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多讀書?


最近和一個小朋友聊天,頗為感慨。他是個高中生,正在考SAT。他英文其實不錯,但覺得有些題目總理解不了。這樣的小朋友我其實見得很多,於是問他是否平時喜歡看書。他說很喜歡看書。我又問你通常看些什麼書。他回答喜歡看網路小說,特別是玄幻類。我聽完他的答案,立刻就明白了。 中國有太多的小朋友們面臨這樣的問題——不知道如何讀書,不知道應該讀什麼書,以及不知道為什麼讀書。或者更加直接點,不只是小孩子們,其實我們國家絕大多數成年人也都面臨著這些問題。

我們總是說要多讀書,可你真的問問身邊的人上面的三個問題,多數人是沒法給你一個信服的答案的。當我們連要去做一件事的真正原因都搞不清楚時,是不可能做好這件事的。

在朋友圈裡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或類似的)——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通常會配上一張照片。

比如這樣,

再比如這樣,

或者這樣。

不是說這些書不好,東野圭吾我也很喜歡,只是看這樣的書真的沒法讓我們的靈魂在路上。

閱讀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大多數的中國人,究其一生都沒有跨過第一重境界。

一重境界是什麼?是閱讀通俗小說(書籍),也就是上面圖中的那些書。通俗書籍可不可以看?當然可以。通俗小說我看,身邊更厲害的人也看。然而如果你一直看的都是通俗書籍,那麼相信我,你的理解能力,你的心智,不會得到哪怕一絲一毫的提升。絕大多數人在閱讀過程中都會經歷第一階段,因為讀通俗書籍是幫助他們建立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時期。

問題在於,這是片舒適區。因為《盜墓筆記》《鬼吹燈》這類書實在是很精彩,看起來也不費腦力,所以導致了絕大部分人不願意離開這個區域。結果就是我上面所說的,也許你看上去會懂很多東西,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也會覺得你很牛逼,但,你的心智,你的理解能力會一直停留在原先的層面,再也不會進步。 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會不自覺地進入第二重境界,因為他們的潛意識告訴自己不能永遠那樣下去,必須要去做一些對自己智商形成挑戰的事情。這部分人只是少數,大部分人其實如果不推自己一把,是無法進入第二重境界的。

第二重境界是什麼?就是閱讀經典小說(書籍)。《奮鬥》的確很精彩,也許你也應該看看《平凡的世界》?《哈利波特》看的根本停不下來,是不是也應該試試《百年孤獨》?經典書籍不會像通俗書籍那麼易讀,一開始可能會有一些不適應(經歷過這個階段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但是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這可能是整個閱讀進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一旦你衝破玄關,後面將會是一馬平川。

當我們閱讀了數量較多的經典書籍之後,自己就會渴望進入第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是什麼?閱讀史學、哲學等領域的書籍。為什麼說從第二重境界到第三重境界是個自發過程呢?打個比方,就拿剛剛提到的《百年孤獨》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百年孤獨》是本好書,但去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遇到理解上的障礙。為什麼這本書好?為什麼它可以被稱之為「劃時代」?《百年孤獨》為什麼會那麼寫?它背後想要表達什麼?如果有了這些思考,你肯定想要去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你會很想看看哥倫比亞的歷史是怎樣的,拉丁美洲的歷史是怎樣的。這是歷史層面。馬爾克斯的好友門多薩曾經問他為什麼《百年孤獨》在法國的銷量不如在英國以及義大利。馬爾克斯當時開玩笑的說要歸咎於笛卡爾的哲學。看到這樣的對答,你又會很想看看笛卡爾的哲學是怎樣的,為什麼受到笛卡爾哲學影響的法國人會不那麼喜歡馬爾克斯的作品。這是哲學層面。如果你真的往下挖掘,那意味著你已經成功的進入到第三重境界。大部分經典書籍,只有在對歷史以及哲學等學科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後,才能真正讀懂。

接下來,你在第三重境界如饑似渴、如魚得水,閱讀了大量史哲領域的書籍。你當然不會停下你的腳步,你會無法壓抑自己的內心,你會隨之進入第四重境界。

第四重境界是什麼?閱讀巨人們的思想。你在第二重境界中讀完了《希臘神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後,你進入到第三重境界尋求答案,你開始閱讀希羅多德的《歷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時候你對古希臘時代的歷史已頗有了解,於是你迫切的想找個人一起聊聊這段歷史。你發現周圍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你曲高和寡,因此你的目光不自覺地被那些巨人們吸引。於是你開始閱讀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你對那個時代有自己的見解,所以你想看看《理想國》中柏拉圖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樣。

