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現在的 00 後了解金庸?


謝邀。

在知乎被邀請回答金庸題時,我被重複邀請過類似以下的問題:

金庸小說里最美的是王語嫣嗎?

趙敏和周芷若支持誰?

令狐沖最愛的究竟是小師妹還是任聖姑?

楊康那麼帥,算不算《射鵰》的男二號?他是不是被迫害的?……

……

……

我記得我答過一個題。

被問到金庸小說里最慘的人,我答說,是《倚天屠龍記》里的夏胄——一個在少林屠獅大會上慷慨激昂、仗義執言,卻先被明教欺負,再被周芷若及峨眉派殺掉的食物鏈底端小人物。

下面一片評論在奇怪:「誰?」

還有人覺得,我在別出心裁,專找冷門的來回答——大概在他們看來讀金庸、記住這樣的小人物,是不應該的吧?

所以說實在點吧:別說00後了,即算是90後、80後乃至70後,大多數人了解的金庸,也不是原著,而是電視劇與電影。

這並不是說看電視劇或電影的觀眾就低了一籌。畢竟電視劇電影是更綜合的藝術。有影像,有聲音,有動態。比起單靠文字,形象得多了。

我沒覺得這個是壞事。

但事實也的確是:讀過原著的讀者,遠比我們想像中少;通讀過十四部的,更少。

事實是,大家說金庸有十四部+《越女劍》,然而實際談論的,基本是《射鵰》三部曲+《天》+《笑》+《鹿》而已。

兩部《飛狐》偶有人談論,說到《白》的,基本就是引用李文秀那句「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絕少有人提到瓦爾拉其;《鴛鴦刀》和《俠客行》更是基本沒人說的。

這真的不奇怪。

就像中國看過《西遊記》25集電視劇的人數,大概比通讀完一百回原著的讀者多出千倍吧。


我曾經遇到一位問我,「你覺得哪版《射鵰》最好?」我愣愣地說,「三聯版。連載版秦南琴那段太跳了。」他搖頭,「不不,我問你哪版電視劇最好。」

實際上,我認識許多位,確實就是這樣的:對他們而言,金庸意味著一部部電視劇,意味著可影像化的一切,意味著一個個對應的演員。

初體驗是1982版《天龍八部》的,會覺得梁家仁的蕭峰最有大俠氣,黃日華的虛竹也很萌,陳玉蓮的王語嫣最清麗。黃霑的歌詞很磅礴。至於嫌布景衣服舊的?武俠小說就這樣!

初體驗是1983版《射鵰英雄傳》的,會覺得翁美玲的黃蓉簡直完美,黃日華本來就該演郭靖。雖然許多劇情跟原著沒關係,但是苗僑偉的楊康多帥啊!

初體驗是1991版《雪山飛狐》的,會覺得龔慈恩的程靈素是最好的程靈素,無可匹敵;片尾曲《追夢人》也好聽;孟飛的胡斐不錯啊,而且片子里皮草那麼好看……

初體驗是1993版《倚天屠龍記》的,會覺得周海媚的周芷若神了,孫興的楊逍更是風流倜儻。滅絕師太和張三丰演得也好。馬景濤雖然有點激動但大體很帥。而且大體符合連載版原著啊!嗯葉童的趙敏是不太漂亮,但那不是重點嘛……

初體驗是1994版《射鵰英雄傳》的,會覺得朱茵的黃蓉才最美,張智霖的郭靖也很帥。雖然黃藥師長得有些奇怪,但劇情基本符合原著,而且朱茵多美啊!

初體驗是1995版《神鵰俠侶》的,會認為古天樂的楊過帥到慘絕人寰,李若彤的小龍女才是冰美人,李綺虹的郭襄天真可愛。雖然黃蓉和郭靖很路人,但是,古天樂多好看啊!片尾曲還那麼凄美!

初體驗是1996版《笑傲江湖》的,會認為令狐沖就該是呂頌賢這樣瀟洒不羈,梁佩玲雖然演任盈盈不算頂尖,但氣質在啊!王偉的岳不群多好啊!何美鈿的儀琳小師妹最美了!

初體驗是1997版《天龍八部》的,自然覺得黃日華就是蕭峰,李若彤就是王語嫣。雖然慕容復長得不算帥,但鳩摩智的耳朵多萌啊!陳浩民的段譽多到位啊,樊少皇的虛竹也很棒呢!阿朱和阿紫長得不算美吧,但是蕭峰在雁門關與阿朱相聚的配樂多美啊,哦,還有《難念的經》這首神曲呢!

初體驗是張紀中《天龍八部》的則認為,胡軍的蕭峰更爺們,陳好的阿紫更美,劉亦菲的王語嫣也很仙兒啊,鍾麗緹的馬夫人選角神了。最重要的是氣勢啊,千軍萬馬的戰爭戲太過癮了!修慶的慕容復也演得特別好!

初體驗是張紀中《射鵰英雄傳》的會說,周迅才是黃蓉該有的樣子,古靈精怪,就是聲音差一點;楊麗萍的梅超風神來之筆啊。大漠風沙多有味道啊。雖然周傑的楊康演得很奇怪,但蔣勤勤的穆念慈多美啊。而且比1983版更符合原著呢!連日常的瓷器傢具之類都很有歷史感!

初體驗是2003版《倚天屠龍記》的,會認為這就是最好的倚天。蘇有朋的張無忌很呆萌啊,四大美女尤其是賈靜雯和高圓圓超級美的!雖然張鐵林的楊逍很奇怪,但那是個配角嘛,特技動畫做得很好看啊。張鐵林和王剛的戲份很奇怪,但哎呀電視劇又不是原著別那麼挑剔嘛……

初體驗是吳啟華黎姿版《倚天屠龍記》的,會強調自己這版最好:黎姿美,吳啟華和黎姿的戲份特別甜。雖然佘詩曼的周芷若長得一般,但是,啊,黎姿多美啊!

所以,說起金庸,原著讀者想到的可能是:

而大多數普通人想到的是:

甚至:

總之,承認這件事就好:真讀金庸小說的讀者,比電視劇觀眾少得多了。

所以重申一遍:別說00後了,即算是90後、80後乃至70後,大多數人了解的金庸,是電視劇與電影。

這並不是說看電視劇或電影的觀眾就低了一籌。畢竟電視劇電影是更綜合的藝術。有影像,有聲音,有動態。比起單靠文字,形象得多了。

不,我沒覺得這個是壞事。

因為沒有電視劇或電影的傳播,金庸是否有現在的大眾影響力,不一定呢。


悲觀地說,純粹讀金庸文本的,未必會越來越多。

我第一次讀《書劍恩仇錄》,初時只以為主角是李沅芷,直到陳家洛出場,才發現氣氛為之一變,覺得女主角是霍青桐;救出文泰來後,江南事了,以為大事已定,不料後半部分,陳家洛在大漠之上,遇到香香公主,小說氛圍立刻又天翻地覆,終於迷城玉峰之類情節齊出,真是弄雨翻雲。

我第一次讀《射鵰英雄傳》,初見江南七怪與丘處機,以為天下高手;又出來黑風雙煞,只覺一山還比一山高;看著郭靖練全真內功、學降龍十八掌,一點點變強,然而之後,東邪西毒、五絕紛起,真是另有高處比天高。等小說結尾,歐陽鋒發瘋,英雄束手,而成吉思汗揚鞭草原,問郭靖自己算不算英雄時,忽然就覺得先前自己並沒真讀懂這本書。

我第一次讀《鹿鼎記》,先以為韋爵爺會與其他少年英傑一樣成才,後來發現不對:康熙擒鰲拜、韋爵爺招惹吳三桂、李自成與陳圓圓、桑結與葛爾丹,終於韋爵爺去了莫斯科,輔佐蘇菲亞女王搞運動,再後來平三藩、定台灣,韋爵爺親自定了雅克薩條約。這諸般滑稽,眼花繚亂,全然出於意表。

