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能寺之變沒有發生,織田信長不死,他有可能統一日本並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幕府嗎?
日本戰國歷史偶然因素實在太多,假設明智光秀不叛變,織田信長不死的話。他的天下布武能夠走向哪一步?羽柴秀吉是否甘願在他麾下當一名普通國主?德川家康還願意無盡的等待嗎?日本是因此走向長治久安還是產生新一輪的混亂?
謝邀。我通常不喜歡回答IF的歷史問題,但這次想藉著這個機會談談織田信長。
信長絕對是日本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開創了太多先例,給後世帶來無數的影響。
先談談他開創幾個最重要的事例,再回答題主的問題。
1.
開創「人人可得天下」的風潮
在明治時代之前的日本,一直是個身份/血統極為嚴格的社會(這也是讓天皇維持這麼久的原因)。「大義名分」等於「出身/血統/地位」,沒有血統,就別想幹超越本分的事。第一次打破這個概念的是平清盛/源賴朝,他們讓武士踏入了原本只有公卿能做的朝廷職位,掌握了實際的政權。信長做了第二次突破,他打破了「武士的統領只能是源氏嫡系(足利氏)」的迷思。
在信長之前,雖然日本已經陷入「下克上」的混亂戰國時代,但各戰國大名雖然打倒自己原來的主人,為了爭取更多的領土到處征戰,但沒人想過要取代足利將軍而代之。三好三人眾殺了13代將軍,但也不是想自己當將軍而是要另立傀儡
-- 因為他們(也包括當時的其他人)從沒想過挑戰從源賴朝以來持續500多年的傳統。
(這裡請各位不要用中國的歷史經驗代入。中國的易姓革命來自於極為發達的中央集權體系,以及儒家思想的根基。「替天行道」來革無道/無德君主的命,而最後「有德者」為天子的思想,事實上是中國的特有環境。當時的日本以至中世紀的歐洲,都是建立在血統/宗教式的封建體制上)
但是信長從奪取美濃,啟用「天下布武」印之後,行動就一直線的朝奪取天下前進。他以美濃、尾張、伊勢三國的豐富資源為後盾,把足利義昭抬上將軍寶座當成傀儡,取得了名聲(官位)、權勢(將軍的權力)、財富(大津、堺)、兵器(硝石的貿易管道),在平定周圍的反對勢力,把領土擴張到近畿、越前之後,乾脆廢了將軍義昭。這中間只有短短的7年。而從信長辭退義昭給予的「副將軍」職位來看,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在舊有幕府的組織/框架下追逐自己的夢想。
信長的構想為何?我最後再談自己的想法。但可以確定的是,秀吉的天下建立在信長和兒子信忠同時死亡的幸運上,沒有信長的鋪路,秀吉不可能(也絕無機會)取得天下。家康雖有壽民延長外掛,在穩定的織田體制下也將只是個擁有3-5國的盟友罷了。他們的器量和信長還是差太多了。
2 兵農分離的兵制
在信長前後上洛、或是有意願上洛的大名不少,但可以確定的說,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取得如信長一樣的成功。企圖恢復以足利將軍為中心的舊秩序而兩度上洛的上杉謙信,甚至是造成他所仰慕的將軍義輝被三好三人眾殺害的導火線。
1559年4月,謙信帶了5000人第二次上洛,聲勢浩大。但雖然將軍義輝極力請求他留下,他還是在一個月之後率兵回到了越後。三好三人眾對義輝起殺機,就是看了謙信的聲勢,擔心他日後和將軍聯合反抗自己,所以下手殺將軍,另外找個聽話的傀儡代替。謙信面對將軍的懇求和三好家明顯的敵意,為什麼還是要打道回老家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得不回去。當時的士兵八成以上都是農民,在農忙期不讓士兵回家種田,影響的就是一年的收入。而不管這個國家怎麽富裕,一年沒有收成馬上就會面臨滅亡的危機(所以戰國時代的戰爭大多發生在農閒期)。
所以說,只要還保持著兵農不分的兵制,任何大名就算攻佔了京都成功上洛,也只會是曇花一現,無法取得如信長一樣的成功。
信長的突破,在於他首先採用了兵農分離的兵制。他吸收了農村裡次男三男作為職業軍人(日本採長子繼承製,家產全部給長子繼承。次男三男如果不能自己出去開拓土地找到田去種,或是靠自己的本領自立,就只能呆在家裡哀求兄長賞口飯吃,很沒有地位),作為織田軍的中核。另外,他讓家臣們集中住到自己的居城下(就是「城下町」的起源),有事可以立即動員(之前家臣們都是居住在自己的領土上,管理自己的土地。信長要求家臣們遷到自己的城下後,派遣官僚(代官)到各地代各家臣管理土地)。
