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有好的教寫作的書推薦?


.

感謝邀請。

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培養哪些技能,練習寫作,可能就是很好的選擇。

在平時,我們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小到一封郵件,大到一次報告,因為微信的出現,我們平時的交流也是文字多於語音。與我們之前的想法不同,寫作不再是作家們的專利,而是每個現代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

工作中,生活中,擅長寫作的人,總是特別容易受歡迎。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讓擅長寫作的人有機會獲得空前的影響力。

推薦幾本我認為非常好的寫作指導書,希望能在寫作的路上幫助到你。

如果只能推薦一本的話,我一定選葉聖陶、夏丏尊二位先生合著的《文心》。

《文心》這本書不只關於寫作,更著眼於語文修養和語文教學。另外很有趣的一點是,全書都採用的是小說的形式,主人公有學生,有老師,藉助他們的互動,用三十二篇故事,給我們上了三十二篇國文課。

這本書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完成的,遺憾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的語文教育,並沒有太大的進步,所以,《文心》依然是中文世界裡最好的語文修養指導書,甚至於沒有之一。

恰如「文心」的題目,這本書不止關乎於「術」,更關乎於「心」。我們寫作的「初心」是什麼?一個作者的「匠心」體現在哪些地方?我們動筆的「信心」來自於哪裡?

這些問題,你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這本書也是葉聖陶先生編寫,特別適合和《文心》對照來讀。《文心》是指導書,《文章例話》是範文選。

這本書精選了二十七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小說、戲劇、詩歌、散文、議論文、說明文、演講稿各類文體,每篇文章之後,附上葉聖陶先生的解說,大到文章的立意,小到詞句的推敲,帶領我們一同體會這些文章的妙處。

寫作不是閉門造車,任何一種技藝一定是先向優秀的前輩學習,之後才能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本《文章例話》,就讓我們找到了一個學習的入口。

這本書是夏丏尊所著,也適合作為《文心》的補充。

和《文心》相比,這本書的體例更系統,第一章《作者應有的態度》是全局性的指導,從第二章開始,每章介紹一種文體,包括記事文、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小品文。詳細介紹了每一種文體的概念、用途,寫作的時候應該遵循的順序和需要注意的要點。

在談到議論文的時候,夏丏尊先生還花了相當的篇幅,給我們上了一堂邏輯學的入門課。

《文心》《文章例話》《文章作法》,這三本合在一起,已經是一門完整的寫作指導課,有道,有術,有體系,有範例。

除此之外,葉聖陶、夏丏尊的《怎樣寫作》《文章講話》《語文隨筆》《國文百八課》,都是優秀的寫作教材,如果有餘力,都推薦一讀。

張大春是當今台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這本《文章自在》,收錄了他對於寫作的種種思考和經驗。作家往往願意用作品展現自己的筆力,卻很少談自己的是如何寫文章的,更不要說教別人寫文章了。

所以這本《文章自在》,實在是很難得。更難得的,是張大春在這本書中,說的都是實在話。

談到讀書時寫作文的經歷,他毫不避諱地講到因為用詞不當而被老師罵的狗血噴頭;在談及自己的作品時,他也毫不隱瞞自己下筆時動的那些小心思;在談到目前的語文教育時,他說「新時代的作文還不如舊時代的八股」。

他的實在話,不止於批評,他力圖建立另一種更真誠的寫作態度,一位優秀作家關於寫作的實在話,這正是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此外,也推薦《木心談木心》,這是木心在給學生解讀自己作品的講稿,也是非常難得的作家進行自我解剖的樣本。

對於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寫作不只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能。說是技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需要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再加上適當的練習,我們寫作的能力就一定會提升。

《完全寫作指南》是近幾年我看到的最棒的寫作工具書,這本書有兩個亮點。

一是提供了一種簡單而容易上手的寫作方法論,通過六個步驟,讓我們用文字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

二是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寫作指南,從便條、商業郵件、社交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到學術論文、個人簡歷和投標書,這本書涵蓋了我們生活中有可能接觸到的幾乎所有類型的文體,並給出了非常細緻的指導,我們需要注意的要點是什麼,優秀的範文是什麼樣,哪些錯誤應該避免。

當你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要動筆寫點東西的時候,翻開這本書,你就不會咬著筆桿發獃了。

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寫作是為了打動別人,而最容易打動別人的方法,就是故事。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能寫長文的人,用更大篇幅的故事去說明問題,打動別人,那麼這本書你很有必要讀一讀。

此外,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了一套「創意寫作書系」,這套書有四十多冊,不能一一介紹。如果你想在寫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長一些,想要把寫作當做職業乃至終身的事業,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從這套書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用心讀一讀,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

● ● ● ●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查看更多文章。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


基礎級:

《弗雷的小說寫作坊:勁爆小說秘境遊走》
小說寫作基礎,適合對系統化寫作知識零認知的同學看。看完可以基本對小說寫作有什麼必備的思路有個了解,對於整體塑造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21天搞定電影劇本》
編劇知識基礎,對於節奏表有個基本的認識,適合零認識的同學看。看完可以了解編劇的基礎知識,對整體結構節奏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三十天寫小說》(作推薦,非必備)
講訴寫作自製,一個老美三十天寫中篇小說的組織領頭人寫的。看完可以有一個對短期趕稿狀態的了解,初步認識寫作時會經歷什麼心理狀態。

進階版:

《弗雷的小說寫作坊:讓勁爆小說飛起來》
小說寫作進階,適合有一定寫作經驗(五十萬字廢稿起步價)的同學看。看完可以進一步了解小說的成分核心,怎樣的素質是讀者希望見到的。

《救貓咪1》
編劇知識進階,對於節奏表做深入講解,適合覺得自己總是寫卡殼的同學看。本書講解了在商業語境下,節奏表是如何奏效的,以及很多作者關於故事內容思考的經驗之談。

《小說寫作教程:虛構文學速成全攻略》
深入講解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真正速成。