我第一次讀《天龍八部》,到發現木婉清與鍾靈是段譽妹妹為一變,到蕭峰痛知身世又一變,到虛竹出場成為第三主角又一變。終於少林寺前,燕雲十八騎塵煙飛舞,西夏宮中,一語而定夢郎夢姑。茶花影里,刀白鳳告訴段譽,「那些其實不是你的妹妹」。情孽糾纏,飛短流長。

這些在我看來好讀得很,但很難想像現在的孩子,有耐心慢慢這麼讀。

想像1958年的夏天,香港市民在喝茶討論:「哎呀,洪七公被歐陽鋒打了一掌,會不會就這樣死掉啊?」「周伯通跳海了,是不是被鯊魚吃了啊?」

1961年的夏天,香港市民買到了一份《明報》,「我要看看小龍女到底死了沒有!」

1962年的夏天,《明報》的讀者紛紛念叨:「這個周芷若看來一定是女主角了,可是趙敏又是個誰?」

1965年初,《南洋商報》的讀者感嘆:「這個阿紫也是段譽的妹妹!怎麼那麼多妹妹!」

……

……

金庸先生說過,他當年一般一天寫八百字。想像起來,幸而當時沒有網路,不然,香港與東南亞人民,一定要一邊催更新,一邊嚷嚷:「我喜歡的主角不要死!」

但這裡的一個問題是:如上所述,金庸的小說開局是要有點耐心的;很難想像,現在的普通讀者能戳著手機啃個幾百萬字,耐心讀一本主角在小說55%的地方才發飆、60%的地方才遇到真女主角的大書(嗯我在說《倚天屠龍記》)。

估計會有讀者咆哮:「媽的以為主角是殷素素,死了!以為是楊不悔,以為是朱九真,以為是周芷若,以為是小昭,以為是殷離,怎麼是趙敏?——書都到60%了!棄坑!!」


所以,現在最好的方式?

剛才說了,金庸作品很大程度上,靠電視劇和電影傳播。

畢竟電視劇電影是更綜合的藝術。有影像,有聲音,有動態。比起單靠文字,形象得多了。

擱到今時今日?最好的方式,那就是遊戲,或者,漫畫吧。

因為這兩種媒體,都有將金庸書影像化的能力。

遊戲就不提了。像國內現在的三國話題與人設,基本是《三國演義》及後續衍生遊戲、手游、各色二次元改編作品出來的。不說脫離了《三國志》,跟《三國演義》也關係漸淡了。像《仙劍》系列,基本已經靠遊戲,建立起一個獨立的世界觀——我跟人開玩笑說,雖然都說武俠三大巨匠金古梁,但在今時今日年輕人堆里,梁羽生的世界體系,估計還不如仙劍一個遊戲體系有名。

就因為遊戲與漫畫是可以具象化的。

終於將金庸作品漫畫化、插畫化,其實歷史悠久了。

因為眾所周知金庸初連載時,那是1950年代。那時人類都還在習慣報刊連載、閱讀文字的階段。但饒是那時,已經有姜雲行前輩等諸位,畫了著名的插圖

許多讀者對具體打鬥場面的想像,都建立在這些圖上。雖然少,但至少是個念想。

——就像許多人對《紅樓夢》的圖景印象,建立在1987經典老《紅樓夢》上,就像許多人一提到孫悟空,想到的是六小齡童;一提到《三國演義》,想到的是1994版電視劇,或者,老連環畫。

我是文字愛好者,也希望更多人讀文字。但我也知道,能傳達下去的,才有意義。

這實在一點都不丟人。剛也說了,影像化是件好事。《Slam Dunk》或《浪客行》那樣的漫畫作品,比多少自詡為文學作品的,高到不知哪裡去了。香港自己就漫畫化過一些金庸作品,雖然我不太欣賞得來——港漫普遍過於膀闊腰圓肌肉豐隆了,小龍女看著都跟個女金剛似的——但這麼做是沒錯的。

我想像中,如果有類似這種水準的金庸漫畫,我高興都來不及。

比如下面是《浪客行》小次郎關原遇武藏,我看這段時,滿腦子想:「如果蕭峰萬軍之中擒皇太叔是這種畫法,多好!」

比如武藏一擊殺祗園藤次,這一幕其實很古龍,如果林平之快劍殺青城派是這種分鏡,得多過癮呢?

就像現在可以用手機和pad甚至kindle和surface看漫畫似的,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漫畫化時代

現在不是油墨鉛印時代了。多媒體時代,各色終端,一切都可以被具象化。漫畫,兼有文本隨時讀隨時放下來的好處,又有圖像化,多好。

——這其實跟繡像三國、連環畫紅樓,是一個序列。

接軌了時代,金庸的一切才能傳承。

我是指望能像井上雄彥畫《浪客行》似的,將好書(吉川那本《宮本武藏》也真不算經典)給具象化,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當然這要求高了點。

——但如果漫畫版,能夠像姜雲行前輩們那樣,將「張無忌一劍點在倚天劍劍尖躲開了滅絕師太的攻擊」這一場面具象化,就很好了。


我個人認為不需要過分宣傳,需要了解金庸的人,終究會了解的。

他家的那個姑娘,原本是我很喜歡的類型,俏皮的小黃蓉。不過,自從那次見完之後,我們真的就很少見面了,後來她也慢慢地長大成熟了,當初我對她的那種喜歡便漸漸淡化了。

——摘自《盜墓筆記》

想知道吳邪男神年輕時喜歡哪種類型的女生嗎?看《射鵰英雄傳》吧。不看你就不知道「俏皮的小黃蓉」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

果然,吳仁荻又開口了,不過他再說話時語速特別慢,就像是怕我聽不清楚一樣,「現在,告訴你一個我最大的秘密。」說到這兒,吳仁荻頓了一下,又說道,「每三年里,我都會有十三天喪失全部能力。十天後,我的能力才會慢慢恢復。」
你不是想說你和天山童姥是一個門派的吧?」鑒於吳仁荻以往的風格,他的話我只能半信半疑(半信三成,半疑七成)。
「天山童姥?沒聽說過,幹什麼的?」吳仁荻皺了皺眉頭,「沒聽過天山出了一個童姥。」

——摘自《民調局異聞錄》

沒看過《天龍八部》,就不知道天山童姥這個梗,這段又怎能讀得明白?

「這個秦主席是個什麼樣的人?」敲門前,鍾鬼靈猶豫再三,聽方雲主說,此人脾氣很怪,「怪到什麼地步?梅超風?德州電鋸殺人狂?滅絕師太?」

——摘自《清微馭邪錄》

梅超風和滅絕師太,已經成為了經典的「怪人」意象。

(我個人因為懶惰,很少讀網路小說,讀的話也只是選喜歡靈異盜墓故事來讀,結果發現,即使在我讀的數量這麼少的小說裡面,也還是有不少出現了金庸的元素)

在這個時代,金庸小說里的不少人物,門派,招式,已經成為了經典的意象,被後來的作者當作常識來使用。而這部分作家寫的小說,是符合當代讀者的愛好的。若是有一部分讀者對這些小說中出現的「金庸元素」感興趣,他們自然會去翻起金庸小說。而我也有信心,金庸的文字能吸引其中一部分人讀下去,並喜歡上。


謝謝邀請。
90後來答一下,說起這個問題,要從十幾年前說起。
想當年,我們十三四歲的時候,被封為「腦殘的一代」「非主流的一代」等等。
在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的眼裡,我們就是一群腦殘的化身,只知道追星,換各種奇奇怪怪的個性簽名,拍大頭貼,留非主流髮型,諸位也為我們操碎了心,擔心我們這一代不懂得欣賞文學,只知道轉發qq空間雞湯文。
現在,如何了?

