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寫好影評?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大,其實我就是想知道為什麼我寫的影評總是感覺爛得跟渣一樣。我感覺我對電影史了解不少(括弧,看了北京電影學院教材中外電影史),也看了不少電影(括弧,豆瓣標記的有個六百部左右,相對專業人士肯定很少啦)。看到別人寫影評又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可是到自己寫,總也達不到那個點,難道寫影評也要看文筆么?
怎樣能寫好影評我不知道,因為我也沒寫過很好的影評,不過現在點贊排名第一的那個答案,如果按照TA的邏輯,絕對不能完全概括羅傑伊伯特(普利策獎獲得者)和蘇珊.桑塔格的影評風格
另外TA對好電影的定義也解釋不了布努埃爾的美學,只說一個就好了,我懶得羅列其他導演的名字了
戴錦華老師很多影評都不怎麼涉及視聽語言,依然很專業,而且能提供一些普通影評人給不了的角度,比如社會學、文化解讀方面的
好的影評是看你的獨特性和整體水準,一天到晚糾纏於技術面的,水平高的叫教材,水平低的叫扯JB蛋,但都不叫影評。
而且電影的研究有很多種不同的分類,哪怕影評裡面也都分為不同的領域,面對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寫法和研究方向,所以沒必要框死。
好影評最好能對影視技術有一定的認知,但最主要的還是審美、共情能力、多角度思維、閱歷、人情練達以及在各方面的多維度知識儲備,只會一格一格拉片的,是技術分析,不好說是不是低端影評,但肯定不是面對觀眾的。
只有技術三腳貓才會一天到晚通過影評來炫耀自己懂技術,生怕別人以為自己只是個普通的賣文的,關鍵是這類人選取的例子通常都錯得很可笑。羅傑和蘇珊都能在非常適當的尺度下表達自己對技術的理解,盡量在語言能表達清楚的情況下簡潔,你以為他們不懂技術嗎?相反,我每次看他們的影評,通篇基本沒有什麼術語,但我都覺得他們對技術的理解非常全面而深刻。
作為影評人,有一定的觀影量是要的,數量就不能硬性規定了,對專業的人來說一千不算啥,但水平和數量沒什麼正比關係,所謂「工夫在詩外」,影評亦如是。
最後補充一下,本來影評就是多角度的,把影評寫成觀後感和個人抒情,如果是生髮自真情實感,挖掘個人的內心去表達,沒什麼不妥的,總比硬為了寫成「像」一篇影評而到處引經據典穿鑿附會強。另外某些自以為可以教別人寫影評的超高贊答案還是不要分析技術了,我會笑的,因為半瓶子醋和空瓶子其實沒什麼區別。過分解讀與情感宣洩
打開豆瓣、知乎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樣的「影評」,影片各種拆解,各種和歷史和文化的呼應,各種心理學、犯罪學、哲學、神學的意義關聯,優秀的影視作品當然常常涉及一些歷史文化的片段和各個學科的知識,但是沒有關聯硬往上關聯,作品裡一有點什麼主題風格就按字面意思強行配以其他學科的理論概念,接著就開始各種名詞解釋和胡編亂造。市面上每出現一部所謂的「燒腦神片」或者非線性敘事的電影都是愛寫這種影評的「大神」們的福音。這就是所謂的「過分解讀」。
還有一種影評是這樣的:先說自己看了多少遍,通常怎麼也得幾十遍吧,或者是有多愛多愛這部電影什麼的,然後就開始飽含真情的複述整個劇情,期間給人一種觀看央視生活情感類節目的體驗,或者是春晚倪萍煽情段落的感覺,稍不注意可能就被感動那麼幾秒鐘呢!最後一般是各種給作品貼金,甚至拉幾個其他作品做比較,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就是標準的觀後感,主打情感宣洩。
評論與批評
過分解讀和情感宣洩這兩種寫法是我最討厭看的兩類文章,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影評。其實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常常混淆「電影評論」與「電影批評」。評論和批評的區分不是由概念來決定的,而是客觀事實和具體現象所決定。批評是以質疑、否定、批判為核心主體,主要作用在於對狹隘與差錯的糾正。評論則是一種闡釋、肯定的主體模式,也是一種常見的傳統批評,目的在於提高鑒賞水平。
之前看到過一本書也對電影評論和電影批評做出過區別性的闡述,實在沒找到出處,後悔沒有做筆記,回憶一下大概意思是:電影評論是以引導介紹為主,對於影片的評論力求客觀便於觀眾分析選擇。而電影批評則相對專業複雜,不但要按照非常專業的理論加以分析,甚至可以給出批評建議,必須非常專業,而且這種專業不是有幾個術語就能裝裝門面的。
愛寫過分解讀的大神們有很多其實是可以寫優秀的電影評論的,無奈時間緊迫,一部高概念大投資劇情燒腦的大片已經降臨,不馬上寫出一篇「神影評」,不光知乎、豆瓣點贊受影響,微信文章的廣告流量都要下滑,所以怎麼樣也要七拼八湊先上一篇吧。況且大家愛看寫得誇張的文章,各種理論概念網上一丟,看起來能夠自圓其說就好,一高興還能有不少打賞。他們有天賦有能力,把精力和才能都用在了迎合這個粗俗乏味的市場上,就像他們筆下的那些神片一樣。簡單地說就是姿勢不正確。
情感宣洩的大神呢?我們一直以為他寫的是影評,但是其實一直在寫觀後感。寫影評甚至是電影批評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當你把自己當做一個電影批評家,這有點難,我們降一個檔次來說,當你把自己當做一個影評人的時候,你要評論一部電影,你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是你深知這部電影不夠出色,難道你也要和世界上每一個討厭這部電影的人撕逼嗎?你又不是青春偶像的腦殘粉。我們來看一下美國著名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對於他並不喜歡的《搏擊俱樂部》是如何評價的。當時是在一個電影研討會上,羅傑?伊伯特推薦觀摩希胖兒的《驚魂記》,可是大家一再要求觀看《搏擊俱樂部》,於是他們觀摩了兩部影片,羅傑?伊伯特說:
我承認《搏擊俱樂部》技術高明,花了一周時間細細分析《搏擊俱樂部》之後,我對其技巧更加讚賞,對其思想內容卻更加不屑了。這部電影主題鬆散,缺乏智力上的統一,但這個缺點沒有影響整部電影獲得的好評,因為在眼下的時代,觀眾深深陷入音響效果和動作效果之中,甚至特效取代了主題和表演,今天的觀眾正在喪失進入電影敘事弧的能力。
我們不討論《搏擊俱樂部》的好壞,我們來看羅傑?伊伯特的評價。羅傑?伊伯特是第一個單靠寫影評獲得普利策藝術評論獎的影評人,他很顯然不喜歡《搏擊俱樂部》但是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搏擊俱樂部》技術應用的讚賞。深受廣泛喜愛的作品都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所以無論評論和批評都應該本著客觀的態度,或者最起碼是從客觀的動機出發,寫出至少自己認為已經足夠客觀的觀點,而不是單純對一部作品的貶低與讚揚。無法做到客觀是非常不專業的表現,當然為什麼很多專業的人也寫不客觀的影評,很顯然,他們收錢了嘛。
無論對於一部電影喜歡與否,寫影評首先要做到客觀嚴肅,撇除感情因素去看,應用影視專業的理論與知識,了解影片背景涉及的文化和其他專業知識,系統的分析,並且給出負責任的觀點和結論,這才是合格的影評,如果做不到以上的一切,那請不要寫。世界上最優秀的影評人也不是為自己看過的每一部影片都寫了影評。
寫在最後
影評寫得再好也只是個人,很多做學問的人,窮盡一生去追求四個字:「成一家言」,批評家就是這種家,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去追求批評家的境界,沒事寫寫正經影評也挺好,就是寫觀後感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在寫影評,觀後感呢最好和這部作品的粉絲分享,或者留著自己看,我,就珍藏了不少呢。
答案來自 趙八周的個人專欄 影癮沉淪
1 作好觀影前的準備
在看電影前,自問一些基木問題:如該片拍攝的時間和地點?你對該片有什麼期待?你其他的興趣在哪裡—技術、藝術、商業?在你的寫作過程中,這些興趣點叮能會將你導向一個好的方向。
2 學習認真看電影和做筆記
當你思考影片時,讓你先前概括性、基礎勝的問題變得更加具體。影片里,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最特別的?
