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兵分為二」的評價?

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順便說說我的個人看法:分兵在某種條件下是有利的,因為一個進攻方向可能有若干個進攻點,進攻方可以任意調配兵力選點進攻,而防守方則需要分兵防守;一伐時諸葛亮就用了聲東擊西的戰術讓魏國在斜谷白白放了大軍,而自己攻克了三郡。 而且,進攻方動用地方軍和中央軍,防守方只用邊軍有時也不夠,比如一伐時張郃的五萬軍隊;若是三面夾攻,中央軍往哪調?調去了一個地方,另一方吃緊怎麼辦?
若大家覺得我說的沒道理,直接無視就好;若能賞臉指出我的謬誤,感激不盡。


隆中對是戰略級別規劃!
隆中對是戰略級別規劃!!
隆中對是戰略級別規劃!!!

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整體戰爭分為多個戰區,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聽說說出題目中這話的是老毛,求解放戰爭中林彪的東北軍和劉伯承的中原軍距離多遠?
為什麼整體戰中難以合兵?第一,部隊平時都有自己的防區。若是戰術級別合兵,直接從臨近防區抽調兵力就行了。但在整體戰中,你是傾全國之力,好比把荊州軍合入漢中,這個行軍的成本多大?這種規模的調動敵方探子會不會發現?
莫說沒有機械化的古代軍隊,現代軍隊都會覺得頭皮發麻的。經常看軍事新聞的,你們翻一翻演習相關的新聞,大軍團演習中兵力投放肯定是重點。
第二,假設諸葛亮使了什麼妖法把荊州軍、益州軍、漢中軍聯合起來了,這一路大軍從秦嶺天險過來,戰線能拉到多長?魏軍來個中間截斷各個擊破可不可以?
沒關係,諸葛亮使了什麼妖法把全軍送到了魏國國境,諸葛亮下令拿下第一座城。那好,包圍圈怎麼展開?高地上一個小寨子總不能擠兩三個團吧。剩下所有人馬在平原上一字排開?你拍電影呢吧。
於是諸葛亮使了什麼妖法,把士兵的碰撞盒取消啦!duang,這下所有士兵都能站在一個坐標點上了,兵力展開應該不成問題了吧?後勤官報告,糧食不夠了。武侯說怎麼會呢,後勤部隊的編製我也給擴大了啊。後勤官說,糧道就那麼幾條,堵車很嚴重。現在正在就地屯田,無奈人多地少不夠種。
後來…後來諸葛亮斬了後勤官,又使了什麼妖法,結果這名紅名掛B被系統發現,封號了…
請允兵。
歸納起來都只是一個問題,兵力的集中是要考慮地理條件的,戰略級合兵會把地理上的困難成倍放大。

所以我們看到,希特勒拿下一個小小的波蘭,都分了東西南三路集團軍。
(圖暫缺)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被蘇聯人打到柏林時,蘇聯方的配置也是朱可夫、科涅夫兩路大軍。
(圖暫缺)

其實咱不談戰略談戰術,你說圍點打援算不算分兵?可見「兵力一定要集中」這種話,恐怕又是軍宅們從老祖宗的書里,斷章取義發明出來的原則吧。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倒是老祖宗說過的原話。身為一個不帶兵的凡人,想避免「紙上談兵」,還是從學習這句話做起吧,唉。


謝邀 @工兵挖地雷
這段話確實出自太祖,卻並不完整:「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蜀漢的錯誤,不在於:「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因為「兩分兵力」的前提,益州也好,荊州也罷,都有自保之力,也有互為犄角之勢。而《隆中對》的戰略是:」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同時出兵,實行鉗形攻勢。而無論是關羽也好,劉備也罷,都不在乎諸葛亮再《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關羽盲目的發動襄樊之戰,結果被殺,丟失荊州,失去了從荊州北伐中原的跳板,劉備盲目的東征,兵敗猇亭,益州的勢力大損,兩人都極大消耗了蜀漢的軍事實力,最後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率軍出岐山北伐。所以「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才是蜀漢失敗的關鍵,這三分兵力,不是諸葛亮的鉗形攻勢,同時出兵的情況,而是三人按時間順序的三分兵力,逐漸消耗蜀漢實力。當然,諸葛亮純屬無辜了。


待天下有變,待天下有變,待天下有變,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再重複解釋什麼叫做天下有變,曹丕死了曹睿登基不叫天下有變,曹丕死了曹家內亂上演八王之亂把狗腦子打出來,這才叫天下有變。
等天下有變的時候,平推碾壓過去即可…