事實上,00後現在的年齡正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因為腦筋靈活,記憶力好,理解力強,有耐心。想讓他們了解金庸,直接去看書就好。

我正是15歲左右徹底讀完了金庸所有書的連載版和三聯版,那個時期也是對原著最熟悉,最能信手拈來的時期,記憶力也逆天,很多經典片段直接可以默寫出來。現在對原著的熟悉程度遠遠不如十幾歲的時候。
儘管那個時候是我們被媒體追著罵「腦殘」罵的最凶的時候。到現在媒體還時不時的掛「90後某某做了xx事」這種標籤來搞事情。
但是,我們這一代真的不看書/看不懂書/看不下去經典么?並沒有。
同樣,00後也不會。孩子很大概率會一代比一代聰明。

若真要讓 00後了解金庸,不要推薦他/她去看任何電視劇/漫畫,請讓他/她去看原著!看原著!看原著!
金庸的文字魅力沒有任何一版電視劇能拍的出來。

隨便摘一些至今還能默寫的段落。

錢塘江觀潮——《書劍恩仇錄》

這時郁雷之聲漸響,轟轟不絕。待出春熙門,耳中儘是浪濤之聲,眼望大海,卻是平靜一片,海水在塘下七八丈,月光淡淡,平鋪海上,映出點點銀光。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掩沒,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烽,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月影銀濤,光搖噴雪,雲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霎時之間已將白振全身淹沒波濤之下。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頃刻間,塘上潮水退得乾乾淨淨。

泰山日出——《碧血劍》

這時山谷間忽吐白雲一縷,扶搖直升,良久,東邊一片黑暗中隱隱朱霞炫晃,顏色變幻不定,或白或橙,緩緩的血線四映,一噴一耀,轉瞬間太陽如一個大赤盤踴躍而出。下面雲彩被日光一照,奇麗變幻,白虹蜿蜒。群豪盡皆喝彩。

觀洞庭湖——《射鵰英雄傳》

上得樓來,二人叫了酒菜,觀看洞庭湖風景。放眼浩浩蕩蕩,一碧萬頃,四周群山環列拱屹,真是渺渺崢嶸,巍乎大觀。

少林寺——《倚天屠龍記》

這時置身處已高於少林寺所有屋宇,但見少林寺層崖刺天,橫若列屏,崖下風煙飄洌,寺中鐘聲隨風送上,令人一洗風俗之氣。

最後說一個印象最深的約會場景,金庸何處想來?

柳枝為簾月為燈——《俠客行》

小船在河中轉了幾個彎,進了一條小港,來到一座石橋之下,丁璫將小船纜索系在橋旁楊柳枝上。水畔楊柳茂密,將一座小橋幾乎遮滿了,月亮從柳枝的縫隙中透進少許,小船停在橋下,真像是間天然的小屋一般。

這些場景看電視劇是完全領會不了的。

何況電視劇一度起誤導作用,別回頭又影響了一群人以為黃蓉必須有邪氣,任盈盈是妖女,虛竹可以很帥,楊康打得過丘處機。

不要懷疑十幾歲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00後已經不小了,最大的明年也要成年了。書迷們回憶一下自己看書是什麼年齡?多數應該都是初高中吧?

反正我只想說這句話:看原著就好。


小學時沉迷網遊《春秋Q傳》,當時每日任務的NPC是呂不韋,每天盯著看,看久了愣是看出感情來,也沒管能不能看懂,借了本《呂氏春秋》琢磨了半天。

後來玩三國殺,發現想要在勾心鬥角里勝利,記住技能總是不可避免,什麼諸葛亮的觀星,曹操的奸雄,為了方便記憶,課下偷偷把《三國演義》翻了一遍。

看《射鵰英雄傳》,丘處機給郭楊二人起名靖康,是要他們不忘靖康之恥,二帝被俘之辱。覺得國讎家恨,民族氣節實在太熱血,就把《宋史》翻了一遍。

看《神鵰俠侶》,郭靖黃蓉死守襄陽,看到楊過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再看忽必烈降詔的「爾等拒守孤城,於今五年,宜力爾主,固其宜也。然勢究援絕,如數萬生靈何?若能納款,悉赦勿治,且加遷擢」,才明白當時襄陽守將呂文煥的悲哀。

看《倚天屠龍記》,發現小說怎麼能蹦出個明太祖朱元璋,還把主角張無忌都給騙了,就把《明朝那些事兒》《明史》看了一遍,果然有個明教,而朱元璋還真是明教的。

可以說,絕大多數愛好的發展和延伸,都是一種「按圖索驥」 ,就像我選過一門中國哲學簡史選修課,老師上課時說過的一句話—— 「我希望你們記住的是門牌號」 。也就是順藤摸瓜,順著一件事找出另一種樂趣,我就有個看影視劇,就喜歡看看原著的習慣:

看電影《失戀33天》時,感覺台詞詼諧幽默,有趣極了。再看小說發現結尾沒了大樓里溫暖的情話「我在你身後一米呢」,卻多了雨中的另一種風情。

一直到近幾年的的《琅琊榜》,把電視劇看過再翻原著,發現倒是電視劇把小說升華了,霓凰看到林殊時行萬福禮的鏡頭,多麼心曠神怡,書中原是沒有的。

正如歌詞「劇透的電影不好看,我身邊有很多朋友,看電視劇或是閱讀最享受的都是劇情。

會嫌《人民的名義》更新慢,直接翻原著,電視劇就擱著了。

翻拍《射鵰英雄傳》時,他們會說怎麼老翻拍呢,不都一個樣嗎。(咦黃蓉挺好看的,看看吧)

原因不外乎: 劇情都知道了嘛。所以近年來改編很多都顛覆原著,於正的《笑傲江湖》 就是抓住了很多觀眾的的心理,劍走偏鋒。所以很多沒讀過原著的觀眾,估計會更迷糊了,「這個東方不敗到底是男是女?」,原著糾結了很久的小師妹還是任盈盈,也變成了小師妹還是任盈盈還是東方不敗?

但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遊戲,看過玩過之後,若能再從書里的隻言片語,還原當時所見的情景,或捕獲到細微的差異,簡直是太美好了。就好比讀了射鵰,再看電視劇,每逢郭靖初到江南,心中總忍不住想——黃蓉要出來了吧

言歸正傳,興趣這種東西,也和感情一樣,得貴乎自然,哪怕是被許多人視作珍寶的金庸小說,強人所難也是枉然,魯迅筆下夠深刻吧,但哪個中學生不聞之色變?

所以,以遊戲和動漫這裡新興載體來傳播,哪怕和遊戲公司的初衷南轅北轍,也是種很好的方式了。起碼搭著這樣的便車讓如今的學生看到,總比就此無人問津要好的多。

畢竟在玩遊戲的學生里,若十有一二的人,能夠在遊戲里看到王語嫣時,心中嘀咕那麼一句:

「她怎麼就叫神仙姐姐了?」

說不定新世界的大門就被打開了。

畢竟

趙敏的「我偏要勉強。」

周芷若的「倘若我問心有愧呢」

李文秀的「這些都是極好極好的,只是我不喜歡。」

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黃蓉的「前途既已註定了是憂患傷心,不論怎生走法,終究避不了,躲不開。」

不是用心看過的人,怎麼會明了


這個問題,要拎出兩個關鍵詞:「金庸」、「00後」。

現在的00後,介於8歲到17歲之間,也就是小學到高中階段。身為80後,其實我和很多同學一樣,也差不多就在這個年齡段,受70後老師的影響接觸武俠小說,首先我認為,基本上中學生在閱讀理解上,讀金庸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障礙。

但時代不同,00後跟我們的情況又不太一樣。

談到如何讓他們了解金庸,緊接著,又涉及到一個相似的永恆話題——如何讓經典普及?