3 將你的問題導向一個易於著手的論題,包括影片的主題、技術及形式特徵
「在《公民凱恩》中尋找身份認同」這種論題對於一篇短文來說太過寬泛了,一個更加可行的論題是「凱恩的童年:身份認同危機的開始「。第二個論題更加集中,你可以詳細地檢視場景和段落。
4 在決定了主題後,至少再看一次影片。
在某個點拓展你的筆記填入你第一次看的時候可能忽略的細節。
5
繼續理清你的論點將你的筆記輸入電腦,建立個文件夾或筆記卡片,如果你喜歡也可以整理成一個筆記本
以一個問題的陳述或你想要回答的問題來開始你的論證。
然後,集中列出你要討淪的具體點,輔以電影中具體的例子和你的理解,好的文章常常從爭議性不強的主題點出發,再發展到風格和技術等較為複雜的點。記住,雖然你預設讀者已經看過影片,但你仍需要說服他們去相信你的觀點。
6 許多作者發現,將一篇文章的結構用大綱的形式概括出來非常有用
這取決於你的習慣和喜好。你的大綱可以完整而詳細,也可以非常概括而簡略如果你困擾於文章的結構和段落,就應該儘可能地完善大綱,對於大綱的每一部分,你最好能
像寫標題一樣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這些句子後來可能會成為你的主題句。
7 開始動筆
對許多專家和學生來說,這足最困難的部分,我們都有很
多方式來拖延它(做更多的筆記、重複看電影、檢查郵件,等等)拖延於事無補。寫大綱很有用,因為它能幫助你組織文章;但是當大綱不起作用的時候,你應該自
由隨意地寫出你的想法。暫停一下,想像你正在將你的淪題解釋給一個朋友。你的目標僅僅是寫下幾個句子;之後,你可以重新梳理和提煉你的觀點。
8
在寫的過程中,繼續思考你的主題,擴展你的想法
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開始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時,才能確切地知道我們對個複雜主題的看法。寫作本身變成了
一個發掘的過程,我們應該好好加以利用。用你已寫下的大綱來檢查文章邏輯,推敲開頭和結尾部分.思考有關你的方法的一些宏觀問題。它主要是歷史的還是形式
的,你對影片的文化定位感興趣嗎?如果你正在強調某種特定的方法,想想是否應當早點在文章的前段提及。
9 有規律地保存和備份你在計算機上的文章
10
修改—經常修改
在你的第一稿和修改之間,留出足夠長時間最好是幾天。沒有人第一稿就寫得很完美,大部分作者在對自己的稿件感到滿意之前都會修改好幾稿。
如果你開始厭倦了,提醒自已:一個電影劇本在導演開拍前可能要重寫幾次,而一旦電影拍攝完成,剪輯工作可能變成另一輪修改你可以利用你的第一稿和修改之間
的時間重新檢視你的文章。檢查你的邏輯、主題句和主題陳述(是否仍然適合你的文章?),確認你是在論證和發展你的主題而不是僅僅陳述它。通讀文章,意語句
不通順、在句子和段落間的不連貫和不準確的用詞。你的例子是否與論點相關聯?引用是否準確?如果你時間充足,將你的文章放在一邊,再作最後一次修改。
請先學好視聽語言。
謝邀,寫影評,與文采關係不大,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對生活,還有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儘管有藝術加工,有戲劇誇張,但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只有理解了生活,明白生活背後隱藏的諸多含義,才能明白電影的內核,寫出動人的文字。如果僅僅把目光集中在電影,那真的無法明白電影。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發條橙子》是一部反體制的電影,但這電影我從前看著覺得「不就是懲治小流氓么?收拾的還不夠狠啊,後來老老實實的多好。」瞧我那時候有多蠢。電影背後蘊含的政治、哲學、人性,都不明白,直到我慢慢成長,週遊世界,對我們的社會了解越來越多,才看清自己的無知。而且是越覺得自己明白多了一點,越覺得自己無知。
所以現在依舊是個不敢輕易落筆的寫作者,生怕糟蹋了前輩電影大師的一番心血。
多讀書,多寫作,多看電影,多觀察我們自己的生活,多和同好討論,我能提供的方法只有這麼多,沒有更好的路徑。希望你繼續努力,熱愛電影,熱愛寫作,熱愛生活。
另外,600部閱片量真有點少,好歹加個0吧。不過也別過於追求數量,多看不同類型的電影最重要。
===============樂壞了的分割線===============
收到私信追問,原來是想快速紅起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簡單。看「刷贊三式」:
1.多寫經典,什麼卓別林啊,希區柯克啊,斯皮爾伯格啊,張藝謀啊,陳凱歌啊,張國榮啊,《霸王別姬》啊,《瘋狂的石頭》啊,既然大家都說好,順著誇肯定沒問題。看看前人寫的,把最精華的摘出來,揉一起,成自己的觀點,懂不懂不要緊,你以為讀你文章的人真懂么?這電影那麼好,和尚誇的,我自然也誇的。
2.多寫爭議,別人誇你就罵,別人罵你就誇,什麼徐皓峰啊,寧浩啊,丁晟啊,總之爭議越大越好,這是下賭注,萬一你捧的紅了,那你就是最早慧眼識珠的人。如果沒紅……沒紅理他幹啥?不會有人問的。如果你罵的紅了,那就是你嚴厲批評幫助成長的結果,軍功章少不了你的一半。
3.多用電影截圖,文字讀起來多麻煩,小人書看過沒有?上圖下文,一圖一世界,一句一菩提,越淺顯通俗大眾越喜歡,專業的人不喜歡怎麼辦?你打算考北電么?你不就是要紅么?
