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真的那麼優秀么?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不錯的商業片,可是真的能達到所謂《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戰爭電影這種高度么?個人評價,它比同期李安《中場戰事》低了一個級別。


對於一個玩過《使命召喚5》的人來說本片中後半部分的場景已經非常司空見慣了。不同於CG特效出來的士兵,當你看到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被各種來自戰爭的傷害所摧殘的時候依舊會在心底喊出,珍愛和平的。沒有人願意戰爭來臨。身處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可能體會不到戰爭的殘酷,但是至少本片會告訴你,日本人並不會被你當作一個傻瓜一樣花樣狙殺的。

前半部分的愛情也許會讓人感覺到厭煩,但是一旦步入正軌你就會深深意識到原來真實的戰爭是多麼的殘酷。我們從國產抗日神劇中看到的那些油光滿面的俊男美女們立馬就不復存在了。手撕鬼子,褲襠藏雷更是可笑之極。當你以可視距離作戰的時候至少你會看見敵人在哪裡。但是當戰場變成一片焦土的話,你連敵人的影子都看不到。以至於當雙方開始互戰的時候,我們全都摸不清敵人在哪裡,滿眼全是漫天黃沙和那些神奇的出其不意的可以奪取你生命的子彈。https://pic4.zhimg.com/v2-433b7fb9f859536021c2709e26338243_b.jpg「殘酷」一個個灰頭土臉,當看到從鋼鋸嶺下來的傷員們無助的眼神的時候,新兵們之前的那種渾不吝的氣息一下子被未知的恐懼所掩埋。沒有人再去油嘴滑舌,當然也沒有人敢去自信滿滿的說著什麼。儼然一副失敗者的樣子。而這一個緊張的氣息往往才是一個開始。當他們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一切在逐漸的展開了。死亡的陰影籠罩在每一個人的頭上,很多人在戰鬥剛剛打響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生命。當然那些僥倖在第一輪生存下來的人們接下來將要經受更加嚴酷的考驗。戰火中隨處可見的屍體,而且是不完整的屍體。他們一次次的考驗著眼前的人們那脆弱的心理防線。但終究還是有人活了下來的。

當人們終於意識到這場戰役是多麼的殘酷的時候,原來一個營的兵力就只剩下了三十多人,原來在生活中的強者現在已經變得灰頭土臉。但是那個曾經被無數人嘲笑的懦夫,對於他來說此刻故事才剛剛開始。於是一場驚天動地的營救就開始了。https://pic3.zhimg.com/v2-f90cef2d8e73d66b10604aec31a02c9e_b.jpg我們可以說主角一直在帶著光環行動的。但是對於這樣的一部影片來說我們絲毫不用去懷疑故事的真實性的。因為這是確確實實發生過的事情,可能導演的敘述方法會有著一絲絲的偏差,出於對整部電影的考慮略微有點脫離實際。也許讓一個軍事專家來議論本片的話依舊可以分分鐘跳出很多毛病的。但是,但是對於普通的觀眾而言,本片的意義不在於邏輯是否縝密,結構是否嚴謹。我們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和一件發生過的,可能會被我們當成一件了不起的神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關乎那些戰爭。

今天看來,那些發生過的故事距離我們太遠了,以至於我們經常會被影視劇裡面的一些低能的鏡頭蒙住雙眼。錯誤的認為戰爭就是開掛,時尚,沒事泡妞的同時可以肆無忌憚的打一些小鬼子出出氣。我們這種被灌輸的不正常的歷史觀可能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受到質疑。我們的後代可能要問,「既然鬼子那麼愚蠢,那我們為什麼還會有十幾年的抗戰,難道我們也愚蠢嗎?」當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無言以對。https://pic2.zhimg.com/v2-f9ea33bf81fb0cbb142aaa158351b411_b.jpghttps://pic1.zhimg.com/v2-a58bf960763162d69a4e0424681d74dc_b.jpg影視是具有娛樂的性質,但是對於歷史過多的戲說則會讓下一代人忘記曾經的痛,同樣他們不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英雄之所以偉大,成就的他的是倒在他腳下的兇殘敵人,而不是愚蠢的傻子。我們曾經也拍出過諸如《集結號》《團長》等優秀的影視劇作品,奈何現在提起抗日戰爭為何就只剩下「神劇」或許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話題吧。

本片即使槽點滿滿擔任然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因為在戰爭時期它至少真實的還原了他的敵人。


