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蕭衍《游鐘山大愛敬寺詩》?

最近聽陳粒的《正趣果上果》,對歌詞很感興趣,了解到了蕭衍的《游鐘山大愛敬寺詩》,但未看到相關賞析和解說,有人了解嗎。


@郝鋒 邀請,不得不答。

大概看了下詩文,整了個半懂,後來又看了 @siyi fan 的解釋,把幾句意思整明白了。

然後再來裝逼。

————————

簡而言之,梁武帝蕭衍完美的展現了一個不合格的迷信佛教徒應有的精神文化面貌。

別說我黑他,一個被少林寺七十二絕學的發明者、九陰真經的傳承者、禪宗的發揚者——達摩祖師黑過的人,也不差我再黑他一次。

有人一生黑,梁武帝是生生世世的被黑。尤其被佛教徒黑。

嘿嘿嘿。

————————

來,後面跟著我有理有據的黑。

前八句,蕭衍先拽了拽自己的佛學基礎,拋出去很多名詞,讓大家知道,哥是學過的,哥也是懂的,所以哥才能去寫這首有關寺廟的詩;

————————

後面的十三句,就是說,哥去了,哥也看見了,介紹看見了啥,描述了一路上的風景。

————————

後面高潮來了。

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
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
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
一道長死生,有無離二邊。
何待空同右?豈羨汾陽前?
以我初覺意,貽爾後來賢。

描述了自己是多麼虔誠的一個教徒。

磕頭,要磕大頭,「展身」,五體投地,方能顯出哥對佛菩薩的尊敬,方能配得上自己內心的虔誠(遂心虔);

然後開始拍佛陀的馬屁。您種下了菩提心的成佛的殊勝種子,您擁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您是我們成佛、修行的殊勝福田;

因此我要向您表忠心,您的恩情比海深——我們一定要以您為表率,趨向您的佛陀正果,皈依您,成為您生生世世的弟子;

一道長死生,這句話有點難解,除非真的是樓上解釋的「一道出生死」,邏輯方通;但蕭皇上他用了長,而後面有無,顯然是兩個詞,所以一道也應該是兩個詞(除非他文法有問題)。那一有可能是指佛法唯一,雖萬千法門,而覺悟唯一途;道,就是苦集滅道的道,是解脫生死的方法——這句話就是說,我們堅持一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出離生死輪迴;

有無離二邊,這句話是中觀思想,萬法實相不是有,不是無,不是非有,不是非無,而是一個中觀狀態,講佛法真諦就是「不墮兩邊」,這句算是全詩中最高級的一句話。

為什麼要抖牛逼呢,因為他自己認為,佛陀的法是最牛的,什麼不二法門,什麼四諦十二因緣,什麼中觀……多牛逼,而你們道教就不行啦,對比起來就有點low。(何待空同右?豈羨汾陽前?)

最後一句就是說,朕今天登山產生了一點小小的感想,後來賢者給你們做參考啊。

意思是說,怕了嗎?孫子們!

我一皇帝都信佛,你們其他人——這些所謂的文化人,賢人,敢信其他宗教?

全天下就屬朕最金貴,就是朕最正確,我都選擇了佛教,你們敢信其他?

「貽爾後來賢」說的多輕鬆,孰不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拍佛教馬屁,那得多少人拍皇帝馬屁……

所以後來蕭衍落了個餓死獄中,不活該啊!

——————

佛陀站在他面前,也不會認可他的行為。

這就是典型的迷信,而非智信。信佛信的都是些皮毛,可佛陀的智慧,卻沒學到多少。

為什麼這麼說?

一個優秀的佛弟子,首先就是會做人,明白自己的本職工作,並包容、開放的看待其他信仰。

而蕭衍卻濫用私權,身為皇帝為天下萬民立了個flag,但他還覺得這樣沒錯,很光榮,很驕傲……

但他不知道,這樣一根flag會給老百姓帶來多大的傷害。

——————

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建寺最多的皇帝了吧,他很驕傲,很自豪,以為這樣就是「實則名為報佛恩」,他就是天字第一號的佛弟子,一定會受到佛陀和菩薩的眷顧。

然鵝……

天有不測風雲!

某年某月某一天,皇宮多出一張深目高鼻的臉,他叫達摩。

皇帝蕭衍見達摩太陽穴高聳,就知道他內力非凡,趕緊降階歡迎——

「朕活了一輩子,終於見到佛陀的老鄉了。」皇帝說,「老鄉,你來評評理,朕見了這麼多的寺廟,是不是功德天下第一,死後能成佛作祖吧?」

這位叫達摩的印度老鄉才從海上上岸,不通中土人情世故,於是耿直答道:衰仔,我看你半點功德也木有哇。

估計蕭衍下面的話都沒耐心聽,就把這和尚轟走了。

「還老鄉嘞,咋連佛理都不懂,一定是騙子嘞……」(你跟一迷信佛教徒講實話,他們也是這一套)

多年以後,達摩祖師深諳圓滑之道之後,回憶起多年前的耿直,默默留下了淚水。

弟子問:師父,你為嘛哭了?

