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沒有奉詔自盡,而是與蒙恬起兵勤王,勝算幾何,如若成功大秦國運是否會長久?

說起來扶蘇在蒙恬軍中,蒙恬的軍隊都是邊軍精銳,大可一戰。


勤王的意思是領兵增援皇帝,這等於扶蘇、蒙恬承認了胡亥這個皇帝吧?那他們就沒理由起兵了。

秦朝軍權高度集中於皇帝,蒙恬只有一半虎符,只能做已安排好的邊防工作,沒有調動部隊的權力,調動軍隊必須要有虎符或皇帝蓋了玉璽的指令。按考古出現的虎符看來秦軍就連調動50人以上都必須持兩塊虎符合併。像胡亥的使者到了,在賜死蒙恬、扶蘇同時就解除他們一切權力,當時殺了使者後是否能調動軍隊仍是一個疑問。趙佗這隻部隊的去向頗受爭議,有人認為趙佗一軍在回撤途中潰散了,不然以秦法之嚴,這隻部隊不可能不回撤。

秦朝律法嚴厲,動則就要連坐,士兵要造反就全家死光光。退一萬步說扶蘇、蒙恬用道理說服士兵起兵,以商鞅的軍功授爵制度,這隻部隊要成了叛軍,軍功如何區分?軍隊士氣頓時下降大半。保證秦兵戰鬥力很重要一點就是軍功與名爵、財富划上等號,扶蘇沒有正名拿什麼給將士激勵?沒辦法要求一隻不遵守國家法律的部隊保持戰鬥力,除非扶蘇他是漩渦鳴人。那隻部隊受制於秦法威懾,能堅持兩個月不潰散已經不錯了。


曾經看過一個問題,如果誰沒死,歷史可能最大程度被改寫?

扶蘇被頂到最前。

公子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

王夫之《讀通鑒論》:「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於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

扶蘇一詞來源於《詩經·鄭風》的《山有扶蘇》中的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 有香草佳木之意。同時,「扶蘇」亦有兵車藩盾之意,《周 禮·夏官·司戈盾》 : 「及舍,設藩盾,行則斂之。」鄭玄注 : 「藩盾,盾可以藩衛者,如今之扶蘇與?」秦始皇以此為 其子命名,顯見對此子寄託著無限的期望。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最器重的大兒子,也是他本來指 定的接班人,但最後卻落得個自殺的結局。是什麼原因使他與王位失之交臂?

長大後的扶蘇有一顆仁義之心,但又不失剛毅,通過 朝堂和戰場的歷練,在人格上更趨向於完美,甚至連他的對手趙高也不得不稱讚他「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蘇軾在《東坡志林·始皇扶蘇》中說 : 「故其子如抉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對扶蘇的仁義大加讚賞。明代張居正也曾說道「扶蘇仁儒」,甚至後來陳涉吳廣起義,也借用扶蘇的名義,可見扶蘇的「仁」已深入人心。

朝堂上的扶蘇。 扶蘇以皇子之尊開始自己的朝堂生涯,也意味著可以正大光明地培養自己的勢力,而蒙恬、蒙毅為代表的 「子弟功臣」集團,以及淳于越為代表的儒家學派都是扶蘇當時堅定的同盟者,朝堂上的扶蘇有著與自己父親截然不同的處事方式,他在處理政務時更趨向於用溫和的手段,更數次直諫始皇的暴力過失。

《史記·陳涉世家》中提到「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史記· 秦始皇本紀》里記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 :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史記·李斯列傳》里記載: 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 蒙恬為將。可見扶蘇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而秦始皇卻認為扶蘇性格軟弱,需要多加鍛煉,故把扶蘇派遣到上郡, 掌兵事,錘鍊其性格。

