規則。不過bb可以準確輸出現在時、過去時、will/be Ving的將來時,現在完成時,第三人稱單數。從句,非謂語動詞之類,他是能聽懂的。但輸出基本沒有。畢竟小孩認知水平有限,聊的東西都很簡單,也沒必要在口語中用到複雜句。
  • :這是bb最強的地方。只要在他辭彙量和認知水平之類的東西,他對語言的敏感度是超過爸爸媽媽的。
  • 讀、寫:這方面我們沒重視,現在想想其實可以早點教。26個字母bb還認不全。不過好在幼兒園正在教了。讀就更加無從說起。但是bb可以在不認字的情況下,對著講過的繪本一邊翻頁,一邊複述這一頁上的故事。也可以跟著有朗讀的故事書,一邊聽一邊翻頁。所以,如果我們早點教字母。那或許bb已經可以認得一些常用單詞。

現在上了三周幼兒園。以下是媽媽昨天QQ空間的記錄:

BB上學兩周多了,語言上進度還是看得到的。比如和我英語交流多起來了。每天去接他回幼兒園的路上都是英語交流。

我這兩周也行BB那學到一些新詞,比如今天他在地上盤腿坐,他告訴我這叫crisscross. 還有miss monica教的東西他挺喜歡回家說,比如他分別敲三種音量不一樣的聲音告訴我:lower pitch, higher pitch, the highest pitch. 他還告訴我字母大小寫:uppercase, lowercase. 今天他吃了好多魚後還想吃其他candy,我說「but we don"t have other candies." he said: we do. 這種用法以前他不會的。

前幾天BB問我: mama, are we American people? 我說we are Chinese. 他又說: but we can only speak English here, right? 我說是的。他就說so we are American people. 好吧,這個邏輯在你看來是很正確的。

------------------update 2016/06/01-----------------
今天是六一節,上知乎又看到這個問題。轉眼又一年過去了,bb已經五歲了,從個案來說是否能夠雙語的問題應該已經有答案。寫下來,跟大伙兒分享一下。

特別說明一下:我們的經驗和案例只是針對在國內的一般城市家庭,跟本身就在國外的ABC小孩不是一個討論話題。

先轉一條今天老婆的說說,老婆在說說上每天記錄了bb的成長點滴。。。

...洗澡時bb拿個杯子當船玩,還說「my boat has sunk into the bottom of the river. Can you tow me out of the water and take me to the boatyard?」 這些都是Peppa(Peppa Pig 粉紅小豬)的台詞。其實每次他聽幾遍我也跟著聽幾遍,區別在於他都記住了,而我沒有...每次bb都會自己假想片子中的情節逼我演...

我們現在的語言輸入情況:
這一年bb上幼兒園了,我們平時跟bb大部分時候都說中文。主要原因是我們發現他的中文水平比同齡人似乎差一點。他的中文主要是奶奶那裡學的,不光有方言口音,限於奶奶的小學文化水平,語言的質量也不高。

英語的輸入來源,主要是聽一些動畫片和帶配音的書。因為怕影響視力,所以看的很少,電視從來沒開過,電腦上偶爾讓他看幾分鐘。動畫片的主要是Peppa和Dora,我們做法是第一遍看視頻。然後只讓他聽,每天音響播放兩三個小時不斷循環。睡前有時候會用英語跟他聊聊今天聽了什麼故事,引導他複述情節。

目前bb的英語水平/表現:

  • 聽力。如果聽的東西在他認知範圍內,比如一個從沒看過的Peppa或者Dora故事,他基本上一次就能聽懂了,多聽幾次就能複述。這個意義上講,接近大學英語四級的聽力水平吧。絕對的聽力能力,跟我們當然還是差距挺大的。不過他更接近母語的體驗,可以三心兩意,一邊玩玩具,一邊聽,聽完問他故事講了什麼,他也能說出來。
  • 辭彙。聽過的動畫片,看過的書(我們現在都買有配音的)上面的東西,都能掌握。不過因為都是小屁孩的東西,辭彙有很大局限性。並且很明顯,辭彙的記憶必須持續不斷重複。我們發現這一年平時生活中英語講的少了,很多他原來知道的辭彙就忘記了。比如前幾天發現他已經不知道broccoli, black agaric是什麼了。
  • 口語。這恐怕是大家最關心的。小孩的語言水平個體差異挺大。就中文而言,鄰居同齡的小女孩比我家bb能說會道很多。就bb個體而言,他的英語口語跟中文口語其實差距並不是很大。但是在輸出習慣上,中文的核心語言地位已經相當鞏固。有時候說中文會夾雜英語單詞。我們聽到的話就讓他不要這麼說話。這種情況目前是減少趨勢。如果我們用英語問,他一般會用英語答,但也常常用中文答。他主動說英文情況也有,那就是跟我們聊他聽的故事或者書上看到的東西的時候。可能因為輸入源是英文的,他並沒有有意識得去「翻譯」成中文。還有就是他哭的時候,也會說英語。大概是因為我們罵他都是中文的,英語更有安全感一點吧o(^▽^)o
  • 語音。這是我們比較傷心的一點。因為bb跟奶奶學的中文有很明顯的方言口音,具體說是吳語方言。也就是說奶奶說的是一種她自創出來的雜糅了方言和普通話的過渡語。由此造成一些很擰巴的發音現象,比如沒有捲舌音,沒有後鼻音,沒有翹舌音,發音位置集中在口腔前部,母音不夠飽滿...這些問題都對bb的英語發音造成了影響。但是好在語音是可以在青少年期訓練糾正的。我們也並沒期待bb的語音能跟native一樣。
  • 語法。我比較強調語言的精確度,因為我們是奔著准母語的目標去的,而不僅僅是一門外語。如果聽到bb有語法錯誤,我一般都會把他說過的話重複一下,更正語法。但我們從沒有去教他任何語法規則。目前的情況是,bb可以自然而然得運用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過去時/現在進行/現在完成這四個基本的時態,雖然還是經常會有錯誤。
  • Yes/No,我們都聽說過yes和no的笑話。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老師都會強調。這是語言思維模式是否Chinglish的一個特徵。我們欣喜的發現,bb沒有這個問題。