進入到這重境界,可以說是讀有小成了。然而我們不會停下腳步,這個世界和你之間的碰撞會指引你進入第五重境界。

第五重境界是什麼?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你經歷了前面四個階段,就是為了到達這裡。為什麼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會迷茫?為什麼我們會不知道該往哪裡前進?因為我們的內心是糊塗的,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思想。天才式人物可能不需要經歷重重境界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但絕大多數凡人——其中就包括了你和我——都需要經歷這整個過程。

你問我為什麼要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也不難解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明白屬於自己的那段人生之最終意義,才會對人生所走的每一步路都非常清晰。就算遇到逆境,你也可以保持從容,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如何堅持。可能你有時候不明白為什麼總有一些人會為了在你看來很傻的所謂理想或者事業去奮鬥終生,甚至為之放棄生命也在所不惜。原因很簡單,沉睡在第一重境界中的你是永遠也不會明白已經到達第五重境界的人內心是有多強大的。

你看,讀書的好處這麼多,還不趕緊開始?


PS:有朋友私信我說為什麼沒有提到自然科學類和其它專業類書籍,我這裡說一下,我這篇寫的是通識類書籍的閱讀,和專業類書籍的閱讀當然是不一樣的。之後如果有時間和機會,再寫一篇關於專業類書籍閱讀的文章。

個人公眾號:承讀 歡迎關注



為了要自由。
真的,別笑,其實就是為了自由才去讀書的,至少我是這樣。
*因為只有一個人,讀了足夠多的書,有了足夠深的思想,了解了足夠多的知識,才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辨別事情的能力,才會有思想上的自由。 什麼都看,並不因為相信一方,就與另一方敵對。也不因為不相信一方,就仇視,攻擊他們。更多時候,有了思想上的自由甚至可以不固定的站在某一方,心態開放的同時,可以理解「不同「與「不合理」。
就是這樣。
不過你要放在三年前問我為什麼讀書,或許我還會中二的告訴你為了民族的崛起。
我也的確是這樣想的,三年前,夠憤青,也夠淺薄。
總是覺得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不是我想要的,總是想,我要足夠牛去改變什麼。
現在想,其實只是當初讀的書太少,還不夠深刻的了解這個社會,了解這個世界。不了解,所以覺得和自己想像的不同,就是不對。
其實並非是世界不對,只不過是見識短淺,視野狹窄,又受了些雞湯也好,網路爆炸憤青新聞也罷的蠱惑。
當讀書讀的多了,自然就會發現看問題的另一個角度,看事情的另一個角度,不受他人思想控制的自由,才懂得了堅定又溫柔的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


我小學校長是我男票奶奶的學生,我來講講這位奶奶的故事。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上,鞭炮一響,不準有文盲。老人年輕人、男人女人都要認字,這可好了,我們田裡的女孩子總算能讀書了。
那時候的冬天,農民要麼等著餓死要麼在家無聊,冬天我們是很閑的,我就去上冬學。後來組織安排我當小組長,我想繼續念小學。來登記的人問我多大了,怕我超齡。我媽媽聰明,不說我多大,問人家:多大超齡?
人家說:十三歲。
我剛好十三歲。
我媽媽立馬說:她才十歲呢,天天跟著我種田,長得快。
那時候沒有戶口本,誰曉得我多大,鄰里關係好,也不揭發。我就去念小學了。

小學一到四年級都坐在一個教室里,我坐在第四排,我最大,理應坐後面。人家四年級學生的題目不會寫,我看一眼就會,還教他們咧。
我花了一年時間把四年課程學完了,想參加考試,去正規學校念五六年級。
那時候五年級可是要畢業證書的呀,我就上了一年小學,哪兒來的畢業證書呢?我硬著頭皮去排隊,結果人家秉公辦事,沒有小學四年級的畢業證書不給參加考試。」

