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這幾年的王陽明熱?
好像從《明朝那些事兒》開始,再到總書記推崇,這幾年掀起一陣王陽明熱,王陽明老家餘姚去年十月還搞了場陽明日的活動。
呵呵,我2015年去陽明先生墓前拜祭,空無一人,山門之像鮮有人跡。
所謂的王陽明熱,只是明朝那些事兒把陽明先生捧到了神壇上,於是一大堆文青網上看個熱鬧,但是有幾人真懂心學,不懂心學者怎麼會懂陽明先生,所以這只是沒有溫度的熱。
真正信奉且追隨陽明先生修習心學的人,現在應該都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路上走著,簡單,不張揚。王陽明僅僅只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代表人物。只是個人經歷被小說講的很牛逼,其哲學理論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玄奧。看看正規的哲學史應該能發現這一點。他有貢獻但是他不是神,他的哲學主要就是講主體對道德判斷的重要作用。知行說講的就是價值判斷和行為趨向的關係。當然這是一家之言。歡迎補充。
真正學陽明的是一天到晚在自己的行為上琢磨如何學習
所謂的陽明熱是一天到晚跟別人說陽明是如何如何厲害
一己一人,差之千里。
用功的自用功,淺嘗輒止的用不了多久也就放棄了。
所以熱不熱,並無意義,全在人自己是否真心想改變,是否真心想學做聖賢的道理。
以上。
太多人因為無能領會心學而故意貶低王陽明。這是沒有良知的表現。
人民對雞湯的取材,終於蔓延到了王陽明!
林彪死後被扒出來,他崇拜王陽明,稱王陽明---先哲,還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行知問題最好的解說(這讓毛的實踐論情何以堪),他還說自己當政了要加以新的發揮。可惜他死了,林總是和師兄徐階一樣的人物,林總怎麼評價他和老毛的關係---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借雷聲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林-讀書處處有個我在,行事樁粧少對人言,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就是林說的,典型心學
問這個問題的看樣子連《武士道》一書都沒讀過 當年日本人向全世界介紹武士道 只提到三個中國人 孔子,孟子,王陽明,其中王陽明篇幅最多
王陽明不是熱不熱的問題,他是重新回歸他本來的地位。
想要了解陽明學,推薦日本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 《塑造日本人心性的陽明學》《吉田松陰和李卓吾》《昭和的教組-安岡正篤》
陽明學在明朝培養出張居正,戚繼光,胡宗憲,徐文才,湯顯祖,李卓吾等人,延續了明朝百年,當年抗倭,改革,去朝鮮打秀吉都是王學的弟子
近代中國,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受王陽明影響很深,林則徐有一股王陽明的勁頭:遇事必盡心,哪怕是不可為的事,只要良知認為應該做,就義無反顧的做。
並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以避之」的話,這句話來自王陽明的苟利國家生死以之但他告訴家族子弟,讓他們學習陽明的心法,以成大業
心學啟蒙了魏源,魏源--少年時代就心於陽明學,受到陽明學的啟蒙,受林則徐委託寫下海國圖志
吉田松陰德老師佐久間象山稱魏源---異國同志,同志這個詞是王陽明發明,心學門人用來稱呼同門師兄弟
晚清三傑中的曾國藩和左宗棠是心學的推崇者。
曾國藩在給家人的書信中,屢次提到要以良知為人生的信條。
左宗棠對王陽明的崇敬則幾乎達到了痴醉的地步。
但他們不敢公開鼓吹陽明學,這會遭到朱子學者的圍攻,但他倆都學習王陽明的團練。
當然,陽明心學對中國近代也是很大的影響。
「百日維新」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都受到了陽明心學的影響。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得意弟子。他同樣也是王陽明的忠實門徒。他在心學上遠勝於他的老師康有為。
梁啟超提出要祛除心中的「奴隸」。一是不要做古人的奴隸,二是不要做世俗的奴隸,三是不要做境遇的奴隸。此外還有「哀莫大於心死」等思想。
但梁啟超和康有為以心學為武器發動的「百日維新」失敗了,可這並不這是心學的失敗,而是那個時代的形勢造成的。
最後譚嗣同以身殉道
緊接著,另一批心學鬥士登上了歷史舞台,這一次,王陽明的心學好像可以呼風喚雨了。
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溫和改良派,孫中山、汪精衛、宋教仁、章炳麟則主張暴力革命。
康有為、梁啟超等受心學影響的人在19世紀末的中國成功推動了改良主義。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前赴後繼也是在陽明心學的鼓動下發生的。
無可否認,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誕生,主要功勛並不是心學,但心學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
