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感覺無從下手學習醫學書怎麼辦?


在學習中,不斷總結,不斷歸納。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前方高能!
字寫得不好,但自己還是能看懂的。

教科書早已不看了,這些五彩繽紛的卡片倒是一直伴隨著我,時常帶上一沓放在包里,失眠,上夜班,旅行途中,翻看一下也是蠻有樂趣的。

後來,升主治了,又多了一沓。

我想,也許我最後留下的,就是這些卡片吧,它將見證我在世上曾經存在過,並且努力過。


謝邀。
這題我並沒有資格答,我學得不算好,即使在同資歷裡面,我絕不是佼佼者。我遠遠不夠努力。

但是我想說,有些事,是不開玩笑的。你今天的知識儲備,是你明日面對人命時做出決策的依據。這話在學生時代聽上去假大空,但是如果投機取巧,你會後悔。

我經常開玩笑,經常吐槽。唯獨這個,真的不能開玩笑,不能偷懶。科學是丁是丁卯是卯,一步之差釀成他人終生痛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件事是真的。


考研黨來答這題。

第一,不僅僅醫學書,為了自己的長足發展,英語也得好好看。
考研期間發現看視頻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教你怎麼寫作,怎麼記單詞(推薦買文都機構何凱文的視頻),這些內容無論對考試還是對英語興趣的培養都有很大幫助。

第二,說回醫學書
(先小小說明一下,後邊的排序不代表我推薦的優先度,我覺得每個都炒雞實用)
1.多總結;結合教輔
學醫的孩子多是理科生,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機理感興趣,那麼關鍵是多總結。

比如我最近看的:鐵的代謝,紅細胞血管內和血管外的破壞途徑,膽紅素的代謝。這些內容散布在生理、生化、診斷、內科里,你將他找出來並歸納總結,絕對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書本的內容總是太散,可以結合教輔看(賀銀成當之無愧是最好的教輔)。賀銀成會將一些細節的內容省去,你先看明白主線,然後自己再在課本里看到一些細節。

還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也值得總結記憶,比如病理經常出現的XX小體,比如腎臟病變的大體形態改變,比如許許多多的數值。當然這些內容賀銀成里也有不少,但麻煩是有時你想找出來看又找不到具體在哪裡寫了。

2.有道雲筆記
剛剛說的總結,具體總結到哪裡呢?推薦有道雲筆記。
自己將總結好的東西敲入雲筆記,或者在本子里總結,但在雲筆記里留下關鍵詞和索引,比如賀銀成500的小綠框有個什麼什麼知識點。
雲筆記的最大用處搜索功能和雲同步功能。
日後你可以在自己總結過的或者自己加了索引的內容中,快速搜索到你最需要的。

3.帶解析的題目
看書時,做題目也是很重要的一項,通過題目,可以了解到自己看書是略略地看了還是真的有用心。推薦看帶解析的書。賀銀成的執業醫和考研的都可以在專門的一本《真題解析》里找到答案,或者北醫的考研黃皮書也不錯,把真題按章節分類,然後都有詳細解析。一些有用的知識點一樣的,總結起來,讓雲筆記成為你的索引寶庫,所有重要的知識都在這裡留下痕迹。
(如果沒到考研的時候,比如在學生化/微生物/傳染之類的,一樣可用這兩套書。推薦買14年的,根據第8版新編了不少,到時臨近考研了再買當年的考研的書。)

4.病例題
學內外科的時候,我想好多同學會覺得枯燥,那麼就多看看病例題吧,真的貼合臨床,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醫生。同樣需要有解析,除了上邊推薦的幾套書,還極力推薦賀銀成的《實踐技能與應試指南》那本書。真的教你怎麼問診、查體,怎麼對病例進行分析,如何診斷、治療方式如何。像我們學校有技能課,如果有這本書的幫助,可以早些熟悉執業醫是怎麼考技能的。
另外,這本書對於實習也是一種神器呢,你看完之後,明白了怎麼去分析一個病例,到時到了臨床寫病歷就不僅僅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是真正地體會臨床。

