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寫七律?

學了幾年詩,想把七律學好,但總是一種未窺門徑的狀態。
主要問題大概是辭彙量窄,積累的典故少,筆力弱,寫出來的東西很飄,不穩健。
我該看哪些書?


看到不少回答說應該少寫或精寫,更新一下。

詩,往終極里說,就是寄託自己情感的文體,而一個人的經歷、學養、識見、襟懷通過情感的波動流露出來,就是詩的內涵。經歷越豐富,學養越深厚,識見越超卓,襟懷越偉大,詩的成就也就越高。但是這一切一切有一個大前提,你要有足夠的「技巧」來流露你的情感,否則就成了茶壺裡煮餃子,腹中料不少,倒出來的只有湯水。比如司馬光王安石這對好基友,兩人的經歷、學養、識見、襟懷恐怕都相去不甚遠,但溫公的詩與荊公相比如何呢?

個人以為,題主的癥結在於基礎尚不牢固,還沒有較好地掌握七律的寫作技巧,這個階段應該通過足夠多的實踐來訓練,追求少寫或者精寫應該是更後一階段的事情。就像學游泳要多去撲騰,學編程要多寫代碼,道理是一樣的。很多問題,尤其是技巧方面的問題,只有在足夠多的實踐中才能深有體會、得到解決。

建議少寫精寫的諸位想必都是有的放矢,誠然,我也見過很多人寫得既多又不好,但仔細想想,他們真正的問題是讀得少想得少而不是寫得多啊。真正讓我覺得寫得多而成了問題的大概只有陸遊一個例子吧^_^

以下是原回答。
~~~~~~~~~~~~~~~~~~~~~~~~~~~~~~~~~~~~~~~

先謝郭嘉。

個人經驗:多讀多想多寫

多讀。
先說經史子部,這方面要有一定底子,先秦典籍、歷代史實多少要讀一點,起碼做到常見典故的運用要能得心應手。
再說集部,歷代名家的集子(或選集)粗略讀個十幾家乃至幾十家,當然越多越好,對這些名家之所以為名家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起碼做到提到某位名家,你要能大致概括出他的風格。
(多讀是為了培養學養、識見、襟懷。)

多想。
粗讀完成之後,每個朝代選幾位大家的集子精讀,揣摩他們的字詞、句式、技巧、章法。讀完之後,對七律要有較深的認識,要能分辨七律與其他體裁在審美取向上的區別。

多寫。
不論成就高低,找一位自己最喜歡的詩人,從字詞、氣味等各方面去模仿他。模仿到什麼地步呢,要讓人一看你的作品就能知道你的路子(不一定要猜到你正在模仿的詩人,只是一個大概的風格取向)。隨著你眼界的逐漸開闊,你最喜歡的詩人也會跟著改變,完成對三五位詩人的模仿後,你會發現原來七律也不是那麼難寫。不要怕別人說你模仿,非天才的創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不能入則必不能出。堅持下去,等到融會貫通的那天(如果有那一天的話),你就成了名家。
(多想、多寫是為了鍛煉技巧。)

以上是我自己學寫七律的一點淺見,放到其他體裁想來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做到這幾點,「辭彙量窄,積累的典故少,筆力弱,寫出來的東西很飄,不穩健」,題主的這幾個問題應該都能得到解決。至於最終的成就,取決於個人的經歷與時代的際遇,非人力所能主觀掌控,祝好。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這個問題我已邀請並點贊 顧青翎 君,那篇答案寫得很好。不過在 @大荃@蹈虛 君的再次邀請下,我覺得不妨寫一點個人的淺見。

1.舊詩體裁有很多種,樂府歌行,七言五言,律詩絕句。其中以七律成型最晚,內部結構也最為精密。所謂精密,是篇幅與結構的比率。一篇長篇古風,自然可以更加曲折繁複,但通常有大量的鋪陳來緩和。而七律只有八句,變化並不少,餘地卻不多。