最後,和知乎的人搞好關係,爭取多上日報,保證事半功倍。我當初作死發專欄炮轟知乎,從此再也沒有上過日報,血淚教訓啊!
實話告訴你吧,我就是這麼紅起來噠!你說管用不管用啊?哈哈哈哈哈哈
謝邀。
影評和觀後感,完全是兩個東西。
寫觀後感的,不要硬說自己有本事寫影評,然後嘩眾取寵來收廣告費,這是對專業影評的侮辱。
寫一篇影評,要死很多腦細胞的。
——題記。
我是學新聞傳媒的,研究生階段得過一次全國大賽冠軍。
中國教育報刊社"中國夢·教育夢"徵文評選結果
得這個比賽冠軍的,當然比不上什麼新概念叫喚得厲害,不過也就是新華社評論員、中科院院士、教育廳廳長,上飛老總這一類的人物罷了。
自我感覺文筆還算通順,優美不優美看心情。
然而,寫影評,重點現在不是在嘴巴,而是在腦子。
我對那些不出乾貨,只賣弄文字和感覺的人,一般歸類為「裝什麼犯」。
寫影評的人應該了解影視方面的基本理論。
這個看起來很文科的東西,其實是很嚴謹的。
影評,影視作品評論(或批判)是非常講究專業性的,然而國內大多數影評都是YY。
你截幾個圖,把故事敘述一遍就叫影評了?
呵呵,你那個叫小學生讀書筆記。小學老師還沒把你整煩嗎?
在國外,導演是怕影評人的,影評人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國內么,呵呵。
一個影評人首先要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以及專業教育,應該對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和全局的了解,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至少應該是符合主流文化傳承或者符合當下社會主流趨勢的,就好比世界鋼琴大賽,不可能找個做菜的去當評委。國內一向不重視影評,所以出現了很多濫竽充數的影評人,上來就胡謅謅,這簡直就是對這個行業的侮辱。
一個影評人首先要有作品儲備,沒有刷片一千部以上的,根本談不上有資格去評論。能做的只有裝逼。而這一千部,註定不是《廚戲痞》、《泰囧》這類的片子。
我博士階段在大學裡每周刷片3部,一刷就是兩三年,上至默片時代的片子,下至還沒有公映的,導演本人帶到學校里來宣傳的。我們全部是規規矩矩坐在放映廳里看,看完了討論,導師點評。
如果說你連《羅馬不設防》、《你逃我也逃》、《雨天迎神會》、《大地》、《卡巴雷舞廳》、《羅維雷將軍》、《猛虎過山》、《白鬃野馬》、《諾斯費拉圖》這些都不曾刷過四五遍,對羅西里尼、劉別謙、里芬斯塔爾、拉莫里斯、伍迪艾倫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做到滾瓜爛熟和如數家珍。那麼你真的對電影藝術,只能算是知道個皮毛,你還處於電影院爆米花的圍觀級別,就不要寫影評獻醜了。
每一次影展上,導師點評的,都比我們想的高三五個檔次。
有一次看伊朗影片《白氣球》,影片最後,有一個賣氣球的阿富汗小孩剩下的氣球只有一個白色的。
老師就問,你們知道為什麼他剩下這個氣球是白色的嗎?
於是全班開始裝逼。
最後老師說,因為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彩色氣球,所以彩色氣球都被賣光了,只剩下白色的了。同時這個白色氣球和這個不知道路在何方的阿富汗小孩也是深深地隱喻,但是因為我不是很了解中亞文化,所以我們請伊朗同學來說——
然後我們班學霸開始給我們掃盲。
還有一次看《以玫瑰之名》,城裡的女孩通過城堡排垃圾的通道爬上城堡,通過和神職人員媾和,來換取食物。博導說,這個地方其實是個隱喻,那高高的,與民眾隔絕的城堡就象徵著當時那個社會的高層,而這個女孩象徵著被教廷壓迫的底層,底層的人通過進貢把食物交給高層,高層的消費過後,把糟粕和垃圾排給底層,而這個底層的女孩不甘於享用這些糟粕,於是沿著這排泄管道,上升到高層,利用自己的姿色,通過出賣肉體和高層交換,來享受高層所享受的物質。
城堡的塔樓裡面有很多木樓梯,像個迷宮,導師說,參見博爾赫斯的《巴別圖書館》。這像迷宮一樣的圖書館,知識之塔被教廷封鎖起來,不讓民眾接觸,教廷通過控制知識的話語權,來控制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這就是黑暗中世紀的寫照。
.......
當時我們就被驚艷翻了。
有一次課堂上,符號學老師放《齊澤克教你看變態電影》看完齊澤克評論的那些經典之作,你真的只會覺得哇,原來還可以這樣子搞?然後就是唾棄——國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創作和評論都是嘩眾取寵。
看了兩三年電影,我現在基本上已經發展成了不需要看台詞,不需要看本子,坐在那裡就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了。
比如速度與激情告別片上映的時候,我就一路吐槽,一路劇透,我說你看嘛,一會兒他們要把那個裝手雷的包裹扔上去掛在飛機上,然後拿加特林打......
過了五分鐘結果也就真是這樣了。
只有看《白日焰火》、《第四十四號孩子》這些,才突然覺得有點意思,因為編劇和導演都沒按套路出牌。
一個合格的影評人除了有文化儲備,還要有關於電影的專業理論儲備,不了解編劇、鏡頭語言、剪輯、對白、道具、場景、攝像、色彩、音樂、燈光等全部或者其中之一的人,能做的也就是裝逼。你連這個畫面結構是什麼,內容是怎麼出來的,為什麼出來,應該出來多久,下一個和前一個怎麼過度都搞不清楚,那麼你拿什麼來評?