5.論壇
機制或題目總會有看不懂的怎麼辦?多問老師和學霸同學咯。他們沒時間講或者自己一時半會兒也沒聽懂?我還有一個絕招:註冊個丁香園的賬號,在執業醫板塊或者考研版塊隨意問。總能有收穫。
另外,那裡積攢了海量的其他人的疑問可以引發你思考和探索、還有許多醫學資源、學習方法,讓你真的愛上醫學。你還可以參與進去,主動輸出答案呢。

6.視頻
考研黨幾乎都有視頻在手,優點在於不懂可以反覆看,然後自己有時看書真的看不下去,聽聽視頻也不錯。新東方李睿的外科視頻講得生動,但我沒有看太多,因為氣場不合吧;相對比的,賀銀成的視頻比較學院派,符合我這種死理性派的性格。

7.其他覺得不錯的
公眾號丁香園考研助手,公眾號考研助手,公眾號邱師兄醫學筆記,傲世天鷹在百度文庫的幾個word文檔,傲視天鷹(小亮)的書。
後邊兩個名字相近是因為後者借前者之名吧,但他的書本身也有一定價值,我也有看。走的是「技巧」路線,教你怎麼記得牢。但專業性不及老賀及兩個公眾號,並且會有些錯漏,批判地看吧。

8.總結一下
要學好醫學科目,對它們產生興趣,好好利用好總結、病例、課本、教輔、視頻、做有解析的題、有道雲筆記、丁香園論壇。並且,主要是不能偷懶!!!
建議儘早培養好醫學興趣並刻苦鑽研,像我這種後知後覺的情況,面對考研著實很被動…

如果大學選擇學醫後,覺得太坑。那你就得儘快培養對醫學的興趣,並且充分準備好考研,研究生考試優秀,是你能把握的又一次重要的選擇。

加油!


我的方法是如果基礎和橋樑課差不多學完了,即便有些沒有記住或者當時沒好好學也無妨,沒有必要非得把(基礎課的)一整本書看完全記住,以為打好了基礎再去看內外婦兒,其實這樣子就算記住了也容易忘,況且難以堅持。
所以我建議可從內外婦兒就開始入手面對每一種疾病,就像是各種各樣的謀殺案,把自己當成偵探,疾病的背後兇手是誰(本質)?它的作案動機是什麼?(病因)它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造成了臨床表現?(病理)
發生這個案件之前,這個地點的正常樣子,物品擺放順序是如何的?(正常的解剖結構)
把正常變成不正常的過程就是病理了…

一直以來我都很痴迷於「機制」這個詞。就是它把我所有認為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越來越有趣。
第一次真正接觸到機制的時候是動脈粥樣硬化,同樣在大一探索學習方法的時候,大家都在做預習。當時我買了中國醫科大的所有科目的視頻。打算就每晚加班加點刷這個來達成我的預習工作。
當然視頻大部分也是基本跟著課本和ppt走,但是聽到一個老師在講動脈粥樣硬化特別有趣。它說:首先可能因為血流衝擊過快或者血流過多,壓力大,或者由於一些因子導致內皮細胞破壞,內層的膠原纖維和血小板以及一些因子結合,啟動凝血系統,一些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就會趨化單核細胞和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細胞。導致這些細胞被吸引過來,加上一些脂蛋白的參與,開始增生,就會從微觀形成到肉眼能看到的斑塊。
這就是粥樣斑塊的形成過程,配合幾張圖片。效果清晰又生動!後來問題又來了,什麼地方容易造成內皮細胞容易破壞?血液多的地方是哪裡?大動脈?(像這樣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往前往後推。最後得到答案,會形成一整條思路,這也許就是思維的培養過程。)
那時候,這種講課方式對我來說特別新鮮,提出問題,然後去想問題的過程。
允許我吐槽一下,奈何我的課本不是各大醫學院的那種藍皮書,很多內容刪刪減減,各種簡化。而且上內外科的課程的時候…老師都基本跳過機制病理的,說講了你們也不明白,這些問題感興趣自己去研究,他在這裡就不說明了,233。
大二去醫院見習和上課,本身上課的醫生和在學校的老師不同,他們都是念ppt的高手,意味著,課本本身就是在病理機制方面略寫了,大部分是結論式的內容,90%老師上課也不講病理,也都是結論式地描述這病是啥,臨床表現是什麼,診斷和治療。僅此而已。
一開始在這種教學下,包括看書,也讓人覺得雲里霧裡,卻又說不來是怎麼回事。經常很多人看完不懂「它說的是什麼意思,不過把它背下來就對了…」,背完之後又忘了,感慨學醫真辛苦附上一張好幾本書疊起來的圖片,如此惡性循環…

