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
在《三體》中一段關於佛教世界觀的描述里,提到「空也是一種存在」,這在佛教的世界觀中該如何解釋這個概念?
這個太簡單了
你開了一個銀行賬戶,裡面是0.00元。這個賬戶是空的,但是這個賬戶是存在的。如果沒有這個「空」賬戶,那麼你即便有錢也沒地方存對不對。
它是「空」的,但是它是存在的,「空」是一種狀態,狀態是可以改變的。
再舉個例子。
一位長輩跟你說:你呀,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你的姿勢水平非常少,少到「空」,但是你不能說「姿勢水平」這個東西「不存在」。
( ??ω?? )σ懂了吧。?
「常見問題:
空集不是無;它是內部沒有元素的集合,而集合就是有。這通常是初學者的一個難點。將集合想像成一個裝有其元素的袋子的想法或許會有幫助;袋子可能是空的,但袋子本身確實是存在的。」——from 百度百科-空集
無是null, 空是String.Empty
前輩在上,已有高論;末學於此,不敢造次,只是作些補充,以供諸位參考。
對於『空』是否是『無』,『空』和『無』到底有什麼關係,在魏晉時期爭辯得尤為激烈,實為當時文人墨客茶餘飯後必備之談資,可謂:凡是清談,必說玄空;凡說玄空,必論有無。
魏晉時期,佛學東漸。魏晉時期的高僧為了方便佛經在東土的傳播,常使用一種後來學界稱之為「格義」的方法,即:用道家體系里的一些術語和概念來對佛經思想進行解讀,或云: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一般群眾文化水平不高,對「空」的思想根本無法理解,這使得很多僧人為了方便傳授佛法而把佛經里「空」這個概念直接等同於道家的「無」來講演。《高僧傳》曾有這樣的記載:「常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複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於是惑者曉然」。這裡說的是,當時的廣大勞動人民壓根聽不懂經里講的是什麼,聽得越多,反而疑惑越多。僧人們一看,沒辦法了,只好用《莊子》里的東西來做個類比,大家這才終於聽懂了。《莊子》這本書里最主要的思想是什麼呢?恰恰就是題主提到的『無』。
「格義」這種方法雖然有利於佛經的普及,然而也造成了普羅大眾對佛學理論生起種種誤解,『空』被劃歸到『無』這個概念里正是其中最主要的誤解之一。這種誤解一直持續到今天,於是有了題主的這個提問。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們現代人自然有數學、邏輯學、哲學、心理學等等不同角度的獨特解讀,但早在晉朝也不乏有大思想家對此有深刻的洞見,有一些見解更是遠超今人。
其中,對此有傑出貢獻的是東晉的兩位大思想家:一位是:支道林(314~366);另一位是:僧肇(384~414)。
支道林,單字名『遁』,世稱林公,佛教「般若學」的創始人,為「般若六大家」之一。他雖是佛門中人,卻不拘於佛經,對道家思想有深入的研究。他曾與道家宗師級人物郭象論戰,並一言辨倒郭象,因此名動天下,於是當時的貴族豪門爭相上門邀其辯論。
在他的名作《即色游玄論》里,他是這樣回答題主問題的:「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恆寂。然尋其意,同不真空。正以因緣之色,從緣而有。非自有故,即名為空。」
支道林的意思跟@佐藤謙一 先生的觀點是類似的。所謂的『色』,於康德和叔本華等西賢又為「表象世界」,是因緣而生的。(正以因緣之色,從緣而有)有了因緣,才有了我們看到的『色』(表象世界),才有了我們所認為的存在。正是因為『因緣』的作用,這個世界並不是真的『無』(然尋其意,同不真空)。
換句話說,支道林並不認為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無』。在他的著作里,他承認了萬事萬物的存在,承認了世界『有』的一面。但是,請注意了,他同時也特別指出:萬事萬物雖然存在,但是它們卻並非一直都存在的,世間存在的事物像流水一樣變化無常,只是依賴『因緣』才有了短暫的聚合,依賴『因緣』又有了不停的消亡。這時你或許會疑惑,「因緣」又是什麼呢?因緣是各種因子在一時間的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a number of causes)
所以說,這是一種並非永恆的『有』,是一種要憑藉因緣才得以存在的『有』。佛家因為看到這種『有』(存在)裡面包含著『無常』的特性,所以稱之為『空』。(非自有故,即名為空。)
另一位大思想家僧肇對此論題做了更為豐富的擴充,私以為其解說比支道林要更顯淺直白一些。僧肇在其代表作《不真空論》里是這樣說的:「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欲言其有,有非真有;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
