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機體的出場次數和收視率的關係?

這次的鐵血孤兒收視率暴跌會不會是因為機體存在感不強導致的?


首先,謝邀……完全不知道為啥要邀請我,早已不是漫畫動畫中心圈的了……

其次,在我現在的年齡看來,要說鐵血的收視率,我個人感覺得看兩個方面:

一個是機器人動畫的歷史變遷,一個是針對機器人動畫的對立構造的變容。

當然還有玩具市場的變化,機器人動畫製作公司高層的策略,電視台側的各種情況等等,不過這些完全不懂,說錯見諒。

機器人動畫片的魅力為何?石渡櫻的論文里這麼寫道:機器人動畫片基本上,都有戰鬥畫面的描寫。也就是可以說,在那種戰鬥場合下有「惡」的存在。然後再展開戰鬥,戰勝這樣的故事。永不輸局的英雄,也就是「善」,可以讓小孩子們抱有憧憬,嚮往的感情。當時最著名和典型的代表作之一有《鐵臂阿童木》,《魔神Z》等等。

然而到了1976年,長濱浪漫機器人系列作第一作《超力電磁俠
孔巴特拉V》問世之後,便從之前的機器人動畫中可見的勸善懲惡中脫離出來,相對加強敵方侵略地球的理由的描寫,這麼一來此作同一時間內還獲得了追求戲劇性的高年齡粉絲。

再之後到了1979年,以《機動戰士高達》出現為起始,一股以描寫疊加於世界觀上的政治,軍事,組織論等等複雜化的故事,以及在物理學,機械工學,SF理論展現上達到某種程度的「具有現實感」的機設、設定以及戰鬥描寫的達成,使得一大批被統稱為「真實系機器人」的動畫群掀起了一代熱潮。之後這種真實系機器人作品還分化成《超時空要塞macross》、《裝甲騎兵bottoms》等多樣作品,各自又經歷了各自可以稱之為頂點的作品,並持續席捲到1980年代中期。

此1970年代到1980年代間,被稱之為機器人動畫熱潮的機器人動畫被大量製作。這個現象主要被認為是由於佔據當時日本人口的多數的60-70年代出生的少年們的支持,平均收視率也就變得很高,主要播放時間也選在了晚7點到9點的prime time時段。佔據收視層大半的兒童向玩具(鋼普拉等等)的銷量也十分之好,導致賣這些玩具的製造商開始變成TV動畫的贊助商。然而,等到這個高峰期過去之後,作品量之飽和、對過剩的真實志向的描寫和展現的僵局,並可隱約看見人類角色+戰鬥物品的流行的這種tie-up玩具市場的閉塞感,隨之而來的動畫就像對此現象的「策反」一般,動畫片行業在繼續致敬70年代的超級機器人系列作品的同時,以美少女或超能力要素為重的OVA作品從1987年左右開始陸續問世,並持續到90年代前半。

到了1990年代,玩具業界的tie-up仍舊使得市場繼續繼承前代機器人動畫特徵的正統性,製作了《平成高達系列》,《勇者系列》等一連串的兒童向作品。之後又因為TV遊戲《勇者斗惡龍》等熱潮的影響,出現了很多如《魔神英雄傳》這樣的帶有很多fantasy元素的作品。在此狀況下《新世紀EVA》發表了。此時動畫、漫畫、特攝、SF、其他文藝作品等等,沉浸在向過去作品的致敬里,變成了無法單純用真實或者超級來簡單分類的個性作品。但是90年代後半,由於金融風暴的席捲,導致收視率低迷,並因電視台方面的隱情,最後《勇者系列》、《平成高達系列》腰斬所帶來的陰影逐漸顯現,進入2000年之後甚至post-eva作品亦逐漸失勢,post-eva中預測的大潮流最終也未能誕生,機器人動畫全體呈現衰退傾向。尤其是全日制動畫里的機器人動畫基本呈現壞滅狀態,最後竟成為「深夜動畫」播放的一個判斷標準,現在還在全日制放送名單里的,有巨大機器人登場的節目,只剩下《super戰隊系列》。

到這裡,已經可以預視到鐵血的孤兒的收視率是個什麼情況了,儘管個別作品曾掀起大熱潮,但播放時段……等於整體上機器人動畫就無法再往主流熱潮而去了。

深究起來的話,一個是家庭用遊戲、training card遊戲等普及之後趣味多樣化所帶來的客戶選擇項的增加導致玩具業界全體不景氣,之後贊助商的撤退,電視台和製作公司,玩具公司的關係惡化,日本總人口中的兒童比重低下,可以從兒童世代中獲得的客戶層的比例進一步減少,再有一個是現實的技術發達、情勢的變化使得一直以來的固定節目陳腐化成為了主要原因。

