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顛覆了西周的申國沒有在之後的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幽王廢太子宜臼。申國聯絡鄫國、犬戎,攻破鎬京,殺周幽王,覆滅了西周。申侯擁立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可見,在這場導致西周滅亡東周建立的的政治風波中,申國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護送平王東遷的秦、晉、鄭等國,獲利甚多,尤其鄭、晉兩國更是瞬間崛起。
申國有擁立之首功,況且申侯還是平王的外公,申國為什麼沒有藉此機會一躍成為強國或是霸主?為什麼之後的歷史,申國再一次默默無聞,毫無存在感?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傳統文獻里關於申國的記載不是很多,關於究竟有幾個申國也有不同看法。一般認為有西申、南申、東申三個。

----------------------------------------------------------------------第一部分,周宣王南封申人

這一部分可以參考《詩經》、《史記》等記載

後來,周宣王立志復興周朝,欲大力經營南方的南蠻、百蹼、荊楚和淮夷。因申伯是周宣王之舅,故《篙高》說:「王顯申伯,王之元舅。」便命申伯前去鎮守南國,佔領著南陽的戰略要地。所以又說:「王遣中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保。往迎王舅,南土是保!」而《詩·國風·揚之水》也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申伯與尹吉甫,「皆周之卿士」,詩中描述了周宣王對申伯無比的優待和賞賜,任命他去把守南方重鎮。故詩又雲:「耍興申伯,王攢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周宣王勉勵申伯,繼承以前輔助周王的傳統,到舊謝國的地方去建立新都,管理著謝人,為南國樹立榜樣。

可以看到申國的分封是與周宣王時期經營南土、鎮守邊疆要地有密切的關係。此前的申國根據清代學者和今人考證是在陝北米脂、陝西與山西之間。(何光岳認為西周早期申國在山西的霍山一帶)根據《國語》、《漢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南遷新封的申國當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境內無疑。

國既南遷於謝,其地望所在,據《國語·鄭語《韋昭注云:「謝,』宜王之舅,中伯之國,今在南陽。」《漢書·地理志》載:「申在宛北。」王符《潛夫論·志氏姓》說:「申在宛北序山下。」又《讀史方與紀要》卷五十一南陽府南陽縣載:「申城,府北二十里。《括地誌》:`南陽縣北有中城,周宣主舅所封。」據此,申在河南南陽市之北是無疑。

那麼在西周末期勾結犬戎、繒國殺死周幽王的申國當時在何處?以常理推斷,當周幽王廢太子之後,廢太子出奔的地方應當不會距離王都太近,否則難免不測發生。則所奔的申國應當是在南陽的南申國。而申國的一部分過去的族人勢力應當還留在原地。(據何浩《楚滅國研究》分析為周初本有2申國,一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西申,一個是分封在河南滎陽一帶的東申,後來周王把原來申地封賜謝國,申人南遷到達南陽)

宣王之子周幽王也娶申侯之女為後,生下大子宜臼。後來幽王寵愛褒姐,改立她的兒子伯盤為太子。④宜臼就是後來東周的建國者周平王。宜臼被廢,便逃依舅父申侯,故《汲家紀年》雲:「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太子。」西申即南陽申國。《史記·周本紀》根據《國語·鄭語》和《周語》,寫道:「幽王廢太子,太子奔申,王師伐申;申侯怒,與增、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擬,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可見諸侯都到申侯處迎立宜臼為周平王,申侯當時不愧為西周末期的一個強國,所以他才能號召諸侯。犬戎、繒同為姜姓,

-----------------------------------------------------------------------------------------------------------------------------------------------------西周末期和東周初年的申國

之所以後來申國沒有發揮更重要角色,其實不是它不想發揮,而是發揮的太早了。

其實在平王東遷和二王對峙的階段,申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都知道申侯會嫁女兒。他的一個女兒嫁給周幽王是原來的王后生有平王;另一個女兒武姜則是春秋初年強大的鄭國的鄭武公妻子,鄭莊公的母親。有學者考證分析過在周幽王被殺之後,周朝就已經開始分裂了。

周幽王娶妻於西申,生平王。王又娶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是攜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

最初秦國、鄭國、虢國等諸侯扶值的正統是幽王弟弟、平王叔父攜王姬余臣;但轉折點是攜王9年,或許由於攜王所能承諾給與的政治利益不足以繼續支撐己方陣營,更多的諸侯倒向了周平王一側。而鄭國 的鄭武公迎娶武姜恰好是在9年前後,申國和鄭國等於同時站在了一個陣營,形勢開始了逆轉。足可見申國對於兩周之際政治格局走向的巨大操縱力,不然在殺死周幽王之後,諸侯也不會聽他的話來扶持平王。