隆中對就是告訴你,哪個是弱雞,你應該打哪個的戰略。而且歷史證明隆中對的局勢分析很正確。你還真當隆中對是執行方略?想多了吧…


都擠一塊擠不下啊!dota要推王座都是3路出兵推好么。


老毛扯蛋的。
隆中對是最好的辦法,是吳蜀聯盟的最優解,只是誰都想不到孫權如此鼠目寸光罷了。


如果集中兵力在荊州 容易腹背受敵, 完蛋。

如果集中兵力在益州, 也沒用, 北伐困擾諸葛亮的一直是糧草問題,而不是兵力問題, 集中兵力從益州出發 更難搞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分兵一般是取守勢才用的,而且必須成犄角之勢,互相策應。進攻即使分兵那也只是為了佯攻,集中力量攻其一點才有效。


現代戰例好象不成,因為不能迅速推進。無法協調。


這個好像是毛澤東評價諸葛亮的批語吧,到底是不是呢?不好說,等大腕前來解答吧。畢竟太祖一代梟雄,見識眼光非凡俗可比,太祖的批語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兵分為二」的評價,純粹就是白痴論斷。蜀國打下荊益二州,很明顯這兩個地方都要派兵鎮守啊,難道合二為一,把益州軍撤出來或者派荊州軍入川?
打下荊州之後(雖然荊州實際上被三分了),這麼大一塊地盤肯定要有相當的兵力鎮守啊。荊州的局面犬牙交錯,形勢兇險,再向外擴張已經不實際了,所以劉備如果想繼續擴大地盤,只能向關中一帶發展了,關中怎麼著都比荊州那一塊要好打一點。而隆中對也說了「天下有變」時益州軍向關中進軍,荊州軍向中原進軍,這樣就有希望一統天下。然而天下並沒有發生大的變故,關羽擅自進攻曹魏,結果把荊州丟了。這個時候劉備主力猶存,丟了荊州再東向出川就有些勉強了,所以所有人都認為要北上關中,因為當年劉邦就是這麼打的天下的。結果劉備執意伐吳,把主力全葬送了。(劉備如果北伐關中,且不論能否確保成功,但是起碼不會敗這麼慘,因為所有人都會支持他,上下同心。這樣一來蜀國主力猶存後續還有相當的機會。)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超級天才的戰略策劃,往前幾千年,往後幾千年,再沒有出現能夠超越隆中對這樣偉大的戰略策划了。開始時劉備按照計划走,能夠從一無所有憑空打出荊益二州的根據地,而在劉備集團壯大之後脫離了諸葛亮的戰略策劃,導致了最終失敗。
史實說明的不是隆中對有誤,而是劉備集團根本沒將天才的隆中對貫徹到底!


某人這說法就是扯淡。集中兵力到秦嶺?第一後勤根本撐不住,歷史上諸葛亮兩三萬兵馬六出祁山後勤壓力就快崩斷了,如果再增加兵力,那就只有呵呵了;第二秦嶺地區本身就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進攻兵力很難展開,增加更多兵力也達不到太大效果,而且沒有荊州線的配合,曹魏可以進一步加強在西線的防守力量,進攻難度將會呈幾何級數上升


政治的原則是平衡,軍事的原則是集中。太祖畢竟是高人,一眼就能看出問題所在。兵分則弱,且蜀道艱難,兩支人馬相隔千里,極難聯絡呼應。 《隆中對》如此布置兵力,可謂不懂軍事之極也。對於曹魏來說,只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就行了。西線以少量人馬抗擊北出秦川的蜀軍,不求勝,只求拖住不敗,使其不得長驅。 東線則集中優勢兵力,殲滅荊州蜀軍,一旦得勝,立即南撲荊襄。荊襄一定,益州空虛,秦川蜀軍,路遙難回,曹魏揮師西向,益州可不戰而定。益州有失,秦川蜀軍,勢必土崩。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電影《蒙古王》里影片後期出現的雙刃騎兵敢死隊在歷史上真的存在么?
蒙古崛起的時候如果碰到的是全據長城防線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會如何?
岳飛用兵究竟好在哪裡,憑藉文獻資料能大致了解和比較歷代武將指揮用兵的優劣嗎?
豐臣秀吉與拿破崙開戰,哪邊會贏?

TAG:歷史 | 戰爭 | 三國 | 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