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登山運動歷史是怎樣的?

最好有裝備技術理論的變遷!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挑戰山野,更多「登山」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個我要寫好幾天吧。先瑪一個,另外這是初稿很多錯別字和句子不通你們湊合一下。。。。嗯,我之所以故事裡面插故事和鏈接是怕不是這個行當的人看不懂。
覺得好了觀眾老爺們點個讚唄。


有興趣可以買一本叫做《現代登山探險史》的書大概220塊軟妹幣,然後印刷非常精美各種登山的圖片,超贊。就是翻譯比較糟糕。。。
現代登山是從現在的霞慕尼(那時候是薩丁王國現在屬於法國)1786年8月8日那天下午開始的。兩個人一個叫雅克波馬爾特,時年24歲是一個采晶人。另一個叫邁克爾 加百列帕卡德是一個醫生,時年29歲。下午6點23分他們成功登頂西歐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水銀溫度計顯示氣溫是-7.5°。
登頂勃朗峰不僅意味著地理上的發現,還意味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真正登山的人,真正熱愛大山從來不稱作征服)
當然人類和大山的聯繫遠遠不止200多年。1991年發現的冰人奧茲就是最好的證明
奧茲冰人
當然1786年之前也有一些前瞻性的攀登或者近似於攀登的記載例如:
1492年。安托尼德維爾和他的同伴進行了一次攀登。攀登的山峰是南針峰
南針峰考斯密克Cosmiques山脊 不是這條線路這條對當時來說太難(只是告訴你是這座山)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攀登中實用固定繩索和梯子。這一年因為哥倫布遠洋航行而聞名。法國國王查爾斯八世。親自下達了攀登命令。500年後第一個完成14座8000米的人類」登山皇帝「一義大利人
萊茵霍爾梅斯納爾 梅斯納爾
梅斯納爾重新攀登了安托尼德維爾開闢的這條線路並稱讚說」為人類打開了垂直之路的大門「。
好了我們繼續講現代登山。雖然1786年,法國人人雅克·波爾馬特和麥克爾·加百利·帕卡德,使用長而笨重的形如鐮刀的冰鎬,在雪坡上笨拙的劈砍出攀登台階,不過總算是登上西歐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
另外雅克·波爾馬特和麥克爾·加百利·帕卡德成功登頂之後就開始如同牛頓和萊布尼茨一樣了。雅克·波爾馬特後來一直致力於各種黑他的登山搭檔。。。尤其是雅克·波爾馬特認識了大仲馬之後,帕卡德簡直被黑的飛起。甚至豎立在勃朗峰下的雕像時,很長時間只有雅克波爾馬特。直到1986年勃朗峰下才有了麥克爾·加百利·帕卡德的銅像。
然後的攀登難度有增加,但是形式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略微變化的就是冰鎬出現了鶴嘴和鏟子一樣的剷頭。長度也變得更短。不過依然是以劈砍台階為主。直到1908年,英國人Oscar Eckenstein發明了10齒冰爪,法式技術應運而生,攀登冰雪坡由此就變得簡單許多;(LIKE THIS)

但對於陡峭冰瀑,還是愛莫能助。你說什麼是陡峭的?

Lonely Climber孤高之人
那麼什麼時候人類可以開始攀登我照片這樣的冰瀑布了呢?
1929年,Laurent Grivel在10齒冰爪的基礎上加了兩個前齒。這個人是個鐵匠上山玩的時候自己琢磨出來然後自己打了一副12齒冰爪。順便一說 Grivel現在是一個攀登裝備的牌子。現在的董事長似乎是laurent 的曾孫還是孫子也算是家傳手藝了。並且算是最好的冰爪,冰鎬之一。我自己的兩幅冰爪都是griver,還有一對技術冰鎬。(另一個是法國的攀索petzl)

然後1936年德國人首次嘗試阿爾卑斯山脈最後一座北壁——艾格峰。當然結局失敗了。不過人們看到了成功登頂的可能性!
北壁
電影和真實故事還是有所差距,真實的救援比電影中更要複雜,悲壯。
Toni Kurz 在眼睜睜看著2名同伴墜落,上面的同伴生死不明,救援因天黑天氣惡劣被迫撤離後,獨自在暴風雪中被懸掛在北壁整整一夜。第二天居然奇蹟般的醒來過來,但是一隻胳膊已經凍僵,無法活動。
救援隊在下方無法夠到他,只好喊話,讓他想辦法湊繩子放下來再帶繩子上去。他被迫割斷下方的繩索,再努力爬上十幾米高,到達生死不明的同伴處,再割斷他們之間的繩子,再拆開繩子,分成小股,連接起來才能達到足夠的長度。而當他爬到同伴處時候,發現同伴早已因繩索勒緊窒息而死了。
就是這樣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Toni花了整整5個小時,用僅剩下的一隻手完成了。當救援接到垂下來的繩索,接上粗繩索的時候,才發現攜帶繩索長度不夠,只好又接了一根。繩索接好後,再讓Toni拉上去栓好,再自己慢慢爬下來。
這幾乎又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Toni花費了漫長的時間滑落到離救援隊伍頭頂只有幾米的高度,在這裡,他遇到了兩根繩子的繩結,繩結卻無法通過他的下降器。他絕望地努力掙扎了幾分鐘後,喊出人生最後一句話,徹底放棄了。

不過兩年後德國入侵波蘭的前一年1938年由Harrer-Heckmair-Kasparek-Vouml;rg4人1938聯合開闢)德奧已經合併好像我不記得誰是奧地利人誰是德國人了。

