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專業領域的你,將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介紹自己專業的知識呢?

這裡年齡上設定小學畢業或者初中畢業吧。
一個人青少年時期如果可以獲取到和各個領域相關的靠譜的知識,對於TA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而這樣的百科全書式的常識教育,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是遠不夠的,需要大量的課外補充。過去我們有一套《十萬個為什麼》,現在看來涉及專業明顯太窄,內容亟需更新和擴展,而現有的《青少年百科全書》內容也乏善可陳。所以,請知乎上各個領域中善於講解的各位,就自己的專業領域,寫一些可以讓青少年讀懂,有助於他們成長的知識。
只需介紹知識即可,不用帶了感情色彩的建議孩子入行或者不入行,這不是職業教育或者職業引導,而是各個專業領域的常識教育。文字只要通俗易懂即可,無需為了所謂迎合兒童口味而顯得奶聲奶氣,因為這樣的內容可能不止青少年可以看,中國大多數人也只是接受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內容也不比求全,只需要把某些自己熟知的領域寫清楚即可。當把全部有用的回答匯總起來,就可以變成給所有孩子看的百科全書。


放射科醫生,丫頭很小時哄她吃飯都是放我給學生講課的ppt,邊放邊講解,一頁一口,效果那超級好,兩歲多帶她去科室玩,來了一個腦出血病人,ct圖像剛出,丫頭幽幽的看著屏幕說,出血了,在場人包括我都震驚了……,回家反思後再也不用這個方法了。


看到這個題目,我應該是邀請我父親來答,但他不上知乎,所以也沒有辦法在這裡答題,僅此說一下我的體驗好了。

以下對話全部真實發生,只是由我之口轉述。呃,所以只是閑談和長輩的教導,並不是工程科學,so有些細節可能無法照顧,求諒解。

以及,圖稍微有點多。

三歲時,

"爸爸,你為什麼不會造飛機給我飛?"

"因為飛機是一大幫優秀的人才能造出來的啊!爸爸只是一小分子。"

"可是媽媽說你會的啊。"

"爸爸只是懂原理。所有的事情都要跟人合作才能成功啊!"

五歲,剛看完空難紀錄片。

"粑粑,這些人就這麼死了嘛???沒有什麼辦法救他們嘛??"淚眼婆娑狀

"戰鬥機倒是可以。飛行員可以彈射跳傘?"

"誒?什麼是彈射跳傘。"

"就是飛行員一拉跳傘桿,座艙蓋就拋掉了,座椅就"嘭"的一下彈出去了!飛行員身上綁著降落傘,就能跟下雪一樣飄到地面上了,一點也不疼!"

"那為什麼不給客機裝呢??"

"呃,這個嘛,很多的原因的。你以後可以去發明一種客機逃生裝置嘛。"

於是,五歲那年,家裡的所有a4紙上,默默畫滿了我的客機逃生設想。

估計父上大人,覺得自己驗算的草稿紙有要被我嚯嚯完的趨勢,於是給我提了一個問題。

"如果飛機倒著飛,人不就彈到地上去了嘛,你先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吧!"

冥思苦想了好久,也想不通怎麼把倒著的座椅正回來,作罷。

當年怎麼知道有陀螺儀這東西!

上六年級。

"知道飛機是怎麼飛起來的嗎?"

"因為飛機有升力啊!"

"那升力是怎麼來的?"

"呃。。。。。不知道誒。"

"你知道飛機機翼是什麼的樣子。"

"就是因為機翼上面的氣流流速比下面的快,飛機才被大氣壓抬起來了啊!"

"這樣啊!"

"那尾翼是做什麼的啊?"


"=_=。。。。"

"你知道飛機是有重心的吧,而飛機機翼的升力作用點很有可能沒有跟重心重合!你一飛不就打滾了嘛!尾翼就是產生一個向下的力矩,避免飛機翻跟頭。"

"那殲十的鴨翼又是什麼鬼?"(當年已是資深偽軍迷)

"鴨翼在前所以產生一個向上的升力平衡力矩。"

"那襟翼又是做什麼的?"

"飛機降落的時候,速度是要低於他的巡航速度的。

你速度如果過低,空氣可能就拖不起那麼重的飛機了,於是我改變飛機的機翼弧度,在更低的速度下就能產生更好的推力了!當然這樣阻力太大了!於是平常就這麼收著。"

當時聽完簡直不能再崇拜!

初二,

"你在學氣壓啊!懂不懂發動機工作原理?"

"。。。。。"

於是開始滔滔不絕,

"現代發動機,大多都是渦扇發動機。分內涵道和外涵道,外涵道不燒油,但由於壓氣機的作用有很高的流速,民機70%的動力來自外涵道,它同時也能幫助內涵道降溫和降噪。內涵道氣流是經過壓氣機壓縮與燃燒室燃燒的高溫高壓氣流,它出來以後直接通到渦輪機,渦輪機的葉片轉動又反向帶動壓氣機工作,然後再跟外涵道空氣匯合,噴出噴口,形成動力。所以總結一下,最開始是壓氣機,然後是燃燒室,後頭是渦輪!發動機三大部件,記牢了!"

=_=心中無語,這丫的跟初中物理差好遠!

等到高中,

"mig-21為什麼會有進氣激波錐?」

「呃,難道不是為了裝雷達么?」

「真是做了那麼多飛機模型都白做了」

(= =跟做模型有個毛關係啊)

"為什麼會有音障這個概念?就是因為聲音產生的空氣波動在機頭疊加,隨著飛機速度的增加,而在機頭緊密壓縮——形成了激波!如果機體沒有足夠的強度很容易被這層音障震碎!所以第一台超音速飛機要用火箭發動機外加強度非常高的機身才得以突破音障。"

"mig-21採用激波進氣錐的好處就在於它可以在機頭控制激波再配合三角翼,就可以很多程度上減小跨音障阻力,同時還可以調節進氣效率!最後廢物利用裝個雷達。"

"聊到空氣動力學啊,最近你看民航飛機上都裝了翼尖小翼。這個原理你知道不?"

好吧,又被鄙視了一下。

"我小學就給你講過機翼上下表面有壓力差,那你考慮過上下機翼交界面的情況沒有??"

