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否比「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應該成為名句?

前一個深遠深沉宏闊,後一個是酒醒所在所見,為啥偏偏欣賞後一句?王國維說,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比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這句好得多,但是後人也只是稱讚後者,柳永此二句是否也是如此?


特別喜歡柳永的這首詞,成為名句的標準與方法不說(果然 @賀金縷 從這個角度說的非常詳細),先說這首詞與題主人給出的句子。
《雨霖鈴》是一首長調,這樣長的詞不貼全文出來實在是不舒服,貼原詞如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長調與小令的不同是特別注意「安排「。小令有一兩個出彩的句子,即便有句無篇也可以忍了。而慢詞長調如果只有一兩個出彩的句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來看看放在原詞中的這兩個句子。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客觀來說我個人是很偏愛這句的。的確色有濃淡,悲而不傷,大氣!但是如果同柳永筆下《八聲甘州》起句(注意是起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一樣的大氣寫景相比,難度是不一樣的,因為位置不同負載的任務也是不一樣的。這句在這首詞里是上片的結句,上片從渲染氣氛,鋪敘離別之事到」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可以說是鬱結於心,此情太濃郁已經寫到了無處可訴無處可寫的境地,而結句則跳轉開來,轉而寫景,並非稀罕的寫法。在前人詩歌中已經數不勝數了。
再看下片,不再吞聲忍氣,直抒胸臆,一句」今宵酒醒何處?「起問,之後的」此去經年「,便是設想別後種種,已入虛,這中間的過度句可以說和上片同樣寫景的難度絕非一個級別的。而柳永在這裡用七個字勾勒出楊柳、岸邊、風、月之景,岸有楊柳,風是清曉之風,月是清晨殘月。這個寫景的句子作為背景,無論放置於清秋別離還是放置於別後之想,都是極為恰合的。這個句子不濃不淡,因為濃者,上片已經濃到極點,淡者,卻仍與全詞的感情基調契合。這增一分太濃,減一分太淡的凄清之景的火候,絕非暮靄沉沉楚天闊可比。
而這分委婉安排,也正是詞的美感特質的體現。如果去掉前後句,放置詩中,當然是」暮靄沉沉楚天闊「句更勝一籌。


樓主這麼想也不奇怪。

@楚雲飛 的解釋很好。我補充一點,那就是可以從作者而不是讀者的角度去思考。我對詞了解不多,尤其是對長調。一般來說,詩歌越短,越不用講究章法,越長,章法越重要,必須仔細安排。七絕四句,可以隨意一些,七律就必須謹嚴。小令也簡單,但長調,好像比七律還要更講究。

這首雨霖鈴,上片實寫,下片虛寫。在實寫之中,渲染離情別緒,從下雨到蘭舟催發,又到兩個達到「名句」水平的句子,「竟無語凝噎」和「暮靄沉沉楚天闊」,已是鋪陳到極致。如果誰的詞能有這個水平,足稱名家了。

如果題主寫過詩歌的話,就知道,前面鋪陳的越厲害,情緒越激昂,後面越是不好接。一旦接不好,整首詩歌就砸鍋了。「楊柳岸曉風殘月」妙就妙在完美地承接了上面的感情。 楚雲飛說濃淡正好,正是此意。濃了,則通篇情緒激昂,過了;淡了,則空落落地沒有著落。前者似一直走在山頂絕徑,後者,則一腳落入懸崖。能找到路平安下來的才絕妙。

==============
不過上面說了這麼多,由於性格原因,也由於沒有切實體會,我實在體會不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我還是更喜歡上片點。

這一篇本來想發評論的,後來越寫越長,就單發了。大家多批評。


名句之出,票友功不可沒。名句的文學水平,體現的是票友的欣賞標準。


據在下個人經驗,「名句」成為名句的途徑,可以分為四種。

(1)在膾炙人口、老嫗能解的故事中被稱讚或提及。稱讚、提及者可能是普通票友,比如閻都督之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武則天之於「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也可能是文學家,比如韓愈之於「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顧況之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在流傳很廣的、卷帙並不浩繁的詩詞選集以及童蒙幼學時期的文學課本中提及。 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詞選集的編者一般為本身詩詞成就不如被選作者的票友,其選擇的詩詞是其文學欣賞水平的體現;童蒙課本的編者可能是票友也可能是大家,但因為面對蒙童,編者會傾向於選入簡潔易懂的詩詞篇章。