經過之前數十年的變化之後,2000年之後,電視台所播放的機器人動畫的商業模型(這裡指的是經濟數學模型而非遊戲模型)發生了巨大改變。首先在策劃階段就把兒童層、玩具公司給排除,動畫所帶來的立體商品主要定位為高年齡層等等預設好的設計也被加進其中,定型於版許可權定許諾型商業發售的手辦形式。另一方面則以販賣DVD的影像公司、media mix系的出版社等等的發售點的企劃為中心,把主收入源定位於已經向機器人動畫靠攏的高年齡層、老粉絲向的那些動畫的製作軟體的銷量,這樣一來新商業模型為基準的作品就可以進行製作了。圍繞著各種過去的hit作的重置、續篇作品也得到製作的機會。

也就是說,今時今日的原創系列中,哪怕誕生了一定的hit作品,也仍舊會按照上面所說的以大人層為主流的模型使得主要客層的高齡化+固定化、固定節目的構造的過多使用使得作品構造的「習性化」這個問題仍舊存在,尤其是兒童和少年層等的新客層的缺乏也被視為問題之一。儘管如此,現在還是有很多作品被源源不斷地製作著,但是「機器人」已經不是單獨居於動畫的main要素里,最多也就是構成該作品的眾要素中的一環,這種概念的作品和分類現在呈現出擴散的狀況,而各個機器人動畫製作公司也是在不斷摸索先進機器人動畫的「主流」到底是什麼。

所以說,不是高達出場次數的問題,而是高達這一元素整體的要素性已經處於慢慢減弱的方案里,也就是說分析者認為這個和人氣度或者收視率關聯並不會很大,(要麼就是模型建錯……重新建模再摸索了。)

因此由橫向來看鐵血的話,很明顯的問題就出來了,一個動畫還留有老動畫的影子,但模式上又是儘可能地「多元素」;又或者,面具男等要素已經成為高達系列的一個習性,但是粉絲會買賬,並認為這是給高達老粉絲的一種「服務」,然而新客層究竟買不買賬?鐵血到第三話的時候,曾經看過幾頁的討論,有的粉絲認為高達這牌子早該消失了,鐵血沒意思,不如說高達沒意思。然而日升從來沒有停止過放棄對兒童和少年客戶層的追求,所以這次鐵血的主題是「終戰,孤兒」等標籤。按照日本一部分觀眾的想法,日本小孩子理解不了這兩個標籤,因為他們沒有活在這種環境里,也達不到思索的水準,更願意去看能使自己瞬間熱血沸騰的作品。

日升還有一個我認為做得很不好的地方,他們將鐵血的戰鬥模式改為「洛克人」模式,打完一趟收個「技能(機體)」,看起來相當懷舊又新穎,但是又給主角設定為「快速結束戰鬥」的類型,使得機器人戰鬥魅力這一傳統沒被繼承下來,然後受到新的商業模型影響,又不想把高達作為全劇的核心要素,所以「文戲」相對很多,讓一部分觀眾感覺不緊湊甚至很拖沓,比如:即便是文戲都還沒讓觀眾看到各大勢力全貌,男主角和「宿命的敵手」也未能正式在戰場碰面,另外群像的描寫有種沒完沒了的感覺,總而言之,想要思考什麼討論什麼感覺除了機設和個別角色就沒了,一些不算宅的高達老粉絲,也就是看過好幾部又達不到粉的,看完可能都記不住啥了。

再從縱向看的話,日本觀眾,尤其是低齡層,都喜歡看什麼樣的機器人動畫?為什麼喜歡?這整個一個社會學一般的問題,一般還和當時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感覺答不好,別人論文里撈一點出來說說吧。

阿童木大熱的時期,在很多當時的小孩子心裡,阿童木就是一個典範,一直向世間傳達「正義的夥伴一開始就是正確的,壞人一開始就是壞人,正義肯定會勝利,邪惡會滅亡」這種單純的圖示世界。但是家長對阿童木是抨擊的,覺得會給小孩子們心裡帶來壞影響。首先機器人互相打鬥太殘酷,其次雖說是近未來的世界但是會說話、會思考、會煩惱的機器人這種設定會讓小孩子誤以為能在現實里出現,從而陷入非科學的狂信之中。再次就是阿童木的漫畫等作品,誰看了都能輕鬆理解,過於接觸太容易理解的作品會阻礙腦部的發展。然而正因為是TV動畫片創時期,所以只能是「非惡即善」的存在。

