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理解因果和功德?

佛經中開示了很多積聚功德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從實用角度去理解嗎


因果和功德是兩個好大好大的話題,末學很難解釋的清。


一,先說因果,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現在受到的果報是從前做過的因在緣成熟條件下得到的種種應。最最簡單直接的解釋是:以什麼方式損害了別人,緣成熟了,以後別人會以同樣方式損害你。利益了別人,別人會回報你種種好處。
這個說法不嚴謹不精準,舉幾個栗子。


比如順手牽羊「拿」走了鄰居一大隻鐵塊,會得到被偷竊的報,以後自行車會被偷掉。
比如殺生吃肉,會得到短命薄福的報。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殺羊多了,會輪迴成羊,被人宰殺。吃他半斤,還他八兩。
比如在樹林網捕鳥類,會得到骨肉分離的報應。
比如愛做一些邪淫的事,會得到婚姻不順和一些疾病的報。
比如愛與父母爭吵,不孝長輩,會得到同樣不被孩子尊重的報。
比如樂善好施,把錢分給窮人,會得富裕的報。富裕的人為什麼有錢,他們過去或現在懂得布施。


在佛門,因果是這樣


比如一個人相貌端重漂亮,他或許從前在佛前供過花。眼睛漂亮,或許從前在佛前燃過燈燭。比如一個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他或許從前施食過。
比如一個人偽做出家人,實際不是出家,騙取供養,他會得無間地獄的報。
比如一個人在寺廟吐痰,他會得入地獄的因。

比如一個人嘲笑一個出家人吃飯像牛,後來他得到力氣很大的報。
比如一個人錯誤知見,說大修行人不被因果制約,他得到五百世狐狸的報。
比如一個人過去世以真心誠心把一碗飯供養給了一個窮和尚,老和尚已經證得辟支佛果,雖然飯很難吃,但他不久見到了一隻兔子爬在自己肩膀,怎樣都拿不下來,回家發現是只金兔子,割下一條腿,腿又長出來了,得了生生世世富裕的報,這個人叫阿那律尊者,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弟弟。
比如一個人說,我生生世世不偷別人的東西,怎樣證明呢,我把我最值錢的珠寶放在城門,不用看著,三天大家來看,不會有人拿。果然沒有人拿。有人不相信,把珠寶放在人群密集的市場,果然三天後來看,還是沒人來拿。這人是文殊師利菩薩。
要知道因果不是佛創造出來的,佛也逃不過因果約束;地獄不是菩薩造出來的,地獄是眾生業力感召。
佛陀成佛後受到的3個前世果報:金槍、馬麥、頭痛三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22/11/407833_111476710.shtml

沒少見學了幾個佛學口頭語的打妄語,說無所謂,吃肉沒事的,濟公還吃呢,萬法皆空,偷個東西沒事的,就當暫時借給我用,是我應得的,萬法皆空,法由心生,信則有,不信則無,只要我忘記了就什麼都沒事了。
萬法俱空,因果不空啊!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

二,我來說說難說明白的功德
不得不援引一個著名公案

正當中國南北朝時代,印度佛教衰微,菩提達摩說東土震旦有大乘氣象,遂渡海東來,到達廣州,與南朝的梁武帝蕭衍見面。梁武帝是當時信奉宗教的皇帝,見到達摩祖師後,梁武帝對達摩祖師說:「我廣造寺宇,度眾人為僧,寫佛經、造佛像不遺餘力。凡此種種,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並無功德。」梁武帝追問:「為何沒有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你不過幹了幾件好事,這實際算不了什麼功德。」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大家言不投機,達摩祖師便北上...

繼續稻炒栗子
比如一個人,為了繼續維持財富布施給窮人錢財衣物,為求財求長壽買物放生,為中彩票念經誦咒,為升天享福念佛,還計較放二十塊錢的泥鰍會不會比放二百塊錢的功德小,念二十遍阿彌陀佛會不會比念二百聲阿彌陀佛更好一些。注意了,這是修福,功德實在是小或沒有功德,他會得到財富、健康等福報,但這種求得的人天福德相當不究竟,不徹底,因為這善報他還有個限度,總有享受完的時候。


梁武帝修的是福報,由於心內執著於「我在進行布施」「我是布施的人」「有許多人受到我的布施」三個相,所以不圓滿不徹底,是梁武帝不懂佛法,不知三體輪空的理,怪不得達摩祖師。
六祖慧能大師的評價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祖師又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吾我自大,常輕一切,即自無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如果非得給功德算筆賬,應該用心量來「計」,而非行動枝葉本身。比如一個小孩子,放生前只給了放生小組一塊錢,但在放生儀式上他沒有絲毫的貪念,無所求,心裡想的只是,有動物可以解脫了,我為它們高興,願它們不會再被人逮到,安心的生活,希望聽到佛號有機會好好修行,早早成佛。那麼這個小孩子功德是不可計量的。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說他在成佛前供養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按道理說功德已經十分大了,可是佛說,他供養過這麼多的佛,還不如末法眾生以清凈心讀一部金剛經的功德大。


