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是不是一部向大河劇靠攏的電視劇?
網文影響下的影視劇而已。
網文作者一般都是年輕人,除極少數外,大多數都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政治鬥爭,但又因為字數賺稿費的緣故,被迫把自己不懂的東西寫得非常細緻。這就導致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網文中的政治鬥爭往往顯得小家子氣,又充滿了各種不可理喻的無法讓人理解的「裝逼式迷之吹捧」。
比如《軍師聯盟》中前幾集的衣帶詔事件,說實話。按照劇情,司馬懿不過一個小年輕,作為劇情中描述的大特務頭子郭嘉居然對司馬懿「迷之信任」,荀彧也對司馬懿「迷之信任」,最後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摧毀了另外一個小年輕楊修的很粗糙的陰謀,然而就這麼一點雞毛蒜皮小事,弄得曹操、荀彧、郭嘉這些大人物忙裡忙外,讓人蜜汁尷尬。
說實話,如果歷史上真有司馬防參與衣帶詔,要麼像歷史上的曹操像處置楊彪一樣投鼠忌器。要麼像劇中設定的比董卓還殘暴的曹操一樣,連漢獻帝在大庭廣眾之下都被那樣羞辱了,老曹還有什麼能顧忌的?全咔嚓了事而已,用得著為了幾個小年輕這麼勞神?按劇情中的敘述,司馬懿、楊修之輩在當時能有什麼號召力?有號召力的他們的爹都被嚇得尿褲子,老曹想怎麼蹂就怎麼蹂了,楊修就一個官二代網路大V、司馬懿就一個設定模糊有點小聰明的普通官二代,曹操會考慮這些小人物咩?
說白了就是啥呢,沒必要為了展現司馬懿的能力,加這樣尷尬的劇情。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能只憑主觀能動性就無視客觀規律。作為一個普通官二代的司馬懿,即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法超越身份拿自己的生命當賭注去救劇情中參與反曹的父親。這就像曹操年輕的時候,鞭打蹇碩叔父,結果惹出一堆麻煩,還要靠自己當太監的爺爺出面。同樣像12歲的陸遜,也沒有本事在孫策入侵廬江時,協助自己的從祖父陸康大破孫策,提前出頭(我懷疑以後誰要是拍《陸遜傳》,肯定就會畫蛇添足加上12歲神童陸遜為難孫策大軍甚至大破孫策結果被陸康豬隊友弄砸一切的狗血橋段了)。
人的能力是學習、鍛鍊出來的,不是一跳出來就經天緯地的。
然而為了延長劇情,編劇又缺乏更大的想像力,就只能這麼演繹了,就只能能人能到底了,而且還能得非常尷尬,讓大人物的動機非常無腦。
而網文中,往往就很流行這種橋段,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網文很多難出精品的原因。原因不外乎就是連村莊宗族鬥爭都不了解的作者,卻要靠腦補來全景展現最高層政治鬥爭的細節,無異於乞丐臆想皇帝天天用可樂洗腳、用紅牛洗頭。
因為網文流行,新IP不多,老題材被翻拍太多的緣故,這類風格很類似網文的歷史劇現在也是越來越多了,比如《羋月傳》中的宮廷鬥爭,天天下毒、下毒……《大秦帝國崛起》中白起人設的塌陷式尷尬……《楚漢傳奇》中的各種尷尬……以及《英雄曹操》《孔子春秋》中的各種莫名尷尬。
其實說白了,就是畫蛇添足。既然編劇或原著作者,對高層的政治鬥爭不大了解,那麼揚長避短就行了,何必要細緻到刻畫每一個細節啊。虛化處理,留下懸念多好。
而如果要提一提敝熊心目中好的影視劇,咱覺得就這三類:
