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HBO 出品的《黑膠時代》?
《黑膠時代》的受眾定位明確而單一。就一般美劇豐富的情節和雅俗共賞的程度來說,這部劇是沒有的。不過對於搖滾愛好者和對音樂史非常感興趣的觀眾,這部美劇應該是第一個用電視劇的形式來鋪開流行音樂變遷的作品。
這方面可以參看豆瓣《黑膠時代》短評區的評論。要麼就是捧著馬丁·斯科塞斯和Mick Jagger的大名以及對70年代搖滾樂的熱愛奉之為神作,要麼就是「音樂不錯,看不下去」,「對這個題材不感興趣」。
HBO財大氣粗,握著《權力的遊戲》和《真探》這兩部高人氣和高逼格之作,《黑膠時代》不愁沒有收視率。兩位製作人馬丁·斯科塞斯和Mick Jagger分別是七八十年代電影和搖滾樂的宗師級人物了,單單是這個噱頭就足夠吸引兩邊的粉絲追著劇看。豆瓣短評里有位朋友說得很好,這部電視劇有點像搖滾版的《華爾街之狼》。老馬那種填滿可卡因的癲狂敘事風格非常適合用來講述流行音樂的這些軼事和花邊。搖滾樂、毒品、性常常被看作是三位一體,以往我們只能通過音樂本身,搖滾人傳記、紀錄片等等太直觀又太寫實的形式來理解,趣味性是大打折扣的,即使有一些搖滾電影,一兩個小時也只能集中在單一的人物或者故事上來演繹。比如去年的《衝出康普頓》,對於N.W.A本身的詮釋足夠到位,但有點刻意集中在Dre、Cube和Easy.E三個人的交情上了,他們所處的西岸說唱這個複雜而團結的大環境只能在最後通過Death Row廠牌的崛起一筆帶過。另外像《醉鄉民謠》這樣人文氣質濃厚的電影,更多的是用真實存在過的音樂人的故事講述一種普適的人的生活,音樂退居背後作背景。但在《黑膠時代》身上,這些都不是問題。HBO已經續訂,出個幾季都很隨意。電視劇這樣長而零散的篇幅完全可以用來把整個70年代左右的歐美流行音樂演個遍。這部劇先天的優勢決定了它就算再難看,再不吸引普通觀眾,它的價值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慢吞吞看了兩集,已經發現《黑膠時代》對於流行音樂史的刻畫確實豐富,而且匠心獨具。
首先是1973年這個時間背景的設定:這一年發生了不少大事。David Bowie在1973年宣布他不再會表演「Ziggy Stardust」這個他紅遍全球的Alter Ego,這意味著華麗搖滾這一流派開始消亡;隨後,Led Zeppelin開始北美巡演,最高潮就在紐約麥迪遜廣場,這意味著重金屬音樂全面登上舞台;這年年底,CBGB俱樂部正式開場,雖然整個紐約的朋克和新浪潮場景要直到差不多1976年才能真正燒成大火,但朋克音樂的雛形已經在這一年左右開始萌芽......
用細節牽引出新音樂風格:第一集里,ABBA樂隊以被調侃和比喻的方式露了個臉;主角Richie Finestra經過一片黑人公寓時,裡面傳出的舞曲風格音樂讓他驚奇。這兩個細節,其實是在暗示Disco和Hip-hop音樂已經開始以地下形式傳播。到1979年左右,特別是Disco,將全面取代搖滾樂成為最流行的音樂風格。
「回憶殺」:還是細節。Richie的生日派對上他和Zak在聊天中回憶起一些對他們童年有巨大影響的名字——Bo Diddley和《Rock Around the Clock》,這裡是在通過對話追溯到了Rock n『 Roll的起源;Richie和Lester Grimes的那段回憶,它的背景是60年代末芝加哥布魯斯已經衰落,搖滾樂和Doo Wop音樂的流行;第二集Devon對自己青春的回憶,記起了Andy Warhol那批藝術家以及地下絲絨這樣的原型朋克樂隊在1966年左右對於整個紐約巨大的影響力......