故事就是從這裡真正開始的。

十四歲的少女不甘心,站在桌子前和招生辦的人理論,漲紅了臉,可是後面還拖著長長的隊伍,無奈只好折返。
幸而她是個聰明孩子,心有不甘。多年來家裡只有她和母親兩個人,她必須及時想到應對措施。
繞過田地,到鄰家找了正在念小學五年級的富農的兒子,央求他想法子讓她進去。
「你這不是胡鬧嗎,才學一年就要念五年級?不行不行,我幫不了。」他連忙擺擺手,繼續干手裡的活。
「我都會的,那些數學題可簡單的,小哥哥,你幫幫我吧!」
「別喊我哥哥,我們差不多大。」他歪頭一想,拿出紙筆,一口氣出了二十道題,小丫頭竟然全做對了,速度也不賴。
小哥畢竟是乾脆的人,出於敬佩,他也咬牙道:就幫你一回。

這幾天可是苦了他的數學老師了,這位老師是教導主任,人不微言不輕,小哥每天課前課後追著他跑,央求老師給一張報名表。
主任不耐煩了,氣呼呼地對他說:「不就是一張紙嗎拿去給她吧!明天還要監考,我忙得很,哪兒有時間和你們小孩子瞎胡鬧!」
說及時也及時,就這考試前一天,算是辦成了。

村裡考上的不多,小學離家又遠,吃不飽飯的日子裡,大家更注重田裡的事兒。
女孩子里屬她頂呱呱,她也爭氣,每天五里泥路靠步行,還要渡過一條大河。

「沒有橋嗎?」我好奇了。
「造不起橋!只能坐船。我們河西沒有學校,都得去河東呢!」

忽然想到男票是學橋樑的,冥冥之中似乎也有關聯。

擺渡人是不拿錢的,但也得守公職,他每年過節去每家討點糧食,每家大概給一瓢。
唯獨她母親每次都給一斗。
擺渡人過意不去:「哪兒能每次都收你家這麼多呢,你家又沒有男人,苦啊。」
「我家孩子上學不遲到,多虧了你呢!」

有次下雨大早上天色昏暗,她剛到船上,那船夫一竿子把船「蹭」地推動起來,冒著雨速度還很快。

「他可疼我了,知道我念書不容易。生怕我遲到。」奶奶摸了摸小黑狗,繼續講下去。

小學畢業以後,她想念初中。那時候全市只有一所y中。

「奶奶和我還是老校友呢,我爺爺也是y中畢業的,我也是。」我翻出一顆巧克力塞嘴裡。
「就一所中學。」
「難怪一百多年歷史哈哈。」

念初中意味著她母親要一個人種田,裹著小腳的母親幹活其實經常弄疼自己。
母女倆坐在屋子裡誰也不敢吭聲,鄰居跑來勸慰:你要是不讓她去考初中,她要恨你一輩子。
她心裡雀躍著,卻還是低頭不敢說話,借著燭光偷看母親臉色。
「考就考吧,一百個人收一個,你也不一定考上。」

y中一直不缺多才多藝的學生,一百多年來都是如此。但我不知道,那時候便已經有了開學晚會的習俗。
奶奶滿臉洋溢著興奮,像回到當年的舞台下一般:「我看他們唱呀跳呀,這輩子沒見過啊!我一直和媽媽干農田的活,哪裡知道還有這些!第二天就考試了,我也沒複習,看他們表演看了好久。」

第二天考試,數學她成竹在胸,語文作文題目自擬。她想了想,究竟還是寫了昨晚所見,這是她長這麼大難得的愉悅。
(我以為作文主題會很紅,沒想到奶奶那時候沒寫偉大毛主席,畢竟是因為毛主席,她才有書念。
而我十六歲可是因為一篇誇讚毛主席的文章拿了市一等、省二等的,那種近乎於追捧的態度令我自己毛骨悚然。
我深深感受到了我和老人家的差距,真是自慚形穢。)

考完飛奔回家裡,灶台旁的母親問她:你考上了?這麼開心!
她搖搖頭又跑出去了。
還是找到鄰家小哥,她記憶好,題目都記得,一題一題寫下來說給小哥聽,小哥又問了她作文開頭結尾以及主題。
聽罷感嘆:你還真能考上呢!
她低調,誰來問了就說「不知道呢不知道呢」。

「奶奶從小就這麼懂事呀?」
「我比周圍孩子都成熟呢,畢竟我大了。」

一天傍晚,在田裡幹活的她看到一個少年飛奔而來,跑過鄉間的路,似乎帶著風,他身後的太陽紅又大。
「老師說你明天一定要去報到,這是錄取通知書,不然過期了!」少年氣喘吁吁,將一張紙塞進她手裡。
她母親忽然就哭了,謝過少年,二人便回屋。
母親倒是希望她考不上的,除了種田沒有其他收入,可她卻要去市裡念書,住校了,誰回來幫忙種田呀?
希望是希望,現實是現實,這可是真的百里挑一的好苗子,人家辛苦送來錄取通知書,總不能放棄入學吧?
橫了心收拾東西,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湊學費。