金剛經里有一段對話,佛告訴須菩提尊者,如果一個菩薩用滿恆河的沙子那麼多世界的金啊銀啊琉璃啊等寶貝來布施,這樣功德很大了,可是如果有另外一個人,他明白一切一切的佛法「無我」,是因緣所生出來的,去掉了「我執」,證得了「無生法忍」的境界,不爭不貪不求,知道沒有什麼可得到的,沒有什麼可失去的,那麼這名菩薩的功德比前一位用無數寶貝布施的菩薩功德要大,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菩薩沒有「福德相」。
須菩提尊者不解的問,慈悲的佛,什麼叫這名菩薩沒有福德相呢?
佛回答說,須菩提啊,菩薩所做的福德,在他眼中是無色無相的,不應該貪著那個福德事情啊,菩薩做善事純粹心想利益他人,沒有一個計較福德的念頭,所以無所謂受與不受的,這名菩薩就沒有了福德相。


由此可見,要做功德首先要有世俗的德行,並持信心受持讀誦佛教般若經典,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行六度萬行不著相,這便是做功德。


以上沒有滿意的回答,我先說說我對因果的看法,我認為因果是一種反饋模式,好比超聲波。


為什麼說因果是一種反饋模式呢?
還是舉例說
一個蝙蝠對另一個蝙蝠發出超聲波比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a蝙蝠發出一道超聲波之後,首先b蝙蝠能夠感知,反射回來的超聲波a也能感知,b蝙蝠接受了a蝙蝠的超聲波之後,能夠主動發出另一道超聲波回應,並且a也能接受,也能回應,b也能感知自己發出之後又折射回來的超聲波,這樣就能無限循環的交流,就是一種反饋模式。這種模式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相像。a幫助了b,a本身會因為自己的善舉心裡感到快樂,b接受幫助之後,心裡很感激很快樂,因為感謝所以會採取行為表現出來,比如說一聲謝謝或者反過來幫助a。a在接受感謝之後會更加快樂!這樣就善善相報。反之,會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我們做好事,有兩種快樂,一種是自己因為善舉本身感到的快樂,另一種是對方反饋回來的善意,而感到快樂!
看關鍵點,從被幫助的角度看,我們接受了幫助之後,心裡產生樂受。這一種樂受會讓我們產生感恩的想法,從而發出另一道善波反饋給幫助我們的人。這道感謝波就是幫助者先前樂受行為帶來的果。總結一下,善行本身讓我們有樂受,其次還會招感到接受者發出的感謝波,再次形成更深的樂受。招感的過程就是因果反饋的過程,同樣不善行也是如此。
為什麼因果是無自性的?
因為我們樂受,苦受和他人對我們的善意和敵意有關,比如,別人關心我,我會覺得快樂,別人侮辱我,我會有嗔恨心,即苦受。簡言之,我們苦受,樂受,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影響,說取決也不準確,只能說外部外物,環境是我們苦受,樂受的一個增上緣。所以,是無自性的。
為什麼善有善報,而不是惡報?
一個善行被做出,是因為先前產生了樂受,善行攜帶的正能量傳遞給他人,他人也會產生樂受,這個樂受會促生其他善行,就這樣善善不絕。當我們升起嗔恨心,即苦受,勢必造作惡業,惡行攜帶的負能量開始四處傳遞,被接受者接受之後,必然產生苦受,這個苦受也會造作新的惡業,由此冤冤相報何時了。踢貓理論大家都聽過吧,經理失戀,心情不爽,無故批評副經理,副經理莫名被批,心情更差,出門就罵職工,職工無緣無故被罵,看見門口有一黑貓,一腳上去,去你媽的。就是負能量傳遞的過程,正能量也有類似例子,不再舉例!
因果之間有什麼關係?
從之前的理論來看,因果無始無終,我們找不到第一個善行或者惡行的原因,也找不到第一個苦受,樂受產生的原因。這是第一個關係無始無終。第二個關係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善善不絕。前文說了,不再說。
再說幾點,根據之前的理論,順帶想明白了幾點二級理論。
第一,慈悲心能轉物!
前文說了,因果無自性,我們做出善行還是惡行和我們先前接受到的樂受,還是苦受有關。用白話說就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我對你好,你還會更對我好。反之亦然!那我們豈不是不能作主自己的行為?只能受外物影響而浮沉,輪迴?怎麼樣能轉物,怎麼樣能作主,怎麼樣能跳出輪迴?慈悲心就可以,先說一下什麼是慈悲心,先兩個故事吧,一高僧被壞人監禁監獄三年,出獄後問高僧三年中是否恐懼過,高僧曰,我最怕的是對陷害他的人失去慈悲心。好了,慈悲心就是別人無論怎麼樣對你,你都覺得他可憐,從來不考慮自己。慈能拔苦,悲能予樂!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慈悲心有個作用,什麼作用呢?就是把接受的負能量消化掉,並且生成正能量傳遞出去。這其實就是心能轉物的原理,也是跳出輪迴的理論依據,慈悲心能夠消彌社會上的負能量,增加正能量。
第二點,佛不渡無緣之人
今天想明白上述問題以後,開始琢磨想明白這些大道理有什麼用,能知道現實生活嗎!接著坐公交車,我沒擠,最後上,我就想,我這麼做,有用嗎?對周圍人有什麼好處?我這麼做發出的是什麼波?後來我分析,看到我禮貌不搶的,會有人稱讚,也會有人不以為意。稱讚者的心裡此時是樂受,這個樂受會在將來因緣成熟時,促使個人也會像我一樣禮貌不搶!他的禮貌不搶,也會被別人稱讚,也會無限的影響下去。當他被稱讚時,會加深樂受。順從樂受的驅使我們會通過身語意傳遞這個正能量,再次接受正能量的人會把感恩以能量的形式反饋給我們,這種反饋就是我們先前因樂受造作善行,而招感的果報。上面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那些覺得我這人很傻,為什麼不擠上來搶座呢!我禮貌不搶這個攜帶著正能量的行為,沒有讓這些人產生樂受,所以他們不會招感善果。換句標準的理論來說,我的身語意不是這些人產生樂受的增上緣。我就沒法讓他們招感果報。也就是佛說的不能渡無緣之人。