始皇兒子眾多,而在歷史上留名(出名)的只有扶蘇與胡亥二人而已,扶蘇剛上朝堂之時,更多的是 學習朝堂的規制,觀察朝堂上諸多大臣是如何處理問題, 直到始皇三十四年的時候,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 扶蘇才發表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也因此在朝堂上大放異 彩。雖然最後被派到上郡,但是卻使天下人認識到他的仁義。這次扶蘇雖敗猶勝,得到民心。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扶蘇的競爭者胡亥,當時秦王朝統治者內部有兩大集團。一個是以扶蘇為代表的子弟功臣集團,而另一 個就是由胡亥、趙高等所組成的近侍集團。他們侍從在 秦始皇左右並受到信用。扶蘇被外調領兵,其幕後就是焚書坑儒事件後,兩大集團暗自相爭的結果,所以說扶蘇雖敗猶勝。
戰場上的扶蘇。 始皇三十四年,扶蘇被派遣到上郡,到始皇駕崩,在 上郡呆了兩年之久。在這兩年內,扶蘇有何功績,無任何 記載,無法查詢,只有在始皇駕崩後的偽詔中提到「朕巡 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 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但事實到底如何,自有公論。如果扶蘇沒有才能,始皇就不會派他到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蒙恬 能,也不會被始皇如此寵信。

《史記》記載 : 「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可見蒙恬的出色之處,無尺寸之功明顯不可信。雖然扶蘇這段經歷無從查考,但從民心、人望、能力可推測一二。 扶蘇的最後選擇。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正義】 :去,丘呂反。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 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 數以罪,【正義】 : 數音色具反。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 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 請復 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 : 「父賜子死,尚安復請 ! 「即自殺。

扶蘇的死是大秦帝國歷史中的大悲劇。 從形式上看,扶蘇的死是一種歷史的偶然,而在這 種偶然的背後卻隱藏著歷史的必然。

扶蘇,寄託著秦皇嬴政的希望。秦王朝 建國伊始,秦始皇特意召見公子扶蘇,聽了扶蘇關 於民生改制和「中原百姓多有失田,須及早謀劃應 對之策」的建議後,十分高興。面對這個「一身邊 軍皮甲胄一領金絲黑斗篷」 、 「英挺雄武穩健端方」 的長子,心頭驟然一熱,認為「這個兒子太像當年 的自己了!」「嬴政皇帝第一次讚賞地拍了拍兒 子的雙肩,第一次放下了幾乎永無休止的案頭事 務,第一次下令在書房設置了小宴,疲憊鬆弛地靠 著坐榻與兒子攀談起來」 ,一直敘談到五更雞鳴方 散。旬日之後,扶蘇在太廟舉行了加冠大禮。始 皇帝詔書曰 :「自即日起,皇長子扶蘇冠劍與政,會 同丞相府行民生改制諸事。」這一切,不僅表達了 嬴政與扶蘇的父子深情,同時也表明,秦皇嬴政對 長子寄予厚望,扶蘇距離正式立為太子只有一步之遙了。

焚書坑儒事件,父與子出現尖銳的沖 突,埋下了扶蘇走向悲劇下場的種子。當扶蘇在 九原軍營中得知經朝會議決,秦皇即將下詔坑殺 涉案的四百餘名儒生時,立即決定速回咸陽擬諫 始皇帝廢除坑儒案。雖經蒙恬勸阻和商議「保全 公子無事」 ,扶蘇還是回了咸陽。扶蘇在秦皇生病 發怒時私自回朝,一見面嬴政皇帝就狠狠摑了兒 子一個耳光,「一口鮮血猛然噴濺而出」。秦皇嬴政並非不愛自己的兒子,是出於恨鐵不成鋼,不懂為政之道,不懂謀略之道,他作出坑 儒的決定,是想聽聽朝野的反響。朝內胡毋敬等重臣反對。從兒子回來又看到統率30萬大軍的 蒙恬雖不明言實際也是反對。現在加上自己疼愛的兒子也反對,因此暴怒。他打了兒子,同時又下了詔書,說:「扶蘇不明大勢,不察大局,固執一 己之見而攪擾國政,殊為迂闊!今授扶蘇九原監 軍之職,當即離國就任,不奉詔不得還國!」
始皇帝在去九原途中,突然病重不起, 結果連遺詔都未寫完就歸天而去。半截遺詔完全 落入陰謀家、野心家趙高的掌控之中。由始皇帝 親自策立扶蘇為太子的謀劃瞬息間化為泡影。始 皇帝的遺詔直接送到九原扶蘇手中也已成為不可 能的事情。

