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戰國時楚國不向南的大塊空白地擴張(今天廣西,廣東,台灣一帶等),而要和北方那麼難打的諸侯國打?


許多人提到的氣候是其中一個原因。更主要的是當時中國政權科技、經濟、制度等各方面落後,周朝建立時,全國至少仍有七百個國家(部落),儘管各大霸主在長年累月中兼并了許多,可是春秋時期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官僚制度,主要還是由貴族掌權,戰國時期七雄才以變革爭鋒,其中以秦朝變革最為徹底脫穎而出。其中秦國雖然佔據巴蜀之地,不過主要還是取其人口,對巴蜀仍沒有太大開發,可見當時開闢荒涼之地有多困難。蜀地的經濟、文化、科技大幅度上升是在劉焉、劉璋、劉備、劉禪割據政府時期,那時各方面才逐步追趕中原。

按說楚國鼎盛時期已然夠大,單一版圖來算,楚國曾是當時世界最大版圖(說法存疑,出自《楚國八百年》)。倘若當時楚國能大幅度開發長江兩岸地區,並妥善控制各地勢力,中原無一政權是楚國敵手。

所以版圖大小是沒有意義,領土開發程度才最重要,佔據多少地盤,並能動用當地的人力物力才是根本。南方地區文明遠不如中原,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科技都遜於北方,蠻族部落因文化關係,大多也不服從政府。楚國為了管理廣闊的領土,催生了縣制,藉此消弱貴族以達到中央集權。至於中央集權有多麼重要?在春秋時期國家的力量不集中,國君沒法動用國中所有軍事和財力,空佔有諸多領土而不能使用,戰國七雄的變革方向都是以消弱舊貴族為方向,以此鞏固中央力量,真可謂成功者勝。楚國的衰弱時期通常被認為是在楚懷王變革失敗開始,沒有完善的制度,楚國盲目擴張領土只會因為無法消化而陷入長久內亂中,甚至還多增添人力和財力去維持地方穩定,卻得不到任何好處。也請題主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口分布,當時的人口對全國土地的開發程度有十之一二已是不錯。

如果《史記》記載屬實,王翦滅楚時總兵力六十萬,而楚國有記載的兵力是項燕十萬,根據兩國的體制而言這是合理的。並非楚國出不了更多部隊,楚軍應當有與秦軍相若的軍隊,只是動員力遠遠不如秦國,一次性能集中的軍隊有限。秦國對楚國屬於文明對野蠻的碾壓,不信題主去玩《文明6》,體驗一下文明的可怕。

漢武帝劉徹消耗國力主因不是與匈奴交戰,而是強行開拓隴西各郡,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為此消耗大量財力在沒有經濟基礎的地方建立經濟區域,人口遷移就導致民怨不斷,送過去的錢糧在短時內有去無回,若非有文帝、景帝留下的家底,根本耗不起。數百年前的楚國又怎麼可能向劉徹學習?

再說真正開闢兩廣的秦始皇,任囂和趙佗的十萬秦軍歷時四年才平定南越地區,打下以後為滿足秦兵需求,還要從中央請求派遣女子下來與秦兵婚配,高貴的中原男子與蠻夷地區女子婚配還是有心理障礙。後來趙佗治理越地,作為表率與越地女子結婚,才令中原勢力在本地紮下根基。說來歷史上的版圖雖給南越國版圖畫到兩廣以及越南地區,不過南越國的經濟中心就在番禺、龍川、博羅等地,全都是珠三角地帶,再往廣西那邊去其實已沒什麼經濟勢力,其支配力度亦不強。南越國建國93年,實際上是相當於該地區的武林盟主,而不是能夠統一支配全境的中央集團政府。

劉徹後來使用牛頭人之計,讓邯鄲樛氏與她的情人安國少季策動南越國內亂,輕易就瓦解了趙氏與當地土著勢力呂嘉的關係,最終在大漢的鐵騎前進下,呂嘉亦不過是個螳臂當車的歹徒。漢將路博德將呂嘉首級獻給劉徹時,劉徹正在汲縣,他大喜之下,改新中鄉為「獲嘉縣」,並置縣,屬河內郡。劉徹將呂嘉的子孫宗族全部遷徙到了四川一帶,置不韋縣,以彰先人之惡。這是又一次文明戰勝野蠻的經典案例。