然後你們猜猜現在人類最快多久登頂這座山?2小時22分50秒……

瑞士機器人

然後8000米的時代來到了!!!其實之前也不是沒有過嘗試1909年義大利人阿布魯奇公爵嘗試過K2喬戈里峰(8000米當中傳統路線最難的)並且到達了7000多米的地方!簡直一顆賽艇!不過其中最出名的我想是是喬治馬洛里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了。喬治馬洛里以及他那一句被攀登者奉為經典的話 iitis there「因為山在那裡」
最狂野的夢

不過人類真正登上第一座8000米山峰要等到1950年了。一支法國登山隊來到尼泊爾開始了對安納布爾納峰的征程。據資料記載,當時的天氣非常惡劣,雪崩、酷寒時刻困擾著這支登山隊的前進步伐,但最終領隊莫里斯·埃爾佐格(Maurice Herzog)和隊員路易斯·拉什納爾(Louis Lachenal)克服了重重困難於6月3日沿北壁路線成功登頂,從而使人類的足跡步第一次站在了8000米山峰之巔。世界第十高峰:AnnapurnaakaMorshiadi——(海拔8091米)(多一句嘴,目前來說安納布爾納峰是14座8000米山峰中死亡率最高的山峰。)
由於某些原因他們當初其實是要爬道拉吉里峰,後來發現地圖有誤,卧槽這好遠時間快來不及了,法國人才把注意力轉移到安納布爾納峰。此時距離尼泊爾的雨季到來只有兩周多了。幸好這幫法國人水平還不錯,也擁有足夠的毅力。5月23日拉什納爾和加斯東雷比法找到了通往山峰上部的路。然後又找到了一個新月形懸冰川可以通到山頂的刃脊。6月1日早晨莫里斯·埃爾佐格和隊員路易斯·拉什納爾在7400米的海拔上設置好了第五個營地。同一天電台告訴他們6月5日是雨季來臨的日子。不過Ne jamais abandonner(永不放棄)的法國人完全沒有撤退的想法。他們決定繼續往上攀登。6月3日下午2點。經過在厚厚積雪裡「游泳」的兩位攀登者終於精疲力盡的兩位攀登者終於在沒使用呼吸裝備的情況下成功登頂世界第十高峰——安納布爾納峰!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代價。精疲力盡的兩位英雄在下撤的時候犯了錯誤,先是埃爾佐在下撤200米之後把一隻手套弄掉,不得不用多餘的襪子包裹自己的手。這當然沒什麼卵用,凍傷了。接著是拉什納爾,其實他早在登頂之前腳就凍傷了,下撤時候控制不住滑墜了很長一段,按照埃爾佐的說法「消失在包裹著安納布爾納峰的霧氣中。」好在加斯東雷比法和里奧內爾泰雷及時出現,找到了拉什納爾然後把他帶回了5號營地的帳篷。6月4日一早加斯東雷比法和里奧內爾泰雷放棄登頂護送拉什納爾和埃爾佐下山,然後因為霧氣太大沒找到4號營地。這四個人在一條冰裂縫裡過了一個痛苦的夜晚。第二天馬塞爾沙茨找到了4個倒霉蛋。由於凍傷拉什納爾和埃爾佐移動艱難,而加斯東和泰雷也好不到哪裡去也雪盲了……這不算完,當他們快到三號營地的時候一場雪崩襲擊了他們。。。被雪崩打到坡下。萬幸遠征隊的醫生烏多醫生用輸血保住了傷的最重的埃爾佐格的性命。並在返回博卡拉的路上給拉什納爾和埃爾佐進行了截肢。。。後來埃爾佐格在他的自傳《安納布爾那——第一座8000米》中說「在擔架中搖搖晃晃的時候,我思考著關於這次成功攀登的點滴。我們一無所有的走向安納布爾那,卻找到了讓我們餘生享用不急的財富,一種新的生活正在開始,人類的生活會有更多的安納布爾納峰!」
六月二十日更新完畢,後面是提綱

然後世界最高的山峰被人類發現了!珠峰1953年
所有的有關登山歷史的書都繞不開的這一天1953年5月29日,這天有兩個人在進行著攀登。一個是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另一個是居住在大吉嶺的夏爾巴人丹增若蓋。但是這件事需要從1951年就說起,1951年9月30日攀登普莫里峰的希拉里和埃里克夏普頓在普莫里峰上發現從尼泊爾這一側攀登珠峰是可行的,幾天之後希拉里越過的昆布冰塔林,到達了現在稱之為「寂靜山谷」的地方這裡可以看到整個西面的地方。在珠峰,洛子峰,怒帕特斯峰之間的冰河顯示可以有路可走。
1952年的許可被瑞士人拿到的,1952年的時候夏爾巴人丹增若蓋和瑞士登山者雷蒙德蘭博併到達了8596米的高度,可以說只差一步。因為疲勞和缺氧,不得不下撤。
1953年的許可被英國人拿到。如果這次攀登不能成功幾乎就不太可能拿到第一個成功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榮譽了,因為1954年的許可被法國人拿走了。。。然後把領隊從埃里克夏普頓踢換成約翰亨特,還追加了資金,專門找到空軍修改了呼吸器等等。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英國不可逆的衰退。英國人迫切的需要一個可以激勵全體國民的事件!
1953年5月29日這天的攀登在到達後來被稱為」希拉里台階「的地方之前,總得來說還是蠻順利,除了丹增的呼吸器中途結了一次冰以外大概就沒什麼別的事情要說的了。希拉里台階(那時候還沒這個名字)是一塊十幾米高的懸岩之前希拉里和丹增在照片和望遠鏡里看到過。希拉里後來這樣說到:「那塊岩石很光滑,幾乎沒用任何可供抓握的點,在英國湖泊區的星期天的下午他會成為攀岩者有趣的對象,但是在8000多米高的地方,處於我們那種虛弱的狀態,他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