這時,扶蘇、蒙恬與趙高、李斯的矛盾, 已成為對抗性的矛盾。扶蘇雖然代表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他與蒙恬對秦皇生死未卜的情勢中,他們不能、也不可能斷然奮起反對趙高、 李斯。扶蘇對秦皇的絕對忠誠、他的坦蕩正直的性格也決定他不會起來奪取已被趙高、李斯掌控 的秦王朝的政權。而趙高、李斯卻在相互勾結, 陰 謀陷害扶蘇、誅殺忠良。這樣一來,歷史現實很自然地「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

還是很懷念大秦帝國,那個不會湮滅在歷史洪流里的鐵血大秦。


成功率六七成,但是具體難說。

先看「旗幟」選擇。首先旗號肯定不能是「勤王」,而是要以胡亥勾結趙高、李斯等人殺害始皇帝陛下的「弒君謀反」的罪名,並且意圖假傳聖旨賜死兄長和蒙恬之「大逆不道」。

再看「文官勢力」對比。與此同時,秦國中央文官集團內部本身早就分為支持「扶蘇」和支持「胡亥」的兩派,所以胡亥的文官政治背景並不是十分牢靠。況且,中央內部還有以「上卿」蒙毅為首的「蒙氏政治集團」,其必然會在自己兄長蒙恬「舉大義」的形勢下全力支持,這是毫無疑問的。

還有關鍵的「軍事實力」評估。秦國中央軍固然強大,但是對於是否完全聽命於胡亥集團,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況且,中央軍早先原本很大部分就是蒙恬舊部,而且扶蘇常年帶兵在外,與諸將軍和部隊的關係遠勝胡亥集團。而且蒙恬作為秦始皇晚期秦國第一名將,且連年征戰,其手下的三十萬邊防軍也絕非等閑之輩。所謂「調兵虎符」這是很好的問題,胡亥只有一半虎符,扶蘇也有一半。那麼試問,是中央軍更講究「聽命虎符」,還是邊防軍更講究「聽命虎符」?

再看「民心所向」。引用《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可以見到,百姓對扶蘇的才能、品行和仁厚是有目共睹的。

最後看「外交斡旋」。蒙恬常年和匈奴人交戰,知根知底。此時,匈奴人是否是一支可以援以為引的政治、軍事力量呢?實未可知。不過可以預料的是,匈奴人就算要合作,也會更加傾向於知根知底的蒙恬合作,而不是胡亥集團。

綜上所述,扶蘇如果真是個政治家,應當立刻殺掉使者,祭出「替天行道」的大旗,而且仿照陳勝吳廣之輩的「大楚興,陳勝王」之類的民間政治輿論攻勢,趁胡亥還未在咸陽城站穩腳跟,裡應外合,說不定卻有一線生機。可能今天我們就不叫「漢族」,而叫「秦族」了。


同意前面一位答主的。


大家心目中秦始皇死沒死是關鍵。
死了,百無禁忌,隨便來。
活著,扶蘇只能去死,其他人只能洗洗睡。誰敢反他爹?
始皇帝安排一個內史一個上卿外加30萬大軍,都沒保住自己的兒子,趙高者,高實在是高!
蒙恬最可憐,其實他的主意是最好的,拖字訣。沒準死訊就暴露了。可惜可能不容扶蘇拖了。他弟蒙毅偏偏這關鍵時候怎麼離開始皇帝了呢?說好出則驂乘,入則御前的呢?吃飽了撐的出禱山川,封建迷信害死人。
退一萬步,二世逆取順守。不也可以嗎?參見唐太宗。偏偏是個昏君中的戰鬥機。
一句話,氣數已盡。
後面還有劉據同學,估計熟讀這段歷史,然後積極主動造反,結果也悲劇了。