不過信長的這個做法,多少還是佔了地利的便宜。尾張有連接近畿到東海方面的港口,本來就是商業繁盛之地。商業的繁榮加上下面提到信長獎勵商業的政策,帶給織田家很大的金錢收入,得以支撐信長的兵農分離制。
兵農分離讓信長能在任何時點發動戰爭,能打長達一兩年的持久包圍戰,也能把軍隊常駐在一地(比如說京都)。這些優點實在太大,所以自然之後的秀吉繼續維持,到了德川時代各大名都採用了這種方式,形成了江戶時代的武士階級。
3. 破除宗教勢力的既得權益,完成政教分離
日本宗教勢力(也就是各地的寺廟、神社)在信長之前一直是日本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勢力。他們擁有龐大的田地,在各地設關所收通行費,並壟斷了油、布、日曆等各種生活必須品的買賣。而藉由這些利益,他們組織了龐大的私人武力(也就是所謂的僧兵),一些大寺院的武力甚至可以和大名抗衡。
這種種類似現代黑社會一樣的壟斷,對於中世紀日本的經濟發展造成的極大的壓迫。我看過一篇文章算過,在戰國時代幕府無力施政的時期,各方勢力在各處私設的關所,造成物品的運送成本竟然二十倍於製造成本!而宗教勢力擁有的武力,從平安時代開始就一直是執政者的煩惱,讓執政者無法插手管理/削弱宗教勢力的既得權益。
另外,各個宗派之間也常常發生血腥抗爭。天台宗、法華宗和淨土宗由於教義上的不同,常常發生血洗對方寺廟的事件,互相爭鬥的程度不亞於中世紀歐洲新教和舊天主教之間的抗爭。看現在的日本可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如果這個情形一直維持到現代,日本可能也是像回教或基督教一樣,各宗派互相仇視的狀況。
信長的突破,在於他統一美濃之後,就採取了廢除關所、開放商業交易(樂市樂座)的措施,強硬的打破宗教勢力的權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這些措施在他擴大領土的同時也被一併實施。當然,這就造成宗教勢力的反彈,最主要的就是京都附近的比叡山延曆寺。比叡山公然支持朝倉家和淺井家和信長對抗,在多次警告無效之後,信長甘犯「踏入聖地」的大不敬,殺光了山上的和尚和僧兵,一把火燒了這個建寺800年,被認為是守護京都鬼門的神聖寺廟。
之後信長展開長達十年的和本願寺的爭鬥,最後終於讓這個富可敵國(事實上本願寺真的控制了加賀一國),武力為大大名等級的宗教勢力低頭開城,全日本的宗教勢力之後再也沒有人敢和大名的統治對抗。秀吉、家康承接了信長的路線,江戶幕府更成立了專門統治宗教勢力的組織,徹底把宗教勢力去武裝化,逐出了世俗權益。
......沒想到寫了這麼長。終於到最後的結論了。
上面提到的是信長的獨創性,希望解釋的是秀吉、家康基本上都是踏襲信長開創的路子。至於信長真正的構想是什麼,最近完成的安土城復原計劃給了一個想法。
秀吉、家康統治天下時,最頭痛的就是「名分」。特別是秀吉,出身貧賤,大家都在心裡瞧不起他。秀吉的方案是捨棄鎌倉幕府以來的武家體制,以回到平安時代公家體制的方式,拉出天皇提高自己的身份,以關白(可說是代理天皇)的地位建立自己的名分。家康的選擇不多,也沒有太多時間(壽命)給他製造其他的選項,就以幕府的形式擺脫豐臣家家臣的地位,建立自己統治的名分。但信長似乎不同。
如前所述,信長沒有打算再興足利幕府,而他在死前4年也推掉了朝廷(天皇)給的所有官位,一直處於無官狀態。這在以官位彰顯地位的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事。而以安土城的內部構造,信長給自己建神社等事來看,信長很有可能是想建構一個超越天皇、超越所有宗教的政權。
具體怎麼做,現在誰也給不出答案。如果信長能多活十年,現在的日本可能就沒有了天皇。而織田政權會走向什麽樣的結果,也很難說。可以確定的是信長最終將會統一日本(本能寺之變的時候天下已經無人可敵織田家的武力了)。雖然信長的性格似乎比較傾向和外國交往,但他的後人在面對歐洲傳教士的文化入侵(以及背後的隱藏的武力入侵)的時候,很可能也會和德川家光一樣選擇鎖國。而江戶幕府能延續250年,也是因為那真的是一個非常能穩定國內局勢的體制,或許織田政權走到最後也會發展出和江戶幕府類似的結果……。唔,也許許久之後,會有這樣一段話……
本家軍團長統共有五位
孤不得不罷免四位
六大家老不得不罷免三位
看看這七個人吧
哪個不是兩鬢斑白?