所以,剛上內科課時我就直接自學了…當時的第一課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首先我看第一句話,了解COPD的本質是:由於氣流受限導致的不完全可逆的氣道阻塞。
於是接下去要思考的是:是什麼導致了氣流受限?為什麼會氣流受限?氣道是如何阻塞的?
然後看到,臨床表現以及體征,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和桶狀胸,最終會發展右心衰。
這時思考: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的機制是什麼?
為什麼會低氧血症?是缺氧?那麼為啥會缺氧?
為何會形成桶狀胸?它是經過了什麼病理變化才會導致桶狀胸和低氧血症?最後右心衰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
當時百度了咳嗽反射的答案「 短促的吸氣,接著聲門立即關閉,同時膈肌下降,繼而呼吸肌和膈肌快速收縮,使肺內壓急驟增高,然後聲門突然張開,肺內高壓空氣噴射而出,並衝擊狹窄的聲門裂隙,爆發出特別的音響,這就是咳嗽。正因為咳嗽時有高壓氣體噴射而出,因此可以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或異物(如不慎落入的米粒)一起排出。」
這些機制看起來是不是很有意思?
【這種學習方法也可以說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在我另外一個關於結論式教育的回答中我也說過,因為印象特別深刻,所以同一個例子講了很多遍。況且臨床表現是一種疾病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何不從這個角度入手去深入整個疾病的發展?】

之後我就在這麼多個問題,這麼多為什麼中去了解答案和病理過程。
每個疾病像這種問題問多了。就會了解這些基本癥狀的機制原理。
因此!掌握了原理,了解了兇手的本質(比如是某種病菌病毒),知道兇手擁有什麼武器(內毒素外毒素?分布?組成?怎麼偽裝披著自身蛋白質的外殼去侵入人體?)然後她們到達了人體的哪些地點,做了什麼?(比如到某器官分泌什麼毒素去破壞血管讓它發炎)讓我們人體的國防戰士出動?(吞噬細胞炎症介質細胞生長因子等),進行了怎樣的戰鬥?(如細菌的某種物質和我們自己人——某個靶細胞結合,讓我們戰士不得不扔炸彈〈補體系統〉去炸這個敵人和他挾持的人質,導致兩敗俱傷,敵人死了,我們自己人的聚居地,某個器官的組織,也受傷損毀了。)

要形成以上這個 敵人入侵的整體過程。我們要了解幾個點,這幾個點就是臨床表現,剛剛說要了解基本癥狀的機制。比如呼吸系統的基本癥狀就是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
那麼呼吸系統的疾病有支氣管擴張,老慢支,胸膜疾病,肺炎等等,這些疾病差不多都會有咳嗽痰喘的癥狀。如果癥狀機製做為點,明白了,那麼連起來形成線!再者,知道兇手是誰,什麼病菌或者機體哪裡失衡了。整個過程的前因後果就連起來了!這樣一來你還會覺得每個疾病枯燥無比嗎?
關於這點我要說後來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何將組織胚胎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及病理生理學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起來?」的這個問題中Ghosite Holy的回答,包括他評論的解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此想感謝一下他的答案!
同時,收集癥狀的這種思路!也是一個建模的過程,就是一個套路,疾病有萬千種,本質也都差不多,了解了核心,剩下的無非就是套入這個公式里進行推導。
——————————————————————
只是建模的過程我還是存在疑惑,而且這關也一直過不去。由於問了太多的為什麼,逐漸對神經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產生了興趣。有些問題超出了學科範疇,越來越多的人覺得我在鑽牛角尖,受到了他人懷疑和自我懷疑。
直到我看到一句話: 還原論是對這個世界最自然的理解方式。它是說「如果你理解了整體的各個部分,以及把這些部分」整合起來的機制,你就能理解這個整體。「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就不會反對還原論。————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
可能,我在探索機制的過程中,正在接近還原論的道路,因為我發現一些問題問題,不斷追問,從宏觀追溯到微觀,最後一步卡在了我不擅長的物理化學數學問題…
後來在建模的大樓上,我給自己寫了這樣幾個目標
(1)一切疾病的發現,主觀痛苦/癥狀,離不開其中的中轉站,神經系統的運作。所以我去要了解神經系統。
(2)開始接觸疾病時需了解其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如,正常時此部位功能是如何運轉的?從而推理出,病理過程時,它是如何從代償變成失代償直至崩潰的?
(3)每個器官都有其耐受力,耐受力與免疫系統是代償時的重要角色,所以我需要去深入學習免疫學。
(4)治療時,需了解藥物的藥理作用,進而對症治療的過程會十分清晰。
(5)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了解病毒學和細菌學原理,以及其分子生物學和致病機理與控制。