回答問題也要有歷史常識,扶蘇以為是秦始皇賜死於他,並不知道當時秦始皇已經死了
並不知道是胡亥的假旨
秦始皇的威勢之下,扶蘇不敢反,蒙恬也不敢
如果當時知道皇帝死了,肯定早就反了


陳勝盜用扶蘇的旗號,九百多人就敢造反了,半年就把秦國打的千瘡百孔,說扶蘇不行的是什麼心態?


要考慮到大秦律法的嚴厲性

陳勝等人可以造反,除了他們自身的亡命精神外,他們不是秦國之人也是關鍵因素,因為秦法在秦國已經深入人心,在六國則差很多,一句話,秦國的人一方面被殺怕了,另外一方面也是秦法的獲利者,所以在造反這種事情上舊秦人顧慮肯定要多一些。大家覺得扶蘇一接到偽詔就自殺,蒙恬勸他申辯一下他都不願,從而覺得可惜。我覺得這恐怕和秦法有關,你自殺了就是守法;不自殺,可能會有更加嚴重的後果。扶蘇不知道秦始皇死了,只能認為這詔書是秦始皇的真實想法,這時候他抗旨的後果可不是問句話那麼輕鬆的。商鞅變法的時候曾經說,律法就是讓大家來遵守的,連議論律法都有罪,你現在讓扶蘇去懷疑聖旨?

蒙恬手下正好就是由舊秦人組成的軍隊,這樣的軍隊一直到秦朝滅亡的那一天也沒有造過反,要在秦始皇死之前(因為不知道秦始皇死了)就造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秦朝不是五代,武將造反既沒有政治基礎,也沒有文化基礎。再加上蒙恬和扶蘇這種出身貴族的人無論在其他方面多麼強大,但是在狠勁上是絕對不如草根出身的陳勝吳廣的,所以他們即便真造反估計也得失敗。

陳勝吳廣可以借扶蘇之名造反,一方面是秦始皇確實死了,另外一方面是他們是楚人,對秦法的態度不一樣,更有他們個人性格因素在其中。另外,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天下每苦秦一日,都有可能量變積累到質變,扶蘇時期的人心,和陳勝時期的人心,也未必一樣。


好不容易統一了六國,現在我抗旨,豈不是又要打仗,這個仗要打到什麼時候,秦國人不打秦國人,我去了


其一,扶蘇是個老實厚道人,本身對權利和皇位無覬覦之心,是個耿直,不懂宮廷政治的孩子。扶蘇和蒙恬都是一根筋,大秦法制他們只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更何況,他們接到消息的時候,不知道始皇帝死活,這都是一生忠於大秦的人,是不會質疑聖旨真假,更不會為了活命,起兵反秦。

其二,秦始皇在的時候,整個天下都尊始皇帝為神一般存在,好似元朝尊成吉思汗一樣,在當時信息不對稱的時代,始皇身邊還沒有扶蘇公子安插的宮廷內應,和朝堂內應,如何隨時通知你起兵謀反。

其三,扶蘇蒙恬都是戰術上的高人,戰略上的矮子,連李斯這麼粗的大腿都不抱,怎麼控制朝局走勢,大清律令內廷不得結交外臣。

其四,扶蘇沒有反父之心,也沒有反父之能,他本能相信,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扶蘇是被始皇帝驅逐到邊疆,從蒙恬的角度,扶蘇到底是皇帝的眼線還是跟自己一夥的,就算扶蘇起兵,倆人能否一條心,干到底?