哪個不是武家棟樑?
哪個不是織田家的兒女親家?
他們爛了
孤的心要碎了,
武士們把天下交到本家的手裡
卻搞成了這個樣子
孤是痛心疾首!
孤有罪於日本!
愧對武家!
愧對天皇!
孤恨不得自請切腹
還有你們
雖然個個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
可你們就那麼乾淨嗎?
孤知道你們有的人比這七個人更腐敗
孤勸你們一句
都把自己的心肺腸子翻出來 曬一曬 洗一洗
孤剛元服的時候以為織田家最大的敵人是分家
統一了尾張
以為最大的敵人是今川
孤 討取了義元
武田又成了本家的心頭之患
孤 踏平了甲信
西國的毛利又成了吾織田家的心頭之患
孤現在是越來越清楚了
本家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面
而是在本家
就是在這安土城
就在孤的一門眾和譜代家臣當中
咱們這兒爛一點
天下就爛一片
你們要是全爛了
日本各地就會一揆
讓咱們死無葬身之地呀
想想吧
劍豪將軍義輝公死在二條城才幾年呢?
忘啦?!
那堆爛刀破劍還埋在琵琶湖邊,
天天跟地底下晃著你們吶!
孤 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了
總想著和大夥說些什麼
可是話總得有個頭哇
想來想去 只有『「義勇仁禮」這四個字
說說容易呀
身體力行又何其難
這四個字孤是從心裡刨出來的 從血海里挖出來的
記著從今日起這座安土城改為義勇仁禮城
啊 好好看看 你們都抬起頭來 好好看看
想想自己
給孤看半個時辰……
——摘自《織田大將軍在處斷貪腐惡黨頭子羽柴秀吉會議上的講話》
下面的回答主要是補充。
一、為什麼會發生本能寺之變?
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信長的好運走到了頭。縱觀信長一生,真的是得到了老天不少的眷顧,而就在一統天下的前夕枉死。除了性格原因,我只能說,一切都是命。下面具體說明信長的好運氣。
1.桶狹間合戰
當時的戰國英豪今川義元在家臣太原雪齋的幫助下在善德寺與武田信玄和北條氏康達成盟約,解決了後顧之憂,準備上洛覲見將軍和天皇,從而獲得天下。但是今川義元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居然將自己的本陣列在一個狹長的甬道,並且是「一」字排列,既不利於防守,也不利於進攻。行軍途中優哉游哉,完全不像是行軍打仗的樣子。這位號稱「東海第一弓」的強人估計太自信了,完全不把信長放在眼裡。信長原本糾集部隊是增援前線,為了搶時間抄了個近路,一看今川義元的列陣,大呼天助我也,不滅了他更待何時?立馬下達了突擊的命令。這個時候老天也幫忙了,狂風暴雨的向今川義元的本隊鋪天蓋地的襲來,結果今川義元被殺,信長一戰名揚天下。
2.姊川合戰
信長進攻越前橫山城,淺井、朝倉聯軍迎戰。其實聯軍的策略是極其高明的,由淺井軍突襲信長本陣,而朝倉軍集中優勢兵力對信長軍最具有戰鬥力的德川軍(這就是打仗一根筋,勇往直前,日後助家康取得天下的三河武士)發起猛烈攻勢。一旦德川軍潰散,信長本軍的側翼暴漏,兩方合圍,信長必敗無疑。但是而後的進展不順,首先淺井軍並沒有發動強攻,因為他們的任務就是拖住織田軍,給朝倉軍滅掉德川軍給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淺井是不希望花太大的代價啃掉織田軍這塊大石頭的。而另一方面,朝倉軍顯然辦事不利,在兵力具有極大優勢的情況下居然久戰不下,三河武士的勇猛天下皆聞,卻不知當真強到這個程度。正所謂「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正因為三河軍的勇猛作戰,織田軍慢慢掌控了全局,信長也看清的局勢,在本身兵力不足的情況,分兵協助德川軍擊退朝倉軍,朝倉軍潰敗,淺井軍也迅速撤離戰場。此戰,朝倉一蹶不振,而作為唇亡齒寒的淺井,不久均被信長一一收拾掉。