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在此提供中英兩種翻譯,供諸位對比閱讀。中文版是我翻譯的,英文版我才疏學淺,恐詞不達意,唯有引用馮友蘭先生的版本。
僧肇認為:如果有是真的有,那麼應該一直都有,而不應該因為因緣的聚合才產生有。假設無是真的無,那麼應該一直都無,而不應該因為因緣的離散而導致無。如果有的產生需要因緣,那麼有就不是真的有......然則,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無,那麼就不該有任何事物出現。如果有某些事物出現了,那麼我們就不能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無...你若想證明事物是有的,但本質上事物並不是真的存在;你想證明事物是無的,它們又有形態和特徵。所以呢,有形態有特徵就說明無並不是等同於真的無;而並非真實的有又不能等同於有。正因為這樣,空的含義才凸顯出來了。
(Suppose the yu is really yu, then it should be yu for all time and should not owe its yu to the convergence of causes. Suppose the wu is realy wu, then it should be wu for all time and should not owe its wu to the dissolution of causes. If the yu owes its yu to causation, then the yu is not really yu...But if all things are wu, then nothing would come about. If something come about, it cannot be altogether nothing...If we want to affirm that they are yu, yet there is no real existence of this yu. If we want to affirm that they are wu, yet they have their shapes and features. To have shapes and features is not the same as wu, and to be not really yu is not the same as yu. This being so, the principle of "no real unreality" is clear.)
通過以上僧肇和支道林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們不能稱它為有,也不能稱它為無,世界的本質是非有非無,那怎麼辦呢?我們只能稱它為空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到大家。
超 敬上
時年 癸巳空在佛教中有很多種抽象意思,樓主問的是從物質世界的角度去看的「空」。
若是抽象的空,佛家認為「空」主要是說人執著於實有的概念歸根結底是空的,無意義的,是可以改變的形式,並非絕對固定、絕對實有的,是本質反應出來的外在的形式變化而非事物的本質,本質在事物內部,只有它自身能體驗,外物無法通過常規途徑的感知去認識它。因為我們一去認識事物,便必須採用某種手段或者儀器去觸碰它,這種觸碰只能說在事物本質的外沿打擦邊球,完全不能完美地代表事物本身的屬性。本質是不變的,固有的,不因我們去觸碰或者測量而存在的屬性。
這就是所謂「空性」——事物被別人觀測得到的的外在表象不是固有的,不是永恆的存在。與外在表象相對應的內在本質則是——不依賴於外物的恆常、絕對而固有的存在。
佛家要求看破這些表象,時空、物質現象和因果、事件就像玻璃,把我們和真相隔開,但透過這些玻璃,我們可以看到絕對的存在,而不是去鑽研這層透明的玻璃。玻璃之後的絕對存在,是「整體性、同一性」,萬物皆無區別、萬物皆是同一物,並非是說「世界上絕對不存在任何東西」。要分清楚本質和外在兩個層次的「空」。本質是同、一、合、絕對,外在才是空、縹緲、不穩定。
- 看到有些人喜歡用數學上的集合論來解釋佛經中的「空」在邏輯定義上的形式,其實可以這麼說:「集合是由它裡面的元素構成的,但它本身卻不是集合里的元素」。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這麼一種集合,它本身是同一性、無時間無空間以及無區別的元素構成的,但它裡面的運動發展卻表現出來有區別、有時間空間,這兩者矛盾的統一在一起,如一張紙的正反兩面,所謂修佛即要回到同一性的那一面,平衡地處於不偏不倚的位置,好像既又在物質世界、好像又不在——「如來」。
