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中,菩提老祖究竟是否存在過?


謝瑤。

把西遊記當故事書看,裡面的人物都是存在的,有菩提老祖,有六個賊,有真假美猴王,有緊箍咒。

把西遊記當修行書看,裡面的人物都是不存在的。菩提是內心的覺悟,唐僧是自身先天一點靈性,猴子是自己躁動的心,八戒是自己的慾望,六賊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耳獼猴是自己的二心。

大概就是這樣,看書么,不同的姿勢可以有不同的領悟,就看你需要什麼姿勢,喜歡哪個姿勢了。


不知道你提了兩個基本相同的問題有何用意,建議你刪掉其中一個。

你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菩提祖師就是一個在劇情中確實存在的人物。書中出現了菩提祖師的內容在小說的世界中就是絕對存在的事實。

我認為你解讀《西遊記》的方式可能存在問題。

《西遊記》主要是在講故事,同時也藉助故事傳達了一些道理。而作者講述這些道理的主要方式就是比喻。靈台方寸山喻指心、六耳獼猴喻指心魔,這些作者雖然沒有點明,但在文中都能找到線索。

但是這些比喻都是依附於故事情節的,作者是想藉此讓你悟出某個道理,而不是讓你把原文中的比喻與自己的想像結合,並以此為依據來否定明確的故事情節。你這種想法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了。


當然存在過,至於靈台方寸什麼的,你就不興人家祖師好猜個字謎么。。。

不然你怎麼解釋那一句:你此去定生不良。

難道猴子是個戲精,自己給自己立了個flag然後自己去完成么。。。


我靠名字取得有點深意就不存在了?那是不是以後都得叫墳頭山石頭洞王二狗?


若是不悟,千里萬里也是枉然;

若是悟了,腳下便是靈山。

找不到靈台方寸山,找不到斜月三心洞,就沒有菩提老祖。

若是找到了,菩提老祖就出現了。


多謝邀請。
存在過,這麼豐富的劇情,請問你怎麼認為會沒存在過呢。
你所說的靈台方寸山是指代心,我同意。但是這不能用來證明須菩提祖師不存在啊,只能說明百回本的作者用這個寫法希望讀者明白一切都是心靈的修行。事實上,因為這個我一直都在懷疑其實須菩提祖師的原型是王陽明。畢竟,又是心啊,又是精通儒釋道啊,很接近啊。
還有,是須菩提祖師,不是菩提祖師。


謝邀

很早以前吧,認為菩提老祖存在過,畢竟原著中實打實的描述過,菩提老祖和孫悟空兩個人的人設也立得住。

後來吧,認為可能是如來、太上老君或者其他某個高人假扮的,也閑著無事找了原著一大堆證據來證明,最終偏向是太上老君假扮傳道孫悟空的,為了能讓這個理論站住,和一眾人吵過無數次。

再後來吧,覺得菩提老祖根本沒存在過,只是孫悟空的一場頓悟,找個牛哄哄的人做師傅好過無門無派。

而現在吧,我覺得我閑得蛋疼,孫悟空就是有菩提老祖這個師父,這個師父就是怕他惹事,所以讓他不要對別人報師門傳承,挺好的,劇情完整,人物豐滿,何必庸人自擾閑得沒事,自己折騰自己呢?

作者說窗帘是藍色的,真的只是在說窗帘是藍色的,他此時的心情並沒有憂鬱或者哀傷,特么眼前的窗帘真的是藍色的!真的是藍色的!!真的!!!!!!!

以上!


在《西遊記》這本書的劇情中,菩提祖師是確實存在的一個角色。

只不過這個角色有他自己的寓意而已


謝邀。

到底存不存在是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

嗯,還是很久之前看的《西遊記》,不過看的遍數挺多,映象還在。

菩提老祖那塊兒,描寫筆墨其實不少,描寫也很生動,如果只是單純看這本書,沒有辦法閉著眼說不存在的。

他是推動整本書情節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教會了孫悟空法術,是必然存在的一個人物。

如果從另一個方面,開始虛化故事情節本身的時候,菩提老祖就是一個頓悟,是一個機遇。

他本身就帶有神秘色彩,他甚至有超脫整本書的意味在裡面――他教出了一個可以大鬧天宮的弟子,並且能夠預知他的未來,而且曇花一現……虛化來看,我個人以為,他其實帶有了一點吳承恩本人的影子。