(3)主要因其抒情、議事的性質而非純文學性,在後世的文學作品、日常書信對話中頻繁出現,成為了成語或固定用語。比如「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輩豈是蓬蒿人」、「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拘一格降人才」、」去留肝膽兩崑崙「。

(4)因為某一兩位名家在其專著中的引用、讚賞而在更後世票友眼中成為著名的、熟知的語句。比如王國維之於「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風凋碧樹」、「驀然回首」;古龍之於」小樓一夜聽春雨「。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有(1)類出處的:

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俞文豹,南宋麗水人,生卒年不詳,最出名的詩句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不論最初使用「楊柳岸曉風殘月」與「大江東去」對比的是俞文豹、無名幕士還是在從蘇到俞的時代之間的某個人,在此人的認知中,「楊柳岸」都是比「念去去」更婉約的、能與「大江東去」做鮮明對比的那一句。而他這段軼事,被無數後人引用、閱讀,奠定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絕對名句地位。


「念去去」一句,因為用了「千里」、「闊」之類的大詞,喪失了通過途徑(1)成為柳永代表句的機會。

與(1)、(3)、(4)有名人或名人故事加持不同,想要通過(2)成為名句的句子,拼的是對票友們引用、推崇它的吸引力。凡是獲得很多票友使用、推崇的句子,都有可能多年媳婦熬成婆,漸漸地向名句的地位靠攏。當一位引用或推崇它的票友是/成了名人,該句子的地位也會向上躍遷。

題主在這裡發問,無疑也是為「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地位超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之類添磚加瓦。誰說「念去去」不算名句?


從在下的文學眼光看,「念去去」與「楊柳岸」各有千秋,甚至在朗讀的美感上前者更勝,但「楊柳岸」精微纖巧、哀而不傷,確實更適合代表柳永婉約詞、甚至全體婉約詞(對比豪放詞時)的場景與意境。所以,看遍這首《雨霖鈴》,更著名的,確實該是「楊柳岸,曉風殘月」。


至於」小樓吹徹玉笙寒「,它也有(1)類出處,這個出處比文人筆記更有可信度,也體現了與作者同輩的票友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它靠的是自己的「好」,而不是「更成對比」而成為名句:

《南唐書馮延巳傳》:元宗樂府辭雲「小樓吹徹玉笙寒」,延巳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皆為警策。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悅。

說明在當時,同時期的文人票友們最欣賞的句子正是「小樓吹徹」而不是「菡萏香銷」。欣賞「菡萏香銷」(而且未必不欣賞「小樓吹徹」)的是千年之後的一個王國維。

確實,票友里有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鑒賞標準、或者不敢表達/堅持自己看法的人,一二名人大師說了某句也是好句,不該獨賞某句,他們便不經自己的思考鑒賞,只到處去傳說這句是天下絕妙,那句名不副實。尤其是講不出自己宣稱的好壞的道理來的那些,哪能算得上票友。只能算名句炒作者。


王國維原話說什麼?就一小段: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哪裡看出來「好得多」?

「解人正不易得」,只恐讀者不知這兩句有好處,只知追隨歷史上的典故或一二大師,而對同首詞里的其他句子過於鄙棄。

要說「眾芳蕪穢」,確實,連荷花也零落,荷葉也卷邊,客觀上說春夏眾芳必是已經蕪穢。而且一般人都是寫暮春、深秋,以末夏初秋為閨怨切入點、直寫自然凋殘美的詩詞難得。

要說「愁」,確實,即使單看這兩句,無論閨怨、感傷自然、感傷流年、憂心國運,都可以對的上。我只是覺得「愁」字的出現稍嫌牽強了點,可也找不到代替這個「愁」的字。

但要說「美人遲暮」,只能說這是王國維自己的聯想,從殘花敗葉的直描聯想到女子的容顏如此花葉般衰老,也許還靠了下句「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才能得出這個聯想。倘若「菡萏」因此而當「名句」,該捎帶上「共憔悴」這句嗎?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以夢為馬、長歌當哭。想像縱橫,細雨又如輕紗朦朧了塞外塵煙;意境玲瓏,吹徹的不是霜天的畫角也不是城頭的玉笛。哪裡不好了?還是值得上(1)類推薦的吧。

