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時候人們在刻字寫字不方便的情況下還會創造出複雜的漢字?
既然漢字能夠簡化,為什麼在古時候人們刻字寫字不方便的情況下還會創造出複雜的漢字?
會不會這個是以現代人眼光看古代人產生的偏見?古代人對文字使用的需求沒那麼大,即使刻字寫字真的不方便也足夠滿足需求了?
會不會是文字的書寫簡便並不在造字人考慮的範圍內?例如樓下知友答的,造字要考慮是否象形,或者造字要考慮是否美觀,或者造字要考慮是否能區分階級。
另外這裡的複雜是指筆畫較現代簡化字多的意思。
題主所說「刻字寫字不方便的時候創造出了繁體字」,似乎隱含的前提是「繁體字筆劃多」和「刻字不方便」。
漢字在造字之初並非是筆畫繁多的,這點只要多看看甲骨文和金文的例子就知道了。
而關於刻字的問題,迄今發現的最早文字應該算是商代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以及一些玉器、陶器、石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代用來記錄占卜的文字,主要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但即使是甲骨文也並非全都是刀刻而成,墨書、朱書的甲骨也有少數出土。武丁時期的居多,廩辛、康丁時期及武乙、文丁時期的也有。其中有些是卜辭,有些是記事。留存至今我們能看到的大約40多片。
董作賓先生記錄殷墟所發掘甲骨時說:「毛筆書寫的字跡,在《乙編》(即《殷虛文字乙編》)中是很常見的……毛筆書寫的字,帶暗紅色或赭色,也正是朱墨羼雜的顏色。在《乙編》里有朱墨都很純凈的書寫或裝飾文字。」他在牛胛骨上發現了書而未刻的文字,便認為:「卜辭有僅用毛筆書寫而未刻的,又有全體僅刻直畫的,可見是先寫後刻。」(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載《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1933年。)
如圖:
此外還有例如1932年第七次殷墟發掘出土的墨書陶片,陶面上墨書「祀」字。(胡厚宣《殷墟發掘》,圖版十五、圖十七)
而且「筆」這個字,從竹從聿,聿就是筆的本字,在甲骨文和金文是這樣的:
由於象形的關係,很容易看出這個字是一隻手拿著一支筆在寫字,筆的下端是毛。
同時,《尚書》里還有記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
冊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是這樣的——
所以有人推測當時其實也是用竹簡毛筆墨書的,只不過沒有保存下來。
至於金文,筆劃比甲骨文更為圓潤,雖然是鑄刻青銅器上,但是也並非是青銅器製成以後用刀刻出來的。古代澆鑄青銅器主要用陶范,字是先刻在陶范上再澆鑄的。
例如著名的後母戊鼎,字體的書寫風格更像毛筆——
既然如此,那麼刻字問題就可以這麼解釋——刀刻只是用於甲骨占卜製作的,商人平時書寫其實還是以毛筆為主。毛筆書寫肯定比刀刻流暢,所以也就不必擔心不方便的問題了。
既然措辭能夠簡化,那麼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說那麼羅嗦的白話而不是文言文呢?
