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穴來風」這類經常被大眾誤解的詞應該怎樣使用?
其本意應該是「消息和傳說是有原因的」
但是現在卻時常被理解為「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那麼平時在用這個詞的時候,應當用其本意,還是大眾最習慣的意思?
用本意的話不少人會理解偏差,用大眾習慣的意思的話又感覺不嚴謹。
看來這個問題問得空穴來風,大家的回答總體也差強人意,雖然有個別答題高手不孚眾望,有些人的答案還是可以稱得上是文不加點的不刊之論的。總的來說知乎的各位都是正人君子,知乎也確實是一個能讓人因人成事的好地方啊。
「空穴來風」之後再加上「未必無因」,就不會理解錯了。
請摺疊.
--------
對這種語言現象, 我只想說一句:
為什麼要遷就文盲!
--------
請摺疊. 我想到的最節約理解成本的是盡量不用。
容易被大部分人誤解的詞本身就是反人類的,盡量不用讓它自動被淘汰。
真要用的話就按標準本意,這是公約,有依據可循。
@趙世奇:一個詞新意舊意的更替沒有標準規範前,精神根據什麼領會呢?
從「空穴就會來風」到「從空穴來的(空穴來)風」,詞性和意思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本義,後者是活用,兩個都沒問題的嘛。
拜託,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已經對此詞做了修改,確實有「毫無根據」的意思。
第五版之前是沒有這個意思的。
包括「呼之欲出」,第六版也增加了「某事即將出現」的意思,之前說「答案呼之欲出」是錯的,現在也被人民群眾硬生生扳對了……
包括簞食壺漿的食,之前讀作si四聲,現在第六版也做了修改讀作shi二聲。
╮(╯▽╰)╭這就是人民群眾的力量。
跟著大眾用
空穴來風主要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說明這不是空穴嗎?
目前很多人其實都有濫用成語的問題,成語這個東西其本源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而生成的一個片語,其目的是總結了一下這個事情而已,因此基本成語都是因果中的果,而不能作為因。也就是說,通常引用成語的目的是:為了解釋某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引用這個大家都知道的成語來說明,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了。而現在很多人普遍把這個因果關係搞反了:這件事情剛開始,還沒有確定結果如何,就用個成語來給事情定性了,把成語本來一個總結敘述的東西當成了一個證明論證的證據。從數學上來講,就是一個真命題的反命題不一定是成立的、只有逆反命題才是成立的,因此成語作為總結性陳述作用的特性是不能顛倒的,不能把成語作為原因,從而證明事情一定會這麼發展。
究其根本,其根源問題是中國人缺乏正確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很多詭辯的思維方式,很多人完全分辨不了這裡面的邏輯錯誤,很多學校裡面所謂的辯論賽也不乏這種邏輯漏洞百出的搞笑場景,完全就是因為缺乏正確的邏輯思維。因此我建議中國教育應加入邏輯學的內容,從小學習,邏輯是科學的基礎,沒有邏輯其結論往往都是個錯誤!