1、編劇懂或者略懂政治鬥爭,這類不可多求,比如二月河的作品,如《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便是佳作。以及現代一些很不錯的官場劇也是此類,比如《人民的名義》這類的。
2、不展現政治鬥爭細節,揚長避短,將側重點放在軍事或者個人歷程上,比如《東周列國》《三國演義》《走向共和》這類的。
3、直接扔下歷史劇的架子,走古典袍帶書路線或者現代武俠路線,大夥圖個樂呵的。比如老版《隋唐演義》、《水滸傳》,甚至新加坡的戲說劇《絕代雙雄》,近年來的架空劇《琅琊榜》。
不過說實話,《軍師聯盟》雖然劇情尷尬,但演的還不錯,俺湊合能看下去。
官渡大戰,字幕帶旁白幾句,曹操、楊修一邊行軍一邊比賽猜猜謎語,司馬懿看看地圖,然後甄姬一出現,就算是結束了,這戰爭戲一筆帶過的省錢套路,倒是和這兩年的大河劇(我主要是針對真田丸)挺靠攏的…
……
上面一段純屬開玩笑,貼一段正經的。
第十三集司馬朗和司馬懿的兄弟之爭,讓人想到《真田丸》里的「犬伏」一集。真田氏分家,兩頭下注。司馬氏卻不能。好在兄弟間的爭端和為難,在春遊中結束。我看大河劇,《龍馬傳》《花燃》《真田丸》一類,實在羨慕裡面溫情脈脈的家庭戲,平淡溫暖,令人感動;而國產古裝片中的家庭戲,多是苦大仇深、或者陰謀詭計。如今終於在國產古裝片里也看見了這矛盾偶現之後的溫情一幕,心曠神怡啊,難得難得。「大河劇」比較嚴謹那已經是《德川三代》以前的事了。《阿江,公主們的戰國》、《花痕》還有今年的《女城主直虎》都比《軍師聯盟》槽點大……
其實從關毛老哥這裡我也能感受到一樣的尷尬,舉個例子,同樣是郭嘉對司馬懿充滿信任。《火鳳燎原》里通過家世,財力,做事一步步來建立老四對司馬2的信任程度。而在《軍師聯盟》中一開始就迷之信任,前面一點鋪墊都沒有,甚至讓我懷疑是不是編劇腦補成大部分人都是看過《火鳳燎原》的?
什麼叫政治鬥爭?一步步不亮刀子的勾心鬥角。
什麼叫勾心鬥角?權衡利弊後一步步亮出下一招。
至於說《軍師聯盟》是不是靠攏大河劇,暫時不用。從目前幾局來看,你就當它是架空背景的同人劇。儘管會有明顯的尷尬,但是在用心程度上已經很不錯了,後續可以慢慢來看
看了一下,倒也不覺得這部劇多精彩。故事近於架空,沒必要摳歷史細節。能看到很多同ip其它作品的影子,敘事推進以及戲劇衝突有點套路痕迹明顯的毛病,露出來了。
不知道是不是類型化的步子邁得太大所以扯著蛋了。
不過我個人感覺觀眾對此類作品似乎應寬容一些。存心不做好東西,儘力去做一個東西,差別還是很明顯的。對於後者,值得一定程度的尊重。
就像小時候課文里那個製作凳子的愛因斯坦一樣。凳子好好做總會越來越好的。最近再追這部電視劇,我挺喜歡的,但是總覺得有點什麼地方怪怪的~
在我看來這個劇開頭到現在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荀彧,在曹操還是司空的時候就當著文武百官誅殺反對他的大臣和董貴人婦女,甚至當面評說漢獻帝是「刀都不敢拿的子孫」而當時荀彧對此毫無異議,為什麼等到了曹操當上魏王的時候才一反常態對曹操不是漢臣表示反對,之前早已昭然若揭了好嗎?!
這是一部好劇,諸位演員演技到位,于和偉的曹操蕩氣迴腸,但是我覺得這部劇不宜被拔得太高,最多也就是和《琅琊榜》《甄嬛傳》一個水平線的,甚至我覺得很像是男版的《甄嬛傳》,但是看這部劇總覺得有點彆扭,其實之前看《大秦帝國》我這種想法就很明顯了~
就是我覺得有必要在劇的開頭加上那句TVB著名的開場白「本故事純屬虛構」我認為不光爛劇害人,好劇也害人,很多孩子看完了《勝利即正義》就覺得律師應該是古美門那樣的;看完了《大秦帝國》就覺得大秦才是天命所授,是依法治國,是正義的化身;現在看完了《軍事聯盟》(什麼破名字)又開始謳歌張春華和司馬懿之間的愛情,覺得曹丕同志是個人畜無害的「大黑牛」總覺得哪不對...