一個影評人應該了解市場,因為影評既是寫給專業人士看,也是寫給市場看的,怎麼把專業領域的表達淺顯易懂地詮釋給市場,又怎麼用市場得訴求去提醒專業創作,是影評人重要的責任。然而,今天大多數影評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都還習慣於裝神。
影評要專業化,不是意識流,你要說編劇就好好說編劇,要說表演就好好說表演,要說剪輯就好好說剪輯,不要上來就哎呀影帝簡直太帥了,這是腦殘,不是影評。
影評不能帶有個人情感,影評人要非常冷峻,理性的抽絲剝繭,從結構,內容,表達,隱喻上來重新詮釋,甚至重新解構這一段多媒體話語的意義。那麼你不了解文化,不了解視聽語言,不了解剪輯,真的寫不出什麼有內涵的東西。
我個人覺得,電影畢竟是一項藝術,然後再是產業,最後才是商業,中國恰恰是反的。原始積累的初級階段嘛。但是你不能怪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初級階段就不好,現在我們一樣有叫好又叫座,藝術又商業的導演和作品。比如老謀子、賈樟柯、周星馳等。
如果要從專業角度來評價一部電影,作為藝術作品,作為工業產品,好不好看,那麼順序是這樣的——
1.結構
即本子寫得好不好。
不管它是小說改編,還是劇本改編,還是意識流,在最長不超過4小時(一般都是90分鐘,但是像義大利的《豹》這樣的史詩巨著有三個多小時,美國的《亂世佳人》233分鐘)的時間內,敘事是要講方法的,不能導演在那邊流水賬,這邊觀眾已經睡著了。有些東西非常重要,比如是否在合適的時間倒敘、插敘,是否運用了新的結構,比如《布達佩斯》大飯店裡面的套娃,比如《蝴蝶效應》裡面的重複等來創新等。
一個好的本子是講究韻律的,一切是恰到好處,絕不多浪費一秒膠片,不多花演員一句話,一個動作,但是又能充分的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吸引其注意力。為什麼說星爺是天才,為什麼老謀子的東西老能得獎,你看人家的每一部劇,絕對沒有一張膠片是多餘的。
結構一般是分為傳統和現代,傳統的自然就是戲劇理論的三一律,或者三一律的變種了。這樣拍出來很有戲劇舞台效果,觀眾看起來最不難受。畢竟電影這個東西,是源於舞台的。現代的可以有意識流啊,亂入啊等等。
2.表演
這包括對白,動作,表情。
這就要看演員的功夫了,而導演的作用就是給演員詮釋,讓他們很好的理解原著和劇本。一句話的抑揚頓挫,一次嘴角的抽動,在眼眶裡打轉的眼淚,欲言又止的隱忍,一聲嘆息或者拍案而起等,過了則假,輕了則乏善可陳,必須恰到好處。
很多出生劇場的演員演起電影電視劇來是有腔有調,駕輕就熟,而很多沒有劇場歷練過的演員,就顯得輕浮,駕馭不住劇情和角色。。
3.鏡頭語言的運用。
有人說張藝謀是搞攝影的,所以色彩和鏡頭很棒,但是敘事(也就是本子)不行,李安是搞本子的,所以鏡頭一般,但是很會講故事。確實能夠把本子理解好,又把攝影理解好的導演不多。但是在國外這就是基本功了,比如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比如阿爾伯特·拉莫里斯的《紅氣球》都是兩者兼顧的。還比如費里尼啊、希區柯克啊。
我的博導曾經給我講,從默片到有聲,從有聲到彩色中間有一個階段,片子是一幀一幀塗成彩色的!塗成的!塗的!
所以這時候看很多四五十年代的外國老片子,會覺得那個顏色看著很舒服。
鏡頭語言包括了拍攝時候的光線,角度,畫面構圖。這些都涉及對光影的應用,可不是你隨便拿著一個攝像機,想什麼時候搞,就什麼時候搞的,要求有多嚴格?有時候好萊塢為了保持畫面光線的一致性,會花巨資搭建和真實場景完全相同的studio,整個劇都在室內人工光線的條件下完成,演員可以隨便NG,因為不用擔心過了下午6點光線就不足,人物就發黑了。
鏡頭語言也可以包括後期的剪輯,剪輯montaje可以說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再好的片子,剪輯不好,也可能前功盡棄。
4.其他。
包括道具、服裝、場景真實不真實。說實話這個屬於硬體了,其實就是個錢的問題。錢多砸出來的。你看斯皮爾伯格、湯姆·漢克斯搞東西真得不得了,那可不,當年拍攝《兄弟連》的時候,全美一共就搞得到三架還能飛的C47,老湯叔硬是都搞來了,而且讓他們反覆飛,然後做特效做編隊.......土豪有錢燒。
中國這邊嘛......只有娛樂靠球,思考靠腦子。但是你也不得不稱讚中國人的智慧,外部條件不足,就室內吧!有專家統計,老謀子拍《有話好好說》,一共就不超過十個主要場景,還基本上都是完全封閉室內——書店、趙小帥家、安紅樓下、安紅卧室、餐廳、警察局、幾條街巷。然而張藝謀僅僅就用台詞,劇情,玩得那麼轉,可能好多人現在都還想得起——「我想你想得想睡覺」。還有李安(這仁兄和國內無關)拍攝飲食男女,基本的矛盾節點全部都在餐桌上。
什麼叫大師,這就叫大師。
還有呢,始終不要忘了初級階段,不圈錢,就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有投入,沒有影視基地,沒有攝影棚,沒有攝像機,沒有特效,沒有演員,沒有技術人員,沒有道具,等等等等。
現在我們處在的是圈錢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現在的玩法就是——
新貴們有了錢開始附庸風雅,但是又改不了資本家的脾氣,不是在欣賞和資助藝術,而是在強姦藝術。有了錢我就是老大,在這種態度下搞出來的玩意兒,王婆說沒有鍋氣,新貴們才不管你鍋氣不鍋氣,必要的時候,殺了王婆都可以。
怎麼沒有節操,怎麼吸引眼球的東西,新貴們就怎麼大把大把的投資。食色性也嘛。
先把錢砸下去,一大半用來鋪宣傳,搞營銷,一小半拿給你搞創作,這中間還有一大半是明星大腕帥哥大胸來分,還能給本子、攝影、剪輯剩多少呢?最後選個好檔期圈錢就OK。藝術?我老闆不懂,你們老百姓也TM不太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騙你的錢,你騙小妹妹,大家各取所需唄。
這是藝術嗎?不是,這就是生意罷了。不是生意不好,只是新貴們的吃相還比較難看而已。
肯定有人要出來說YOU CAN YOU UP 了,那麼我也大言不慚,發幾篇我寫著玩的。
當時看到國內關於有些片子的影評的時候,我都快哭了——不懂就不懂,不要裝逼,不要踐踏編輯、影評人這個職業。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呢?和茨威格的經歷有什麼關係? - 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
如何解釋《被解救的姜戈》中舒爾茨為什麼最後寧可同歸於盡也不願握手? - 電影
《大話西遊》中紫霞死後,為什麼至尊寶不用月光寶盒穿越回去救紫霞? - Hannibal Lecter 的回答
我寫得很爛,邀請我的人是想讓我來學習的嗎?
