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閉關、家排等工作坊的是真的嗎?

現在有很多的心理工作坊,比如石豐真一老師的合一閉關,deeksha合一祝福,或者是其他一些家庭系統排列之類的工作坊,看到介紹說都可以深層療愈心理問題,能夠讓人徹底釋放塵世累積的業力,清除負面能量,似乎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讓人獲得新生一樣,但是價格又很貴,不知道究竟有沒有作用,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個人以為,短時間的心靈療愈,深層療愈,完全改變一個人,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這樣的嘗試往往是有害的,甚至可以直接把你送進精神病院。想去了解一下,嘗個鮮倒是可以,就把那些說明,當作單純的營銷手段就好了。

一、基本信念

人的心理世界,是像樂高玩具那樣,由多個零件拼拼裝裝就組合起來的簡單玩意,還是像瑞士手錶那樣,設計精巧,各個部分相互關聯,牽一髮動全身的複雜系統呢?都不像。人的心理世界遠比手錶,計算機系統,能上天的運載火箭系統複雜得多,反正比現在人類能做出來的所有東西都複雜,因為至少目前,人造心靈還是不可及的。

想要用一兩次課,或者一兩周的工作坊,就徹底解決一個人的心理困擾,其背後的基本假設,就是把人的心靈,當成千把來個零件組成的機器。只要手裡有本說明書,機器出故障了,打開修修,或者換個零件就解決了。換句話說,這種觀點自然而然的結論是,人類的心靈是決定論的,機械的,沒有生命的,不會變化的,也是千人一面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找到一張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對任何人任何事都適用的「心靈地圖」。然後剩下的事就簡單了。我們只需要找到一隻足夠聰明的猴子,給它足夠的訓練,形成正確的條件反射。然後這個猴子就可以按照正確的順序,拆開「心靈」這個機器,找到出問題的零件,更換,再按照打開時相反的順序把心靈裝起來就好了。

題主描述的這類工作坊不就是這樣么?只不過猴子換成了「老師」,「心靈地圖」換成了「家排」、「合一閉關」罷了。當然,我並不是說「家排」、「合一」不好。理論終歸只是理論,沒有對不對,只有適合不適合。

二、不可能

挑幾個槽點吐吐槽就能說明問題了。

首先說個明顯的:「深層」
單就字面上理解,既然是「深層」,是可以被很容易就碰觸到的么?恐怕沒那麼簡單吧。就像打井,無論你使用鐵杴挖,用機器打眼,不都要一米一米的往下挖么?一下子或者幾下子就到了的地方,恐怕深不到哪裡去。
為什麼一個人要把一些事情,一些情節深埋心底?很可能是因為這些經歷太痛了,痛的沒辦法處理。於是才打包裝箱,在心裡挖個深坑埋起來了。在埋的時候,還得各種偽裝各種埋,免得日後一不小心就找到了。或者被別人不經意間就碰到了。既然這樣,被深藏的情結,恐怕不會那麼容易被找到。
假如,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可以用一間組織混亂的大倉庫來打比方的話(人的潛意識,基本上都是這個樣子的),對於初次闖入這間大倉庫的人來說,這裡堆放著許許多多的材料,故事,經歷,應當從哪裡入手呢?哪些材料值得進一步挖掘?哪些材料有危險,暫時不碰比較明智?哪些是指向「深層」材料的線索?哪些是混淆視聽的偽裝?在選定一個方向開挖之後,挖多深算「深層」呢?
退一步講,就算真有辦法可以一竿子插到底,找到這個所謂的「深層」,這樣做真的好么?

再來一個明顯的:「療愈」
假如這個工作坊的學員是健康的,那何談「療愈」?假如這個學員是有心理疾病或者受傷了的,也許去醫院是更明智、保險還經濟的選擇。所以一個工作坊把自己的工作目標定位為「療愈」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就算我們接受了「療愈」作為一個工作坊的目標,無論它多麼不符合邏輯,那麼又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學員是不是被療愈了呢?
再退一步講,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來訪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諮詢,狀態好了很多,癥狀消失了,精神也好了起來,如果只看外表,他已經痊癒了。可是實際情況是,他正在通過變成健康狀態的方法迴避進一步的治療,用健康的表象掩蓋了疾病的內核。臨床上,把這種現象叫做「逃入健康」。短時間內實現的「療愈」,更有可能是「逃入健康」,離真正的療愈,也許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二步、第三步呢。