在南土前線和楚國的戰爭遭遇使得申國的處境十分艱難。周平王還曾派遣王師戍守申國想必是楚人的勢力一度滲入到了南陽盆地。由於遷都之後西戎的威脅暫時解除,便把防禦的重點放在了西南方,派王師駐守申、呂等國,因為曠日持久不得休息與換防,致使戍卒心生不滿,作《揚之水》詩以訴其事: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當申國直接面對楚國的兵鋒和軍事政治壓力的時候,它是不會有精力和能力逐鹿中原仿效鄭莊公小霸的,這也是申國的地理位置和使命所賦予它的。

平王死後,申國失去王室的保護,楚國逐漸強大,楚武王開始向漢水、淮河流域擴張。應當在楚武王時期就曾經出兵申國。楚文王繼位後,於魯庄公六年( 前 688) 「伐申」( P237),這是申國首次出現在《左傳》之中。參加伐申的還有巴人,所以《左傳·庄公十八年》載: 「文王即位,與巴人伐申而驚其師。

因為周王室的衰落,軍事武備的廢弛和楚人勢力的越來越強大使得申國失去了中原諸侯的後續支持,最先覆滅。申國滅亡後中原門戶大開,形勢格局驟變,楚國北上道路基本通暢。


參考文獻:

何浩:《楚滅國研究》

何光岳:《申國史考》

金榮權:《申國歷史與地理考論》


有三個申國。

申戎(西申、申侯),在陝北,五代目周穆王封,後來搞事情的那個,不久被秦所吞併。

申(南申、申伯),在南陽,十一代目周宣王封,給周看守南大門的,後被楚滅。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指的就是南陽申國。

東申,楚遷申人於荊,就是河南信陽。成為楚的附庸。後出春申君,封地淮上,遷於江東,即今蘇州松江一代(彼時上海還是海灘,浦東還未成陸地)。後來上海蹭熱度攀附了「申城」的名字。


從西周末年的形勢看,聯合犬戎的申應當在豐鎬之西,與大原的犬戎臨近。猜測:周初封姜姓之戎戍邊,東為齊,西為申、繒。申為抵禦西北之獫狁。周宣王時,楚人勢力北侵,遂調動申、繒的力量南遷,是為南申。但西申的封地與勢力仍有保存。幽王時代,為奪回控制權,不惜與申翻臉,廢了申後,逼走太子。申候聘西戎準備與幽王翻臉。幽王東盟諸侯於太室穩固東方後,發動了西伐申的戰爭。但沒料到,申、繒、犬戎的聯軍很能打,幽王打不贏,跑。聯軍追。一直追到豐鎬東面的驪山,眼看就要上去往東都洛邑的高速公路了,被追上了,殺。於是,申候在申地立平王。豐鎬以虢公為首勢力不幹了,一個弒君的人不配為周王,於是在攜地立幽王的弟弟余臣為王,是為二王並立。再往後,平王東遷,晉文候殺攜王等還有大戲。至於西申做帶路黨攻破宗周后去了哪裡?為啥沒坐大?有很多猜測。我的猜測是,連二王並立這種事,正統史書都遮掩,怕壞了平王的法統。那西申這種帶路黨,怎麼能在歷史裡留下痕迹呢?估計著要麼被秦吞了,要麼就是南遷投奔南申親戚去了。總之為了照顧平王的光輝形象,默默的消失了。


難道申國勾結犬戎滅了西周是正義,還要封賞。


申在何方
在西方
周平王遷都何方?
東方成周
周平王遷都何人「護送」?
鄭晉秦三國
周平王遷都後關中有哪些勢力?
西虢立的攜王,秦國,戎人

申國何在?
不是被滅了,就是變成了戎人的一部分


申國和周家敵對宗派火併時失敗了?
二王爭立時期攜王勢力對平王勢力的處理,以及此前幽王的平叛(關鍵還是外族趁機的勾結與襲入,申國這個內部叛亂怕很容易解決),也許就被搞殘。
史料闕如,也沒什麼意思。申國大概只是戰爭的引子,拍在沙灘上的前浪。
《國語·鄭語》是相關的一部「話劇」(絕非啥正史),可以反映一定史實:「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
《鄭語》又云:「王心怒矣,虢公從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攜王便是虢公等人擁立,顯然是周幽王-伯服(般/盤)一派,視平王一派為叛逆。
《竹書紀年》和清華簡《系年》更明確些。


推薦閱讀:

秦始皇陵為什麼要種上樹?
《資治通鑒》里漢武帝說:文成食馬肝死耳。下面注釋引《儒林傳》說:食肉無食馬肝。吃馬肝真的會死人么?
怎麼解釋「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為什麼原本是古代文化重地的江南地區現在在文化上表現卻如此平平?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當然還有楚國)被視為蠻夷,而西周不在中原地區卻在關中建都,這豈不自相矛盾?

TAG:歷史 | 地理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時期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