你對「空穴來風」這個成語的理解不正確,自然就難以正確使用。
所謂「空穴來風」,就是指謠言!大眾的理解沒錯,是你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空穴來風意為事出有因,很多成語被誤用因為大家都望文生義,類似被誤用的還有「明日黃花」、「登堂入室」、「文不加點」等等,等到」空穴來風」被普遍認同為莫須有的謠言,事出有因的這層意思也許就是昨日黃花了。古人在創造成語的時候,很多也是斷章取義的。
感覺還是古人和我們對「穴」的理解有偏差
古人理解的「穴」是兩頭通的,所以有穴就有風
我們覺得「穴」是一頭堵住的,除非有個電風扇,否則裡頭怎麼會有風吹出來呢
我的看法是:古人用「空穴來風」時,「來」作為使動用法,表示「使……來」的意思,這樣「空穴來風」就解釋為「空穴引來了風」。但現代漢語一般不會這樣用,只習慣現代漢語的公眾自然會將「空穴來風」理解成「從空穴來風(到空穴外)」了。
我的回答靈感來自經雷,在此表示感謝。
關於「空穴來風」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好幾年,不過我的著重點是怎麼對待詞義變遷這個問題。在高中語文高考備考時,我們額外關注被當代人誤解的成語,比如卡卡提到的「差強人意」「不孚眾望」「文不加點」「不刊之論」。但是,「空穴來風」跟前面這些成語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當代人正經歷著這個詞的新義與古義的糾纏當中,像很多作家都用「順應民意」的方式來用「空穴來風」這個詞。一開始,我是持極端保守態度的,覺得那些作家實在是不可理喻,但是當我想到上面的解釋,以及想像著諸如從「每下愈況」到「每況愈下」的變遷時,我便變得寬容了,從不滿到逐漸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這個道理,也自以為旁窺到詞義變遷史的一角。
記得上次學校的學術交流會上,一些武大華師的博士生,居然也用錯了「七月流火」這種詞。本來是天氣開始轉涼的意思,他們硬生生用它來形容武漢的天氣,能奈爾何→_→還有罪不容誅,上行下效,坐而論道這類的成語也經常被用錯。聽說現在「no zuo no die」都被美帝人民收入詞典了,只能說中國群眾太強大←_←
思考了一下,我覺得,用這種詞的時候,可以做一些改動:
比如說,「不贊一詞」,可能有人聽不懂,但是如果改一下,變成「不能更贊一詞」,就完全不會有理解的偏差了。
「空穴來風」用著彆扭,不如用白居易的詩:「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不愧是白居易!太淺顯易懂了!!!)
這樣的話,這些詞就不會被誤解了~
不過,不好改動的,比如典故,如「秦晉之好」之屬,就只能自己注意用法了0.0
(話說,典故用起來挺奇怪的呢。為什麼總是說「江郎才盡」而不是「才盡」,「黔驢技窮」而不是「技窮」,為什麼他們老是躺槍呢 0.0)
這個成語容易被人誤解,但你可以這樣用:無穴不來風,此事必有蹊蹺。
這樣既保證了這個成語的準確性,又不會讓人產生誤解,豈不很好?
新白娘子傳奇里的小青就是這麼用的。
我覺得像「空穴來風」這種依據客觀事實得出的成語就不應該被誤用。
所以,我們就應該用其本意,用得多了,就成了大眾新習慣了。
錯的人多了,就走出了歪路。「毫無根據」的解釋簡直是反物理,對無知的縱容!
偏個題。
2009年我上初中時,語文老師普及過空穴來風的原義,我那時查過幾個小詞典,都查到了兩個釋義:原義和現在比喻毫無根據的這個釋義,為這個還和語文老師起了點爭執。2015年現代漢語詞典正式修改空穴來風的釋義,看樣子官方修改是相對謹慎的,比大家開始普遍使用某個釋義要遲不少。
按照這節奏,現在各種網路小說泛濫,上下其手的含義過些年也該改了(誤如果因為大眾對一個事物有誤解,就要改變它原有的意思,那麼隨著時代發展需要改變的東西就太多太多了。
而事實上,很多東西已經被大眾所改變了,隨便舉幾個例子:
空穴來風,改變了本有的意思;
貧賤夫妻百事哀,改變了本有的意思;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改變了本有的意思;
……
若干年後,中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會是這樣的:這句詩詞,這個成語,原本的意思是那樣的,現在的意思是這樣的,在考試的時候按照那樣來回答,在現實中按照這樣來用。
滑天下之大稽。
有兩個不錯的選擇1、認真學一下正式用法
2、不用
你非要選第三個,我就是不打算好好學,但是還是打算不懂裝懂
這樣搞得你我都挺無聊的。
推薦閱讀:
※如何說話和與人相處讓人覺得舒服?
※在網路上,有哪些禮儀是中國網民普遍不夠注意的?
※造一個句子 要求每一個字都與他相鄰的字為一個詞(?)
※為什麼那麼多非英語為母語的人喜歡說「You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