跪,簡直是學渣求放過的既視感。。。

"交接點啊,就在飛機翅膀的端頭,我們叫翼尖這個位置,下機翼的空氣就會繞到上機翼,形成渦流,這個渦流是有阻力的!所以現代航空解決的辦法都是在翼尖加裝小翼,下回坐飛機仔細觀察!"

"哦。。。。"

大學回來,

」我那有本航空發動機原理你看不看?「

」跪,我微波技術基礎還沒搞定啊,求輕點虐。。。「
大概飯桌上,也會跟我講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印象最深的大概是707的伺服尾翼作動和737發動機的臂吊設計,渦槳反推槳葉角之類的亂七八糟的東西。

當然作為飛機設計師的兒子,整天被灌這些東西,也未免單調!我還是希望專業領域家庭的孩子生活可以豐富多彩,不要被過濃的蔭蔽所遮蓋。

--------------------------------------------------------------------------------------------------------------------------------------------

出去玩了一圈,回來看到這麼多朋友喜歡,著實小震驚了一下。

很感謝各位朋友能夠喜歡這篇小文章!

在評論里也有朋友問到我的工作情況。我目前還在上學。因為高考的緣故去學了電磁場與微波。但並不妨礙我獻身航空事業的意願。

這篇文章後,我一開始是打算聊一聊自己關於電磁學的一些粗淺見解。實在是自己學業不精而電磁學又繁雜抽象的緣故,稍有思路也無法寫得如這般淺顯通俗,故就此作罷。

不能以自己的「真知」分享眾人,而要借父上大人的「無心之談」在此「濫竽充數」,慚愧,慚愧。
--------------------------------------------------------------------------------------------------------------------------------------------

鑒於各位朋友的一些評論,還是聊一聊與父親的日常。

跟父上大人從小就親,上幼兒園就成天在他腿邊蹭來蹭去。

不過最深的印象還是他每天轉身加班的身影。

「爸爸回來再陪你玩!」

然後等他深夜回來,我已入眠多時。再第二日,早把昨天那茬玩的一乾二淨,可能又跟新的小夥伴玩的不亦樂乎了。

不過最難熬的是他跟飛的歲月。一去就是半年。

後來,總算他不再是工兵角色了。我也上了小學。

小學六年和初中三年的日子裡,家裡大概也僅我和母上大人。我見老爹的日子依舊屈指可數。

緣何??周一在成都,那麼周三就可能在北京,周六了又得在現場解決問題,周日可能就又他去外地開會了。他,對於我來說過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日子。家,對於父上大人來說,可能就是不用開房登記的旅館。還自帶早餐服務。遇到開會的時候,還要附贈免費熨衣。

所以很享受他在家裡的日子,給我講一講飛機原理,說說他的見聞。

「我們做彈射座椅實驗,綁了頭豬在副駕駛,正駕駛放了個假人,剛開始那豬還可樂呵了,結果我們剛把正駕彈出去,豬就嚇傻了,嗷嗷的亂叫!」

「那你們沒把它彈出去?」

「彈他幹嘛啊,我們放它在副駕,是驗證火箭布置合不合理,別把豬燒傷了!」

「那豬沒事吧。」

「除了放下來,直哆嗦走不了路,其他都沒事。」

九,三那天。飛機飛過天安門的那一剎那。

他問我,

「你為什麼還要想走我的老路?」

「因為熱愛與自私!」


我的工作是市場、品牌。我女兒一直不知道我是幹嘛的。有一段時間在幫助朋友做水果電商,她給別人介紹我媽媽是賣水果的。又有一次因為公司申請一個政府項目,標書需要蓋章,周末帶著她在公司她就看我蓋章。所以她又給別人說我是蓋章的。完全沒機會給她解釋我的工作。

她對賺錢這件事情是很有興趣的。在家裡幫我們做個家務,給我們按摩,都是要收費的。但是很辛苦啊。而且賺的少。

後來有段時間,她拿自己做的手工在小區里賣。她的方法很簡單,見人家帶個孩子就跑去推銷。

很簡單的小窗花。但是那時候快聖誕節。從她的描述中,基本上是靠賣萌和嘴甜獲得的銷量。

定價浮動很大,基本上是看客戶心情。就這樣賣了二三十。

有一天回家給我說,賣不出去了,十個有八個拒絕。問我怎麼辦,基本對話如下:

我:你賣的是什麼?
她:窗花
我:這個就叫你的產品。那麼別人為啥要買你的產品?
她:我也不知道。。。因為我萌吧。
我:遇到覺得你不萌的怎麼辦
她:拒絕我,可是為啥有人覺得我不萌
我:你覺得你媽我怎麼樣,討人喜歡嗎
她:當然啊
我:可我朋友多嗎
她:不多,為啥?別人不喜歡你嗎
我:是啊,所以別人不喜歡你很正常啊。所以對於不喜歡我們的人怎麼辦
她:也不喜歡他
我:也不是這麼極端啦。。。保持距離就好了。別上杆子非得讓別人都喜歡你。這樣不現實。生活就是苦樂參半啊,有喜歡你的就又不喜歡你的。你自己不是也有不喜歡的小夥伴
她:也是
我:那你常常要買各種學慣用品,為什麼?
她:因為我需要啊
我:所以你知道別人為啥要買你的產品呢?
她:哦,因為別人需要
我:你的窗花別人有什麼需要呢?
她:因為我萌
我:你買自動筆因為售貨員阿姨漂亮嗎?
她:因為我的產品好。
我:好哪了?
她:各種顏色
我:你買自動筆用來幹嘛的?
她:寫字
我:那你的窗花有啥用?
她:可以讓你們家更漂亮
我:對啊,別人花錢買你的東西,是因為有需要。那你就要找出來這個需要,或者告訴人家我的產品能幫助你做什麼,解決你的什麼問題,人家才會掏錢的啊。這就叫市場需求分析。
她:哦哦我知道了,那現在快過聖誕節了,我可以說聖誕節和元旦需要布置家裡,你買了我的窗花就不用自己動手剪了。
我:恭喜你都能拓展答案了。你又發現了一個需求,就是可以幫他們省事對不對
她:可是一個窗花才2塊錢,太少了啊,我想賣多一些,這樣我不就省事了
我:為啥書包比自動筆貴那麼多呢
她:書包可以裝很多東西啊,而且它大
我:因為書包可以用的地方更多是不是
她:對,可以裝書、本子、鉛筆盒……
我:那麼你的窗花還可以提供別的需求嗎?
她:除了裝飾家裡還有啥?
我:別光盯著窗花本身,它可以變形嗎?比如我的那些化妝袋,除了裝化妝品也可以當筆袋用啊
她:我不知道……
我:你想一下都誰買你的東西?
她:一般就是阿姨,帶著小孩
我:你為啥選這樣的人?
她:因為我覺得我也是小孩,我和你出去就會要東西,我覺得別人家小孩看到好東西也會要,這樣阿姨就會掏錢
我:掏錢的人就叫目標用戶。雖然掏錢的是家長,但是真正需要的在小孩是嗎?
她:對
我:那麼小孩還有什麼需要呢?
她:我也不知道
我:你面對一個窗花還有什麼需要呢?
她:我想知道怎麼做出來的
我:對啊,人性都是通的啊,你會問媽媽要東西,別人也會要;你想學怎麼做出來的,那些小孩也想學啊
她:我知道了,我可以給他們教怎麼剪窗花
我:怎麼教呢?
她:我不知道。。。
我:你是怎麼學會的?
她:老師教的,她剪一步,我們跟著做。。。我知道了!我可以做出來一本小書,把每一步用剪紙做出來,翻完了就是一個完整的窗花
我:那麼這裡面就不止一個窗花了而是好幾個對不對?
她:對,我可以賣十塊錢。還有別的方法嗎?
我:你剛才說的小書,就是產品升級。我之前給你買過很多大禮包對不對,就是一個禮盒,裡面有什麼水杯、鉛筆盒之類的,為啥我會買那個?
她:方便,買一個禮包裡面啥都有了。哦,我可以報個禮包,裡面放彩紙和剪刀嗎?
我:你的產品是啥?
她:就是窗花啊
我:那你推銷別人的東西幹什麼
她:那我可以賣書,然後贈送一個我剪好的窗花
我:對啊,你一本書十塊,一個窗花2塊,所以一共是12塊。但是你可以給他們賣10塊錢啊。因為是禮包,可以便宜一些。另外,你剛才也說聖誕節快到了。這種東西就是聖誕節用處更大對不對,所以……
她:我可以做聖誕禮包,便宜一些。
我:你也喜歡禮盒對不對,而且其實禮盒不便宜。但是賣的好,所以你為什麼要選那些禮盒呢
她:因為長得好看
我:所以你的禮包要怎麼弄一下?
她:你去給我買一些漂亮的塑料紙,抱起來,扎朵花
我:這個叫產品包裝。視覺形象。一看特別精美,人家就願意掏錢對不對
她:那我可以賣20塊錢一個
我:不要太貪心。這個就叫促銷,你知道怎麼和人說了嗎?
她:我就說阿姨,快聖誕節了,您家裡要不要更漂亮,我的東西除了有窗花,還可以教您家的孩子做手工啊
我:對,差不多這個意思,但是加點花,比如說……
她:漂亮阿姨,快聖誕節了blablabla
我:對,這個就是話術。就是說你介紹產品的一個一致性。你都給別人這麼說,有些人一看著玩挺好的人,人家也會給其他人這麼介紹。如果不一致,那麼別人也會亂掉,不知道這東西有啥用。所以賣東西要不斷給客戶強調最重要的功能和優勢。漂亮阿姨體現的是你的服務態度,(漂亮阿姨的叫法是我一個做銷售總監的朋友教的)。但是做生意一定要記住了,首先產品要好。你也知道要買迪斯尼的各種公主系列,你覺得他們除了好看,但是好用對不對。另外,服務態度要好。比如小朋友們問你怎個怎麼做,你就得耐心的講解,告訴人家你的這個小書怎麼使用。

基本上是這樣,其他的一些工作內容,她遇到事情了我們就這麼聊天帶出來。當然真實的對話比這個有趣很多,因為小朋友的想法和語言么,比較奇妙。腦迴路也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還會帶她去公司感受一下,會有別的崗位的同事教她如何說話什麼的。而且給她安排一些真正意義的工作比如當個小模特什麼的。順便給她講如何用照片講故事。主要為了讓她體驗一下賺錢的辛苦和樂趣,一般賺完錢我們都會忽悠她請客。讓她同時體驗一下花自己賺的錢的樂趣。因為辛苦嗎,所以她現在對自己的錢捏的很緊,都花我們的。因為我們出門給她有規定只能花多少,她就盡量不會超。

日常會給她講品牌的作用和重要性。所以她現在對家庭的品牌意識超級強。她不允許她爸出門遛彎穿拖鞋或者光腳,認為一家之主代表家庭形象,覺得他這樣會讓別人覺得我們一家子沒素質。有一次她爸沒注意穿涼拖出門接她,一路上非常不爽,就讓他把腳趾頭縮回去,還表示如果他非得光腳,就得塗完指甲油才能光腳出門。

所以弄的我們每次去接她放學、遛彎都得打扮的特別正式——不然就給家裡丟人了;出去吃飯要注意儀態和禮儀——不然給家裡丟人了;不能說髒話——給家裡丟人了;不同的季節衣服穿錯了也不行——給家裡丟人了。我們現在自由度非常低。


我非常有必要註明一下:我還很年輕啊連女朋友都沒有啊,怎麼可能有兒子。。。下面的回答是一個「假設」啊。。。。評論里好多朋友都在誇讚我的「兒子」,讓我壓力好大。。。
=====================================================================
兒啊,咱們這一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研究種種過往,承載聖道,弘揚文化。。。要幹這一行須飽受磨難,
如太史公受宮刑,
班固依附外戚受誅,
范曄造反受誅,
劉知幾終身被打壓,
李心傳幾度被罷祠,
方孝孺十族被誅,
錢謙益身後受盡罵名,
戴震被庸醫所誤而亡,
洪亮吉被發配新疆,
章學誠被舉世學者所輕,
王國維跳湖而死,
陳寅恪雙目失明,慘死文革;
錢穆背井離鄉,身隕海外。。。
誒,兒子,你別走啊。。。誒,你拿刀幹什麼。。。


孩子,你可曾疑惑節假日小明爸爸老帶他出去玩,而爸爸總是在上班?

孩子,你可曾疑惑去年暑假爸爸送你去爺爺那裡,只給你買了火車票?