南坡和北坡最後的障礙都是一堵牆,南坡就是希拉里台階,北坡叫第二台階,尤其是北坡最開始被稱作「嘆息之牆」。北坡的第一次首登是劉連滿老爺子甘做人梯才讓貢布,屈銀華,王富洲成功登頂。後來那個地方被安了一個梯子時間是1975年,以後的攀登都一直有梯子。。。被稱作中國梯。

第二台階

不過好在在石頭旁邊一條裂縫將石頭和旁邊的雪檐隔開,希拉里得以用煙囪攀登法。攀登上去,直到一個積滿了學的平台,他才緩過氣來幫助身後的丹增。越過希拉里台階之後攀登變得容易多了。不過就是似乎看不到頭。終於上午11點半左右。他們兩個終於登頂。拍照,擁抱。然後希拉里走向山頂的幾塊岩石希望能發現馬洛里和歐文留下的痕迹。不過什麼都沒有發現。就開始漫長而危險的下撤了。下面一點的地方查爾斯埃文斯,湯姆布迪絨留了2個氧氣瓶。當他們到達南坳的時候。探險隊的另一名紐西蘭人喬治洛爾過來接應他們,並且第一個知道了登頂的消息。聚集在6400米abc的其他人就要等到第二天接著希拉里他們三人從洛子冰壁下來才收到消息了。
幾天之後倫敦的街上用高音喇叭播出了「世界最高的山峰被英國人征服的消息」在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後,丟掉了印度等重要殖民地之後。整個英國為之沸騰,陷入了狂喜,我想如果還有不開心的人大概只有埃里克夏普頓。。。他參加了30年代對珠峰的偵查,是他發現了尼泊爾一邊的線路,卻在最後一刻被一腳踢開。。。
實際上50年代的登山隊並不比馬洛里他們擁有更多的勇氣,堅強的意志,或是體能。歸根結底還是科技的進步。而這個進步的根源——戰爭。更保暖的衣物,靴子。更輕的技術裝備,更高效的呼吸裝置。

這次探險似乎激起了特別的狂熱。世界上各個國家競相展開了對其他8000米山峰的追逐。
1953年7月3日,奧地利登山隊的赫爾曼布爾(HermannBuhl)員獨自一人首登NangaParbat——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6米)成功,但這次活動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共有11名登山隊員和15位搬運工遇難。

1954年7月31日,義大利登山隊的烏戈安傑利洛和圭多帕加尼2人,從巴基斯坦一側沿東南山脊才開創首次登頂K2——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的紀錄,費時將近l00天。

1954年10月19曰,奧地利登山隊在夏爾巴的幫助下,一共四人首次沿西北坡登頂ChoOyo——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成功。

1955年5月,英國登山隊四名隊員首次登上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頂峰。

1955年5月8日,瑞士登山隊的ErnstReiss和FritzLuchsinger兩人從尼泊爾王國沿西坡首次登上
Lhotse——洛子峰(海拔85l6米)頂峰。

1955年5月,法國登山隊從尼泊爾王國境內越過西北山脊鞍部,從中國境內的西北側登上了Makalu——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頂峰。

1956年5月9日,日本登山隊的兩名隊員和尼泊爾嚮導共4人沿北坡首次登頂Manaslu——馬納斯魯峰(海拔8156米)。

1956年7月7日,奧地利的三名登山隊員,首次從西南山脊登頂GasherbrumII——迦舒布魯姆Ⅱ峰(海拔8034米)成功。

1957年,奧地利隊首登BroadPeak——布洛阿特峰(海拔8047米)。

1958年,美國登山隊由克林奇(Nich?Clinch)帶領穿過南刃脊首登迦舒布魯姆Ⅰ峰。

1960年5月13日,一支國際聯合登山隊首次登項Dhaulagiri——道拉吉里峰(海拔8167米)。

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共10名運動員從北坡首登希夏邦馬峰成功,這是人類最後登頂的一座8000米級山峰


6月21日更新完畢


數字珠峰

之後就是1967年Yvon Chouinard(老爺子去年在巴塔哥尼亞划船掉水裡,好在被救起來,北面的創始人,老爺子的好朋友Doug Tompkins去世了,他第二任老婆是北面TNF的創始人我記得是)發明了曲柄的技術冰鎬,創立了Patagonia和Black Diamond,。(順便吐個槽,Black Diamond自從把工廠搬回美帝之後召回了好幾個批次的裝備了。嚇得我和我的小夥伴不要不要的)讓攀登變得更省力。讓攀冰有了一場革命,並且單獨成為一個運動項目。

圖片中間那個碎尸利器就是冰鎬。長且直的就是大冰鎬(也叫破冰斧,行走鎬)我現在的攀登基本不用這個咯。最老的樣子我看過圖片。。不過手頭沒有。有點類似捕金槍魚的那種叉子。然後演變成有鶴嘴和鏟子那樣的。桃木柄的,再到鐵的,鋼的,鋁的,到現在鋁合金,碳素的。

1971年,沃特切基奈爾和喬治諾明。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了艾格峰北壁的冰瀑布,很多段的坡度都超過了70°,在高海拔登山中幾乎不太可能出現大於80°的冰壁了,之前由此標誌著輕裝攀登成為了可能。要知道1978年日本人攀登喬戈里峰,攀登者有42名,但後勤人員足足1200多人。

四姑娘西壁「你好漂亮」 你們可以看看最後兩張圖片。這個攀登基本代表當今攀登一流水準了。
現在我們之所以能攀登更難的線路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技術的進步。當然冰鎬只是一個部分,還有冰錐,繩子等,我慢慢說
冰錐:最開始的冰錐其實就是岩錐,用鎚子砸進冰。但這樣很容易破壞冰的完整性。