個人真的很難理解,血戰鋼鋸嶺為什麼會如此好評如潮。
血戰鋼鋸嶺的優點毋庸贅言,堪比第一滴血的戰場還原場面,個人信仰對抗體制的堅持。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這部作品相距頂級的戰爭電影,還是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部優秀的戰爭反思電影,其中的血腥場面不應當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嗜血慾望,而應該是為了突顯戰爭對人類同性的摧殘。如美劇《太平洋戰爭》中,士兵深陷泥沼,皮膚潰爛卻無能為力。而不是像昆汀電影或者第一滴血系列,那種「上一秒微笑,下一秒頭被轟爛」的震撼更多是為了滿足觀眾殺戮的心理。《鋼鋸嶺》其實相對努力地刻畫了戰爭的殘酷,例如滿載著屍體的軍車。可是這些刻畫依然是溫婉的,依然是亞里士多德所謂「不令人作嘔」的丑。《鋼鋸嶺》傳遞了戰爭的殘酷,卻缺少心理的刻畫。戰爭帶給戰士心理的創傷僅僅限於一個戰場醫生說的,他們是惡魔。這種創傷相比於現實實在相差的太遠。戰爭反思電影最重要的就是描寫戰爭帶給人心理的壓力,即使是描寫戰場的殘酷也是為了描繪心理的壓力。而《鋼鋸嶺》則明顯不足,觀後並無法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可貴。或許這是為了商業利益的考量,為了不給觀眾帶來過大的心理衝擊,然而卻無疑影響了電影的質量。
《鋼鋸嶺》的感情線也很薄弱,兩個並不熟悉的情人,在出遊幾次後,男主決定參軍。此時女主的不滿似乎更多是裝出來的。剛走兩步,就激動地說要嫁給男主。或許歷史上,二戰時期的女性就是這麼衝動?可是,這絕不是愛情,更多的是激情。一種因為剛剛結識且男人蔘軍報國浪漫情懷下的衝動。這不是危難之際夠相濡以沫的親情,而是浪漫主義時期 「親愛的,我不認識你,但是不吻你我就會死」的浪漫主義幻想。
假如說,以上弱點都是雞蛋裡挑骨頭的話,那麼緊接著的這一點在我看來是不可寬恕的。就是《鋼鋸嶺》是一部信仰高於理性的電影。電影更像是一部優秀的傳教書,而不是一個知識分子認真思考過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像是錯換了時空的美國西部片,充滿著「不假思索的知道」。主角並沒有考慮過不拿槍上戰場真的可行么?上尉也問過他「當你所愛的一切,都面臨著威脅,你怎麼辦。」主角也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而在電影中,導演也很取巧地讓主角逃避了這些抉擇。人在世間的生活都是模稜兩可的,然而一個哲學思想則往往是絕對的,在一個情況下,只有行得通和行不通兩種情況。主角從來沒有面臨過一刻,他不拿槍射擊,他的生命必將消亡抑或他所愛的人必將死亡的境況。然而在那樣的一瞬間,才是真正拷問其信仰的時刻。一個人信仰什麼宗教沒有問題,可是一部電影在討論一種思想的對抗之時,不給這種思想足夠強大的敵人,則是很不合格的。就像一個人說我的拳法世界第一,結果卻叫了一個業務運動員,給他暴打了一頓,之後宣稱,我的的確世界第一吧。這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鋼鋸嶺》更像一個新的漫威英雄片,主角懷著自己並不清楚的信仰,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周圍的人,可是這種拯救與信仰是不具有普適性的。一場戰爭中,有一個這樣的基督徒,冒死救援,他是傳奇。假如一個國家都是這樣的基督徒,二戰也不用打了,現在世界已經被納粹德國和軍國日本平分了。難倒這是基督徒們所追求的么?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傳奇,一個奇人的自傳,一個基督精神的宣傳單,然而卻永遠不是一部好的戰爭題材電影。在看過之後你反思自己得到了什麼,受到了多大的改變。一切都乏善可陳。你不會因為這部電影而反戰,你也不為其中的愛情心動,最重要的,你「永遠永遠」也不會不拿槍走上戰場。
當然,這部電影對以上的回擊最有力的則是,這是真人真事。但是,真人真事可以成為傳奇,卻不能使這部電影成為好電影。不加以反思,那麼傳奇也僅僅是茶餘飯後的一段談資,而非後人可以效仿學習的經驗。


不認同道斯doss的固執要去做不拿槍的醫務兵。不想拿槍可以做別的軍人崗,沒必要固執地擠占步兵連有限的醫務兵編製。我要是他連隊的我也反對他做本連醫務兵。
或者我中方守衛惠通橋,只剩一個doss這樣的中國醫務兵,結果日本兵衝到了橋面中央,他因為拒絕殺人,就拒絕按下埋好的炸藥的起爆器,導致怒江陷落,重慶陷落,中國亡國。他是否該上軍事法庭??

