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跑步的電影?
推薦一部國產電影吧
田亮等主演的《跑出一片天》
我們的力量很小,但是有著恆正的能量源,願意相信"希望不死"的人越多,這束光波就能照亮越遠的路。一個做父親的為了孩子的夢想從固執無知到試著去了解孩子。片中的李小天其實就是所有人心中"不死希望"的代表,他一直向前沖不停闖,偶有挫敗時,也要像父親教他的一樣,像個男人一樣勇敢!
我很喜歡劇中所說的『不死鳥』是代表著夜跑族的精神。其實無論我們做什麼事,從事什麼崗位,都是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正能量。輸在起跑線上沒關係,我們還有機會贏在終點。
可能大家覺得有點神化跑步了這種事,跑了才懂
當然是BayWatch咯!
Baywatch Run!
Baywatch Run!
Baywatch Run!
今年還拍了新版,有Alexandra Daddario和岩石強森加持,就是大啊!
Yes!
(Baywatch)
最近的電影是「堅不可摧」安吉麗娜朱莉導演的片子,還算可以。蘿拉快跑、弱點、小鞋子、胖男孩快跑、強風吹拂(強風正勁),有勵志有喜劇。
推薦今年的一個新片,叫《麥克法蘭》。很典型的美國勵志,關於越野跑。
另外附上之前寫的一篇關於跑步影片的推薦。
原文鏈接:不要停下跑步,我們來談談電影
一篇啰里八嗦的電影推薦。
「愛上」跑步第五個月。
完全不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甚至不值一提。
2011年第一次參加商業跑步比賽,是Nike的10KM「放肆跑」。之後便陸陸續續的在操場、健身房和馬路上跑過。基本上多是心血來潮 ,堅持不了幾周就徹底放棄。
不去跑步的理由終歸遠遠多於跑步。
這幾年路跑朝氣蓬勃,越來越多的人以各種各樣的心態和形式開始跑步。紛亂的信息轟炸下,我以為跑步變成了一種潮流品。
踩著跑鞋的可能是Runner,也可能是潮人。
2014年末,讀完克里斯托弗 麥克杜格爾的《天生就會跑》之後。自己卻徹頭徹尾地愛上了跑步。幾乎是強忍著自己邁開雙腿的慾望,又跨過書裡層出不窮的激點,一口氣讀完。
那是一個冬天的凌晨兩點。蜷縮在靠背座椅里,最後靠一些生物癮品才將這心理癮品給強壓了下去。於是決定,從明天開始,不再背叛跑步。
從《天生就會跑》中開始知道除了馬拉松,還有聽上去更牛逼的超級馬拉松(Ultramarathon)。書中反覆提及但沒有詳述的「惡水之戰」,讓我在犄角旮旯的地方找到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1、Running on the Sun: The Badwater 135 (2000)
「The Badwater」是位於美國加州和內華達州交界的死亡谷,單聽這名字就很唬人。 全程135英里(約217公里),溫差從0到50度,海拔爬升2600米,在長達至少20小時以上的「奔跑」之後,抵達終點。
那些去跑這號稱世界上最殘忍的馬拉松比賽的變態有運動員、音樂老師、退伍軍人,有帶著一條義肢的攝影師、失去右臂和右腿的募款者,有為了改變潦倒生活的女服務員……無論他們是誰,來自哪裡,為了什麼而跑。在20小時、30小時、40小時,甚至50小時、60小時之後,衝過終點,帶著獃滯目光虛脫的歡呼,所有的一切在那一刻暫時和解。
或許只有跑過的人才知道這一切對於他意味著什麼。我們無從揣測、無法理解也無需過分感慨。除此以外,還有陪跑的伴侶、兄弟、家人和那個慈父般的陌生人,還有綁在車上當作誘餌的啤酒,還有超越對手時的擁抱、退賽時的無力和最後那位裝著義肢的戰士衝過終點時的掌聲。這些都在片中出現,鼓舞著人們去跑。
「A hunger for people to find that place, touch the place with themselves.」對我來說,這也許就是關於Badwater,關於生命最好的註解。
一群牛逼的人,做著一件牛逼的事,成就了紀錄片。
一群牛逼的人,做著意見牛逼的事,經歷著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組成了另一部有意思的紀錄片。
2、Runing the Sahara (2008)
故事講述的是三個人決定在2006年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去完成一件尚未有人完成的事情——跑步穿越撒哈拉。除了跑步本身,非洲還有壯美的風景和可愛的人,倒也成了故事中有趣的一部分。