所以,想推名句的票友最好點亮寫/編名人軼事的技能。笑。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閑。」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王國維並沒有說前一句比後一句好,只說很多人只能欣賞後一句,而不能欣賞前一句。另外,王國維的境界論,被文青們引用的很多,但完全不能算是詩詞評論的標準。王所談的意境已經超出了詩詞本身,而評價詩詞的標準又不只有意境。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像是美學方面討論,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尤其是揉合一些西方的美學思想,而不是嚴謹的詞學研究。

名句的標準問題樓上已經解釋了,我再說幾句個人看法。單看「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確比「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更好。先說先一句:三個名詞拼貼(可類比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意境渾然天成,這絕不是簡單的寫景;羈旅離別固然寂寞,笙歌散後遊人去,橋邊紅葯只為誰生,才是極寫寂寞。再說後一句:放在全篇里承上啟下的作用更為明顯,單看反而失去了這一好處;這首詞好並不在於深沉宏闊,如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或杜詩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才是這個方向。


此中差異有很多因素吧。舉幾段常見的詩句詞句為例。首先以《琵琶行》為例,裡面名句當屬「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因為通俗易懂,且能引起共鳴;還有「猶抱琵琶半遮面」,可以有不同版本的延伸;但是應該極少人會像我這樣喜歡「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吧,以情入景,有感覺。這就是喜好不同罷了。再比如《長恨歌》,大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天生麗質難自棄」「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有多少人第一反應是「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呢?都是名句,看大眾熟知度吧。再以張先的《天仙子》為例,「雲破月來花弄影」耳熟能詳,其餘部分的詞都是陪襯,像這種整首詩整首詞只有一個亮點的不在少數,很少人會覺得最後一句「風不寧,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是名句吧。再比如秦觀的《滿庭芳》里最為人熟知的是「山抹微雲,天粘衰草」,但是其實這首詞整個看起來都不錯,但可能是起頭起的太好了,所以更容易忽略後面的。
能成為名句大體有幾個條件,比如雅俗共賞,對仗工整,意境獨特,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等等等。詞易寫,但難攻,詩入頭難,但易得佳作。
我說到哪兒去了,題目是什麼?………好吧,容我再跑會兒題,舉小李杜為例,大多人都不喜歡晦澀難懂的詩,比如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是比較通俗的,像「留得殘荷聽雨聲」估計還是通過林黛玉而熟知的。大多詩句都需要整個來讀,「跳出來」的名句比較少。但杜牧的詩真的是琅琅上口啊,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好多好多啊,都能入曲了。但李商隱的詩真的是文人詩,功底深厚,背景比較複雜,看到那些評論李商隱的詩都牽扯到什麼牛李二黨紛爭,我就懶得看下去了。
跑題了,想到題主所舉的例子,為什麼我感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呢……


題主舉的兩個例子有共同點。就是更「名句」(借用下這個詞,其實都是名句了)的句子,是有故事的句子。

而之所以是後面的句子有故事,也是有理由的。譬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要跟東坡對比的,拿「暮靄沉沉楚天闊」就沒有這麼好的對比效果;又譬如小樓吹徹玉笙寒,是順著吹皺一池春水的話頭來的,所以不能拿前面的句子。

而這兩個句子多了這層佳話,自然更容易流傳。這也是句子的機緣際遇了。

至於到底哪句更好,就看哪句打動了你自己,別人說的都不算。


記得是「西風愁起綠波閑」……
————————————————————————
查了一下,發現居然幾乎全網都是間字。
我背此詩時是幼時讀家中藏書,繁體豎排版的,乃是這樣印的

傾向於認為是閑字,此處按對仗應是動詞或形容詞。
——————————————————————
哦對,這倆字老早的時候是一個字喲~不過五代時應該已經分開了。。。今兒先不查了。。。
——————————————————————
又及,無所謂,摺疊我吧。。。


在人類情懷與文藝理論里


悲劇永遠高於喜劇


逆境永遠高於順境


悲怨遺憾永遠比遼遠深沉更值得感同身受


這或許是人類偉大的地方:悲憫心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為什麼我覺得這句才是最好的~~~