金庸作品,作為通俗小說,它塑造了千百個形形色色的人物,蘊含高潮迭起、千迴百轉的精彩情節,能比其他嚴肅文學更迅速地俘獲一大批華人讀者。同時它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又兼容西方小說創作技法,有其閃耀的、不朽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核,將俠義小說進行了一次全新革命,推向文學的殿堂,堪稱經典二字。但要風靡兩岸三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暢銷數十年長盛不衰,其實其商業運作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金庸當過記者、編劇,又是成功報人,一直深諳運作之道,早在小說誕生伊始,他便不斷授權拍影視劇、製作動漫遊戲,甚至自己當編劇(謝賢版《神鵰俠侶》)。為了保持作品的鮮活及話題的熱度,他將《笑傲江湖》一元錢賣給央視,參加各類訪談演講,上華山論劍造勢……當時他的小說重新修訂,推出世紀新修版,其中小龍女、楊過多了諸如「一天想我幾次」的肉麻情話,也曾被認為是為了新生代的讀者考慮。

儘管經典的改編本身有好壞,但經典的影視化、娛樂化,卻都是正常現象。著名文化批評家弗雷德里·克傑姆遜曾提到「文化的商品化及商品的文化化」,隨著社會市場化及商業化加劇,經典作為特殊商品,勢必要因為資本利益的驅動,在社會上廣泛流通。

對於文藝作品本身而言,不能光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而刻意與大眾傳媒脫軌疏離。好比所謂「四大名著」四個字,既是一種價值認可的冠冕,也是一種大眾傳播的噱頭,其衍生的影視作品,部分也成了偉大的普及——衍生品固然也有糟粕,但那應該歸咎於「再創作者」的能力與態度,而不應臧否「再創作的行為」本身。

金庸作品,也正是憑藉自身過硬的質量,通過年復一年擁抱大眾媒介,來俘獲60後、70後80後乃至90後的讀者,事實證明,小說內容本身已經難以改變(小說於21世紀的再修訂曾廣遭非議),但衍生品卻可以不斷迭新換代、更換血液,來滿足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我們看到小戲骨版三國和紅樓的大獲成功,都是最好的案例。不得不承認,許多人,都是通過這些文娛產品的普及,才認識了郭靖黃蓉,認識了喬峰段譽,許多人都是因為看到古天樂的楊過,李若彤的小龍女,才會去翻開原著。

要讓00後接觸並了解金庸,也就是要讓金庸原著再一次擁抱新時代的大眾媒介。

00後是新一代受眾,在這個年代,已經不像當年那批失落焦慮的香港讀者,一度在金庸武俠身上尋找文化歸屬及認同感;也不像六七十年代的父輩們,久受禁錮後,迎接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的春風,初嘗港島的禁果;更不像八九十年代的我們,看著TVB的武俠劇、玩著河洛的《金庸群俠傳》長大。我們不像現在的孩子,沒有太繁重的課外補習班興趣班,那時候,手機沒有那麼普及,移動互聯網沒有那麼發達,我們的消閑旨趣,無非玩玩小霸王GBA,中外名著寫入了考綱考點,而課外書,便是《哈利·波特》和武俠小說。
根據奧美《00後人群研究報告》,00後的日常時間裡,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是上學宅家,就是去補習班興趣班。

除了上學讀書,他們宅家都做些什麼呢?

看到吧,除了宅家繼續學習,11%的人看電視(大部分也是網劇為主,而根據熱門網劇,大部分題材則是玄幻、冒險、懸疑、古裝、言情,多為當紅小生小花參演,鮮有武俠)

2017年第一季度電視劇網路播放量

30%的人上網消磨時間(其中16%在玩遊戲)。
他們熱衷的話題是追星、音樂、學業、鹿鹿凡凡tfboys

他們的閱讀習慣理所當然是教材教輔(根據亞馬遜的閱讀調查),熱門閱讀榜單也很少有武俠

也就是說,通過電視劇或閱讀,基本上,00後很難與金庸結緣。

那麼,00後怎麼了解金庸呢?
這裡,我贊同漲工資的說法:ACG。

我們注意到,00後除了學習,最大一塊時間,就是上網。根據《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顯示:64.6%的00後擁有手機、29.1%的00後擁有電腦。另外,2016年,互聯網新增用戶里, 19歲以下、40歲以上人群佔比分別為45.8%和40.5%。可見互聯網向00後滲透明顯,而00後上網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打遊戲。2016年移動遊戲產業報告有一個亮點,00後玩家的數量已經佔據移動遊戲用戶10%份額,也就是說,00後用戶正在陸續進入移動遊戲的用戶範圍,並對這個領域產生持續、可見的影響。

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動漫行業。
這一點動漫國度日本就曾有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曾經引爆全民學習圍棋熱潮的國民漫畫《棋魂》——不止,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二次元作品並不少,如以傳統曲藝落語為題材的《昭和元祿落語心中》、《女子落語》,如講述和歌集的《超譯百人一首 歌之戀》,其他文學名著,還有《源氏物語千年紀GENJI》、《青之文學》等,都曾引起不少話題熱議,對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傳承普及,也有不少積極推進作用。

由《人間失格》、《心》、《地獄變》等名著改編的系列動畫《青之文學》

中國動漫產業是90年代隨日漫進入中國興起的,猶記得當年我們,是在《哆啦A夢》、《龍珠》、《聖鬥士星矢》、《幽游白書》、《灌籃高手》、《浪客劍心》等經典作品陪伴下成長起來的。

隨著資本流入,移動互聯網漫畫平台迅速增多,國產原創動漫如雨後春筍,中國整個動漫產業在近幾年發展速度極快,據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2017年,中國動漫核心用戶將超過8000萬(而泛二次元人群總數將超過3億),97%以上是「90後」和「00後」。跟當年的80後不同,他們還是國產漫畫的擁躉及主要消費群體。而不少武俠作品,如《秦時明月》、《畫江湖》、《少年錦衣衛》,都是託庇二次元文化,才煥發了光彩。

某漫畫平台的用戶結構,基本以95後、00後為主

過去,金庸小說曾先後被黃玉郎、馬榮成等著名漫畫家改編成漫畫,《神鵰俠侶》也曾被香港翡翠台和日本聯袂製作成動畫,但當時大陸動漫產業低迷,並未掀起太大風浪。

如要讓00後接觸金庸,我相信這是最佳的時機和最佳選擇,00後是「萌化一族」,如能將15部作品,以最貼近00後的風格,賦予二次元的特色,全部重新演繹,那真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譬如這樣

希望有更多00後通過ACG,來接觸、傳播金庸先生的原著小說。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言少的江湖"


不怕丟人。

我當年初讀金庸的時候,也沒覺得金庸厲害在哪裡。

小說確實寫的不錯,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文筆也說得過去。

但離傳說中的武俠小說第一人差的太遠。

甚至比不上許多不知名的二流通俗小說作家。

黃日華陳浩民版天龍八部電視劇多經典,小說原著簡直相形見絀。

直到自己開始寫小說。

你要明白,寫明白一個故事,就已經不容易了。

故事中寫出如此深刻的感情,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似簡單、通俗如中學生作文的文字,要想活靈活現展現出如此眾多人物的形象,這真的是返璞歸真。

回憶當年,寫個千字文章都覺得絞盡腦汁時,自然覺得誰辭藻華麗誰就文學功底深厚。

說實話,當時在我看來,「這路劍法大開大闔,氣派宏偉,每一劍刺出,都有石破天驚、風雨大至之勢」才叫厲害,讓我來寫大概也就「六脈神劍恐怖如斯」。

然後覺得金庸不過如此,許多奇奇怪怪的作家照樣堆出整山的華麗辭藻,看起來更加高端呢。

「風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搖晃搖晃,成為我命途中最美的點綴,看天,看雪,看季節深深的暗影。」

看,多好的句子啊!這才叫傳世經典呢!