其他
雖然bb並沒有達到如在混血兒家庭或者國外ABC的雙語水平,但至少證明我們當年的選擇是安全的,可行的,可持續的。

朋友中,有好幾個也在以雙魚養育為目的。其中有一個6歲的男孩,聽力/口語水平都超過大學英語四級了(他媽是大學英語老師)。他是1周歲開始學。但投入的時間比我們更多。而且是動畫片/音頻/書本/在家全英語對話,多管齊下。這位小朋友已經顯露出學霸的定力,同樣是聽故事,他的聽法是可以連續n遍,一定要聽懂每一句話位置,而且他是對著書上的字看,所以現在已經認識書上的很多單詞了,簡單的書沒聽過,也能讀。我家bb聽故事是一個個下去的。所以就算聽很長時間,每個故事一天最多也就能聽到三四次。

不論是從我們經驗還是書上的理論,雙語養育都不需要從一出生就開始。理論上7周歲以前都是可以的。語言輸入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能達到的水平。


------------------update 2015/07/17-----------------

眼睛一眨快一年過去了,這一年bb的英語當然也有進步,但有點跟不上需求,英語跟中文之間的差距拉大了。記下來給大家一些參考,也希望能得到有經驗的朋友的建議。

我們認為主要以下方面原因

  1. bb的英語來源只有我跟老婆兩個人,而我們由於工作忙,和自己語言水平的限制,給bb輸入語言數量和質量都不夠滿足一個三周歲bb的表達溝通需求。
  2. 為了保護視力,我們沒給bb看什麼原版動畫片。繪本倒是買了不少,但由於這一年,我太忙,給bb閱讀的時間很少。
  3. 周圍中文環境太強勢了,英語沒法保證最少30%的接觸時間,何況質量上跟母語還有明顯差距

另外,大概三個月前開始,bb出現了口吃的狀況。我們猜測跟雙語有關,從6月份開始平時對話都跟bb講中文了(順便糾正bb從奶奶那邊學的方言口音)。口吃沒幾天就消失了,看來還真是英語的問題。現在我們跟bb一起看繪本講故事還是說英語的。

目前bb的英語水平/表現:
1、聽力很好,講過的東西,再出現都能聽懂
2、雖然現在家裡不講英語了,但bb偶爾還是會主動講幾句
3、英語講過幾遍的故事,bb可以複述

其他案例和觀點:

  1. 老婆同事的小孩,比我們bb大兩周歲,兩年前開始學,主要方法是聽有聲繪本+媽媽講。現在英語水平比bb高一大截。口吃、發音都清晰標準。因此,bilingual baby並不需要從出生就開始。
  2. 某朋友語言學博士,認為我們這樣的環境不是地道的雙語環境,因為我們兩個的英語水平顯然不是native水準的,稱之為「中介語」。這種環境下是達不到雙語養育的目的的。

我們目前的策略:
調整英語vs中文的重要性,自然語言環境全中文,讓bb能建立一個茁壯的母語體系。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通過講故事之類的方式「學習」。先保持bb對英語的敏感度,其他的以後再說。


-------------------- 2014/09/27-----------------
我三年前關注這個topic,當時寶寶還在老婆肚子里。現在我兒子2周歲7個月。我們從寶寶1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跟bb說英語,所謂的bilingual upbringing吧。最近寶寶的英語水平有的新的進步,今天上知乎又翻出這個問題。當時這個帖子我是反覆看了n遍,覺得受益頗多。現在回頭再看覺得我也有些東西可以跟有類似打算的爸爸媽媽分享、討論。

以下我就按照平常朋友FAQ的形式來組織內容,盡量少啰嗦。

1、bb的英文水平到底如何?英漢兩種語言綜合表現如何? 這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辭彙量:我們也沒具體統計過,反正平常家裡能吃的、玩的,小區周邊能看到的東西,基本都知道英語怎麼說。
片語:從詞到片語是語言能力突破的第一個難關。bb掌握的名詞比較多,但動詞由於平常接觸的東西優先,估計不到100個動詞。不過這優先的動詞,bb還是可以靈活組合運用。
句子:從片語到句子是質的跨越,意味著真正掌握一門語言的基本架構了。bb兩周歲不到就已經會說主謂賓齊全的簡單句子,兩周歲多點已經會用副詞,比如時間in the morning, tomorrow, at that time, immediately;地點 in Hangzhou, in the bedroom, on the tea table, in grandpa"s home……
聽力:其實我們都認為聽力是口語的基礎,比簡單會說更重要。我們講的東西,由於不斷重複,bb是完全能聽懂的,簡單的複述也會。

英語 vs 漢語
bb總體的語言能力只能算中等略上。雖然他開口比較早,不到一周歲就會叫爸媽了,但此後的發展並沒比其他小朋友快。不知道是否奶奶口音問題,bb的中英文發音都不太准。英語裡面的清輔音結尾,他都沒法發出來。s開頭的單詞,s都發布出來。。。

bb在15個月之前,英語跟漢語的能力基本都是等同的。但是之後,多方面的原因,英語的輸入數量和質量上都跟漢語逐漸拉開差距。所以現在bb的母語水平是明顯高英語一大截的。畢竟白天跟奶奶呆的時間更多,出去玩的時候周圍也都是母語環境。然後現在bb對語言的需求量大了,我們還是明顯得感覺越來越吃力。所以想要bb更優秀,我們得自己努力加油才行。

bb平常的狀態是,大部分時候說的是普通話,夾雜英文。跟我們說的時候英語為主,夾雜中文。bb能明確分辨兩種語言,由於bb發音不準,有時候他說了一句英文我們沒聽懂,他就會同樣的意思吼中文——表示有點生氣。偶爾有東西他只會英文,跟奶奶講的時候奶奶聽不懂,奶奶問他什麼意思,他會說這是美國話。