我覺得都不是,這兩句更符合我對名句的理解:
1.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2.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沒有上面這兩句點睛。
"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和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兩句都變成"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了。。。
樓下說中國人以含蓄為美,含蓄顯得牛逼,我同意。
我也同意樓上所說的:名句,並不一定等同於最好的句子。
不過這裡討論的是哪一句更有名。也許柳永的這首詞其他句也許畫面感更強,藝術性更好,審美情趣更高。

但是上面說的這兩句
直抒胸臆,顯得更口水化,更情緒化。
而越口水化,越情緒化。傳唱度就越高。
(參考流行歌曲[特別是高潮],要知道詞在古代也屬於流行歌曲[特別是柳永同學]),就越容易出名。
無論古人~今人或是後人,人的七情六慾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與之相對的是生存環境會變,我們的後代可能很少機會可以感受到"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麼美麗的自然風景了。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比起描寫景色更容易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鳴,也就更容易使人記住,也就更容易出名。

抱歉,手機答題比較匆忙.
忘了看原文,同理可推" 多情自古傷離別 "這半句也是很出名的.
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很有名,但是如果不加上"今宵酒醒何處?"這一句,就不完整了,完全沒有氣勢了。

不過以上所提都只是半句或是兩句,而不是完整,獨立的一句,所以我還是覺得
1.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2.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兩句更有名。。。。。。


我想說,柳永的雨霖鈴,裡面每一句我都喜歡,毫不誇張


常常聽到「楊柳」句是在提及「婉約派」的時候,婉約派的代表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和豪放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一起作為代表句。好句子很多,但這一句最有婉約派的特點。我認為這一句比較出名也只是因為這個原因。


難道沒有人喜歡「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不應該。
其實原因很簡單,通俗性。也可以說是傳播(口口相傳)的通俗需要。而楊柳、風、月都是比前句「念去去、暮靄"更容易理解,熟記,傳頌。


武無第二, 文無第一. 對文學及藝術作品, 每個人的理解, 感受是不同的, 其實並沒有辦法簡單的評價哪個更好.
你覺得"暮靄沉沉楚天闊"恢宏厚重, 但我卻覺得太過沉重,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把感情含蓄的包蘊在清麗景色之中, 更顯婉轉.


樓主我和你一樣!!!我高中的時候也很欣賞前面一句,可是老師總是在鑒賞最後一句,她說得再好我也不能理解啊,前面一句讀起來那麼順氣,描述的場景也多麼宏大,反而後者描寫的不是太平常的嗎,不知道美在哪裡。

類似的,我還喜歡蔣捷《聽雨》中的「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和「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意境相似。

高三的時候,有次模擬考試不是很理想,回家的一路上心情很低落,路過一座小橋,明月如鉤,水中漣漪泛濫,河邊的楊柳拂弄著水面,如此良辰美景,我一個人孤身身地處於當中,那種感覺至今記憶猶新,已經單單不能用苦味雜糧來形容了。

試想,如果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怎麼來表達你的情緒。

柳永不愧是北宋大家,單單兩句白描,平常之處有大美,「楊柳案」「曉風殘月」平鋪直敘就表達出這種情感,從而這兩句已經上升到意象的高度了。

脫離一首詩詞的整體來討論單句的「藝術性」永遠是耍流氓,後者那麼出名主要是它之前還有一句「今宵酒醒何處」。

完。

另外多說幾句,讀過蘇軾的《江城子》吧。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除開第一句,你認為那句寫得最好。第二句「千里孤墳」還是最後一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都不是,這兩句都抵不上「小軒窗,正梳妝。」試想一下,一個離開亡妻十年的人,做夢夢到的是妻子坐在鏡子面前梳妝的場面,可見兩人的感情是多麼的深。

古人講究含蓄美,最美好的情感往往寄託於最平常的事物中,由此可以「睹物思人」這個詞也就不難理解了吧。


個人覺得是因為當下心境不同還有個人心性會更有偏好。只是兩句分別對應了不同的時空順序,雖有前後,但是詞中作用各自不同。其他的解釋前頭高見珠於在前。


柳永雨霖鈴


見仁見智之意何來該不該之說


第二句比第一句意境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了。。。。。


推薦閱讀:

您最喜愛的描寫江南風光的詩詞是什麼?
如何學寫七律?
太白《秋風詞》「知我相思苦」一句為何不押韻?
有哪些情詩類的古詩詞?
唐詩與宋詩有什麼不同?

TAG:詩詞 | 詩詞賞析 | 古典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