陽明心學改變了中國,尤其是終止帝制的功勞,已不容置疑。
實在腦袋不開竅,讓戴秉國給你講講日本人對王陽明的感情
《戰略對話——戴秉國回憶錄》
====================================================================
第五次對話同前次對話一樣,分兩階段進行,8日移至貴州省貴陽市舉行。貴州省是我的故鄉,如此安排是對谷內安排在日本新潟舉行對話的回應,也期待雙方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能更加坦誠務實,談出好的結果。
在貴州期間,谷內提出想去看一看陽明祠。陽明祠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是為紀念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號陽明)而建。大殿享堂正中塑有王陽明先生的漢白玉雕坐像。祠內環境清幽,古色古香,詩文碑刻很多,文物薈萃,引人注目。王陽明被貶他鄉,前途渺茫之時,仍能產生那麼多哲學思想,很了不起,後人將其同孔子、孟子、朱子一道稱為「四大聖人」。王陽明及其學說在日本有著重要影響。日本人十分看重王陽明哲學中強調人的精神力量、知行合一和重視實踐的觀點。這些雖是題外話,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中日交往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
==================================================================
谷內---就是谷內正太郎,日本「國家安保局」局長
心學,很難界定,現在人們看傳習錄,只是好奇而已,正如濟公所說如若世人學我,皆是魔道。
如果是真正學習膜拜王陽明的人 應該在生活工作中修行磨鍊自己 為人處世遵循自己的良知 如果是有些人跟風把陽明心學當成心靈雞湯成功學 那就大錯特錯了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事實卻是:烏合之眾,葉公好龍。
心學是一種內心的修鍊功夫,於世無補的。
正像張居正所說:治世要用的是循吏,而不是清流。當然也不是心學。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中最沒有說清楚的也是最務虛的內容就是王陽明及其心學。
我也陸續加過幾個標籤是「王陽明」,「心學」一類的qq群,裡面的人啊有兩種,第一種一天東拉西扯的不著調,第二種就是想方設法把自己對心學的體悟講得高深莫測,害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學識豐富。還一天先生長,先生短的掛嘴邊,好像那就是尊敬。
我只想說,很多人並不是真的想要兼濟天下,或者獨善其身,他們只是想有一個東西作為退路,向自己或者別人證明自己沒有看起來那麼不求上進。通俗了說畢竟心學「這玩意」別看瞅著沒多深奧,全是字兒,門檻高的很。幾個人能大致領會?更別說通透。而且緊跟「假熱度」的人就是沒做到「知行合一」。
理論不行,就靠神話後的經歷吹了,經歷也不行,那就拉一些所謂的名人站台,名人還不行,就拉上東陽,呵呵。
陽明學說的問題,關鍵是出在格物上。從社會學角度講,局限在道德層面格,即沒擺脫聖賢情結,看不到法制;從自然科學角度講,基本上局限于格見到的物,所謂心外無物、性外無物,格不到無物之性,於是在自然科學的探索上無法突破。陽明學說的這兩個問題,其實也是整個傳統文化的問題。
陽明心學特彆強調良知,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也就是說一個人本是自明的。那麼一個人也應該是自由的,自信的。這跟性本論的一個觀點非常相似:你就是自己的上帝。但在95年脫稿的書稿《人》中,直接解讀過四句教,並沒提到良知。因為當時並沒有專門研讀過陽明心學。
王陽明的四名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性本體論的解讀是:第一句講的是人的本性無善惡,第二句講的是人性有善惡,第三、四兩句講的是人的本性的社會性是人性善。但是,性本體論並不認同「心即理」的陽明心學。心即理,此理為規律。但規律客觀與否,取決於認識的正確性。也就是說,此理是主觀的,儘管它也包含著一些客觀。而性本論中的「性」,則指事物存在的本來規定性即屬性,是客觀的。
所以你們「簡單不張揚」的信徒們都去賣化妝品了?
心空虛了這麼久,自然會尋求心。王陽明熱和寺廟熱、禪修熱、基督教熱、仁波切熱甚至傳銷熱出現的背景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找到了心,有些人沒找到,有些人越來越找不到。
原理,如何運用。當碰到問題,一思索,感覺就不太適用了。為啥,因為我們沒有堅定它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換句話說就是了解的不夠透徹
致良知,知行合一。這兩個詞如同教義一樣,奉行始終
熱,應該說日本人對王陽明先生思想比較熱愛!
想了解傳習錄的可以看看 沙灘孤雁的《心學兇猛》;王陽明先生的具體傳記首先可以看高瀨武次郎的王陽明詳傳之後看看岡田武彥的書(這套書……所需學力比較深),應該可以解答部分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