這屬於從小讀書筆記里的「好詞好句好段」摘抄多了留下的結果。

一直提高到覺得能堆積辭藻還不過入門水平,寫出明晰的劇情+鮮明的人物性格才是本事的時候,都已經上高中了。

跌宕起伏的劇情,隨之漂流起伏的人物角色,再加上其中動人的感情,終於明白小說原不需要那些華麗詞語。

講好一個故事,也遠比堆積辭藻要難得多。

你讓我上,沒錯,我張口花容月貌沉魚落雁國色天香人間尤物幾十個成語就出來了。

又有何用?我能寫出趙敏的形象嗎?就算能寫出來,能寫出張無忌和趙敏之間的感情嗎?

開始明白金庸與一般寫手的差距。

越是反覆看,越是驚嘆。

天龍八部少室山群英會,倚天屠龍記六大派滅明教,大場面多人物下,各個角色同一時間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有條不紊一一道來,筆力稍遜色半分就只能把一大批人直接群演成「群雄」了。

令狐提莫致盲吹箭一口氣MISS了十五個高手,血刀老祖奇詭智謀殺了四名高手,喬峰聚賢庄大戰北宋武林人士,郭靖勇闖蒙古軍營,哪個不是天下無雙的橋段?

這是何等精妙的文字功力?

單獨放出來,都是一等一的中短篇小說。

再後來,自己開始寫長篇小說,更加明白構架一個故事是多麼難的事情。

寫一場血腥的屠殺,一次熱血的拚鬥,一個奇詭的案件,不過是一點靈感,一些文學積累罷了。

鋪陳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那從小說伊始就傳說中天下無敵的東方不敗,沒有貫穿始終的可怖又強大的魔教,東方不敗不男不女的形象何來衝擊力?

若沒有成功塑造令狐沖形象,向問天一句有人能救你絕症,如何能吊起讀者胃口?

接著連番劇斗寫出江南四友,隨後借江南四友之口塑造出任我行的初步形象。

這樣的英雄角色,居然被東方教主囚禁。

江南四友何等了得,其上的魔教長老難道就是慫包了?

任我行暗中奪權時,進一步加深魔教高手如雲的印象。

那麼,那位傳說中的東方教主,又會是什麼樣的?

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書生,還是一個膀大腰圓的壯漢?

你腦海中浮現了提著音響的黃日華,還是鼻子都沒有的伏地魔?

是瀟洒自若的焦恩俊,還是冷靜到扭曲的漢尼拔?

又或者是你那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小學數學老師?

甚至是那個放學後在校門口讓你交上零花錢的古惑仔?

正是前面大量的鋪陳,才讓黑木崖上那驚心動魄的一戰成為永恆經典,才讓東方不敗這個角色成為永恆經典。

偏偏這些鋪陳夾雜在故事劇情中娓娓道來,毫不生硬。

我試過從小說一開頭就塑造一位壯烈犧牲的豪俠,將此人光輝事迹夾雜在劇情中展開,最後再揭露反面BOSS的身份原來就是此人,試圖營造這種衝擊力。

但開頭寫不出義薄雲天的俠客形象,期間又沒本事將故事劇情圍繞豪俠事迹展開,最後揭露反派身份的時候,自然平平無奇。

此後再沒寫過小說。我明白,要當個寫手很容易,但想成作家就極難了。

金庸的作品能在華人圈子裡有如此影響力,不是倒吸N口涼氣湊滿字數就行的。

以上都是文字里的技巧,說白了,就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如果你能熟讀各家經典,多寫多練,你能有金庸的皮毛。

這是長時間的積累,需要不懈努力,但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若有出眾的靈感,你就能得到金庸的骨骼。

這裡天賦的需求或許多過勤奮。但也不是不可企及。

二者結合,寫出來的,就是第一流的通俗小說,足夠揚名立萬了。

但是,血肉和靈魂呢?

你有辭彙的積累,你有卓越的天資,你勤學苦練,但你寫不出張無忌刀劍齊失後對趙敏又愛又恨的心情,你寫不出一無所有的狄雲的失望憤世又善良軟弱的性格,你寫不出蕭峰眾叛親離之餘又一掌打死摯愛時心痛悔恨的心境。

甚至金庸先生本人,都說自己寫張三丰得知張翠山之死時,寫得太淺薄了。

年輕作家,甚至很多年邁的作家,缺經歷缺思考,很難勾勒出真正動人的感情。

就像我當年寫到撫養主人公長大的長輩離世時,根本不知如何落筆,根本寫不出主角的痛苦,只好草草兩句帶過。

爺爺去世後,我含淚寫了一篇緬懷的文章,立馬投在當地報社上。

對於很多00後來說,他們根本體會不到那些感情。

他們還停留在文字中的技巧而已。

至多是初識得愛離別,初初知曉求不得罷了。

多半還是暗戀的愛情被扼殺在搖籃,求打王者榮耀而不得。

余光中的鄉愁廣為傳頌,但我第一次讀到時也覺得平平無奇。

因為我沒用郵票給母親寄過信,也從來沒離開過身邊親人,身處青春叛逆期,對家人是厭煩多過思念。

到談了戀愛又被迫分開後,儘管沒有船票,但看著撕了副劵的電影票,寫著娟秀字跡的明信片,那瓶堆得滿滿的小星星,我又怎會無動於衷?

到痛失至親時,那句「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母親雖然健康,但想到離去的親人,早已潸然淚下。

但時至今日,我仍然體會不到那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不是余光中最後一句寫得不好,而是我無法共情而已。

不需要讓這些孩子去了解金庸,即便他們讀完了金庸小說,也不過是看了個精彩故事罷了。

年歲到了,經歷過,或者看見過了,自然就明白了。

每個人的愛情、親情、友情、愛國情,每個人的渴望、追逐、期盼,每個人的命運,都隨著大社會背景的變革而起起伏伏。

沒經歷過切膚之痛,沒經歷過欣喜若狂,又如何理解整個大背景對人物角色的牽動?

就像程序員讀不懂那句「倘若我問心有愧呢」一樣。

我又低端黑了。

-------------------------------------------分割線----------------------------------

很抱歉,文末一句調侃有些過分。

因為身邊程序員朋友眾多,是我們調侃的對象,因此習慣性就用了。

程序員當然不都是沒有月入百萬卻沒生活情趣,有房有車還單身的形象,只是一句毫無惡意的調侃。

本來準備刪掉,但是這未免讓評論區很多答覆失去指向。

那我就在這裡改一下吧:

沒經歷過切膚之痛,沒經歷過欣喜若狂,又如何理解整個大背景對人物角色的牽動?

就像我也讀不懂那句「倘若我問心有愧呢」一樣。

因為我能找到對象就不錯了,幹活快猝死了,還有心思來玩感情遊戲?