我們通過眼耳口鼻舌加一些實驗儀器連成一串一層層地去觀測物理現象,其實這些現象和世界的本質並沒有什麼關係,就好像我們摸到金屬是硬的,但我們不去摸則不存在「硬」、「軟」這兩個概念,我們人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觀測人和金屬共同定義了「硬和軟」,只能說金屬碰到別的事物時是硬的,不能說金屬本身是硬的。於是這個「硬」並不是金屬自己固有的、與外物無關的屬性,於是這個屬性等於說是「空」的。這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我們需要去看破的「空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物質這個層面講,佛經和量子物理所描述的「空」是相似的,首先看佛經上怎麼說的: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同時帶有虛和實特點的微粒),析(全、都)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也就是說如果將大地細分到分子、原子、直到「鄰虛塵」,這種微粒充滿整個虛空,使得虛空之中生出了色相——物質現象。佛教有個專用術語叫「生滅」,也就是說在虛空之中物質是不停生成又湮滅掉的,並沒有一種「恆常的存在」或「永遠不變的東西」,我們的物質世界只是由於虛空之中的生滅在某種不平衡的機制下造成了現象的堆積,形成了我們看到所謂的物質世界,其實遞歸到最本質狀態下,是物質生起又湮滅不斷在虛空之中往複,加起來等於零。
而量子物理呢?科學曾經認為,真空是空蕩蕩的,也就是絕對意義上的空,假設宇宙有界限,那麼宇宙外面的空和我們人為製造的真空應該是一樣的,即「真的什麼都沒有」,而宇宙不過是產生物質去填充這種「什麼都沒有」的空間。直到量子物理時代,才發現「虛粒子」,簡明的說就是所謂真空也不是真的「空」,而是在其中充滿了不停的粒子對的產生和湮滅。可由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導出,於是他們給這種憑空生出物質又湮滅的現象去了個名字叫「量子漲落」,漲表明生起,落就表明歸於虛空,而這個物理現象在台灣的學名則直接引用佛經,叫量子「生滅」。人們又逐漸認識到真空並非是絕對的空,而是具有非常複雜的性質的存在,我們的物質世界產生即是這種成對正負生滅的對稱性發生了「破缺」,意味著正的物質越來越多而反的越來越少,這種本來對稱的機制發生破缺在自然界中是普遍現象,我們主要看到所謂的「物質」通常在物理上指正物質而已,總而言之這是一種空與實的平衡震蕩,虛空並非是絕對的什麼都沒有,其是「等效於」什麼都沒有。
物理學的描述和佛經上的「鄰虛塵構成虛空,虛空之中生滅不斷,虛空生出色相」是極為相似的。
佛家主張的這種「空」只是說明人們頭腦所執著於關於實在的所有概念歸根結底是空的,歸根結底是可以改變的形式(如物理常數),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所有形式的內在本質,空之外只有形式,沒有實質。
於是我們看到西方的物理學者對佛經有這樣的認識:
「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並不是獨立區別開的物體集合,而是統一體中任何獨立個體都相互聯繫起來複雜網路。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他們所描述的經驗與原子物理學家所使用的語言是極為相似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Fritjof Capra
「一合相」究竟該如何理解?
空、如來藏、一合相等概念是有一定重疊性的,了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全面地了解佛經上所謂世界的真實面目,無需被這些文字所束縛片面地去理解,否則你會得到世界既是空的又不是空的這種模稜兩可的定義,要跳出文字的束縛與其造成的隔閡,直擊「世界的本來面目」這個整體的定義,而不是去問「世界到底是不是空的?空和非空哪個是對的?」這種問題,通常他們無法用一般的語言給出明確的回答,要用語言回答的話,只能說都是對的、但都不完全對。
佛教所說的空,並不是沒有,而是什麼都有。
否則一切皆是「沒有」,又哪有因果善惡之說,修佛修的是什麼呢?
非要以一種「存在」去解釋空的話,我想大概可以用「因緣」二字。天為何轉秋,樹為何枯黃,葉子為何落下,水面為何有波紋,造成這些結果的「因」都是非實體存在的概念。勉強可以稱之為「大自然的規律」。
中西方都有相似的概念,道家的「道」,柏拉圖的「形」,這些不會因個體而改變,永遠的不變體概念,在佛家就是「空」。
佛家所說立足於不空,去證得空性,現代點來說就是從一堆事物中找出其背後的規律還有為什麼會有這規律。所以說空並不是沒有,而是大自然一切事物中都蘊含著空。
從編程的角度來說,無效的值也是一種可以運算的值。比如:
Object o = NULL;
這個o指向一個空對象(無效的),這時不能用o來執行一些任務。但也可以這樣:
if (o != NULL) {
//do something...