要是遇到照片這樣的冰壁根本就敲不進去因為太薄,於是冰錐逐漸中空,有了螺紋不用敲用旋和扭。里說到冰錐我們有必要提到一個人阿巴拉科夫,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術——阿巴拉科夫冰洞。
如圖。

阿巴拉科夫冰洞非常實用,如果冰壁很陡峭,不利於倒攀,沒有其他保護點,就會經常用到這種技術。冬季攀冰的時候,最後一個人上去拆除保護時也是使用這種冰洞回到安全的地面。有多重要?如果沒這個技術攀登幺妹峰西壁「你很漂亮」這條線路的話要至少要帶25把以上的冰錐(一根60米的繩子,一次最多就是下降不到30米)。即便現在輕了很多也比一條幾十厘米的輔繩重太多了,並且至少會有20把冰錐留在山上……要知道一把冰錐至少要300塊人民幣左右。20把……地主家也不能這麼玩。有了阿巴拉科夫冰洞技術只用帶3,4根左右的不同長度的冰錐就行了。
2016年7月3日更新

帶我校學生攀登四姑娘三峰停更一周


拖了蠻久了
講完了攀冰,再講講攀岩,登山運動並不僅僅是爬山那麼簡單,攀冰,攀岩,徒步,識圖,定向計劃制定,天氣等等。攀岩最繞不開的就是定級,不同於攀冰,並根據季節變化差異非常之大,攀岩的定級相對客觀一些(當然客觀的也有限),帶有攀登者個人的經驗,例如有些線路個子矮的人會跳起來有些人個子高伸出手就能摸到,有些人手大,點就抓握的指頭會少,有些人手小可以用更多指頭抓住。不同攀登者定出的難度會有所差異。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定級相比較於現在難度低得多(那時候的定級系統最高就是5.9),在美國許多定級線路的岩石難度都是5.9因為前面提到的歷史原因,還有就是絕大多數攀登者能在高海拔自由攀登的難度就是5.9(試想背負沉重的裝備,食品,用品等等,穿著高山靴,高海拔對人身體的影響。攀岩能力掉2.3個是比較正常的)


波瀾壯闊的登山史如果要剝絲抽繭出來,登山運動的發源地阿爾卑斯山脈這條主線永遠繞不過。長文慎讀。

清華大學的老校長梅貽琦先生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登山也是同樣的道理,阿爾卑斯地區沒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卻誕生了現代登山運動,孕育的登山家燦若星河。自從1786年 ,采水晶人Balmat和醫生Paccard從霞慕尼出發首登勃朗峰以來,攀登技術、經驗、理念在阿爾卑斯地區的登山者和嚮導之間一代代積累、改良、沉澱。我們稱之為登山文化。

阿爾卑斯,在中國登山愛好者中,一直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無論從時間的縱向,還是各山系和山峰的橫向而言,關於阿爾卑斯的中文信息長期呈碎片狀。前年的阿爾卑斯有兩件令人矚目的新聞:一是阿爾卑斯黃金年代150周年,霞慕尼、策爾馬特、庫馬約等阿爾卑斯山谷重鎮都舉行了紀念活動;二是Ueli Steck用時61天 ,不藉助機械動力 ,攀登了阿爾卑斯全部82座4000米以上的山峰。藉此,從歷史和地理兩個角度,儘可能把阿爾卑斯的全貌呈現給讀者。阿爾卑斯是登山運動的起源地,了解阿爾卑斯,對每個登山者而言,都是一次不可或缺的尋根之旅。

阿爾卑斯山脈——歐洲的脊樑,圖片來源:http://burtn.deviantart.com

攀登的目的(1786-1855)

當說起登山運動的起源時,津津樂道的是1786年勃朗峰的首登。但事實上,自那以後登山運動的發展依舊緩慢。1994年,國際登山聯合會UIAA制訂了一份阿爾卑斯山82座4000米山峰的正式列表,從1786年~1855年的近70年 中 ,僅有約10座4000米級山峰被首登,這其中有拿破崙時代戰爭的影響。究其動機,最早的登山者都是阿爾卑斯山下的獵戶和采水晶人,攀登並不是他們追求 的目的,而勃朗峰的首登也只是源自一次懸賞。襁褓中的登山尚未從其他動機中擺脫出來,還沒有完全蛻變為一種體育運動—即攀登本身就是目的。

勃朗峰登頂路線。圖片來源:Alpine Passion 翻譯製作:雪線之上

黃金年代(1855-1865)

登山運動進入高速發展期的源動力來自英國的工業革命。19世紀大規模的機器產業推動經濟展,英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經濟富足 ,時間寬裕 。從繁重的勞動壓力中解脫出來之後,他們渡過海峽,尋找新的探險的空間。時至今日,當經濟得到發展,人們便會在探險運動中追尋未知世界,包括人類的未知和自我的未知。從歐洲到北美、澳新、日韓,直至今天的中國,無一例外,這是寫在人類基因中的本能。