3.三方原會戰
武田信玄一身智略勇武,戰國第一名將,奈何老天給他送了一個天大的禮物——上杉謙信。此人號稱「越後之龍」,兵法武略均不輸與信玄,當真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信玄的一生基本就信濃浚河一帶與上杉謙信這個好對手對戰,而無暇顧及「天下布武」的後輩——織田信長。五次川中島合戰,慘烈至極,信玄以微弱的優勢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一統北信濃,開始著手上洛攻略。信玄進攻三河、遠江,德川自知不敵,想信長求助,奈何信長正進行中國攻略,兵力無暇顧及,只派出三千兵力。這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德川衡量自己實力,認為野戰完全不是信玄威震天下「風林火山」騎兵的對手,於是決定固守濱淞城。信玄玩了一次「圍魏救趙」,直接繞過濱淞直接進攻家康的大本營三河國。家康匆匆領兵回援,行至三方原,愕然發展信玄整軍列陣,一戰而下,德川潰不成軍。信長估計心裡也在煩悶想著如何對付著一生用兵如神的對頭。老天又幫了信長一個大忙,信玄病死,信長逃過一劫。
4.長篠合戰
信玄死,武田勝賴繼承家督。其沒有老父一樣的勇武和智略,卻有著一樣的雄心和膽魄。為威懾老臣,提高自身家督的威望,不聽老夫臨死暫不動兵戈的遺命,貿然出戰圍攻長篠城。德川自知不敵,求救信長。雙方對陣設樂原。信長防守,武田進攻。防守方的信長不但布置了大量阻止馬隊奔襲的欄杆,而且準備了長槍火炮並執行了聞名天下的「三段擊」,同時發動了大量的後備隊切斷了武田軍的後路,意圖決一死戰。沒了信玄的武田軍依然勇猛,但只是猛夫,一昧的蠻打,毫無章法可言。武田軍首先發起攻擊,第一撥攻擊不湊效,進攻受滯,勝賴自詡武田軍軍力天下第一,發動第二波攻擊,在織田的三段擊面前敗下陣來。這個時候,如果勝賴作為名將,應該考慮把握住戰爭的節奏和尋隙戰爭的露縫,及時改變策略,從而出奇制勝。但是勝賴畢竟不是信玄,腦子一根筋,又連續發功了三次這般自殺式的進攻,甚至將武田軍精銳中的精銳赤備軍派遣至到戰爭的最前線,結果可想而知。武田軍完敗,名揚天下的武田猛將死傷殆盡,從此武田家一蹶不振,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而德川家康是此戰最大的受益者,武田勢力萎縮,而德川極力擴張,為將來一舉奪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5.手取川之戰
織田為應付越前加賀的一向一揆,一方面加大對越前一向勢力的鎮壓,另一方面也加強北方的防備和進攻。上杉謙信是虔誠的佛教徒,為配合一向宗勢力滅了信長這「第六天魔王」的惡勢力,發兵攻襲七尾城並瞬間拿下。織田軍完全沒有預料到上杉軍的神速,在接到七尾城陷落的消息和聽聞上杉謙信的來襲,匆忙撤退,儘管此時織田軍中都是一干能征慣戰的猛將,但誰也不敢去碰謙信的霉頭。織田軍迴轉,上杉軍尾隨其後而且進軍更加迅速,終於趕上織田軍,兩方混戰,織田完敗。加上手取川漲水,織田死傷無數。謙信收兵春日山城,決定來日初春與織田決一雌雄。結果在即將出陣的三月,謙信昏厥並失去知覺,四天後而亡。老天又幫了信長一個大忙,早早為其又去了一個強敵。