其五,類似奪位成功的貨色是隋煬帝楊廣之類的,楊廣跟丞相宇文化及那都是穿一條褲子的打斷骨頭連著筋。
漢武帝的長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了舅舅衛青,衛青若在,漢武帝不會逼死自己的長子。因為衛青是個非常懂政治的軍事家。

其六,就李斯這種重利輕義的小人,早就應該神不知鬼不覺,許以重利拉攏之,身在外朝,還不得找個內應看著咸陽。這都是政治上的侏儒。早就應該看準了李斯的兒子 親家啥的直接下手。

其七,扶蘇若真是個高手,早就把趙高李斯拉為和自己同一黨了。但那樣他還是扶蘇嘛,跟胡亥無異了吧,秦估計二世也得黃。

其八,一個的命運不僅需要身努力奮鬥,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我漢高祖皇帝劉邦馬上要出山了,扶蘇出兵了,置我漢高祖劉邦於何地。

其九,始皇帝已經派徐福東渡日本,徐福來信說已經找到長生不老之術,誰知道,老徐頭吹牛逼,自己帶著8000童男童女,建國去了,不理這茬了。始皇一命嗚呼哀哉。

我的初中班主任靠貪污受賄學生銀子發家,現已升為副校長的她曾言:

細節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覺得,她說的有一定道理哦。


先說結論:風險還是不小的,但值得。與其坐而等死,不如冒險一搏。下面細說:

  • 一、實力對比及分析:

1)扶蘇:
a.掌握北擊匈奴的三十萬部隊,兵員質量和戰備程度都較高,利於速戰
b.擁有蒙恬等秦軍將領的支持
c.素有賢名,深得人心
2)胡亥:
a.掌握全國政權、財權,並根據「遺詔」將大部分兵權,戰爭潛力較大
b.宦官掌權,內部傾軋
c.沿襲暴政,不得人心
d.秦始皇死因說不清楚,一旦被扣「弒父」帽子百口莫辯,政治合法性容易被質疑

  • 二、政治口號的選擇

1)「為始皇帝報仇」「靖難」這些都可以提一下,用來團結秦國宗室。
2)用「施仁政,恤百姓」收買下層百姓的人心
3)為加強實力,必要時可允諾「恢復分封制」,團結六國舊貴族。
4)「清君側」「勤王」這種口號是站不住腳的,不必細說。

  • 三、作戰方向與設想

1)突襲咸陽,傳檄而定天下
扶蘇得到秦始皇已經去世的消息後,胡亥已經返回咸陽,但從新君繼位到坐穩江山、完全掌握部隊,需要不短的一段時間。扶蘇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搶先集結手頭所有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開沿途各個要點,不顧後路地拿下咸陽,對胡亥、趙高等人實施「斬首」,同時取得給養。並儘可能完整地收編更多的秦軍。這樣,有了國都和一支相當強大的部隊,全國完全可以傳檄而定。
2)迅速決戰,殲滅胡亥主力
如果得到消息晚一些,胡亥已經比較穩固地掌握了咸陽城和比較多的軍隊,那就要打硬仗了。當然,還是要迅速。否則,自己手裡的本錢畢竟有限,北部邊境也無法長期供應三十萬大軍的後勤。遷延日久,取死之道。
3)當然,除了以上的作戰之外,如果扶蘇對自己和蒙氏兄弟的指揮水平再自信一些,還可以分一部分兵力,收取中原,作為圍攻關中的資本,立於不敗之勢。

以上的設想,雖然完全是事後諸葛,但畢竟,有假設才能以史為鑒。


李斯老了,才會讓趙高這廝陰謀得逞,始皇帝身死,秦朝大廈瞬間崩塌。毫不吹牛逼的講,如果給扶蘇機會,如果給秦朝機會,秦朝絕對是第一王朝。秦朝統一戰國時代絕非唐漢宋元明清可比!那是一個新世紀,是這個始皇帝重新洗牌的時代,他有能力魄力用暴力和法強行塑造一副新世界,為的是大秦萬世!心在萬世,身死當下…這是我讀史最大的悲嘆