真實和電視劇杜撰的穿插:Richie的唱片公司肯定是編劇寫出來的,但是想要收購他們的德國「寶麗金」公司卻真實存在,而且是整個上世紀流行音樂世界最龐大的唱片集團。「寶麗金」併購無數小唱片公司是那個年代音樂工業的大背景之一,電視劇是反過來了,讓被併購的公司擔當了主角;The Nasty Bits這支樂隊,因為主唱的扮演者是Mick Jagger的兒子,所以無疑他們會在成為劇集的主角之一。這支樂隊的原型是紐約朋克樂隊Jack Ruby,早在CBGB的朋克場景形成之前,他們是最早的朋克先驅之一。而扮演The Nasty Bits樂手的演員,是現在布魯克林的Indie Pop組合Beach Fossils這支真實存在的樂隊;Devon的兩段回憶裡面,地下絲絨的表演是真實存在過的「塑料爆炸不可避免」系列演出,由Andy Warhol在60年中後期組織。而她接受Warhol的拍攝的那段情節,是在映射Andy Warhol在他的工作室「工廠」里拍攝過無數六十年地下明星人物的「Screen Test」(試鏡);
......
另外,就像「搖滾版的《華爾街之狼》」這個比喻所詮釋的,《黑膠時代》真實的意圖並不在潦草地把搖滾樂黃金歲月那些樂隊名列出來,講述發生在樂隊身上的故事,它更多的是集中在「產業」這個概念上的。為什麼唱片公司的總裁是主角而不是哪一位風頭無兩的樂隊主唱?答案就在於它要以唱片公司這個音樂幕後的大參與者切入,像這個產業的流程一樣,以發掘藝人、推廣藝人、引爆浪潮這條線來分散展開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的故事。而整個流行音樂的變遷,舊風格沒落,新流派崛起,一批批更有活力的音樂人加入戰局,構成了這條線的骨架。
《黑膠時代》我會接著慢吞吞地看下去,因為我就是上面自己提到的第一類觀眾。對這部劇我也寫了點考據類的文章,連載在豆瓣影評頁上了。第一第二集更細節,更值得玩味的內容,也可以參看我那些文章。
The Nasty Bands,The Big Time丨《黑膠時代》的虛與實(EP1) (黑膠時代 第一季 影評)
塑料爆炸不可避免丨《黑膠時代》的虛與實(EP2) (黑膠時代 第一季 影評)
Vinyl第一季第一集中的24個梗
當影片第一個鏡頭出現時,故事的整個時間與地點已經清晰的告訴大家了,1973年的紐約,而更切確的日期我們會在稍後提及。
當Richie Finestra從車裡出來,跟著人群來到俱樂部俱樂部門口時。我們將看到本劇中出現的第一個真實地點Mercer Arts Center。而隨後發生的大樓倒塌事件也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發生時間為1973年8月3日下午5點剛過。所以劇中描述的倒塌發生在午夜,嚴格來說是虛構的。在文章的開頭我要近乎吹毛求疵地確定這個時間點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劇中一些真實事件或人物的出場,我們會按照這個時間節點去做些真實性對照的推斷。
Richie走上樓梯進入演出大廳後,本劇中第一支以真實名字出現的樂隊登場了!New York Dolls!70年代紐約著名Hard Rock團體,當然因為樂隊成員長期以女性化形象出現,在某些樂評人眼中他們也是美國最早的Glam Rock團體之一。非常有意思的是片中New York Dolls演唱的第一首歌為「Stranded in the Jungle」,而這首歌其實是收錄在樂隊與1974年發表的二專《Too Much Too Soon》中的,當然,由於這首歌其實是Dolls翻唱The Cadets樂隊1956年同名上榜名曲,所以也算能解釋的通。而Dolls演唱的第二首歌曲就是他們大名鼎鼎的「Personality Crisis」,來自Dolls發表於1973年的首專《New