2.寫七律,一半看天分,一半看汲養。這個的標準,可不低。天分關乎性情,有些人天生寫不好七律,骨相太弱,太柔,太媚,太油滑,立不住,最高可能就是寫一些別格,才子艷奩之屬。外在要求可以模擬,內在條件很難改變。古往今來,諸體兼備的人並不多,亦同此理。
倘若要求不是非常之高,無論天賦,寫到大體周正還是可以的。大體周正容易嗎?平庸嗎?至少在當代看來,並不。

3.七律特要注重語感。
比如句式的參差變化。這方面在五律里尚不顯著,因為五言變化較少,但七言如果上下兩聯節拍一樣或相似,就顯得極為板滯。重中之重是動詞的位置,把握肯綮。
再比如連綿、雙聲,疊詞的運用。最高明的用法就是用一樣有一樣的作用,聲,形,義,任意一方面皆可。但如果只是為了偷懶滑頭,便傷氣格。看似工整,實則不誠懇。
還有一些才子詩的習氣,如刻意的虛詞對仗,只是--無非,不耐--何妨。偶爾為之,無妨。養成積習,一首詩不用一兩下就寫不好,這不行,理由同上。

4.用典
七律需要學養。但學養未必出在字面。
比如用典,唐人七律不特重典事,有時一篇之中,六七句直筆寫景。這是一個時代的風貌,我們現在學,不會很好看。
句句用典,句句用事,也不大可取。特別是尋常句還寫不踏實妥帖的時候,典事繁多就有遮蓋之嫌。

5.門徑。
或言:學唐十年,了無所成;學宋三年,得體而已;學同光數月,儼然大佬。
這個落差不是前人的落差,是後人學出來的落差。

6.在得體達意的基礎上求工巧。
@顧青翎有詩云 :丁冬漢佩香疑在,子夜吳歌曲未闌。丁冬,即 叮咚,擬聲詞;子夜,名詞。本不相對,但 丁 與 子 分屬干、支,冬 與 夜 各屬時、節。不對之對,造成一種偏差的巧妙。

再比如今年海岳杯,詩組決賽,十份命題詩糊名公示。跟朋友討論,哪篇是顧的。僅根據水平可以淘汰十之七八,剩下兩三篇之中,難以定奪。
其中某首有一句:小部梨園能報主,孤臣蕭寺敢忘身。
我說:梨園 對 蕭寺 ,這個是他的。
數日後,有人與顧閑聊,問那篇是他的,他說:其實很好判斷,梨園 蕭寺就看出來了。
蕭但借 蕭艾 之義來對 梨園之梨。

這些都是細節的精巧。寫詩不排斥討巧,但如若一味討巧,捨本逐末,那最終只能討嫌。

7.我的七律寫得不好。而且諸體之中,七律最差。
故僅供參考,毫無現身說法的可靠性。
------------------------------------------------------------
瑣言碎語,閑了再補。

——————————————————————
如何學寫七律?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怎樣學習填詞?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律詩與絕句有何內在區別?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古詩詞愛好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除平仄格律聲韻外,詞與詩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我就是無法喜歡新詩,總覺得他遠遠比不上古詩詞?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謝邀,其實本來是看曾哥他們的回答然後默默做筆記的。與題主相識多年,畢業離開北京的前一晚題主還設宴餞別,非常感激。雖然寫詩多年,然而感覺自己一直是個初學者,不敢妄言,況且前面的大神已經說了不少乾貨,姑且分享一些自己的寫詩經歷吧。