《編劇的藝術》
詳細論述人物與衝突,好萊塢編劇必備書籍,品質有保證。如何寫出真實的人物與有層次感的衝突。

《救貓咪3》
如何寫出好故事,劇情思考的靈魂指導。

《弗雷的小說寫作坊:懸疑小說創作指導》
如何從最初的創意開始構思一篇懸疑小說,然後是人物,衝突,劇情。作者全面地展示了這個過程,生動精彩。

《你的劇本遜斃了》
一百個自檢的點,超實用的寫作錯題集。

《布洛克的小說學堂》
作家的日常,了解寫作中會遇到的所有問題。

核心版:

《劇本結構設計》
以衝突為核心的編劇教程,講述了如何抓住劇情中啊哈的那一下。實戰派。

《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
最實用最經典的英雄之旅模式詳解,符合自我成長和冒險型故事,好萊塢編劇演員必備書籍。

《經典人物原型45種—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
最實用的人物原型,全方位人物分析,實戰派。

《希德菲爾德經典劇作教程三件套》
好萊塢編劇經典,紮實詳盡的教程,實戰派。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羅伯特麥基經典,但不推薦讀。

《好萊塢電影類型:歷史、經典與敘事》
詳解好萊塢如何征服觀眾,編劇理論最佳讀本。


如果是準備往影視編劇/小說家方向走,推薦兩本我讀過的。

一本偏影視編劇方向,豆瓣評分高達9.2分,一本偏小說/故事方向,豆瓣沒有評分。

高評分的是很多影視編劇都熱推的羅伯特.麥基的《故事》,如果你準備以後從事影視編劇,這本書值得一讀。

理論完整,實用。且很好讀,不晦澀。

作者長期在好萊塢從事影視劇本寫作培訓教育,理論和經驗充足。

沒有評分的是勒瑰恩的《奇幻大師教你寫小說》

沒評分可能是沒有引進簡體字版權的緣故,我讀的是台版。

作者勒瑰恩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科幻/奇幻小說家,《地海傳奇》系列(被宮崎駿拍成動畫),科幻經典《黑暗的左手》

這本書的優點

務實,而且是手把手教。就我自己的一點寫作的經驗(發表過幾篇幻想小說),她是實實在在在分享她對寫故事的理解和經驗。書里理論不多,更多的是實操,每一個章節後都是一段寫作練習課。

另外說,理論讀的再多,要寫好,都需要勤奮反覆的練習。

就如一條評論說的:讀完《故事》和寫好一個故事,中間隔著起碼一萬頁文檔的距離。

一萬頁不算多。

我目前的工作和職業身份是插畫家,寫故事是我的目標之一,希望通過學習和練習,能給自己寫的故事配插畫。


看見問題便不請自來,因為對此,多多少少有些理解,想和各位分享。

(ps為了避免大家以為我是在胡說的,放圖證明的確是看過這些理論書的,其實也沉迷於其中過Orz

關於小說寫作的理論書,看了不少。零散的看過《小說寫作教程》以及《開寫吧:非虛構寫作》和《開寫吧:虛構寫作》《寫作這回事》以及《成為作家》。這只是看過的一小部分,後面還會繼續說下別的編劇和小說的書,這五本,是我最開始接觸的小說寫作書籍。

《小說寫作課程》里理論知識較多,例如這裡面說提出的 渴望+阻礙=衝突 等許多被大眾熟知的理論,這是一本偏理論知識的書,建議擁有寫作經驗的人去讀,如果是新手請先放棄,放置一段時間再讀。

《開寫吧》這兩本,無疑是看過一眼就想丟掉的書,倒不是說它差勁。是因為這兩本書,全篇都是練習,整本書都是讓你動筆寫作。對於懶散的人,像是看見作業似的,多少有點慌張。如果有人照著書本里的要求,完整的練習了寫作,相信即使是沒有天賦的人,也不會把故事寫差。

《寫作這回事》,這本書前面是寫的作者寫作的經歷。後面講了些創作方法,例如這本書作者提出的,「通往地獄的路是副詞構成的」也就是說,小說對話中,要避免使用副詞來修飾形容,盡量對話本身來表達情感。
作者後面也關於自己對小說寫作的交界,以及小說寫作的工具。同時教大家如何去修改自己的初稿,並給大家做了示範,受益良多。

《成為作家》,這本不教你寫作,但它告訴你那些作家都是怎麼過活的,它教你怎麼樣能成為一個作家,但並不教你寫作。就像修仙小說里,它能提升穩固你的道心,但並不提升修為。

以上幾本書有興趣大可買了看看,或者網上就有電子版,對寫作有提升,但只對大毅力的人起效,因為光有理論,不動筆,是寫不出滿意的東西的。

接下來,小評下另外幾本如《救貓咪》《故事》這兩本編劇書。
救貓咪,這本前期是關於電影各種類型的解析套路,是一本理論指導書,至於是什麼理論,不一一說明。後期提出了,人物為故事服務的主題理論,即人物需要去迎合故事,如果故事需要一個勇敢的主角,那麼主角就勇敢,如果故事需要主角多疑,那麼他就得多疑。
的確,這樣是可以寫出好故事,但總覺得故事的靈魂多多少少缺少了些什麼東西。
總的一句話,依舊是理論書。

《故事》這本書大受好評,提出了許多專業性的術語,例如最小主義情節,線性結構之類的名次。
這本書我沒有看完,因為太厚了。
只對前期做評價,前期它會幫你理解故事的結構,讓你對故事的身體了如指掌,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寫出好故事,你只是知道這個結構,進一步,就算你會用,也只是知道原來小說可以按這個結構寫。寫的好不好,那完全是另一回事。這本書,推薦入手細讀,反正也不貴,花錢買經驗,是性價比很高的事。

再來說三本有趣的,讓人一氣呵成讀完的小說寫作書籍,許榮哲的《小說課 折磨讀者的秘密》《小說課 偷故事的人》以及畢飛宇的《小說課》。沒錯,三本書的名字都叫小說課。

自然了,這三本也是理論書籍,但是它會帶你走向解析,甚至吸收這些故事精髓的道路。
書封面上寫著
一:我是唯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報信的人。
二:真相的範圍極小而明確,而錯誤卻是無邊無際的。
三:每篇好小說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謎。
關於「故事」,它說:只要回答7個簡單的問題,按照公式,三分鐘就可以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
關於「人物」,它說:描寫性格比描寫長相重要!
關於「場景」,它說:每間星巴克都長得不一樣!
關於「對話」,它說:看得到的對話是水面上的1/8,看不到的對話是水面下的7/8!