自嘲總行了吧。


只要有一部好金庸劇,他們自然會了解金庸。而且愛看小說的,常常會越看嘴越刁,慢慢會看到金庸古龍這些名家之作。


等哪天金庸小說人物能以二次元的形式出現在B站了,可能會是金庸小說的一波歷史新潮


作為一個沒讀完過金庸14本的讀者強行回答一下。


任何文藝都首先是當代的,被當下地閱讀和消費的,因而必然是速朽的。只有通過經典化轉化成某個傳統的典型和經典,才能持續地被閱讀,並且在這種閱讀中得到不斷強化的文化地位。
比如莎士比亞的著作,固然寫作水平文本質量藝術成就在當年無人能敵,但是其作為被現代反覆閱讀的著作,是成為英語文學經典之後的事情。隨著民族語言的興起,其使用者必然要尋找那些可以承載這一意義的作品,而莎翁劇作正是在這樣一種思潮下被確定為英語寫作的典範的。

那麼我們就要看了,金庸的作品是否能打破其速朽的命運,成為能不斷閱讀的經典著作呢?金庸的經典化一直有學者在做,比如北大的孔慶東,把武俠和中國傳統的任俠之氣聯繫在一起,還建構了一個武俠的前史——從史記的刺客列傳,到魏晉筆記,到唐傳奇,再到明清通俗,再到民國北派武俠——但是這並不能實然地使得金庸成為當代人願意閱讀的(或者應該閱讀的)作家。
真正實然的當代保證必須是一個現實的閱讀基礎,也即一個現實的願意閱讀本作品的群體,特別則是指一個現存的機構。還是說莎翁作品,每一個在英語教育體系下受教育的人都應當讀莎翁,大學的英語文學研究機構也在不斷地強化其地位。
我們再回頭看看金庸。具有現實繼承性的讀者群還在嗎?不在了,大陸新武俠實際上已經涼了。閱讀金庸的,具有直接繼承關係的作者群還在嗎?同上,已經不在了,武俠這個類型已經涼了。那有沒有一個機構生產知識來保證其地位呢?目前看來,沒有。
所以當代人還要不要讀金庸呢?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是悲觀的。

不過,如果非要說金庸經典化的潛力,我覺得還是要期待中國通俗文學界的發展。如果中國通俗文學能發展出一個前後相繼的傳統,能發展出一個有這強烈自我意識的群體,能夠發展出一個內部生產知識的階層,那麼也許會有餘力重新回顧自己過去的道路,把金庸的地位確定下來,作為自己歷史的一部分……也許到了那個時候,金庸會和其他重要作家一樣,作為通俗文學核心群體不得不讀的作家之一。


另外,金庸作品的很多東西確實和當代人的口味有差別,不僅是對武俠價值觀的理解,在愛情觀和愛情互動套路上,也是不太對當代人口味的。我之所以看不下去樹下野狐的《蠻荒記》,最大的原因就是那個愛情戲太老派了……至於張公子說的當代人受不了金庸小說這個節奏什麼的,我就把他沒直說的東西說出來吧,這屆通俗讀者真的不行。


再另外,劉慈欣《三體》的經典化也是類似的,我好像回答過這個題……回頭找找總結下扔專欄里


通俗文學的對於情節曲折、場面刺激、題材奇特等幾個要素的欣賞閾值,總是在不斷提高的。
福爾摩斯小說中的詭計是多麼簡單,哪有後來的本格推理那樣花樣百出。
白羽、鄭證因的武俠小說,那敘事巨細靡遺,寫得跟流水賬似的……
所以新一代觀眾捨棄舊一代的通俗文學,是必然的。
當然,也許多年以後,當人們對書中的環境徹底產生了疏離感後,會有一個欣賞的回潮。比如我看王度廬,就是看裡面的「旗」味;看福爾摩斯,就是看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場景……
所以敢於描寫作者所在時代故事的通俗文學,是佔便宜的。
要不你就像還珠樓主、托爾金或者大仲馬一樣,把虛構的世界觀或歷史還原搞詳細了。
金庸在這一點上,吃虧。


沒有必要,喜歡就喜歡,不喜歡算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娛樂方式,金古梁溫橫掃天下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瀉藥,以前的回答再寫一遍:
去年對大概140人的高一理科生——標準的00後,做了個小調查。1,聽說過金庸的是100%;2,至少看過一點金庸電視劇的7x%;3,基本上通看了至少一部電視劇的3x%;4,至少看完一部原著的有七個人;5,將來有興趣看的8x%。具體問七個人,看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的多,有兩個基本上把長篇看完了。

而對古龍問這五個問題,卻分別百分之四十幾,百分之個位數,百分之個位數,零,百分之十幾。

對梁羽生,黃易問這個問題,數據就不說了。倒是有人聽說過白髮魔女傳,尋秦記,比聽說過作家的人多。

我覺得金庸再流行幾十年問題不大。古龍的讀者會小眾的延續下去。梁羽生的名字會出現在武俠文學史中。黃易很快會被遺忘。


作為一名踩著80後尾巴的「中年人」,對於金庸的了解基本都是從電視劇或者電影而來,小說幾乎沒有讀幾本。就算是關於小說和影視作品不同的地方內容,基本也是通過很多碎片化的閱讀體驗而來。但是這一切都根基於一個原因,喜歡武俠,金庸是武俠中繞不開的一座寶藏。

對於00後而言,想讓他們去了解金庸,就要先問為什麼?

為什麼他們要去看金庸?

雖然在我看來,金庸武俠中的精神內涵是永存的,愛情是悲戚美好的,大俠就該是如此的。但是對於00後而言,他們對於金庸的認知都是我們這一輩口口相傳而來的最多吧。因為金庸武俠的很多內容都依然變成一種大眾流行文化,他們經常在用,卻未必知道。

了解金庸?作為一種同輩圈子裡炫耀的手段么?恐怕沒人會搭理吧。

說白了,讀小說依然不是一條足夠行得通的路,就如同我們通過影視劇了解金庸一樣,他們也會如此,雖然近些年金庸的影視劇改編變少了,但是他們會有更好的方式和渠道去展現。動畫、漫畫、甚至是段子……

無論改變什麼形式,我相信金庸的武俠一直都會有人喜歡的。就像最早我們喜歡楊過小龍女,後來大家喜歡李莫愁,將來或許他們會喜歡那個神秘莫測的王重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歡的東西,但是金庸的內容足夠豐富和挖掘,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展現,00後會自己找到金庸的魅力的。

反正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金庸已經不需要所有人去喜歡來證明自己,而是我們用喜歡金庸去證明自己的另一面。所以說白了,沒必要。

PS:每個人都會喜歡故事,這是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的。

PPS:金庸的小說是很多個好故事,但是你要找到那個特別會講故事的,畢竟金庸是在幾十年前寫下的文字。十年一代的語言代溝,所以……

PPPS:喜歡令狐沖、喜歡東方不敗、喜歡那個傻傻的郭靖無敵的獨孤求敗就夠了,為什麼非得去了解金庸呢?


等10後長大,00後便會開始了解金庸。
***
答主90後,金老爺子的名字從小得知,然而並不喜歡。
起初,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影視作品,令人嚮往,情不自禁的想要了解作品本身,然而真正看開原作,又覺得節奏太緩,無法直視。
90後凡愛看小說之人,多離不了網路小說,星辰變、斗破蒼穹、斗羅大陸,90後書蟲的成長,伴隨著網路小說的發展。
時至今日,網路小說雖無金老爺子的文筆內涵,故事深度也大大不如,但其節奏行文,卻更加符合現代審美。

就好比:一本書寫了七八萬字,主角還沒登場,這在現在來看,簡直莫名其妙!但金老爺子確實是這麼做的……by《笑傲江湖》
又好比說,網文中有一調侃,大意是:某作主角大發神威結果沒兩天死了,主角其實是他爹,然而主角他爹當主角沒幾天,又死了,真正的主角其實是主角他爹收養的狗……
如果說第一次換主角還勉強能接受,連續換主角,那就是在作死。很不幸,金老爺子這麼干過………by《倚天屠龍記》