然後我的小黑本寫著:
1,需要去收集癥狀,貫通癥狀的本質;
2,想去麻煩別人問問題的時候先忍著,答案可能在下一頁啊(生化書的第一頁寫這句話來警醒自己);
3,沒有認真看過這本書就不要評判這個學科和這本書的難易和好壞(因為之前超討厭婦產科,直到期末考不得已認真看了婦產科這本書得出的結論)。。。待續。。

最後,講一下我如何收集機制的信息,有時候是從老師的ppt和課本的原話中得到信息,但都是零散的,大部分我要麼百度,要麼知乎去搜索,百度找不到,知乎也沒有,就去知網買別人研究的論文,那裡基本有答案。最近買的書,是想對於神經系統還有炎症介質等因子的深入學習的,差不多是《神經生物學——從神經元到腦》《principles of neural sicence》《細胞因子研究方法論》還有關於解剖的話,那個奈特圖譜真的特別詳細。講真比我的課本生動了好幾倍…

還有一點就是,現在我的弱點就是對於治療這塊基本不知所云。知道疾病的發展,但是,最後怎麼治不懂。去見習的時候還有考試,都問你,這個病怎麼治呀…怎麼手術呀?適應症是什麼?用啥葯我還知道一點,具體怎麼治我還真答不出來…因為我沒去背,課本也是略寫的雲里霧裡讓人提不起興趣…這方面的問題和學習方法還是得待我研究研究…
對了,了解了疾病的發展,對於期末考來說,就是本來你理解了,背起來就特別暢快啊!還有幾個疾病是可以畫表格,聯合在一起記憶的。但是答題的時候還是該怎麼標準怎麼來,上學期考內外婦兒…我嘗試用理解性的語言,答案寫自己的推導過程…結果成績有點難看哈哈哈!該背的時候還是要背的!學習方法只是一種輔助而已。

差不多就這樣,以上若有錯誤歡迎指出討論!


把知識寫入書里,優點在於「系統有條理」,缺點則是「容易過時」。尤其是臨床知識,隨著研究的深入和clinical trials 的開展,各項臨床指南也不斷更新,用一本書來學習,常常出現辛苦啃完但知識已被淘汰的尷尬局面。

我個人更喜歡使用電子資料庫,以最常用的UpToDate 為例。

臨床中遇到了一個具體的病例:(比如syncope)

1. 用 syncope 進行關鍵詞檢索,相關信息都會出現在主頁上,詳細而全面 (下圖只是部分截屏)。

2. 根據感興趣的方向,進入相關鏈接。(比如想知道造成syncope 的病因都有哪些)。

3. 進入主題網頁後,有幾個快速獲取信息的小竅門:

(1)Topic Outline:快速瀏覽主體內容。

(2)Summary Recommendations: 按照 topic outline 逐條總結關鍵信息,簡潔明了。

(3)看總結表格,省時省力。

比如:syncope 病因分類

比如: 急診處理流程參考

(4)巧用文首的 Introduction。一般在Introduction最後一段,會列出該主題的其他內容。(比如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tic evaluation, management) ,這樣不用重新檢索,就可以直接找到其他關鍵信息。

4. 很好用的Information For Patients,分為初階和高階。可以學習怎樣用生活化的口語和患者進行交流。如果要考USMLE step 2 CS, 這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比如問病史時,可以學習的問句:

5. 學習鑒別診斷的利器: 「Approach to…」 !!!有疾病分類、鑒別思路和相應鏈接。

用 UpToDate 學習,手機上就可以實現,不用背著厚重的書本到處跑了。

很喜歡!

