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欣賞水平是如何被拉低的?


先說下個人意見,我覺得這個命題不是很妥當。因為覆蓋範圍太寬泛了,恐怕需要修改一下,做些限制才好。

欣賞水平,實際就是國人審美水準,這是個很大且嚴肅的學術論題,真要談觀點,恐怕需要很長篇幅的學術論證才成,這裡顯然不太可能,所以也只能只提觀點不涉及論據,不然得一本書。

1,一個龐大國家的民眾普遍審美水平,首先和整個國家的民眾的受教育程度有直接關係。這其實是個經濟問題,無論怎麼,有文化接受過一定教育的,其審美水準多少總是會提高一些的。因此中國民眾的審美水平高低,首先取決於中國民眾的受教育程度和覆蓋率兩個因素。就目前來說,這點上我們肯定不如發達國家,我國尚且有相當部分比例失學兒童和童工存在,與發達國家民眾的受教育程度差距很明顯,這也決定了普遍審美水平,要低於發達國家。

2,在相同的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其審美水準高低取決於其素質教育的水準。換句話說就是我國雖然有那麼多大學生,但在人文素質教育上,和發達國家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我一直認為我國的大學教育模式是極其失敗的。嚴格來說,大學的正經職能是培養學術研究人員,尤其是university,而不是為了就業。而我國的大學卻幾乎全以就業率為目的,這就直接把大學職能自動降低為職業教育和一些college的職能,且幾乎所有大學都嚴重忽略人文方面的素質教育。審美是個綜合能力,需要哲學文學歷史地理等等一系列基礎知識才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首先是方向錯誤,以就業為目的,這種主導思想導致嚴重瘸腿,文理科的學科課程都有嚴重缺陷。

3,來自民間的傳統文化的熏陶和繼承模式,對大眾審美水準的影響。這點,我國是有慘痛教訓和後果的。建國後的破四舊文革等一系列政治運動,對傳統的繼承和保護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毀,導致在很長一個時間內,中國人只有藍褲子和白襯衫,一些傳統文化審美的傳承就此斷絕或者嚴重斷層。這種破壞,短時間內是無法彌補的,需要很長一個時間才會有起色,而且還需要有這個意識。如日本韓國的傳統文化保護就做得非常好,對傳統民族服裝的重視,各種民眾群體活動如傳統儀式的重視等等,從小耳濡目染的影響不可小覷。

4,我國兩千年來都是皇帝專制集權模式,在古代社會,毫無疑問文化精英都集中在地主、官僚集團和皇室中。因此上層社會的審美取向,會對社會審美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中國自先秦起,到明為止,審美脈絡一脈相承,有著非常清晰的發展和進步軌跡,審美標準逐步顯示為以意趣為主的文人審美,其發展傾向則是越來越追求簡潔素雅,到明發展到了一個幾乎是極簡形態的高峰。但自清的乾隆起,這種以意趣為主的文人審美傳統被破壞,其審美品位開始極度追求各種工藝的繁複和堆砌,這種審美意趣,精到是夠精了,美則顯然談不上,就是一爆發戶審美。乾隆這種惡劣的審美意趣,一直延續和影響了此後三百年,到現在社會依然可以說比比皆是,一味追求大、多、技巧等等,全不講美不美,說白了就是一工藝品,壓根談不上美,自然更談不上藝術品。

能想到的大概就此幾點,水平限制,觀點之中錯漏難免,望大家見諒。


忽然記起錢鍾書說過一段話

他寫了無數小說、戲曲、散文和詩歌,感動、啟發、甄陶了數不清的中學生。在外國,作品銷路的廣狹,要由中產階級的脾胃來支配。我們中國呢,不愧是個詩書古國,不講財產多少,所以把中學生的程度和見識作為作品的標準。只有中學生,這些有頭腦而尚無思想、喜歡聽演講、容易崇拜偉人、充滿了少年維特的而並非奇特的煩惱的大孩子,才肯花錢買新書、訂閱新雜誌。我們這位作家學到了成功秘訣,深知道中學生是他的好主顧。因此,他的全部作品可以標題為:"給不大不小的讀者";或者:"給一切青年的若干封匿名欠資信"[這段文章疑是諷剌冰心]

就是說,中國的中產階級太少了,被壓迫得厲害也沒什麼話語權。


文革毀掉了曾經的美,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以GDP為核心發展思路,讓社會大部分人變得為了錢可以不需要美