2、我們倆自己什麼水平?
哈哈,這應該是大家第二個要問的問題。我和老婆都是英語專業畢業的,老婆在杭州一個普通的大學裡教公外。我本科畢業以後工作都是跟英語不相干的,但要教bb說英語的想法卻是我先提出並再初期堅持下來的。不過這三年來,我也每天在說英語,用英語。為了徹底「西化」,我一直想把職業方向往英語轉,經過慢慢騰挪,現在的工作內容變得跟英語直接相關了。不過畢竟丟了n年,現在估計就是專八及格水平。老婆比我強一點,專八85分水平吧,哈哈。凡過高口的,在國外呆過半年以上的,都可以秒殺我們。

3、我們有什麼理論支持?具體怎麼操作? 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 (豆瓣)
這本書是我們唯一的理論依據。紙質書太貴了,我是ibooks上買的電子書。我看這本書是在老婆坐月子的時候,然後每天彙報閱讀成果。滿月以後,老婆總算幾本打消了顧慮,此後碰到什麼疑問幾本就靠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對語言的認知原理,雙語模式的可行性,bb每個成長階段應有的語言能力,不同的雙語養育方法,注意事項,常見問題,都有恰到好處的涉及,還有很多案例,就是一本手冊,內容淺顯易懂,又有嚴謹的學術研究做支撐。推薦!


我們的策略是:
1、我們兩人和bb無論單獨還是三人一起,都說英語,不論在家還是在外面。在外面也要堅持,很難,用朋友的話「完全不能顧及別人的感受」才幹得出來。這一點上,特別佩服老婆義無反顧,旁若無人。
2、平時奶奶帶bb,都是普通話的,還是很不標準的浙江口音的蹩腳普通話。
3、我們在bb面前跟別人說中文。

實際上書中講到的策略很多,各有案例,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納。

4、我們用什麼語料?
前面我提到的書,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是,要用雙語養育的方式讓bb acquire一門語言,則這門語言的跟bb的接觸時間和數量上不得少於1/3。

首先能想到的當然就是原版繪本了,亞馬遜上買了很多。從國外也帶過幾本來。bb的第一本書是I"m a bunny,6個月大的時候買的。bb第一次看到花花綠綠的書,呆掉了……現在bb最喜歡的是 Richard Scarry的兩本大開本的繪本,What do people do all day?和Best word book ever。

為了保護視力,我們還沒用上電視、電腦、ipad這些。不過bb很喜歡聽英文兒歌,幾乎每天都主動要求聽,他會自己報歌名,但我們沒特意教他去唱。他的語言輸入就來自我們講,和繪本。前面講到bb日益增長的語言需求,和我們羸弱的英語能力矛盾已經越來越明顯,並且已經影響到bb的英語水平提高。所以,我們計劃等bb三周歲以後,開始跟bb一起看原版動畫片。

最後,這是老婆今天記錄bb成長的一篇日誌,基本上代表的bb目前英語最好的水平

BB很喜歡看報紙上任何和車有關的新聞,而且會讓我們講了又講。其中有兩個新聞他最喜歡,經常隔三岔五會讓我講。今天午睡前他又問了:「媽媽,that coach怎麼了?」 想讓他早點睡,我不想講了,就故意說「啊呀媽媽忘記了。」結果他自己開始講了:that coach knocked into a jeep and a truck. The three cars knocked into each other. Unfortunately, the coach dropped from the high mountain."ah~~~oh~~~"(他一邊配音一邊用手作出從高空掉下的樣子)the passengers in the coach died. 我正驚訝於他複述地一字不差的時候他又問:「媽媽,that Audi怎麼了?」想再聽他講講,我又故意說我忘了。然後他又開始講了:that Audi turned right suddenly. The big truck couldn"t stop immediately. they knocked into each other. Unfortunately, the lumbers on the big truck felt on the Audi. The driver in the Audi died. The driver in the big truck got hurt. That"s a terrible car accident. We should drive slowly. 第二個新聞也描述地一字不差。只是聽他講了後我突然意識到不該用knock into這個短語,應該用crash into。哎,老媽一口chiglish,有時還用詞不準。

補充一下:由於我家bb的試驗初有成效,從去年開始老婆的同事們就陸續加入雙語養育的隊伍,個個都狠命給小孩塞英語呢。


沒有特別嘗試,媽媽就一直從小對孩子雙語閱讀,大概8、9個月開始就是了,繪本如果是買的英文版,就念英文版,如果是中文版就念中文版。家裡面平時交流時,普通話加兩個地方的方言。當然,媽媽有留學經歷,而且留學前英文就一直是日常用語。

現在小孩不到3歲,什麼都講...最多的是普通話和英語。
並沒有特別的去教,孩子在語言敏感期的學習能力,可以讓你大吃一驚。


最近看爸爸去哪兒了...
教娃喊daddy和爸比
娃終於會叫我
...呆比...了


維吾爾族
四歲之前一直說維語 半點漢語不懂
四歲幼兒園中班開始上漢班(我們那裡分漢班和民班),然後一直上漢語到現在。
現在的水平就是會聽說維語讀寫維文,漢語不用說,英語也還行,在自學韓語
PS:維文是小學時我爸買書教我的,在家或跟親戚還有同族朋友都說維語
還有其實我覺得很多維吾爾族小孩差不多都是這種情況)