(以上截圖均來自 UpToDate)


我學得不算好,但我真的挺喜歡學醫的,來強答一個。

1.總結
這個優點很清楚啦,可以有體系地掌握知識。建議生理和病理狀態比較學習,比如學生理的時候給一章列了一個大的框架圖(框架圖啊,我沒什麼耐心細節都做出來的),那麼病理的時候就在框架圖上添加具體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同時也要區分不同病理狀態下的機制和表現,複雜的環節像講故事一樣給自己過一遍。
你就會一遍一遍感嘆人體真是神奇。

2.善於利用工具
可汗學院其實是個非常好的東西。裡面用簡單的語言和圖解把一些生理病理過程表現得非常通俗易懂,而且老師們都很萌。
還有一些flash cards,可以去國外的網站淘一淘,隨身攜帶,等公交的時候不要玩手機背背知識點,因為卡片很精緻所以也會有看下去的慾望。
我見過有自己畫漫畫的,我也試過自己畫解剖圖,然而我發現這東西費時費力,實用性並不大,只是在給別人展示時可以滿足小小的虛榮心,個人不建議。不過我倒是在UBC的書店看到一本解剖填色圖譜附帶解說,拿來當消遣還可以鞏固知識,是個不錯的選擇。

3.學習過程中留意專業術語
我當然指英文。我在參加VSP,雖然聽課不是全懂,但至少課上的一些case都無障礙。相比之下雖然一些很好的學校一些看起來非常學霸的學生卻連一句完整的意思都沒法表達浪費課堂時間,越慶幸自己當時認真學了課本內專有名詞括弧里的英文術語。有個學妹抱怨來這邊上課居然還要刷夜,我看了她的生詞本,發現全是大一上學期學校外教課就講過的…然而因為外教課太占時間導致60人的班最後只剩7個人…但付出的那些時間真的很值。
另外我在前面提到的可汗學院和flash cards也都是英文,所以真的,好好學英語,以後在你讀文獻的時候也會用到。

4.學會文獻檢索
不只是知網,校內也可以用pubmed,如果有條件翻牆,google scholar和sci-hub都是新世界的大門,書上提到的一些機制尚不明確或者一帶而過的機制都可以去搜,你越是好奇,學知識的時候就越用心,最後總會有用上這些知識的一天。


當然像我這樣跟著興趣不跟重點的後果就是只能考出一個中等的分數…基本上不了90…但總比痛苦地學要強吧。


從第一頁翻,關掉手機停掉WIFI鎖上電腦。
一支筆一本書。你會看進去的。


在最近的輔導過程中,也感覺到不少同學有你一樣的疑惑,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問得太多而做得太少,連看書也是非得問清楚怎麼看才去看。
看書其實很簡單,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足以,翻開書一遍一遍看下去,這就是看書。
看了記不住咋辦?再看唄。
書太厚咋辦?以重點內容為主,沒人要求你全懂啊!
內容太難咋辦?不是還有同學師長么,不懂問唄! 總而言之一句話,先去做了來,遇到問題再去解決。
你說你看了很多也比不上那個排第一名的,我就得告訴你,你比錯對象了,你應該是和昨天的自己比。
以上偏題較嚴重,說說正題,怎麼下手 醫學生學習無論是為了考試還是將來的工作,請書本上提到的常見病為主,原因如下
1.一個人精力有限,所以要有所捨棄
2.你就一學生,能把常見病掌握清楚就很不錯了,當然你如果牛逼也可以去多看些,明顯目前問出這個問題的你還不夠牛逼,不過不要灰心打好地基未來還是可以牛逼的
3.從你將來就業來講,你要麼當個全科醫生,只需要掌握常見病,疑難雜症一般需要專科醫生幫忙
4.未來你是專科醫生,你要留點空間搞專科的內容
那麼什麼是常見病:考試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內容絕對是,老師講過的也肯定是。
學習方法:課堂和實習結合:帶著課堂的問題去實習,也帶著實習的問題去課堂。
看書方法:合適的輔導書是有必要的,這個可以聽聽以前師兄師姐和同學的經驗,輔導書的總結方便記憶,一些練習題加固記憶。