「三斤半,鐵的。」稱過重量,家裡的兩個燭台算是賣了。
沒有市場,只有合作社,價格人家說了算,好歹學費是湊到了。
她接過錢,對母親說:「媽媽,等我念完書,我給你買銅的!」

她是聰明孩子,學習好,為人也好。
在宿舍第一天便發現上鋪的小胖子爬上爬下很吃力,她招招手,悄悄把腦袋湊過去,對著人家耳朵說:你下來,我喜歡爬梯子。
上鋪的女孩子很感激,開心地和她換了床位。她也是後來才知道,這是地主家孩子,後來這位女同學去了南京發展,倒是她們中挺有出息的一個,也是有生之年保持聯繫的。
冬天冷了,母親送來大被,她拿著被子和這位於同學一起睡;夏天熱了,只有於同學有蚊帳,又喊她一起鑽進去。
初中就這麼過去了,老師找她談話,給她兩個選擇:保送y中高中,或者去師範學院學習。

她想了想還在田地里辛苦的母親,想了想未來未必考上本科,加上「回報社會」的想法根深蒂固,選擇了師範學院。

「後來我在中學教數理化,其他女老師可都是教文科呢。不過因為我總算是沒念本科大學,一次改革後我又成為小學老師了。」
奶奶沒說後悔,但語氣里似乎是可惜。

後來那些沒上學的同齡人呢?

「我今年過年回鄉下看她們了。給她們每人塞點錢。她們曬得和黑牛似的,真是苦啊。」

我想起奶奶每次和我見面,總對我說:研究生還是必須要考的。
想她這麼多次都是拼了要上學,我似乎更找不到理由就此停止念書。

人為什麼要多讀書,是一展才華還是報效祖國,是混口飯吃還是爬個階級…哪個理由都不為過。

平庸點想,俗氣點說,我覺得能鼓舞我們一直念書的理由是:
念書從來不是一年隨心所欲的事情,它需要機遇。而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便被賦予值得追求的誘惑力。
能夠讀書是這樣困難,歷史演變多少年,才可以讓女人、窮人讀書,讓機會較以前更平等。
為什麼要放棄歷史進步的結果?

我沒有問那對銅燭台她買了沒,但我知道她內心的激情和腦袋裡的知識,絕對不是幾斗糧食,一對燭台那樣的價值了。


舉個例子,當你失戀時,你會摘引詩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落花有情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我拿真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而不是千萬遍的呼喊:「藍瘦,香菇!」


因為我並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在你們情竇初開出雙入對的年紀,並沒有人喜歡我。


不多讀點書,可能連段子都看不懂。

昨天,我去送同學坐高鐵,車快開動的時候,我對同學說:「我去買幾個橘子,你站在此地,不要走動。」

同學愣一說:「你什麼時候都不忘占我便宜。」

近日被刷屏的這個段子,很多人表示都沒有看懂。


有一個疑問始終縈繞在無數文藝青年的腦海:

為什麼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首先,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