許榮哲的兩本《小說課》特點在於,善於舉例,並實實在在解析原委,告訴你其中的秘密。在這裡,我不想說這是理論,因為這裡藏著的,的確是秘密。全書通俗易懂,包學包會,建議入手。
但有一點不得不吐槽,他在第二部小說課,最後附錄那裡……狠狠地把自己誇獎一番是個什麼鬼,真的有點忍不住吐槽……怎麼突然就自己吹噓起自己了。
書還不錯,就是後面假借別人之後,誇自己有點看不懂。

最後是畢飛宇的《小說課》,第一篇講《促織》,一篇讀下來只覺得神清氣爽,是一篇很好的分析,其中的寫作手段要自己領悟咯。和許榮哲的《小說課》不一樣的是,這本講的更加深入細節,不是許的涉及頗多卻淺嘗輒止。這本切入的深,但三本皆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反正也花不了大家幾個錢,買回一讀,要是學了經驗豈不是賺大發。

最後的建議,少看理論書,多讀下好的小說,多動手寫,一定要寫,這是關鍵,光輸入不輸出,也是留不住多少知識的。

用麥兜里的一個秘方來結尾
想把小說寫得有趣大受好評受讀者喜歡的秘訣就是,把小說寫好一點。

(全程手打~真的不點個贊嘛(?????)


同推薦《文心》!講寫作的多一點,但主題都圍繞讀和寫展開,畢竟是密不可分的兩件事。

*本書營養豐富、信息量巨大,不建議短期內讀完。

*此答案5622字,且無圖無表,預計將對讀者的耐心和碎片時間造成嚴峻考驗,文筆不佳,見諒!

曾經想過要做自由撰稿人,只是一直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沒有信心。當下正逢寫作變現的熱潮,於是又心動起來。市面上有大把的寫作書、寫作課程、訓練營,這些「捷徑」總讓人覺得寫作被流程化起來,像在跟著套路走,生產出流水線上的文章,而我想要的是提高自己內在的功力,能夠憑實力去寫。

最初找的書是杜永道先生的《缺失的語文課2》,挺不錯的工具書,非常長見識,也非常難吸收。它像一本維修手冊,得有錯誤時對照著修復才能算是學以致用,沒有錯誤可練手,就顯得不是很實用了。在網上各大讀寫書單里挑挑揀揀,發現了這本由葉聖陶和夏丏尊兩位先生編寫的《文心》。

不誇張地說,在中國上完中小學的人沒有會不認識葉聖陶先生,學校的教室或走廊里會掛著他的格言,語文課本里有他寫的《蘇州園林》、《爬山虎的腳》,書上對他的介紹是:作家、文學家,大教育家,還寫過《作文論》、《文章例話》等「語文乾貨書」。同為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可能不是很出名,其實他還是個翻譯家,最著名的譯作《愛的教育》也曾被選入課文。當年這兩位教育界大咖看到中學生語文學得不好,就想寫一本書作為課堂之外的輔佐讀物,大咖視角是這樣的:教學是雙方的事,學生學不好,老師也有責任,於是設定本書的受眾應該是中學的學生和老師,希望雙方都能夠從中有所收穫。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選擇了以故事為載體來承載這些乾貨--這個創意可比入門哲學讀物《蘇菲的世界》領先了好幾十年。

書如其名,《文心》,學好國文(語文)的核心就是要在讀書和寫作上下功夫,但又不能只是「讀」和「寫」,書中有個很重要的理念,「作文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讀書也是如此。

|寫作之修辭|

本書的主題偏向於「寫」的方面多一些,寫作可以分兩大塊來看,修辭和文法。

修辭原意是指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注重修飾,以求儘可能收到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就是說講究修辭不僅僅是寫作上的需要,更是與人交流、以任意形式表達自己的需要。這麼一說好像很煩,聊個天都得這麼咬文嚼字,豈不把人累死。不不不,最基本的修辭,就是「說人話」,無論是說出來的還是寫下來的,能不能精準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就是在考驗你的修辭。

比方說最經典的三大語病:用詞用語不當,意義的缺略和累贅,意義不連貫欠照應,在這言論自由的時代里,可以說很多網路罵戰都是因此而起。網友們一邊撕一邊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多數情況下是有人用錯了詞,或是倉促間沒把自己意思說明白就留了言,然後就這麼被誤解開(所以說在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熱點問題上要謹慎發言)。

比方說「但是」是不能亂用的,很多長段落或長句在敘述時並不需要轉折,只是想接下去說,只是更進一個層次地去說明,在這裡要的是一個詞來承接、遞進,而不是轉折。轉折要謹慎,一不小心整段的邏輯就給混了。

比方說「情」或「感受」之類的表達深度不在於用到怎樣的形容詞,而在於怎樣描述才能使畫面感更強烈。把你能想像到的凄苦或自卑的詞疊加起來,都不如來一段對祥林嫂或「裝在套子里的人」的白描來的深刻。

還有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前者指意義上不出差錯的描述,最常見的是各種專業術語,像「道爾頓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阿爾茨海默病」,晦澀生硬,遠不如「色盲」、「感冒」、「老年痴呆症」來的簡單明了。不過消極修辭的好也是多虧了它的死板,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讓人產生歧義,這就是為什麼各行業的重要文件總是用指定辭彙和句式寫。

而積極修辭除了保持正確性,更多時候是利用了感覺的要素,比如描述某種中藥時寫「稍微一用力就掰斷了」而不是「易折斷」,寫「高興得簡直要飛起來」而不是「大喜」。日常交流或書寫其實沒那麼拘束,想讓乾巴巴的描述活起來,一個是要注重詞量的積累,多收集同義詞,或者覺得頻繁用某個詞已經膩了,去發掘新辭彙,還可以在認識一個新詞的同時拓展它的同義詞;其次是用在正確的地方,這就要求對新詞或者不確定的辭彙有準確的認識,正確地認詞不僅在寫作上是重要的,在讀的時候也能避免會錯意。