當然,電視劇嘛,本來就是戲說,沒有什麼匡扶正史的責任和義務,其實《三國演義》也不是正史,但是如果看一個電視劇就當一次真兒那我覺得就不好了,我記得最好笑的是以前B站還是哪看張紀中版《西遊記》留言下面有個特別醒目的一行字「孫悟空連大鵬鳥都打不過,張紀中去死吧」好吧,張導把吳承恩的鍋背了....
就是很奇怪,我也知道看個電視劇你不能較真兒,甚至看歷史類的視頻也不能較真,但是我看到B站上
@幻想淺綠
做的視頻,檀木里飄過宋朝GDP站亞歐非大陸的60%,我作為一個「宋粉」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尷尬....
但是我還是很高興李晨來演曹丕,儘管有些地方差強人意,但是他總算擺正了作為一個演員的位置,再不演點好劇,大家就真的只記得《跑男》上的大黑牛了,以前我說為什麼心疼黃磊,因為我看過《橘子紅了》《四世同堂》但是現在的小孩就不知道了,他們只記得《爸爸去哪兒》里的「黃小廚」只記得《極限挑戰》里的「神運算元」我不知道黃磊怎麼想,但我總覺得挺可惜.....
再就是我不喜歡中國這類古裝劇的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古裝劇都是錦衣華服,講的都是帝王將相,屋子裡也是金碧輝煌,現在連司馬懿和張春華都能看出一股子《天仙配》的感覺,這樣對嗎?我不知道,我當初看日本大河劇的時候,看《功名十字路》《坂上之雲》《龍馬傳》《平清盛》和《八重之櫻》裡面很多人都是很髒的,就好像剛從泥地里爬出來的「泥猴子」而中國這些電視劇衣服永遠很乾凈,我不喜歡這種很乾凈,在日本的電視劇里你能看到裡面很多百姓是很苦,很窮,很臟,甚至是命如草芥的,我們沒有這種體會......
就好像我們抗日劇里很多八路穿槍林彈雨而不死,百發百中斃敵軍一樣,不真實~所以當我看到《血戰鋼鋸嶺》才覺得頭皮發麻,這才是我們應該介紹戰爭時的樣子,我總覺得中國很多片子里那主角都不是人,是「神」算無遺策,我們和他一起都站在一個上帝視角主角永遠是聰明的、乾淨的、對的!人呢?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加上那句「本劇純屬虛構」我希望我們劇里也有髒兮兮、苦哈哈的小老百姓,主角也可以有缺點,可以犯錯誤,可以不那麼「乾淨」,是人不是神...這樣會不會更好看一些?
是半架空背景的戲說劇,畫面不錯,劇情及格,權謀比較「皇帝的金扁擔」,格局偏小。考據的水平和大河劇差得有點遠,雖然大河劇也是拍誰吹誰,但總的來說沒有那麼扯。至少人物的基本態度及年齡設置好像不會像軍事聯盟偏得那麼多。講道理,別把軍師往歷史劇上靠了,它走的根本不是這一路,硬貼就是討罵
文學史學台詞服裝道具都過關,但劇情是硬傷:
每一個衝突之間毫無關聯但卻高度相似,司馬懿不停地在撈人,楊修或者什麼人不停地偽造書信,曹操不停地故意找人背鍋。
玩來玩去,曹操費這麼大周章就為了貶低自己的一個兒子而拔高另一個兒子?你喜歡誰直接讓誰上不就得了?在非劉不王的漢朝你曹操不是連魏王都照樣當了嗎,你當魏王的時候文官集團敢說不嗎?選誰當自己的世子還需要在乎那些文官集團的看法?編劇你以為這是明朝呢?你以為曹操是萬曆呢?你以為漢末的文官士族集團的能耐像明朝那些官僚那麼屌?封建禮法在漢末還沒有那麼嚴格好嗎,曹家世代最愛寡婦、少婦、人妻,難道還會在乎立長立嫡的禮法?
總之劇情有硬傷,哪怕時間線錯亂也沒關係,但這些矛盾的設置讓人無語,編劇的水平看來還需要去進修。有個答案說大河劇是有底線的,不會去挑戰歷史人物的評價?