York Dolls》。於此同時Richie開始了他在本集中的記憶閃回,當然歌名也暗合了主人公Richie Finestra在本季劇集中的境遇,各種危機不斷發生。由此可見,本劇中出現的很多歌曲其實都是經過精心挑選並有其深層含義的,而非單純根據時代背景選曲。
隨著Richie的閃回,American Century的另兩位高層Zak Yankovich和Skip Fontaine也開始閃亮登場。
Richie的獨白中提到過「a couple of disastrous artists』 signings」應該就包括了Slade,這支在劇中多次提到但是從未露過面的樂隊,唯一一個鏡頭也僅在此。河面上漂浮的就是Slade樂隊1970年的二專《Play
It Loud》。
下圖為真實的《Play It Loud》唱片封面。
而當稍後寶麗金高管問到Led Zeppelin簽約問題時候,Richie又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說到「Better than Hindenburg」。眾所周知Led Zeppelin1969年首專的封面就是興登堡慘案照片,同時響起的背景音樂則是Led
Zeppelin1971年四專《Ⅳ》中的「Rock and Roll」。
鏡頭轉回紐約後,本劇女配之一Jamie Vine登場。當她從地鐵站回到American Century公司,辦公室位於牛逼哄哄的百老匯1619號The Brill Building。這棟樓在20世紀60-70年代的流行音樂史上也是非常有名,據說在1962年時有近兩佰家和流行音樂有關的公司,包括作曲,發行,經紀,歌手,印刷,錄製demo,唱片公司。一個詞曲創作人,可以足不出戶,每個樓層跑一趟,就把一首新歌,賣成唱片。
在辦公室裡,本劇男配之一Nasty
Bits樂隊主唱Kip Stevens登場。值得一提的是扮演者James
Jagger,看了這個姓氏大家應該也猜到了,大名鼎鼎的The Rolling Stones樂隊主唱Mick Jagger的兒子,Mick本人也是本劇的製片人之一。
至與Nasty Bits這支樂隊到底是有生活原型還是純粹虛構的,我們來看一下James Jagger在接受Billboard記者採訪時候的回答吧。
In
James Jagger』s Billboard interview, he said he was inspired by 『70s musicians
when preparing for the role. "I don"t know them personally, but there were
people in the punk scene I could identify with for the role: Stiv Bators, Iggy
Pop certainly, Richard Hell, Johnny Thunders maybe — a little bit of his
attitude,」 he said.
同時也因為Nasty Bits是本劇中虛構出來的樂隊,James與樂隊成員特地寫了些歌曲配合劇集拍攝,歌曲錄製過程中也獲得了不少前輩的協助。
Because
The Nasty Bits didn"t actually exist in the "70s, someone has to create their
music, and James told Billboard that he wrote some of the pilot"s songs with
his Turbogeist bandmates, and have gotten help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from
other musicians.