你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肯定的,

和你懂得多少道理,

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就算你懂得了所有的道理,

你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人的局限性決定的,

人的所知是有限的,

人的預測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判斷力是有限的,

人的執行力是有限的,

而且,以上的種種所有,

都是可能有偏差的。

這就意味著,

就算你懂得了再多道理,

就算你掌握了再頂尖的方法論,

你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當然,這個「過不好」,

是針對完美主義而言的,

是針對理想主義而言的。

假設我們把標準放低一點,

報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預期,

懷著一種不那麼理想的態度,

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是可以過好這一生的。

而且,懂得越多的道理,

過好這一生的幾率就越大,

這一生,也就過得越好。

這就是方法論和人的局限性之間的辯證關係,

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世界的客觀性之間的辯證關係。

局限性是我們不可改變的,

客觀性是我們只能認知的,

因此,方法論的問題就成了主要問題。

可以說,什麼樣的方法論,

決定了一個人的實際生存能力,

決定了一個人在殘酷的世界中進行生存鬥爭的水平。

當然,方法論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層次,

決定一個人層次的是世界觀。

那是更高級別的存在,方法論由此衍生而出,

世界觀的問題,我們暫且不提。

方法論的問題,是生存鬥爭的首要問題。 —— 白岩松 尼采 于丹

嗯,就于丹吧。

自古以來,中西百家,無數哲人,各門各派,

無不對方法論進行過殫精竭慮的嘔心瀝血的潛心研究。

付出不可謂不巨大,成果不可謂不豐碩。

在實踐層面,更是令人咋舌。

無數英雄豪傑、精英才俊,都會付出一生的精力來實踐自己的方法論,

付出時間,精力,鮮血,甚至生命。

有的已成絕響,有的經驗被整理、總結成書,流傳後世。

這是人類的一大智慧寶藏,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要獲取這些寶藏,學習這些哲人、偉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總結、提煉他們思想、策略的精髓,

模仿、學習他們成功的戰術和決策,

識別、規避他們走過的彎路,摔過的跟頭,流過的鮮血,捅過的刀子,挨過的悶棍。

唯有讀書一條路可走。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此言虛哉?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此雞湯否?

讀書對於青年之意義,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

這還僅僅是方法論,

至於世界觀的層面,那就更非讀書不能致也。

沒辦法,能夠給你提供世界觀、能夠讓你在世界觀的層面有所受益的哲人,

都死了!

留下的,

只有書!

你不讀書,更做何法?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多圖預警
這部電視劇是《女王的教室》


為了洗去心靈上的污垢,找到受傷之後的慰藉。

我們每天都需要刷牙、洗澡、洗頭髮,因為我們要洗刷掉日常生活中遇到與積累起來的污垢。

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在世間的每一天,我們的精神世界每每都會遭受到傷害和遇到各種污染。朋友的欺騙、同事背後的流言蜚語、戀人決絕的離開、現實世界和網路世界盛行的功利和浮躁……這些都給我們的精神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負擔。

我們會累,會懷疑自己,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厭倦,會自己給自己套上桎梏。

因此,讀書就成了一條可行的出路。

我們從前人遺留下的文字當中,汲取人生經驗。每當在夜深人靜沉浸在自己心愛的書籍時,都是對自己精神世界一次淋漓盡致的洗禮,經典的文字可以幫你褪去塵世間附在你精神世界的污垢,讓你有重生之感。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意義吧,它可以幫你療傷,可以洗滌你精神世界的污垢,可以讓你找到前行的力量。

與其一個人孤獨地舔舐傷口,不如讓書,和你一起療傷。


為了思考。
身體不能隨時去旅行,那就讓靈魂偶爾出去走走


上大學之前,認真讀過的書不超過5本。在我們家裡,從來沒有讀書的習慣,大人們閑暇時間都是打牌。耳濡目染的自己也不太喜歡讀書。

那大學以前的狀態是什麼呢?

無知。

我們在一個三線城市,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好像平時除了考試,就沒有其他的活動。不敢做什麼出格的事情,自己也沒什麼想法。那時候覺得,父母說的都是對的。沒有懷疑過,也沒有能力懷疑。高一的時候因為骨子裡的不甘,心裡還是覺得要考一個好大學,俞敏洪等一眾雞湯明星的座右銘佔據了我的整個高中,高中看的最多的一本書就是《哈佛家訓》,每日抱在懷中,視野完全沒有打開的情況下每天對著這些雞湯。除了考試就是幻想所謂的成功。事實上,自己的成績也沒怎麼進步過。一直堅信成績好就是贏家。勝利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成績。

上了大學。

記得接觸的第一本書叫《讀大學,究竟應該讀什麼》,當時,裡面的一些想法衝擊了我以前的世界觀。但是我還是有些畏縮,不太感於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我第一次問我們的導員,我從大一開始努力,有可能找一個很好的工作嗎?沒讀過多少書的我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覺得高大的人身上。不可能的,就你這樣子。當時除了些許懷疑,更多的是沮喪。我真的不太自信,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那就讀書吧。

大一讀書讀的很雜,基本上很多也只是囫圇吞棗。很多段落不是很能理解。所幸一直堅持著。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歷史上還有這麼多豐富的人物。還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觀點。當時我就迷上了。當時也不覺得有什麼太大的進步。只是覺得時間沒有白費。

當然不讀書我一定不會這麼早找到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甚至可能一輩子就這麼混過去。