現今的中國社會,審美能力最低下的是70-80年代這個群體。
70後們在形成審美能力最關鍵的少年時期,社會審美導向被文革嚴重歪曲,而有家庭審美教育能力的家庭通常又因下放勞動上山下鄉而失去家庭教育的環境。文革後,除了少數知識分子子女,大多數80後的成長長期處在美育在教育體系被嚴重忽視、文化市場又幾乎一片空白的改革開放初期。多種因素作用使得這個群體總體而言缺乏審美能力。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國文藝在繁榮中發展,原因有很多。但具體到流行音樂而言,當時的市場規模還較小,主要停留在高知精英群體(比如校園民謠),並且市場主流尚屬50、60後。隨著7080後逐漸成長、購買力增加,逐漸成為音樂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的同時,相對低水平的審美趣味也逐漸主導市場,那些最惡俗的文化產品比如「衝動」「大米」「蝴蝶」「求佛」等便成為了最受市場認可的文化產品。

90後00後即便對傳統審美認識不足,但相對富足的生活條件提供了還不錯的審美訓練,他們的品味顯著提升,隨著他們慢慢成為文化購買主力時,整個社會的「品味」也適當地在被拉高。


審美必須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現在的中國人太忙,房子+孩子+父母,無論賺多少都不夠,所以普遍心態就是「手停口停」,文藝產品基本上只供塞滿時間的縫隙用,以最快的速度過癮。只有過著不慌不忙的生活,產生「有閑階層」,才開始會有美好的文化。


在John Stuart Mill修正的功利主義里說,快樂分高低。高級快樂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和鑒識,一旦接受了教育和培養,不僅能區分高低級快樂,而且會更傾向於高級快樂。在哈佛的公開課公正里學到的。我想這就是沒多大文化的人與有文化的人欣賞的水平不一的原因,至於中國人的水平,就是教育和培養不到位唄。(沒有貶低沒多大文化的人的意思)


東北的那幫二人轉演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禍害中老年耳朵
許睾徐娘汪蘇瀧 網路腦殘低成本無編曲的垃圾非主流歌曲長期毒害青少年
大鳳凰傳奇,農業重金屬,老中青三代絕殺
各種棒子 鬼子的嚎叫亂入 各種鄉村DJ 電音...........
長嘆一聲啊
——————————————————————————————————————————
好多人說我這評論極端,我只能說,觀點要鮮明老是太中庸或者不清不楚的有什麼意思。中國人就是這樣,說的漢語也是這樣。比如我說屎是臭的,立馬有些人跳出來指責我說,你怎麼能說屎是臭的,不能你自己聞得臭就說人家臭啊!!!
為了滿足上述人種的優越感,我只能說,這坨屎真是香的不明顯啊~~~~~博大精深的漢語~


1 關於藝術方面受到的教育太少 絕大所屬藝術欣賞水平有限
2 太相信別人的判斷了 放棄了自己的判斷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問題不能籠統的概括為中國人。至少在我看來,這是群體的好品味與壞品味之差別。
我們不缺乏好品味的中國人,但是大環境下的多數人是壞品味。
審美觀的培養基於社會背景和個人成長背景。這裡有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因素作崇,也離不開個體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審美觀念。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導價值觀的轉變導致大環境下權錢至上,認為美的東西就是個人消費水平、群體內主導水平的至高。用歷史觀來看,這是無法改變、必定經歷的過程。往後看看後面的幾十年,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審美觀由於大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質變。

再說個人成長環境。審美觀的形成不是一日而成。父母的教育在其起了顯著影響力。父母的好品味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子女好品味的形成,成長過程中個體的自我經歷與閱歷也會一定程度推向形成一個良好的審美標準。自然,成長環境下形成的壞品味不能成為一種借口或者成為被自以為好品味的人隨意批判的對象。

你可以批判的是散播壞品味的群體的品味,而不是你身邊有著壞品味的人。

審美觀的高低並不以國家而區分,你可以看到即使在這個世界最發達的歐美國家,也充斥著壞品味的人。審美觀的高低也不能以年齡的區別而差別對待,社會價值觀以及審美觀客觀存在時代產生的差別。