回答的太晚了,估計也沒有人會看,但還是想寫一點。
我們住在日本,大環境是中文,家裡只說中文。到三歲之前完全沒有問題,我還一直沾沾自喜於女兒會說兩種語言。
目前女兒快5歲,從上個月開始,我終於痛苦的決定改變堅持到現在的策略。
從女兒4歲半開始,我就發現女兒的辭彙量遠遠少於同班同學。在家裡堅持中文環境的結果是,一方面由於缺少大環境的支持,女兒的辭彙量只能依賴於動畫片和日常對話,增加速度慢。另一方面,由於家裡學到的內容無法和同學交流,學習效果打折扣很大,再一方面,日語辭彙只能在幼兒園裡接觸,導致同學說的內容她無法參與。
在參考了大量幼升小指南和深度反思了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我驚訝的發現,會多門語言並不能幫助孩子變得優秀,反而是辭彙量(包括正確的使用)和邏輯思考能力,才是決定孩子是否優秀的關鍵。
想通了這一點後,我決定加大孩子的閱讀量。以前因為要維持中文環境,在家裡翻來覆去讀的中文書(大概有200來本),改為每天讀一本中文書,其他時間她可以讀自己從圖書館借來的日文書。
女兒很喜歡這種方式。因為日語的平假名她已經認全了,每天自己捧著書磕磕絆絆的讀得開心的不得了。而且也沒有排斥我和她一起讀書的快樂時光。當然,我們也沒有放棄英語學習。我買了一套迪斯尼英語,每個周末自己在家裡給她上課。目前為止,女兒很享受這個課程。


我家裡是雙語教育,我跟她說英語,她的爸爸和其他長輩跟她說中文。女兒上國際幼兒園是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中文以上課的方式講。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都說雙語寶寶開口遲。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我也是有這個擔心,竹寶確實相對開口比較晚,但是當時我希望她以後去上幼兒園的時候能夠把中英文都當成母語而不是像我們一樣培養成中文慣性思維到上小學甚至中學以後再費力去學英文,我寧可她開口稍微晚點,但是有真正的雙母語能力。她到兩歲左右能分清英文和中文,兩種語言都能聽懂,都能簡單表達,比如數數什麼的能用中文數一遍之後再用英文數,看到圖卡的時候知道中文怎麼說,英文怎麼說,但是缺點就是她還不會講長句子,習慣用簡單的詞語,而周圍只接觸一種語言的寶寶在這個年齡已經能完整講一個簡單故事了。

其實我看重的主要不是現在寶寶會講多少英文,看重的是她從小有英文語言的思維和對西方文化的接觸。我到中學才開始學英語,不管在英語文學方面還是對西方世界的理解都很有限。比如我讀lord of the ring,模糊感覺語言很有美感,但是不能像英文母語國家的同學那樣欣賞。我讀蓋茨比,也不能欣賞為什麼這部作品會被美國人如此推崇。更加不要說西方近代遠優勝於東方的哲學思想史等等,只具備一種母語能力感覺有一半世界都不能真正打開,非常可惜。


在中文教育方面之所以從小都給孩子讀唐詩,就是為了培養母語的美感,古人沒有思想品德課,中文古詩的教育就是國人美學和修養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是一半,另外一半,我覺得給她講迪斯尼的故事繪本和安徒生童話,講勇氣,講改變,講友誼,講表達,她學到的不僅僅是英文,也有西方世界的文化和運作方式。寶寶現在還很小,不過我覺得她能吸收的東西其實比我們感受到的多。

可能我想了太多了。我覺得這麼考慮,就很值得繼續雙語教育她,不介意她開口略晚一點。如果實在是擔心孩子說話會混淆,可以等她流利表達之後再讀英語繪本,就是不知道這樣寶寶會不會對英文有抵觸,對中文有依賴。


不是專業意見,僅供參考。雙語完全可能,三語也不是不可能。不過為了防止心因性失語之類的,最好每個人固定說一種語言,比如母親只說中文,父親只說英文,爺爺只說日語……諸如此類……給小孩一個明確的界限,這樣小孩也逐漸意識到幾種語言是獨立無關的,就不會混同起來(因為對某個人說非他說的語言是無效的)。出去沒有英語也沒關係,只要在家說就可以。國外有些雙語小孩在家說中文,出門全部都是英文也是類似的。只要給他個明確界限、穩定持續的刺激就好了。


不是家長,但也算看著這樣環境的娃成長到現在。。。主角:外甥和外甥女,語種:普通話、上海話、德語

姐姐是中國人,姐姐的爸爸和媽媽都講上海話;姐夫是德國人,姐夫爸爸是越南人姐夫媽媽是法國人。於是我的小外甥和外甥女先天條件使然,打出娘胎開始就生活在五種語言環境中,目前中德兩國交替生活。兩個小孩普遍開始說話都比較晚,但是TA已經都能聽懂了(不論語種),而且一旦開口就停不下來了,弟弟還小些,姐姐現在是和爸爸說德語和媽媽說中文有時也能對著爺爺奶奶爆幾句法語對著外公外婆來段上海話,發音都很標準也沒有混亂,同時在中國的時候也會練德語單詞,在德國要練漢字硬筆書法。話說真心羨慕啊。。。&>.&<

綜上,如果能有比較純正的語言環境,雙語教學應該還是很有優勢的

PS:關於是不是一人只說一個語種,僅從這兩個小朋友來看,沒有什麼影響。爺爺奶奶越南語法語全開,外公外婆普通話上海話隨來,爸爸媽媽英語德語中文亂蹦,還有各種奇怪的叔叔阿姨伯伯的奇怪語言。。。他們倆一樣說得好好的