[Sonic
Youth"s] Lee Ranaldo was kind of producing it with these fantastic musicians: Wayne
Kramer [of The MC5] played guitar on one track, and [New York Dolls"] David
Johansen did vocals for the Dolls stuff [that the show uses]. We tracked them
at [Jimi Hendrix"s Manhattan studio] Electric Lady, which was such a surreal
experience.」
Jamie與Kip第一次見面時,Jamie還拿Kip
Stevens的名字小小玩笑了一下,Cat Stevens。當然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David Bowie原名David Robert Jones,因為與當時Monkees樂隊的Davy Jones重名,所以改名為David Bowie。
Jamie走回自己座位的時我們可以看到牆壁上各種海報和金唱片,包括Grand Funk Railroad和Johnny Winter。
Clark
Morelle登場,這裡提到的Suicide是70年代紐約的一支電子化朋克樂隊,當然Clark的這句評語說的不錯,因為Suicide樂隊的確「never widely popular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他們真正被大眾化市場了解與接受還要等90年代另類音樂興起的那波浪潮了。
Julian "Julie" Silver登場了,星探部的老大!說實話Julie是我在這套劇集裡少數幾個喜歡的角色,非常真性情,雖然音樂鑑賞力已經隨著年紀老去和經驗增加變得非常老派和固執。剛登場的Julie就是在和Buck Rogers爭吵,那個讓Richie惹上一身麻煩的電台老闆。而引起爭吵的原因就是Donny Osmond沒去參加Buck舉辦的廣告主招待會,而當年的Donny也就16歲,正是小鮮肉當紅時。
Donny Osmond少年時照片。
而此時的Richie剛下飛機,就要去搞定Led Zeppelin簽約的爛事。他進入的體育館即為麥迪遜廣場Madison Square Garden,大家還能見到遠處牆上旗幟寫著紐約尼克斯1973年NBA總冠軍的字樣,順便提一下這場演出其實是Led Zeppelin1973年北美巡演的終點站,紐約的演出日期為1973年7月27-29日連演三場,也是在紐約站演出中錄製了《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紀錄電影和大碟。和Richie談話的人就是Led Zeppelin樂隊主唱Robert Plant,不過我想稍稍吐槽一下選角,這個扮演Robert Plant的演員略顯娘炮。樂隊演唱的歌是「Somethin』 Else」,這首由Eddie Cochran於1959年發表的老歌,被Led Zeppelin在1969年翻唱後,直到1997年才收錄與《BBC Sessions》專輯予以發表,而且並未收錄於《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電影或大碟中,暈!
Richie回到車上打完電話後,電台DJ正在介紹Humble Pie樂隊的專輯《Frampton』s Camel》,而實際上這張專輯是Humble Pie樂隊前主唱Peter Frampton的個人專輯,Peter已於1971年離開樂隊,我相信這肯定是DJ喝多搞錯了。背景歌曲是Humble Pie的「Black Coffee」,收錄於他們1973年的專輯《Eat It》。
第二天當Richie回到辦公室的時候,一出電梯助理Cece就和他說David Geffen一早就給他電話吐槽Jackson Browne出版審核的事情。David Geffen為Asylum Records創始人,在70年代Asylum Records簽約歌手包括the Eagles、Joni Mitchell、Bob Dylan、Tom Waits、Linda Ronstadt等眾多大牌民謠及創作型歌手。Jackson Browne也是David Geffen最早擔任經紀人的歌手之一,而他在電話裡吐槽的Jackson Browne唱片審核事情,很有可能即指Browne即將於1973年10月發表的《For
Everyman》。
Zak和Richie提到Led Zeppelin要組建其自己廠牌,其實就是指Swan Song Records。這是Led Zeppelin在1974年5月10日正式啟用,用於推廣其自有產品及發掘新人使用的品牌,Ahmet指的就是Ahmet Ertegün,時任Atlantic Records也就是即將在1973年底簽下Led Zeppelin的唱片公司總裁。
Richie在會議室與星探部的人開會是第一集裡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段戲。之前Lester Grimes和Maury Gold都曾用同樣一句話評價過Richie「You got a good ear.」。因此Richie也會在只聽了3小節ABBA的歌就能斷言,這支樂隊在體育場開演唱會會爆棚,再加上大家後來都眾所周知ABBA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可見Julia和整個星探部在ABBA身上有多走寶!!!順便提一下當時會議室裡放的ABBA歌曲是其1973年首專《Ring Ring》裡的同名歌曲「Ring Ring」。
這是Lester Grimes(A.K.A. Little Jimmy Little)第一次進棚錄音,雖然Lester