功德說起來也很複雜,我們平常做的大都叫福德,偶爾自性流露,功德無量。要想都是功德,至少也需要有妙觀察智,或者說開悟之後才能接受到。自己研究的還不很透徹,這裡就不說了!


宗薩仁波切

了解福德

德格有一個小王國,這個皇室的血脈在大約一個世代以前中斷了,所以現在已經沒有德格皇室的後裔。大家都相信,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國王曾是偉大的上師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預言說,當他們兩人舉辦大法會時,蔣揚欽哲旺波應該要在法會當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頓。時至今日,德格人甚至還會說,由於德格人沒有福報,所以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現好到蔣揚欽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因為根據那個預言,如果蔣揚欽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德格王室就能持續的傳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訴你們這個故事,是因為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種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廣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別里,比如聲聞乘,他們沒有大乘佛教徒所討論的有關「佛性」的概念,他們只談「福德」。

我發現有關「福德」的詮釋混合了許多文化上的差異。有人問過我:「累積福德不是很自私嗎?」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作為佛陀的追隨者,我們難道不是應該除去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嗎?我們怎麼會有積聚、儲存「定期存款」的這種心態呢?我們怎麼能夠投資福德?
在討論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先談談「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亞」只是個名稱、標籤。剛才我提到,許多人認為「運氣」只是必然會發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如此。「福德」的道理其實是「業力」原則最高且最細微的面向之一。
如同我常講的,「業力」要比「空性」難教。你可以概括的說,「業」就是因、緣、果。舉例來說,如果你種花,一旦把種子、肥料、土壤、水分、時間和空間等所有這些因素湊在一塊兒,假使又沒有任何障礙,花一定會綻放;在這種層次上了解因果還算容易。不過,一旦它涉及了某種隱含的因素,譬如你用同樣的種子種了十朵花───不只是一粒種子,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種類的種子───當其中一粒種子表現得不太一樣時,我們就必須更深入的探究。
你對這些種子的照顧完全相同,可是這粒種子的表現就是不一樣,因此你進一步探究:也許這粒種子的前二代種子,因某個特殊事件而影響了它的基因。當我們開始探索更多隱藏的因素,有些人就從這裡開始變成宿命論者,有些人變成虛無主義者、科學家、有神論者、無神論者等等。

福德可以被創造

根據佛教的理論,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創造、捏造、積聚的東西。
假設你有兩個小孩,一個很懶惰,幾乎沒受什麼教育,書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個則是恰恰相反。可是他們長大後,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個懶孩子,卻比較成功。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如果你問佛教徒,他們會說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們可能會先說,這是業力的緣故。
這麼說有點危險,因為許多人接著會想:「所以這就是我的命嗎?我不能改變它嗎?」很多時候當人們聽到佛教徒對「業」的解釋,他們的想法常是這樣。
假設某人有六個鼻子,你不能說:「他無法擺脫他有六個鼻子的業。」這不是佛教徒對「業」的詮釋。業力不是要這個人不斷的想:「我擺脫不了這六個鼻子,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這一點很重要。「業」是你可以自己創造的;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要再多一個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術,尤其如果「七」還是個幸運數字!了解「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現在要講得再複雜一點。有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共業」,或者「共同的福德」。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有何種福德或沒有何種福德,所以某一位總統參選人會當選。我們都不知道。
身為世界的公民與另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很關心這件事。因為我還是認為,美國總統在這世界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連非美國人,也需有足夠的福德才能讓美國選出一個好總統。