沒法給什麼特別好的意見,簡單分享一點身邊的經驗吧。

表舅舅的母親似乎是早年的留美研究生。所以在兩個表舅舅學說話的階段都是「桌子」「table」的雙語開始教。目前在美國生活的表舅和同期留學生相比,英文水平遠超。但是這中間時間間隔太長,影響因素很多,不能作為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另一個,小姨家的老大在美國出生,但是被外公外婆帶回國長到快兩歲才回美國。意思是從瞎哼唧到吐詞學說話的階段全是學的中文。外公生怕孩子將來英文有問題,還硬拼了老命的跟孩子開口講點「桌子」「table」,但是次數屈指可數。外婆一直認為我們的雙語教學是成功的:英語孩子遲早都會,但是別家的孩子可不會講中文。後來在美國小姨和姨父堅持在家講只中文,現在孩子8歲,我覺得他都快抑鬱症了。因為他開始在幼兒園接觸到其他小朋友以後,英語水平突飛猛進,中文水平又基本保持不動。想表達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只會用英語表達的東西。結果家裡不許說英文,他又不會說中文,每每結果就是暴躁,生氣,索性不說算了。
(尤其是他在生氣,情緒低潮的時候,負面情緒一概只會用英文。道理很簡單:家裡多半理想化的要去扮演那個「傳播愛和正能量」的角色,誰教過他用中文怎麼發牢騷了。)
如今我外婆還頗有雄心想把剛出生的老二接回來「雙語教學」。我內心一抖,不敢多嘴。
這個故事對於我來說的意思是,不管是多少種語言的幼兒教育,只要和大環境不一致,都要用教的,不要指望靠小環境創造的氣氛來潛移默化他。小環境里所能提供的辭彙和表達方式實在是太有限了。

再說我自己。
人生唯一一個可以臭得瑟的事情是跑到美國去以後,老美很認真的把廣東話也列為一種語言,於是我可以宣布:「我是trilingual!」
我直到6歲才從內地搬家到廣東,上了一所幾乎都是當地人的小學,孩子們除了上課全都在講廣東話。偷偷試著講了兩句,某天我似乎突然領悟廣東話似乎就是把每個字的發音往某個調調上拐。10年之後上大學,入學第一天,local廣東同學看著我說:「為什麼你廣東話這麼標準?」
在美國第一個月,所有人都問我是不是之前就在美國上的學,覺得我的口語並不像剛來美國的留學生的樣子。上大學的時候據同學說我就長了一副英語好的長相(我說這事也能看相?)。於是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幾乎都要忘記了我很小很小的時候還在老家,已經是父母每天放著英語磁帶哄我睡覺的了,磁帶的內容我完全不記得了,但是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了我初中畢業。除開高考我不知道以外,高中三年聽力題就沒錯過。那年高考還有英語II,本專業化學的,高中三年就沒好好學過英語,只參加了英語II高考,然後就嘛考了120多。
我不是自負,(好吧有一點),我是想證明小朋友在年幼的時候對於語言的感受和領悟力是超乎想像的高。就算不從牙牙學語的階段開始,等孩子略大一點再創造一個外語的教學環境也未嘗不可。似乎是在哪看到的科研結果證明,雙語教育培養的孩子,大腦開發的程度都比單語教學的孩子好。

這種對語言的感受力直到今天對我都影響頗深。在度過了少女時代追看韓劇的階段之後,最近某天我開了個韓劇就去做飯了,做到一半,突然發現剛他們講的,我全聽懂了……


我爸在我出生到七歲這段時間裡,沒有和我說過一句中文。(父母都是英語專業的碩士,他們起初是打算兩個人都和我說英語,但是後來害怕我掌握不好漢語,所以作罷)我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覺得如果他不會說中文,出門不認得路牌怎麼辦,會不會找不到家呢。小時候記憶比較模糊,但是根據我爸的紀錄,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在聽他說完大段的英語之後,蹦出幾個單詞來回應他,很是簡單卻精準。

幼兒園到初中,在英語學習這方面確實於此受益甚多。從發音到語感到聽力,都不叫事啊,覺得要比周圍同學輕鬆很多。但是高中以後逐漸發現自己辭彙量還是相對匱乏,此外就是語法基礎不夠牢固。這個是幼年雙語環境比較難以幫助的。如果沒有特別完善的雙語環境,特別是要面對各種考試,這兩方面還是肯定要系統學習的。

但是依舊無比感謝我爹,讓我永遠都能以自己的英語發音為小小的驕傲,讓我對英語的使用自然而然。


我比較關心的是,使用雙語養育會不會影響兒童的漢語習得?求解答


隨著世界各國參與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進程越來越深,越來越多國家的學校開始在小學階段開始開設外語課(多為英語),而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開始用雙語來教育他們的孩子。那麼不可避免的,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用雙語教育孩子有何利弊?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將在證據主義哲學觀的指導下,試圖給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綜合評價。

在這裡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的是,雙語教育是現在每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很多家長自己都會有很強的主見。這些主見的形成有些基於研究,有些基於個人經驗,有些基於道聽途說。在下面的證據主義分析中,我的目標是摒棄個人偏見,盡最大可能用客觀的證據來回答上面提到的問題。

閑話休敘,讓我們進入正題。

首先,雙語教育並不是一個新奇的概念。比如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孩子,從9歲開始都要學習第二門語言(比利時的孩子們從3歲開始就學第二門語言)。

在絕大多數的歐洲國家中,他們學習的第二門語言是英語

相似的情況也在中國發生。根據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資料2006年的報告顯示,在初中文化以上的調查樣本中,高達67.4%學習過至少一門外語。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調查報告,中國總人口(12.7億)中大約有32%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學歷。這樣算來,全中國大約有4億1千6百萬人口學習過至少一門外語。

Source: 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資料,2006: 119

和歐洲很類似的,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選擇學習的外語是英語。大家對於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似乎沒有什麼異議,但是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見解的則是:幾歲開始學英語比較合適