}
可見,在判斷語句上,無效的o可以用來做有意義的比較運算。
數學中,0,常常會被忽略掉,1+0+1 == 1+1,但有時候,0是有意義的,比如,表示靜止時的速度,與其理解為沒有速度,不如理解為速度為0。
春上村樹有句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另一種永存(不是原話,但大概這個意思),或許也能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0
0 就是用來定義這個的。
如果仍然覺得不存在,可以這樣: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說空,先得有個瓶子罐子盒子之類的容器,容器內啥玩意兒沒有,才叫空,所以空是存在的,是瓶子裡頭的狀態。英文叫empty,日文叫空いとる~
說無,連瓶子罐子都沒有,才是真的沒有,才叫無。連瓶子都沒了,瓶子裡頭的空間自然也沒了。英文叫nothing,日文叫何もねえ~
佛爺說空,就是所謂心境空明,是說你心裡頭空無一物,腦子裡啥都不想,才叫真空,佛爺可沒說你沒心沒肺,腦子摘除。
佛爺說無,是說世間本無,世間本來空無一物,連「世間」這個概念都不存在,才叫真無。
上面有很多用數學來解釋的,我認為這行不通。數學是純粹抽象的概念,需要對基本概念做假設,是規則而不是真理。正如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過是不是真理呢,不一定,綠燈停紅燈過也未必不可,只要大家遵守就行了。所以數學只是一種語言,只不過通用性較強罷了。如果不承認其中的一些基本假設,那麼就連1+1=2也是無法證明的。假設2=1+1,結果1+1=2. 假設空集不是沒有集而是沒有元素,所以空集不空。這樣的論證顯然對問題沒有太大意義。
關於空可能更多的要從哲學方面解釋。維特根斯坦說過「凡是能說的都能說的清楚,不能說的應該保持沉默」,他認為所有哲學問題都是語言問題,有些問題說出來就錯了。所有的語言都需要對詞語進行定義,而這種定義都是模糊的無法自證的,而且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只是我們沒有真正去思考分析。這就是為什麼火車可能相撞而辯論往往沒有結果,因為他們不在一個軌道上,語言即使再精密也存在歧義。
回到問題,空是什麼。隨著認識的發展,空的定義也不斷在變。最初人們認為空就是沒有看得見的物體,其實還有空氣。後來認為沒有空氣就是空,其實也還有其他量子和場。那麼究竟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空,弦論認為要製造一個原子大小的「真空」,幾乎需要整個宇宙的能量,可能這個過程的反方向就是這個宇宙的來源吧,也就是「無中生有」。
所以空不是無,沒有絕對的空,只有相對的空。當你能定義「空」的時候「空」就存在了。(請核對自己對「空」和「無」漢字本身的理解,如果空等於無就無需討論了)
所有哲學問題總會有一個令哲學大師目瞪口呆的科學解答
借磁鐵一張圖
《三體》中的物理學
南方周末 - 《三體》中的物理學
作者:李淼
4 二向箔和空間災變
在弦論中,曾經有一個理論,叫玻色弦論。在這個理論中,空間有25維!不幸的是,這個理論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真空中存在一個場,它的能量變化像水相變的樣子。
在這個25維空間的弦論中,這個場處於能量最高點,所以,這個理論是不穩定的。也因此,弦論家將這個場稱為快子場,它的速度超過光速。但不要擔心,這種粒子不會破壞相對論,因為它一旦出現,就出現了真空氣泡,這個氣泡將以光速膨脹,迅速讓真空衰變。
真空衰變後的產物是什麼?目前弦論家們的意見不同。很多人認為,氣泡中什麼也沒有,連空間也沒有!也就是說一個內含「無」的氣泡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脹,迅速吞併25維空間。這個25維空間儘管是真空,畢竟還是空間,而氣泡內連空間也有,有的是無。「有的是無」這四個字有語病。但事實如此。
我想起海德格爾就虛無談論了半天,今天我們不在他的那個層面上談虛無。我們談物理學如何定義空間與無。
在空間中,物體可以運動。物體有幾個運動的獨立方向,這個空間就是幾維的。例如一根直線,物體可以左右移動,在平面中,物體可以左右和上下移動。三維就又多了一個獨立方向。
在25維空間的弦論中,真空雖然是不穩定的,但弦是可以存在的,弦的各種振動都可以存在。其實,使得真空不穩定的快子場也是弦的一種振動形式,能量最低的形式。只要這些弦可以在25個獨立方向移動,那麼,空間就是存在的。
當快子場在空間的區域向能量更低的地方移動時,也就是說,當快子的「氣泡」形成並膨脹時,氣泡中弦會怎麼樣?計算表明,弦的任何狀態都不能存在。一個氣泡中物體無法生存,當然這個氣泡就是無。請記住空間雖然空,但物體可以在其中存在,而一個空間中任何物體都不能存在,這個空間雖然「存在」也等於不存在,就是無。