慢慢的,書讀的多了。觀點就會多元化,人也會更豐富。就開始自信起來。認為原來任何事情都是有門道的。直接深刻的影響了我對於人生的選擇。

也正是這個時候接觸到了知乎社區,當時的社區質量還是比較高,對於我開闊自己的視野有很大的幫助。我相信對於那些農村的同學更是。事實上,我們因為書讀得少,人生的可能性就變的很小。有時候變成了沒有選擇,因為懶的改變,也沒有能力改變。所以我看到老師給學生推薦計算機入門的書籍的時候推薦《浪潮之巔》這些書籍是有道理的,你先明白歷史先明白髮展歷程。有一個大局觀,再來一步一步實踐。

讀書之後,自己想要什麼就會特別的明確。也就不會問一些那麼幼稚的問題。別人怎麼能替你做主呢?開始對萬物都是一種懷疑的態度。不再相信一些表面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會經過自己的一番思考。越來越堅定自己的一些觀念。開始接觸多元的文化和觀點。

讀書,能給黑暗中的我們一點光亮。特別是出生背景不好的孩子,這可能是唯一改變人生的途徑的機會。有了想法,做事情才更堅定。

即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讀書也能有紳士的氣質。


讀書是最廉價的提升自我的方式。


簡單的小故事足以解釋。


抖個機靈,回頭有空詳細答,機靈如下:


記得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面對「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的疑問,我聽過一個較為巧妙的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

我想就是這樣吧。



想用一個TED來代替我的答案。

(來源:TED 閱讀全世界/ Ann Morgan)


我覺得有時候讀書就像旅行一樣,人的一輩子就那麼短,沒去過那麼多地方感受不一樣的風光,沒讀過那麼多書籍體驗不一樣的震撼。挺可惜的。

看她的演講可以看到當她提起閱讀二字的時候眼睛中放出的光,她就像考卷上的"C"一樣,讓人們天然地對她產生好感。

至於閱讀的感受,Ann是這麼說的

以上。
共勉。


以前我讀高中的時候,每次刷題刷到深夜,我總是會想:我為什麼要那麼努力地讀書?我甚至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了一個推論:

假設努力讀書是為了讀一個好的大學,

讀一個好的大學是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

找一個好的工作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賺更多的錢是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以及享受不被人鄙視的精神生活。

但是,

如果我從一開始就並不追求更好地物質生活,也不會太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可以不努力讀書?


後來,我漸漸地發現了我這個推論的誤區所在:


第一,努力讀書可以有更好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是讀書的附屬品,不是目的;

第二,人都具有社會性,在社會中一定會有競爭,有競爭就一定會爭取生存的空間,也就是說,即使從環境上來說,也不允許自己太不求上進;

第三,這種推論忽略了太多的變化因素,大學事情的各方面的變化都會使我對這個推論產生動搖;


那讀書可以讓你擁有什麼?


廣袤無垠的眼界


眼界,在百度百科上,指目力所及的範圍,引申指見識的廣度。通俗地來說,我們常感慨某人:你知道的真多。便是如此。

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比較多的人,和讀書比較少的人相比,眼界會寬廣得多。(當然,為了論證的嚴密性,在此我們假設在社會經驗相仿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辯證批判的思維


還記得我研究生複試的時候,面試的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認為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那是的我滿腦子都是馬克思的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我告訴他什麼事情都有好有壞,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老師沒有對我的回答做出什麼評價,笑而不語。


後來在我在做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

目的:」篩選研究領域中有價值的文獻「

思考過程如下:

先定義這個「有價值」是什麼?

它是什麼程度?

是否可以用一個可衡量的條件進行篩選?

別人是怎麼篩選的?

別人的篩選是否有其特殊性?

特殊之處在哪裡?

我是否可以借鑒過來?

該篩選條件有何弊端?

該弊端會導致我的篩選結果有什麼特點?

若選擇幾種篩選方式,所耗費的時間精力是否支撐?

等等一系列諸如此類的思考過程。

即是,

你在看文章時,會發現我的第一點論證不夠有力,然後接著提出一系列問題:

論證主題:讀書多的人比讀書少的人眼界廣

思考過程:

如何定義讀書多和讀書少?

有沒有什麼可衡量的具體條件,例如文憑?

眼界廣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眼界廣的具體衡量標準是什麼?

是採用立論還是駁論?

如果立論,如何舉出讀書多的眼界廣的例子?

如果駁論,如何舉出讀書少讀眼界窄的例子?