1857年倫敦的一群紳士組建了Alpine Club,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登山協會。英國紳士們在阿爾卑斯山裡,在當地山民的協同下,開始攀登一座座高峰。這些山民在阿爾卑斯山下放牧、狩獵、追逐岩羊、挖掘水晶,熟知路徑和山口,了解如何穿越冰川和雪坡。他們為英國紳士擔當登山嚮導。沒有科考的任務,也不用追求經濟的收益,目的是站在山巔,僅此而已。這樣的攀登開始有了體育運動的意味,這些英國紳士和當地山民有了一個新的共同的名字Alpinist—登山者。每到夏天,這些英國紳士就從英國趕來,和那些已經結下深厚友誼的當地嚮導從一個山谷徒步翻越至另外一個,尋找新的攀登目標。於是也產生了那個年代最著名的登山者和嚮導,用簡陋到不可思議的裝備首登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1855年,瑞士境內的白澤峰(Weissmies)和阿爾卑斯第二高峰多佛尖峰(Dufourspitze)以及勃朗峰東側的勃朗塔庫峰(Mont Blanc du Tacul)三座4000米級山峰被首登。到1859年的五年時間裡,15座4000米山峰被首登。1860年後這樣的攀登進程再次加速,到1865年,又首登了23座4000米以上山峰。後世把1855~1865年稱為阿爾卑斯黃金年代。

白澤峰(Weissmies)

多佛尖峰(Dufourspitze)


黃金年代的巔峰在1865年,這一年裡,有超過60次重要首登,遍布阿爾卑斯各個山谷。從東阿爾卑斯貝爾尼納峰(Bernina)的羅塞克峰(Piz Roseg),瑞士的Ober Gabelhorn,到法國的綠針峰(Aiguille Verte)。這一年留在登山史上最濃重的一筆非馬特洪峰首登莫屬。1865年7月14日,英國的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查爾斯·哈德遜(Charles Hudson)、佛朗西斯·道格拉斯(Francis Douglas)、道格拉斯·哈道(Douglas Hadow)以及法國嚮導米歇爾·克 羅(Michel Croz)和瑞士策爾馬特的嚮導陶格瓦爾德(Taugwalder)父子,登上了登山者覬覦許久的馬特洪峰。下撤是一次災難性的悲劇,哈道、哈德遜、道格拉斯和克羅滑墜,跌落近千米至北壁下的冰川上。

馬特洪峰的山頂像一把中世紀的長矛聳立在半空中

被馬特洪峰首登的光芒所掩蓋,其歷史意義不在其下的還有勃朗峰東壁BrenvaSpur新路線。這次攀登發生在馬特洪峰首登的前兩天,之所以堪稱登山史上劃時代的一次突破,是因為它所創造的理念在登山界持續至今。登山者攀登的目的不局限於站在山頂,而是尋找具有挑戰性的技術高難度路線。一個世紀以後,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宣布登月計劃的演講中那句著名的話同樣可以高度濃縮這一理念:We do these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我們做這些事情 ,不是因為它容易,而是因為它困難。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人類不斷探索。我們必須要記住譜寫這段光榮與夢想的華彩樂章的那幾個名字,他們貫穿了10年來的黃金年代。來自英國的Leslie Stephen、Walker家族,Adolphus Warburton Moore、Edward Whymper、阿爾卑斯當地嚮導Michel Croz、Christian Almer、JeanAntoine Carrel、Melchior Anderegg。他們中有人把生命留在了山上,活下來的把這段歷史記錄了下來 。今天,他們的名字被命名于山峰上、路線上,和阿爾卑斯小鎮的街道和廣場上。

探索時代(1865-1938 )

有這樣的誤解,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探索時代的終結。事實並非如此,馬特洪僅是阿爾卑斯4000米山峰首登史上過半行程 。右群峰Les Droites,巨人齒峰Dentdu Geant都是在1870和1880年代完成的首登。岩石和陡峭冰壁上的技術短板阻擋了登山者通向更陡峭山峰的步伐。勃朗峰南壁上延伸出來的幾條山脊上的衛峰,諸如Mont Brouillard、大喬拉斯峰上的衛峰PointeCroz,以及塔庫峰Tacul上Diable山脊上數個衛峰Pointe Carmen、Pointe Mediane的首登都是在1920年代 ,這標誌著阿爾卑斯山4000米山峰全部攀登完畢。不過在當時,4000米山峰的概念尚未形成,82座4000米山峰的目錄在大半個世紀後才出台。

由群峰北面,The north side of Les Droites


登山者在西阿爾卑斯的高峰中攻城拔寨的同時,東阿爾卑斯地區的登山者也並未閑著。受勃朗峰首登的鼓舞,1800年在奧地利的一位公國主教支持下,奧地利最高峰大鐘山(Grossglockner)被首登。1862年,保羅·格羅曼(Paul Grohmann)等建立了奧地利登山協會OEAV。今天的奧地利登山協會雖然規模不是最大,但其會員佔據全國總人口的5%,這一比例在世界各國幾乎是最高的。在海拔稍低的東阿爾卑斯地區,登山者讓岩石攀登技術有了長足發展。1869年,格羅曼等人首登了現義大利南蒂羅爾境內的三峰山TreCime di Lavaredo主峰,即大峰Cima Grande,這可以 認為是現代大岩壁攀登的雛形。

Grossglockner於1862年被首登,現今一覽大鐘山的最佳方式是自駕。

1879年,在奧地利達赫施坦因(Dachstein)南壁的攀登嘗試中,首次出現了使用岩錐的記載。最原始的冰爪雖然已經在不同場合使用了幾個世紀,但在19世紀中期,當時的登山界對冰爪呈現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蒂羅爾地區的奧地利人是冰爪的忠實擁護者,而在西阿爾卑斯,追求純正的登山者則對這種「人工輔助器械」持強烈排斥態度,而嚮導們為了保持工作的嚴肅性,也拒絕使用。最終登山者逐漸接受了冰爪。1908年,英國登山者奧斯卡·艾肯施坦因(Oscar Eckenstein)發明了10齒冰爪,即現代冰爪的雛形,義大利的鐵匠鋪Grivel率先將其商業化,從此依靠冰爪豎齒就可以很輕鬆地攀登35度以下的冰雪坡,而無需費盡周折地砍雪階。