福與非福當我們講到福德,我們討論的對象不單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這完全是相對的。
譬如說你開車到某個地方並且順利抵達,可是你卻沒有福氣把車停好,你到處找都找不到車位。如果本來把車停好後,你的約會將帶給你一些美好的時光,結果只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一切都毀了───這就是「缺乏福德」。
不過,假設說,正當你一直找不到停車位,開車到處轉的時候,你本來要進去的那棟大樓突然崩塌了───是因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車位。

福德的相對性

福德確實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的人際關係、經濟、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說話的語調。從許多方面來看,它也是非常相對的。
從中古世紀到現在,我們也許可以說因為我們擁有好的福德,所以我們有 iPhone這樣的手機;我們不必走老遠的路去跟某人講話,打個電話就行了。

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像密勒日巴那樣的人應該會同意,正因為我們缺乏福德,所以生在這樣物質主義的時代。
福德帶你接近實相佛法的參照點永遠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實相真理,因此,任何帶你更接近實相的,就是福德的行為;任何帶你遠離實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範圍可以從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現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來說,身為佛教徒,我們會說,因為我們共同的福報,所以我們投生在一個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時代和地點,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謂缺乏福德可能小至當一個老師正要傳授深奧的教法時,你打盹了半秒鐘,或者有人咳嗽,以致於你沒聽到。

基本上,任何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鋪展出來。因為我們需要更接近實相,任何帶我們越接近實相的事,我們要試著去作;任何帶我們遠離實相的事情,我們盡量避免。積聚福德的三種訓練
現在我要告訴各位三種積聚福德的方法。這三個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訓練藏文稱為「拉巴」,我把它們的順序倒過來講。

一、智慧的訓練第一個訓練是「拉巴西惹」───智慧的訓練,智慧的訓練會幫助你們了解(我剛才所講的)無常及其它許多實相。擁有智慧,你就更能體會、欣賞這些實相。為了累積智慧,我們透過像是聞、思、修等方法來積聚一些因和緣。
舉例來說,去參加討論實相的課程,在這裡,我們不是指科學上的事實,或者什麼食物適合或不適合吃,我們討論的不是這種事實。我們指的是能夠根除痛苦、生起智慧的事實,那才是我們需要的───智慧的訓練。

要訓練智慧,你必須習慣所謂「開放的心胸」,你必須慢慢的、慢慢的放掉一切顧忌。如果你仍受文化、種族、某種思惟、性別或像是佛教、印度教諸如此類的「教」或「主義」的束縛,為了擁有智慧,你就必須超越這一切,你必須創造開放的態度。

但這有點困難,你知道為什麼難嗎?因為你要不斷對你自己下的結論保持懷疑的態度。我要說的是,你必須在謙卑和自信之間找到平衡,而這兩者的平衡並不容易。

當你研讀佛教哲學時,可能聽過:佛教是最批判、最多疑的哲學系統,它是最無神論的哲學系統。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與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沒有一點關係,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不過,你真的必須試著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縛。這很難,因為所謂的「客觀」其實還是「主觀」;你終將只選擇你信任的人,所以實際上,作決定的人仍是你。我們來簡要的談一下智慧。典型的佛教智慧是:一切都是空性,同時,外顯沒有任何障礙。

我舉個例子,如果你看著鏡子,會看到你自己的臉在鏡子里。鏡子里的臉並不真實存在,它不是你的第二張臉,它不是真實的。但問題是,只有你的臉會反射在鏡子里,當你看鏡子時,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臉,而不是一個杯子、一本書,或任何其它東西。可能有人會想,假如這是幻覺,那麼反映出來的東西就應該是一團混亂。可是,它卻井然有序。
如果你移動你的臉,它也跟著動,這讓你忘了它是不真實的。基本上,根據佛法,這就是一切事物(萬事萬物)運作的方式。對你們來說,我坐在你們面前;對我來說,你們坐在我面前。這就像鏡子里的反射───空與顯同時存在。因為我們談到了智慧,所以我提起這個例子。討論智慧並不容易。

二、三摩地禪定的訓練第二個訓練是三摩地禪定。禪定是累積福德的另一種訓練或另一種方法。禪定會帶你接近實相,但不是所有類形的禪定都可以。我們講的不是欣賞夕陽的這種禪定。近來,大家把欣賞落日餘暉、聆聽貝多芬伴隨鳥兒啁啾的音樂,當作是禪定。