修辭可以說是文法的細節了。當你開始練習寫作時不妨多花些功夫在修辭上,勤修改,但也不用過分雕琢粉飾,表意正確簡練即可。

|寫作之文法|

按我的理解,文法是進階版的修辭,修辭是咬文嚼字,文法是遣詞造句。這個定位可能不是很精準,不過以我目前的水平沒能想出更好的表達。

文字的表達,無論是寫給自己還是寫給別人,總歸是要先過自己這一關的;語言的表達需要對象、需要反饋,且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即時的,來不及過自己這一關,話就已經說出口。說也好,寫也好,都是先把自己的意思組織起來,然後才是正確地表達。在「組織練習」這件事情上,「寫」明顯要比「說」自由得多了,做起來也容易些,所以我更愛寫,而不是說。

「組織」的流程是簡單的:如何開頭、如何切入主題並正確表意、如何結尾,談話或作文都是一樣的步驟。只要沒有修辭上的錯誤、沒有造成誤解,就算是完成了「我的表達」。

但更難的,應該說每個人都想要的,是「我達到了什麼」。你一定遇到過,別人在上面高談闊論,聽眾在下邊小聲嘀咕「他想表達什麼」,或者是一些長文章的評論里寫著「有的文章只要看標題就夠了」。這就有點尷尬了,如果只為滿足表達欲宣洩一番那還不要緊,但要作為對外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如此「雞同鴨講」,無論讀者有沒有抓狂,作者心裡肯定是不好受的。

最根本的一點:作文應是言之有物的。現在流行長標題,作者們也往往在標題上費了許多功夫,可很多看似「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文章,內容都沒有跟上,擊中人心的也僅僅只是標題,搞得讀者經常讀完覺得掃興,彷彿被欺騙了一般。不要因為想到一個好標題合乎這情景而特地寫一篇文章來襯它、因為悟到了一個哲理而非得給它編個故事詳細說明,作文是急不來的,有一句,說一句,駕馭不了一篇文章,那就只寫一段話。

《文心》里把寫作目的分為三種:習作、應用之作、創作,其中習作可以說是後者的根基了。寫作之前,除了理清楚思路、把作文方向弄明白,更要想清楚這是在為了什麼、為給誰看而寫,只想出於自我的感慨,還是想跟人交流?把意思傳達給別人又要怎麼寫?想要以此謀生、想要創造什麼,基本功夫到家了嗎?

如果真的迫切想要提高寫作能力,非得逼著自己寫出文章(比如我),那就更不能著急了。許多人都說要天天寫,每天1500、2000字不能停,我試過一段時間,沒有想法而非要為了寫作而寫作時,寫出來的東西真是慘不忍睹。怎麼說呢,也許是筆力還不到位,也許是堅持的天數不夠,也許我不在這種方法的適應範圍內,也許是追求完美的心理讓我受不了這「應付之作」,總之我沒能在這樣的節奏中看到自己的進步。

靜下來,保持練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去練習。

書中提到一些增長筆力的小技巧:

不要反覆使用同一句式,不然讀起來很平板。同感,這也是為什麼專業術語讀起來很乏味,因為必須用指定的辭彙來表達。

寫好了就讀,用自然的調子讀起來流暢即可。其實寫之前也可以以讀的方式來規劃大綱,最近嘗試著讀完書把自己的感想說出來然後錄音,我想起梁文道先生,覺得應該給他點播一曲《萬讃歌》——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借翻譯來練習作文。深有體會,不光是在外語上,有些方言能表達的東西一切換到普通話就卡殼,把「意會」轉為「言傳」是非常考驗語言駕馭能力的。

比寫完一篇文章更難的,是把它改好。再次強調要多修改,在收到別人的點評之前,先過自己這一關。從去年年底開始我的書評都是先寫在筆記軟體里,第二天改好,劃條自評線審視一番,再發出去。

可惜中途斷了很久,兩個月前重新開始,目前還沒什麼收穫。用千字文給它們排了號,希望等到排號用完的時候不要再寫出一重讀就在心裡默念「這都是什麼鬼」的文章。

修辭和文法看起來專業得不得了,如果用蓋房子來比如寫文章的話,那還是很好理解的:修辭是磚塊,蓋一座合格的房子時一定會注意所用的磚塊質量是不是合格、表面是否平整、稜角是否分明;文法是圖紙,磚合格了,再看看是什麼圖紙,要以什麼流程來建。大多數時候,這兩件事是平行的,是相互促進的,好的文學作品如同名建築一般猛地一看構思精巧,仔細一看也非常有料。

|讀書之層次|

再說讀書,或者說,閱讀的層次:

首先是工具書。想做自由撰稿人那會兒,我急著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但不是寫作這件事本身,而是自己的語文水平——前面已經說過,希望能憑自己的功力去寫,而不是走別人的套路。於是我的書單里出現了《缺失的語文課2》這樣的「維修手冊」。當時還覺得是不是太非主流,現在看來這正確得很:在閱讀上,不明其意的字詞會阻礙對內容的理解,在寫作上,用詞不當容易造成讀者和作者的誤會。所以適當翻閱字典、辭書對讀書寫作是有幫助的

其次是持續閱讀的動力,可以是通俗讀物,專業書籍,有趣的,有用的,任何能讓你覺得「我要讀」的書。以食物來比喻的話,經典好書大多營養豐富,特別經典幾乎是補品了,但人們日常吃的還是普通食物,主流的讀物和主流的食物一樣,總要有一定的量之後才會去想是否均衡的問題。

第三是經典,現代已經不以經史子集為標準了,也指各領域的精深讀物,晦澀難懂,不懂則已,一懂就是醍醐灌頂甚至更上一層樓。經典讀物不僅能在個人精進時提供神助攻,還可作為了解一個陌生領域的切入口,不是說非得親自理解消化的那種認識,而是通過別人對經典的解讀來間接了解,以判斷這本經典是否會對你有用,決定要不要親自精讀、學習

最後提到雜誌,我自作主張地給類文體取名「流動的文章」,即新聞、公眾號推文、劇集八卦、可以訂閱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層出不窮的這一類能夠「泛閱讀」的文章。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流動的文章」在一個人的閱讀中不應該占太多比例的。這是了解自己所處時代的一個入口,緊跟著時代走當然好,只是每個人的定力不一樣,有的人沉浸太深容易在追逐過程中失去自我。

|讀書之筆記|

讀書有用,有趣,但不能只是讀書。閱讀過程中要時時提醒自己思考,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這種說法正確與否,為何在他的境地里要做這樣的選擇,當今的我們是否適用,能受到什麼啟發?先進入其中,做一個當局者,站在書中人物的立場看,然後跳出來,無論你和作者是否同一個時代、境地是有多麼地相似,跳出來,思考你的現狀。現狀允許你效仿他嗎?或者,你是否由此產生了什麼想法?是能更進一步還是反其道而行之?