奧斯卡·艾肯施坦因(Oscar Eckenstein)發明了10齒冰爪


技術上的進步,使得更陡峭的山峰和更艱難的路線成為可能。

評價現代登山的準則,包括攀登山峰、路線難度以及攀登方式。1865年的Brenva Spur新路線奠定了路線難度的理念。1880年,英國登山家馬默里Albert F. Mummery和布格內Alexander Burgener在嘗試巨人齒峰Dentdu Geant時,仰望那片光滑的岩壁,他們選擇撤退,並留下了「公平手段下沒有可能攀登(Absolutely in accessibleby fair means!)」的名言 。馬默里沒有留下巨人齒峰的首登,卻為後人留下了「byfairmeans」的寶貴精神遺產。所謂公平方式,儘可能將金錢、權力所帶來的人多勢眾排除在外,只有自己才是可以依靠的,做到山峰面前人人平等。馬默里把這一風格帶 到了阿爾卑斯以外。1895年,他用他信奉的「byfairmeans」嘗試攀登南迦帕爾巴特 ,這是有記載的首次8000米山峰嘗試。馬默里把自己永遠地留在了南迦。在吞噬了31條生命之後,海爾曼·布爾(Hermann Buhl)以同樣的公平方式無氧登頂。

自首登之後,巨人齒峰西南壁路線被定位AD難度供攀登者參考


此外,自1870年代開始,登山者在無人觸及的山壁上尋找可能的攀登路線。1872年玫瑰群峰(Monte Rosa,包括阿爾卑斯第二高峰多佛尖峰Dufour Spitze等十幾座山峰)東壁,1881年德國境內的瓦茨曼峰(Watzmann)東壁,都是阿爾卑斯最大體量的山壁,垂直高度差都1800米以上。1920年代,攀岩攀冰技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山壁被登山者征服,到1930年代初期,剩下少數極其艱難、未曾有人完攀的大山壁成為登山者的目標。北壁的背陽朝向加劇了攀登的難度和天氣的險惡。馬特洪峰、大喬拉斯、艾格,這三座山峰的北壁被合稱為三大北壁。

艾格北壁、大喬拉斯、馬特洪峰


艾格北壁首登者安德雷爾·黑克馬耶AnderlHeckmair在1949年出版的回憶錄上將這三大北壁稱為「阿爾卑斯最後的難題 」。 如果再擴展一下,小德魯峰(Petit Dru)、巴迪爾尖峰(Piz Badile)和三峰山大峰(Cima Grande,德語為Grosse Zinne)合稱為阿爾卑斯六大北壁。

(圖/諾亞化蝶)

馬特洪峰(Matterhorn)4478米

大喬拉斯峰(Grandes Jorasses)4208米

艾格峰(Eiger)3970米

小德魯峰(Petit Dru)3733米

巴迪爾尖峰(Piz Badile)3308米

三峰山大峰(Gro?e Zinne)2999米

1930年代是繼阿爾卑斯黃金年代之後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歲月。

埃米利奧·科米奇(Emilio Comici)在東阿爾卑斯,尤其是多樂美地貢獻了超過200條新路線 ,他是首先將攀岩難度推向了VI(UIAA)的人。1933年 ,他和兄弟們首攀了三峰山Cima Grande di Lavaredo的大峰Cima Grande北壁 。他發明了多級繩梯和懸吊式露宿帳,在大岩壁攀登歷史上豎立了一塊奠基石。這個年代最矚目的當屬三大北壁首登的競爭。


1931年,德國的施密特兄弟(Toni/Franz Schmid)首登了馬特洪北壁,並獲得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登山金牌,也是歷史上僅有的三塊奧運會登山金牌之一。

大喬拉斯是一座屏風狀的山峰,包含數個高度相差不大的峰點。因此大喬拉斯北壁首登包含兩種不同的定義,1934年德國的魯道夫·彼德斯Rudolf Peters和哈林格Haringer以及另外三支法國及義大利的隊伍同時試圖首登大喬拉斯北壁,最終只有這支德國隊伍還在堅持。距離頂峰僅幾個繩距的時候,惡劣的天氣迫使彼德斯和哈林格放棄,沿整座北壁繩降。哈林格在積雪的岩石上滑墜遇難,彼德斯獨自一人沿著覆蓋著冰層的岩壁繼續下降,用了整整四天終於回到冰川上。


1935年 ,彼德斯和馬丁·馬耶爾Martin Meier再次嘗試 ,沿北壁克羅岩柱Croz Spur登上克羅峰頂Pointe Croz。克羅,即曾經首登大喬拉斯,並且在首登馬特洪中遇難的著名法國嚮導米歇爾·克羅Michel Croz。1938年義大利著名登山者里卡多·卡辛Riccardo Cassin和同伴沿沃克岩柱Walker Spur登頂大喬拉斯主峰沃克峰點Pointe Walker。沃克的名字,也是由黃金年代著名的登山家族沃克命名。而卡辛,在今後的幾十年里在登山史上也是個無法忽略的名字,例如1958年迦舒布魯姆IV峰的領隊,1961年麥金利峰南側著名的卡辛山脊路線等。而他發明的登山裝備以及創立的品牌Cassin,依舊在為當代登山者提供稱手的裝備。

大喬拉斯北壁上部,從左到右依次為沃克山嘴、溫珀山肋、克羅茲山嘴,該圖顯示了北壁大多數的支線。(圖/諾亞化蝶)