到了清代的林則徐那時,廣州已成為通往海外的門戶之一,意義截然不同,而那時中國人口多達四億,而秦國統一中國時的人口不到三千萬。林則徐當時才深感於國人對海外世界的無知,有意識加強對西方各國認識,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評論下知友趙紫糾正,實為魏良圖所說),與外國人傳入鴉片做長久戰爭,並念出幾句詩:「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意思是指林則徐出門時總是心懷坦蕩,並不顯得悲哀,可謂是談笑風生的人生態度。顯貴的身份並非生來就有,也是要靠自身努力。三島是指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意思是說回想我在廣東身經百戰的日子,實在見得多了。你們這些小朋友輕薄的語言想把我批判一番?幼稚!趙老送燈台,一去無回。林則徐鄙視這種無聊的話,回復說:「你死我都未死啊!」

當然,後面還有兩句詩,我就不念了。中國數千年發展史是一步一步走科技、制度、文明中走過來,中國的意義絕不只是領土大小而已,前人打下的根基非常重要。


《史記·樂毅列傳》「薊丘之植植於汶篁」。
《漢書·地理志下》說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
《史記·貨殖列傳》也說,擁有「渭川千畝竹」者,「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戰國時期乃至秦漢初期是溫度是比現在溫暖的多,乃至於在秦地都有竹子生產,再從一個側面來說,我國文獻有這樣的記載:

《戰國策·楚策》: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駭雞犀就是犀牛角,實際上犀牛皮也是重要的制甲原料,可見春秋戰國的長江流域是有犀牛的。這也印證了當時氣溫是比現在高的。
那麼論證氣溫高和楚國人向南擴張乏力又有什麼必然關係呢?
氣溫高意味著諸如嶺南閩越之地比現在更為生態環境更加惡劣,更難以讓人生存,文獻中有這樣的文字:

《漢書 ·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記載淮南王安諫伐閩越書說:「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

可見既使使百年之後的東漢時期,這些南方地區都是難以開發的。如果還不能理解的話,可以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19世紀中葉歐洲人才有能力深入到撒哈拉以南地區,而不是僅僅在海邊建立據點。原因是發明了更有效的藥物之前,歐洲人對於非洲深處的殖民行動都是因為各種疾病所打敗。
長江流域的開發還得到晉朝衣冠南渡之後才見成果。
再說了,楚國可是立志於爭霸的國家,春秋和晉相愛相殺那麼多年哪來精力去管那種不毛之地啦!(劃掉)
有贊再說說


楚國是享有百越,特別是揚越、閩越、駱越三大族群宗主權的。史記記載: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對於開發南方,先不說氣候,參考一下三國時期吳國對交州治理的總結報告,感受一下漢末南方開發的歷史進程,該報告文體為《疏》,作者薛綜,時任合浦、交趾郡太守,全文如下:

「昔帝舜南巡,卒於蒼梧。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則四國之內屬也,有自來矣。趙佗起番禺,懷服百越之君,珠官之南是也。漢武帝誅呂嘉,開九郡,設交址刺史以鎮監之。山川長遠,習俗不齊,言語同異,重譯乃通。民如禽獸,長幼無別,椎結徒跣,貫頭左衽,長吏之設,雖有若無。自斯以來,頗徙中國罪人雜居其間,稍使學書,粗知言語,使驛往來,觀見禮化。及後錫光為交址,任延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為設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學校,導之經義。由此已降,四百餘年,頗有似類。自臣昔客始至之時,珠崖除州縣嫁娶,皆須八月引戶,人民集會之時,男女自相可適,乃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址糜泠、九真都龐二縣,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為俗,長吏恣聽,不能禁制。

日南郡男女倮體,不以為羞。由此言之,可謂蟲豸,有靦面目耳。然而土廣人眾,阻險毒害,易以為亂,難使從治。縣官羈縻,示令威服,田戶之租賦,裁取供辦,貴致遠珍名珠、香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奇物,充備寶玩,不必仰其賦入,以益中國也。然在九甸之外,長吏之選,類不精核。漢時法寬,多自放恣,故數反違法。珠崖之廢,起於長吏睹其好發,髠取為髲。及臣所見,南海黃蓋為日南太守,下車以供設不豐,撾殺主薄,仍見驅逐。九真太守儋萌為妻父周京作主人,並請大吏,酒酣作樂。功曹番歆起舞屬京,京不肯起,歆猶迫強,萌忿杖歆,亡於郡內。