孩子,你可曾疑惑爸爸既不像小紅爸爸那樣倒班,也不準點朝九晚五?

孩子,你的爸爸,我是一名鐵路人。準確來講,我的職業叫做鐵路交通運營管理。

鐵路,就是你最喜歡的火車—咱家書房擺著的那個模型—奔跑的地方。有很多人自然會覺得,鐵路和公路不是差不多麼,就是火車和鋼軌,怎麼會需要兩百萬那麼多職工。

孩子,火車雖然帶火字,但它是冰冷的機器,並且是力量比人大得多的機器。因而,如何讓火車安全地將旅客和貨物運達目的地比穩妥、準點、高效都重要。

安全和效率永遠是一頓矛盾體。就像你剛記事時初學步,對世界充滿好奇,恨不得一秒鐘就從書房跑到陽台,但媽媽總是提醒你「慢點跑,當心點」。鐵路也是類似,我們既要當心,又不想慢下來。

中國的鐵路運輸有三個特性,叫做「高、大、半」,也就是高度集中、大聯動機、半軍事化。這仨詞是分開來說的,但落腳點是一致的。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同樣是寒假,你一年級時我帶你去三亞穿的是薄衣,你四年級時我帶你去雪鄉穿的是羽絨服。地理上來講,咱們國家的鐵路點多、線長、跨度大。

人文來說,咱們祖國的東西、南北經濟水平差距大,像莎莎的爸爸老家是甘肅臨澤,小娜的媽媽老家是雲南騰衝,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莎莎的爺爺奶奶和小娜的外公外婆都在老家。他們也要回去看他們的親人,畢竟就像外公跟你講的「血脈相承」,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你對爸爸媽媽的愛是一樣的。

說這麼多都在講什麼呢?我們的同胞有巨大的出行需求,而這需求時間上集中、地域上廣泛,這就要求鐵路運輸企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高效。

你還記不記得,上次開汽車回外婆家,在高速公路上,爸爸跟你講為什麼路上每過一段都會有彎道?那是因為人在幾乎一成不變的環境下不做些什麼便會產生懈怠,從而導致意外發生,鐵路運營也是一樣。

在一個涉及六千車站、兩百萬職工、一萬億資產的龐大系統里,任何一點大意都可能隨著系統進程被放大成巨大甚至不可承受的損失,比如幹線中斷甚至人員傷亡。

故而,為了使意外事件發生時,影響能盡量可控,我們就需要安全冗餘。這就像帶你去灕江划船,是不是要穿戴救生衣。也許翻船幾年都不會發生一起,但發生了就會要人命,這就是課文里講的「居安思危」和「防微杜漸」。

順下來說,穿了救生衣翻船就一定不會出事嗎?救生衣質量符合不符合標準,上面有沒有嚴重破洞,有沒有老化到一扯就壞,穿戴前有沒有檢查,穿戴的人會不會像小萌爸爸那麼胖,需要不需要穿兩個,甚至搖櫓的船夫思想狀況好不好,會不會故意製造事端,這都是要考慮的。

鐵路運營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這個,將安全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並儘可能提高效率。為了旅客方便,我們平時開行的列車是公交化的,就像你每天早上6點45去小區門口等校車時總能看見712路公車路過,一般情況下8點20分火車南站有車去海口,就每天都有。

然而節假日到了,像莎莎小強小紅小明他們家是不是都會坐火車出去玩啊?那是不是日常每天8點20到海口的火車就坐不下啦?所以鐵路總公司的叔叔阿姨就要協調沿線的鐵路局以及下屬的站段,能不能加開臨客,把這些人也送到海口去。

如果日常火車站一趟車工作量記作x,那新加一趟臨客因為臨時性和不確定性,是不是工作量可能就要大於x,這比x還大的工作量和x疊加到一起,是不是就遠大於原來的x。

然而鐵路運營管理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我們沒辦法到五道口招那些大學生哥哥姐姐做臨時的兼職,對不對。所以,我們只能在節假日、春暑運、調圖期等高峰期時沒日沒夜地加班。

鐵路是7*24運營的,但除了一線生產崗位,絕大部分管理崗位不會—也沒有必要—設置為7*24。然而作為管理人員,若需要充分發揮崗位的組織和控制功能,就必需添乘、夜查、跟班。

只有這樣,你才能第一時間發現現場的、基層的,甚至下級機構刻意隱瞞的問題。就像上次你們班大海欺負小東的事情,如果不是李校長偶然找小東談心,便不會有人發現校園欺凌何在。

爸爸的工作職責里需要開展不打招呼的夜查、添乘和跟班,因而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常常看起來雜亂無序。爸爸不敢答應你考年級第一就陪你吃關東煮,不敢答應你考上五大名校就陪你去登五嶽,不敢答應你運動會拿兩塊金牌就陪你去爺爺家看狐狸……

還記得爸爸唯一一次和你一起坐火車去爺爺家么,爸爸只是剛好去開會,所以簽的公免票只要兩塊錢。

(給孩子這部分寫得為了通俗易懂,可能過於浮皮潦草,以後有機會繼續完善。文中所有人名、地名均為虛構,請勿對號入座)