說到讀書就不能不提讀書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嘛。做筆記是輸入,是消化,也是輸出。一個人摘抄的內容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考能力和鑒賞水平,而對這些內容的感悟會不知不覺強化自己的思考,這種時候讀者對作者產生了共鳴,或者是受到作者的啟發,又或者覺得作者說的不對,像辯論賽似的想要站在自己的立場駁倒他,這就是書中所提到的,以寫議論文的方式來寫讀書筆記。

因為喜歡文學類書籍,我一直覺得自己沒這麼寫過,仔細一想,不對,這種「議論文體」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被觸發了。比如與作者三觀不同、或者對書中某個人物感到生氣時,這種時候會有很多異議,寫下很多抨擊的話,彷彿在作者或者人物打筆仗一般;比如讀完覺得不如預想的好,那當初是憑著什麼才推斷會有這樣的預期,而實際又是如何地偏離了想像;比如這個結局很滿意,想像中它該有個什麼樣的續集,憑什麼是這樣的走向……想像可以天馬行空,但有理有據的想像能讓你的讀書體驗更充實也更愉悅。

互聯網時代讀書筆記的做法可以說是十八般武藝了,從摘抄到書評,從思維導圖到讀書筆記PPT,怎麼做,各人有各人的方式,隨意就好,不要只是摘抄就好。抄下來的終究是別人的才華,自己的感悟、思考不記錄下來,只會永遠沉溺在別人的光芒里,自己是不會發光的。哪怕是消遣類的書也應該是有感慨的。

|讀書之鑒賞|

有些人到了一定程度,閱讀量上去了,理解力加深了,就慢慢變成有點兒挑剔的讀者了。

一個是視野開闊了,類似的知識、經驗、見解輸入得已足夠多,各家文采也領略了個遍,想認識點不一樣的,讀些更美、更深刻、更有啟發的內容。

另一個是已經有了太多的想法,可很多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得不夠好,不夠完美,想要進一步的提升,便在閱讀過程中多加思考,常將自己與作者做對比,或學習。

讀到爛書怎麼辦?首先,何以認定這是一本爛書?其次,為何會被這樣一本爛書吸引?第三,如何引以為鑒,避免寫出讓人覺得「爛」的東西?

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讀書中學習寫作,這是思考,也是鑒賞。

|讀讀寫寫在於生活|

如果不是文字工作者,也根本不喜歡讀書寫作,那學好讀寫技能有什麼用?

當然有用,小到投訴不良商家,大到求職簡歷工作總結,個別極端的如在公眾平台上爆猛料,出色的讀寫技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大有可為,這是「用」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讀書寫作越來越趨向於「科學化」、「流程化」,甚至還有模板可套用。老實說,寫作能有捷徑可走當然好,這意味著可以更快看到自己的進步,但我還是對此抱消極態度,總覺得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像是工業流水線出產的產品,千篇一律索然無味。

兩位作者先生可不這麼看哩,他們認為古人把寫作捧得太高端,像是多麼了不起的事,一說起來就神秘兮兮充滿玄味,而對今人來說,「作文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是一部分的日常,不是什麼聖賢的行為,怎麼就不可以研究呢?就是說,好的生活和好的文章會呈現某種正相關,一個生活美滿的人會不知不覺把幸福傾注文章里,一個文風極美的人也不會是生活的差評師。讀讀寫寫是人的一部分的生活,放心去研究,不要害怕冒犯了它們。

這麼一想倒是放寬了心,可是我的功力不夠啊!於是只好時時提醒自己,可以跟套路走,但不要讓套路把自己框住了

特別喜歡的一句話,「見文如見其人」。我想在今天看來這其中的「文」已不止是「文章」,還包括一切文字上的表達,透過「文」能見到的又何止是「人」,比如有些品牌的衣服光看文案你就知道自己不會喜歡,有些商品評論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最最常見的,還是一切網路上的文字交流,只是碼字,誰也不知道你長什麼樣,但看你的發言或讀你的文字久了,讀者慢慢就會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你」也許跟現實里的你不太一樣,不過毫無疑問這更接近真實的「你」。

所以說,讀書寫作除了是技能,也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更是人的一部分。


今時今日是知識的天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知識買單去成就、塑造自己。「知識就是力量」的真理在現代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一時間,「讀書幫」、「寫作課社團群」、「拆書幫」等等以讀書、學習、寫作為主題的媒體如潮水般涌動而來。在大潮的衝擊下,更有很多人都有了一個願望,就是做一名作家或寫手,把知識轉化為變現能力。然而,作家也好、寫手也罷,乍手空拳,激情衝動就可以成就「作家夢」嗎?不行,你需要幫助。

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寫作課導師艾麗斯.馬蒂森的著作《寫作課》就是這樣一本教我們如何創作的書。這本書通過巧妙的解讀多部經典作品,解決了「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問題。為我們的創作提出中肯實用的意見和建議。是一部誠意十足的寫作實踐手冊。

文學創作對作家的要求

作者艾麗斯在《寫作課》中對作家的基本素質做了闡述。

一部成功的作品是一個作家綜合素質的體現。而想要成為一個做作家,首先需要有清晰的思路,以便在創作時中明確那些地方需要改進,又有哪些地方值得保留。

要想寫出好作品必須有所追求,要最大限度的關注描寫對象本身。因此作家至少具備深刻的觀察力,客觀展現細節的能力,有所保留的敘述能力,最好能再寫點反諷,才能有效的傳達抽象情感。