說一個不那麼明顯的,但是卻是致命的:「短期」
一個工作坊能持續多久?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以周計的工作坊都已經是比較長時間的了。所以,既然是工作坊,就只能是短期的。想在這麼短時間內,做到宣傳單上說的「深層療愈」,是極其困難的。
哪一個心裡有困惑的人,不是受困許久才來尋求專業幫助的?簡簡單單就能解決的,才不叫困擾呢。心理的工作,可不像是打掃房間,管你積攢了一天還是十年的灰,一把雞毛撣子幾下子就全能搞定了的。
退一步講,在臨床工作中,確實存在經過極短期(像工作坊這麼長時間)的干預就能見到可觀的改變的案例。問題是,這隻對處在急性應激狀態下的人進行危機干預才是有意義的,比如在大地震中的倖存者,或者天津爆炸中的倖存者來說。對於長期處在困惑中的人來講,改變往往來的快,去得也快。當他回到舊的生活環境中去,被舊有的習慣,舊有的環境拉扯的時候,就很容易掉回到原來的狀態里去。甚至就在諮詢里,5分鐘前病人剛剛取得的領悟,都有可能消失不見。
成功的心理治療,光改變是不夠的,這種改變還要能夠穩定的保持住才行。有一些變化,又退回去的干預,只能說是有效的。要效果能夠保持,是比催生這樣的改變,需要花掉更長時間的。剛剛受到擾動的個體和「療愈」還有一條長江那麼長的距離呢。
在現代心理臨床工作中,短程治療,至少也要包括至少一周一次,共計十次,甚至二十次的諮詢才算一個療程的。因為工作時間比這個還短,就沒有意義。一方面不可能帶來深刻的改變,另一方面,產生的改變太容易就消失不見了。
深刻而持久的改變,一定是一點一點的小改變,經過時間的累計,逐漸建立起來並繼續保持下去的,是跬步和千里的關係。

還有一個更加隱蔽的:入組的時候,對組員有沒有足夠有效的篩選,使得工作坊的工作對象的組成更加一致,降低工作坊達成目標的難度?
畢竟千人千面,每個人所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我的美酒,說不定就是她的毒藥。
我們生病了,去醫院看病時掛相應科室的號是常識。感冒要去內科,骨折了去骨科。各種病有各種成病原因,也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就是看中醫,每一個中醫大夫擅長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包治百病的藥方,或者包治百病的醫生在現代社會裡是越來越不可能存在了。同樣道理,家排可能適合這一部分人,合一適合另一部分人。如果入組的時候,組織者有嚴密的篩選,把不適合這一期工作坊的人剔除,工作坊的效果可能會更加顯著。可是,實際情況中,很多工作坊都不做入組前的篩選,就算做,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做得到規範有效。

所以,「工作坊」是基本不可能完成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深度療愈」的目的的。

三、很危險

記得我自己剛入行參加培訓時,在課堂上,常常驚嘆於老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找到進行模擬的同學的「情結」,幾句話就可以讓他/她淚流滿面。當時就想,老師真是法力無邊,功力深厚,目光銳利啊!我什麼時候才能做到他那樣呢?那樣的老師真的就像是神一樣的存在。
後來,隨著自己工作經驗逐漸豐富,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當初的那種感覺漸漸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對被那樣對待的同學的敬佩、同情、後怕。因為,那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像是一個形態各異的精緻的花瓶。每一個花瓶都有特彆強壯的地方,也有特別脆弱的地方。面對衝擊的時候,可能毫髮無損,可能勉強挺住,可能破掉一塊,但是能用膠水粘起來,可能碎成一地渣滓,再也無法復原。
做臨床心理工作,目標是把這個花瓶維護好,讓它更強壯,也更美;要避免的,是它碎成一地渣滓。當我們對一個人幾乎沒有了解的時候,通過短暫的交流,敏感的人或者經驗豐富的人是可以很快找到一兩個這個人身上的結,並且可以給予有力的干預,引發可觀的現象,比如淚崩,比如暴怒,比如陷入深度抑鬱。但是,作為干預的施行者,如何從這僅有的材料里判斷,你的干預是安全的,不會瞬間打破那個精美的花瓶呢?
所以,在正規的心理諮詢中,諮詢師們總體上傾向於慢慢來。不是採用暴力的方法把洋蔥一切兩半看看裡面到底什麼樣子,而是一層一層小心翼翼剝開洋蔥。雖然這樣耗時耗力又耗錢,但是好處是可以按照原樣把洋蔥再合起來,而盡量減小可能造成的損傷。被切開的洋蔥呢?就只能被做成洋蔥圈、牛排的墊底菜或者其他的食物被人吃掉了。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個比喻:心理治療,就好像面對被搖晃過的可樂瓶,理智穩妥的做法是輕輕擰開一點點蓋子,讓裡面的氣體一點點釋放。等瓶里的壓力釋放完了,你還是有一瓶可樂。一下擰開瓶子?甚至扔一顆曼妥思進去?可樂會噴的到處都是,我們得到的,只有一個空瓶子和一個爛攤子。
對於可樂,我們可以扔曼妥思進去。對於人呢?你的曼妥思扔下去,他可就爆炸了。可能把他自己炸的粉身碎骨,精神崩潰,住院了;可能不至於住院,但是從此陷入深深的抑鬱不能自拔,自殺了,留給你後半輩子的內疚;或許被激活了偏執的妄想,認為你就是他這輩子的真愛,跟蹤你到家裡,每天從你家門口過;……