謝邀~

首先要明確一點,作為醫學生要學的東西就是這麼多,而且進入臨床後會發現書本知識只是一些非常基礎乃至陳舊的玩意兒。

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麼最好的方法,個人以為是搞一套考研的西醫綜合的教材,重要的知識點上面都有,再結合各大院校自己推出的輔導材料,考試肯定是沒問題了。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有點過於碎片化,不利於系統性思維的形成,如果能自己整理一下內外婦兒的各個章節,針對各個疾病,從病因,病理,癥狀,檢查和治療等方面做一個歸納總結,相信會很有幫助。

我讀書的時候是學渣,上面的回答是我反思自己的學渣本質後得出的經驗教訓,希望能有所幫助。


雖然我來回答這個並不那麼合適,但是作為一個奇葩專業前兩年一直從解剖學到內外婦兒的學生,還是來總結下

1.不要完美主義:第一遍讀書求快,第二遍讀理解,第三遍以上再去揪細節。這其實是剛開始讀大學普遍容易犯的錯誤,想像高中那樣每個點學好深好透,其實沒必要。原因第一是知識點太多,很多人到期末書都還沒看完,你能知道所有知識點就能稱學霸了;第二是你期末倒背如流,因為沒辦法立即實踐,會忘的,而學它的目的其實只是在於學個思維,今後要用的時候能撿起來,在內外科的時候融會貫通更快。

2,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思路,大致可以分成記得半死沒規律型、理解推演型和兼顧型。全記的舉例如解剖、藥理,解剖這個屬於形態學的東西,我當時的學法是先看2遍書知道有哪些東西,然後背圖譜,遮住名字自己1234各指的什麼結構,一般2到3遍下來(有很多圖是重複的)就基本掌握了,然後考前再背2遍書,重點在於熟悉解剖的語言,如何優雅地介紹形態結構長啥樣,刷幾套往屆題或者參考書的綜合練習,基本就沒跑了。藥理這種么還是只能記,開學就把考綱拿在手裡,先從大標題開始背,第二遍再往下背一級標題,最後背到小標題的舉例。推演型的比較好辦,傑出代表是病生,自己整理出思維導圖來,期末能脫書畫出來,每個分支能舉例,get。最後一種就比較慘,比如診斷(雖然很多是在內外科之前講,沒有內外科知識跟瞎記真的差不多。)先理解再記憶。

3.利用一些時間管理法,定時鍛煉等,以前不信,但是真的有用。學這些很枯燥,而前面臨極大的「天哪講人話好嗎」 「天哪當初填志願瞎了狗眼」之類的挫敗感,但是應用一些時間管理法能夠讓你不那麼責怪自己,反而更能學進去。推薦番茄工作法。另外運動能夠提高專註力和精神狀態,當你覺得腦子被知識塞滿了晃兩下知識點都能掉出來的時候,去運動比睡覺更好。

4.利用好PPT、學長學姐手裡的資料,好多重點是可以挖到的,幫助你知道這個點掌握到多少就夠了,不要在偏點花太多功夫

5.個人對結合臨床的理解:其實不太現實,平時課程就很忙了,再說初級學生進了臨床什麼也看不懂,你連病的名稱都不知道就別提學東西了。寒暑假去做志願者一般也就是指指路,幫助不大。至於跟老闆做科研對於考試其實沒有什麼關係,並不是說不提倡或不重要,而是對這個沒有太大幫助

5.別放棄。學到哭的時候想想你已經甩那群知道武媚娘怎麼宮斗的小婊砸們很遠了。期末互抽查下知識點,增加下信心。


明天開始正式進入期末複習
進度每天來更新

哈哈哈翻出來這個答案我也是醉了
我懶了!!!!


在我步入醫學院的第一年,我遇見了一個很好很好的解剖學教授,直接影響了我以後的醫學生活。

廢話少說,直接乾貨。

她說,作為一個老師,我對學生的要求不是注重細節,而是把握全局。

以後我的每一科醫學主幹課的學習複習主旨都是基於此,先把握全局,再不斷細化。

當然前提是上課認真聽講,對,即便不聽,你也要自己看懂書,說一下,換我的話,我會優先考慮聽課,因為節省時間。

而節省下來的時間你可以做很多自己愛好的事情,大學總要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好了,跑的有點遠。

照比方法,答主醫學主幹課均分將近90,雖然不是特別特別高,但是對於一個醫學生來說,每一科都有了學習方法,這是你對醫學理解的,額,說大了叫世界觀吧,然後再者來說,影響了你的方法論,你之後的實習也會很有節奏。

老師說,她之所以這麼要求學生,因為掌握全局是對這一門學科最起碼的認識,而細節的追求是可以無限的。

對,若干年後,你記住的醫學知識可能只有主幹了,如果不是這樣入手醫學書,若干年後,你記住的只是零星的知識點。

另外,臨床面對疾病往往要考慮整個系統,沒有單獨腳痛醫腳的,對不對?