比較不靠譜,說不定直接回到戰國爭霸的階段。
大澤鄉起義,不過三個月而已,大秦帝國崩成狗了,六國分分自立。
胡亥再能敗家,四年時間也不帶敗成這樣的。
這說明,六國餘孽只是礙於始皇帝的淫威不敢亂動在蟄伏而已。就差一個機會開始造反了,大澤鄉起義是機會,扶蘇起兵也可以是機會。


歷史,是不可假設的。。。。。。


我寫的第一本小說……
就是扶蘇為主角……被穿越了……然後改寫了秦帝國的歷史……

六年前作品,說起來略羞澀。本著一切過往的作品都是黑歷史的原則,我……是不是該匿名了……


實際上趙高和李斯能殺死扶蘇和蒙恬,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在軍中的勢力遠遠大於扶蘇和蒙恬。你必須清楚,蒙恬大軍的所有權屬於秦王朝中央集團所有,而不是蒙恬的私人軍隊,也就是說秦王朝可以有力的制約這支軍隊,而絕對不是蒙恬可以私自調動的私軍


清君側,誅佞臣。。。


希臘神話的開篇就講宙斯兄弟們反抗老爹,長子都和老爹性格相反的。中華帝國最牛逼的始皇帝實在是控制力太強了,扶蘇性格不強是硬傷,帝國初建的時候太脆弱,全靠開國皇帝的個人能力,太子軟弱就很危險了。劉邦後出了呂氏之亂,長子一脈被硬生生斬斷了;隋朝太子楊勇被廢,隋朝然後亡了;唐朝李建成被太宗當街砍死;宋朝經過斧聲燭影后太子也沒有善終;明朝太子也軟弱很死的早,最後建文帝沒被找到,這算是運氣最好的了。
扶蘇不是不行,但數據擺著呢,歷史一遍又一遍的強調:靠一個強勢開國皇帝還是不夠的!漢宣帝就很誠實的罵太子:老子實際靠法家治國你看不懂,讓你學儒家思想怎麼還當真了!


扶蘇空有仁義,但是情商智商都很蠢,在皇帝身邊關鍵崗位沒有自己的人,被無端要求自殺就自殺,哪怕真的腦袋一時衝動反抗了,能不能拉扯好隊伍,奪回皇位,擊敗有野心的起義軍和復辟貴族還難說。

胡亥其實不迷信趙高,不狂宰兄弟,臣子,將領,出10個陳勝吳廣都是死。

想架空簡單,空投一個朱棣人格給扶蘇就行了。


我怎麼感覺是必勝無疑 這扶蘇傻 坑的蒙恬也自殺了 因為老大死了 起兵都沒名了 除非自己做皇帝 那就是謀反了


知道歷史的都會為秦帝國的強大而震驚。即使是在秦始皇晚年,仍然在東征西討,北擊匈奴,南攻越國,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可惜,秦帝國的接班人不爭氣,二世胡亥把帝國給敗完了,這讓多少人惋惜啊!當劉邦成立漢朝時,疆土只有秦國的一半的,一直到八十年後的漢武帝時代,疆土才逐漸恢復到秦帝國的規模,這一切都是胡亥造的孽。

如果,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沒有死,那秦帝國會不會繼續始皇帝的偉業,進而進一步征服世界?讓我們來看一看。

我們不是異想天開,要按照歷史的軌跡來分析這件事。從歷史上來說,要令扶蘇不自殺,登上皇位,就必須過好幾個坎。

扶蘇沒有四扶蘇第一個坎:扶蘇沒有在第一時間自殺。

扶蘇不死,他要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他即位的合法性。

秦始皇不是有詔書要立扶蘇嗎?始皇帝確有詔書說要扶蘇從塞北趕回來,來主持自己的後事。但是史書上並沒有明說即位這件事情,即使說了,那份詔書也在趙高手裡,並沒有發出。既然趙高和李斯在沙丘定下了要扶持胡亥,那麼這份詔書肯定不會讓他面世的。從大義上說,扶蘇是失去了有利地位。