日本Neo Marketing在2012年對於日本家長做的調查顯示,高達76%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應該在6歲以前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絕大情況下是英語)。

Source: 2015中國教育行業白皮書,搜狐教育

中國的家長也差不多。2015年搜狐教育發布的教育行業白皮書顯示,40%左右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在5前開始學習英語,另外有35%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在5-9歲(小學三年級之前)開始學習英語

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是單語教育,還是雙語教育好呢?讓我們來看看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證據。

國外關於雙語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

在1977年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中,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學者Ben Zeev對比研究了一組會希伯來語和英語的雙語孩子,以及另外一組只會英語的單語孩子,得出結論,雖然會雙語的孩子辭彙量更少,但是他們在其他諸如理解能力,認知能力等方面要遠強於只會一門語言的孩子

Source: Sandra Ben-Zeev, The Influence of Bilingualism on Cognitive Strateg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Vol. 48, No. 3 (Sep., 1977), pp. 1009-1018

在一篇1979年的學術論文中,斯坦福大學的作者Duncan 和 De Avila測試了美國204位小學一年級到小學三年級之間的學生。這些孩子要麼只會說英語,要麼會說英語和西班牙語。作者將這些孩子的語言能力分為以下幾類:雙語嫻熟/Proficient Bilingual, 普通雙語/Partial Bilingual, 單語/Monolingual, 少量雙語/Limited Bilingual, 語言薄弱/Late Language Learners。

作者發現,那些雙語嫻熟的孩子,在記憶能力,邏輯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方面要明顯超出其他各類孩子。語言薄弱組(即開始學習語言比較晚的孩子)在各項測試中得分均為最低。

Source: Duncan, EA De Avila, Bilingualism and Cognition: Some Recent Findings, NABE Journal, V4, Issue 1, 1979

從那以後,關於雙語教育的研究層出不窮。比如有研究指出:

1. 會雙語的孩子有更強的能力解決互相矛盾的信息產生的問題。(Zelazo, P. D., Frye, D. Rapus,
T. (1996). An age-related dissociation between knowing rules and using them.
Cognitive Development, 11, 37–63)

2. 雙語能夠幫助培養孩子發展其認知能力。(Bialystok,
E. et al. (2004) Bilingualism, aging, and cognitive control: evidence from the
Simon task. Psychol. Aging 19, 290–303)

3. 雙語能力可以增加人們大腦中的灰色組織,這樣可以顯著降低年老後產生老年痴呆症的概率(Craik,
F. I., Bialystok, E. (2006). Cognition through the lifespan: mechanisms
of chang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3), 131-138.)

在2003年的一篇學術論文中,作者Peggy Goetz對比了32個只會說英語,32個只會說中文,和40個會中英雙語的孩子(年齡介於3-4之間)共104個孩子。作者給予他們相同的智力測驗和任務,結果發現只會說英語和只會說中文的孩子完成任務的水平相當,而會雙語的孩子完成任務的分值要比只會一門語言的孩子高出很多。在下表中你可以看到,在四項不同的測試中,雙語的孩子獲得的分值都要顯著高於只會中文或者英文的孩子。

Source: Goetz, The effects of bilingualism on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Volume 6 / Issue 01 / April 2003, pp 1-15

作者對此給出的解釋是:

Quot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is evidence of a bilingual advantage are greater inhibitory control, greater metalinguistic understanding, and a greater sensitivity to sociolinguistic interactions with interlocutors.
Unquote
(伍治堅譯:雙語的優勢可能在於自我控制,對於語言的理解以及對於非語言交流更高的敏感度

在另外一篇2011年的學術研究中,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作者W.
QUIN YOW和ELLEN M. MARKMAN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測試了32個4-5歲的孩子。其中16個只會說英語,另外16個會說雙語。作者發現,會雙語的孩子比只會一門語言的孩子更善於察言觀色,運用語氣等話語之外的信號來判斷說話者的感情狀態

Source: W. QUIN YOW and ELLEN M. MARKMAN, Bilingualism and children"s use of paralinguistic cues to interpret emotion in speech,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V14, Issue 4, Oct 2011: 562-569

當然雙語也不是萬靈藥,也有一些研究指出雙語教育的弊端。

在2006年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中,英國作者Mahon和Crutchley測試了165位年齡介於4到9歲之間的兒童。他們發現,會雙語的孩子,其辭彙量明顯低於單語孩子。兩者之間的差距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縮小。

Source: Mahon,
M. Crutchley, A.
(2006). Performance of typically-developing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EAL) on the British Picture Vocabulary Scales II (BPVS
II).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22, 333–353.

在2005年發表的另外一篇學術研究中,作者Michael和Gollan發現,只會一門語言的孩子要比會兩門語言的雙語孩子在辭彙選擇和運用上更加嫻熟。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不難理解。只會一門語言的孩子長期浸潤在一門語言的環境之中,其辭彙量和閱讀量的廣度和深度可能都要比雙語的孩子有優勢。

Source: Michael,
E. B. Gollan, T. H. (2005). Being and becoming
bilingu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onsequences for language production. In
Kroll de Groot (eds.), pp. 389– 407.