只有以智慧為基礎的禪定,才能視為帶你接近實相的禪修;「夕陽禪定」不會帶你趨近實相。在這裡我要小小顛覆你們。現在我常聽到,很多人偷了佛教的這些點子:「不要回想過去,不要臆測未來,安住在當下。」他們卻沒有把功勞歸給佛陀或佛弟子們對「當下」的討論。
各位知道嗎,就算你擅於不住過去、不住未來、安住當下,假使你不了解空與顯,「當下禪定」就如同「夕陽禪定」一樣沒有用;我是說真的。不過當然,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有異國情調,很深奧。「安住當下」,哇,聽起來很棒!當然啰!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與顯,它就完全沒用!

為什麼要安住當下呢?而且,事實上根本沒有「當下」這個東西,它完全是假的。首先,從究竟上來說,佛教徒不相信時間;「當下」是時間,所以它也不存在。其實我會說,「夕陽禪定」還比較好,至少它給你一點憂傷的感覺,你可能還能曬一身黑亮的皮膚。所以,禪定的訓練必須有一個好的、完整的道路。

要成為合格的創造福德的機器,禪定的訓練必須與第一個訓練───智慧的訓練───不相衝突。我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我們往往被禪修的種種儀式轉移了注意力,以為那比了解智慧重要。我們喜歡那些規矩,比如身體坐直,至少這是我們可以感知到。這裡順帶一提一些佛教典型的禪修。

在眾多禪定的方法里,有兩個是「止」和「觀」,相信你們已經聽說過上千萬遍,所以我用幾句話作個概要的解釋。基本上,「止」是個詭計,而「觀」是生意。為了要做生意,你需要這些詭計;因此「止」和「觀」都是必要的。

寂天大師剛出現在我腦海里,所以我想我得提一下我想到了什麼。根據那些偉大的大乘導師們,佛陀好比是個醫生,我們如同生病的人,我們有情緒煩惱的疾病。當你生了一般的疾病時,比如頭痛,就只有你受苦;可是當你有情緒煩惱的疾病時,不只你受苦,你同時讓別人也受苦。這其實是摘自寂天所說的話。

對於一般的疾病,我們有許多藥物可用。當我到藥房買葯,光是治療頭痛的葯就有很多,治療情緒煩惱的葯卻極為稀少;事實上,只有佛陀才有。也許這話說得有點太過分。許多靈性修道,比如印度教,也討論能去除這個情緒之病的藥方。許多修道提到像是「愛你的鄰居」等方式,但只有佛陀提到去除情緒煩惱的因,也就是去除我執。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的稀有。只有佛的教法能對治這種病,禪定的訓練是佛所開的藥方。我最近才了解到,從佛教的觀點嚴格來看,當今人們所謂的「禪定」,多數根本不算是「三摩地」。大部分人以為,身體打直、緩慢呼吸、不要移動,這就是禪定;那不一定是禪定,那只是身體坐直。
對於禪定,一個比較嚴謹的藏文用語是「釀札」。「釀」的意思是平等,「札」是不打擾、不碰觸、順其自然。我對《道德經》十分推崇,它開頭短短几句就說了許多關於順其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平等,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左、右,沒有這些;一切事物皆平等,所以順其自然。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吊床上搖擺,或在墨西哥度假勝地啜飲龍舌蘭酒,只要你可以做「釀札」───平等、順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禪定。

三、戒律的訓練最後是第三個戒律的訓練,這點很重要。如同三摩地的訓練,戒律的訓練也必須與智慧有關。如果你的戒律與智慧無關,不論你做什麼───像繞行多次,用繩索將你的身體完全捆綁起來───都不是我們這裡所談的戒律。

我們討論的是福德,所以我講的是積聚福德的方法,戒律和智慧不相衝突,這點很重要。彌勒菩薩說,一個持戒的人心裡想:「噢,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我凌晨四點鐘起床,不吃鴕鳥肉,我不殺蟑螂反而收養他們……」如果你以此為傲,你守的戒律與智慧無關,這種戒律會使你變得像清教徒似的嚴肅而拘謹。

如果你變得嚴肅拘謹,你會有兩種「情結」。當你走在紐約蘇活區,你會有優越情結,例如你看到妓女,你產生優越感,因而瞧不起她們。當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侶,你會產生自卑情結。自卑感不是謙卑,它基本上像是憤怒,你會努力在耆那教僧侶的身上挑毛病。
我們佛教徒常常做這種事,也許不該說我們,實際上是我常常做這種事。我覺得耆那教那麼好,不知道為什麼它沒能在這世界上興盛起來。當我看見耆那教的出家人,我立即的反應是:「他們沒有智慧,他們沒有空性和明覺。」而不是去欣賞他們瑣碎而狂熱式的堅守非暴力原則。狂熱式的非暴力,你們聽過這種說法嗎?舊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嗎?你們應該上網查查。聽說美國東岸有他們的中心,加州的這些比基尼可能對耆那教的僧侶來說多得難以招架。