2010年(大一)開始寫格律詩詞,而且寫的基本都是七律。然而感覺自己從創作之初就屬於那種非常低產的人,最初的兩年一共沒寫多少,也不知道自己走的是什麼路子,倒是讀唐人的多一些(用某國詩大家的話說是初中水平吧)。之後又精讀了不少唐人七律的選集,如《唐詩鼓吹》、《唐七律詩精評》這種,感覺主要是培養了語感,積累了辭彙,學習了句法章法吧。自己讀得一直比較雜,老杜義山的七律也都翻了不少,但是至今沒有像大神們所說的研讀一家,自己寫的也沒啥特點。甚至有一個月翻了點散原的詩,然後寫了一首詩,詩友點評說現在寫詩不像唐人而是像晚清了。2014年,因為大學生詩賽,認識了不少學院派和網壇的詩友,然後感覺自己以前都是瞎寫,哈哈。

我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是多讀少寫(當然這是對自己的要求),因為我覺得自己積累的太有限了,積累的話確實應該如曾哥所說的讀經史子集了吧。我寫詩幾乎很少用典,也許和一個大神說的「腹笥不足」有關。一次和絕梁聊天,他有句話點醒了我,我發現自己以前寫詩,很多都是靠著語感和一些所謂的靈感,所以我以前的七律偶有所謂的警句,但多是有句無篇,現在覺得都是些黑歷史。以前合著出版過的集子送過題主一本,但是現在那本集子裡面的詩基本都刪完了,以前題主提到過喜歡我的一組組詩但是奇怪我後來的集子都沒選,因為我覺得當時的作品徒有詩情,作品水平遠遠不夠(當然可能若干年後我會發現現在的也很差)。其實我現在愈發覺得自己水平有限,不敢輕易下筆了,所以就是多讀少寫,感覺自己也已經過了詩情迸發(遇到點心事就想寫出來)的年紀。其實讀詩也是一種享受,現在工作什麼的那麼忙,也沒太多時間寫詩。當然什麼樣才算少寫似乎也因人而異吧,我大概一個月才寫一首吧,似乎這個頻率確實低了些,哈哈。不過一些練筆還是經常有的,一般是隨手寫幾個對子熟一下手,掌握一些技巧。

最後,與題主共勉。


毫無疑問,唯一的辦法是多寫。多寫。還是多寫。

看什麼書,根本無關緊要。陸放翁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前面到底是什麼?只有你自己走過去才知道,而選擇什麼道路,如果時間足夠,你一條條試過就知道了。

正好最近幾年在練習七律,說說自己的經驗。

第一,對七律的認識。七律是一個完整而又封閉的體裁。

說完整是,五十六個字,中間又有二十八字要求對仗。又因為多了這二十八字,其他二十八字,也沒法像七絕一樣處理。七絕的四句,可以按照起承轉合,一句分配一個章法技巧。七律卻在對仗的之外,將節奏放緩下來,使得整個氣息更渾厚。固然,古人七律中有看上去偏輕靈流麗的。這種人卻很少,也往往被以才子目之。這裡的才子,並不是多好聽的話。今人燕壘生就有詩云【得句喜無才子氣。】落花風詩云【怕讀當年才子詩。】清朝著名的才子,黃景仁就是一個。兩當軒集之七律,初讀非常驚艷。但大家普遍的看法是骨弱。雖然實際上講,他的句子,絕大部分都是有力的。譬如【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綺懷十六首就更是了。

所謂詩庄詞婉媚。尤其律詩,因為整體結構的規整。加上唐之後對於聲韻上的定型。基本上,七律除了杜甫,李商隱,黃庭堅等有限幾個流派之外,除非個別天才如蘇軾,另開新境。大致上,大家的審美都相近,清人詞話總結出重,拙,大等特點。不能說沒有將詞提到詩的地位之用心。當然,史上的七律大家,並不鮮見。甚至可以隨便就舉出幾十位。他們都是將自家的身世,際遇,感情溶於一爐。創作出他們個人的風格標誌。但總體來說,七律的標準是,恢弘富麗(王維),雅健雄深(杜甫),悱惻深婉(李商隱),清健精切(黃庭堅)等等。即便上面提到的黃仲則,也是哀感頑艷四字。