出生在90後的書蟲,很難想像,有作者會神經病一樣的各種虐主,也很難想像最先出場,最能hold住場子,有著主角光環,主角身世的人,竟然不是主角。by《笑傲江湖》

並且由於現在閱讀節奏快,大多數90後書蟲看書時,3000字不出主角,一萬字不出吸引人的情節,便會直接棄坑。而金老爺子的作品,初時多是背景介紹,而主角登場……其第一部作品就開始無視初登場優秀者必是主角的潛在認知。

若是他人敢這麼作死,作品早死的不能再死。但是,金老爺子的作品太火,影視作品改了一部又一部,保證了其曝光度。
而其作品又確實優秀,這就導致總有人會愛烏及屋,從喜歡影視作品,到喜歡小說進行過度。且隨著年齡增長,心思沉穩,便會漸漸看得下原作。

答主90後,少時看金庸,棄之不看,如今再看,自覺甚吊!恰此時,00後已然長大。
因此,10後長大之時,便是00後書蟲了解金庸之日。


不請自來,首先,現在00後最愛的娛樂消遣是什麼?
如果在王者榮耀裡邊加入幾個蕭峰,楊過,郭靖等等之類的會不會有年輕人願意去了解這幾個人?
如果來個漫畫家買下版權出個漫畫之類的去傳播會不會有年輕人看?
如果有遊戲公司願意出個類似於黑魂,血源,巫師之類口碑爆炸的金庸故事的遊戲會不會有人來看看原著?(我是因為玩了黑魂,血源和巫師之後才了解了克蘇魯和巫師原著)。
如果在學生課本裡邊加幾遍經典的段落,如果多一些好的金庸系列電影,金庸系列網劇(看清楚,不是電視劇),再來點主題曲(要口碑和人氣都好的歌手)。
只是誰願意做這些呢?資本不願意趟這攤水而已。


首先我是很反對那些說「每個時代孩子們都有自己喜歡的,彆強制他們喜歡你自己喜歡的「
我覺得首先他們並沒要理解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宣傳,而並不是強制;而且說強制的前提是被宣傳者會抵制,然而還沒宣傳又怎知他們會抵制,或者只是跟風的抵制。(打不過,跑,總得打過了才知道跑還是不跑)。另一方面,我覺得要細究」現在孩子所喜好的」。這個所喜好的,是天性使然,還是受環境影響。看什麼言情,玄幻,玩什麼dota農藥,固然 ,他們閱讀或玩的時候異常開心,但是他們為什麼會接觸的這些東西呢?難道這不是另一種強制?打廣告,周邊人宣傳,憑什麼這些可以,而傳播金庸的作品便不可以。我們的目的反而可以更簡單,不是奢望你去閱讀,而是希望你知道,誒,有一個叫金庸的寫武俠相當不錯,順便添加到」稍後在看」裡面。但如果我們不宣傳的話,他們連金庸都不一定知道。而現在人們所推崇的娛樂方式,其實更像是被時代綁架的產物。

我98年生,接觸金庸的時候很晚,是在初三。我原本覺得武俠作品大多十分無聊,射鵰英雄傳聽名字亦覺枯燥乏味,唯一入眼的便是鹿鼎記,甚至將韋爵爺奉為一身孜孜以求的境界。我周圍沒有人讀金庸,我便不知原來優秀武俠作品的存在,更不會說日後要去了解。後來上了初中,數學老師上課經常提到射鵰英雄傳,極力推崇郭靖,我便想要去了解。那時候找劇比找書要簡單的多,找了83版射鵰來看,發現確實好看,於是從此踏上了漫漫江湖路。射鵰英雄傳也成為我讀的最舒服的作品。

我覺得宣傳一事,除了影響一部分路人轉粉絲外,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明白金庸的存在。有這個意識,他們才有可能去翻看,而最後喜不喜歡,則由他們自身決定 。若什麼都不做,單扯「隨性」,首先人們所謂的表現出來的「性」,何嘗不受時代的影響,「上了印刷品的當」,以至於眼界收到限制;另外,「隨性」正如」漫步」,要有路可走,有地可逛,你在這邊來回逛了七八處,我說那邊有個景點不錯,可以去看看,有甚不當?

如何宣傳,我覺得周圍人的影響最大,也相對積極。電視劇宣傳雖為廣泛,但容易讓人對金庸作品有所曲解。金庸作品也可做成RPG遊戲,正如仙劍一般。文案如此之好,不好浪費。不過仙劍劇情雖好,但出場人物過少,配角利用率低,相比金庸作品遜色不少。文學評論我覺得亦是不錯,讓人知道金庸作品並不是庸俗的雜書,其文筆是相當不錯的。

這幾年來我常常碰到一些相見恨晚的作品。金庸是其一,還有仙劍遊戲。我認為最可惜的,便是錢鍾書的作品。錯過了這麼多,我不由小家子氣地埋怨到,怎麼沒人強制給我看這些東西?


如果要做到大眾的流行,那麼答案只有劇,可惜這件事上我們都是吃瓜群眾。然而,如果只是想勾搭隔壁家的小朋友,那你只要會忽悠就行。(被人家父母打的概不負責)
作為常年愛好獨特的怪小孩,忽悠這件事我常干。
忽悠人,得從他喜歡的東西入手。比如他喜歡看點古文,混混古風圈你可以和他說逍遙遊里藐姑射之山那個「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吸風飲露的女子其實和小龍女異曲同工,說張三丰如何化書法為拳法,說任盈盈令狐沖名字里那句「大盈若沖」的梗,說九陰真經其實是道德經的改編,看看這才叫天下文章一大抄。
他要是喜歡日本漫畫里的熱血男主,你可以和他聊聊笨小子郭靖,中二少年楊過,放浪不羈的令狐沖,有款有型的。
他要是感性一點你可以和他說「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惜我偏不喜歡」
說「我偏要勉強」
說「塞上牛羊空許約」
他被你忽悠著可能就去看了,至於看過之後喜不喜歡那就看緣分了
為什麼要費這功夫?因為我真的很想找個人聊武俠啊。
人生有點寂寞。


雖然很想三連一發「用電視劇啊!」「用電視劇呀!」「用電視劇哇!」

但冷靜下來,真的感覺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一個人的命運,既要看個人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這話一點兒也不假。

金老的作品,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出現在了它們最適合出現的時代。

金老作品中最迷人的,個人認為並不是眾多精妙的武功招式和大氣恢弘的武林世界觀,而是作品中越來越厚重的人生探討、兒女情長和家國情懷。這點參考下圖中金老各作品的完成時間不難看出。

而這些作品,恰恰出現在了一個國家既不統一,也不很強大,但擁有未來希望的、轉折的年代。那個年代裡,仁人志士的愛國,很多時候是要拋頭顱灑熱血的,即便自己不用這樣做,耳濡目染走過戰爭年代的老一輩的種種,感受一下身邊的現實,也很容易和金老作品中的那些慷概悲歌產生共鳴,國家的情感和作品中的情感同步,所以作品能夠得到很好的認可和傳播。

同時,在這個年代裡,因為技術條件的原因,和文化產品的匱乏,人們能夠通過電視、書籍和口口相傳創造出一份共同記憶,感動著同一份感動。

而現在,國家則處在另一個轉折期,雖然仍未真正統一,還有很多事情有待解決,有些問題還很嚴重,但國家已經開始富裕了,也已經相當強大了,遠不是那個整個國家都時不時感覺被欺負,仁人志士動不動就要拋頭顱灑熱血才能救國的年代了。

所以自己認為,主動讓現在的00後更好地了解金庸作品,最關鍵的不只是形式,而是賣點的側重。

我想,把推廣重點放在作品本身最精華的部分,很多時候,並不是最好或者說最合適的選擇。推廣的重點,是作品中最容易引起普通人興趣和爭論的東西,這個興趣和爭論,也要按不同的時代側重推廣。