達摩:想起了那個可以給我一生富貴的男人……

弟子問:師父,當年你為何要那麼耿直說人家皇帝連點屁功德都木有嘞?人家好賴是天子嘞,你懂不懂。

達摩一擦鼻涕:我懂我還會說實話伐?

弟子問:可你為啥說他木功德嘞?

達摩說:蕭衍心邪——信邪啦,哪兒有通過修寺修廟求功德的,那是福德;福德跟功德兩碼事伐。福德是世間法,你修來修去,是世間的福氣;功德那是出世間法,是修心的程度,他那是修寺,不是修心,修寺不長智慧,而且你看看,修了那麼多,越來越自大驕傲愚昧無知,沒有對他的心產生絲毫好的影響,所以我說他一點功德都木有,沒說他負分滾粗,算是留了面子嘞。

弟子說:可你如今老後悔了是不?

達摩:不聊了,突然想去面個壁。bye。


面壁N年後,達摩通過書寫武林秘籍發家致富,成為武俠小說中的一代高僧。


謝@曾猿邀。

google到了一篇,鏈接在此。
(我真是勤勞的搬運工)
不過相關話題里的李白是個什麼鬼?

http://baike.xzbu.com/877965.htm
游鐘山大愛敬寺詩

曰予受塵縛,未得留蓋纏。
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長眠。
才性乏方便,智力非善權。
生住無停相,剎那即徂遷。
嘆逝比悠稔,交臂乃奢年。
從流既難反,弱喪謂不然。
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
貪痴養憂畏,熱惱坐焦煎。
道心理歸終,信首故宜先。
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
面勢周大地,縈帶極長川。
稜層疊嶂遠,迤邐嶝道懸。
朝日照花林,光風起香山。
飛鳥發差池,出雲去連綿。
落英分綺色,墜露散珠圓。
當道蘭靃靡,臨階竹便娟。
幽谷響嚶嚶,石瀨鳴濺濺。
蘿短未中攬,葛嫩不任牽。
攀緣傍玉澗,褰陟度金泉。
長途弘翠微,香樓間紫煙。
慧居超七凈,梵住踰八禪。
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
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
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
一道長死生,有無離二邊。
何待空同右?豈羨汾陽前?
以我初覺意,貽爾後來賢。
這是「皇帝菩薩」梁武帝游鐘山大愛敬寺後寫下的一首詩。蕭衍坐上樑武帝寶座不久,便下詔宣布:從今以後,不再事奉道教,而要歸信佛教了。他的實際行動之一就是興建佛寺。他建寺很多,僅據《南朝寺考》卷五的記載,就有智度寺、仙窟寺、光宅寺、蕭帝寺、皇宅寺、解脫寺、同行寺、開善寺、天光寺、大愛敬寺、同泰寺等。「大愛敬寺」,在鐘山竹澗,梁普通元年 (520年),為太祖文皇 (即梁武帝之父蕭順之) 造。那麼,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游鐘山大愛敬寺吧!
從開頭到 「信首故宜先」為第一層,寫他從「受塵縛」到崇信佛教的思想歷程。
這一層幾乎句句是佛語。「曰予」六句,大意是:我一直受到塵世的束縛,未曾停止過各種煩惱。三界猶如漫漫的長夜,永遠沒有盡頭,而生活在其中的六道眾生,個個渾渾噩噩,好像都在睡夢中。才智不夠,缺乏隨機應變的本領。「蓋纏」,指塵世的煩惱。「三有」,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異名。「六道」,謂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佛家認為此六處,是眾生輪迴之道,依據生前善惡行為的差異而趨向不同的道。「方便」,指不按常規,隨機應變地處事。「善權」,與 「方便」義近。從 「生住」句到 「弱喪」句六句,大意是: 萬物處在運動過程中,轉瞬之間就發生很大變化。時間不斷地流逝,一年一年地擦肩而過。隨波逐流,難以返回; 年少流亡在外的人,就不知道回家。「生住」是「生、住、異、滅」的簡稱。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不停的生、住、異、滅的變化之中,稱「四相」。「生」,指事物的產生和形成; 「住」,指事物形成後的相對穩定;「異」,指事物的變異衰敗;「滅」,指事物的壞滅。「徂遷」,轉移,變化。「嘆逝」,慨嘆光陰似箭。「交臂」,謂往來之間,臂雖交而終失之,言其短暫。「稔」,年,古代穀物一年一熟,故稱年為「稔」。「悠」、「奢」,均為渡過的意思。