1935年,來自慕尼黑的德國登山者卡爾·梅林格(Karl Mehringer)和馬克斯·塞德馬耶(Max Sedlmayr)嘗試艾格北壁,在持續了五天的艱苦攀登後 ,雙雙在暴風雪中凍死。1936年 ,德奧 兩國的托尼·庫爾茨(Toni kur z)、安迪·亨特希托伊瑟(Andi Hinterstoisser)等四人再次嘗試,以全部遇難收場—這場悲劇因電影《Nordwand》而眾人皆知。1938年初,兩位義大利登山者再次嘗試,因天氣驟變放棄,下撤途中雙雙遇難。德語中Nordwand和Mordwand僅一個字母之差,後者的含義是殺人牆,於是艾格北壁理所應當地獲得了這樣的綽號。

艾格北壁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死亡, 圖片來源:http://UKClimbing.com


同年,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安德雷爾·黑克馬耶(Anderl Heckmair)和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r)再次嘗試,不成功則成仁,到了路線頂端 ,惟一活下來的機會就是登頂艾格 ,並從其他方向下撤 。黑克馬耶率先用上的當時極其罕見且昂貴的12齒冰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前齒的發明使得登山者可以攀登更加陡峭的冰雪壁或者是岩壁。他們最終完攀艾格北壁。黑克馬耶在攀登中領攀了大部分路段,因此這條路線被稱為Heckmair route,時至今日依舊是經典路線。在過去的七十多年裡,梅斯納爾、Ueli Steck都曾在這條路線留下自己的腳步和速攀紀錄。阿爾卑斯最終難題得以解決,阿爾卑斯攀登的第二段樂章落幕。

首登路線,雪線之上製作 圖片來源:http://blogs.dw.com

新的角逐(1945年後)

二次大戰讓阿爾卑斯的攀登沉寂了數年。硝煙散去,一場新的角逐開始。雖然瓦爾特·博納蒂(Walter Bonatti)為代表的新一代登山者開始湧現,他在塔庫峰(Mont Blanc du Tacul)南側的 一座花崗岩塔峰大卡普桑(Grand Capucin)首攀了東壁,solo開闢小德盧峰(Petit Dru)西南岩柱新路線,但是不可否認登山的角逐移到了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

1960年,道拉吉里首登之後,8000米山峰僅有中國境內的西夏邦馬保留未登。受印巴戰爭及中印局勢的影響,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停止發放攀登許可,中國的情況,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攀登許可更是無從談起。登山者回歸阿爾卑斯,一時間精彩紛呈。而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年輕登山者引領了未來幾十年的登山潮流。他們是克里斯·伯寧頓(Chris Bonington)和萊茵霍德·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

攀登中的梅斯納爾。圖片來源:http://bergsteiger.de

1961年,伯寧頓等開闢了勃朗峰南壁弗雷尼中央岩Freney centralpillar新路線,1968年,梅斯納爾因在艾格北壁和東北壁之間的北柱新路線而在登山界嶄露頭角。

1965年 ,在K2首登中蒙冤多年的博納蒂選擇以冬季solo的方式在馬特洪北壁開闢一條極難的新路線。在經歷六天的艱苦攀登之後,博納蒂毅然封金掛印,離開登山界,以記者和探險家的身份雲遊世界。2007年,義大利登山協會正式為博納蒂洗刷K2不白之冤。2009年,改革後的金冰鎬獎將首屆終身成就獎授予博納蒂,在他病故之後將終身成就獎更名為博納蒂獎,以紀念這位「登山史上最偉大的登山者,各個領域真正的專家」(梅斯納爾語) 。

登山路線,通常情況走向曲折,因為攀登原則是選擇一條最合理的路線即logicline。另一種哲學是筆直向上,沿著從山頂水滴下來的最短直線路線dropline攀登,埃米利奧·科米奇為這樣的直上路線取名Direttissima,這個義大利語名詞固化成為了登山術語。

阿爾卑斯最著名的Direttissima路線是在艾格北壁上。1966年,美國登山者約翰·哈林二世(John Harlin II)和英國的道格爾·哈斯頓(Dougal Haston)等試圖開闢首條艾格北壁的直上路線,因繩索斷裂跌落1000米遇難,為紀念他,這條路線被命名為哈林直上路線。IMAX拍攝的電影The Alps記載了哈林二世的兒子哈林三世重返艾格北壁的故事。

紅色為哈林陡壁路線。雪線之上製作 圖片來源:http://UKClimbing.com


1969年 ,一支日本的隊伍從略微西側開闢了一條新的直上路線,日本直上路線。這條路線直接穿過艾格北壁上那塊著名的大光板Rote Fluh,六個人用時一個月,一噸的物資,數百個膨脹螺栓。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攀登方式不足取。但走上經濟騰飛之路的日本,在艾格和大喬拉斯北壁上都留下了自己的新路線。人種不是借口,傳統不是理由。探索 、勇敢、進取的精神才是攀登的源動力。

如前所述,攀登的評價不外乎山峰路線難度和攀登方式。在新路線之外,阿爾卑斯的登山者尋找新的挑戰 :冬季攀登和solo。1959年,奧地利的迪特·馬沙特(Di ete r Marchart)用時五小時,首次solo了馬特洪北壁,1963年和1968年,完成艾格北壁和大喬拉斯北壁。1961~1963年這三年里,三大北壁先後迎來了首次冬攀。