發誓受戒我們再回來談「戒律」。任何事都可以當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議是你自己規範自己,而不是別人強迫你,不過你可以選擇去要求某個人給你戒律。你知道這稱為什麼嗎?這就叫作「誓言」。

誓言可以是任何事。它可以是個很可悲的誓言,像新年願望之類的;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義大利面之後,立即產生的罪惡感:「從明天開始,我再也不吃義大利面了。」但是到了明天,你又吃了,然後你產生更多的罪惡感───一種「充滿罪惡感的誓言」。

持有某種戒律來發展三摩地禪定,並進而發展智慧,這是必要的。假使這個戒律的訓練還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
我要跟你們說,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為。也許我們沒有能力發一個像是「不殺鴕鳥」的誓言,但你有力量發誓,刷牙時把水龍頭關上而不浪費水───你可以發這種誓言。

問題是,我們許多人認為這個誓言那麼微不足道。「我們不要發那種誓言,我們要試著發些比較大的誓言,比如不要有性行為。」那樣的誓言就很難了!就算只是每個星期三不要有性行為都很難,有時你會忘記。
不過老實告訴各位,我發現,連刷牙時關上水龍頭都並不容易。我們許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小事和靈修的道路無關。關掉水龍頭?這有何靈性可言?其實這個戒律算不算是靈修,完全在於你的動機,端看你多有創意。

如果你是菩薩,曾經受過菩薩戒,並且發過誓,每一次刷牙的時候都要關掉水龍頭,這個行為就會利益眾生。這不只能幫助他們證悟,也有益於生態環境,還能幫助人類。受戒或發誓是一個積聚福德資糧的好方式。比如說,現在,你我沒有到處殺人。我們這樣沒有殺人已經過了多少年?我們沒去殺人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那個膽量,沒有時間,沒有力氣,也沒有理由去殺人。

殺人要花很多時間,如果你殺人,就得花大量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之前、之後、和中間的過程。可是我們這樣有累積福德嗎?沒有。我們沒有累積殺人的惡業,也沒有累積不殺人的善業;我們只是懶惰。

佛教積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可以積聚大量的福德。假設你一開始就發誓不殺人,一旦發了誓,即使你在睡覺,因為你在睡覺時沒有殺任何人,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積福德。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積福德資糧,就得發誓。其它積聚福德的方式
其它積聚福德的方式包括:做大禮拜,以粉碎傲慢;做供養,以對治慳吝;發露懺悔不端的行為,以摧毀我執藏匿或築巢之處;隨喜他人善行,以對抗嫉妒;為了對抗錯誤的知見,我們做兩件事───請上師轉-法-輪或開示,以及請上師住世;然後迴向福德。所以這應該回復了先前的問題:「積聚福德資糧是否太自私?」答案是否定的,自私的「我」因為智慧已經消失了。我要以兩段話作結論。佛法的道路有兩項挑戰,第一個是,有關實相的科學和哲學在智識上非常難理解;第二個是,真正的相信───不是哲學討論的實相,而是實相本身───是如此簡單,簡單到讓我們難以信任。你們會有這兩項挑戰,第一個挑戰很容易,你可以閱讀書籍,問有關佛法的問題,只要你能這樣做,你就會有進步。第二個挑戰很困難,這個挑戰在於「簡單」。你不能閱讀書籍,沒有人能教你,你越問就越糊塗;解決之道在於「福德」。當你具足福德,甚至聽到嬰兒的哭鬧聲,你會去想「噢,這就是了。」這整個世界也許會認為你是個白痴,但誰在乎呢?所謂「什麼都不在乎」其實是對證悟一個相當好的描述。


Let me recommend some books related to this topic:
我推薦這些參考書籍,這些書籍避免了過多的哲學上的泛泛而談,而是從科學實證的角度說明特異功能,超心理學現象,西方輪迴學(因果論相關),前世催眠等的存在的可能性——很有可能這些輪迴, 因果報應等等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1.Entangled Minds: Extrasensory Experiences in a Quantum Reality;

2.The Conscious Universe: The Scientific Truth of Psychic Phenomena by PhD Dean Radin( there are some sampl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nline -《意識宇宙》);

3.Life Before Life: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Memories of Previous Lives;


4.Same Soul, Many Bodies: Discover the Healing Power of Future Lives through Progression Therapy by M.D. Brian L. Weiss (Sep 13, 2005)(the books related to Mr Brian have some Chinese versions, I think) ;


5.Supernormal: Science, Yoga, and the Evidence for Extraordinary Psychic Abilities;