歆弟苗帥眾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討,卒不能克。又故刺史會稽朱符,多以鄉人虞褒、劉彥之徒分作長吏,侵虐百姓,強賦於民,黃魚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賊並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離喪亡。次得南陽張津,與荊州牧劉表為隙,兵弱敵強,歲歲興軍,諸將厭患,去留自在。津小檢攝,威武不足,為所陵侮,遂至殺沒。後得零陵賴恭,先輩仁謹,不曉時事。表又遣長沙吳巨為蒼梧太守。巨武夫輕悍,不為恭服。(所取)(輒)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騭。是時津故將夷廖、錢博之徒尚多,騭以次鋤治,綱紀適定,會仍召出。呂岱既至,有士氏之變。越軍南征,平討之日,改置長吏,章明王綱,威加萬里,大小承風。由此言之,綏邊撫裔,實有其人。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禍福尤甚。

今日交州雖名粗定,尚有高涼宿賊;其南海、蒼梧、鬱林、珠官四郡界未綏,依作寇盜,專為亡叛逋逃之藪。若岱不復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檢攝八郡,方略智計,能稍稍以漸(能)治高涼者,假其威寵,借之形勢,責其成效,庶幾可補復。如但中人。近守常法,無奇數異術者,則群惡日滋,久遠成害。故國之安危,在於所任,不可不察也。竊懼朝廷忽輕其選,故敢竭愚情,以廣聖思。「


國家不在於大啊,那時候南方蠻荒煙瘴之地,沒有人口,缺少耕地,多蛇蟲猛獸加上各路蠻夷,收不上稅,出不了丁,純屬垃圾地盤,外加當時的行政管控能力也是鞭長莫及,別看都是南方長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可遠著咧,中間山高水險,後世秦始皇收嶺南還得先挖個靈渠呢,政令不通,交通不利,即使佔了片原始森林收了群「嗚嗚嗚」的野人,你管理成本也太大了。所以後來三國時間也是一樣,東吳地盤那麼大,為啥總在曹賊面前硬氣不起來?也是因為地盤雖大都是辣雞地盤,沒人口沒耕地沒交通,土坷垃里榨不出油水呀。


到了明代,廣西和雲貴一帶仍被視為瘴癘之地,人煙荒蕪不說,瘴毒瀰漫野獸叢生,民風極為兇悍。得罪權奸劉瑾的王陽明被發配至貴州龍場驛,在大禮議中得罪皇帝的楊慎被嘉靖發配至雲南,可見在明中期,這些地方仍是不適於居住的地方,更何況是距離明朝千百年的戰國時代。


為啥蒙古帝國不向西伯利亞擴張?還不用打仗,多好啊!什麼?那裡生活不了?既不能放牧也不能種植?我管你那麼多呢,不向富庶的地方擴招反而去花大力氣開發無人區,題主如果是楚王,秦王做夢都能笑出聲。


氣候熱,中原都有大象~南方是熱帶雨林吧大約…
估計就是蠻荒的印尼…


我也很困惑,北上廣深城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一萬人,就業競爭很激烈,可為啥廣大三四線的青年還要往那裡擠而不是留在老家的廣闊天地呢?


歷史行進到戰國時期,各侯國之間的爭奪由城池轉變為土地和人口,為了應對連年的戰爭,人口的重要性又在土地至上。楚國作為戰國時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長江中游和淮水之間肥沃的耕地,雖然南方有大面積的無主土地,但是因為氣候濕熱(有證據表明當時的杭州西湖在秦始皇東巡時期還是一片海灘),而且主要以山地密林為主,再加上楚國雖有吳起變法,可只是流於表面的吏治和軍力改革,沒有觸動政治體制,導致王令不出百里,各世族根本就不會同意花費巨大的代價去開發。還有就是楚國本身骨子裡的自卑感,既想向中原文明靠攏,獲得認可,又怕被中原的文化給同化(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性),導致整個重心都向北方中原傾斜,若即若離。


楚國的一支一直打到了雲南,建立了滇王國。


地圖上空白不代表那裡是無人區,楚國南方一直是百越的地盤,後來漢朝的時候對付百越的地盤,後來漢朝對付百越仍花了不少力氣,更別提還要面對來自北方的巨大軍事壓力的楚國了。
楚國也嘗試過向南方擴張,曾派部隊佔領雲南,但後來雲南和楚國本土的道路被秦國切斷,當地的楚軍就自己建立了滇國。


很多軍事愛好者,甚至很多歷史愛好者,對大自然的力量一無所知,更對千百年人類活動(尤其是中國這樣強悍延續的農耕民族)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或曰破壞)一無所知。

他們以為當時的江南充其量如現在的荒蕪農村,卻想不到其時的江南不比亞馬遜叢林差到哪兒去,在鐵器農具普及到農民手中之後也要很多年人口才能大量拓荒到嶺南。


廣西當時也不是空白的地方啊,百越聚居的地方,廣西那時候有西甌和駱越兩個國家好像。
嶺南氣候濕熱且開發程度比較低,在當時以農業為主以人口多少來保證國家實力的年代中原地區自然是很吃香的,要不然為什麼會有逐鹿中原而不是逐鹿嶺南~