加一句。非商業用途平台轉載請自取,無需申請授權。


你看這不是木頭嗎?
樹砍下來不能直接用,因為它濕啊,不管做成什麼形狀都會變形,而且很難加工。
所以就要把裡面的水分給排出來。
我就是干這個的,乾燥木頭。

木頭還活著的時候,就是隨處可見的樹木,它作為植物,也具有生物最基本的屬性。
水是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必須元素,所以新伐倒的木材中含有大量水分。
這個「大量」具體有多大呢?這裡媽媽要告訴你一個「木材含水率」的概念。
木材內的水分分為三種:自由水、結合水和化學水,其中自由水存在於細胞間和細胞腔中,結合水結合在細胞壁上,化學水構成了細胞成分。
乾燥過程中木材失去的是自由水和結合水,當它們都沒有了的時候,就稱此時木材狀態為絕干,此刻的木材質量就是木材絕干質量。
用木材的質量減去絕干質量,就是這個時候木材裡面水的質量了對不對?用水的質量除以絕干質量,就是含水率。
新鮮的木頭,含水率達到60%基本沒什麼問題,如果材質特別軟的話達到150%也不是什麼難事。如果水運的話那就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這麼濕的木頭,想要進行加工,就要進行乾燥。
你看媽才22就已經這麼絮叨了,講到這才說到正題。
為什麼要乾燥呢?直接拿來用不行嗎?
殊不知啊,這麼濕的木材和咱們平時使用的木材在材性上簡直千差萬別,根本不可能用來加工。
為啥呢?
木材並不像我們平時看起來那麼光滑平整。其實它是一種疏鬆的多孔性材料,不僅宏觀上能看到的細胞間和細胞腔是孔隙,微觀上細胞壁上的纖維盤曲交錯也形成了空隙。
這些孔隙能存水也能跑水,環境濕度比木材濕度高呢,它就吸水,含水率升高;環境濕度要是低了呢,它就跑水,含水率下降,就跟晾衣服一樣。這就是木材的吸放濕特性。
如果它含水率變化只是個數值變化,不影響木材性質的話也就沒關係了,但問題是木材還有一個特性,叫做干縮濕脹。顧名思義,就是濕了它就體積增大,幹了它就體積減小。
再搭配上木材的各向異性和干縮異向性,簡直厲害得飛起!很難做到規則變形。所以如果你不把它乾燥到和環境濕度接近,那麼使用過程中就會發現這木器扭曲掙扎著越變越小,最後死相慘烈。

那你可能就要問了,給它烤乾不就完事兒了嗎?
誒!不愧是媽的好孩子!這問題正問到點子上!這才是技術的關鍵!

木材幹燥速度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個是內因,也就是木材樹種本身的性質;一個是外因,也就是木材幹燥過程中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有很多,在目前的常規乾燥生產中主要有三點,也就是木材幹燥三要素:溫度、濕度和空氣流速。
木材本身密度越大、質地越硬,就越不容易失水;環境溫度高、濕度低、空氣流速快,就越容易驅動水分流動。
說到這有必要補充一點木材內部水分流動路徑(感覺自己坑越挖越大有點填不平了)。
木材內部的自由水都是從細胞和纖維間孔隙中向外移動,具體原理媽媽不給你展開了,因為涉及到壓強和擴散原理,等你有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學認識不需要我講你也能過大致理解。
等到自由水全部流失之後,細胞腔內完全不含水,而細胞壁內還充滿水。這個臨界狀態我們稱為纖維飽和點,fiber saturation point(f.s.p.)。
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不管是在木材加工還是木材學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從這時開始,隨著含水率的降低,木材的物理、化學性質都會隨之產生變化。
不過我們木材幹燥不需要考慮那麼多,我想告訴你的是什麼呢:
在纖維飽和點以下,含水率越低,木材體積越小。
很好理解,因為支撐木材形態的就是木材細胞細胞壁,細胞壁內結合水含量減少必然導致細胞壁體積減小,細胞壁體積減小必然會導致木材體積減小。

媽你還是沒告訴我為啥不能直接烤乾啊!你光講了乾燥速度影響因素和纖維飽和點!說這些沒有用的幹啥啊!
好!那我就要來絕活了!
為什麼不能烤!
因為如果直接火烤木材就會開裂。
火焰周圍溫度高、濕度小、空氣受熱自下而上流動速度快,按照剛才說到的乾燥速度影響因素,正是最有利於木材走水的環境條件。
以至於木材內部水分的流動速度跟不上木材表面失水速度。
木材畢竟是有厚度的,外層受環境因素作用失水速度極快,含水率迅速達到纖維飽和點以下,不僅如此還在繼續失水,使得木材外層體積減小。然而木材內部水分還沒來得及向外走,體積還沒發生變化,所以在外層體積減小的過程中內部一直抑制著外層收縮。
木頭也是挺難過的:我身子骨擺在這,怎麼衣服越來愈小了呢?像被念了緊箍咒的孫悟空,箍得我有點喘不過氣啊!
外層也沒辦法,結合水沒有了,空氣也支撐不住我這細胞壁啊!內層抓我還抓得這麼緊,我怎麼辦?縮小的空間沒東西填充我只能開裂了。
畫一張圖做個輔助說明,媽畫畫不太好你著重領會精神:

(木材細胞數量是沒有變化的……主要看細胞體積……)
畫出來好像沒有多嚴重,但實際上的開裂可不是就一個小口這麼簡單。我在生產中看到的比較嚴重的木材開裂,寬度可以達到將近一厘米,長度可以達到將近半米,深度可以達到一兩厘米,甚至還有10cm寬、半米長、50mm厚的水曲柳直接裂成兩半的(進窯之前在運輸和儲存階段保管不善已經形成了比較嚴重的開裂,所以乾燥過程中開裂加深裂成了兩半)。
還有的板材在裁板的過程中把樹的髓心部分也截了一部分進來,這種板材由於本身性質的關係非常容易開裂,乾燥的時候可能哪一步走急了,又趕上墊條(隔條)沒有齊端頭,端頭部分就會炸裂開!肯定是要影響使用價值的。

所以,木材幹燥重中之重,就是保證乾燥過程中木材內部水分流動速度能夠趕上表層失水速度,避免開裂的產生。

光趕得上還不夠。
如果幹燥速度慢,確實能減少開裂的產生,但會產生其他問題,比如長毛、發霉、顏色變深。
顏色變深這一點如果客戶沒有要求倒是沒什麼需要特殊注意的,畢竟木材幹燥完還有不少加工工序,表面一刨還是材色乾淨,只不過是技術員看了之後會覺得「嗷,這一窯基準有點軟了/處理有點多了/時間有點長了。」
但是長毛和發霉就會嚴重一些。因為如果放任其發展,最後會影響到木材的加工和使用性能。
而且長毛髮霉的木材也不容易乾燥,如果還按照正常的乾燥工藝走下來,最終含水率會比正常板材偏高。
有時候運來的木材一拆包裝就已經霉變得不成樣子了,比如樟子松在運輸的過程中就非常容易發生藍變。這時候如果不調整乾燥基準適當提高溫度,黴菌得不到抑制,最終出窯的板材就會含水率偏高 ,而且藍毛上面長白毛,摸一把都是濕乎乎的,別提多酸爽了。
而且部分藍變的板材不僅表面是藍綠色的,內部也會變色。如果是錶板(用來做表面),那就失去了使用價值。
分享一塊藍變的柞木錶板。由於是我從手機導入電腦又用手機拍下來的……所以不太清晰,實際情況比這要震撼得多。即便如此也能看到顏色變化和長出來的白毛。像這樣的板子基本也就告別自行車了。

