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長跑中途會遇到的「體能極點」?如何應對?
以昨天為例,昨天計劃跑十公里,從第二公里就開始感覺累,四公里時覺得無法堅持了,但咬牙跑到五公里之後反而覺得體能又恢復了。這種現象是普適的嗎?如何解釋?怎麼利用這一點合理分配體能,提高成績?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運動正當時,更多「運動」討論歡迎關注。
根據你的提問一一解答。
問題一:普適現象?
答:這是一個普適現象。
問題二:解釋這種現象?
答:你說的跑到兩公里難以堅持指的是「極點」現象。
極點:一般是劇烈運動的開始階段,運動系統開始大量耗能,但是由植物性神經控制的內臟器官的活動不能滿足由軀體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的需要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動作遲緩、心率劇增等現象,我們稱之為「極點」。
你說的跑到兩公里到四公里左右感到極其疲勞、心率劇增、很難支撐下去的感覺,這就是植物性神經系統和軀體神經系統沒有平衡造成的(供能不及時),也就是我們上面說的「極點」現象。
你跑到五公里之後感到逐漸適應沒那麼難受在生理學中稱為「第二次呼吸」
第二次呼吸:當「極點」出現後的一定時間,由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的內臟器官的活動漸漸與由軀體神經系統支配的運動系統的活動相適應,「極點」癥狀明顯減弱,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第二次呼吸」。
那現在很清楚,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有效的克服「極點」所帶來的不適感(供能和耗能處於新的平衡階段)。
當「極點」出現時為了更快和更穩定的達到「第二次呼吸」建議:
1不要停下繼續堅持運動;
2適當降低速度等克服「極點」後再恢復正常速度;
3掌握好呼吸節奏;
4增大呼吸深度;
5做好準備活動和整理運動。
問題三:怎麼利用這一點合理分配體能,提高成績?
答:1在運動開始前做一些準備活動,特別是針對循環系統的,能更快地動員惰性器官,使機體達到新的平衡;
2運動開始速度不要太快,不然會造成運動系統耗能過快,加重「極點」反應;
3運動前5min適量補糖,能有效降低「極點」反應;
4場地選擇盡量在室外、空氣質量較好、氧含量較高的地方。
另外根據以上所講內容給你一個課題延伸:有氧將要結束的時候不要立即停下,如果立即停下會造成內臟器官依然高速運行而運動器官他停止耗能的現象,外在表現如頭暈、噁心、四肢麻木等(在學校組織冬季越野賽結束時是不是很常見?)。所以大家有氧將要結束時先降低速度慢跑或者快走一會再停下以便防止劇烈生理反應的發生。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們高中體育老師講到二次呼吸,了解了二次呼吸對於長跑以及其他體能訓練非常有幫助。
極點就是第二次呼吸。
訓練不足以及體能狀態較差的人,通常在運動一段時間後會有兩腿發軟沉重、全身乏力,呼吸困難的感覺。在運動生理學中,這種現象稱為「極點」。
「極點」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內臟器官的惰性造成的。
因為人體從相對安靜狀態到劇烈運動時,四肢肌肉能迅速適應,進入工作狀態。而內臟器官,如呼吸、循環系統等,不能很快發揮其最高的機能水平,造成體內缺氧。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積聚,使植物神經中樞和軀體性神經中樞之間的協調遭到暫時破壞,人體就會感覺到累與不舒服,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如何改善極點現象?(克服極點)
在長跑中出現「極點」現象時,不要立刻停下來,可以放慢腳步並保持冷靜並進行深長的呼吸。以這種深呼吸慢跑的姿態堅持幾分鐘,會發現「累」的感覺沒那麼明顯了,這就是「第二次呼吸」,你又可以運動下去了。
體能得到改善之後,極點現象就會減輕,持續時間變短。