不怕你們笑話,我高考前沒看過幾部電影,可能所有的電影都是我們英語老師在周六的晚自習時固定的電影時刻,我住的二線城市的郊區小城直到去年才有電影院,我現在每篇都有挺多人不認同的,但我還是寫。
爛也是有人點贊的,我覺得不是把這個事兒太認真了。是的,我沒有太把這個事兒認真,我不懂導演的心路歷程,不懂很多東西,我只寫我看完的感受,好多人說的爛片,老實講,我覺得很好看。當然順著豆瓣電影topxxx,也看過寫過的,都一樣,順著自己的心寫下自己的感覺。
有時候確實會覺得有些人有些何不食肉靡,講真,有人愛古馳有人愛蔻馳有人愛三福,也有人都買,為什麼要拿你的標準去站在高地說一些偏執的話呢?我寫過色戒寫過遇見你之前,也寫過微微一笑寫過全世界,在我心裡我覺得都是愛情片,都是我抱著爆米花看完想讓我談戀愛的愛情片。
可能有的看完想得多一點,有的看完想得少一點,有的根本就不等考完就關掉了。世界是多元化的,電影也是,你欣賞你的金雞獎,我抱著爆米花傻笑我的嘻哈,大家和和氣氣的不好嗎,非要罵幾句彰顯自己的品味。
對了,開頭說我覺得自己寫得很爛其實是謙虛,我這麼自負的人其實寫完自我感覺好爆了。影評要由心生,一部影片或者紀錄片,心有所觸,方可揮毫潑墨,無需技巧,便可行雲流水,字字珠璣;心無所動,不痛不癢,就別瞎bb了,騙自己呢?
推薦你看 電影批評 戴錦華
是為寫而寫,還是真有共鳴?題主可以嘗試著挖掘自己看電影的直觀感受,和要點評的電影發生共鳴。從電影中發掘最能打動你的地方,深入進去,看看發生共鳴的地方是什麼,是人物,是情節,還是某一個細節,某一個場景,從此入手進行一些技巧分析。
不要抱著寫影評的心態去看電影
反對影評「貴族化」,反對對「影評」這個概念的狹義化和唯一化。
下面根據我所讀過的受益最深的蒂莫西·科里根所著難得的初階指南+深造秘籍--《如何寫影評》來寫。當然,您最好能自己認真讀一下這本書。
--------------------
能否寫好影評,和一個人的藝術感覺、電影知識積累、文字表達能力三個方面有關。頭腦中有思想,眼裡有電影,筆下有才情,就能寫出好的影評。固然這三個方面不必也很難同時滿足,但是任何一點單獨拿出來都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題主質疑自己的文筆,其實嘗試寫影評和做其他所有事一樣都該揚長避短。無論是我這樣業餘電影愛好者還是專業電影評論家,沒有什麼人是萬能的、是隨便怎麼寫都能成的。寫好影評第一步:從自己擅長的角度出發,明確寫作目的和受眾之後,大膽去寫。
先分兩大類:
一、寫給自己的影評:我們都有許多自己珍視且產生過共鳴的影片,可能會願意通過文字加深和留住這種感覺。我們看電影總是為了尋求某種預期的快感,分析性的思維能力和閱讀一種娛樂本身,可以使這種娛樂更豐富,更吸引人。當我們有機會認真思考和試圖準確表達出我們的觀影感受的時候,我們對一部電影有某種特定感受的原因才會變得清晰。
二、寫給他人的影評:寫作內容和目的完全依讀者而定。根據受眾又可大致分為下面四類(不敢隨意翻譯這四個詞,且用書中的英文):
1.screening report
可能是一位電影學習者的觀影筆記。避免給出強硬觀點和特定理由,在視聽方面儘可能客觀和詳細描述。優秀的拉片文章是學習者最生動的教材。
2.movie review
讀者多不具備專業的電影知識,卻數量龐大。功能是給大家介紹還沒有看過的電影,推薦或者不推薦。大部分篇幅概述情節和與電影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導演的其他作品等。
此類文章多見於報刊、新聞還有現在很多的微信公眾號。看到有答案很瞧不起這種文章,但是它的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無可辯駁的。
3.theoretical essay
讀者對具體類型電影,電影的歷史和其他有關內容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具備了足夠的電影知識。寫作目的是解釋電影中更大和更複雜的結構,以及我們應該怎麼去了解它。
這類文章專業性很強,讀者很少但是非常重要。
4.critical essay
讀者已經看過或者比較熟悉將要討論的電影。作者可能會提示電影主題和情節,但重心是希望揭露一些細節點或者複雜點,加深讀者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有時間接著寫接著改。
1. 影評未必要文采斐然,但是一定要文筆流暢,結構嚴謹。
2. 對影史的了解不僅限於教材和事件。每個時期有哪些不同流派,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導演,有哪些重要作品。這些都是靠看片、拉片積累起來的。600多部,實在是遠遠不夠。
3. 人生上、文化上、歷史上等各方面的積累。少了這些積累,別說寫影評了,就是想看明白一部電影也不容易,尤其是歐美這些與中國有很大文化差異地方的電影。就算是華語電影,不懂二二八,又怎麼能讀出《悲情城市》的那份蒼涼。
4. 學會讀懂鏡頭語言和造型語言。如果看電影只局限於對白和簡單的象徵性畫面,那麼一部電影起碼失掉了一半的信息量。比如說《2001太空漫遊》最後那個連續的視點變化伴隨下的極速衰老。
5. 其實在豆瓣和知乎,甚至很多電影雜誌上,我們看到的所謂「影評」,更多的是「影片導讀」,「劇情分析」和「觀後感」,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Film criticism。
看了很多仰慕已久的老師的答案,心生慚愧,就我來談談自己的經驗吧。
老朋友都知道,之前我在知乎是基本只答詩詞題目的,後來心思倦怠,因為作為一個較為專業的學習者,慢慢發現所能做的只是吐槽,而該吐的槽漸漸都吐過了,還反覆吐好多遍,這無疑是一件無趣的事;而另一方面,答得太專業也沒什麼人喜歡看,漸漸就沒什麼動力寫了,每天去看看有什麼值得回答的題目,卻往往毫無斬獲。
那段時間我常常有的想法是:這群外行真是亂來,什麼都亂答。
但一段時間之後,這個身份卻轉換過來了。
這一切因為京東買書的時候,一堆古籍間偶然亂入了一本《認識電影》,回來翻看著竟然生出莫大的興趣,跟著書看了很多老片子,後來幾個朋友因為共同的愛好搞一個電影方面的專欄,我也趕鴨子上架寫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影評」(我自己叫觀後感),但越是寫就越是惶恐。
這是因為我常常在想,我寫的東西,讓內行看了,會不會也是:這群外行真是亂來,什麼都亂答?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這個身份轉換了,我從吐槽別人亂來,到自己也在「亂來」了。