掌握大局,不至於盲人摸象。

對於剛剛步入醫學院的學生來說,接受了12年應試教育的我們,掌握大局的視角不得不說,是缺乏的。

恩師授漁,所獲終身


少背誦一些標準與教條,多探討一些原因與聯繫。

不止是醫學,任何學科都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是一枚苦逼到渣渣的醫學生,還抱有救死扶傷、拯救蒼生的志向。是時候了解這些作為醫生必備的臨床神器了,在走向醫生的這條路上能讓你事半功倍,得心應手,從容淡定許多。作為過來人,我不想傳授你醫學知識,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下,哪些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在醫學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神器一:醫學文獻王
選擇醫生這條路,就選擇了一條無休止看文獻、寫論文的路子,因為學業、因為職稱、因為地位等等因素,對於文獻的需求自不必多說,作為醫學生,你懂得。
其實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最讓人頭疼的幾件事莫過於:1、搜索文獻中,找不到重點文章,關鍵詞一出,都是些無關緊要的文章,浪費自己的精力;2、參考文獻太多,前看後忘,在論文中需要某個觀點的時候,還要把前面的諸多文章全部打開查看,費時費精力;3、各個期刊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意,差別也不大,一點小細節稍微不慎就出錯,讓人頭疼不已;4、部分期刊雜誌沒有開放免費下載許可權,還需要付費才能下載。
文獻王這款軟體主要功能是文獻管理,包括文獻的搜索下載、摘要查看、閱讀筆記電子化、參考文獻格式輸出、文獻雲端管理等功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面那些問題。文獻王對於文獻管理和寫作主要有以下幾點重點功能:1、文獻王整合了萬方和pubmed等專業醫學類資料庫資源,可以同時對多個資料庫進行搜索。同時,也增加了影響因子查詢功能,可以根據你的需要搜索到最相關、權重最高的文章,大大節省了搜索上的效率。2、可以在每篇閱讀過的文獻上增加筆記,用於記錄文章要點,在回頭查看文章時,對文章內容一目了然3、在論文中可以直接選擇所要引用的文章,生成符合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使用者還可以把已經下載好的文獻傳入雲端,方便在其他地方打開查看。
關於文獻管理方面的軟體有不少,比如endnote、noteexpress。但是根據我個人是的使用經驗來說,都沒有這款軟體上手。我的其他同學也都有這樣的反應。
神器二:醫學資訊-醫脈通
相信很多人都關注過他們的微信公眾賬號,別的我就不多說,整體評價一下,如果你是臨床類的學生,建議可以多多關注,一方面信息分類很清晰,根據不同的科室專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包括資訊、病例解讀、會議、期刊更新等等。更新速度很快,信息的專業度也夠。真心推薦。
神器三:臨床指南
這麼說吧,這是我目前為止,覺得做的最專業的臨床閱讀軟體,裡面收錄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一些疾病的認知和判定經驗,包括新的臨床進步、標準解讀,很實用,我身邊的很多醫生導師都有用,平時翻一翻,真的可以增長不少知識。而且信息這種東西,真的需要時常更新,書本上的知識固然是對的,但是總是更新的速度很慢,在實踐過程中,真的還是需要有這樣一款軟體來滿足自己知識的更新。其實很多患者也可以讀一些這上面的文章,增強對某一類疾病的認識和預防。
這款軟體收錄的資料庫也都是權威的醫學類雜誌的數據,比如中華醫學會各科雜誌的臨床指南文章,可信度和可讀性都比較高,總之一句話,質量不錯。
神器四:檢驗助手用藥參考
檢驗助手,款軟體好用就好在實在是實用,裡面收錄了一千多項檢驗的介紹、正常值、臨床意義、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相關疾病、相關癥狀等內容,為臨床醫生、檢驗技師、醫藥從業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當然對於醫學生這種初學者更是好用,不能遇到一個檢驗單就要去查課本吧,一方面比較丟臉,一方面也比較耗時間。
用藥參考,與檢驗助手一樣,貴就貴在實用,尤其是在真實的坐班過程,對某一類藥物的認識還不太熟悉,用藥參考就能幫了大忙。
別的不多說了,畢竟已經走在了醫學這條路上,不論是要披荊斬棘,還是要痛迎風雨,都要堅持下去,現在你還看不見遠方,等我們再走下去時,那就是遠方,一定比現在好,加油~~~