經歷了跑步的興奮,疲憊和痛苦,面對著各自的立場、選擇和矛盾。在穿越利比亞戰區時,幾乎要退出的台灣人;在快要到達終點時,丟下同伴的美國人;嗯,還有女友很漂亮的加拿大人。無論如何,最後他們一同並肩達到了那個終點,完成了一件牛逼的事情。
連續跑步111天,總共超過170個馬拉松 。完整看完紀錄片時,在最後那一部分幾乎兩次流下淚來。無論過程中間發生了什麼,屬於自己的奔跑的雙腿,才是最讓人無法自制的激動與熱血。
身邊跑步的朋友不多,多數也無法理解跑步這件事情。6,7公里對於很多人來說就已經是「馬拉松」的數字了。為什麼要跑?不去說以上這些近乎自虐和變態的超級馬拉松,即便是從1896年開始成為奧運項目的馬拉松,也許也是令人無法理解的。
3、Spirit Of The Marathon (2007)
看看這部紀錄片,然後自己去跑一跑,也許才能找到你的答案。
基於美國最著名的馬拉松賽事之一,芝加哥馬拉松賽。從不同的人出發,不同角度講述關於馬拉松之於他們的意味。專業馬拉松運動員、貧瘠非洲的天生跑者、馬拉松愛好者、初次參加全馬的人。從訓練、賽前準備到起跑,然後不斷的跑不斷的跑——眼前是42.195公里的旅程,周圍是歡呼的人群——衝線——職業運動員為成績沮喪或興奮,我們則只是為跑過終點而快樂。
還有懷裡抱著孩子的奶爸坐著地鐵穿越芝加哥,在不同的點為媽媽舉牌加油;有一同攜手跑過終點的年邁的夫婦和他們的朋友們。這些數不勝數的平凡人的故事。
我喜歡一個人跑步,但也期盼著在我人生第一個馬拉松時,在途中、在終點,有為我驕傲的朋友家人,和陌生人。這是一種對自己的驕傲的炫耀,發自內心也毫無惡意。
片中的長者說,現在每個人都在討論Runner』s High,但是對我來說,也許馬拉松真正的意義是在衝過終點的那一刻才最能感受到。
每個人都一樣。那個舞台上,我們便是自己的主角。如同Fred所說。
4、Run For Your Life (2008)
Fred是誰?他是那個被譽為紐約馬拉松之父的人。
據說紐約城市馬拉松賽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比賽。他獨特、魅力、激情而活力,開放地歡迎著來自世界各地所有不同的人來穿越紐約五個城區,來顫動紐約大弔橋, 到達中央公園。2014年,共有超過12000人跑完了全程,而參賽者最多則超過10萬。
這是一部關於Fred Lebow的紀錄片,也是一部紐約馬拉松的成長史。
六七十年代的紐約經濟蕭條,犯罪率攀升,安全感在這座城市漸漸消失。1970年,Fred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辦了第一屆紐約馬拉松。55人在Center Park的小徑上完賽。更重要的是這座不安全又不安分的城市裡的一個信號。Fred鼓勵各種各樣的人跑步,他想讓人們能驕傲、友好、快樂地跑過紐約的每一個城區,讓人們為此歡呼。
「I think Fred said this best. He said you know,we can』t all beactors, we can』t all besingers, we can』t perform on the stage. But for that one day, for that time you』re out there, it is your stage, it』s your moment. You have your rights of passage. You will go through the good times, you will go through the challenging times, you will go though your 5 neighbourhoods. And they are almost like, you know, the great literature, stories that talk about journey. We are used to passably seeing someone else"s journey but what Fred understood for himself and for all those thousands of people was this was their journey that you could have your moment on the stage. And that is why he so carefully took care of everyone that was calling to him. And he made it a calling for the rest of us.」