這樣的體驗是奇妙的。
漫長的學詩經驗帶給我最大的好處是,讓我知道了如何才能從不專業到專業。
在一個方面能夠做到專業,也能明白一樣看似門檻不高的事物可以深成什麼樣子。電影在我眼中,也是這樣的。我看書和觀影的過程中,常常發現自己接觸的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對於鏡頭的調度、聲光的運用、敘事的拿捏,我能體會到書中提到的妙處,但也會驚覺,我自己看,是看不出好多東西的。
只因為,從不專業到專業,是需要漫長的學習過程的。就像我學詩的過程中,從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到如今可以拿出去不丟人,經歷了漫長的積累。最初的時候,寫出去發在貼吧論壇里,聽別人怎麼批評,讓別人拍磚,記得當時聽聞流觴亭有老貓陶短房先生,評詩最狠不過,一群朋友竟欣然組團去領磚頭,回來互相解嘲,誰被罵的最少。
慢慢的,看得多了,寫的多了,自然就不是以往的那個小白了。
所以,為什麼我既然知道自己寫的這些不入流的東西,還是堅持要寫呢?答案也是很簡單的,這是讓我取得進步最快捷的途徑了。
那我自己最近的體驗來說,每寫一部電影,我要反覆看很久,還要以自己淺薄的眼界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的,我能看到什麼特別的角度。說實話,真的累,也不是什麼開心的體驗,我記得看《玫瑰人生》,我花了一整個白天,反覆看反覆看,最後晚上都快看吐了。但是寫出來,我就是比昨天進步了一分。
更不必說能收到很多看似刻薄,但是幫助其實很大的批評。為什麼我當初會去那些論壇,放自己三腳貓的新手作收磚頭呢?作為一個沒有老師引導的自學者,別人的批評才是讓我矯正軌道的力量。
所以,要感謝一切對我的觀後感提出批評或者鼓勵的朋友們。
這裡也給了我一分啟示,在某個領域我是專業的,在某個領域我卻是非專業的,這就要求我自己能擺正兩種身份。
我希望自己在作為專業者的時候,能多一分耐心和寬容,更多的去引導未入門的新手們,正如我在非專業的領域所希望得到的那樣;而作為一個非專業者,我更希望自己能保持對專業的敬畏和謙恭,擁有求知若渴的心態,做一個好學生。
希望幾年之後,我再回看這段文字,能欣慰地說,我在這個領域變得更好了。
以上。最關鍵的是你要想好你的影評是寫給誰看。
寫給最底層觀影者看那確實分析分析人物,賞析一下劇情就可以了,但是寫給影評人看你就要能寫到文化層面的東西,寫給編劇看就要提到劇情技巧和切入點的打磨,寫給導演看就要有各種光線……——算了,這個我也不懂了……
總之寫給觀眾看的確實也是影評,但是因此被行業里的人鄙夷也沒什麼好反駁的。
多圖長文是形式,而影評好不好主要還是看內容,比如Martin先生在兩年前拉的片,精彩至極。《無恥混蛋》神奇的戲劇魅力到底在哪裡? - Martin 的回答應該被批評的並不是多圖長文的格式,而是包裹在多圖長文的格式下空虛無聊的內容。諸位不要矯枉過正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想看到好東西,首先得關注對的人。
另外話說回來,知乎上哪裡有那麼多人願意看真正的影評?更多的不就是想看看口碑,然後決定花不花這個時間和錢去電影院看嗎?或者是看完電影啦,意猶未盡想看看影片周邊找找共鳴的嗎?知乎上哪裡有那麼多人寫得出真正的影評?沒受過專業的電影訓練更沒有龐大的閱片量,想寫篇真正的影評連門都摸不到。知乎上很多貿然寫影評的人對電影缺少基本的敬畏心,覺得自己看了就能寫,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寫。別人說你寫得不好,你還不信,還繼續地寫,大量的寫,坦蕩蕩地寫,恨不得上所有人都看出來你是半桶水。這也就是樓下說的:營養沒吸收多少,垃圾就想馬不停蹄地生產了。這種人才是真正應該被批評的。國內目前涉及影評的專業並不多,之前聽誰好像說過中傳開過專業課。國內少量大學的中文系也會涉及影評,但更多是從電影的故事和寓意解讀。
所以目前國內影評人的狀態也不是沒道理,導演嫌棄(賈樟柯撕毛尖),觀眾嫌棄(幾乎每個影評人都被噴過),影評人互相嫌棄(不能說是文人相輕,反正誰看誰都是外行)。
那影評和專業有沒有關呢。
有啊。
那是不是寫好影評就一定要專業人士呢。
不是啊。
但有一點是可以百分百肯定的,就是好影評並不是代表數不盡的閱片。
40%閱歷+30%閱片+10%專業+5%文筆
再加最後15%的堅定的自我意識
因為評論性的東西,自古就沒有硬性指標,也一定會有吃力不討好的狀況發生,但希望你的每一次拿筆,都是撥開了心中這個世界表面的千山萬水,真真體會到了電影的內在核心,和傳達給你個人的感受。
說實話,電影史和歷史一樣,背一背,記一記,隨時能裝逼。比如和朋友去盧米埃看電影,他問電影院名字的由來,給他講盧米埃爾兄弟的故事。寫影評,國內外長名信手拈來,再不濟,百度一下,法國新浪潮,新好萊塢時期,什麼西部電影,什麼左岸派,這些先人留下來的硬性知識,就在那裡,你學,他就是你的。和師從於誰,畢業哪裡,並於絕對的關聯。專業院校和專業給你的是氛圍,是更快捷的資源,課上播你需要到處找的資源,但老師能找到,你就也能找到。除卻這些,專業院校和刻苦的自學(要刻苦)在文化知識上(只說硬知識)並無太多區別。
其次是視聽語言的學習,這確實能讓專業非專業區別開來,畢竟專業術語不少。
但是拜託!視聽語言這門課,當初學習的時候說好了,用來分析電影的,學著做正確的電影的。
影評應少用,只能在導演的某一方面,比如鏡頭特別突出的時候,可以提出來說。什麼小津安二郎偏愛固鏡啊,什麼金雞德喜歡用各種隱喻蒙太奇啊之類的。(這些被說爛了,你提出不爛的,就需要你的閱片和專業分析相結合,才會得出觀點)
其次是場面調度這個詞,他媽的!摔!被用爛了!
什麼叫場面調度,什麼叫畫面造型,怒摔!
不要看到牛逼的大搖臂就成場面調度,你這麼說的話,《無極》那麼牛逼,為什麼不誇,陳凱歌不委屈么。
場面調度源自法文mise-en-scne,原本用於戲劇,是戲劇舞台上處理演員表演活動位置的一種技巧。後來場面調度被引用到電影中,但內容性質都區別於舞台戲劇,它不僅關係到演員的調度,而且還涉及攝影機調度,就是鏡頭調度。
電影是時間和空間共通的藝術,場面調度是指對單一鏡頭中場面構成的各種元素:角色、景物、環境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的組織與安排,同時也是電影敘事表意的有力途徑。
拿優秀的場面調度代表《鳥人》舉例。
算了,不舉例了。
反正就是一句話,場面調度不是大搖臂!!!