抱歉,我只能說你看的大河劇真不多。
感覺開頭曲好像大河劇,而且看司馬懿的人設,和大河劇的軍師官兵衛好像:-D
貼幾張圖,題主感受一下:-P直接回答問題:不是。
首先大河劇有所考證,屬於較嚴謹的戲劇,採取的是類似《史記》「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即大的歷史事件必須真實,小的細節可以藝術創作。
《軍師聯盟》上來第一集就把華佗整死了,而此時袁紹尚在,很明顯還沒有開始官渡之戰。整整把華佗的死亡時間提前了幾十年。這個起手就說明了,這部劇不是一個嚴謹意義上的大河劇模式,而是架空腦洞劇的模式。
對於人物塑造的理念也與大河劇不符。
大河劇通過一個人物、一個家族為視角來描寫整個時代的變遷,一方面講的是個人猶如置於時代洪流之中,任你是如何的英雄,是伊達政宗、武田信玄、真田幸村也罷,都只能是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而去,一生浮沉。我們雖然時常能看到這些人物與命運河時代的搏擊。但更大的感觸是,運來天地同借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同時大河劇讓我感覺到,他的線索人物也就好似一條大河一般。心存理想,無奈也要流淌的彎彎曲曲,被現實的各種因素所束縛,他只能是努力去克服。同時以這樣的線索人物為依託,領著觀眾去觀看一個時代的變遷,領略沿途的風光。
《軍師聯盟》看了頭幾集,你就知道司馬懿是一個類似開了掛的男主角。一路逆襲最終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在這部戲裡,司馬懿智謀無雙,吊打楊修,郭嘉、荀彧皆為棋子,並自己化身成為最後的勝負手。完全YY小說的既視感。說真的,我中學以後就再也沒看過YY小說。這種YY小說就是一種爽文。滿足loser們,人生逆襲,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
這類的男主角總是一言不合就開掛。自帶降低敵方智商的光環。很多描寫的吊炸天的人物,在主角面前都是為了襯托他的存在。實際上他的確也是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就是作者和編劇的幫助嘛!
不過這部戲裡有吳秀波、于和偉、王勁松。演技還是有保證的。如果你不是要求以大河劇的程度來看待這部戲,那麼我還是非常推薦的!
好在題主沒說向《權力的遊戲》靠攏,所以黑得還不算慘。
用《權力的遊戲》,我們才能夠更加清晰的看到,《軍師聯盟》同精品謀略劇之間的差距。在權力的遊戲中,封建的政治聯姻制度體現得非常全面,甚至成為了一條蟄伏在所有表象下面的主線。而在《軍師聯盟》中,夫妻之間竟然都是相親相愛的,更神奇的是,主角去求妻子的老情人辦事,老情人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幫了。我們都知道同樣的情節在《權力的遊戲》中的結果是什麼。
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軍師聯盟》對納妾行為的正義化。我們知道,古代有很多無恥的詩句,講的都是詩人對政治婚姻的不滿,進而不得不為了「追求真愛」而納妾。事實上,這也是現代很多中男男性找小三的理由。而在《軍師聯盟》中,對政治婚姻的唯一體現,好像就是為了正義化納妾,要麼是跟正妻沒感情,納一個有感情的妾,要麼是跟正妻有感情,為了政治原因而納妾。司馬一家在春華面前演的那場戲,說實話,我都被感動到了,直到那句「嫂子走了」。當時的感覺,就像得知鳴人是火影二代一樣不爽。一種被愚弄了的感覺。這場戲不僅是愚弄了春華,而且愚弄了觀眾。