隨著攀登技術和裝備的進步,攀登速度顯著加快,攀登競速雖然不像競技體育那樣,卻也在悄悄的進行。1938年的艾格北壁首登用了三天,1950年時,時間縮短到了18個小時,1974年,梅斯納爾和搭檔彼德·哈博勒把紀錄縮短到了10個小時。這個紀錄保持了整整30年,2004年Ueli Steck和搭檔Stephan Sierist又縮短到了九個小時。2011年 ,瑞士登山者Roger Schaeli和Simon Gietl把團隊攀登紀錄保持在4小時25分。相比團隊,solo省去確保的時間,因此速度更快 。1963年的首次solo時間是兩天,1983年,奧地利的托馬斯·布本多夫(Thomas Bubendorf)把紀錄縮短至五小時以內。同一年,萊因哈德·帕沙德(Reinhard Patscheider)用時五小時,但這是他的on-sight攀登(即對路線狀況完全不了解)。2007年和2008年,Ueli Steck連續兩年刷新紀錄,用時僅2小時47分。當人們深感這樣的速度幾乎逆天的時候,2011年達尼·阿諾爾德Dani Annold就以2小時28分的速度改寫了該紀錄。

瑞士機器烏力·斯塔克。圖片來源:http://big5.cri.cn


同時,技術和裝備的進步使得三大北壁不再具備過去那樣的極限挑戰性,甚至慢慢蛻變成高強度的訓練路線,登山者依然在阿爾卑斯尋找自己的極限。1952年法國的加斯通·雷布法(Gaston Rebuffat)率先完成了全部六大北壁。雷布法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但每個去過霞慕尼的遊客或登山者都曾見過他的畫像。雷布法首登南針峰南壁的照片被畫在了霞慕尼那幅著名的壁畫上,只是在壁畫上看到的是他在陽台下的攀爬。曾完成馬特洪首次冬攀的奧地利登山者雷奧·施樂默(Leo Schloemmer)在1963年內完成了三大北壁。

飛傘、滑翔傘、極限滑雪和直升機的普及,使得快速下撤以及在不同山峰間轉移成為可能,於是登山者充滿了遐想,連續攀登這些路線最快需要多少時間呢?以法國登山者為代表,創造了又一新的攀登方式 ,來自法語單詞Enchainements的鎖鏈式攀登。1985年法國的克里斯托弗·普羅費(Christophe Profit)以驚人的不到23小時,連續完成三大北壁的solo攀登。

1986年,同樣是法國的讓-馬可·博阿旺(Jean-Marc Boivin)在24小時內完成了勃朗峰地區四條北壁路線(綠針峰Aiguille Verte,右群峰Les Droites,庫特峰Courtes以及大喬拉斯),在這四條路線之間使用滑雪板或者飛傘完成連接而不藉助機械動力,最後滑翔15公里回到霞慕尼。

1988年,Bovin在接近珠峰頂的一處40度斜坡上向下跑行18米,躍入空中,12分鐘後,到底海拔5900米的珠峰第二營(Camp 2)。如此,他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1)世界最高處的滑翔;2)世界最高速的滑翔!


1989年,瑞士的埃哈德·洛瑞唐(Erhard Loretan)在13天里連續攀登了伯爾尼高地地區,包括艾格北壁在內的13條北壁路線。Loretan是第三位完成14座的登山家,也是梅斯納爾之後第二位全部無氧完成者。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快速輕量高難度路線,例如珠峰北壁40小時往返的無氧阿式攀登,漫長的安納普爾娜東山脊路線等。

長久以來,阿爾卑斯有多少座4000米以上山峰是個不確定的概念,1994年 ,國際登聯UIAA根據地形突起度(topographicprominence)及登山歷史等因素確定了82座4000米主峰和46座衛峰。連續攀登這82座山峰變 成了一 個巨型鎖鏈式攀登。2004年 ,法國登山者Patrick Berhault在攀登66座山峰後 ,在瑞士的多姆峰(Dom)和泰希洪峰(Taeschhorn)之間的山脊上因雪檐坍塌遇難。2006年末至2007年春,斯洛維尼亞米哈·瓦利奇Miha Valic首先完成了82座山峰的全部攀登。由於是在冬季,很多高山小屋處於關閉狀態,物資運輸是個大問題,因此他不得不在山峰之間使用了車輛代步。2008年夏季,義大利的弗蘭科·尼克里尼(Frano Nicolini)和 蒂亞戈·吉奧瓦尼尼(Diego Giovannini)首先在60天內完成不藉助機械動力的82峰連登。2015年,黃金年代150周年,Ueli Steck再次嘗試82峰連登並用61天完成,由於他在登山界的人氣,使得阿爾卑斯又一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Ueli Steck,15年61天挑戰82峰成功,今年將挑戰珠峰-洛子峰橫跨攀登(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8516米)。

尾聲 登山試驗場

登山運動的根在阿爾卑斯。登山運動在這裡起源,發芽,直至枝繁葉茂。這裡有肥沃的土壤 ,登 山者在阿爾卑斯汲取兩個多世紀沉澱下來的登山文化精髓,這份精髓包含了登山技術、登山裝備、登山理念和登山創意。成熟的登山培訓體制讓一個愛好者在這裡成長,成熟。前輩們留下的無數條類型多樣、難度不一的攀登路線為新一代的登山者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認識大山,與大山對話的平台。一個在阿爾卑斯遊刃有餘的登山者,足以遠征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哪怕最高只曾到過勃朗峰,也不畏懼8000米的缺氧。從新路線,到solo、冬攀 、冬季solo,無器械的自由攀登、連登、冬季連登,各種各樣的攀登方式激發無窮的創意。這裡是一片試驗場 ,讓那些經歷考驗的靈感,移植到喜馬拉雅和世界各地的大山。走進阿爾卑斯,這是一個登山者的尋根之旅。


爬上去的


推薦閱讀:

香港哪個地方買運動鞋最便宜?
極端寒冷天氣需要怎樣保暖?
冬季健身?
什麼樣的狗適合長途旅行?
為什麼歐美喜歡探險的年輕人比亞洲人多?

TAG:旅行 | 登山 | 戶外運動 | 戶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