視聽語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但幾乎體現了一個電影的完成情況,包括音樂,鏡頭,台詞,演員表演,和人物造型,形象,畫面造型,美術造型等等,缺一不可。
再舉例,瘋狂的麥克斯。
算了,不舉例了。
反正就是,不要看到爆炸和特效腦袋裡就只有腎上腺素和里程碑,這部電影細節好,鏡頭好,但確實人物和情節把握並不咋樣。
視聽語言是很專業的東西,入門容易,想好好學透了,需要實戰。知乎有很多很厲害的一線,他們不答題,埋頭於拍攝、創作。
這時候寫影評的,少說點視聽語言,少說點場面調度,不然裝逼不成反被操。
視聽語言學好了,是讓你判斷這部電影合不合格,但符不符合你的審美和期待,是視聽語言的進階,是藝術傳達,因人而異。
這就是為什麼,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最後是閱歷,這才是集大成,這才是好影評需要的東西。
一個真正的影評人,在眼神犀利,筆鋒瀟洒的同時,對整個社會和電影,一定也是有來自內心深處的關照的。
他的關懷和照顧是筆尖的溪流,一點一點,浸透到紙里,到電影鏡頭裡,到電影人和觀眾的心裡。
年輕的人,總是寫不好影評,說多了也只是看法。因為他們太年輕,從電影里看到的是別人的人生,卻忘了電影存在的意義,除卻社會,除卻生活,是讓你看到自己的人生。
最後,我不同意絕大部分知乎er的影評,雖然我的也很爛,但我知道有好多人比我還爛,但是卻很多贊,很火,為什麼呀,因為對大眾口味啊,不用動腦子,看看就行了。這不是電影之於大部分人的意義么:消遣。
如果有人初寫影評,問問自己為什麼而寫再動手吧,寫不好不用急,過幾年都會好的。
如果真正寫影評,除卻電影情懷,真正記住手中不是鍵盤,是千萬語言,是橫折撇捺,是筆。影評該怎麼寫?這個問題讓我深有感觸啊~電影評論應該怎麼寫。
我來說說中國互聯網上的影評現狀吧,豆瓣上的影評是所謂公認比較好的。就是公認好的才不好!因為大眾對電影實在太無知了!當然還有少部分真正懂電影的。豆瓣上的很多所謂影評都是觀後感,或者是懂一點點電影的人亂扯視聽語言。但是知乎上還是能經常看到精彩的影評。
一句話,國內觀眾寫影評,很容易抽象成人生哲理,或者主觀感受,都是不專業的影評。
忘記自我介紹了,我是一名短片導演,還在學習和實踐階段,有一些個人作品,也經歷過藝考。個人就感覺吧,藝考的很多影評都不靠譜,豆瓣上的更不靠譜。再說藝考的影評有些也是從豆瓣來的。
接下來,我要講講我對影評的見解了。
什麼是好的影評?影評該怎麼寫?寫出好的影評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先說第一個,什麼是好的影評?
好吧,一個個「大神」又出來裝神弄鬼了,什麼視聽語言,這個鏡頭景別是遠景,色調偏暖,導演在這裡表達了男主角內心的…Balaba
然後隨便看看,又發現一個個文藝青年,從影片看出各種大道理,各種哲理,各種詩句。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這些都不是好的影評,「好的影評」這句話可以拆開來。首先是影評,電影評論要涉及很多知識,包括燈光,畫面,音效,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視聽語言。這些是「硬體」,分析必須準確到位。
主題是電影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影評通常在最後都要升華到主題上。
你剛剛不是很排斥別人影評中分析視聽語言和主題的么?怎麼突然變了!
不是的。上面所說的是「影評」。下面我該說「好的影評」了。
打個比方,蘭州的拉麵最出名,最好吃,是這裡的招牌菜。但是我在這裡吃飯,覺得這裡的飯很難吃,以後不去蘭州拉麵吃了。
這個比方可能不太恰當,但是應該能看懂我意思。
電影有很多元素,燈光,畫面,音效,隱喻等。但不是每部電影在各個方面都能做到十全十美,又或者在所有方面都有所側重。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因此分析要分析電影的亮點!就是做得特別好特別突出,或者有所創新,或者很有個性特色的方面。
比如看張藝謀的作品,通常分析色彩,以幾個鏡頭為例,以小見大,推出整部影片的特色,再從為什麼要這樣拍的問題上,找到影片的主題。
如果看張藝謀的電影,你單獨分析一個鏡頭的畫面,說一堆套話,說他怎麼好,這是沒用的,換到另外的電影,類似的鏡頭也能說一堆套話出來。而且張藝謀很多電影的特點就是色彩,而不在構圖,那這部電影的構圖就跟普通電影一樣,如果分析構圖,那就是是沒有抓住特點,做不到以小見大,是不行的。
因此。我們寫影評要抓住電影的亮點和特色。
再說條件吧。
1、閱片量100+(這是個正常人該有的水平,也不是說看得越多越好。這一百多部電影,最好是公認比較好的電影,打打基礎,培養對電影的藝術感受。一百部電影不算多,但是要認真看,不是抱著消遣娛樂的態度去看的,邊看邊試著分析影片,發現亮點。)
2、了解關於電影的基礎知識,包括視聽語言,著名影片,著名導演等(其實這些都特簡單,沒什麼高深的,了解一下就好,看兩三本書就夠了。後浪有幾本不錯的,還有一本叫《電影化敘事》,個人覺得挺管用,前提是認真看。)
3、終於到了第三步,觀看研究十來篇精彩影評。(反覆看,反覆看,反覆看,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建議在知乎找就可了,找自己喜歡的電影類型,比如我就喜歡驚悚的懸疑電影。以後想寫好的影評也最好寫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類型,很少人能喜歡所有類型的電影,也很少人能駕馭所有類型電影的影評)
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打基礎的。
接下來是寫影評實戰的時候用的。
我該怎麼寫影評?看完一部電影,想寫影評的時候先要做足功課。
1、反覆看那部電影至少三次,關注細節,做好筆記,找到特色和亮點。(通常第一次是主觀感悟,就是光看。第二次開始關注音效畫面什麼的,做做筆記。第三次就是再注意更多的信息,查漏補缺。好的電影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盡量認真看多幾次,才能有所收穫和積累)
2、了解電影的導演,配樂,演員等工作人員。(了解他們以前有什麼作品,有什麼經歷,藝術風格又是怎麼樣的。其實很多都要了解,特別是看冷門片的時候。最好把導演以前的作品也看一看,作一下定位先)
3、最後就對著筆記,回想電影劇情,自己再體會體會,寫寫記記。一氣呵成把影評寫完,你會發現能寫的東西多了,也更流暢了。
總之,寫影評要有好的態度,用心去寫。我拍了不少短片,就算拍爛片也要付出很多代價的,多少艱辛多少汗,多少人參與。人家那麼艱難把電影拍出來,你就必須抱著對電影尊重的態度去看,去寫。動筆前必須做足功夫,隨隨便便寫一堆,是對電影的褻瀆。