大般若經卷 巧便學品 學般若 不復墮於地獄鬼界 安住內空修行佛十力 不起執取色等法相相應之心 得功德善根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一

初分巧便學品第五十五之五

  佛言:「善現,如汝所說『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盡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離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滅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無生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無滅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本來寂靜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如來自性涅槃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真如盡、滅、斷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於真如如是學,是學一切智智。善現當知,真如無盡、無滅、無斷、不可作證。若菩薩摩訶薩於真如如是學,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布施波羅蜜多,是學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學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內空,是學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若菩薩摩訶薩學內空、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真如,是學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若菩薩摩訶薩學真如、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苦聖諦,是學集、滅、道聖諦。若菩薩摩訶薩學苦、集、滅、道聖諦,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四靜慮,是學四無量、四無色定。若菩薩摩訶薩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八解脫,是學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菩薩摩訶薩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四念住,是學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菩薩摩訶薩學四念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空解脫門,是學無相、無願解脫門。若菩薩摩訶薩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極喜地,是學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若菩薩摩訶薩學極喜地、離垢地乃至法雲地,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五眼,是學六神通。若菩薩摩訶薩學五眼、六神通,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佛十力,是學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菩薩摩訶薩學佛十力、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無忘失法,是學恆住舍性。若菩薩摩訶薩學無忘失法、恆住舍性,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一切智,是學道相智、一切相智。若菩薩摩訶薩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一切陀羅尼門,是學一切三摩地門。若菩薩摩訶薩學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菩薩摩訶薩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是學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至一切學圓滿彼岸。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一切天魔及諸外道皆不能壞。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疾至菩薩不退轉地。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行自祖父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應行處。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於能護法無倒隨轉。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能行離暗所應作法。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嚴凈自佛土法。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成熟諸有情法。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便能如實嚴凈佛土。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便能如實成熟有情。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則能發起大慈大悲哀愍一切。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三轉十二行相微妙法輪。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度脫一切有情置無餘依般涅槃界。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不斷佛種妙行。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諸佛為有情類開甘露門。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安立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住三乘法。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是學示現一切有情究竟寂滅真無為界,是真修學一切智智。如是學者,下劣有情所不能學。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能實拔濟一切有情生老病死,令勤修學所應學處。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復墮於地獄、傍生、鬼界。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生邊地、達絮、蔑隸車中。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生旃荼羅家、補羯娑家,及余種種貧窮、卑賤、不律儀家。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終不聾盲、喑啞、攣躄、根支不具、背僂、癲癇,及余種種穢惡瘡病。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生生常得眷屬圓滿,形貌端嚴,言詞威肅,眾人愛敬。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生生之處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粗惡語、離離間語、離雜穢語,亦離貪慾、瞋恚、邪見。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生生之處不以邪法而自活命,終不攝受虛妄邪法,亦不攝受破戒、惡見、謗法有情。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終不生於耽樂少慧長壽天處。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善巧方便勢力,由此善巧方便力故,雖能數入靜慮、無量及無色定,而不隨彼勢力受生。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成就如是善巧方便,於諸定中雖常獲得入出自在,而不隨彼諸定勢力生長壽天,廢修菩薩摩訶薩行。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於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數、無邊佛法皆得清凈,決定不墮一切聲聞及獨覺地。」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本性清凈,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復得清凈?」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法本來自性清凈。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本性凈中,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通達,無沒無滯,遠離一切煩惱染著故,說菩薩復得清凈。
  「複次,善現,雖一切法本性清凈,而諸異生不知、見、覺,是菩薩摩訶薩為欲令彼知、見、覺故,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修行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安住內空,安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安住真如,安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安住苦聖諦,安住集、滅、道聖諦;修行四靜慮,修行四無量、四無色定;修行八解脫,修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修行四念住,修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修行空解脫門,修行無相、無願解脫門;修行極喜地,修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修行五眼,修行六神通;修行佛十力,修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修行無忘失法,修行恆住舍性;修行一切陀羅尼門,修行一切三摩地門;修行一切智,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本性清凈如是學時,於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數無邊佛法皆得清凈,不墮聲聞及獨覺地;於諸有情心行差別皆能通達,至極彼岸善巧方便,令諸有情證一切法本性清凈。
  「善現當知,譬如大地,少處出生金銀珍寶,多處出生砂石瓦礫;諸有情類亦復如是,少分能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多學聲聞、獨覺地法。
  「善現當知,譬如人趣,少分能修轉輪王業,多分受行諸小王業;諸有情類亦復如是,少分能修一切智智道,多分受行聲聞、獨覺道。
  「善現當知,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眾,少得無上正等菩提,多墮聲聞及獨覺地。