所以,在弦論中,25維空間中會產生氣泡,這些氣泡中含有「無」。當氣泡以光速膨脹時,「無」以光速蠶食整個空間。
這種可怕的現象,威騰1982年在一個5維的理論中已經發現了。他發現,當這個4+1=5維的理論中的4維空間其中一維是一個圓時,剩下的三維空間是不穩定的,一種「無的氣泡」會產生並膨脹,最後什麼也不會剩下來。
回到二向箔。我們可以理解二向箔的情況了。當二向箔出現時,誘導了本來就不穩定的三維空間的某種快子場。當這些快子場在空間一點滾到能量更低的地方時,氣泡出現了,這是無的氣泡,裡面什麼也沒有,但二向箔本身還是存在的,所有物體可以在二向箔里存在,但不能在它附近的空間中存在,由於能量守恆,也許那些空間中本來存在的東西跌向二向箔。但根據我對弦論的經驗,更有可能的是,原來三維空間的東西會變成碎片飛向更外層的空間,不會全部跌向二向箔。但是,你總可以假想某種理論允許物體跌向二向箔,也許全部跌向二向箔。1、 農民伯伯一定會說:你們是吃飽撐著,
來討論「空」。我們沒飯吃,肚子餓了,就叫肚子「空」了。肚子空了,就是「無」油水了,對肚子而言是空,為什麼會空,是因為「無」。再比如一個碗沒裝東西,叫「空」。但並不是無碗。總之,農民是怕空。
2、
道家人士會說:「無為天地之始」,無即是空,空即是無,無不異空,空不異無。道有不講空只講無,如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的「無」也不是「沒有」或「不存在」的意思,有點象西方存在主義哲學老祖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道法自然」的衍生產品。
說到這裡順便講一個觀點。從為人類進化的角度看,西方人進化比我們晚兩千多年,從肉體看,西方人滿身是毛,東方人身上的毛已經很少了;從文化看,我們在先秦、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達到制高點。那時期,我們的孫子兵法、三十六、合縱連橫等智策可謂當今西方所謂戰略的鼻祖;這些智策導致人們的思維越來越複雜,本該對敵的策略,有時會用來對己。分不清什麼是人民內部矛盾,什麼是敵我矛盾了。內耗加大了,導致大明朝之後中國逐步落後,特別是清朝乾隆把老本吃光,加速衰敗。共產人接過歷史的重任後,力挽狂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努力。畢竟積重難緩,要趕超西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文明程度看,2000多年前,我們是禮儀之邦,很多事都講規矩,沒有潛規則。西方也是現代才建立起來的。
以上雖然扯遠了,但沒有離題。告訴大家「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道道所在。
3、
佛家人士說:「真空生妙有」、「是諸法空相」、「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
佛經里提到「空」的地方很多。梵文的經典用什麼詞我沒考證,當年譯經法師是如何理解更不知,即使留下一些論疏。古漢語解釋成今天的文字可能意思還會有偏差。也許對開悟者很簡單的個「空」,成了許多咬文嚼字的學問家永遠都搞不明白的一個問題。
古漢語對「空」的解釋是,空者,非塞也。按我理解,空即今之「通」,用通的意境顯然不如空。如果這解釋成立,空不是無就很容易理解了。
空從物質世界來看,與「滿」、「塞」是對立的,當你到一個你想住的酒店,服務告訴你「客滿」時;當你開車去辦急事,到停車場看到門口豎一個「車位已滿」時;當你開車在高速路上發現前面塞車時;當你登華山發現自古華山一條路已擠滿人群時……你會很懊惱。反之,如果一個酒店一個人都沒有,停車場、高速路一輛車都沒有,華山路上一個人都沒有時,你也會毛骨悚然,心裡發毛,見鬼了……這樣,去理解「空」,就知道空不是無了。
佛家為什麼要證「空」性?佛家講的「空」性,是指人的知識、智慧層面。人的大腦猶如停車場、人的思路猶如高速公路。大腦(佛經及古代經典講的心)如果裝滿太多東西,裝的東西如果不系統化,知識就會雜亂無章,已有的知識用不出來(平時人們形容的這個人有內才),說的條條是道,用起來一事無成。新的知識又裝不進去,接受不了新的知識(佛教講的所知障),遇到新的東西總是抱著批評的態度指責,以到抱撼終生,找不回自己的問題。也即是「滿」了就「塞」了。老子說的「智慧出有大偽」,毛澤東說的「知識越多越反動」表達的也是這種意思。
佛家修行「空」性,就是要人們把「所知」的消化整理,沒用的東西放了,有用的東西「存」起來(相當於電腦存般,開太多窗口影響速度),騰出更大的空間裝新東西。只要是非塞即是空。所以空絕對不是無(沒有)。