作家還要具備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快速切換的素質。過於感性自由揮灑固然會使作品表現出強烈的生命力,但卻容易結構散亂、主題凌亂;理性寫作會使作品合理規範,過於理性又會使作品缺乏生命力。所以作家需要創作的自由, 但也需要理性控制,二者缺一不可。

一、風箏與線(虛構與常識的關係)

(一)保持寫自傳的習慣

小說,尤其是虛構小說,人物是虛構的,但描寫卻要十足逼真,這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很多作者都有寫自傳的「奇怪習慣」。寫自傳的目的是營造出一種身在其中的真實感,而不是寫作本身,要讓自己活在虛幻中,按照小說里的描述去生活。

(二)恰到好處的白日夢

寫作需要臆測、直覺和想像,紀實作品尤其如此。對於小說家來說,他們不必為現實生活所約束,可以憑空創造人物和事件。然而,敘述的第一要義(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是落腳在客觀世界。也就是說,不僅描寫內在狀態,還要將它具象化,即在客觀世界為內在狀態找到對應的事物。因此,除了大量閱讀,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和這片土地上承載的歷史也是很必要的。

(三)自由寫作,但別忽略常識

艾麗斯說「作家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儘管它們既不浪漫也沒有文學性。」意識世界既有強烈的情感,又有普遍常識,只有使這對矛盾體和諧共生,才能寫出值得玩味的故事。真實的情感是前提,而常識則將其更好的呈現,作家要在放任和控制間找到微妙的平衡,要象風箏隨風起舞,那根線也要順勢而動,需要時放一放,必要時收一收。線既不能阻礙風箏高飛,又不能讓它飛得過高,最終消失於天際。

二、讓人物行動起來(如何塑造人物)

作者艾麗斯認為必須讓人物行動起來,故事才會豐滿而有趣。如果僅描述人物的感覺(即心理活動)就無法充分利用小說的敘事優勢吸引讀者。相反,以呼應內部的外部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則趣味無窮,因為作家需要構思許多情緊急事件表現人物內心的掙扎或衝突。

那麼如何讓人物行動起來呢?

(一)想像

作家離不開想像力,問題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它。以現實生活為藍本進行小說創作並沒有錯,但是大量的創作如果全都依託於現實生活,會使作者顯得膽怯和保守。以現實生活為藍本創作,為某個親友換個名字,在創作中帶入他的樣子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發揮想像力為人物設置一些細節,讓他從現實中的人物原型里抽離出來,看起來不再想像你的某個親屬。不要忘記,我們此時刻畫的是小說里的角色,而不是該角色的人物原型。

毛姆說:「多年前,我寫了本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素材取自法國知名畫家高更的生平,我憑著對他粗淺的了解,動用小說家的特權,虛構不少橋段來描寫筆下人物。」亮與六便士》曾風靡世界,那個主角斯科特里蘭至今讓我難忘,而這是作者發揮充分的想像力塑造的人物,不是那個人物原型高更。

(二)靈感

我們都知道,文學創作離不開靈感,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經歷某些情感波動,而這正是創作的靈感來源。我們都希望創作的靈感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但靈感卻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隨時需要就能靈機一動抓住就是。事實上經過一些練習,我們可以隨時捕捉到靈感。

1、如何尋找靈感

(1)重點在於從現實世界中搜尋那些產生客觀影響的事件,而不是那些僅僅改變了主觀感受的事件。

(2)通過任意練習活躍思維。例如:新聞報道中提到的事,翻開字典第一眼看到的詞,無意中聽到的一句話。

(3)還是不行就走出書房,去沒人認識的地方獨處一會兒,隨心所欲亂寫一氣,把腦海中閃過的念頭全部記下來。或者欣賞油畫、雕塑,聽一場音樂會,看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或者在不太能碰見熟人又人流密集的地方盯著過往的人,直到目標人物出現,當然得是創作者眼中有特色的人物。

(4)如果不想外出就自行想像兩個從樓里走出來的人,然後對他們的情況展開想像、自問自答。

(5)也可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尋找題材和目標。不妨拋棄理性,率性而為,讓自己習慣捕捉流動的思想和情感。習慣於觀察身邊的人或事,從中選取最具吸引力的一個作為寫作目標。作家其實就應該像孩子那樣天馬行空胡思亂想背心比這樣的想像專門留出一塊兒空間靜等創意到來。

(6)如果上述方法均宣告無效就無所事事的坐一陣子吧,想像力有時會憋出來的。記住想像力終歸會有所貢獻。比如一個場景、人物和故事的發生地。你可以以此作為一部小說的起點,再添加其他元素,逐漸令其豐滿成型。如同蜘蛛結網成一個點連接到另一個點直至形成一張大網這樣一來他就能懸浮在半空而不至跌落。

2、靈感來了怎麼辦

靈感降臨時,我們需要靜下心來仔細聆聽和感受,以足夠的耐心去玩味品鑒,聚精會神地捕捉閃現的念頭,看看這些念頭是否讓自己感到震撼或是惶恐。

當靈感來的時候,我們會把零散的想法記錄在筆記本兒、電腦文件夾甚至是紙巾上。其實,這裡的「想法」可以是靈感也可以是無意中聽見或看到的事情、某個聲音、一段記憶、別人的經歷或是無厘頭的點子。我們稱其為創作原點a,接下來再由a到b,再逐步推進到c和d……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虛構文學的創作。

(三)戲劇化的運用

艾麗斯說「麻煩和衝突才是故事的靈魂」。這裡所說的「麻煩和衝突」就是戲劇化元素。

所謂「戲劇化」就是指普通的瑣事好像是被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了像戲劇一樣的誇張效果的過程。 小說中,有了戲劇化的元素,才會好看,也才能吸引讀者。

1、製造麻煩

小說中有麻煩才好看,困難重重更棒,這樣的情節更加富有戲劇性。一部小說里的人物一定得發生了什麼並引發了某些懸念才能吸引讀者讀下去(有可能發生但並未真正發生的事情也同樣有效)。你說你開心但開心只是一種內在情緒,僅憑情緒是無法支撐起一個完整的故事的。作家需要具備「虐待才智」,人物不斷犯險,經歷滄桑,故事才好看。讓人誤深陷困境,還不夠得引發一定後果才好。