  「善現當知,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不遠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定能趣入不退轉地。若有遠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定於無上正等菩提當有退轉。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欲得菩薩不退轉地,欲入菩薩不退轉數,當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終不發起慳貪、破戒、瞋忿、懈怠、散亂、惡慧相應之心;終不發起貪慾、瞋恚、愚痴、憍慢相應之心;終不發起諸餘過失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色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受、想、行、識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眼處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耳、鼻、舌、身、意處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色處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聲、香、味、觸、法處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眼界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耳、鼻、舌、身、意界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色界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聲、香、味、觸、法界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眼識界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耳、鼻、舌、身、意識界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眼觸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耳、鼻、舌、身、意觸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地界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水、火、風、空、識界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無明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布施波羅蜜多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內空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真如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苦聖諦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集、滅、道聖諦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四靜慮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四無量、四無色定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八解脫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四念住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空解脫門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無相、無願解脫門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極喜地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五眼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六神通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佛十力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無忘失法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恆住舍性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一切智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道相智、一切相智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一切陀羅尼門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一切三摩地門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預流果相相應之心,亦不發起執取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獨覺菩提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相相應之心;終不發起執取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相應之心。
  「何以故?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都不見法是可得者;無所得故,不起執取色等法相相應之心。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能攝一切波羅蜜多,能集一切波羅蜜多,能導一切波羅蜜多。何以故?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中,含容一切波羅蜜多故。善現,譬如薩迦耶見普能攝受六十二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含容一切波羅蜜多。善現,譬如諸殞沒者,命根滅故諸根隨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一切所學波羅蜜多悉皆隨從,若無般若波羅蜜多亦無一切波羅蜜多。是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到一切波羅蜜多究竟彼岸,應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訶薩修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諸有情最為上首。何以故?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已能修學無上處故。
  「複次,善現,於意云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諸有情類,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贍部洲中諸有情類尚多無數,何況三千大千世界諸有情類!」
  佛言:「善現,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諸有情類,非前非後皆得人身;得人身已,非前非後皆證無上正等菩提。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住菩薩乘,盡其形壽能以上妙衣服、飲食、卧具、湯藥及余資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此諸如來、應、正等覺。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善現,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住菩薩乘,能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聽聞、受持讀誦、書寫、思惟修習,所獲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以故?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具大義利,能令菩薩摩訶薩眾速引無上正等菩提,勝前所得諸善根故。是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居一切有情上首,當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普饒益一切有情,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投趣者為作投趣,無眼目者為作眼目,無光明者為作光明,失道路者示以道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當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欲行諸佛所行境界,欲遊戲佛所遊戲處,欲作諸佛大師子吼,欲擊諸佛無上法鼓,欲扣諸佛無上法鍾,欲吹諸佛無上法螺,欲升諸佛無上法座,欲說諸佛無上法義,欲決一切有情疑網,欲入諸佛甘露法界,欲受諸佛微妙喜樂,當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有一切功德善根而不能得。」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豈亦能得聲聞、獨覺功德善根?」
  佛言:「善現,聲聞、獨覺功德善根,此諸菩薩摩訶薩眾亦皆能得,但於其中無住無著。以勝智見正觀察已,超過彼位,趣入菩薩正性離生故,此菩薩摩訶薩眾無有一切功德善根而不能得。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則為鄰近一切智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則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真實福田。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超諸世間沙門、梵志、聲聞、獨覺福田之上,速能證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隨所生處不舍般若波羅蜜多,不離般若波羅蜜多,常行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已於一切智智得不退轉,遠離聲聞及獨覺地,鄰近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作如是念:『此是般若波羅蜜多,此是修時,此是修處。我能修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由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舍離如是所應舍法,必當證得一切智智。』若作是念,非行般若波羅蜜多,亦於般若波羅蜜多不能解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此是般若波羅蜜多,此是修時,此是修處,此是修者。此是般若波羅蜜多所應遠離煩惱障法。此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證無上正等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作如是念:『此非般若波羅蜜多,此非修時,此非修處,此非修者。非由般若波羅蜜多能有所離及有所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住真如、法界、實際,無差別故。』若如此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佛的功德修行0收藏分享編輯還沒有評論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xs.jpg寫下你的評論


因果 | 諸多因果公案故事(智能手機版)
http://m.fosss.org/YinGuo/Index.html


功德是跟佛做交易的貨幣 比如:「多虧你的功德 才躲過這一劫"
估計以後能融資上市
因果是對別人倒霉後的落井下石 比如:」某人發生意外,這就是毀謗佛法的果報「


推薦閱讀:

如果善惡本無明確界定,那麼因果報應的判定又是怎麼來的呢?
壞人真的有壞報嗎,為什麼有的人做盡一切壞事,哪怕遭到所有人的痛恨,依然活得很好,享盡榮華富貴?
何為因果,因果為何?
有沒有類似《彗星來的那一夜》的電影推薦?

TAG:佛教 | 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