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通俗易懂地解釋王陽明的思想?

用最通俗易懂的三言兩語闡述心學及其影響。
PS:最近受量子力學啟發喜歡用大媽來代替我追尋知識。。別黑我。。


1、
王陽明說,都別裝,你們自己(良知)都有判斷的,做什麼事說什麼話安什麼心的。良知人人有啊,你說不出來,你意識不到,不代表沒有。
那你說殺人犯有嗎?
好的,你扒下他的褲子,他會害羞不?
都敢殺人為何害羞呢?
因存良知也。
有良知為何還會殺人?
那是因為他的良知被雜欲遮蔽。
良知有什麼作用?
良知的作用就是明辨是非善惡。
良知從哪裡來的?
生於俱來。
生於俱來是怎麼來的?
那你告訴我人為什麼只長一個腦袋,兩隻手?那你告訴我大腦為什麼會思考?人為什麼要吃喝拉撒睡?世界的存在無論虛實,你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生於俱來的嗎,你的基因段都預設好了的嘛。
2、
王陽明說,致良知的重要工作是滌除雜欲。
王陽明說,心有體用之分,但又合一。
心的體是虛空的(至於無我問題,他沒說,可能他認為這不是個重要問題)。
心的用是產生念頭,產生出來的念頭沒有是非善惡,只是一種存在而已。
判斷這個念頭的善惡,就交給良知吧,良知說了算。
當然,這個判斷過程是同時發生的,不是先有念頭,再去判斷,再產生結果的系列時間過程因果過程。這些都是同時出現的,是合一的。
3、
認為四句教是一句的,偏禪宗。
認為四句教是四句的,偏孔孟。
陽明心學是世間法,與上部座是完全不同的體系。


善/惡,這樣對立的概念都不是絕對的,而是不斷隨著目的論的情緒化的判斷而變化。
每個個體判斷這樣對立的概念,追求善、摒棄惡,(看起來個體都是盲目的),但是她使「知識總體」不斷擴展。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說:大媽,你就不要研究什麼陽明學了,「一切學問你自己肚裡都有,用不著向外邊求。」你看見金城武就喜歡,聞見臭狗屎就討厭,就是你的良知(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把這種喜歡和討厭推廣到萬事萬物上,就叫致良知。逛商場時,有想買的衣服果斷買,就叫知行合一。當然,買完可不能後悔,否則還得事上磨鍊。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每個問題不先看看是不是有必要這麼問都這麼問,就不太好了。
心學真的一點兒,都不難懂。

好吧。我還是加一句:

大媽style就是說:今天你做了好事你就是英雄,明天你做了孬種你就是孫子,沒有人是一輩子的英雄,除非他一直都是英雄。


做聖之法,成己之道。


現在流行什麼?
王陽明?量子物理?new age movement?
我看其實差不多。

1.
王陽明:心外無物。
量子物理:沒有觀察者觀察,世界不過是一種可能性。
new age: 世界是虛幻的,唯一真實的是你的心靈意識,你就是神,神就是你。

2.
王陽明:萬物一體
量子物理:量子糾纏。既然宇宙都來自最初的大爆炸,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糾纏態
new age: 萬物一體

3.
王陽明:致良知
new age:愛是唯一的真相


1.佛學四句,【有性不能現觀無性,無性不能現觀有性,有性不能現觀有性,無性不能現觀無性,有得、現觀,然離四句】

2.王陽明心學心法四句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3.理學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4.《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序說》

漢族人學佛之人,最典型就是王陽明。如果你要評價漢地佛教,就想了解王陽明。

佛學的四句【【有性不能現觀無性,無性不能現觀有性,有性不能現觀有性,無性不能現觀無性,有得、現觀,然離四句】】。

佛學四句,說的是說,一切法本空、無自性,學佛之人,需要以無我、無心去體證、現觀一切法,與一切法相應。然而,一切法無所得,一切法既是有性、又是非有性、觀不可得,一切法既是無性、又是非無性、觀也不可的,一切觀的觀者、觀所不可得,觀本性空,觀主體【我本空】,觀的對象【一切法】本空,觀的方法本空。

佛學四句用句漢族人的詩歌表達的更準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王陽明把佛學四句,改變為心學四句。【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四句,就是漢地佛教的核心思想--如來藏思想體系的準確表達。他的體、動、良知、格物,都指的是【我】之如來藏我之真心。

陽明之如來藏,把佛學的一切法空偷換概念為無善無惡,把一切法性偷換為本體,這裡面大前提就是在儒學倫理的下面,善惡的道德價值的絕對的存在,這本身就是與緣起性空的理論背道而馳的。

陽明之如來藏不是寂靜不動的,不是如如不動的,是有善有惡的判斷的,這一點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易經的思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而佛學的一切法攝受一切法,般若攝受一切法,菩薩行攝受一切法,世間法攝受一切法,出世間法攝受一切法,這才是佛學中的幻化與攝受,但絕對沒有善惡的道德判斷在前面為條件。

陽明之如來藏,認知到善惡之區分,而隨後採取格物分別之法,那就完全背離了佛學緣起性空的理論。陽明的如來藏,已經不承認【無我】了,不承認【一切法不二不可分別】,而是有一個大大的【我】,在進行價值判斷,而這個判斷只有依靠我的良知,而不看因緣關係、不看境界,一切由我來判別,。由我來決定是善是惡,我已經成為主宰一切的【上帝】。

明朝的東林黨人就是陽明四句的堅定不移的信徒。

王陽明肯定不得好死,他一方面忠君,一方面又要佛心的大自在,一心二用,違背一切法皆是空,一切心本是幻。他當然不得好死!