就如同我們平時看電視劇,劇情正漸入佳境時時男主或女主就一定會生一場大病(甚至是不治之症)或經歷各種變故。 總之要多慘就有多慘,我們看完會罵,但這是看過角色的經歷之後的共鳴或者說感受。若沒有這些情節又會覺得故事寡淡無味,還會罵這劇一無是處,沒看頭。創作亦是如此。

2、戲劇化要有,別太過

戲劇化要有,但並不意味著離譜,要適可而止。構思困境時別太誇張,要能激發人物做出反應,但不至於讓生活停擺。不要忘記,在小說中設置困境是為了激發出人物最真實的特質,增加可讀性,而不僅僅是將他們推入絕境。

3、合理運用巧合

合理運用巧合不僅有助於故事情節發展,還有助於呈現主題,呈現作者想帶給讀者的寬慰和愉悅。

毋庸置疑,現實生活中的巧合是令人愉快的。小說中適度的巧合讀起來賞心悅目,但太刻意的巧合不僅會拉低整體格調,還會使小說顯得不合情理。

那麼怎樣合理運用巧合呢?

(1)不能依靠巧合來化解難題,甚至改變故事走向,否則會顯得不可信。換句話說,巧合不是一個故事的根本,而是增加魅力提供線索的增量。

(2)先發制人,以巧合作為故事的開頭,繼而引發之後的情節。這樣一來巧合就顯得很自然。

(3)創建群體。由於群體中的成員關係太過緊密複雜,巧合便在所難免。

(4)巧合要不著痕迹。

(5)故事設置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中,將巧合融入滑稽的場景中,以淡化離奇性。

(四)成為別人

這是一個「敘事角度」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敘事者就是作家本人。可是在現實中敘事者與作家的真實經歷又是不一樣的。畢竟現實生活中沒有小說那麼戲劇化。此時,作家就應該忘卻自我,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放膽發揮想像力,把自己想像成作品中的敘事者,增強代入感,仔細全面地審視他們的生活。不要給想像力施加壓力和限制,將自己想像成任何人 。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敘事者,而在此之前都應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受客觀世界。

弱勢群體,比如其他種群或者不同性取向、不同種族的人物甚至一個職業女性的敘事尤其困難。此時作者必須克服保護欲,並抱以平常心從普通人性上進行構思,而不僅僅聚焦於他們的特殊性而不忍或不敢將他們和悲劇結局聯繫起來。應該忠於故事和人物,讓他們像普通人一樣闖大禍,甚至悲劇收場。文學創作有時需要有大無畏的精神。

毛姆的小說《人性的枷鎖》中,主人公菲利普先天殘疾已經很不幸(典型的弱勢人群),理應從小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呵護。但敘事者(作者)仍讓他在八歲時父母相繼去世,被伯父收養,在學校遭受同學的嘲諷侮辱,更在此後的人生路上一路遭遇希望破滅、朋友情人的背叛、食不果腹露宿街頭等等一系列災難。閱讀過程中我也一度不明白,作者何以如此狠心,將這麼多的坎坷加諸一個先天殘疾的可憐人身上,可是結尾部分我豁然開朗,原來這一切的磨難都幫助菲利普在最終認清生命的意義並擺脫了人性的枷鎖。

三、長篇與短篇

(一)短篇小說的創作方法

完整的短篇小說必須有足夠的事件支撐,不必轟轟烈烈,但數量要足夠,不能讓讀者一眼就看穿結局,還得讓他們帶著興緻讀下去。

短篇小說的創作方法因人而異,但模式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一件事發生之後緊接著冒出另一件。換言之,以一個或多個事件作為開頭,再不斷接續新世界直至我們覺得發生的事件已經足以撐起一部短篇小說所需的內容。

一部合格的短片篇小說得把故事講圓。然而說起容易做起來難,作家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判斷自己在故事中的決定,提出的解決方案,安排的變化和反轉在思路上能否講得通,是否合情合理,能否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二)長篇小說的創作方法

長篇小說的創作大致有兩種方法。作家一般都會先構思主要情節,比如一場罪案、一場事故或一次誤會,接下來有兩種選擇:一是以主要情節為原點,想想它能引發怎樣的次要情節;二是以主要情節為終點,想想想什麼樣的次要情節能導致這種結局。次要情節需圍繞主要情節展開,與主要情節之間保持千絲萬縷的關聯。就像切披薩時拉起的乳酪絲。

寫長篇小說難就難在保證有清晰的主線。這條主線需要交代清楚小說中的主要事件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如何解決。只有主線清晰,讀者才能帶著好奇心一直讀下去。(在第三章《短篇與長篇:從起點到終點》的第二部分《女王的死因,以及「不確定」的吸引力》這章節內容中通過分析多部經典作品講解了情節與主線的各種鋪設技巧。)

不論人物是虛構的還是有現實原型,只要以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係為切入點,作家都要構思出緊密相連的事件來支撐故事。但務必要樹立一個核心事件,它才是引導故事向結局發展的主動力。

無論何種類型的長篇小說要想引人入勝必須兼具優美生動的語言和精心編排的情節二者缺一不可。

「採石場」創作筆記法

這個說法源自作家喬治.艾略特創作長篇小說《米德爾馬契》時的創作筆記。

所謂「採石場」筆記法,就是將小說的創意構思,包括故事大綱、情節概要、時間年表、人物關係、涉及到的專業領域知識等內容以列表形式記錄下來。它要求我們先把靈感列出來在按既定順序重新排列,最後添加細節。先努力構思,想到什麼就先記下什麼,在思考權衡最後做出取捨。就如同一個堆滿了原始天然材料的採石場,等待被轉化成具有特定形態和功能的材料。

採石場筆記的創作方法兼具組織性和靈活性,相較於一次性構思初中部長篇小說更容易上手,同時還有助於發散思維。作者從一個想法出發,自由聯想迸發靈感形成新認識,推翻舊認識,再嘗試其他可能。它還能同時調動理性及非理性的思維。

《寫作課》還在最後兩部分內容里,對女作家因種種限制及自我審查開不了口的問題及寫作中懸念的設置、沉溺於心理活動色的人物、動機不明、無益的脫離現實等常會出現的誤區及錯誤做法以案例的方式做了細緻的分析,提出中肯的改正建議,並提到如何將寫作堅持下去,怎樣堅持及投稿的問題。