一個做水煮魚的老闆,信仰自己不能殺生,自己不動手,招聘廚師殺魚。你怎麼評價?

doss上了火線還堅持不殺人,但又堅持救治士兵以便他們康復後去殺敵人,是什麼不殺人的信仰??


信仰就是信仰,不是理性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被過譽了,甚至有點爛其實。完全看不出邏輯在哪,要是國產的估計會被噴成渣...


美國人信仰上帝,這是一個信仰上帝並拯救了大量生命,捍衛自己甚至國家的信仰的人。最後多斯被擔架靠纜繩松下山時,根本就是在展示一個基督教聖徒的形象。
真讓人感動。

這樣感動,似曾相識。也是一個嶺,另一個嶺,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犧牲了自己的那個人,面對著衝上來的敵人,高喊「向我開炮!向我開炮!」

所以每次我想起鋼鋸嶺,腦中迴響的都是「一條大河波浪寬~~」


非常值得推薦的一部電影。導演用了5000萬美元,選擇在澳大利亞悉尼西南部郊區布倫格利的一個農場,炸出一個真實的戰場。這部戰爭片很真實,真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場血肉橫飛、傷兵大聲喊叫的場面以及一些士兵對戰爭的膽怯,讓觀眾感受到,戰場是多麼的殘酷;二是對日軍戰鬥力的客觀真實的描述。人民日報就曾批評國內那些類似「手撕鬼子」「護襠藏雷」歪曲事實的抗日神劇。在沖繩島跟美軍對抗的是日軍62師團,雖然其在日軍隊伍中並不算是主力,但由於其曾在中國華北地區與八路軍對抗,深受八路軍游擊戰術的困擾的同時,或多或少地也吸收了游擊戰術的精華,在影片中就可以看得出來,比如挖地道、利用地形優勢、「看得見美軍,美軍卻看不見他們」,防禦工事做的也很好,甚至有美軍士兵感嘆——「沒有誰能承受得住這麼猛烈的炮擊」,因此,其防禦能力是很強大的。

該影片除了真實地令人驚嘆之外,還有的就是關於這部電影所帶給受眾的感受與思考。這部電影取材自真實的歷史,同一個故事,在不同的轉述者口中說出來的感覺也是大相徑庭的,更何況導演吉布森做到的不僅僅是轉述。這部電影的線索很清晰,導演排除了很多干擾的因素,他很明確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血戰鋼鋸嶺》跟導演前期的電影,比如說《勇敢的心》《啟示錄》等等,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暴力血腥的鏡頭,刻畫一個飽受苦難追尋真理、追求自由的靈魂。《血戰鋼鋸嶺》也是梅爾·吉布森繼《啟示錄》之後,時隔十年的回歸之作。作為一名天主教徒,導演把基督思想貫穿了《鋼鋸嶺》的整部電影。
影片一開始,男主用搬磚打暈自己的兄弟,看著牆上貼著的基督教的圖,就已經開始思考了;長大後,男主不滿父親對母親的家暴,義無反顧地拿起槍對著他的父親,就差扣動扳機了。這一刻,就是一個轉折。用我們的話說就是「頓悟」,此後,基督思想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接下來,便是他的一系列的苦難了,在軍營中被人嘲笑,毆打,受盡折磨與苦難,他仍舊不動搖他的信仰,他的追求。別人以為他在擾亂大家的價值觀,其實就像他說的,是大家擾亂了他的價值觀。影片有一個很明顯的線索就是,他的《聖經》怎麼都不會離手,因為這是他信仰的力量來源的載體,想必他所蒙受的苦難,在這裡都能找到救贖,找到慰藉。正是信仰的力量,讓他堅持著,「求求你,讓我再救一個」這句話出現很多次,結果他救了75個。正是這種信仰的力量,讓他完成了對戰友的拯救,他在拯救別人的同時,也是在追尋著真理,完成自己精神的救贖。

影片最有隱喻兩個鏡頭是,男主從前線回來,用水沖洗身上的血,血這個東西它令人恐懼;而水是至善至柔的,它可以洗滌心靈,他已經完成了對生命的救贖,對真理的追求,因而這無疑就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再一個鏡頭是男主躺在擔架上,從索道滑下來的時候,後面用了一種仰鏡頭的拍攝手法,仰鏡頭在感情色彩上往往讓人感覺到有舒展、開闊、崇高、敬仰的感覺。這無疑是整部電影的升華部分,神化了男主以及他所信仰的基督思想,這也是全片最令人敬仰,最令人豁然開朗的部分。

只看過幾部吉布森的主要的電影,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影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多災多難的人為了尋找信仰之光而義無反顧地走在心靈救贖的路上,走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險途中,最後得到解脫,得到救贖,得到升華。我突然聯想到周國平的《苦難的意義》——「凡苦難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質。不過,在多數情況下,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喪失了某種重要的價值,但同時人生中畢竟還存在著別的一些價值,它們鼓舞著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難。」