Grimes是虛構人物,但是這首「Cha Cha Twist」倒是60年代的老歌,最早由Brice Coefield在1960年錄製,本劇中的版本是由Ty Taylor重新翻唱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Little Jimmy Little這個藝名也不禁讓人聯想到Little Willie
Littlefield這位早期RB與Boogie-Woogie歌手。
在Richie生日聚會上同事們送的這部Gretsch Twang Machine吉他,也是搖滾史上比較著名的一把琴。這部琴是1958年由Gretsch為Bo Diddley定製的,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劇中一直說是59款吉他,而其真實型號應為58款Gretsch
Twang Machine。
Richie和Zak在泳池邊聊天時提到1955年上映的電影《Blackboard Jungle》,則是標誌搖滾樂進入大眾視線,當然影片中Bill
Haley與Comets樂隊演唱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功不可沒。
當閃回到數年前Lester怒氣沖沖的來到Richie辦公室,希望公司能讓他錄製自己鍾愛的Blues專輯時。Richie提到他手上有首Leiber和Stoller寫的新歌,Jerry Leiber和Mike Stoller可是早期搖滾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對詞曲創作搭檔,寫過包括「Hound Dog」、「Jailhouse Rock」、「Stand by Me」等大熱金曲。
當Buck喊出「Leave"em
alone,Vance!」這句話時,就如他後來所說這是《Love me tender》這部電影的台詞,這部於1956年上映的電影是Elvis Presley銀幕處女作,同時在影片中他獻唱了「Love Me Tender」,「Let Me」,「Poor Boy」、「We"re Gonna Move」等四首歌。至於在客廳一直放著的那部黑白電影,其實它的名字應該是《Son of Frankenstein》,1939年上映,而背景音樂放的則是The Edgar Winter Group樂隊的《Frankenstein》,兩者名字還是有細微差異的。
Jamie走下樓梯時,Aunt Bellamy正在看的書是《Fear of Flying》由Erica Jong於1973年出版。書中講述了一位29歲的詩人Isadora Zelda White Stollerman Wing在與第二任丈夫到維也納的旅行途中,Isadora決定盡情幻想與其他男人的性關係。該書在身陷不完滿婚姻中的婦女間引起了共鳴,在全世界賣出了超過兩千萬本,看來Aunt Bellamy的感情生活也只能呵呵了。
「他們比Neon Boys更極端,他們比Dolls更憤怒。」Jamie是這樣向Richie介紹Nasty Bits的。Dolls即指之前已出場的New York Dolls樂隊,Neon Boys則是一隻當時相對不太出名的朋克樂隊,吉他手Tom Verlaine,貝司手Richard Hell,鼓手Billy Ficca,在1973年吸收了第二吉他手Richard Lloyd後,樂隊改名為Television!呵呵!
最後附上第一季第一集中出現過的所有插曲名單:
Stranded In The Jungle – New York Dolls
Personality Crisis – New York Dolls
Tell Mama – Savoy Brown
Mama Weer All Crazee Now – Slade
Cum On Feel The Noize – Slade
Black Coffee – Humble Pie
Hand Clapping Song – The Meters
All the Young Dudes – Mott The Hoople
I Just Want To Celebrate – Rare Earth
I Just Want To Make Love To You – Foghat
The World Is Yours – Ty Taylor
Give It Up Or Turnit A Loose – James Brown
All The Way From Memphis – Mott The Hoople
Ring, Ring (Swedish Version) – ABBA
Mama He Treats Your Daughter Mean – Ruth Brown
Rotten Apple – Nasty Bits
Pillow Talk – Sylvia
I Like It Like That – Chris Kenner
Cha Cha Twist – Ty Taylor
Papa Was A Rolling Stone – The Temptations
Want Ads – Soda Machine
Hey! Bo Diddley – Bo Diddley
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 – Dusty Springfield
Iron Man – Black Sabbath
Frankenstein – The Edgar Winter Group
Oh, Babe What Would You Say (Original Hit Version) – Hurricane Smith
Summertime Blues – Blue Cheer
Go Away Little Girl – Donny Osmond
Suspicious Minds – Dee Dee Warwick
Mr. Pitiful – Otis Redding
Pretty Thing – Bo Diddley
Rock and Roll Music – Chuck Berry
最後一張截圖!