「二苦」四句寫塵世苦惱,與前邊 「未得留蓋纏」呼應。「二苦」,佛教指內苦與外苦。內苦有兩種: 四百四病為身苦,憂愁嫉妒等為心苦,合稱內苦。外苦亦有兩種: 惡賊虎狼等之害、風雨寒熱等之災,合稱外苦。「三毒」,佛教指三種煩惱: 貪慾、瞋恚、愚痴。「貪痴」,即三毒之貪慾、愚痴。「熱惱」,焦灼苦惱。「道心」二句大意是: 由於塵世種種苦惱,使我處在無法忍受的熬煎之中,我終於崇信佛教,產生悟道的願望。既有敬信之心,就應立即赴之行動。梁武帝在 《舍事道法詔》 中說: 其家 「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今舍舊送,歸憑正覺」,「宜反偽就真,舍邪歸正」,「棄迷知返」。這些話似可作 「道心」、「信首」二句詩的最好註腳。
從 「駕言追善友」到 「香樓間紫煙」 為詩的第二層: 游山。「駕言」二句,承上啟下。「追善友」寫實,即訪寺拜佛; 「尋勝緣」——尋求美妙的因緣,虛寫,即達到佛教的理想境界。「駕言」,謂駕車,「言」為句中助詞。「回輿」,謂掉轉車頭,改變行進方向。隱喻舍老敬佛這種改弦易轍的思想轉變。接著,鋪敘游鐘山所見勝境。鐘山巍然挺立,俯視廣闊的大地; 長長流水像綢帶一樣將它纏繞。遠處重岩疊嶂,連綿起伏; 頭頂懸掛著險峻的登山小道。太陽已經升起,照耀著野花盛開的山林,陣陣香風從身邊吹過。活潑的小鳥飛來飛去,潔白的雲朵飄散在天空。落地花瓣五顏六色,圓圓的露珠從綠葉上墜落。路上倒伏著香草,臨近石階有挺拔的翠竹。幽谷傳來鳥鳴,急流激蕩著岩石。嫩弱的葛蘿經不住牽引,幾經艱辛才攀緣而上,跨過澗水,繞過清泉。回頭望去,一片青翠山色; 近處有縷縷紫煙,繚繞在寺院樓前。至此,游山過程中所見山水景物,一一展現出來,歷歷如在目前。
從 「慧居超七凈」到最後為詩的第三層,寫進寺禮佛。
「七凈」,佛語,即七種凈。一戒凈(心口所作清凈),二心凈(斷煩惱心清凈),三見凈(見法真性不起妄想),四度疑凈(真見深斷疑),五分別道凈 (分別是道非道),六行斷知凈 (知見所行善法與所斷惡法而清凈分明),七涅槃凈 (證得涅槃遠離諸垢)。「八禪」,佛語,即八種禪定,八解脫之簡稱。「慧居」二句是對佛像即佛祖的禮讚。從「始得」、「方乃」等字眼看,梁武帝是第一次來大愛敬寺焚香膜拜,故有「遂心虔」 (實現了自己虔誠的心愿)之句。禮佛之後,稱頌佛法,表達對佛教最高境界嚮往之情。「菩提」,佛語,意為 「覺悟」; 諸佛均因覺悟而成佛,故稱之為「聖種子」。「十力」,佛教稱佛和菩薩所具的十種智力。「果上果」,即果果。佛教認為: 菩提為修行之結果,故謂之為果。依其菩提而證涅槃: 故涅槃曰果果。《四教儀》十曰: 「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四德涅槃,名為果果。」「天中天」,佛語,因天為人之所尊,佛又為天之所尊,故佛為「天中天」。「一道」,佛語,一實之道。《華嚴經》六曰:「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有無」,佛語,有法與無法。《楞伽經》五曰: 「邪見論生法,妄想計有無。……觀世悉空寂,彼不墮有無。」如果說「菩提」六句由於堆砌佛語,作者的意思比較含糊,那麼最後四句,卻說得相當明白;何必到那空同山? 難道還要羨慕那汾水之陽? 「空同」,是莊子虛設之山。《莊子·在宥》曰: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故往見之」。「汾陽」,汾水之北。語出 《莊子·逍遙遊》: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以 「空同」、「汾陽」喻指老莊的理想境界,兩個反詰問句,強烈地表明唯佛是信的崇高信念,除了佛,「其餘諸信,皆是邪見」(《舍事道法詔》)。這就是梁武帝留給 「後來賢」的贈言。
全詩第二層寫景部分,一路寫來,移步換景,有引人入勝之處。唯模山范水,盡以對句出之,略嫌凝重,而少飛動之勢。至於第一層、第三層的談佛說理,訓誡意味較濃。這是不是和 「皇帝菩薩」的身份有關?


剛登上「梁武帝」寶座......醉了!蕭衍是活著就知道自己的廟號了啊


推薦閱讀:

李白《俠客行》原詩第8句是「深藏身與名」還是「深藏功與名」?
究竟是孤帆遠影碧空盡,還是孤帆遠影碧山盡?
李白和杜甫詩歌比較?
李白相貌如何?
如果李白在天有靈,得知其部分詩作現在被語文老師拿來分析手法、思想感情並要求學生背誦等情況,會說些什麼?

TAG:詩歌 | 詩詞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