這是在接近片尾的時候,Grete Wiatz說的一段話。 常常把它拿出來一遍遍地讀,然後就激情澎湃、熱淚盈眶。Fred在60歲時,拖著患有癌症的身體,與由他帶入馬拉松行列的9次紐約馬拉松賽冠軍Wiatz一同跑完了他人生最後一次紐約馬拉松賽。跑過終點,他親吻賽道。這便是他的人生,但不止是紐約馬拉松賽的全部。
「Because the right person was there at right time, and that was how histories made」
美國全年有超過1100場不同級別的路跑比賽,除了牛逼的紐約馬拉松賽和芝加哥馬拉松賽,還有被全世界馬拉松愛好者朝聖的波士頓馬拉松賽。這個從1897年便開始的最古老的馬拉松賽事,比賽關門時間為3小時。
5、Saint Ralph(2004)
從片名上似乎能看出點端倪來。「Saint」,帶有些宗教意味。故事講述一個14歲的男孩,希望用一個「magic」去換來另一個「magic」。而前者,用宗教的語言來說就是上帝安排成了贏得波士頓馬拉松。雖然是在意料之中的故事結構和完滿的結尾,也無法阻止人們為此而感動。
「God won』t be in your corner unless you believe you』re gonna win」。從前一個向我傳福音的基督徒也這麼與我說過。當Ralph自己開始真正相信他能做到,能完成這個「magic」的時候,他也開始讓所有人相信他能做到,讓所有人站在他的一邊。
「You made us feel like we were all part of something big, it doesn』t happen every day.」 我始終相信這也是馬拉松的重要一部分。與《run for your life》中Fred所期望的如出一轍,也如同我所期待的那一刻一樣。馬拉松是一個人奔跑的運動,也是所有人感受到你的舞台。
很喜歡的那些場景是,一家人、多年的老友、陌生人為了所有在奔跑的人鼓掌加油。就像Prefontaine「跑過」最後的賽道,人們起立呼喊「Go Pre! Go Pre!」
6、Prefontaine (1997)
7、Withour Limits (1998)
這兩部僅相隔一年發行的電影都是美國長跑傳奇Prefontaine的傳記。只是側重稍有不同。前者著重於Pre個人,而後者則將Pre和Bill Bowerman(Nike創始人之一)的師徒情作為故事的主線。
Pre在全美的比賽中戰無不勝,而他的制勝法寶或者說是比賽態度就是從一開始就領先。經歷了種種抗爭,經歷了慕尼黑奧運會的恐怖襲擊和失利,經歷了重獲新生,然後……
兩部電影在結尾的處理上英雄所見略同,但作為關鍵點的細節卻全然不同。從個人角度來說更喜歡《Prefontaine》。靈車駛在Pre曾經創造紀錄的跑道,計時器從13分22秒開始倒轉,這個他留給世界的狂妄而偉大的數字。一點一滴,他好像依然在奔跑。人們站起來呼喊著「Go Pre! Go Pre……」。時間倒退為0,他的生命變定格在這最美好的年華。片尾響起,《Forever Young》,他是永遠年輕的Steve Prefontaine。
13分22秒,這個由Pre在1972年創造的5000米賽會紀錄一直到2012年,才在塵封了40年後被打破。
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這些留有遺憾的故事,更容易為此動容。可跑步終究是快樂的運動。除了Runner』s high以外,也應該多些輕鬆愉快。
8、Run Fatboy Run(2007)
殭屍肖恩Simon Pegg主演了一部老掉牙的勵志電影!關於一個逃婚的胖子,時隔五年之後追回自己妻子的故事。典型的英國喜劇,不要期待有任何出乎意外和與眾不同。關於小人物、失去的愛情、不變的親情、不靠譜的朋友和莫名其妙的一群路人。適合在跑完之後,疲憊的時候,輕鬆愉悅的看完。興許這些稀鬆平常早已說爛了的東西,依舊能夠感動,讓人願意繼續奔跑。
歐!當然,這裡的馬拉松賽也是牛逼的——倫敦馬拉松賽。
雖然不是一部多麼牛逼的電影,但總算是充滿著喜劇與正能量吧!可英國電影如果僅僅如此便不是英國電影了。
9、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1962)
說到跑步的片子,很多人都會推薦這一部。但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只是因為名字而已。其實這並不是一部典型的關於跑步的電影。
先說點兒與故事無關的,跑步的時候總是能給人帶來清醒。從路跑到跑圈,從夜跑到晨跑,從聽著音樂跑到不聽音樂,但始終我還是喜歡一個人跑步。給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給我足夠的自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得享受孤單與寂寞,無論是生活中,亦或者是精神世界裡。而常常這樣的孤獨,才給了人們思考。