到魔神Z時期,該作品經常會考慮到小孩子的立場和心情,所以就以小孩子的視線中的對立構造的人物設定、背景以及攻擊模式來製作作品。所以才能得到以小孩子為中心的莫大人氣,使得平均收視率超過20%。在這部作品裡,手冢氏的非黑即白的窘境也不復存在。雖然這不是手冢巨匠所期望的,但卻是小孩子們心中所期望的不會失敗的英雄的存在。另外,魔神Z還有不得不提的兩個點:一個是兜甲兒在故事中途所穿的「防護服」一樣的服飾,並得以搭乘魔神Z。純吸收衝擊、保護身體這種意義的「防護服」日後就發展成為了「制服」,這個「制服」的概念的引進影響了日後的《高達79》《EVA》使得作品裡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戰鬥服」;另一點就是魔神Z偶爾也會被敵方打倒,因此「超越挫折慢慢進化」。使得本來「善惡交戰善為勝」的故事構架變成了「並不完美的機器人」,「進化的機器人」,這種描寫是魔神Z的一大功績。之後的日本機器人動畫里大多會進行「機體進化」的描寫,給小孩子帶來「不斷變強的機器人和不斷長大的自己好像重疊在了一起」的感覺。

高達0079這部片子,一開始收視率很低迷,基本上就腰斬了,後來因為在中學生高中生之中掀起熱潮才大火起來。這部作品原本的收視目標從兒童變成了稍微年長點的人群,想來有各種原因。對於兒童來說,首先就是本作的世界觀的創出吧。將高達在內的人形機器人稱之為mobile suits,將有特殊能力的人類稱之為newtype這種「搭建起來的非現實的所謂宇宙世紀的舞台」之上,仍舊開展舊式「尋求獨立而開展的戰爭使人感覺哪裡又直指現實」。另一方面,作為反派角色的夏亞阿茲納布爾所背負的人生,作為本節目中重要的human drama被細細編織,同樣作為正派角色的阿姆羅雷也是在不得不持續戰鬥中苦惱與自身的位置和境遇。這些要素對於小孩子來說很難理解。和以往的英雄不一樣,帶著對戰鬥本身的疑問,誕生了苦於身為戰士的主人公等等,得到10代後半(15-19歲)和20代為中心的大量觀眾的認同和接受,並且至今為止仍在變成大人的這一批人中擁有很高的人氣。

0079後來的巨大成功,主要是由於高達世界中的「戰鬥」並不是單純以勝敗為定論的「戰鬥」,有因為各種原因站起來「鬥爭」的意義。這種善與惡的複雜性及其糾葛,以及人性的表現,不但獲得懷古主義的大人的青睞,還開拓了新的粉絲層,這就是它至今還有值得誇讚的大人氣的主要原因。

新世紀EVA這部片子又可以被考量為主要致力於描寫至今為止的機器人動畫中的,善與惡的對立構造的根源相關的部分,也就是人類的醜惡自我,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作品整體瀰漫的終末感,閉塞的氣氛中,和奧姆真理教事件合在一起被稱為世紀末現象,再一次證明了動畫片也是可以掀起巨大movement的。但是,本作已然和機器人、兒童向等標籤相去甚遠,甚至被斷言是屬於大人向一類的作品。

動畫節目從阿童木時代開始,就經常和企業tie-up之後製作。從苦於低製作費的手塚治虫和明治制菓開始tie-up起,之後機器人動畫基本上都是靠玩具製造商提攜,進行作品中的機器人等商品化的企劃等。因此為了商品化,機設的變更是不容置疑的,說改就改等等作業在業界都是家常便飯。現在不只是機器人動畫,很多動畫都是採用製作組委員會的方式來進行製作。這種形態可以說是節目角色的二次利用為最優先的一個考量結果。主要原因就是動畫節目亦為一大市場。但實際上有錢的不是兒童,所以說現在機器人動畫要是以有錢額度大人們作為目標來製作的話,那麼不難想像就會離小孩子越來越遠。從故事上來說,劇情的緻密和難解的程度也使得孩子們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家庭用遊戲機的出現這一要因了。小孩子們不用將自己和乘坐機器人的英雄進行重疊,只要驅使手中的手柄即可得到搭乘機器人一般的疑似體驗。

但是也不能說成是小孩子們自己主動離開了機器人動畫。現在仍有火影、海賊王這樣的大人氣節目存在。這些動畫並不是搭乘機器人的動畫,就是肉身少年們活躍的冒險動畫而已。儘管也是脫離現實的假想世界,但其中的主人公之間的夥伴互助、快刀斬亂麻一般地活躍著。或許對於現代的小孩子來說,自己可以操縱的機器人的東西也有了,那麼「正因為是電視里的東西所以才會存在的東西」這樣的想法漸漸消失了也說不定。就這個樣子,小孩子遠離機器人動畫,然後機器人動畫自己也開始遠離小孩子,慢慢變成完全屬於大人的東西。雖然論者簡單地表述為「《新世紀EVA》使得這一點變成定數」,但這其中演變的複雜程度,並不只是動畫本身的難解讀而已,從後來機器人動畫的一些影像表現來看,也會明顯認識到這些不是面向小孩子製作的動畫。