需要注意: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身體素質不佳適當降低運動量。初次嘗試長跑如果有腹痛出現,可以放慢腳步,深呼吸,按壓疼痛部位,一般可以緩解。這是由於跑步劇烈和準備不充分引起的,下次注意。如果疼痛沒有減輕,越來越重,可能與身體狀況有關,建議停止運動,立即就醫。人體有幾次極點,你的應該還只是碰到了第一階段。一般來說,20分鐘到半小時是第一次極點,是身體從靜止到持續高速運轉漸漸適應的改變,好比開車,剛啟動都費勁,加速到一定時間就好了。(你的身體自然保護,突破第一次極點主要是身體「換擋」進入高節奏檔位)。第二次極點,從馬拉松的角度講一般就是撞牆,35公里-37公里左右,能力和能量都接近耗盡,是身體到心理變化的反應,主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退縮。再有極點則是百公里等長距離比賽上能夠感知的,有種起死回生的感覺,什麼時候出現不一定,可能是價值觀上期的變化,可能是對於奔跑意義的重新反思,會讓你提升境界和感悟,但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運動生理學考研重點,大綱原文如下。
極點與第二次呼吸
1.極點
極點是機體在進入工作狀態階段後產生的生理反應,特別是進行具有一定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周期性運動時,在運動進行到某一段時程,鍛煉者常常會產生一些難以忍受的生理反應,如呼吸困難、胸悶、頭暈、心率急增、肌肉酸軟無力、動作遲緩不協調,甚至想停止運動等。其原因主要是內臟器官的功能惰性與肌肉活動不相稱,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積累使血液的PH值向酸性方面便宜。這不僅影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還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環系統活動紊亂,這些功能的失調又使大腦皮層運動動力定型暫時遭到破壞。
2.第二次呼吸
第二次呼吸時極點出現後,依靠意志力和調整運動節奏繼續運動下去,植物性神經與軀體神經系統機能水平達到了新的動態平衡,生理機能低下綜合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動作變得輕鬆有力,呼吸變得均勻自如的狀態。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運動中內臟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應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楚;同時運動速度的下降使身體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減少了乳酸的產生,這樣機體的內環境得到改善,被破壞了的動力定型得到恢復,於是出現了第二次呼吸,它標誌著進入工作狀態階段的結束。
3.影響極點與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極點出現的遲早、反應的強弱以及消失的快慢等,與運動項目、運動強度、訓練水平、賽前狀態、準備活動和呼吸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中長跑項目中運動者的極點反應較明顯,運動強度愈大,訓練水平愈低,氣候悶熱,極點出現得愈早,反應也愈明顯,消失得也愈遲。良好的賽前狀態與充分的準備活動能推遲極點的出現和減弱極點的反應程度。在極點出現前,應注意加深呼吸,以減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助於極點反應的減輕和更快消失。
每個人都會這樣,視個人體質不同,隨著運動對身體機能的改善,會越來越往後推,持續時間也越來越短(以前我大概是3~5公里雙腿灌鉛,現在已經比較少發現此類情況)
鍛煉需要循序漸進,跑步的時候不要因為感覺難受就有所懈怠,需要不斷去協調自己的呼吸、擺臂跟步伐,尤其需要注意感覺腳踝跟膝蓋的受力程度。
極點帶來的感官享受是無法描述的,但是讓身體突破達到極點,每次都是很傷身體的,至少很傷關節的。。。。一個復跑沒多久膝蓋就跪,且已經反覆了3年的人的總結。