但是也有客戶喜歡稍微長了點白毛的板子,因為他們認為這證明了乾燥過程中溫度一直很低,濕度比較高,所以板材「沒遭什麼罪」,最終應力指標會好一些。

我所說的這些都是常規對流乾燥的內容,現在工廠中常用的還有高頻真空乾燥,就是把木材放在一個高頻高電壓環境中,讓木材裡面的水變成水蒸氣,均勻地乾燥,而且容器內抽成真空,不僅降低了水的沸點,還能加快乾燥進度。

可能我說了這麼多你還想問,木材幹燥有你說的這麼複雜嗎?木頭我們用了幾千年了,都沒聽說過還有這麼多事在裡面,古時候的老木匠難道也需要乾燥嗎?
木材幹燥作為一門學科出現在中華大地上的時間確實不算太久,1954年才由東北林業大學的朱政賢老先生設立。但是作為一門技藝,是古往今來的木匠師傅們都不敢忽視的安身之本,只不過由於專業性太強,不是木匠的人可能並不了解。而且由於中國人的審美和使用習慣,中國的木材幹燥技術有自己的特色,跟國外的乾燥技術還存在一些差異。

如果我們現在還處在土法乾燥的時代,那木製傢具和木製品無疑還是一種奢侈品,根本無法惠及普羅大眾。
關於木材幹燥學科的發展,可以參考我之前關於木材幹燥前輩朱政賢老先生的一篇回答:為什麼中國解放後再未出現過像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陳寅恪、錢玄同、傅斯年、吳宓、羅家倫那樣的大家? - 丁寧的回答

我回來了,接著講木材幹燥流程。


剛伐倒的樹一般需要經過去皮、截斷、切成小塊等一系列制材過程。

乾燥就在制材之後、進一步加工之前。我就給你講板材吧,畢竟媽在乾燥廠就板材幹得多,方材原木什麼的我也沒幹過幾次。

板材進廠之後首先要找個地方卸車,之後把板材碼成小材堆摞起來。

理論上講應該找一個陰涼、有遮擋物不漏雨、空氣流通、比較寬敞的地方自然風乾到纖維飽和點附近,但是工廠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最常見的是木材太多場地不夠,還有客戶急著要沒時間自然氣干)基本做不到自然風乾。

有時候可能卸了車就直接裝窯開始乾燥,也有的時候在外面放了很久也沒有空窯。

如果長時間在外面放著,場地又達不到要求,那麼最上層的板材飽受風吹日晒雨淋,輕則顏色加深(運氣不好就變得黢黑),重則開裂。


木頭進窯之後的乾燥過程主要依賴乾燥基準。

乾燥基準就是標明窯內溫度、濕度和時間的計劃表。基準需要根據木材樹種、板材規格、乾燥要求、乾燥窯特性的不同進行編製,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木材的樹種,其次是規格,確定之後再根據乾燥要求和不同的乾燥窯的特性進行調整。

比如說一樣厚的板材,樟子松就比柞木容易乾燥。你站到窯頂上看排氣孔,呼呼往外冒白汽的就是樟子松,走水快又不容易裂。一窯柞木沒出鍋樟子松都走了好幾窯了。


乾燥完之後需要讓木材在窯內緩一緩,溫度降到和氣溫差不多了就可以出窯了。有次著急出窯,溫度沒降下來就把窯門打開了。正是秋天,冷風一激就聽見材堆里噼啪響,端頭眼瞅著就裂了。

之後板材就可以拿去進一步加工了。


答案的完善拖了快半年了……看評論覺得有人關注還挺開心的,畢竟木材幹燥基本上不出現在大家的生活里。直到現在有人問起我的工作經歷,我說我曾經是一名木材幹燥技術員,對方還會覺得很新奇。

這和木材行業現狀、木材幹燥自身性質都有很大關係。雖然我算是專業木工學科出身,但現在我走出這個行業回望,我自己覺得,這個行業並不需要太多像我這樣的人。加上之前的工作單位「遇人不淑」,讓我頂著壓力帶著一腔熱血而來卻鎩羽而歸,所以最終選擇了告別。

創建這篇回答的時候,我還每天在中俄邊境進窯看板出窯測水、下班走幾里路去村裡的供銷社買吃的、晚上無事可做抄論文、跟自己微信聊天。而現在,我已經離開了之前的工廠在家置辦年貨準備過年了……


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展開來說,但一次講太多我估計我兒子也記不住。

如果各位知友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可以評論,也可以私信,趁著我這點乾貨還沒忘乾淨,我一定回復。


1.上幼兒園的時候,別人問我,「你媽媽是做什麼的呀?」
我說,我媽媽是個科學家,
「科學家是做什麼的呀」
科學家能讓水變顏色,
媽媽昨天帶我去她的實驗室玩,她拿了兩瓶清水,混在一起,水就變成了綠色,
往水裡加一點白色的粉末,水就變成藍色,
還有,有一種藍色的「珠子」,往上面滴兩滴水,就會變成紅色,
科學家就是讓水變顏色的。

2. 上小學的時候,我知道了,科學家還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
我去實驗室玩的時候,用電蚊拍打死一隻蚊子,用放大鏡自己看著玩,
我說,媽媽媽媽,用你那台特別大的放大鏡是不是看得更清楚?
於是媽媽做了一個塗片,放到她的 「放大鏡"(實際上是AFM原子力顯微鏡)下讓我從電腦屏幕上看,
看到大概是這個樣子:(之前的圖是STM顯微鏡的效果,剛才找到了AFM看紅細胞的效果,更加接近當時我看到的樣子)

於是我知道,科學家能看到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而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組成的,科學家要研究他們。

3. 後來,媽媽也開始帶自己的學生,別人都叫她梁教授,
我問,教授是不是要比一般的老師厲害? 她說,都一樣的,都要好好工作。
有一次她在電話里批評一位學生,語氣非常嚴厲,我聽了都挺害怕的,因為她平時從來說話都不會這麼凶,
我問,媽,怎麼了?
她說,有個學生帶了來歷不明的樣本在實驗室培養,萬一出了什麼事情,大家都有危險,
她說,做研究不是玩遊戲,涉及到生命的東西,都要慎之又慎,
於是我知道,教授是要帶領學生守規矩的,要認真負責。