真以為漢字簡化容易啊?通過增加冗餘提高傳遞信息的準確性。
與現在非洲原始部落的鼓語一樣。
其實這個問題參照一下當年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和茴香豆的故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大家都回笑話孔乙己一個回分四個體寫起來那麼麻煩有意義嗎?問題就在於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這是正兒八經有意義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才能體現自身階級上的優越,複雜的漢字也能夠表現階級的優越。
古漢字一定程度上是表現了階級性的,其實不光是漢字,各大古文明的文字都是有階級性的,而且越是文明的早期的文字越是具有階級意味,因為文字基本的都是由各個民族的首領、祭司和史官們所創造的,而他們本身就處於統治階級的最頂層,造字也是的初衷也是為己所用。所以一開始的文字就是統治階級的專利,貴族的象徵,根本不是為底層人民服務的,複雜的文字和考究書寫技巧才能為讓統治者們更好的區分階級的優越。說起來除了文字結構的複雜,書法也是階級的體現,歷代書法家,越向早期走越是大官宦門閥出身,我就不一一舉例。 所以文字從來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古代統治階級是居於社會頂端的少數人,所以古文字也是高端小眾群體的壟斷資源而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交流工具,鑒於古代的階級劃分和統治者的愚民政策,甚至要刻意讓文字變得複雜和讓書面語言晦澀難懂才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附帶一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廣大人民群眾由被統治階級逐步成為了國家的主人,語言文字也自然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成為方便好用的溝通工具,白話和簡體字這才能從市井口頭走上檯面,作為我國官方語言和文字迅速普及。
首先在刻字時代(甲骨文金文),文字並不複雜,看看那個時代哪有幾十劃的字。包括早期篆隸,看看留存的竹簡和錦帛,通篇不見太複雜的,直至唐楷,看看唐代碑刻有幾個筆畫多的數不清的字。個人認為漢字漢語的繁複是不斷增加的。
為什麼會這樣,下回再說
我來隨便寫幾句,不好勿噴。
文字是允許多種書寫方式並存的,不論古代漢語還是古代其它語言,說這個是想說書寫工具及書寫意義也是有很多種的,古代初民重視的惟祀與伐,而金文的書寫工具鼎是一個很重要的物件,國之重器啊,在上面書寫的內容是什麼,無非史書紀實,歌功頌德,文成武德,開疆封土等等神聖性的嚴肅的事情,這時候書寫就不要求也不需要快,而要求美,美的不能再美才好,所以有很多小篆保留了金文的原貌,很複雜,也很美,很壯觀,很形象,但是在簡化之後看不出來字原來的意思,也就看不出那種原始美和形象美了。
至於甲骨文,那更不用說了,上古時期占卜可是與國之大事直接掛鉤的,國家幹什麼都要佔一占,所以由此逐漸演化的甲骨文很多都複雜的逆天,那是畫,不是字。
當然,甲骨文不全是寫在甲骨上的,甲骨文也不是那短短几個朝代就那麼成熟的,至於文字的最早記錄及最早的神聖性書寫工具還有待考證。
刀這麼鈍,筆畫圖案再不夠複雜的話,刻不出區別了。
這個要從漢字的發展來看。
它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記錄的符號。所以就算刻字再不方便它還是要自己能想像出來啊還是要讓自己看懂啊。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以及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其他動物區分開,文字可以把人類的文明劃分成兩個階段。
雖然關於漢字的起源說法眾多。但是咱們用科學的想像力來想像它就應該是歷史書上寫的那樣。
它是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字。(漢字也叫方塊字)。特別是漢代以前的字都更具形象意義。(對於漢字來說,東漢隸書就具有一個劃時代的意義。)
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既然是由象形而來,想都不用想,肯定會複雜啊。比如要描述一下山,那肯定要多畫幾筆才能像啊。不然就像本人的頭像,你能看出來它一定是個人嗎?它是誰呢?PS更新:我換了頭像……之前寫這個答案時的頭像是我自己畫著玩的小人。
而且發揮一下想像力,幾百年前我們老師是不是教育過我們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so必然可以想像出世界上所有優秀的things都是由繁到簡的。 比如你們老師寫了一節課幾黑板的知識點之後還要無情的告訴你「是不是很簡單啊?很容易對不對?」在他的想像中一黑板只有一個公式,在你的想像中有密密麻麻的字元。
完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筆畫不多且適合刀刻的。
用大篆的時候已經用竹簡了。
不過話說回來,繁體字很複雜嗎?
在人的智力不太發達的時候,人的抽象和想像能力都不夠。比如,人們總是擔心不能把「B」和「D」分開。就像一個老人,出門之前寫了三個紙條,不要忘記帶鑰匙,不要忘記帶鑰匙,不要忘記帶鑰匙,最後還是忘了。他可能下回要寫四個字條了。現在還是有人堅持認為26個字母肯定不能完整地表達思想。這是同樣的邏輯。
就是不方便學才可以最大限度維持階級性
推薦閱讀:
※「龜」(龜)字的筆順是什麼?
※「門」字的筆畫順序到底是什麼?
※怎樣學小篆?
※為什麼「尿、屁、屎、尻、屄、屌、?」都從「屍」部?
※「陰陽」為什麼是耳朵旁?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