在上面的表格中,我總結了一下業界對雙語教育研究得出的結論。總體上來說,對雙語教育持支持態度的研究似乎要遠遠多過反對雙語教育的研究。讓孩子接受雙語教育,基本是各國教育部門的共識。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學校都會開設外語課程的原因。

那麼接下來一個更讓家長們揪心的問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外語呢?讓我們再看看這方面的證據

在1989年發表的一篇學術研究中,作者Johnson和Newport研究了46位從中國和韓國移民來到美國的對象。他們的年齡介於3歲和39歲之間。作者給予這些受眾一系列語言(英語)能力的測試,發現其語言能力和10-12歲之前是否學習該語言有直接關係。而過了那個關鍵年齡以後,受測試對象的語言能力和年齡就沒有關係了。

Source: JACQUELINE
JOHNSON
AND ELISSA L. NEWPORT,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ognitive Psychology, V21, Issue 1, January 1989: 60-99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如果真要學好一門外語,最好在10歲之前好好學。如果過了這個年齡,在20歲或者30歲開始學習該語言沒有什麼差別。

很多父母會擔心,如果過早對孩子開始雙語教育,是不是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混亂,即分不清中文和英文的差別,以至於把兩門語言混淆起來。

在1996年的一篇學術研究中,McGilll University的三位學者Fred Genesee, Isabelle Boivin, and Elena Nicoladis撰文(Genesee, et al, Talking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bilingual children"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Quebec, 1996)指出,會雙語的孩子(研究的對象是2-3歲的孩子)可以在兩門語言(英語和法語)之間熟練轉換,而不會產生混亂或者疑惑

但是也有研究發現過早對孩子進行雙語教育並沒有明顯的好處。比如美國學者Oller,Pearson和Cobo-lewis在2007年對620位邁阿密的二年級和五年級小學生進行測試,發現單語孩子和雙語孩子的邏輯認知能力很接近,沒有顯著差別。但是在辭彙量方面,單語孩子明顯要高於雙語孩子。

Source: D.
KIMBROUGH OLLER, BARBARA Z. PEARSON and ALAN B. COBO-LEWIS, Profile
effects in early bilingual language and literacy, Appl Psycholinguist. 2007 Apr 1; 28(2): 191–230.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於雙語教育的利弊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我們從理論邁向實踐,舉個具體例子來分析一下。

這個具體的例子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總人口中,華人佔到76%,馬來族佔到14%,還有8%的印度族和2%的其他種族。1959年新加坡獨立(當時是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時,官方語言為馬來語。後來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邦,在1965年「再次真正」獨立,官方語言改為英語。

當時將官方語言改為英語的考量是:英語不帶種族偏見,有利於種族和諧。同時英語有利於新加坡吸引西方國家的投資,幫助新加坡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技。所以新加坡的大部分孩子,從小就是雙語教育:他們在家裡用母語(比如中文或者馬來文)溝通,在學校里用英語溝通。隨著英語教育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家庭用英語溝通。

Source: Lee Kuan Yew, Singapore"s Bilingual Journey (2011).

Sourc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大約有28%在家裡說英語,47%的家庭用普通話溝通,另有23%的家庭用方言(比如福建話或者廣東話)溝通。但是整體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家庭用普通話或者英語溝通,用方言的逐漸減少。相似的情況也見於馬來和印度族家庭。

新加坡政府對雙語政策持大力鼓勵的態度。比如2015年9月份,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在未來的五年內,將推廣雙語教育的政府開銷從之前的1千6百萬新幣增加到2千5百萬新幣。(Source: Straits Times, Sept 5, 2015) 政府的出發點是鼓勵孩子在家裡使用母語,因為只要孩子上學,就不愁學不到英語。一般來說,從4歲上幼兒園開始,新加坡的孩子就開始了雙語教育(假設在家裡不說英語)。

那麼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成功么?讓我們看看相關的證據。

(Source: PIRLS 2001
international report, http://timss.bc.edu/pirls2001i/pdf/p1_ir_book.pdf. P36)

在2001年公布的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Study)國際英語閱讀測試中,新加坡學生(平均年齡10歲左右)的閱讀分值在528,高於國際平均分500分,在國際中排名15,亞洲第一

(Source: PIRLS 2001 international report, http://timss.bc.edu/pirls2001i/pdf/p1_ir_book.pdf. P36)

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測試的學生絕大部分都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新加坡是少數幾個(還有香港)大部分學生在家裡不講英語的國家之一。

Source: TIMSS 2011

在TIMSS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 and Science Study) 2011年的國際調查(調查目標是初中學生)中,新加坡的初中生得分在國際上排名前列(見上圖),僅次於中國台灣。該項測試以英語進行,共有38個國家/地區參加。平均來講,參加測試的初中生有63%在家裡使用英語。新加坡的初中生只有27%在家裡使用英語

在另一項針對15歲少年進行的國際數學和科學類測試(PISA,用英語測試)中, 新加坡的得分也名列前茅。

總體來看,亞洲孩子在理科方面,對於歐美的孩子有絕對優勢,即使理科考試用英語進行。在文科方面,以新加坡的經驗來看,雙語教育可以達到比較高的英語閱讀水平,但是還沒有達到像理科那樣的國際頂尖水平

當然,民間對新加坡孩子的新式英語也有頗多微詞。新式英語(Singlish)是一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產物,在新式英語中說話者將英語,中文,馬來文等混雜在一起,加上特定的口音,以及對英語語法的粗暴串改,硬是發明出一種除了新加坡人以外沒有人能夠聽得懂的語言。

新加坡政府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大力提倡「說正確的英語」。大致來講,如果在新加坡接受過大學高等教育,那麼新式英語的問題就沒有那麼嚴重,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流利的使用標準英語。但對於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民眾來講,新式英語會更加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對孩子的教育,雙語只是一個非常大的複雜項目中的一環。不要指望通過雙語教育改變孩子的一切。事實上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的耐心和愛是更為關鍵的因素。我在這裡有更多的切身體會和分享:小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 伍治堅的回答