最後,如果非說《軍師聯盟》在向什麼劇靠攏,我覺得應該是《亮劍》吧。其他答案有提到,最早向《亮劍》靠攏的是《琳琅榜》,但《琳琅榜》畢竟是純架空的。而《軍師聯盟》才是在正史中加入了各種網路爽文因素和反政治正確的叛逆情節。當然,我這裡並不是說《軍師聯盟》和《亮劍》不好。這兩部劇的質量還是挺高的,在《亮劍》我們可以看到游擊戰的經典戰法,在《軍師聯盟》中可以看到設計精美的服飾。我只是想說,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定會出現各種學習《軍師聯盟》的跟風製作。到時候當電視上出現各種三國神劇、古裝神劇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始作俑者。
進朝堂先把鞋脫了。軍事聯盟 第二十二集
《十五從軍征》一篇神來之筆,深入骨髓,震懾人心,孟德舞矛,壯士雄心,烈烈古風,錚錚鐵骨。
祭典韋,祭郭奉孝,祭荀令君,祭夏侯淵,祭龐令明,祭天下無辜死者,祭過往無數英雄,祭千秋黎民百姓。
為生者祭,為死者祭,為過去未來祭。僅此一幕,能比者寥寥無幾。
另,補之前所評。
軍師聯盟
歷史線,人物關係與藝術創作之淺談評1星的我不知道怎麼說,從學術角度,三國志沒有記載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吹毛求疵的沒有必要,其次華佗和很多名儒關係很好,衣帶詔有參與可能;《尚書》諸多版本,有偽造之作有藏壁古文,現代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秦漢時期的儒士與方士》一書振聾發聵,「司馬遷和鄭玄的歷史成果不過整齊故事而已」。三國志的記載不過只作參考,故而有裴注查漏補缺。糾結歷史線反而有無理取鬧之嫌。司馬師昭之出世確實值得吐槽,但從藝術創作角度,為後續鋪墊也值得原諒一二。至於楊修過黑,雖然作為曹植助手,確實可能與司馬懿明爭暗鬥,不過絕不會如此早,也不會如此明顯。
上面是我的短評,下面細說:
一、歷史線之疑問
對於曹魏的三個階段的三位謀劃代表,普遍認為是荀彧、賈詡和司馬懿。荀彧時期有郭嘉程昱荀攸,賈詡時期有劉曄董昭滿寵蔣濟劉放孫資,司馬懿時期有賈逵陳群。按照現有可判定的材料,在官渡之前,司馬懿沒有出場的機會,但是編劇把線提前到這裡,我個人認為和「軍事聯盟」四個字的主題有關。風雲際會,英雄輩出,平民百姓尚且喜歡關公戰秦瓊的戲碼,作為三國背景的「軍事聯盟」語言描繪眾多著名謀士同在一鏡頭下的期望,而官渡作為三大戰役之首,主線中缺少了必然是遺憾,所以只能把司馬懿的登場提前,讓他成為真正的主線,貫穿三大戰役,這是一種取巧的手段,所取捨和考量的,只有兩者:戲劇的圓滿,歷史的真實。這是一部戲劇,所以編劇必然會選擇前者而放棄後者,這也是國人或者大多數編劇的原則:戲劇可以戲說歷史。吐槽時間線的,我想應該能體會一下其中取捨。二、人物關係之疑問
臨了,說一下那些吐槽的,吐槽我不反對(這事兒我也常干),但是這個屬於個人自由,而非罵街的理由。一票不喜歡演員的掛演員打分,吐槽時間線的,甚至罵街都出來了,與其花大把時間浪費在吐槽和教訓演員上,真不如多學學表演和提高審美,一個人只有提高自己方才能夠看得更高更遠更深邃。
對三國背景有了解的,應當知道東漢門閥的巨大危險。劇中所謂漢臣其實都是門閥世家,河內司馬家(司馬防司馬懿),關中楊家(楊賜楊彪楊修),汝南袁家(四世三公),太原王家(王允王凌王昶),這些世家的潛力非常可怕,尤其是察舉制的輔助,門生弟子故吏的力量何其可怕。荀彧叔父荀爽,受三公舉薦,雖然沒有應徵,卻也算故吏,為之守孝三年。所以劇中荀彧要救的可不僅僅是漢臣,更是父輩的上司、家族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具體可參楊聯陞先生《東漢的豪族》一書。楊彪的父親楊賜是多少人的師父?王朗宋衷穎容高堂隆董昭董訪,曹操用這些人不用楊修豈能服人?這也是他必殺楊修的原因之一。鄭玄開創鄭學,號稱「經神」,為太學博士,東漢末多少人遊學太學,崔琰王基郗慮國淵孫乾公孫方趙商都是他的弟子,曹操為什麼敬重鄭玄,還不是因為鄭學結束了四百年今古文之爭,收徒不論寒門豪門,所以王基能做到魏國三公,崔琰如不是崔家最出眾的領軍人物,恐怕也未必會死。