4. 我高中的時候,一邊準備高考,一邊在背單詞學英語準備考SAT,
我爸有次開玩笑說,你媽現在已經是」知名學者「了,
她每天看的外文文章,比我準備SAT要做的閱讀還多,開始看的時候電子詞典不離手,到後來就不需要了,
我問她看這些做什麼,她說,學術研究沒什麼大不了的,打個比方吧,有的人發現這個辦法能種出蘋果來,我們就試試同樣的辦法能不能種出橘子,有的人說種蘋果需要澆水,我們就試試再撒點肥料會有什麼效果,所以我們要經常看看別人在幹什麼,
我說,我也長大了,不需要你打這些蘋果橘子的比方。我現在還沒你聰明,但你可以直接告訴我你在研究什麼嘛,我就當英語閱讀來看看,
於是我大概了解她在研究殼聚糖,研究人造骨骼的表面納米結構,雖然看不懂,但我覺得這個東西很有用,我覺得」學者」就是不斷梳理總結人類知識,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一些新方法造福他人的人。

5. 現在,媽媽時不時會給我發個郵件,說,幫我看看這個論文的前言寫得地不地道,這個實驗過程的描述能不能更精鍊一點。
每次回復郵件,文檔里我都會留下一大片修訂的痕迹和一堆吐槽的批註,
這個是中式英文..這個詞不地道...這個句子太長了我給拆開來...這個段落主旨不明確...
我媽在電話那頭連連贊同,「英文寫作的事情你是專家,我聽你的」
於是,我明白了,搞學術的人,就是要知不足,就是要向在各自領域專精的人尋求支持。

我不知道以後怎麼和孩子介紹自己的職業,但我希望,在他或她不同的人生階段,我能夠帶來不同的啟發。


哈哈這個不用YY,父皇和我都是心外專業的醫生。母后以前也是護士,我就是現成的模板啊!
三歲父皇就把心臟模型扔給我當玩具,各個部分拆卸得滾瓜爛熟。
五歲學系鞋帶,他教我打外科結被母后胖揍。
六歲就拎著我經常去陪他們值夜班。
七歲開始自己學剪指甲,用的是組織剪。
八歲就站在手術室,隔著玻璃看父皇做手術。
九歲和樓下妹子玩過家家,戴的是手術放大眼鏡。
十歲換牙的時候怕的要死要活,他們順手把我摁住拿個血管鉗就給拔了。
十一歲把課外書都看完了,在家翻箱倒櫃找書看,看了很多父皇珍藏的小黃書和心臟圖譜2333。
十二歲以後每次被從網吧拎回來,被胖揍完之後還得幫他們做各種PPT。

他們從來不描述職業,行動卻比言語有用的多!

任何人不得轉載!


我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班上有個小朋友的媽媽是警察,兒子特別羨慕;為了哄兒子開心,我告訴他,我是卧底警察,平時不穿警服,悄悄地掌握壞人的情報,然後一網打盡,兒子非常滿意,但是第二天我去幼兒園接他放學的時候,一大堆小朋友圍攏過來叫:「卧底警察叔叔,你好。」


「兒子,把你的iphone15拿來,你看啊,你平時用的這麼多手機軟體,這就是爸爸這樣的人和其他三種人一起做的。做這個軟體呢,需要四種人,第一種人就是決定它有啥功能的,第二種人就是畫張圖決定它長啥樣的,第三種人就是把它做好放到網上讓大家可以下載的,第四種人就是出去宣傳讓更多人用這個手機軟體的,爸爸就是第一種人,明白了嗎?」

還沒孩子,向農村的親戚解釋我的工作性質的時候就是用以上這樣的方法,換個稱呼就適用


兒砸,關於你想要錢買滑板鞋,雖然我們進行了坦率的交談,充分交換了意見,增進了對雙方想法的了解,整個會談是有益的,但我持保留態度。
對上次你以交書費為由找你爸要錢實則去買遊戲機的行為,我很不愉快,並表示強烈譴責,這是我萬萬不能容忍的。我和你爸將重新考慮你要錢這一問題的立場。在此勸你懸崖勒馬,勿謂言之不預也。

自黑一發外交官_(:3」∠)_

備註:
1、坦率的交談——分歧很大,無法溝通;
2、充分交換了意見——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吵得厲害;
3、增進了雙方的了解——雙方分歧很大;
4、會談是有益的——雙方目標相距甚遠,能坐下來談就很好;
5、我們持保留態度——我們拒絕同意;
6、不愉快——激烈的衝突;
7、強烈譴責——你們都懂的;
8、這是我們萬萬不能容忍的——戰爭在即;
9、我們將重新考慮這一問題的立場——我們已經改變了原來的(友好)政策;
10、懸崖勒馬——想挨打么?
11、勿謂言之不預也——準備棺材吧。

以上


早上5點半把他拽起來,強行拖拽3000米。
6點半,把他疊得屎一樣的被子從窗戶扔出去,瞄著水坑扔
讓他撿回來,跪地上疊
上午讓他把小區里所有垃圾清一遍,雜草拔一遍
下午去太陽底下站倆小時,然後給他個書包,塞滿磚頭,然後強行拖拽5000米
晚上收看新聞聯播,寫作業
半夜兩點強行拽起來去替小區保安值倆小時班
……
……
……
我覺得他這輩子不會對他爹是做啥的感興趣了


我是被我我爺爺奶奶帶大的,我爺爺是成都中院刑庭法官。

前兩年,團年飯,我爺爺喝著喝著來了一句:「我當年就是拿刑法給我孫子做的啟蒙教育,拿著法條,挨個挨個教他念書認字……」

我當時腦袋裡就出現了刑法236條的原文。怪不得,在大學課堂上翻到這一條的時候,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畢業後,我就做了律師。也算是孫承爺業,毅種循環吧。