真實歷史上,扶蘇自殺後,趙高和李斯的巡遊隊直接去了扶蘇和蒙恬駐守的地方。這個行動可以理解為威懾。因為當時,對外,始皇帝還是一個活著的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始皇帝來巡邊威懾。

如果,扶蘇不自殺,這一步肯定還會有。你不自殺,秦始皇「親自」來到你面前了,你死不死?按照扶蘇的心理,很難逃過這一關。即使是蒙恬,也很難逃過這一關。秦始皇到了你的駐地,要你死,你死不死?你要見面,秦始皇拒絕,在情理上也是正常的。如果扶蘇和蒙恬硬是要見面,難道還硬闖不成?無論,扶蘇和蒙恬怎麼做,都是犯法了。依照秦國的法律,一旦犯法,被殺,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不用說,這種行為已經涉及謀反了。

在正常程序下,扶蘇是不可能逃過李斯和趙高的算計的。除非他不走尋常路。

那就是第二個坎:扶蘇和蒙恬公然對抗秦始皇的政令。

那麼,他們就會站到謀反者的行列中。這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他們斷定,秦始皇已經死了(這個其實很難,秦始皇才五十多歲,年紀不算大,常理推斷是不會這麼快死亡的。除非,他們在秦始皇身邊有可靠的內應。)扶蘇與中央政府對抗。那麼結果就是秦國分裂,陷入內戰。

胡亥是名正言順的君主,他手上有秦始皇的「傳位詔書」,合法擁有秦帝國的所有武裝力量。為了應對北方的危險,胡亥應該會提早匯聚起所有的武裝力量。包括南征越國的那支超級大軍。如果能提早準備,這些武裝力量還是很強大的。真實歷史中,秦帝國這麼快被擊垮,是由於一開始他們並沒有認真準備。胡亥直到劉邦屠了武關才知道事情惡化到了這種地步。

而扶蘇蒙恬這裡呢,二十萬戍邊大軍,是精銳。雖然在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戰鬥力不可小覷,再加上駐地和咸陽之間有高速公路(秦直道),兵臨咸陽城下不過數天時間。真要打起來,勝負也是很難說的。但是,軍隊能不能調的動,這很難說。要軍隊公然造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真實歷史中,蒙恬並沒有造反,史書上有段他的自白,說是他本來可以造反的,但是因為世代在秦為將,不忍心造反。到底是不忍心還是不容易,不好說。蒙恬有這個想法,那其他高級將領呢,會不會有類似的想法?軍隊是很大的一個變數。

第三個坎,扶蘇在內戰中贏了,登上了皇位。

如果扶蘇登上了皇位,那肯定是通過了秦帝國的內戰。那麼還會衍生出很多時間,比如提早觸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當然了,不一定是陳勝吳廣了。還有,六國的貴族也肯定會乘秦帝國內戰的空隙開始復辟,關東六國會開始獨立。

那麼扶蘇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統一六國。

當然,這個難度要比秦始皇年代要容易的多。畢竟,這時候的六國軍隊已經是烏合之眾,肯本不是當年的正規軍了。為了長期鞏固政權,扶蘇還會進行適當的分封制。全國實現郡縣制有些太超前了。分封制可以很好的作為一種補充。

依照扶蘇的性格,一些大型工程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會被暫停,全國會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至少在扶蘇手上是不會有大型的戰爭和對外擴張了。但是他的後代就說不準了。

可能在一到兩代之後,秦帝國會開始地理大探索。至少比真實歷史中的西域大發現要早幾十年。

大一統的秦帝國,一切都會改變!至少是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


推薦閱讀:

既然始皇帝駕崩時只有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又是如何得知遺詔被篡改?
秦始皇南征百越前,百越之人是什麼心態?
秦始皇有立過太子嗎?
大秦朝到了公元2015年是什麼存在?
春秋時的晉國如果不分裂成趙、魏、韓三國,秦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TAG:周朝秦國 | 秦朝 | 秦朝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