我在音樂史方面完全就是個小白,很多梗都是邊看邊查。但是作為一名斯科塞斯影迷,追完五季《大西洋帝國》的腦殘粉,我在第一集剛看了 15 分鐘的時候就果斷入了坑。
斯科塞斯最喜歡講的故事,就是街頭男孩一路摸爬滾打,終於建立起自己的黑金帝國,踏上人生巔峰盡情享樂,然後「彭」地一聲大廈傾塌,金錢、事業和女人轉眼成空。我覺得這部劇的發展很可能又朝著這個方向去了。但無所謂,明知這是套路,我還是義無反顧地追了下去。
我覺得《黑膠時代》是 70 年代版的《廣告狂人》,電視劇版的《華爾街之狼》,唱片行業版的《大西洋帝國》,拍攝手法和講述方式有不少這些影視劇的影子。就我個人而言,這部劇的看點很多,還有一些有意思的梗,之後我會不時更新在這裡:
1、Bobby Cannavale。
跟我同樣喜歡《大西洋帝國》的朋友應該很熟悉,他就是第三季的 Rosetti 呀!當年的反派表演讓人恨得牙根痒痒……
在《黑膠時代》中,他扮演男主角 Richie,美國世紀唱片公司的老闆。在劇中他的角色一半時間都處在醉酒或吸毒後嗨掉的狀態中,是不是很像《華爾街之狼》的感覺?
2、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艇)
在第一集,男主就跟旗下的齊柏林飛艇撕了起來。那年他們正在美國巡演,從紐約到佛羅里達,一路上肯定沒少睡小姑娘。你看這個頂著一頭速食麵的 Robert Plant,氣質上是不是還挺像的?
3、James Jagger
Mick Jagger 的兒子,在劇里扮演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樂隊 Nasty Bits 的主唱。當被問到他在乎什麼時,他的回答是「Fucking,Fighting,Nothing.」
4、Lou Reed
要聊 70 年代音樂,怎麼少得了老李。還有他背後的 Nico,整場都是一副高冷狀,刻畫得非常真實嘛。
5、Andy Warhol
老李都來了,安迪還會遠嗎!安迪·沃霍爾在這劇里的鏡頭還挺多的,甚至還被設定為男主老婆的好朋友,還給她畫了幅藝術肖像。當然這就會招來男主的嫉妒了,於是男主打了他一頓……
被打的安迪·沃霍爾……不得不說我看到這段不厚道地笑了。
6、David Bowie
Ziggy 時代的 David Bowie,嫵媚得很。如圖中所說,很快他就要宣布 Ziggy 死了。
7、貓王
1973 年,那個「骨盆埃爾維斯」已經成了一個挺著大肚腩的死胖子,迷茫於自己正在走下坡路的演唱生涯。誰能知道,沒過幾年他就猝然而逝了呢。
8、Pink Floyd
1973 年,《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發行,神跡一般的概念專輯。在劇中好幾集這張專輯和它的海報都有隱秘的露臉,然後 e07 的時候更是明目張胆地狠狠誇了一番。
To be continued……《黑膠時代》真像老馬丁的經典《好傢夥》,首集110分鐘,全程迷幻高能嗨翻天,從70年代的唱片產業透視彼時社會景觀,極具看點,音樂會現場的倒塌將首集推向了最高潮,一個從死神那裡逃出來的靈魂在街邊遊盪。估計也是劇集中說fuck破紀錄的了,這是要再造一個搖滾范兒的《大西洋帝國》啊。
先說《黑膠時代》中我十分喜歡的一幕,因為從它開始,更容易展開說明我不喜歡這部劇的原因。
這一幕的背景:男主角的老婆Devon(Olivia Wilde飾演),在本劇設定中,本是個混跡於安迪·沃霍爾社交圈的「工廠名媛」。這樣一個曾在60年代迷幻歲月里做過「15分鐘明星」的女人,如今結婚生子並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家庭主婦。而在故事推動下,Devon不得不被迫重訪多年未見得舊相識沃霍爾。
閨蜜式的寒暄之後,沃霍爾熱情地邀請Devon拍攝一段「Screen Test」,Devon應邀坐到在攝像機鏡頭前,一邊擺弄姿勢,一邊拐彎抹角地透露出此行的真正目的。作為觀眾的我們,無法直接觀察Devon和沃霍爾之間的互動,而只能通過Screen Test的實時影像這一「中介」,來感受現場的微妙氣氛:Devon的黑白特寫影像,沃霍爾的畫外音,兩者間的一問一答。
「那是我送給你的畫嗎?」
「是的,我想你在上面簽名」
「為什麼現在要我在上面簽名?」
「為了證明,它是你的作品。」
"你自己知道這畫是我為你製作的,幹嘛還需要證明?"