每個人都要有不斷提高審美的覺悟。覺得Justin bieber是美的也許會覺得韓國男子天團俗爆了,覺得Linkin park很搖滾的也許會覺得汪峰就是一偽搖(不討論偽搖的界限),覺得<暮光之城>是佳片的也不能去鄙視<小時代>。審美觀從發展觀的角度來看,並沒有高低,只有自我的不斷完善。


從我的角度看並沒有被拉低,因為現在是一個過渡期,是對原先教育制度的挑戰的正在進行時,其實反倒是一件好事。

之前藝術幾十年來在國內的地位就較為地下,熱愛藝術的人比例肯定不少但是願意投身於藝術行業的很少。 另外整個大環境是精英意識嚴重,於是造成的機會很少, 拿影視和音樂來說,優秀的producer,director,casting director, writer 數量很少,而只有這麼少數的人可以得到投資方的追捧。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這個現象如果不加以改變的話遲早會進入青黃不接的局面。

為什麼現在網路寫手能崛起呢?就是因為門檻低了跳過了複雜的出版途徑讓寫手有機會冒泡,於是湧現出了一批雖然文學性不高但是很能抓住和迎合用戶的人,在這個情況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包括流行的穿越劇也是在這個背景下走紅起來的。

網路歌曲的走紅也是一個道理,正因為這些門檻低的作品進入了傳播力大的渠道,很快就對主流造成了強烈的影響。 我記得以前國內有一個節目叫《樂拍樂高》,我在飛機上看到的,是搜集民間歌曲,拍賣形式一堆歌手和製作人出價買歌。 做了幾期就做不下去了因為水平慘不忍睹,那個年代由於環境的封閉,因為這條路走不通,於是大家都不寫歌。 但是自從超女等開始火爆後,創作歌手在任何選秀和比賽的舞台中都佔有優勢,並且還能曝光自己的私人作品, 於是大家又去寫歌了,其中不乏有佼佼者比如 曹軒賓等寫出了《可惜不是你》 這樣的優秀作品。

看到一些雷人的作品的時候,不應該對這個環境感到絕望,應該看到希望,隨著關注度的提高,渠道越開放,越會有真正優秀的作品出現。 現在中國人審美你說真低嗎? 未必,為什麼國外的名曲,國外的大片就能在我們這裡橫行霸道? 是因為我們目前文化不如海外強勢, 國外強勢文化一進來就沒我們什麼事了,我們可以模仿,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最關鍵的是要在有更多人參與的情況下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風格。 我們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去接受opera, ballet 這樣的東西,但是pop還是可以的。


不說關於經濟,關於素質之類的東西。
除去這些,我覺得,中國對於藝術欣賞的教育太缺乏了。。。。
就算是身邊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讓我想起了曉說里說的那樣,中國人像學數學一樣的學五線譜。
因為確實見過拿支鼓就能敲的人,可以拿鼓來對答,旋律和節奏是他們另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
而我看到更多的是在教你所謂美的標準,很量化的標準,這就使得炫技,精美,變成了藝術的評價標準,而忽略了藝術其實一直都在求真。
真實的表達,不是技巧的包裝。用真情,用故事,讓你共鳴,就算是簡單的,但依然是有力的,而不是一味的煽情,或者激烈的顏色造型刺激你的感官。
而碰到好的老師,教會的第一課,就是不要去強求標準,技巧而磨滅了真性情。
當你看不到真的時候,自然只能看到華麗麗的表象。


「拉低」的「拉」是一個動詞,證明欣賞水平有一個從高到低的過程,是被迫下跌的態勢。
而且判斷事物的水平必須站在「普遍性」上,而非拿古代或民國時期的一小撮精英和現今的勞苦大眾相比。
古人普遍意義上的休閑娛樂也就這些,能說他們品位高嗎?古代人晚上的生活是怎樣的?
和爺爺輩的人相比,起碼我們不會欣賞畢姥爺和鳳姐傳奇,不會每天晚上圍坐桌邊準時收看衛視獨播抗日劇。而現在幼兒園裡跟著「動詞大詞動詞大詞」跳舞的那群熊孩子,根本沒有審美判斷力,給什麼吃什麼給什麼看什麼。這是教育的問題。
所以在我看來,我們在進步才對吧?文化交流和接觸多了,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次。


欣賞水平的高,通常是只有少數人才處於的狀態。但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是那少數人。所以,我們的水平普遍很低。沒有拉低這個說法,個人淺見是一直都沒有搞過。


-

長篇大論不能,從某種奇怪的角度出發——

在承認欣賞水平確實有高低之分的前提下,我以為整體欣賞水平被拉低的原因是很顯而易見的:

「音樂沒有好壞,自己喜歡就好。」
「電影沒有好壞,自己喜歡就好。」
「小說沒有好壞,自己喜歡就好。」

承認音樂、電影、小說等確有好壞的區別之後,一個正常的人,就應該去追求更好的。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欣賞水平的提高。

讀者明鑒。

-


沒錢沒閑你要什麼樣的審美?