總結信長的好運:
1,今川義元上洛,前一年太原雪齋病死,今川義元戰略失誤,老天突降暴雨。信長一戰名動天下。
2,尾張和美濃爭奪白日化,對手齋藤義龍病死。
3,將軍足利義昭投朝倉義景,號召其勤王,奈何義景不懂謀略,足利義昭奔投信長。信長大喜,這是請都請不來的寶貝。此後「挾將軍號令諸侯」,信長的勢力急速擴張。
4,武田信玄與上杉謙龍虎爭,給了信長爭奪天下的時機。
5,三方原會戰,織田大敗,不久武田信玄病死。
6,姊川合戰,三河武士勇猛作戰在聯軍戰略失誤的危急情況下為織田爭取了時間,大獲全勝。
7,長篠合戰,勝賴發動自殺式進攻,且不合時宜的分兵,並在進攻不湊效的狀況下死磕。就算死磕,如果第五波攻擊還是發動對第四波的進攻點發功攻擊的話,織田就敗了。
8,手取川一戰,織田敗,第二年上杉謙信突然死亡。
真的太偶然了。信長真是「戰國的風雲兒」,天之驕子。就算明智光秀髮動本能寺之變,還是得不了天下,算不算「遭了天譴?」
二、信長不死,秀吉和德川怎麼辦?
信長、秀吉、德川,此三人都是當時天下的梟雄,論智略,秀吉第一,日本歷史上好多關於秀吉高超戰爭指揮藝術的描寫;論權謀,德川第一,德川的老辣、機謀在秀吉死後奪取天下的一系列事件安排中發揮到了極致,關原之戰時不費吹灰之力擊敗石田三成;論個人魅力和氣魄,那還要數信長,且信長的極多的想法和策略都數新創,效果極佳。三人各有所長,最終德川得了天下,唯一就強在德川的長壽,而且德川得到了信長和秀吉的政治資本和遺產。如果信長不早死,沒秀吉什麼事兒。秀吉不早死,沒德川什麼事兒。所以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三、什麼是武家天下?
平清盛擊敗源氏開始武家天下,就在其大肆剷除異己想取代天皇皇位的同時,天下大亂,其早亡再加上沒有強有力的接班人,導致平家被源家殺的大敗。勝利的源氏首領源賴朝吸取了平家失敗的教訓,自認征夷大將軍,表示沒有取代天皇的野心,收服了重臣的心,同時也掌握了天下的武力,獲得了最高權柄。此時的天皇,不過傀儡而已,做不做何妨?所以源氏一統天下,坐穩了江山。可以說,平清盛開創了武家天下的先例,而源賴朝訂立了武家天下的例治,從而武士的首領——將軍掌握日本最高權力。
四、織田政權在信長的領導下會不會長治久安?是循例開幕府還是開創新的體制?
當時的天下一統,是必然的趨勢了。只要信長活的夠久,確立了新的權力體制,天下就不會動亂。如若信長不死,應該會顛覆天皇神權這一日本有史以來的傳統,因為他不想做管領、副將軍,甚至是將軍,連右大臣都不感興趣,看到天皇皇子也是鳥都不鳥,自己想幹啥幹啥。如果他想,早就是征夷大將軍了。之所以不接受官位,可能信長是想自己建立一套全然不同的政治框架,從而開創日本的全新時代吧。
雖然我是信長公的鐵粉,依舊得說信長公不太可能會統一天下。
本能寺事件看似偶然,其實這種戲碼中國曆朝歷代都在上演,狡兔死走狗烹,劉邦、武則天、朱元璋手上都沾滿故人的血,只不過這次「走狗」逆襲,人主喪命。
本能寺之前的局勢,織田家臣半天下,像秀吉這樣曾經一文不名的浪人,已經是勢力比肩謙信、信玄的大領主了,那麼在秀吉心裡,是幫主公統一日本重要,還是自己坐地封王重要?反過來,對信長公而言,家臣的勢力取代了舊的諸侯,靠名義上的君臣關係,能在將來維繫織田家的天下嗎?