在二者的比較中,比較項是否合理?

………………

諸如此類的思考過程,你發現了什麼?

—————————分割線————————————


正所謂:鳥欲高飛先展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如果書本沒有太大的作用,又怎麼會流傳至今呢?


我以前一直迷茫,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
人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主流價值觀雖然擺在這,我不明白,我就想質疑。
大家都說讀書好,父母老師逼著你上進,可是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甚至很多時候,從小到大,我似乎覺得讀書和學習,只是為了成績。而成績只是為了討父母歡心。
如果人一直為別人活著,我拒絕這種生活。
我在叛逆中跌跌撞撞的問自己,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經典那麼多,名著那麼多,都是好的,也非常有趣。可是玩遊戲,看電影,看小說一樣很有趣。你無法抹殺後者的趣味。總不能昧著良心說瞎話吧?
所以我也讀書。但總是不容易堅持。一本書握在手裡幾天甚至幾周。kindle靜靜地閑置在床上。
他們說,讀書是為了在生活中保持不苟且。
不讀書難道就不可以了?
他們說,讀書讓你獲得自由。
出去玩我也能獲得自由。我天天出去旅遊出去嗨,在風景美如畫的地方翩翩起舞,對著深情的大海釣魚,這時候的靈魂不自由?我都快自由的上天了。
然後他們講了各種故事,讀書使人脫離原生家庭,脫離階級,遇到真愛,讓生活更有趣的故事。
你說的這些我都懂,並且我都認同,但是我沒有辦法把它們和讀書的根本動力聯繫在一起。
直到…我看到這麼一段話:「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傳之於彼;前人之所知,所能,並可以傳之於後。因而人的工作,不是個個從頭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續做的。」


所以才讓你讀書啊傻孩子。因為你作為一個新世界的小白,對力量一無所知啊!如果你不看看從前活著的那些老妖怪是怎麼對付這個世界的,你怎麼能活下去呢! 所以那些經典啊,名著啊,那都是把赤裸裸的人性寫進去,告訴你,有人要害你的時候,你要怎麼辦!有人要陰你的時候,你要怎麼辦!告訴你,諾,人渣是長這個樣子的,好人是長這個樣子的。告訴你,你面對的這個世界從來不是美好的,世界很兇險,壞人很多!放聰明點!

這書後面還有一句話更妙,它直接說:「世界上的文化是交流互織的,而人的本性,原是相同的。」

所以老祖宗一代代的告訴你,快去讀書去吧傻孩子,你知道你為何活的這麼笨拙和艱難嗎?因為世界根本不是美好的,而你對此一無所知!

書里怎麼對付人性的方法,你的爸媽也會教你。所以這個社會的中上層,那些既得利益者,會把自己生平的為人處世的學問,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給下一代。讓他們在人性的戰爭中,盡量處於上風。但是,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都是中下層,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你的父母可能也根本沒看穿這個世界,無法告訴你,怎麼面對這個世界的是是非非,怎麼面對人性,他們只能模模糊糊的覺得,讀書是好的!給我去讀書!瓜娃子!其實是因為!至今流傳下來的每一本經典的作家,幾乎都是該時代的既得利益者。他們的臉上早就寫滿了幾個大字:「鄙人這雙眼睛已經看透太多」。

所以,你不讀書,你就只能是傻得。然後生個娃,娃也是傻得。一個孤單的你,怎麼跟一個頭頂上浮著幾百個智者的人去爭資源?
你連想都不要想。只能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一邊掙扎一邊罵,勞資就是命苦!
一邊痛哭一邊罵,這群混蛋,覺得我善良,就欺負我一個!
一邊跺腳一邊罵,這個冰冷的世界!

娃娃,不是你命苦,不是你善良,不是世界太冰冷,而是因為你傻得。 因為你對這個世界的力量一無所知,因為你討厭讀書。


推薦閱讀:

IMDb 和豆瓣上有哪些純腦殘粉刷出的「高分影片」?
知乎和豆瓣的賬號在更改郵箱時為什麼可以不經原始郵箱驗證?
《富春山居圖》那麼爛,豆瓣電影為什麼不藉機推出個負分功能呢?
豆瓣上那麼多姑娘喜歡爆照,不怕被認出來么?
怎麼看待微博話題「爵跡竟然還不錯」的話題?

TAG:豆瓣讀書 | 豆瓣 | 豆瓣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