對於一下北宋時詞的評價就知道,柳永被晏殊說【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秦觀被蘇軾取笑【有柳七風味】,而在元好問那裡,直接說【女郎詩】,詞尚且如此。何況曾被用來科舉考試的詩乎。

總而言之,七律無論怎樣,不管多悲苦,凄涼。但整個的氣味要是向上的。有一種不屈的勁力在。這一要求對於今人來說,就只能往家國情懷上去靠,不是扮演名士,就是懷才不遇。哪怕寫綺懷,也還是只能學李商隱,說的雲山霧罩,好像深情似海,卻又點到為止。又或者如黃仲則,只能當作事過境遷的追憶。無論如何,是無法像現代文學一樣,側重描寫個人的,病態的,瑣碎的,解離的生活體驗。就像是一個迷宮,有無數條岔路,但整個的環境限制了。你的一些個人碎片的東西,必須隱藏在那些大的情懷之下。

在此基礎之上,相對應的,中二聯對仗寫了情景之後,通過首尾二聯的處理,整個事件風味,都隱約可以追索到痕迹。不像七絕,可以有各種取捨。可以像李白【下江陵】那樣一氣韻流轉。也可以像杜甫【江南風李龜年】那樣無限感慨。還可以像王之渙【涼州詞】那樣淵渟岳峙,擺個起手式。更可以像王昌齡【宮詞】那樣沉渾雅重。因為二十八字的限制,就沒必要把所有的東西都交代清楚。

對七律的審美偏好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後,就可以進行自我訓練了。

第二,七律的具體做法和技巧。

古人有作詩百法,網人深南兄也有過講七律的技法帖子,題主可以在網路上搜索借鑒一下。我這裡主要說說反例。

大致上說,七律首聯要有氣勢。最好是劈空一句,驚著讀者。中二聯的對仗處理,最好是一近一遠,一虛一實,一情一事,一抽象一細緻。尾聯第七句,要有力,最好能把前面六句概況來,最常用的往往這裡發一些感慨,第八句再正式收攏。最常用的李商隱無題詩的例子。譬如【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不管前面說什麼,到了第七句就要點明心意主旨,這一處要盡量的醇厚,不能太輕靈,否則,就托不住前面的內容。一般家家評論,在這裡的說法是要【振起】。

但事實上,名家的作品,絕大多數只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壞的例子不是沒有,也很多。但往往壞的例子,好像到處都是漏洞,反倒無從下口。怎樣從壞例轉像好例,卻大多秘不示人,以為絕技。或者說一些詩家的套話,雲山霧罩,似是而非說一些諸如【骨氣不佳】,【格調太低】,【句法太笨】,【意象太淺】。又或者花花轎子眾人抬,專說好話。諸如【風神獨出】,【感慨萬端】,【大家氣象】,【不遜前人】【自是作手】,【一氣流轉】【極富深情】之類。

說說

我的失敗的經驗:

譬如

一夜春風酒一卮,高樓寂寞捲簾遲。
人間清夢冷相憶,病下寒燈多自持。
仲則中年行看近,微之少日痛當時。
忘情久矣如避世,吹落飛花誠不知。

這一首就是所病在首聯,下字太寬鬆了。沒有那種緊張感,這一聯的節奏也飄忽,好像是夢話。可有可無。導致下面的感慨沒有根底和依託。後面越好看,前面就越不得力。整個看起來像是半成品。雲山霧罩,不知所云。

譬如

十七夜雷雨有憶
思君已去十年事,念爾雷聲破壁來。
白髮光開中衣赤,青蛇影散照人灰。
後從未夢臂膝痛,寧不曾醒歌哭迴。
冷雨無情閒話夜,如何重憶更深哀。

觀《東邪西毒》

沙灘枕手聽潮落,淹沒城池萬戰場。
故念並同新念喪,少年怎不惜年光。
春風綺夢終沉悔,東海桃林自感傷。
說到無情都老矣,別來天地意茫茫。

這兩個所病在中二聯。都沒有形成一個層次分明,又相互勾連的密境意象。整個的用力和構圖都是散亂的。感情的起伏也大,太糾結了。我反覆改過多稿,其實還是暴露了底子。這兩個完全可以直接裁作兩個絕句,那樣倒是更完整,餘味也出來了。像這樣:

十七夜雷雨有憶
思君已是十年事,念爾飛光破壁來。
春雨無情閑話夜,如何重憶更深哀。


觀《東邪西毒》
沙灘枕手聽潮落,淹沒城池萬戰場。
說到無情都老矣,別來天地意茫茫。

譬如

二十三日夜大雪
獨酌高樓意轉痴,痛回猶憶斷腸時。
年來檢點無多字,病劇強持更少思。
誰得已而行白夜,我何如竟見青衣。
長宵漫漫身將起,忍乞槐南夢愈之。

這個明顯所病就在尾聯,太頹喪了。簡直到了猥瑣,卑微的地步。第七句也沒有振起,一直沿著前面的一路這麼低回,像是溺水的人。看著沉沒下去。

第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等你大多數路子都試著走了一段,或許能找到最適合你的那條。那時候,就是取捨了。怎麼取捨,說到底還要看你是什麼人。而是什麼樣人呢?又得說那句老話了——【功夫在詩外】。


我只是比題主,先走了那麼一小段。題主在此之前,應該仔細考量一下自己心中的想法。確切的目標是什麼?古人在學詩之前,是有入門過程的,不是現在在網路一般,隨便發現一個什麼東西你,就可以試試。把詩詞之前的東西想明白了,通透了。說到底,詩詞也只是一門手藝。

作為資歷老一點的手藝人,我們對於能夠傳承這門東西,還是很神氣自豪的。也很願意多多切磋交流。


練律練了好幾年,因為沒人帶,浪費了不少時間。第一年幾乎一天一律練了大半年,看見喜歡的就寫,風格多是直白,近明清風格。後來看了宋,王安石的,喜歡過一陣。
建議題主學杜律,私以杜律為正。江西也行,江西三宗寫著比學杜寫的快。個人認為唐後少律,宋後無律。當然明清也有很多律寫的好的,不過覺得很多難得律骨。當然現在很多人喜歡同光,也寫的很好,看題主喜歡什麼風格吧。


七律有啥好學的。學歌行吧。


前輩給我的教誨是:多讀少寫。不光讀詩,還要讀史讀經,少寫不是不寫,是寫精,寫一首詩改上十七八遍。


四書五經


補一句。不要從對對子開始寫七律就好。


多看詩,少看詞,精讀唐詩三百,讀楚辭騷賦,讀經歷,多關心時政新聞,看點人文哲學,詩與詞不同,詩以言志,學詩就是養志的過程,人其不堪,何況於詩乎。


個人體會,
第一多讀佳作,杜甫,李商隱,黃庭堅。李白就算了吧,根本學不來
第二最好先從五律入手
當然我自己水平也很差,但願可以一起進步


多讀多看多研究多寫,前三個是讓你積累辭彙量和了解七律,最後一個多寫,不是讓你大量練習,而是很多時候你看到一些事一些景某個人你就會忍不住寫點什麼,這就是我們說的靈感,然而靈感沒有文筆匹配是不行的,這時候你就要勇敢的寫出來,然後仔細審詳你到底寫出來的如何,再進行自我批判,這樣才能寫出好東西


詩之一道,首在情懷,次在筆力。
所謂平仄、韻腳、音調,對於初學,當是必修之課。對於入門者,需要的是熟練。之後則無需在此著意。
至於鍊字、聯句亦是基礎科目,不用贅述。
欲求精益,則恰如所言——功夫在詩外。

欲求情懷,關乎修性養氣。欲求筆力,關乎破書萬卷。一言蔽之,多閱歷耳。
書讀萬卷,經史、藝術、工巧諸類,無所不包,無所不可。如此即可信典隨手拈來。
時事、閑事、古今事,常與詳勘思索,則才識自高。
多做遊歷,山川勝景常飽覽之,胸懷自廣。隱逸、凡夫廣與交接,才情自現。
胸有天地,情懷自大;心有豪氣,筆力自健。


題主貼詩讓大家看看撒


信步臨江聞風吟

瞎寫出這一句,然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2017/1/2 14:14時

隨風立舟輕拂面。(555~求指正)


第一重要的是,明白平仄和韻。
然後就是他們說的多讀多看。