鄧世擇在回答中的觀點有失偏頗。整個社會的文化品位是由主流階層決定的,80後小康家庭出生完全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影響那些在農村從初中開始住校一心考大學找工作從此安家在城市的80後,因此只要有開放自由的文化氛圍,就算是出生農村的人群也還會有一定的欣賞水平,因此天朝從90年代末開始的文化保護主義政策和輿論引導顯然要為現在公眾欣賞水平下降負責


補充一點音樂方面的看法:
1,從初中開始有幾個受到循序漸進的系統的音樂教學?我們高中時音樂課就直接取消了好嗎!
2,我們在音樂課上什麼時候欣賞過巴赫、舒伯特?我們在音樂課上什麼時候講過音樂類型,欣賞過爵士樂、欣賞過鄉村音樂?
3,小時候學過樂器的有幾個能在考完級之後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還能繼續保持練習?有幾個玩樂器的搞過樂隊?組過交響樂隊,哪怕是小型、微型的也行啊(各個學校組織的都是軍樂隊,吹的曲子都是運動員進行曲、歡迎進行曲、國歌之類,但其實就是這樣對於提高音樂素養也很有幫助)
4,父母那一輩人有多少能為我們創造音樂氛圍的?買唱片還不如買輔導書的看法很普遍吧

不過我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我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欣賞水平會逐漸得到提高的


不知道題主看過文震亨的長物志沒 我從前買過一本今人睜的插圖本 除了被裡面坑爹的服飾插圖雷倒 還是很羨慕那些能夠擁有那麼多長物的人的 後來有個姐姐給我解說 說只有有一定財力又有空閑的人才有心思琢磨這些風雅的東西 如果終日為衣食奔波 哪有心思

所以現在的文化產品也表現出符合我等為衣食奔波的人的特徵,碎片化的微博,來回車軲轆廢話的口水歌,只有特效床戲沒劇情或者瞎白話的電影,各種同質化的砍人奔跑啥啥的遊戲。

當所有的商家都發現來錢最快的就是搞這種欣賞水平低的作品的時候,所有的導向都會想方設法低把這種"低"化裝成"高",當我們只能接受這些商家提供的產品之後再無選擇,因為就像上面說的無暇自己在家搗騰都想買現成的,越來越多的人連見美一面的機會都被這些玩意的時間蠶食乾淨的時候,事件就再無這些"高"的東西的立足之地。

PS 這事我認為是不能都賴到文革頭上的。


電視行業大概是有一個大內總管的,新入行的都要閹一刀,看見長的帥的還要打幾下臉,所以大部分節目都鼻青臉腫長成一個樣子。
如果加上網路受眾的話,我覺得中國整體審美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自2011年1月26日以來。


被cctv引導了半個世紀,智商都被拉低了N個檔次,欣賞水平豈有不降之理!


首先吧,我覺得一個人的欣賞水平跟他的個人閱歷,身邊環境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欣賞水平,也跟它的社會價值導向,教育文化,生存規則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不管是怎麼樣的閱歷,受到環境什麼樣的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每個人的視角都是一種文化,思維,所處小型社會的體現,無所謂對錯,無所謂高低,說高低就有些絕對了。

就比如在欣賞「喜洋洋與灰太狼」這一部動畫片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覺得它是不好看的)小孩子都會覺得好看,開心,我們會覺得幼稚,不符合自然科學,但是有沒有想過,小孩子認為的「喜洋洋總是不會被吃掉」、「灰太狼也總是炸不死」、「小灰灰能跟羊群一起玩」,這正是我們社會推崇的善良,和諧,純潔,而我們認為的「幼稚」,「不符合自然科學」,這偏偏是現實,血腥,思維固化和被社會同化被規則洗腦之後的表現。能說明我們的欣賞水平就一定比小孩子高嗎,我們一定比小孩子成熟嗎?明顯就不能這麼絕對了。