可惜不做刑事案件,童子功派不上用場了。


孩子來,媽教你記賬,今天咱們不是去銀行取錢了嗎,借庫存現金貸銀行存款…
孩子來,你爸今天送了個後輪組給你媽,現在你媽我的車要從固定資產轉在建工程,等裝好了再轉回固定資產
誒擦,你爸居然要收輪組的錢,媽沒錢了先欠著,從媽媽的角度來說借工程材料-輪組,貸應付帳款-你爸,從你爸的角度來說借應收賬款-你媽,貸存貨-輪組
你媽目前並不打算掏這個錢,從你爸的角度來說要計提應收賬款減值準備,拖上幾年就壞賬銷掉吧
孩子來,雖然這輪組是你爸掏的錢,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咱家出的錢對吧?這就涉及到了會計主體的問題:你是會計主體,你爸是會計主體,你媽我也是會計主體,咱家作為一個整體也是會計主體,從誰的角度來說誰就是會計主體。
孩子來,媽教你合併會計報表,你看以咱家為主體你媽欠你爸的錢就可以抵消了對吧,分錄反寫…
孩子來,教你編三大表…
孩子來,看下咱家資產負債率如何,流動比率怎樣…不,你這裡編錯了,媽媽買化妝品辦卡不是費用,是無形資產懂吧?
孩子來,今天盤點咱家的現金跟存貨
孩子來,媽教你合理配置各種投資,要兼顧收益率和流動性…誒你別這樣看我,股市有風險,風險懂不懂,再怎麼著你媽也不能保證不賠…
孩子來,給你看一下這就叫抵押擔保合同,就是你媽如果還不上錢你爸就要把他的車抵債給人家…嗯對如果你爸真的把車給了人家你爸會瘋的
課後題一道:
當你男朋友/老公送你禮物..時,借方記『現金』 『固定資產』等科目,貸方科目有四種選擇,應選( )
A. 應付賬款
B. 應收賬款
C. 營業外收入
D. 資本公積


背上鋤頭,跟老子下地幹活兒去!


我就是突然想起來小時候我爸媽拿一片ph試紙和一根玻璃棒,然後告訴我這是測謊儀,我如果誠實,棒兒一點上去 紙就會變紅,說謊就變藍…

然後我就沒見過比我還誠實的孩子了……
每次一點啥事把小黃紙往我面前一擺,然後拿根棒,我就慫了……

直到上了小學他倆才告訴我:你看啊,這個玻璃棒一頭沾了酸,一頭沾了鹼,我們一看你臉紅就往上滴鹼~
那麼現在
你記住
試紙遇鹼變成啥色兒了沒有呀?

( ̄へ ̄)

—-—-—-——-—-—-——-—-—-——-—-—-——-—-—-—
關於粑粑麻麻可以看這個答案啦~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883796/answer/50948468


孩啊,你媽媽就是當年入了這一門,至今沒把你生下來。

開個玩笑。

「這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

你會看到所謂「腦洞」的種種可能性以及這些看上去並沒有實際效用的腦洞所產生的影響力。

無論是涉及到政治,倫理,還是美學,形而上,宗教。

因為這不像你學一門實用技術,在實驗室/車間/工作室將這門技術完美的展現給客戶看,就夠了。這也不像那些聲明上班和下班一定要分開的成功人士,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你所接觸的東西,將會在你身上體現出來,影響你的一舉一動。這一門學問要想做得好,得知行合一(壯膽用一下這個詞)。你認為穆勒某些話說的很對,那麼你就會將生命用在「追求大多數人的幸福」上;你認為尼采某些話講的有道理,那麼你就會審視當下「科學萬能」的種種現象;你認為叔本華簡直人生導師,那麼你離自殺不遠了(還是個玩笑)。

你當然會聽見許多或者輕蔑或者鄙視的反對聲,甚至引用馬克思「改變世界才是重點」諸如此類名言,但你會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樣講,這些話到底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仍需要面對高考,研究生考試,仍需要背很多「政治思想」,我認為你在本學科里學到的東西會保護你,至少不要被洗腦,不要像我當年一樣,因為背的東西和實際看到的完全不同而感到絕望。

你當然還會面臨很多矛盾處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希望你學到的東西能夠幫助你意識到自己身處矛盾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判斷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關於專業知識,想一想你平時很苦惱的問題吧。比如,人為什麼要自由?什麼樣子才算是自由?如果自由有很多種的話,到底哪種自由才是最好的?
或者,到底是基因控制人類,還是人類控制基因?克隆人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為什麼克隆豬被允許,克隆人不行?
再或者,我為什麼要活著?

對於這些問題的困惑,也是驅使我選擇哲學的原因。

有人會說,你想的再明白有什麼用,還不如好好想想下頓飯吃什麼。
是,我現在確實有點餓,正在考慮下頓飯吃什麼。
但是,總有個但是,你認為你每天就只是考慮吃什麼嗎?你說自己要活的簡單一點兒,想想吃吃喝喝睡好覺就夠了。我就不再接下去了,我怕被打。

從這些基本問題上,就可以慢慢展開現有的哲學體系(至少我現在看是這樣的)。

當然我也只是簡陋的入門階段,今後發展仍看造化。


坐飛機的時候不管遇到什麼顛簸都別害怕

因為沒卵用


兒子,你看左邊穿超短裙那個姑娘,對就是那個。你看她步態有什麼問題,腿特別細,胡說八道。你看她膝關節不能完全伸展,但是走路又沒有大問題。大概是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你看她右邊那個姑娘,她可能喝多了。怎麼看出來?你看她在公交車上還能正常走路,一下公交就開始搖擺。典型的醉酒步態。兒子你看哪穿黑絲的姑娘肯定是高跟鞋穿多了,膝下都有點o型腿了。


"孩咋,期貨市場是個周一到周五準時進行的群P大趴,K線是蠟燭,均線是皮鞭,分時是心電圖,燈紅酒綠,好生熱鬧。大趴里有很多人,他們有多頭和空頭,這兩伙人一會兒扮演S,一會兒扮演M,輪流施虐,自得其樂。想做抖S嗎,來來來,媽媽教你怎麼用蠟燭和皮鞭。"
[戴墨鏡笑]


推薦閱讀:

潭州學院的課程到底怎麼樣?
從文學、教育、為人處事等方面如何評價鄭淵潔?
不幸福家庭的孩子是什麼體驗?
如何勸正在讀本科的弟弟不要從倫敦大學神學系退學?

TAG:教育 | 青少年 | 常識 | 職業種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