「我想讓朋友們也知道。」
「你想要別人知道這是我的畫,該不會是為了要賣掉它吧?」
「怎麼會......」
「賣掉也沒關係,我當然會簽,我還可以在你那條裙子上簽名。你要我在你的裙子上面也簽名嗎?"
在沃霍爾絲毫不留情面的發問下,Devon的虛榮心一點一點被戳破,尷尬的表情開始取代原本光彩靚麗的臉龐。那一刻的Olivia Wilde,彷彿獲得了神演技。黑白畫面中那雙迷茫空洞的眼睛裡,似乎透著一些非常「人性」的東西。
而沃霍爾在這一幕里搞的「Screen Test」,並非該劇的發明,而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的「藝術項目」。60年代沃霍爾拍攝了大量的人物「動態肖像」,被拍攝的人包括Dennis Hopper、Nico、Lou Reed,以及在該劇中也有不少戲份、且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真·工廠名媛」Ingrid Superstar。幾年前,這些Screen Test中的一小部分,被收錄在了一張名為"13 Most Beautiful..."的DVD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參考(豆瓣條目: 13個最美的女人 (豆瓣) ) 。在劇中,得益於技術的進步,這種原本依託於膠片的「Screen Test」影像得以實時呈現出來(可能是通過錄像技術),這算是編劇耍的一個小聰明。
而以下是我看到的對《黑膠時代》做出的大部分正面評價,這些聽起來就比較親切了:
a. 無數名人和名曲「亮相」,精彩紛呈。
b. 人物設定鮮明,笑料百出。
c. 對白中高密度的name drop令人心潮澎湃。
d. 風格強烈,充滿性、毒品和肉啃肉。
這兩類評價的區別,恐怕不僅僅是一邊「官方」另一邊「親切」。它們恰好分別對應了我上面提到的「價值1」和「價值2」。
對我來說,前者是一部好劇必不可少的,而後者屬於錦上添花。
前文所舉的那一幕,即使你不了解什麼Screen Test的歷史典故,甚至從來也沒聽說過安迪·沃霍爾這個人,它自身也是成立的,你依然能從中獲得一些感觸。
然而,假設我們把《黑膠時代》中所有的"cultural reference"去掉,還剩下什麼? 恐怕你很難找到一個有說服力的劇情、一個有深度的人物、或者一點關於時代和文化群體的生動寫照。(當然,一些姑且可以算上等的笑料還是有的。)
最終,持不同觀點的朋友可能會這樣說:儘管如此,我依然覺得那些cultural reference就是這部劇最大的魅力,對於樂迷來說它們是有震撼力的。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如此。地下絲絨在劇中的兩次出場,對我個人來說就很震撼。但是,那種震撼的根源,不是惟妙惟肖的全員模仿秀,而是地下絲絨歌曲的原音。那個不管你認為其相貌跟本人相似還是不相似的「劇中Lou Reed」,正因為他對應著Lou Reed的原唱,我才能獲得某種層面上的「真實」。對於這種「真實」,我很難將其歸功於《黑膠時代》。
而另一幕中,舞台上恍若真人的「劇中Bowie」,當他跟著原音對口型時,還真能談得上如假包換。然而,就在這個「Bowie」開口說台詞的那一瞬間,別提個人魅力了,連一點英國腔我都找不到。那一瞬間,便是「幻覺」崩塌的瞬間,而我看到的只有屬於《黑膠時代》的虛情假意。
這裡提到的「幻覺」,就是「真實」在歷史書寫中被不斷抽象化、虛擬化、神格化所形成的軀殼。它可以是各種各樣的符號:一個名字、一張臉、一個折射光譜的三稜鏡。諷刺的是,你對一個文化接觸越多,這種「幻覺」就越發表現得如同「真實」一般。
當符號的幻覺強大到不可一世的時候,亦有可能是它荒謬至極、一戳即破的時刻。
如果一個僅有符號而缺乏「真實」的電視劇,可以毫無疑地被認同為神劇,那我要問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甚至有些無恥的問題:我在某個應用封面上擺滿了各種牛逼唱片封套,這個應用是否命中注定也是牛逼的?