作為一個廣東人來答一波題吧
本人潮汕人,由於十年浩劫甚少波及家鄉這邊,所以這邊很多家族祠堂還有傳承千年以上的族譜,很多人甚至知道自己祖先千年之前在河南養大象,千年前的河南產大象,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所以雖然河南現在基本沒有大象但是卻稱為豫,豫字拆開就是予象,證明古代河南其實是有大象的,不然誰會拿跟自己地區毫無關聯的字做象徵,再加曹沖稱象的故事,可以說當時中原地區氣候是有大象的,大概就跟現在雲南那邊差不多。
所以看歷史的時候不能光以現代眼光看待,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都產大象,更往南可能真的特別蠻荒不適合居住,現在的兩廣地區跟兩千年之前的兩廣很可能同個地區但是氣候條件相差甚大,後來氣候才慢慢變化成現在這樣,如果你是楚王,也肯定是選擇進攻中原啦。


作者:zhen-lia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045711/answer/1377506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天通西苑三區小區的物業管理怎麼樣

天通苑目前包括746棟住宅及非住宅建築,總建築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常住人口超過28萬人。這是什麼概念?對於身在北京的人來說,天通苑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雖然號稱是一個社區,事實上,28萬人的規模,已經相當於法國第五大城市——里爾核心城區的人口規模。目前是亞洲第一大社區。

天通苑西三區物業是在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鎮天通苑西二區19號樓底商第三方管理中心!物業電話:010-84812770

天通苑西三區物業費為0.55元。屬於生活成本低的社區!

0.55元/每平米

小區住戶對天通苑感覺最好的是安全,很多業主都提到,天通苑的24小時安保。樓門不是業主不得入內,只有在業主的帶領下才能進入。天通苑佔地面積約48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600多萬平方米,因為天通苑社區過於龐大,沒有權威數據顯示具體的住戶數目。

作者:cushi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93354/answer/772290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1、因為越南土著人口實在太多,兩廣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向越南滲透
西漢時廣西廣東越南三地的人口情況:
南海郡(廣東9萬),秦置。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
鬱林郡(廣西7萬),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
蒼梧郡(廣西1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
交趾郡(越南7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有羞官。
2、歷史上的三次人口南遷沒有波及到越南
東晉南遷------實際南遷人口大部分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兩廣這時還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唐末南遷------嶺南(廣東廣西)人口增加
南宋南遷------越南已獨立,宋時兩廣已經開發了,流放只能去海南島了(比如蘇軾)
在明朝以前,戰亂幾乎是人口遷移的唯一動力(唯一的例外是西漢遷移人口到河西走廊)。明中後期以後,中國人口急劇膨脹,巔峰時在1.5億到2億,饑荒是一個很重要的遷移因素。不過兩廣和福建饑民大部分走海陸去了東南亞

北京一個小區都比現在一個省的人口多了,好比今天去撒哈拉沙漠開發,蘇聯開發西伯利亞不不如開發歐洲霸權一個道理


參考16世紀到21世紀的俄羅斯,只要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向歐洲方向擴張


相當於今天問你怎麼不搬到藏北無人區生活,那裡有可愛的藏羚羊。。。


那個時候,地不值錢,人才值錢。


樓主這個問題本身就問錯了,楚國其實也在往南開發的,起碼廣東一帶他們是進入了。人擴張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利益需求的。廣大南方當時是很落後的地區,就好比我們現在出去旅遊一樣,一個既沒有風景又沒有歷史底蘊的地方你會去么,不會的。擴張領土也是一個道理,兩廣一帶一直到北宋時期依然是很落後的地方,是發配犯人的地方。
廣西基本上是明朝才納入中央的管理,台灣是清朝時期才重視起來的。更何況是2000年前的春秋時期了。


「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史記·貨殖列傳》
「誼(賈誼)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 《漢書·賈誼傳》

河南人賈誼被貶到長沙的時候,都受不了長沙的氣候,覺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秦漢戰國時期,連長沙的氣候中原人都受不了,更別說去開發廣東廣西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以蠻夷為恥的秦國文化不如中原,天天我蠻夷也的楚國文化可以與中原分庭抗禮?
齊桓公伐楚,管仲為什麼只指責楚國「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指責楚國僭越稱王?

TAG:中國歷史 | 戰爭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周朝楚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