荀爽代表的荀氏八龍、子輩荀彧荀衍荀悅荀諶,孫輩荀攸,以及同為潁川望族的陳紀陳忠兄弟、子輩陳群,乃至整個潁川、整個兗州豫州的士子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陳群的爺爺,陳寔陳仲躬,也就是陳太丘,(參《世說新語》),至於他的弟子,邴原管寧王烈,許靖和「二龍」許劭、許虔能夠開月旦評,和陳寔帶動的風氣不無關係,若說他們沒有拜訪、求教過陳寔,根據當時風氣,是絕無可能的,潁汝的名士也不會認。可以說,攪動漢末風雲的就是馬融、楊賜和陳寔的弟子門生,劉備公孫瓚是盧植弟子,張遼是郭蘊弟子,而郭蘊盧植鄭玄華歆都是馬融的弟子,順便說一句,管寧王烈為青州之宗,而諸葛三兄弟的父親諸葛珪是青州泰山郡的郡丞,這個關係……
【暫停,後文繼續】
好,繼續。
這個關係要說有,沒有確切史料,但是管寧「聚名士千餘家」,多少和諸葛家族是認識的。當時名士之間的緊密性是可以的。所以對於一些正史未載的人物關係,未必就沒有。
三、藝術創作
記得以前鄧公評論《白毛女》的時候說過:戲劇可以戲說。黃世仁本是一個不錯的地主,且楊白勞才是個不折不扣的反派,結果在劇中顛倒,也算讓黃世仁蒙冤了。
針對一群一星及掛演員評劇的,就來談談藝術創作吧。
問題的癥結在兩點上:歷史劇是否需要尊重歷史及能否做到尊重歷史;戲劇,小說,相聲,說書等創作體裁與正史之差別。
第一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必須要尊重歷史,否則就是無立足之本,但「能否做到尊重歷史」又成了問題了,怎麼樣算尊重?需要做到什麼程度?這個恐怕編劇比所有人都想搞清楚。作為討論者,只能講講個人之看法了。
拍司馬懿,最靠譜的就兩部書:《三國志》《晉書》,這兩部書有問題么?有。怎麼用?挑選有用的及必用的材料,比如五丈原交鋒,比如司馬防與曹操的交情,這些是明確記載的,且大部人承認的歷史,所以適當拓展一下細節,勾勒一下人物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司馬師官渡前出生」和「八歲曹植爭位」這麼牛的橋段,說破大天去也是硬傷,掛個「不尊重歷史」沒得反駁,如果有強行洗地的……各位自行腦補。
如果做不到完全尊重歷史,那就要看做到了幾分,千禧年以來,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兩部歷史劇《貞觀長歌》和《漢武大帝》就是帶有強烈戲說風的,當然後者稍輕,也都沒有本劇中可怕的硬傷,(馬周和綠袖不知道算不算硬傷,沒看過史書,不好輕易說,不過個人看著覺得是很不靠譜……)。問題來了,歷史劇中如此戲說,算不算尊重歷史?個人覺得算,這個就是史實比例問題。絕大部分,如歷史走向,人物性格,著名事件,經典戰役,傳世之語等等,而在這些之外,補充到劇中的是數之不盡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只能是編劇原創或者收集各類資料腦補,最後由觀眾給一個客觀性的評價。這也就是「歷史可以戲說」以及「歷史不得不戲說」兩大觀點的由來。全部腦補,那是架空,大部腦補,算是穿越,個別腦補,說真的,在現在為止我國所有歷史劇中,已經算可以得了。《亮劍》原型材料紮實,也有部分腦補,這是很難避免的,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劇。
第二個問題,是繼承第一個問題來的。三國志,前四史的第三部,官定史書,現行本子如果記得不錯,應該是《武英殿本三國志》和《四庫本三國志》,陳壽所寫的是不是就是這個呢?肯定不是,但是估計相差無多。這裡要說的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而這個本子和現行《毛批百二十回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有很大出入的(現行本說真的,作者應該是毛氏父子加羅貫中)。《演義》是戲說,但羅貫中有句話,相信很多人沒見過(當然也有很多人知道):原著為晉平陽陳壽,東原羅貫中編纂之。明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有類似言語:「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