個人覺得影評的文采並並不重要,充實的內容比華麗的詞藻要強得多。好文采有時能提高你的信息表達,就是讀者更容易了解你用文字表達的信息。有時又讓閱讀功底較差的讀者看起影評來比較吃力。首先,個人覺得文筆對於影評算得上重要,但是卻不是讓題主產生那種恍然大悟感覺的決定性因素。能寫一篇精彩的影評,一般都是非常用心去看這部片子了,包括了解她的歷史背景,她的來源,或者她原著作者的隱藏的意思,也就是說寫好影評靠的不是文筆而是更偏向於研究性的東西。
一篇好的影評更大可能來源於一部優秀的影片,想必爆米花電影你我是沒有時間去考慮它絢麗的動作和場面背後的所含的文化內涵,因為我們了解那隻不過是為了視覺刺激而作,為了票房商業而作。
用心的看到一部好的電影時,往往看完一遍會有很多疑問,然後去查相關的歷史和文化有時候能有頗多收穫,而且好的影片是不妨去看兩遍三遍的,因為每一遍你都能有一個新的發現。比如《阿甘》《肖申克》《海上鋼琴師》這幾個口碑很好的很有名的作品,我都是看過2遍以上,真的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而且當你用心去思考她時,文字就自發地從內心深處噴湧出來,這時文筆只是將它們有邏輯有順序的組合到一起,讓讀者更好看懂。所以主要的精彩之處還是來源於思考,來源於發掘而不是與文筆有關。本來就是依附於電影本身的第二產業,究其根本也是一種文學形式。
當年一群沒上過電影學院的專業的人,都能拿著一點錢和一點熱情把電影給拍了。也照樣能拿獎,後世看來經典之作也很多,也能受到市場認可。也有很多人沒受過專業的寫作指導和訓練,也沒人告訴他要看世界名著五百篇,不也照樣寫的一手好文章。
現在看個電影揣摩的寫點自己對電影的看法,用自己的思路去解讀一部電影,卻都不行了。還詳細的分出了門檻,還詳細的區分了門派,還煞有其事的的說出了要看哪些電影,要讀哪些書,要看誰誰誰的電影之後才能怎樣。
我真是要笑掉大牙了,敢情那些電影沒問世,那些人沒拍電影,沒寫那些書之前,其他人都拿手銬把自己的手鎖起來生怕自己寫了一兩個字把"影評『這兩個字給玷污了?敢情每個人不看那些連個字都不敢寫了,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表達了,生怕被人槍斃了,被』影評『人槍斃了?
有的人說,沒有專業的知識和背景就不要對』大師『的作品進行寫影評了,我就莫名其妙了,大師的電影傾注了大師的心血,一般人的電影難道傾注的是一般人的狗血?大師拍出來的藝術品叫做藝術品,一般人拍出來的電影就叫一般品?大師拍出來的電影難道是給電影學院的學生看的還是專門給那些所謂專業的影評人看的?是不是大師的作品後面都備註著,閱片不過1000部,不得評價此影片?難道我看個電影寫個100字的我自己的理解都不行了?為了這100字我還必須要再看999部電影和XXX的書,然後還要抽空上個電影學院,才能寫出來?這是朝鮮????
有的人覺得自己寫的喜歡的影評就是天下正統,對其他人寫的影評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這一行為讓人覺得既Low又下作。寫影評本來就和搞創作一樣,各有各的風格和側重,只要態度真誠不捧不殺,不曲解不過度,在自己的風格上做到極致,就是一篇好的影評。當年很多文藝流派,小說的,繪畫的,音樂的,出來的時候也是被其他所謂的正統流派所排斥和蔑視,然而在慢慢發展而後出了精彩絕倫的作品,最後和所謂正統分庭抗禮,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現在到了』影評『這個小的藝術形式,竟然還跟舊社會似的進行了階級鎮壓和蔑視。話退一萬步講,就算要搞這些事情,那也是那些江湖上成名已久德高望重的傳統流派大師來做這些事,一些人靠著三腳貓的功夫就敢出來做這些事,對於這樣的人,我只能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之前對鎮關西的那句評價送給他。
我覺得知乎上現在風氣很不好,就今天所在這個題目下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利益團體和反利益團體,反利益團體和反反利益團體之間的鬥爭很嚴重。但是作為一名普通的知乎用戶,希望各自的利益團體把90%的精力放在延續和發揚,更或者是升華自己的風格上面,不要總是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我們要看的是你們的回答,我們需要的是看你們的回答的風格和包含的內容,也需要和你的回答後所包含的感情進行嘗試性的共振,但不管以怎樣態度對待回答,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真誠兩個字,不是炫技,不是濫情,如此,便是一篇好的影評的基本。至於影評能精彩到什麼程度,就要看自己的努力和天分了。
回到問題上來,題主你不要聽那些人信口雌黃,你願意怎麼寫就怎麼寫,因為第一個寫影評的人也沒人告訴他怎麼寫才是影評,你不斷的寫不斷的寫,慢慢也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寫了,我們寫影評都是從觀後感開始的。在這個過程里,假如你喜歡怎樣風格的影評,你就往哪個方向努力和精進,你喜歡截圖就截圖,你喜歡解讀就解讀,在你自己精進的過程中你也會摸索出適合你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進步之路。電影的風格都是多樣化的,影評也應該是。
既然前面說到了影評是一種文學形式,那麼文筆的好壞是肯定非常重要的。你想要下筆如有神,可能出了努力之外還需要有一點天分。但是如果只是需要條理清晰,語言優美,立意通順,只要多寫寫就好了,還要適當的加入一點感情。
我覺得吧,最好的影評寫出來應該讓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感到電影的美,所以想寫出這樣影評首先要要懂得化繁為簡的能力,要有返璞歸真的心,但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最好的影評不但是依附於電影本身存在的,更可以脫離電影本身單獨拿出來欣賞的,要不影評只能做一個類似產品說明的定位。
要做到這一點,技巧固然重要,天分其實更重要。所有靠文字的東西,天分是佔了主要地位的。
希望你牢記這一點,也希望你擁有這一點。
最後,歷來文人相輕,知乎上文藝這一塊群體龐大,而電影又是文藝里的重要領域,所以你要從很多不同的答案里找到真正有用的東西挺難的,但是甄別那些沒用的答案倒是很簡單,比如。
題主你需要的是信心和鼓勵,對於自身來說是堅持和學習,而不是一些人的侃侃而談和花式裝B。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HBO 出品的《黑膠時代》?
※業餘愛好者拍攝電影短片有哪些需要確立的正確觀念、原則?
※為什麼現在普通話電視劇電影會配備字幕?
※沈璧君到底是誰的老婆?
※本人學影視戲劇學的,想通過微博私信,採取自薦的方式去電視劇鬼吹燈劇組,各位有什麼好點子沒?求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