這是一部英國「憤怒派」作品。一個被送進教養所的少年犯,因為長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心靈慰籍,也出乎意料得得到了院長的青睞。漫長而孤獨的長跑訓練使他回憶和思考。在一次重要的比賽中,Colin決定用他的方式去嘲諷那些將他變為工具的政客們和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他在終點前,在贏得比賽前停下了腳步。
作為一個凡人,在最後時刻我是多麼渴望Colin能第一個衝過終點,能繼續被看重,終有一天能離開這個地方成為一個運動員,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我們凡人早已習慣了順從,順從依賴意識中的正確。
這種順從變成了我們自我意識的不斷缺失。
這是一部關於孤獨的長跑者的故事,只是沒有我們期望的、習以為常的,熱血又勵志的跑步者的形象。
既然已經跑題,最後這部影片就跑得更遠了。
10、Marathon Boy(2010)
與《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一樣,這不是一部單純的關於跑步的影片。對於這部HBO的紀錄片,有太多想說的了,卻又都與跑步無關。不說也罷。
發生在印度的故事,關於一個從小被訓練長距離跑步的男孩、他的教練(也是他的養父)、他的生母、他平民窟的所謂親人、關於政府機構、真相和印度社會。
這是我從自己看過的關於跑步的影片中挑選出來作為推薦的10部,五部紀錄片和五部故事片。沒有一部可以打滿分,但每一部影片都是用不同的角度和表達方式來理解跑步。網路上為數不多的類似推薦中也有以上絕大多數電影,在我看來大多數都只是看都沒有看過的人不負責任的推薦而已。
遺憾的是我在這個推薦里啰里八嗦說了太多自己主觀的想法,但也希望這樣的評述能幫助你挑選出你想看的影片。當然還有一些未寫入推薦列表中的跑步電影例如《Ultramarathon Man 50 States 50 Days》、《Personal Best》、《Chariots of Fire》等等;
遺憾的是我並不是一個閱片狂人,裡面沒有涉及到我不喜歡的韓國影片和知之甚少的日本影片。還有我錯過的其他;
遺憾的是原本我想再寫一篇推薦將跑步作為電影中細節的推薦,看來有點兒太過龐大寫不出來了。我們熟知的有例如《阿甘正傳》、《幸福來敲門》、《羅拉快跑》等等。
阿甘正傳……
羅拉快跑
running man 哈哈哈哈
《麥克法蘭》更像是刻畫歸屬感,只不過跑步是一種讓他們變好的載體。也是通過搜「關於跑步的電影」才開始看的。不過,整體效果不錯,當然,我也看了《聖.拉爾夫》,再想到之前的電影《聚焦》,不得不說,教會對歐美國家的控制真的是這樣的嗎?
《靈魂奔跑者》不錯,其它的也繼續慢慢看吧。
跑步日記 ,這是一部紀錄片,不長,50分鐘左右,講一個跑步愛好者要用七天橫穿台灣的故事,最好看的不是他跑了,而是最後他停下的那一刻。
推薦一部,《烈火戰車》,當年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憨豆先生在場致敬的正是這部偉大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位猶太血統的劍橋大學生為爭取短跑奧運冠軍而努力的故事,中間還摻雜著猶太人對自身地位不滿的思考,劍橋大學校方和主人公對於跑步的不同理解以及爭論,諸位如果有看過這部電影的絕對會聽到那首熟悉到不行卻不知道名字的經典BGM《 Chariots of Fire》,恢弘大氣的經典原聲啊。另外電影當中還展示了上世紀初的英國大學生活,主人公就讀於劍橋大學,片中人物的著裝風格都有一股濃濃的學院派的味道,算是開眼界了。
最後放一個當年憨豆先生致敬的視頻。開幕式演出之《火的戰車》 憨豆先生搶鏡|開幕式_新浪視頻
強風吹拂
劇照
除了其他答案提到的,還有《聖·拉夫爾》《火戰車》
日劇跑 ?
《麥克法蘭》一部非常好的體育電影,既情節感人又富含豐富的正能量,不容錯過的佳片!
推薦閱讀:
※請問何炅會怎麼評價《梔子花開》這部電影?
※閃光寶可夢是否能和正常的和平共處而不受到「膚色歧視」呢?
※將馬頭砍下放對方床頭,這個情節始於《流星蝴蝶劍》還是《教父》?
※「 Launch Trailer 」 是什麼類型的預告片啊?應該怎麼翻譯啊?
※大魚海棠和傷物語劇場版的內涵哪一個更難被解讀?都有著什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