「空」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狀態。佛言:「真空生妙有」。能生妙有的「空」才是「真空」。生妙有是什麼意思呢?是遇到什麼問題就能用你的智慧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不管遇到什麼疑難複雜問題都能夠隨心所欲、不逾矩,化解之。化解過程不緊張、淡定,胸有成竹。當然世上不是任何事都可化解的,總有一些自然的力量人類是無法超越的,面對這種情況知道隨緣放下,明白「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客觀規律,泰然處之。既然是自己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會心生恐懼。
最後,要說明的是不管是道家的「無」還是佛家的「空」都是一種積極的生命狀態,不是一些俗人理解的消極的無所謂、不作為的生命狀態。「無」、「空」的積極在於要求人們明白事物發展的規律,宇宙運行的規律來做事,不要浪費精力、白費功夫。順勢而為、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諸法空相、法無定法、科學發展其實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
A的男朋友,是富二代,但不太關心她。
B的男朋友,家境一般,但對她各種關心愛護。
C的男朋友,即是富二代,又很關心她。
D的男朋友,又懶又窮,經常無視她 。
E沒有男朋友。
D是空,E是無。空~Emptiness ,無~Absence of emptiness
今夜死去,明日死去,明年死去,都是離去。
由草木泥土而來,又化作草木泥土而去。終歸是無。
雖然來過等於沒來,因為人生本沒有意義。
但沒來不等於來過,畢竟缺個過程。
舍利弗。所有樂處中必有苦。如來法者滅是苦樂。
舍利弗。如來所得。是中無欲亦無非欲。無樂無苦無思無想無修。乃至亦無空想。何以故。舍利弗。若計空想即是我想眾生想者。是常想者。是斷想者。
何以故。舍利弗。隨所有想則生諸想。是皆墮邪。
舍利弗。空名無念 是名為空。空念亦空 是名為空。
舍利弗。空中無善無惡。乃至亦無空想。是故名空。
舍利弗。諸有為法可知可解。空非可知 亦非可解。非可思量。是故名空。
舍利弗。空非念得。何以故。空無想故。是故名空。
舍利弗。何故說行空行。不念一切諸想。乃至空想亦復不念。是名空行。
舍利弗。想名乃至心有所念。即名為想。無所念者乃名無想。離諸想故 名為無想。隨所取想皆是邪見。
何以故。舍利弗。於聖法中計得寂滅皆墮邪見。何況言說何況說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說。
舍利弗。諸佛何故說諸語言皆名為邪。不能通達一切法者。是則皆為言說所覆。是故如來知諸語言皆為是邪。乃至少有言語不得其實。
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無想無念。何以故。如來於法不得體性亦不得念。
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我的畢業論文就是這個topic。看了前面很多解釋,我個人感覺用中文很難說明空和無的區別,因為這些詞在日常生活中混用、誤用的情況太多了。對於完全門外漢的我來說,當初能理解這兩者區別是看了下面這篇論文里的描述:
這篇文章里把空定義為:an "interval" (區間) between two of more spatial or temporal things and events. 是兩件事物之間的區間。這個區間是為了孕育下一個事件的發生在儲存能量,更確切的term是,「pregnant nothingness」, 所以並不是完全的「無」(emptiness).
日本傳統能劇大師,Kunio Komparu把這種「空」定義成「negative space」, 他說到:
Nowadays space is often described as positive or negative. Negative space is the stillness and emptiness and positive space is the space taken up by people/things that define a negative space by their presence.
所以這個negative space (留白) is a mere nothing awaiting the positive space/time - a "pregnant nothingness" that is "never unsubstantial". 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負空間。
「空集」——一看題主就沒學過高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