《寫作課》這本書真的如評價所說,是一本「不教條、不取巧,不淺嘗輒止的文學指南。」作者艾麗斯.馬蒂森是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同時是作家,寫作課教師。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曾獲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 、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小推車獎等榮譽。《寫作課》融合和了她22年寫作課導師的經驗。

這是一本沒有那麼多花架子,細膩、有趣、全面,實實在在與我們探討如何寫作的書。雖然其中的具體方法略顯分散,需要讀者拿出耐心去分析、思考、提煉。但對於真心想要提高寫作水平的讀者來說,這正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

在此分享的只是《寫作課》這本書的大致內容,只能算是皮毛。事實上,書里值得細細學習、總結、玩味的內容還很多。只希望這篇文章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有志與文學創作的讀者們在這本書中挖掘到更多更實用更能提高自己的內容。


首先,就像問題評論中那位同學說的,需要回答清楚你想寫作的內容。就上面的回答來看,寫小說寫劇本寫公文寫評論等等,問題回答得越細緻,越能弄清楚自己想了解什麼。

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自己不是希望能夠寫出多麼好的作品,只是生活中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多,想把自己的想法好好地歸納記錄下來。最開始是用小本子簡單的記錄,字數很少,很多時候就只有一個點,後面我閱讀了下面這本書:

金字塔原理 (豆瓣)

這本書不是講怎麼修建金字塔的。。。。

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思考一個問題,其中提供了一個思考的順序,怎麼提出中心論點,怎麼分級,怎麼一步一步豐富自己的論據,而且達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不重複不遺漏的要求。

學習完之後,按照書中的方法練習,你再看自己記錄的小問題,就知道如何去豐富它們了。

前段時間看的另外一本教寫作的書:寫出我心 (豆瓣)

這本書介紹的是把寫作當成一種修行,寫作的唯一要求就是抓住腦海中車水馬龍的想法,就像冥想時候以旁觀者的視角看自己的思緒一樣,寫作也是這樣,不做評價地抓住它們,然後寫出來。

個人也在練習寫作,持續更新。


斯蒂芬·金—《寫作這回事》(很鼓舞人)
羅伯特·麥基—《故事》(指導性很強)


新華字典

現代漢語詞典

語文教科書(小學1-6年級,中學1-3年級,高中1-3年級)

其他世間萬物。


《創意寫作書系》,亞馬遜上有整套的,不過好像不是全套,應該算精選的一部分,大概二十來本。
我一百多買的,前段時間打折只要幾十,不小心看到很揪心。


紅樓夢


1.葉聖陶《文心》
不要因為是入門書就小瞧它。雖然是寫給中學生看的,卻解決了我不少的疑惑。

2.張中行《作文雜談》

詳細而全面,是值得反覆看的一本書。
解答了文章如何讀、如何寫以及讀和寫關係的問題,主要是在講如何寫。

3.舒明月《大師們的寫作課》

相對系統,對經典作品的文筆分析,方法很好,對閱讀和寫作都有很大啟發。
缺點是作者的姿態高高在上近乎狂妄,對於有些作家和作品的評價有失偏頗,讀者要警惕。

4.張大春《文章自在》
算是對上面基本的補充,有很多技巧性的東西,文章結構、內容鋪排、素材連綴等等,比較瑣碎。選的例文很好。

5.張大春《小說稗類》

小說家談小說,行家眼光,行家觀點,不太適合初學者。

6.畢飛宇《小說課》
畢飛宇大學演講稿。注重的是對文本的剖析,高屋建瓴,明察秋毫,觀點獨到處讓人拍案叫好。所選的文本有紅樓、聊齋、水滸、汪曾祺、海明威等等。

7.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半自傳性質的一本書。講述了他對待寫作的態度,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寫作方法,寫作習慣等等。


讓細節放大我們的感覺:文學創作學基礎訓練


其他提到的我都翻過一遍
論適合中國人
適合提出這類問題的
看此書足矣

王鼎鈞 《作文三書》

急功近利的就別看書了
直接找個寫作班吧


馬原《小說密碼》


數學建模寫作嗎?


推薦《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

這一本書97年出版,就是王安憶在復旦大學的講課——關於怎麼寫小說。第一章解釋小說的本質就很驚艷。

總結就是一句話:好小說就是好神話。

「小說應當如小說自己的邏輯來構築、表意和理解。神話的本質,實際上乃是對自然、現實、先驗的邏輯的反叛。」

"小說世界和我們真實的世界沒有明顯的關係,它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對應,或者說是翻版。它是一個另外存在的,一個獨立的,完全由自己來決定的,由它自己的規定、原則去推動、發展、構造的,而這個世界是由一個人創造的,這個人可以說有相對的封閉性,他在他心靈的天地,心靈的製作廠里把它慢慢構築成功的。我們說它封閉也不對,因為這個人的心靈一定受到他的經驗的影響。我們所說的封閉只是製作它的過程,製作它的瞬間是封閉的,他一個人的。… 你這個個人裡面,沒有真理性的,沒有什麼道理的,沒有什麼大家可以公認的對和錯這一說的,沒有是非,不是可以被大家用科學的東西或用社會意識形態的東西去檢驗、規定、衡量,沒有這一說的,完全由他個人決定 (p13)。

小說是沒有功用的,劉易斯的短跑記錄是無必要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火車、飛機、有非常先進的交通工具,何必要這個速度呢?它的意義在於,在世界上設立了一個很高的標準,或者說設立了一種理想,人速度的理想。它也許沒有用處,可是它照耀我們平凡的人世,顯現了神力。… 我覺得藝術也是這樣,它就是設立了一個很高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以真實性、實用性為價值,它只是作為一個人類的理想,一個人類的神界。這也就是「好小說就是好神話」的意思 (p21)。"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推薦閱讀:

什麼是小說的節奏感?
寫小說如何將異性的生活習性描述地更加真實?
怎麼理解福樓拜說的「要使一個事物變得有趣只需長久地凝視它」?
怎樣寫好勵志小說?
白鹿原為什麼要夾雜那麼多性描寫?

TAG:小說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