醫生必備圖譜——奈特系列圖譜 電子版下載地址


看書。
1.疑問導向地看書
看書要心裡先有疑問,然後書才看的下去。看的時候想想自己最關心的是什麼方面。
2.結合機制總結歸納
有時候書上機制也沒有寫得很清楚,要把知識點整合在一起總結歸納。
有時候看書看得很疑惑,我就嘗試著自己解釋。只要自己想得比較合理,不用太糾結自己想得是否正確。嘗試著用討論的態度來對待問題。
3.熟悉書本
個人認為教材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很多論文考證的結果。所以醫學書要看看得很細。熟悉到如同自己寫出來一樣。
個人體會,歡迎討論~

答主屬於踏實型的。本科時期各個科目基本飄過。考研西綜240。學得不好,但也不是一無所知。


呵呵,你這算什麼,我會告訴你,我一般都是背整本書嗎?主要還是上課要認真聽,自習要複習,一般來說知識點掌握的就差不多了,我現在離開學校快兩年了了,但是很多知識還是記的勞靠。


不想像心靈雞湯一樣說醫學書籍關乎人命必須學好一類的話,
因為每個醫學生都頭疼過那一大本書。
自己的方法是:先看目錄。
你要記得:你看起來難,那麼編書者要想辦法把這麼一大堆東西給一枚小鮮肉說明白就更難。
所以目錄和大標題就是編書者給你「講課」的思路。
理清楚一本書有幾塊內容,這些內容是按什麼邏輯排解的,就好像思維里有了幾個大抽屜。
接下來做的,看大標題,把某一個大抽屜分成中等的盒子。
以後所有的細節,不過是往不同盒子里裝的知識。內容再多,細節再記不得,思路也是清楚的。


作為一個理科生,考上醫學院,剛上大一的時候最崩潰,所有的科目幾乎都要背,除了高數,理科生的尊嚴啊。
等到大三快要實習的時候,勞資最不怕的就是背書了,只要你給我劃個範圍,即使我一節課都不上都能及格。那時天天光顧著打遊戲,所以我要求很低……
再後來到畢業考試的時候,除了幾大科目,還有病例分析,大家都說病例分析最難,我覺得病例分析最簡單,像寫病歷一樣很有意思。
我爹說,一本書先看厚再看薄。他還喜歡讓我讀文言文,又沒有人教,說讀十遍自然就懂了。果然是如此。
我們這裡水平比較一般,我見過考了n年都沒過執醫的大夫,你說他一年兩年不認真不努力,三年四年還不努力嗎?不一定,我認為多年不過執醫的人可能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一種臨床思維,你說人家幹了幾年臨床了,還能沒有臨床思維?別說,還真是。就像心術里說的,這種感覺,很重要。
貌似跑題了,好吧。
學醫的必經之路就是,背書背書背書,總有一天會從量變達到一個質變的飛躍,然後你就會覺得有意思了。老師講的重點知識點各種原理各種循環完全不懂怎麼辦,背誦下來,或者多看多看,遲早會懂的!

至今我老公最佩服我的就是,我的背書能力。


看講義
講義看不懂的地方,或者自己感興趣的點,再到書里去看,有目的性的閱讀效率會大大提高。
醫學書嘛,就當他是本百科吧。反正最後所有點基本都會看過一遍(除了非常好理解的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醫生感覺都略微有些沒有耐心?
在中國做醫生有多好?
我是一名國防生,985大學,馬上大四畢業了,女朋友卻要分手,怎麼辦?
國外某醫學院錄取醫學生的時候會淘汰感性的人,你認同嗎?
是否應該在醫學生培訓中加入病曆書寫這一基本的項目?

TAG:學習能力 | 醫學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