換擋了
進入比賽狀態,因為內臟生理惰性遇到極點,適應後二次呼吸,進入真穩定狀態。此時進行有氧代謝為主供能的模式
「極限」是中文體育文獻喜歡用的詞。有些文獻叫「極點」。中國的體育教科書還一板正經的有大段理論解釋,裡面各種神經學內分泌術語一大堆,聽起來很科學,但我學醫五年行醫十三年的人看不懂那些教材在說什麼。
英文教科書沒這些說法。我有點懷疑中文教材是當年從蘇聯教科書抄來的東西,至今沒有更新。
這種前半截比較吃力,後半截比較輕鬆的情況,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有。如果有,那不是因為到了什麼極限或是極點。那是因為身體能量供應交接班還沒完成。
人運動需要靠肌肉收縮。肌肉收縮需要用很多能量。肌肉消耗能量有兩種方式:有氧耗能和無氧耗能
1)有氧耗能:消耗的是脂肪,血糖和蛋白質。血糖很快用光。蛋白質一般留作建設用。所以主要是消耗脂肪。這種耗能需要用到氧氣。脂肪酸氧化,產生能量。這是正常的能量來源。平時我們的日常動作,比如走路,還有呼吸肌收縮,都是靠有氧耗能得到能量。這樣的產能可以長時間持續(只要身體里有那三種能源物質),但是反應速度慢,尤其分解脂肪需要好幾分鐘才能真正產生能量。如果突然需要大量能量,有氧供能的反應速度會跟不上。
2)無氧耗能:消耗的是糖原。糖原是一種跟糖差不多的東西。多數存儲在肝臟,一部分就在肌肉里。這種功能方式特點是速度快。在突然需要劇烈活動的時候,比如遇到猛獸需要逃跑的時候,有氧方式(脂肪氧化)提供的能源是不能滿足這種突然大量的需要的。這時候主要的能量來源是消耗糖原。消耗糖原獲得能量,速度快,但是第一,不能持久。糖原就肝臟和肌肉里有這麼一些,很快就用光。第二,消耗糖原功能會產生大量乳酸,這樣很快就讓肌肉覺得酸痛,會影響下一階段的體力。
長跑的時候,剛開始因為有氧耗能反應慢,不能立即滿足當前的能量需求,所以人體會暫時動用糖原,依靠無氧耗能提供能量。跑大約2-4公里(因人而異)之後,脂肪分解進入狀態,能提供足夠能量了,就不再動用糖原。
在2-4公里左右的時候,如果出現那種吃力的感覺,是因為這時候糖原消耗得差不多了,有點跟不上了,但是有氧功能體系還沒完全進入狀態。這時候人會覺得比較難受。
再堅持一下,脂肪分解完成,有氧供能上來了,就重新感覺有力氣了。昨天跑半馬 今天見到新聞說有位24歲跑手不治身亡 就想起了"生理極限" 這個不靠譜的東西 然後一google就見到這個問題 個人經歷告訴我這東西不存在! 畢竟就算你意志支持得到身體也不一定支持得到!跑壞個關節什麼的或者跑死那就是自作孽了! 第一次見到類似的詞是在YY小說裡面 我的切身經歷告訴我這東西就是個YY產物 下面介紹下我的經歷 曾經宅男一個 從高二宅到碩士畢業 中間除了大二上了一學期羽毛球課和游泳課 沒做過其他體育鍛煉 去年初被慫恿去參加渣打馬拉松的10k賽事 就是去跑著玩 開跑前跑過一次2km練習 最後10k大概1小時幾分鐘的樣子。
表示跑了10k 沒有見到生理極限這東西 可能你會說我跑的慢 那咱繼續 練了一年 大概每一兩個星期跑幾次5k 半小時 或者爬爬山 今年就去跑半馬了 深刻體會到什麼叫不作死就不會死 21k左右 全程時間看著和去年跑10k差不多翻倍了一下2:15 但是這個感受是完全不同啲 前10k差不多58分鐘跑完的 15k是一個半鐘頭 後面6k那是連跑帶走用了45分鐘 下面講下全程的感受。 前10k, 練了一年了,雖然不是很用心去練但也只是小意思。10k之後 大腿小腿就開始小小僵硬加隱隱作痛 15k之後每跑一步都是痛 這個時候路邊有很多跑手抽筋或者快要什麼的找急救員上藥了 具體什麼藥我也不清楚 只見他們都在腿上抹 據說可以鬆弛肌肉。 我沒有用藥的習慣 就自己堅持著。 估計17k的時候開始 再跑就會覺得痛到要抽筋了。 相信很多人經歷過早上睡醒神伸懶腰結果腿抽筋的過程。 我跑到17k左右的時候就是處於肌肉痛加上再用力就要抽筋的那種狀態。 而且腳踝關節這個時候也開始痛了。我相信到這一步已經完全沒有"生理極限"這個破玩意了。 擺在面前只有三個選擇 上藥繼續跑 繼續跑然後抽筋仆街 或者走走跑跑。 好吧 我萎了, 選擇了走走跑跑。 最後完賽。 餓得幾分鐘吃了個士力架和一個不知名的能量棒還有一個香蕉。 好在一路上幾公里就有一個水站做補給。 如果跑到要抽筋,關節要受傷,結果都沒有見到過什麼"生理極限", 你還會信這東西麼?越跑只會越痛! 希望這個答案能對對"生理極限"好奇的知友有所幫助。
一直沒找到傳說中的ji點~從跑1公里就要死到現在跑20公里,一直都沒有!