總之,廣告宣傳的內容,就只是廣告宣傳而已,千萬別當真。如果你真對某個流派感興趣,先找兩本書來看看,了解個大概再說。或者直接預約一個這個流派的諮詢師,親自體會一下再說。要知道,相比一個群體的「觸及心靈」的活動,一對一的方式還是更安全些的。


我沒上過合一,只上過家排
說說我的感受
心靈成長是一條單人通過的路,那個門也是窄門(是的,我信基督教)你可以跟人一起共修可以參加各種工作坊、課程,但最終你只能通過面對自己不逃避來完成成長~消業並不是心靈成長的目的,參加課程、工作坊也不要成為另一種逃避
家排的一個優點是直觀,它把原因呈現給你,但看見是一種能力,首先是你願不願意看見,其次是你看見多少,最後是看見之後你的移動,內心的移動有時是很緩慢的~
我看過很多人上課是為了擺脫舊業而造了更多的新業,我看過很多人不斷上課一個課程接一個課程只是為了追尋群體中那短暫的心理慰籍,卻害怕面向自己


怎麼說呢,心理諮詢培訓的課程有點像精神鴉片,上課的時候讓人能量很足,內心很無敵。人到一定歲數,尤其女性年過30,經濟方面有保障了,有家有業的,面對世界林總,那些得不到抓不住,虛妄情愫和慾望往往讓人心生焦慮。如果在婚姻中沒有足夠的滋養,就會缺乏安全感,自尋煩惱,急需存在感,我是誰?我的價值是什麼?我值得被愛嗎?等等無厘頭的煩惱,加之社交焦慮,人到中年的各種攀比,各種壓力隨之而來,無法排解,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尋思自我煩惱癥結到底在哪裡?原生家庭也許就是這樣躺槍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幸福感的決定因素,我們如何教育下一代,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創造美好的原生家庭給子女?正因為如此,心理課大熱。

其實這種課程除了花錢應該沒多大副作用的,至少上課的那一刻,讓人感覺舒服,有一定的舒緩作用。


我自己參加過家排,感覺還可以吧,家排可以呈現給你很多隱藏的東西。但是真正想要改變還是靠自己。
我記得當時和我們一起上課的又一個40多歲的大姐,至今單身,親密關係無法正常進行,她跟著老師上了很多次家排,但是依舊無法有進展。閑聊的時候,老師就說,你別上我的課了,你最重要的是趕緊找個男人去談戀愛去。說明她已經陷入了課程中,而把希望都寄託給老師了。

所以家排本身沒有什麼對錯,關鍵還是自己看到真相後,如何改變自我。


我從2014年開始就參加家排大師伯圖的工作坊。目前正在參加他的導師班培訓。樓上有人說,不要相信廣告,說短時間不可能改變一個人。我想,這就是限制性信念吧。也可能是科班出身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學家,比普通人更難接受家排的原因。我親身參加很多很多個案的代表,自己也做過案主,也見證很多人通過家排改變了自己。的確,家排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保證一次個案就能改變一個人。對我來說,參加家排是個內心探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無止盡。每個人狀態不同,每個人心智,背景不同,呈現的東西也不同。尤其導師的中正狀態,包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很謹慎的推薦我身邊的朋友參加家排,除非導師實力雄厚。總之,如果導師足夠優秀,我非常推薦體驗家排。去看,去參加做代表,去作為案主,探索自己。講家排沒有樓上那麼多道理可以說,即使說了,也很容易被誤解,講不出樓上那麼多道理。所以有機會參加吧。


瀉藥,不過真母雞啊


推薦閱讀:

如何克服太在意別人態度這一問題?
如何優雅的表達出對一個人的厭惡?
因為算命先生一句話!我白白荒廢了五年最寶貴的時間。怎麼破?
為什麼人會害怕深海恐懼症bathophobia?
得知女友有墮胎歷,應如何調節心情?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知行合一 | 心理諮詢師 | 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