因此,這麼一路看下來,再回頭看鐵血的話,感覺不知道定位在哪個年齡層。究竟能不能兩邊都討好,姑且還有7,8集+第二季,然而就鐵血中的一些動畫表現來看,個人感覺小孩子還是不太好融入,不過這可能並不影響玩具的銷路。

參考(基本照搬):

http://ci.nii.ac.jp/els/110007055784.pdf?id=ART0008985284type=pdflang=jphost=ciniiorder_no=ppv_type=0lang_sw=no=1454284748cp=

ロボットアニメ


高達的出鏡率並不一定是收視率高低的決定性因素,比如說V高達里機體的出鏡率也很高,但收視率基本上完敗。反觀收視率高的作品,共同點是,基本上集集有高達。所以說機體的出鏡率和收視率還是有一定關係的。我覺得如果IBO的收視率是全線暴跌的話,應該還是和出鏡率和現在有些拖沓的節奏有一定的關係。尤其是現在IBO的模型賣的很好,如果消費者在同步的動畫中看不到機體,多多少少還是會感到些失望吧。況且IBO作為一個番劇,掛著機動戰士和高達的名號,結果連著好幾集機體完全沒有存在感,無論是老粉還是新入坑的恐怕都不太能夠接受。然後說下文戲部分,願意去抓文戲沒問題,但是節奏不應該被拖著像現在這麼厲害。應為你畢竟是番劇不是OVA。上一個節奏特別拖的高達TV叫做倒A,但是人家有光頭光環和20周年紀念作加持。上上個特別拖的叫做新機動戰記X,下場是直接腰斬,播了39集直接歇菜。說句跑題的,現在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高達的TV基本上是製作精良的gunpla宣傳片。收視率幾乎決定了銷量,比如說萬年冷門主角機GX,DX,X Divider,也都是趕著最近的主角機企劃才出的新模吧。V高達同理。如果再這麼拖下去的話,後面的機體還賣不賣模型了,沒有存在感的機體你會去買么?


忘了說了,畢竟現在還是一月新番的時間點,分觀眾的話其實也還是能理解的。


高達作品收視率相關的因素很多。作品定位,機體設定,人物設定,劇情節奏,還有檔期等等。回顧一下V高達收視率不高主要就是機體設定偏向兒童,但是劇情又太過殘忍。雖然是宇宙世紀,但是與前作聯繫太少,老的UC粉也不買賬。而高達X節奏慢熱、拖沓,新觀眾都被同期的機動戰艦和eva吸引,而強調newtype新定義的X又無法被老UC粉接受。雖然X機體設定不錯,幾乎每集都有戰鬥,但是慘遭腰斬。高達粉普遍認同X有三好,OP,蒂法,月光炮,但是劇情節奏和番劇檔期就直接判了死刑,可見收視率高的原因確實很複雜。再來說一個被黑的很慘的高達AGE,最受歡迎的是第二季,主要原因就是劇情相對另外2個主角的劇情更加成年化(雖然很有限),有日常,有衝突,有煩惱。另外,機體設定相對於第一季也更時髦,很多粉絲在AGE公布前三季機設之後就決定直接看第二季,可見AGE1設定過於低幼了。回到這次鐵血的主題,開篇的節奏讓新老觀眾為之興奮,很多人怒贊改作為最優秀的高達作品。但是劇情逐漸拖沓了起來,文戲過多。劇情初期,主角機怒換4個形態之後(主要就是肩甲改動)竟然連續雪藏了幾話,這對於收視率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或許在完整播出後大家才會體會到本作劇情節奏變化的用意,但是畢竟是番劇,經不起這個折騰。總結下來就是,高達作品收視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次鐵血劇情節奏變緩造成了番劇觀眾的心理落差,加之作為大型模型廣告,高達遲遲不出場點不起興奮點,收視率暴跌在所難免。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布萊德·諾亞的指揮能力和戰術素養?
阿斯蘭喜歡過拉克絲嗎?
高達的駕駛艙為什麼不是透明的?
巨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真的是高達、EVA 或類似環太平洋那樣的嗎?
如何看待GTO第三集的夏亞?

TAG:動畫 | 動漫 | ガンダムGund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