跑了五個馬拉鬆了,依然沒找到~
在以前一本訓練教材上看到過,叫做極點。
跑中長跑和參加時間稍長的激烈運動時,不少人都會出現呼吸困難,心跳急促,動作遲緩,不願再運動下去的那種非常難受的階段。堅持下去,鼓起勇氣,有意識地調整步伐和呼吸的節奏,你會重新感到呼吸輕鬆,心跳自然,動作也有勁了。前面這個現象運動生理學上叫它「極點」,後面的叫做「第二次呼吸」。
我們知道,肌肉活動是由軀體性神經支配的,而內臟活動是由植物性神經 (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統稱植物性神經 ) 支配的。這兩種神經活動特點不同,軀體性神經系統「起動快」,興奮性高,所以能很快地把大腦發出的神經衝動傳達到肌肉,使肌肉活動迅速起動並較快地達到運動所要求的動作強度和頻率。可是,植物性系統因為神經纖維傳導慢,且由大腦發出的神經衝動要經過較多的「中轉站」,轉換神經細胞後才能傳到內臟器官 ( 如心臟、血管、肺臟、內分泌腺等 ) ,這就使得內臟器官由安靜狀態轉變為符合運動需要的活動狀態的時間要比肌肉活動慢得多。
由於運動開始階段上述兩種神經系統的器官活動的不協調,使得內臟器官的活動暫時不適應肌肉活動的要求。具體地說,肌肉活動時氧消耗很多,需要的能量很多,而且還會產生不少代謝產物 ( 如二氧化碳和乳酸等 ) ,因此心臟和呼吸器官就會加強工作,將所需的氧及營養物質運送到肌肉里,並將所產生的代謝產物運送到肺和腎等排出體外。但是,由於內臟器官起動很慢,遠遠趕不上要求,因此,肌肉不得不在缺氧情況下工作,產生的大量酸性代謝物就會刺激調節心臟和呼吸的神經中樞,引起循環和呼吸系統的活動失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同時也導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等現象,即產生了「極點」。
極點現象,就好象一個工廠的生產車間機器運轉得很快,但原料一時供應不上,是一種生產和供應之間的暫時矛盾。運動時如果發生極點,只要堅持運動下去,並有意識加深呼吸,尤其是深呼氣,會把血液內過多的二氧化碳排出去,減少血液中酸度,這樣就減輕了它對循環、呼吸中樞的刺激作用,另外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惰性也克服了,所以很快就會變得呼吸通暢,心跳自然,肌肉也輕鬆有力,出現了「第二次呼吸」。
「極點」和「第二次呼吸」都是正常生理現象。鍛煉有素的人,極點可以出現較晚、較輕或不出現。運動強度大時,極點出現得早,並顯得嚴重一些,強度極小的運動可能不出現極點。
體育運動的積極分子明白了「極點」和「第二次呼吸」的道理,就不會因為運動時暫時出現呼吸困難,肌肉無力,心跳急促,而認為自己有病,而中斷了練習,打擊了鍛煉的積極性。孩子,這和愛一個人是一樣的。
雖然沒被邀請,但是我來回答吧!
本人昨天剛跑完臨沂馬拉松,先大體說下情況。
本人之前之參加過今年9月20號的北京馬拉松,成績5小時13分鐘(這成績連打醬油都算不上)。
臨沂馬拉松算是第二次挑戰自己。前30KM跑了2小時45分鐘,突然覺得可以破4小時,就努力前進(但當時已經很累,路上還在想自己其實還不具備400水平)。跑到35突然抽筋,跑馬的人都知道抽筋的痛苦,這時候就想上收容車了,可是心裡還挂念著破4小時這個事。於是走走停停,每2KM就讓志願者幫我壓壓腿,噴噴雲南白藥。就這樣咬著牙堅持到42KM,看到還有200M的牌子時,突然眼淚下來了,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快30歲的男人眼淚就下來了。突然來了勇氣,也不怕抽筋的痛疼,就在當時體力的範圍內加速跑過終點!過了終點找了個角落落了幾滴淚。
我不會從醫學上分析這個事情,但是我覺得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
所以我覺得只要有目標,精神有支撐,一切都不是問題!
諾獎得主,生理學家阿奇博爾德·希爾指出,運動疲勞的原因或許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而是大腦中過度保護性的監控機制發揮了作用。身體努力工作時,會對心臟有很大的需求,而這種監控機制(希爾稱之為「管理者」)會讓一切放慢速度.身體的疲勞是大腦對身體耍的花招.當運動員的身體第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其實他們還遠遠未到極限. 耐力運動員在極限狀態下的狀態,運動員的肌肉沒有任何生理上的疲憊感,但是他們的大腦卻告訴肌肉停下來.大腦感覺到了不斷升高的心跳速度和快速減少的能量供應,但這和肌肉能否繼續工作毫無關係.疲憊不是身體反應,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極限運動員能不斷突破常人眼中的身體極限,因為他們知道,第一波疲憊絕對不是自己的極限,只要有充足的動力,他們就能挺過去.
就像現在,餓到極點之後突然不餓了
不會解釋,但是感同身受!!每次跑步跑的越少越累,跑的越多突然身體就興奮了……最後大家都累的不行,自己還特別高興……
過了極點就可能達到跑者高潮,腳下的步伐也會覺得輕快很多。這種情況是有的。要跑長距離的話剛開始最好以較慢的速度起步,才不至於跑快了沒法繼續維持配速,對信心也是一種打擊。
我每次都擔心會不會是迴光返照...
沒文化真可怕
體能供給切換的過渡期。
身體在切換你的能量供給方式。
這是切換過程中間的不適期。
一般初期是消耗糖分,後期開始消耗脂肪,中間切換期會不適,一旦渡過就舒適很多。
職業選手甚至要控制自己的不適期時間段。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