到底存不存在,看你從哪兒想了……
但是《西遊記》本身,並沒有那麼強的這種暗示的影子,它主要還是在講故事。題主如果一定要按照《紅樓夢》的方式深思的話……

另:樓上們答的已經很好了哇。


謝邀
存在的。
其實菩提祖師是誰挺好知道的,西遊記出場的人物里,只有一個人在自己的典籍里會三十六和七十二變,就是靈寶道尊,你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作為一個明朝人,距離作者最近最厲害的道教人士是誰呢?是張三丰,讓明朝政府不得不因此分化打擊道教的存在。
張三丰具體的真實事迹不太好找,但是他的修鍊的理論還是好找的,簡單說修鍊的是外丹,至於為啥是外丹我也不知道他就那麼寫的。
那麼誰的道果在體外呢?
當然是鎮元子,具體出處可以去找孫悟空找福祿壽三老時,福祿壽三老的話,明確提到草還丹是鎮元子的道果。

然後再看五庄觀這一段,鎮元子被元始天王(不是天尊哦)邀請到上清禹yu天聽混元道果。
傻子都知道元始天王是玉清,上清是誰的地方?是靈寶道尊的。

再提靈寶道尊這人,作者合併了誰進去呢?現實中的人物,王重陽。王重陽是張三丰之前唯一一個使用非造反手段幾乎統一道教內部並大興道教的派別祖師(雖然都是他徒弟乾的)。這人呢,熟讀三教經典,不拘泥於一家一派,最後融會貫通,行成了自己的一套,但是核心內核依然是道家的,也願意和承認自己是道家的,所以他是道教的。看到了吧,他三教都會。
菩提祖師最大的爭論點在哪?三教都會,所以說啥的都有。
但是從沒有人那三十六和七十二說事。
事實是典籍中幾個大佬明確提到會這個而且喜歡四處變化教別人的只有靈寶道尊。
其實還有更多證據,王重陽的修道理論一些部分和菩提那首介紹詩歌很像的,對的上幾句。
那麼張三丰和王重陽什麼關係?王重陽是張三丰的前輩同道,兩人身份地位等同,張三丰又不是全真派或者他的分支,當然不用恭恭敬敬給他行禮,大概關係就是這一屆學生會主席和上一屆隔壁系學生會主席的關係。
所以,鎮元子在五庄觀的所作所為,看上去是折騰孫悟空,實際上是給自己的小師弟上了一層保護色,這我兄弟,不要亂動。

來說說鎮元子吧,這人在西遊記設定里有多厲害?開創了太乙真流,雖然不如混元道果也不遠了,還有同樣進入太乙真流的徒弟三十六人,號稱地仙之祖。
孫悟空都覺得他厲害對吧?他只不過是入了天仙的太乙散數,對上太乙真流屬於不入流的。
福祿壽三老神仙之流更是連天仙都不如(以上都是他們的原話。)

西遊記明確提到的修鍊流派就三個
他們都叫太乙
一個是太乙真流
一個是太乙散數
一個是混元道果
三個的關係大概類似於,正規公辦學校中,工科大學,大專學院,成就比工科高的理科大學。
你說靈寶道尊怎麼就把猴子教成了太乙散數?
因為混元道果這邊,學的岔了就只能是太乙散數,手工帝很可能只能做高級技工而不是高級工程師,反過來也一樣。像鎮元子那樣自己把手工做成理論(或者把理論做成手工)然後一路披荊斬棘走出去的終究是少數,也就這麼一個。


謝邀,須菩提祖師肯定是存在的。不然孫悟空那些本領怎麼學的?西遊記裡面很多事情都有其暗指的東西,比如孫悟空剛從五指山出來的時候打死的六個強盜,名字就很有寓意,意指佛門要修去的六通。但不代表強盜就不存在啊。須菩提絕對是三界之中的大佬(可能是某位大佬的馬甲)不然無法解釋孫悟空的能力的來歷。


謝邀。

我認為是存在的。

原著僅看過兩邊從詩詞字句中分析我做不來,只能談談個人直觀感受。

(4點,大段引用,過長,直接看加粗即可)

一、猴子見到菩提老祖是有人介紹的,這劇情很像封神裡面的周王遇武吉知姜太公。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

這表現出老祖已經和很多人有關了,手下弟子無數,堪稱仙界孔子。

二、老祖會的很多,不僅僅是道家或佛家的本事,這是猴子不會的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麼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師父,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怎麼謂之『壁里安柱』?」祖師道:「人家蓋房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有日大廈將頹,他必朽矣。」悟空道:「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併入定坐關之類。」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么?」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麼謂之『窯頭土坯』?」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鍛煉,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悟空道:「也不長遠。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麼?」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悟空道:「似這等也得長生么?」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悟空道:「師父又來了。怎麼叫做『水中撈月』?」祖師道:「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並且,「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感覺老祖厲害啊,啥都會,順便黑了一波當時世人所認為的長生手段。

三、在傳長生之道時,也有變化讓猴子選擇,並且指出猴與人的區別,還告知了作為經驗的「三災利害」,這是自己悟不出來的,一定是有人教:

祖師道:「你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卻只是防備著三災利害。」悟空聽說,沉吟良 久道:「師父之言謬矣。我嘗聞道高德隆,與天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卻怎麼有個『三災利害』?」祖師道:「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湧泉穴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熏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鴰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悟空聞說,毛骨悚然,叩頭禮拜道:「萬望老爺垂憫,傳與躲避三災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師道:「此亦無難,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傳不得。」悟空道:「我也頭圓頂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竅四肢,五臟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師道:「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原來那猴子孤拐面,凹臉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師父沒成算。我雖少腮,卻比人多這個素袋,亦可准折過也。」祖師說:「也罷,你要學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一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

四、悟空走時:

祖師道:「那裡什麼恩義?你只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悟空見沒奈何,只得拜辭,與眾相 別。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美猴王自知快樂,暗暗的自稱道:

   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舉世無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當時過海波難進,今日回來甚易行。別語叮嚀還在耳,何期頃刻見東溟。

這明說了三件事:

  1. 祖師知道猴子以後不安分,猴子的初始目的是長生,不可能咒自己
  2. 祖師不希望猴子以後向外人提到他
  3. 猴子回家時,仍記得祖師的叮囑

綜上,我認為老祖是存在的。


孫悟空是心猿,孫悟空存在嗎?如果說存在,那麼什麼都存在菩提老祖和心猿都是真的,筆者講這個故事還是希望真實可信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清清楚楚,和歷史上還有對應,不是純架空,明代也不會出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種半真半假自己猜後現代想法的。
也有人認為西遊不過筆者的修行而已,這個從字裡行間能看出不少,那麼什麼都是南柯一夢,孫悟空也是唐僧的心猿,這應該是受當時文人最流行的陽明心學的影響,我思故我在,人來花開,人去花寂,算是筆者的一點私貨,不過如果那樣,如果孫悟空都不在了,討論菩提老祖還有意義嗎?


謝邀。

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必然基於讀者對世界的理解。

所以,題主其實無須徵詢第三方來確認是否可以把OO內容理解為XX內涵。

根據《匯評證道西遊記》來看,關於菩提老祖,大致情況如下:

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
【李本評:靈台方寸,心也。一部《西遊》,此是宗旨。】

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
【李本評: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點,也是心。言學仙不必在遠,只在此心。 】

就菩提老祖這個人物,孫悟空見到菩提祖師時的描寫如下: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澹漪子評曰:今觀書中開卷即言心猿求仙學道,而所拜之仙,乃名須菩提祖師。按,須菩提為如來大弟子,神仙中初無此名號,即此可見仙即是佛,業已顯然明白。而仙佛之道,又總不離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則萬法歸一,亦萬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凈,而先有悟空,所謂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部《西遊》之大旨也。】

【證道本夾批:此即《金剛經》中之須菩提也。】

從不同的點評來看,菩提老祖即須菩提祖師,他的原型被認為是須菩提。而關於這個人物的許多設定,作者用意,很可能是在強調一個「心」。

問題來了:

  1. 「心」是什麼?
  2. 「相由心生」又是什麼?
  3. 「存在」又是什麼?
  4. 「心生之相」是不是意味著不存在?

這些都是經典哲學問題。

也就是說,題主對上面這些字或者字條的理解是什麼,決定了答案是什麼。

什麼是「存在」?

George Berkeley認知的「存在 」是什麼?

G. W. F. Hegel認知的「存在 」是什麼?

「存在主義」思潮中,主要認知的「存在」又是什麼?

題主這個問題,語法上沒什麼問題,可以理解。但是從語義角度而言,別人是無法實際理解的,可能題主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在表達什麼或者說如何通過語言表達。


謝邀。方方面面覺得這是為心猿孫悟空編排的人物,佛教的人名,道士的身份,行藏堪比隱士,三教合一的味道。比哪路神魔都神秘,孫悟空學成之後都不得講師傅是誰,也不得見一面,總之乾乾脆脆讓他永遠消失。呵呵,貌似神通廣大的如來都不能知道孫悟空的師傅是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於這種名著,站在不同的角度,採取不同的思維方式,或者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去分析研究,應該說都是合理的,得出的結論,我們也可以說都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說都是正確的。
就像魯迅評論紅樓夢一樣:「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所以就西遊記而言,之所以能夠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被人大浪淘沙般挑選出來列為四大名著,如果有固定的具體的事實情節,而不值得細細品評,反覆咀嚼的話,恐怕也是無法被人們看中了吧。
不過,還是得肯定題主的求是精神。給出了這個觀點,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新觀點了。比起動不動說菩提就是如來的老生常談,題主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值得尊重和敬佩。
不過,如果真要說菩提確實存在,並且是西遊記中某人的話,我覺得與其說他是如來,不如說他是太上老君。為什麼?大家都知道菩提是佛道兼修。而我國神話體系所有的神仙中,只有太上老君有過化胡為佛的經歷,是佛道兼修的老神仙。。。。。


泄腰。

陰毛論看多了吧,什麼吳閑某、無性大某。。。

奧多姆剃刀定律認為,一件事有兩種解釋,那麼簡單的那種有理!