看完這部電影,在驚嘆與感受的同時,對我國影視作品的創作也是一種反思,類似於「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意義何在?
最後,引用人民日報的一段話壓壓場,做個結尾吧…… 「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都是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領域不容忽視的客觀現象。說到底,這也是創新能力不足的一種表徵。另一方面,從「手撕鬼子」的荒謬到「褲襠藏雷」的鬧劇,一些文藝作品之所以被網友吐槽,關鍵就在於圍繞創新「念歪了經」。沒有高質量的創新,就沒有高品質的作品,更難言高水準的審美。唯有以匠心守護文藝創新,自覺抵制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用專註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拿出無愧於時代的好作品。」(《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2日 04 版))


佛說,眾生平等。這裡多絲的信仰有些內容類似佛教。比如,不殺生,吃素之類的。說多絲自己不殺生卻又堅持救治士兵以便他們康復後去殺敵人是什麼信仰的,佛教也沒有說因猛獸會吃人所以可以殺吧,猛獸會吃人也一樣是眾生。何況多絲不肯碰武器只是自己的信仰的一部份而已,並不影響他其它的行為和感情。所以國家有難他也毅然放棄安穩的生活上了戰場,他不是傻子所以他當然知道戰場兇險可能回不來,何況不帶武器。只不過,國家有難就要貢獻自己去保家衛國也是他的信仰之一,雖然這個信仰可能與他的宗教無關。
我想真正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他們都是勇士。因為在堅持信仰的道路上,他們遇到的艱難困苦會比沒有信仰的人來得多得多,以及來自旁人的冷嘲熱諷等等種種阻力,他們會經歷比常人更多的孤單無助彷徨甚至有時也會在困難挫折前質疑自己的信仰,就像多絲問上帝為什麼要讓他看到那些地獄般的場景,然而可貴的是,面對幾乎不可戰勝的困境,依然沒有放棄信仰,那才是真正的信仰。
當大家都身處黑暗的時候,我們也許習慣了,認命了,妥協了,但是,總會有人嚮往光明,尋找光明,終身為之奮鬥。


結9:1-7,「他向我耳中大聲喊叫說:『要使那監管這城的人手中各拿滅命的兵器前來。』忽然有六個人從朝北的上門而來,各人手拿殺人的兵器。內中有一人身穿細麻衣,腰間帶著墨盒子。他們進來,站在銅祭壇旁。

以色列上帝的榮耀本在基路伯上,現今從那裡升到殿的門檻。上帝將那身穿細麻衣、腰間帶著墨盒子的人召來。耶和華對他說:『你去走遍耶路撒冷全城,那些因城中所行可憎之事嘆息哀哭的人,畫記號在額上。』我耳中聽見他對其餘的人說:『要跟隨他走遍全城,以行擊殺。你們的眼不要顧惜,也不要可憐他們。要將年老的、年少的,並處女、嬰孩和婦女從聖所起全都殺盡,只是凡有記號的人不要挨近他。』於是他們從殿前的長老殺起。他對他們說:『要污穢這殿,使院中充滿被殺的人。你們出去吧!』他們就出去,在城中擊殺。」

聖經里還有很多記載上帝要人殺人的章節,比如以色列人到迦南地把那裡的人殺死,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你不要因他們懼怕。明日這時,我必將他們交付以色列人全然殺了。你要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 (約書亞記 11:6 )

真正的信仰是聽從上帝的旨意


我也覺得,他自己沒有面臨那種必須選擇信仰和致愛人的境地。他的信仰我也感覺怪怪的。救人,再讓救起來的人殺人,這只不過是換了種方式讓戰爭延續。


我覺得這個電影很垃圾,太多人跪久了習慣給好評哈哈哈


教育我們不要信教,全美國信教了早亡國了啊,你們一直說這個主角有信仰多麼多麼好,可是沒有他的戰友的作戰,他連去日本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救人了


推薦閱讀:

《血戰鋼鋸嶺》男主戴斯蒙德.道斯的哥哥後來怎麼沒表示了?
電影《血戰鋼鋸嶺》美日兩軍的武器裝備存在多大差距?
如何看待電影長城的豆瓣評分比mdb評分低1.1分,血戰鋼鋸嶺的豆瓣評分比imdb高0.5分?
血戰鋼鋸嶺中如果美軍士兵們都像道斯doss堅持不殺人的信仰而日軍不變,那結果如何?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郝獸醫和《血戰鋼鋸嶺》中的道斯doss是否有相似之處?

TAG:影視評論 | 血戰鋼鋸嶺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