大媽,我要講的很簡單。

你兒媳孝不孝順你,大家心裡都清楚的,不是她嘴巴說的好就是孝順,也不是她給你買幾個好吃的東西就是孝順。她要真是孝順你,一言一行都是孝順。

孝順這個東西需要別人教嗎?不用的。那些說自己不懂孝順的,說到底就是不想孝順你,不夠孝順你。如果她真的孝順你,想對你好,她自己自然就會去想怎麼做,也會想的明白的。

其實你兒媳原來也是個好女孩子。誰一生下來就是狼心狗肺呢?還不是被那幾個錢蒙了眼睛。其他人都說要好好教育她對你好,其實我看來,關鍵還是要她自己往心裡想一想,自己原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怎麼今天活成了這個混樣。

所以說,歸根結底做人要有良心,不要看到錢眼睛就冒光,看到件衣服心裡就像開了花,這個到底大家心裡都有數,能不能做到,還是要看工夫到不到家。


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與社會交往和作用的一種處置模型和模式。也即是每個個體均存在一種有異於他人的潛在或是相對內化的社會交往作用的模型和模式,這種潛在的社會交往作用模型和模式會引導個體進入其合符真實的社會環境以及作用狀態和方式,與真實社會發生的相對差異產生著人的不同的主被動性選擇和溝通交流以及情緒表現。
個體表現的差異就在於自我目的性驅動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個體隨著與社會交往和作用所發生的利弊心理感受而生成的一種相對固化的處置模式或說心性模式。
這裡的心性模式就是格物致知。不同的人格物致知不同,就告知各位最好的心性模式就是致良知。
這裡的良不是善良概念,而應該是善惡辯證後的取用,達成致良知。
一些大成的人物,為了完成大局內大善的目的,實現過程做些小局內的惡(如法律或政治或管理等),又有什麼不可以呢?這就是致良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可以參讀 陳來教授的書《有無之境》


陽明先生說「心即理」,理在心裡,所以尋理只需去心中尋。
這一點常常為人詬病,說這就是他不對的例證。
很多人質疑,說「難道物理化學這種學問也去心中尋嗎?」
其實這是誤解,陽明所謂的理,是指道德的理,是為人處世的理。

而非物理,實乃事理!

這樣以來,就容易懂了吧。
要學物理,那你就去上課,你去看書,你去實踐,陽明先生絕不會不攔你。
但前提是你得懂得事理,有道德,懂道理。
否則,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貨色,學了物理知識,也不過是衣冠禽獸罷了。


通俗說:你心裡的第一反應是啥就那麼踏實幹,你要是加了一點油鹽醬醋,你自己要警醒,不然你就走偏了。
舉例,你餓了要吃飯,就去吃飯,吃了還挺好吃,你想多吃點,但是其實你知道自己飯量大小,知道吃多了浪費錢而且肚子還難受,但你還是吃了。回來了我問你,你說我想多吃呀我就多吃了,難道這不是聽從內心的答案嗎?我就要敲你腦袋了:你內心最真實的答案是這個嗎?你內心最真實的答案是哎呀等會吃不完肚子還難受,我還是不吃了吧。然後你才想管它呢,這麼好吃,吃了再說。


1、王陽明的世界是希望有一個道德水平至高無上的人來作為標杆,其他人參照這個人管理國家。但是這世界上有德有能的人實在太少,至今沒有遇到過一個有德有能的人,所以,很多時候只能使用有能力但道德有一定瑕疵的人,這種情況在越底層越明顯。

2、心學最核心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點。用良知管理行為和思想,程朱理學是先知後行或先行後知,而心學是知與行同時,不分先後,這個不分先後需要頓悟才能理解。理就是善。總體邏輯就是:做任何事,善為目標,為善而行,知與行一體同步。

3、有個關鍵點你要懂:王陽明為當時天下第一哲學家,那麼他做一件事誰來評價正誤呢?只有天。所以他以天道的善為準則定自己的準則和天下的準則。那麼我們普通人也可以以天道的善來要求自己。


個人觀點。
人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只要人尊重自己的心裡選擇然後堅持去做自己!


王陽明的東西是不能通俗易懂的。 它是儒家的根。 想想為什麼文天祥的詩今人看是那麼雲山霧罩,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為何古代考生會給考官寫信試探,畫眉深淺入時無?為何 民國哲學家熊十力會說中國哲學是直感? 為什麼中國沒有祭天高大入雲的方尖碑,而使用水平的天壇。 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是截然不同的緯度,它非常類似西方的心理學而不是西方的哲學。傳習錄里記載的內容其實都是對學生內心深層認知或潛意識得調整。


王陽明生於1472年, 達芬奇生於1452年,正好比王陽明大20歲,算是一個時代的人。 達芬奇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王陽明是中國心學大師。

王陽明傻乎乎地跑去盯著竹子看,就叫格物了?

看看達芬奇怎麼格物的, 雕塑/繪畫/機械/物理/數學/人體解剖/音樂/醫學 , 這個才叫格物。達芬奇連直升飛機和潛水艇的概念圖都做出來了。 我甚至懷疑達芬奇是不是穿越到古代的。

在我看來,100個王陽明也抵不上一個達芬奇的成就。

你一天到晚想什麼思想,不如好好學下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吧, 這個才是靠譜的東西。騷年。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是我?怎麼從心理和生理上解釋?
「存在即合理」是不是由於翻譯造成對原文的誤解?正解又是什麼?
哲學入門有哪些書推薦?
十三這個數字在道家或者在中國的哲學裡面有什麼特殊含義?
東京喰種和寄生獸是同一問題兩個立場嗎?

TAG:哲學 | 中國哲學 | 王陽明王守仁 | 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