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喪亂帖最後兩個字頓首為什麼這樣寫?

頓字還能辨認,首字怎麼也看出啊,王羲之這麼寫的原因是什麼呢?


謝邀。

前面先生一答已解決了大部分問題。稍補充一點。頓首二字這麼寫可能帶有心情的成分,但不完全是這樣。

還是因為尺牘的特定環境和合體字的元素。首字單獨草法這麼簡略是不可以的,但頓首聯繫在一起,在頻繁使用的尺牘環境中,不影響意思的表達,則可以這麼處理。可以當作一種合體字看待。

合體字一直到現在還比較常見的出現在個人署名中,因為具有獨特性,不會被對方誤認。


這是」頓首頓首」四字,而不是兩字,上下各一個「頓首」

王寫「頓首」,寫得特別清楚時,是這樣(喪亂帖)

草一點是這樣(姨母帖)

再草一點呢,是這樣(快雪時睛帖)

還要再快一點,就變成題主發的喪亂帖最後那四字那樣了。看我發的第三個,「頓」字的筆意很清楚的,先橫再豎,再橫一筆帶過去寫「頁」字,「首」字寫得潦草就很隨意了,變變曲曲一條下去。對照喪亂帖,雖然很潦草,但兩個"頓「字筆意很清楚,橫豎橫,然後一筆帶到右邊,頁和首就隨意一筆划下去了。

應該說如果我們平時在作品裡,單寫一個字這麼寫,肯定是認不出來的。王羲之這麼寫,大概是兩個原因,一是這帖說的事是王羲之祖墳被人刨了,因此心情是」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寫到後面悲不自勝,就越寫越快,越寫越潦草了;二是這兩字是當時書信很常見的用語,看王羲之的帖里就有很多,聯繫上下文,稍微有一點筆意到了,大家就認識了,就像英語寫」ing「,寫成這樣,哪怕再簡單一點,一橫一鉤,大家都能看明白。

其實在古代書信常用語中,這種幾乎符號化的草書隨處可見,舉幾個栗子:

這是米芾 德忱帖 的」頓首「

這是王羲之 二謝帖 的」再拜「

米芾 聞張都大宣德尺牘 的」再拜「

王羲之 頻有哀禍帖 的」奈何「

喜歡糾結書法問題,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或 今日頭條號 "書法日記」

http://weixin.qq.com/r/aziUjATE6lmVrUDv921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兰亭序里哪个字最差?
中國古代書法中的「三」字的每一橫的長度是逐級遞增的嗎?
《蘭亭序》先後經過誰人之手?
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備受推崇?
請問王羲之的《遠官帖》上有一個很像「囧」字的印有什麼來歷嗎?

TAG:王羲之 | 行書草書識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