這說明什麼?正史以外,小說家言,也就是私人腦補,古之已有,更勿談近代之戲曲、相聲、說書等各種曲藝了。舉個例子,說書的「講史」,是把它當成歷史看呢還是當成民間的藝術創作呢?肯定是後者,非要抓個說書的跟他討論三國志,人家罵街都算是輕的。
易中天教授早年《品三國》時候就區分了人物形象,歷史形象是一方面,藝術形象是另一方面,混為一談就沒有必要了不是么?雖然我個人對《易中天中華史》不是很認同,但僅就這一點而言仍是支持的。
藝術創作與正史本就當區分,學史或者想要看史,請轉《裴注三國志》《三國志集解》《晉書集解》等等,隨意,都好,扒拉個影視劇你講史實,那我只能說哪部劇都是坑,更何況豆瓣這樣的評分,評得是一部劇的藝術水平,拍得如何,演得如何,製作是否精良,邏輯是否合理,等等,這些是影響一部劇水平的因素,而不是它是否符合事實。這部劇叫《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不是《司馬懿傳》,也不是《晉高祖本紀》。
這是對一個劇組辛苦成果的起碼的一點尊重。
不算,目前看軍師聯盟想要弄成司馬懿與其他謀臣的交鋒友誼智斗。
不過目前智斗的水平太不夠看,看完有種我靠就這程度?希望後面的權謀能高深一些,否則就是司馬懿升職記了。
這是受琅琊榜影響的電視劇。
雖然不是架空歷史,但是歷史本身提供的事故事的背景,而不是故事大綱。
電視劇的主題不在是男女情愛,也不在乎家國情懷。這是以計謀為主題的時裝劇。
琅琊榜不是開了鬥智的先河。而是探到了現今大眾的觀劇水準而已。
比不了,感覺很尷尬啊,郭嘉作為重要的謀士,死之前不是應該談談東南的孫家,荊州的劉表么,或者曹操問立嗣的事兒,當時司馬懿並沒有重要到最後一句話要殺他的程度啊
是的!大家看看《軍師官兵衛》就知道!為了捧黑田,把石田三成黑成渣!一個豐臣的忠臣,被黑成賤人!把黑水全部潑給別人,這種強行立牌坊的行為很low!特別是殺城井鎮房一家,這主意就是黑田出的,你裝個瘠薄啊?
這些是新牌坊!還有上杉謙信!這塊老牌坊!什麼一生無敗績的名將,神佛一般的人物,貫徹大義的軍神!後來我看了一些日本戰國史大神的考證,才發現上杉謙信屠城(老幼也不放過)沒少干,買賣人口也很熱衷,曾以1萬人敗給農民軍,甚至還有史料記載他是個跛子!這是大義的化身?are you kidding?美化必須有限度!有限度!演義也是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上好嗎?大家想想兄弟結拜去武帝廟拜呂布呂二哥,高考前去文帝廟求秦檜秦老爺!有沒有違和感?
雖然語言不通,但尿性相近!下一部我就要看看諸葛匹夫如何迷失自我,最終被司馬懿氣死。司馬懿如何除曹爽王凌,嘔心瀝血保曹家社稷。高貴鄉公又是如何想不開,主動撞到成濟槍口。這劇只能多給剪刀手幾個空鏡用吧,整部劇是要給司馬懿樹立高大上偉光正形象的還能說什麼。
不過看到這句台詞真是飯都笑噴出來了。
司馬氏在歷史上陰險昏庸的形象也算是被商業洗乾淨了。
我就想問問,他司馬家出過幾個能照亮世道人心的正面人物?
大河劇是有底線的,不會去挑戰歷史人物或者事件的基本評價。
反觀我國,現在流行顛倒是非黑白?2017.6.26#國胖#
推薦閱讀:
※三國時期官員是如何辦公的?
※如果賈詡作為蜀國後期的丞相,他會北伐成功嗎?ps:好吧,單就計謀方面吧。。?
※蔣濟、夏侯玄、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期間選拔了哪些武官?
※三國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軍的正面進攻統帥和將領分別有哪些?
※三國時候大臣們給皇帝寫的表都是自己寫的嗎?
TAG:三國 | 影視評論 | NHK大河劇 | 歷史劇 |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