僅僅是提到幾個人名,就能讓我們感到過癮,這的確是文化的效果。但怎麼看待和運用這種效果,在於我們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可以在歷史的浪漫敘事中寄託幻想,也可以在文化的地層中實踐考古。這兩者並不對立,但是其中的一方是無法脫離於另一方獨自成立的。因為,排除掉圍繞在唱片周圍的評星、軼聞與八卦,我們在根本上需要面對的,僅僅是唱片中的音樂。
與其看《黑膠時代》,不如去聽黑膠,玩膠流APP。
[作者:大胃麒麟]
看完以後連著半個月裝逼都有內容
看到這個名字第一反應 小時代又出續作了
HBO 重口最愛
真愛如血 true blood真是被刷新了重口新level
不多說
自個兒看看去吧
70年代不講progressive是在欺負progressive冷門嗎??!
演Percy的那位,無力吐槽
看了兩三集 以各種發行唱片的大公司為背景講故事。說真的我確實是覺得有點悶。
不過仔細想一下其實也沒有比這種視角更好的敘事方式了…
BTW,普蘭的那個選角…副導演你是在開玩笑嘛
帶著梗看影視劇會不會太累
看了五集了,沒有以往HBO、斯科塞斯作品那種驚艷的感覺,只希望能多甩點音樂方面的乾貨,少講點家長里短,別浪費了這個珍貴的題材。
另外時間線稍微往前推幾年就好了,畢竟那個大神層出的年代,隨便少一年就會錯過很多神專的問世。
目前到第五集,齊柏林出現了,黑安被穿在身上了,就差深紫還沒見到,果然是後娘養的啊……1973年Machine Head都已經發行了,希望後面能提到吧。
追完了,目測下季著重講朋克、迪斯扣,希望少講點聖母婊的故事。作為一個搖滾音樂迷,還是挺喜歡這個劇的。
看了6集,發現這裡面的配樂真是絕了,首先是好聽,再有就是很多歌曲都是配合著劇情來的,歌詞就是重新演繹了劇情,可以說是老歌(應該都是老歌吧)的MTV啊。
講的就是Century Media廠牌的故事吧?
不說搖滾樂史那些,這個劇在講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比《廣告狂人》還差了十個《六尺之下》吧。
不知道如何評價。
推薦閱讀:
※業餘愛好者拍攝電影短片有哪些需要確立的正確觀念、原則?
※為什麼現在普通話電視劇電影會配備字幕?
※沈璧君到底是誰的老婆?
※本人學影視戲劇學的,想通過微博私信,採取自薦的方式去電視劇鬼吹燈劇組,各位有什麼好點子沒?求點子!?
※像《驢得水》中張一曼對銅匠,罵畜生,似乎是想讓銅匠回去,還是討厭自己被侵擾,現實中真有這樣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