多背古詩,多記歌詞,理解韻腳平仄以後,多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細節,然後就可以自由發揮了,個人公眾號poemlin520,歡迎關注,一起寫詩


(恕我言辭可能過於直接)除了典故積累,應該還有其他問題。「寫出來的東西飄,不穩健」,和個人氣質應當也是有關係的。從人的方面來說,就是沒有紮根。這個沒有紮根指的就是沒有「道」,按《大學》的話來講就是未能「」知止而後有定「」。所以除了技巧上的東西(這我並不擅長),還要注意思想的培養。讀《大學》《中庸》(四書五經這個答案不算錯,但沒有講清楚)先秦等文章是可以的,不僅要讀,還要理解,到底是一種什麼思想,並不一定要過於關注風格,因為風格是思想的體現,模仿風格相比於理解思想,其實來的不那麼直接。當然也要看個人適合什麼方法。
除了先天的因素,決定水平上限的就是個人思想方面的水平了。對於事物關係的理解把握,對於人生宇宙社會的思考,都決定了詩的高度深度廣度力度,最終會在風格里體現出來。李白浪漫,杜甫寫實(其實未必這麼死板),其實都是個人思想(內在的個人哲學,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觀念和認知)的體現。
個人認為題主的主要問題其實是在這方面。我有同學讀(背)了很多詩詞,做出來的東西還是不能看,大抵就是內在思想的問題。
多讀的確是沒錯的,開闊眼界,開闊思想,寫出來的作品自然就不會容易輕浮。但讀的時候不要太執著於風格,須知風格源於思想。
律詩其實還是做出來的。非先天的學詩,很難做到讓詩長出來。所以多看前人作品學習技巧也無妨。
另外建議少看那些講怎麼作詩的書。多背些作品,然後自然地模仿作品作出律詩,得到一個直覺的本能,再考慮「翻一翻」那些書。詩一定是要多背的,語感(節奏平仄)的形成要靠這個。至於先不要看那些書,是本人比較淺顯的一點看法。比如書里先學平仄,我是不贊同的。平仄按理是源於音律的美學,是一種輔助,如果執著於平仄,其實是可笑的(雖然有很多變體,但根本的原則還是音律美,講平仄反而弄得過於複雜)。然而有些作詩的書上來就講平仄,這就太后天刻意而佔用精力了。建議培養音律的直覺(靠多背),來代替格式的背誦。
一點看法,如有錯謬,多多包涵,歡迎指正。


很小的時候我爸爸出差回來送給我兩本很舊的書,好像是從舊書攤上買的,一本是十大詞人,一本是王力先生編寫的詩詞格律,小的時候覺得無趣扔在一邊了,上了大學才拿起來從新看,然後自己比這清平樂的韻律硬寫出一首詞 我爸看了之後笑了,他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多了就不會為了格律生拼硬湊了。多讀是最好的辦法,另外還有經歷。


古人誠不欺我!!!!!
一句話足以!!
熟讀唐詩300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不騙你!!!
高二決定奮鬥學習!!
但是奈何,英語和數學實在是聽不懂
於是乎我開始抄寫唐詩宋詞大辭典
抄了大概有十七八個作文本吧```
然後```
然後``
我就成我們班的語文課代表了```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至今應該是寫了有大概500多首詩詞了吧```
投稿無數```
最貴的那篇詞,
175個字===&>1000元稿費``


推薦閱讀:

太白《秋風詞》「知我相思苦」一句為何不押韻?
有哪些情詩類的古詩詞?
唐詩與宋詩有什麼不同?
如何看待英國女王身體狀況不佳未前往教堂參加聖誕活動?
如何以建安風骨寫江南?

TAG:詩詞 | 詩詞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