小說原作的文字魅力,自然無可替代,有些句子,不融入到原著的情境中,是絕對體會不到那份感動的,而這些也自然有真正喜歡的後人來發現和挖掘。

但這不是能夠期待在推廣上大所作為的重點。

「酒好不怕巷子深」,確實適合絕大多數名著,也不失為缺乏資本支持的小眾精品的無奈出路,但對於金庸作品這種曾屬於全民記憶的存在,並不合適。如果金庸作品最終發展到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地步,實際上是非常失敗的。

如果說金庸作品過去的傳播,重點在於那份超脫日常生活的武俠夢想,和人生思考與家國情懷的傳遞與分享。現在的重點,或許更多在於一定程度上擺脫傳統印象,讓金老的作品暫且卸下厚重的包袱,再次「輕裝上陣」,重拾話題性,更時髦些這點。

現如今,側重點仍放在金老作品中的人生探討和家國情懷上,或許並不合時宜(因為國家的大環境已經改變很多了,雖然還是要自強,但已經是「星辰大海」的那種自強了,也可以說,實際上很多人是更喜歡「星辰大海」的想像)。同時,在更多人更重視「小確幸」的時代,個人成長和戀愛故事,或許才是更適合一些的推廣側重點。

金庸作品有龐大且非常有擴展性的武俠世界觀、有很具話題性的人物對戰(比如各種比武帖)、各種CP的竟爭(幾乎所有帶感情元素的話題作,CP之爭都不可避免,並且熱度往往也最高),側重任何一點,都足以炒熱。

金老的作品可以一如既往地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只要製作足夠精良(標準為比同期絕大多數的電視劇要好,有合適的演員或者當紅明星參與),作品的招牌就不會貶值,資本的支持也會延續。

而推廣方式上的擴展,金老的作品可以隨電視劇的重拍,或周年紀念等等話題,改編成單機的戀愛遊戲(比如《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鹿鼎記》這些),金老的作品也可以改編成聯機對戰的手游或者劇情向手游(比如《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射鵰》三部曲這些長篇作品),或是重視音畫效果的視覺小說(比如《越女劍》等等短篇作品),以及製作比較精良的長篇動畫,融入這個「泛二次元」的時代,讓人物更加具象化,門檻更低、更生動、更鮮活地傳遞下去。而非將金老的作品看似合理地「名著化」,給他們貼上過於厚重的標籤。

去厚重化、輕名著化、重具象化,或許是個比較適合現在的推廣方向吧。

就是這樣的想法吧。


謝謝邀請,我說最近怎麼這麼多邀請我答金庸啊?張公子分析的很詳盡很棒,珠玉在前,真的不好獻醜。

勉強說兩句吧,除了張公子提到的影視化漫畫化具象化,我就講講推原著吧。

《笑傲江湖》,如果要我只推薦一部金庸小說,我會推它;如果要我推薦一部給劍橋或牛津某個教授翻成英文,我同樣會推它。倒不是說我毒唯,笑傲天龍鹿鼎我一樣的愛,不分軒輊。

為什麼是笑傲,大家都知道這本書寫政治。我初中第一次讀到後記作者就這樣說,然而我不懂,政治是什麼啊,為什麼說裡面的人物是政治人物,余滄海是,岳不群是,左冷禪是,方證沖虛是,任我行是,居然連林平之都是,我不懂,葵花寶典影射什麼,向陽巷,東方不敗,劍宗與氣宗兩種路線之爭,欲練神功,引刀自宮,這些我現在當然懂了,可是當時十三歲的我,怎麼可能懂呢?

不懂這些,我照樣看的津津有味。單單故事人物和文筆,就足夠吸引我了。我第一遍讀完後的印象,至今還記得,那微雨下的衡陽城,煞是讓人感覺到惆悵與不安,非非略帶邪性的玲瓏剔透,儀琳背負令狐去往野外,偷瓜,講笑話,彩虹,瀑布,公主夢,思過崖上令狐沖的狂喜與悲苦,風清揚的寂寞,岳不群的陰險與無奈,岳夫人的颯爽,黑木崖上的詭異,這些我第一遍讀的印象,至今隨著重讀不斷強化。

我認為笑傲不是金庸最好的,但絕對是弱點最少的作品。這是我推的一大理由。天龍太過光怪陸離,鹿鼎記非典型,至於書劍碧血劍什麼的,別傻了,還幻想讓人從頭開始看一遍嗎,人家只會覺得,金庸也不過如此,梁羽生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明明有幾部寫的蠻好的,可惜爛作太多,讀者一開始讀的是什麼慧劍心魔就糟糕了,梁的新增讀者少有這方面原因。

笑傲是金庸後期小說技法爐火純青的產物。鹿鼎記文學價值最高,裡面的女人刻畫得遠遠沒有前期作品用心,有些段落比如韋小寶捉弄鄭克爽的文字是現在網文裡面意淫文的爛斛,品味不算高。這是鹿鼎記的兩個缺陷。

笑傲除了最後的十分之一有些略顯凌亂之外,整體最圓融完整,像恆山派的劍法。

而且,重點來了,它的價值觀。其實,說它是政治寓言,我更認為是一部談自由的書,而且,是中國長篇小說里談自由最具深度與廣度的書。大到極權社會裡知識分子的自處之道,小到愛情對情人的約束。

這種自由,不是西方的,是中國人的,東方文化里的,帶著鐐銬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讀者覺得令狐沖並沒有做到真正的洒脫的緣故。

所以我前頭說推薦翻譯的話首推笑傲,就是它的普世接受度,而且沒有時代背景,別人易接受,易看得懂。西方寫自由的作品極多,一九八四就是傑作,也許會有興趣瞧瞧這部東方的作品。

而對十八歲以下的小朋友,同樣如此。


為什麼一定要去著急讓00後去了解金庸?是因為金庸寫的東西跟不上潮流嗎,還是因為金庸的小說比不上起點日更兩萬字的小白文。
我95年生,什麼時候開始讀金庸呢,大一的時候。大二的時候又讀了古龍,說真的,我很喜歡金庸,更喜歡古龍。
在這之前我讀過天蠶土豆的《斗破蒼穹》,耳根的《仙逆》,九把刀的那些年、二哥哥很想你、殺手、功夫,也讀過席慕蓉的詩,季羨林的散文,甚至讀過半本論語,也看過故事會。
可是,我還是喜歡古龍,喜歡金庸。
我不是很理解,為什麼一定要求00後去了解金庸?其實人成長到某個階段,自然會發現好的東西。要是我讀初一的時候你非要我去讀金庸,對不起,我覺得斗破蒼穹好看多了。要是你非要求那種青春期少女少讀郭敬明的垃圾文章,對不起,她們就是告訴你她覺得小時代是最有內涵的。
每個階段都有那個階段的認識,強求不得。有時候真的是一種機緣,我第一次讀完席慕蓉的6卷詩是在初中,因為我覺得要是寫情詩說不定用得上。哪裡會有孩子一出生就有成年人的品味?
麥子總是一茬接著一茬,郭敬明寫的東西再垃圾,總有那一茬的少女,怎麼割也割不完。
很多書,要經歷的事情多一些,才會有味道。在還懵懂的時候,過早去品其滋味,難得真諦不說,以後也會因為年幼讀過而失去了初次品讀的樂趣。
興趣要是強加了,反而就噁心了。讀書都不能自己選擇嗎?那就失了真諦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武俠第一;笑傲江湖,小說第一」?
關於陸小鳳系列的章節目錄,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金庸大師和古龍大師筆下最令你感動的愛情是什麼?這兩位大師對愛情的描繪有什麼不同,誰更厲害?
《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如果林平之當年撿到的是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笑傲江湖》的故事會有什麼發展?

TAG:武俠 | 武俠小說 | 金庸 | 金庸小說 | 0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