那麼就牽涉到」成熟「這個詞了,打一個比方,都說孩子是一張純潔白紙,40歲的男人是一篇成熟瀟洒的書法,我們大多數人所說的成熟,也無非就是掌握了社會規則,增強了一些能力,積攢了一些財富,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變得越來越現實,或者是世俗,這都是很局限的。我們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覺得「喜洋洋與灰太狼」是一部失敗的動畫片,那麼如果有一個世界,或者就一個小部落,他們的每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這個世界上,任何生物都不會殘殺,都能和平相處,狼就是不會吃羊,屏蔽一切有關狼吃羊的信息,告訴他們「喜洋洋與灰太狼」就是很正常的,那麼他們長大之後,發現了我們的世界,我們都覺得自然就應該殘殺,弱肉強食,狼就該吃羊,那麼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們的世界水平有點低呢(我們中間有幾個人真正現場看見過狼吃羊?有多少是受父母教育,影視作品,或者CCTV的影響才認為狼吃羊是對的,但是懷疑的眼光地思考一下,一定是對的嗎?)或者再舉個例子,一個國家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子民要殺外國人,殺外國人就是好的,那麼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們這種」殺人償命「是太幼稚,水平太低。所處環境不一樣,閱歷不一樣,視角就不會一樣,每一個人的思想都是有意思的,世界上的元素是千千萬的,想法也是千千萬萬的,無非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觀里,所以覺得跟自己的世界觀相悖的觀點,或者自己不贊同的觀點,就要爭一個對錯,比一個高低,這是局限性,為什麼學術討論,學術交流,不叫學術競賽,學術爭論,這就是因為包容性。

所以又引入了一個詞語」包容性「,一個事情的對錯,好壞,都是某一個社會的性質決定的,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決定的,是一個區域特色決定的,義大利人喜歡看歌劇,美國人喜歡看大片,湖南人喜歡花鼓戲,陝西人喜歡秦腔,東北人喜歡二人轉,北京人喜歡聽相聲(現在的人不怎麼喜歡了),那麼,讓大部分的中國人去聽義大利歌劇,讓大部分美國人聽湖南花鼓戲,讓大部分東北人聽秦腔,讓諾貝爾那些外國評委讀《紅樓夢》,他們會覺得享受嗎?會覺得這是經典,是高水平的結晶嗎?很明顯不會是。《紅樓夢》你們覺得比莫言的那些書寫的差嗎?但是人家外國人不懂呀。

每一種文化都是有局限性的,每一個人的思維也是有局限性的,每一個人的觀點,欣賞水平也都是有局限性的,你覺得農民種地很卑賤,地位低下,那麼其實你一點都不懂莊稼;你覺得富豪整天揮金如土,開心自在,那麼其實你一點都不懂投資;你覺得官員可以高高在上,號令眾人,那麼其實你一點都不懂官場;你覺得美國人民過的很幸福,那麼其實你就不懂得法律凌駕人性之上的痛苦。這就是周圍的環境給你帶來的影響(當然我也有,每個社會上的人都必須會有),這就是你所聽到的直接轉化為你所認可的,這就是局限性。

成熟,其實就是「包容性」,而成熟的心態跟思維,是評論一樣東西,正確認識一樣事務的前提。

我也有局限性,因為我也做不到那樣成熟。我也會用這個社會的一些價值導向,規則,現實的東西去評判一樣的東西,我也不喜歡歌劇,我也不覺得花鼓戲哪裡好聽了(我是湖南人),我看見裝逼的人也想罵,我看見一些「膚淺」的人也想罵,我也不覺得喜洋洋哪裡好看了。所以才會說,完全成熟人是聖人,聖人其實其實就不想說話,因為他們離這個社會太遠了。

說的有點扯遠,其實就一個意思。凡事沒有對錯跟高低,唯有社會的縮影跟自我的救贖。

(個人淺顯的見解,也許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我願意跟大家討論,我能夠虛心接受大家的想法。)


推薦閱讀:

中國哪些趨勢沒有得到外國媒體的足夠關注?
為什麼現在的人對現代詩歌都不持樂觀態度,並以為現代詩很好寫,沒有藝術美可言?
如何看中國2015年生育率世界倒數第一,只有1.04?中國的人口斷崖式下降是否不可避免?
天津爆炸案,到底暴露出多少以往被忽視的漏洞?
為什麼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統一中國?

TAG:電影 | 音樂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