所以,菩提真實存在是最合理的。

西遊世界甚大,天下各部州俱到,多少奇能異士不可勝數,有個菩提怎麼啦?一定要已知人物來客串?烏巢禪師也沒有交代來歷,是不是也算誰客串的?鎮元大仙是誰客串的?


在西遊釋厄環境中菩提祖師是個具體的存在,但因書中描繪其儒釋道兼修,對猴王的考查等導致讀者對其身份眾說紛紜。其強大的能力,短少的戲份並非獨特,還有烏巢禪師、鎮元子、東來佛等。
關於頓悟,猴王學藝本就是以頓悟為起點的:修習洒掃進退七年而舞蹈於講經課堂,與六祖何其相似!
為猴王起名與觀音為西遊三徒準備起名暗合,菩提應與雷音佛祖更近。愚見,徒搏一笑


謝邀。
個人感覺,西遊記不應該跟佛教思想掛鉤,原著中的佛祖,菩薩,羅漢等等只是一個幌子,只是作者在用佛教的一些東西來形容作者所在的社會,是作者的諷刺。
為什麼呢?
很明顯,四人取完經,佛祖二弟子問唐僧索要人事,悟空告狀,佛祖怎麼回答,他曾經講經,只討得三斗三升散碎黃金,自己覺得沒回本,弟子索要人事自己也是知道的,也認為是合理的,佛祖是誰,至高無上的智者,大慈大悲之心,還會因為這事這麼墨跡嗎?像不像流氓無賴,坐地起價,佛家有句話,四大皆空,世間一切都是空的,既然空的,為啥還要糾結黃金呢?
還有,唐僧也並非一個意志堅定的得道高僧,為什麼呢,唐王當時問誰肯取西經,唐僧拿到唐王的好處,錦斕袈裟等等,吃人嘴短唄,沒辦法,才取西經,大家可以翻翻原著,每次遇到困難,危險,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只會各種謾罵,像不像個小人,目光短淺,偽君子。
孫悟空一直以來被稱之為美猴王,不畏強權,並不是,尖嘴猴腮,肉沒二兩,身材矮小,就是一個妖怪的形象,然後所有猴子猴孫稱為美猴王,為什麼呢,諷刺。
86版西遊記美化原著,其目的只是為了讓西遊記好看,更接近於大眾的心裡預期,起到一個引導和傳播的作用,不然原著各種諷刺,嘲諷,真拍出來會有人願意沒事幹,廢腦筋去看嗎?
其實吳承恩挺厲害的,不然不可能西遊記這麼多年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那會的作家不是像現在的坐在家裡,挖空心思去編,他是把一個個事實各種修改,美化,加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所以才有這麼耐讀的西遊記,所以,吳承恩並不是佛教的傳播者,而是用一種暗喻來反映當時的現狀。
至於第一個問題,西遊記中菩提老祖是否存在過,肯定回答,西遊記中肯定存在過,不然為什麼會有菩提老祖這個人物形象,至於菩提老祖暗指什麼人,這個每個人理解都不同。
題主既然認為孫悟空得道的過程只是多年一夢,那麼西遊記也可以理解為吳承恩的南柯一夢。
千千萬萬道不盡
就這樣
好人點贊,預言家單飛


還有人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其實都不存在——出自《少年玄奘的奇異漂流》。
所謂西行四人組其實就只有唐僧一人。
孫悟空代表他自己的嗔,豬八戒代表他自己的貪,而沙和尚則代表他自己的痴。
所謂一路西行,都是唐僧一人獨闖而來。

你怎麼看?

其實,這也是有可能的哦!


話說,這只是一本小說,是吳承恩對自己想像世界的一個文字描述,所以沒必要去否定什麼或者肯定什麼,見仁見智的討論當然對理解作品有幫助,可是太過較真就沒意思了。

你信嗎?吳承恩本人也許都沒想那麼多。


推薦閱讀:

大荒山無稽崖青梗峰下那塊石頭要多大才能刻下整本紅樓夢?
四大名著(原著影視均可)你最喜歡哪一部,為什麼?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什麼意思?
鎮元大仙法力這麼強為什麼做不到自己救活人蔘果樹?
孫悟空是妖怪嗎?

TAG:西遊記書籍 | 四大名著 | 西遊記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