希望以上的信息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新一下寶寶的最新發展

寶寶馬上21個月,進入到了語言的爆發期,現在漢語能夠說含有4個單詞的句子,英語則是能夠說含有3個單詞的句子。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雙語養育的寶寶開口說話會比較晚,但是我家寶寶的語言發展還是挺讓我驚喜的。我想一方面是因為我是老師,平時就喜歡說話;而他的主要漢語撫養人,奶奶,也比叫喜歡說話,所以在同齡人中,寶寶的語言發育還算是不錯的。
上周帶寶寶聽了一個培訓機構的外教課,課上他全程能夠聽懂外教的指令,但是由於比較小,還是比較害羞的,和外教的互動就比較少,上著課的時候竟然要求吃奶,我也是醉了...
另一點讓我驚喜的是,最近寶寶開始區分兩種語言了。有一次帶他下樓玩,我帶他玩樹葉,有大的有小的,他就和我說big和small,過一會兒來了一個小朋友,他拿著大樹葉給那個小朋友看,並說big,看那個小朋友沒反應,他馬上換成了「大」。
目前還在堅持著雙語養育,再次體會到真的是教學相長。我雖然工作中也天天和英語打交道,但是很多生活中的單詞卻時時會卡住。平時帶他看Peppa Pig,但是由於寶寶小,盡量少接觸電子產品,所以大多數Peppa Pig都是我們一起看完一兩遍之後,我把故事講給他聽,大學畢業之後就再也沒有這麼背過課文了T.T 但是這個過程中也是學到了很多。
我相信我還會堅持下去,每次下班都猛和寶寶說話,盡量滿足40%以上的英語攝入。
另外,理論上的東西這個答案里比較全,如果大家感興趣我會更新一些具體操作方法。
雙語家庭是如何做到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能區分兩種語言的? - Chris Xia 的回答

以下為原答案

我呀我呀~
在家就我和寶寶講英語,對他來說英語就是媽媽的語言。 寶寶今天正好一歲,我記錄了一些他習得辭彙的時間點,當然前期只是能聽懂,近期才開始張口,之前紀錄的丟了一次,可惜…

Day292 會bye,thank u,能同時聽懂火車和train
Day 293 give... a kiss
Day295 gymbo, where are the lights
Day300 do you want some milk? Watch tv, come here, daddy, turn on turn off the lights
Day334 聽懂並執行了look,there is a book, take it to me, please~
Day335 knock knock who"s there shake, Mickey mousef
Day336 能發出ball button bubble的ba音
Day340 show me your finger
Day 345 cellphone hug wait me here
Day348 clock cat orange clap
day349 let me roll up your sleeves
take daddy"s glasses and give it to me
day350 house where is daddy"s belly button
day351 squeeze
day352 知道自己是baby
day353 which one is your favorite?
day355 throw it away sheep monkey king
day360 fly me a kiss let me fix your bottle
cat dog 會發dang
day361 toe 會發nai
day364 會說apple
day365 會發da的音

寶寶的語言功能近期可能要爆發整天嘴裡嘟嘟囔囔,也逐漸能發出很多音了,感覺付出那麼久終於要收穫了~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快5歲,一個1歲,一直堅持雙語養育,有成效,大人如果怕發音不準,可以用賴世雄的親子英文教程,教大人和小孩正確發音,我在台灣買的,你上www.ivyenglish,com,cn去,他們可以幫你代購。還有迪士尼神奇英文教程,在http://verycd.com上去免費下載,另外經常放原版的動畫片給他們看,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快樂中學英文。


我家是朝鮮族,全家幾乎都是題主說的這個雙語養育環境下成長的。根據我的觀察,有一個決定朝語和漢語水平的關鍵因素是上學。大體上,如果是上的漢族學校,那基本上漢語聽說讀寫和漢族學生差不多,朝語水平保持的好的大概工作生活沒問題但是比如看韓劇就會吃力一些,保持的不好的忘光了的也有。如果上的是朝族學校,那麼朝語水平基本是母語,漢語的話也差不多是母語,但是聊天的時候一些遣詞造句用法不地道,寫作能力不強。讀朝族學校的人也有漢語水平非常好的,比如我中學時候一位語文老師和我是老鄉,但是漢語水平絕對是過硬的(北師大中文系畢業)。

正如前面諸位所說,這個環境合適的話,雙語養育自然未嘗不可。

我總結的關於「環境合適」的定義:
1. 地點
比如我家大部分人都住在延邊或者東北別的朝族自治縣,這種地方大街上的廣告都是雙語,語言環境可想而知。
2.家庭
父母之一是甚至雙方是一門外語的熟練使用者甚至母語使用者。
3.金錢
我曾聽說香港一帶家庭比較殷實的選擇僱傭菲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菲律賓的官方語言之一是英語,菲律賓人講英文還是不錯的,平均水平是在香港人以上,這樣可以為孩子創造講英文+講正確合理的英文的條件。所以如果您捨得花錢,等孩子長大一點請一位英文(此處可替換為其他語言)流利的家庭教師也未嘗不可。菲佣我覺得就算了...

最後我認為,您不必過度糾結於雙重母語,實際上我有幾個朋友,他們很小的時候移居北美,他們曾跟我說,一開始剛過去他們一句英文都講不來,但是不到半年,英文就像自己鑽進了他們腦袋裡一樣就流利了。所以只要環境搭建的對,別的都不是事兒~。。。


美國的華人小孩,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家說中文,跟其他人說英文;當然,他們的英文總是比中文好很多;
如果在中國要實行雙語養育,那麼父母雙方,至少有一個人需要永遠不跟孩子說中文;這樣孩子就會以為你不會說中文,他會很自然的跟你用英文交流,然後跟其他人說中文。
如果他發現你會說中文,你基本上就完蛋了。


推薦閱讀:

哪些瞬間讓你感受到翻譯之美?
Iceberg可以做男士英文名么?會被覺得很奇怪么?
你曾堅持背誦過哪些令你獲益匪淺的英文文章?
如何評價「加拿大華人店員不會英語,女顧客竟罵:滾回中國!」事件?
如何練成這樣的英文書寫?

TAG:英語 | 育兒 | 兒童教育 | 育兒社區 | 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