所以當光秀被貶斥的消息傳到坐鎮四方的織田家臣手裡的時候,他們的背脊大概都瞬間變涼,旁人可以覺得光秀被貶斥的緣由太過荒謬,但他們自己知道,這是削藩的開始。
事實上信長公選的時機已經夠好了,織田家臣握有大片的領地,但都立足未穩,外有強敵,領地上舊有諸侯的勢力還沒有被徹底整肅,信長公挨個敲打過去,他們是難以反抗的,最後會形成弱勢版的五大老格局,家臣在四周互相牽制拱衛中央。
問題在於,信長公太過於強大,行事又一向激進,削藩本以懷柔羈糜為上,到了信長公手裡變成純粹的打壓。對比下三家分晉和秦末諸侯王的向背,就知道信長公的結局。不是韓趙魏是鐵板一塊,而是韓、魏知道如果幫著智氏滅趙,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同樣諸侯王們倒向劉邦,是因為至少最初劉邦遠不如項羽強大,劉邦勝項羽,自己還有生存的空間。先來看個數據,織田信長四十七卒,武田信玄52卒,上杉謙信48歲卒,三好長慶42歲卒,豐臣秀吉61歲卒,德川家康73歲卒。
第一點,年齡
在戰國時期普遍歲數30,40的時代。可以看出雖然英雄豪傑輩出,龍虎啊,島津四兄弟啊,三好啊等等。但是可以發現各家老大的壽命很大程度影響了各家的走勢。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是封建領主制而非當時明國的中央集權制。封建領主制就好像股份制公司,大領主也是董事長,小領主就是董事。如果大老闆能帶著董事們吃肉,比如織田,武田。那小弟們必然屁顛屁顛跟著混。大老闆不給力,比如齋藤龍興,不是先有員工走了(竹中半兵衛)。就是有某股東自己開公司(松永久秀)。要麼股東限制老闆權利(六角家),最慘的就是老闆被董事會聯合炒了(宇喜多直家幹掉浦上,下克上啊!!!)因為制度的不穩定性,好老闆當然能一直帶著小弟們好好混下去,但如果老闆掛了,換板二代了,絕大多數至少要亂段時間(淺井家的高富帥不算)。那麼問題來了,就算沒本能寺,像活五十的已經是壽命中上的(算十五歲完服,奮鬥三十五年的高能精英,如虎,北條老獅子,大內義興也就是十國左右的資產,這還是戰國前期,到中後期真田家這種再努力也沒多少上升空間了)。
當初年少聽過一句逼格很高的話(如果活到三十歲就當奪取天下,這句話說的老烏龜的爺爺 松平清康)。而這位大哥掛了以後松平家亂了幾十年才慢慢復甦過來。在戰國的大背景下,猴子和烏龜活的歲數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政局的穩定性(61,73)。那麼也就是說信長如果能活到60歲,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了家族的傳承。
第二點,版圖勢力
本能寺時候,織田家大概有二十四國左右,佔據本州道中部約800萬石(看圖為什麼有種被德川暴?的感覺。在1900萬石左右的日本已經是無人能擋了(第一,第二次反圍剿都破了,這時候當然是沒問題的)從勢上基本上是OK的
第三,繼承人
說實話,我也對信忠衙內不太了解,但從我所知的來說,中等能力還是有的,算得上守成之君吧。
第四,內部勢力
織田四大天王眾所皆知,猴子,權六兩貨在本能寺之變都有個一百來萬石,明智,瀧川要少點。這是我比較吐槽的問題,佔有一個家族或國家十分之一以上的實力就有顛覆這個國家或家族的可能(想想安祿山三個節度使地盤就差點顛覆唐朝)雖然在日本也有寄騎制度,但這種軍團長類似於中國州牧或節度使的軍政一把手著實令人害怕。想想前田他們府中三人眾三十萬石怎麼監督柴田百萬石呢,所以信長要想天下太平必須削藩。想想猴子時直領沒比烏龜多太多,就出問題了。而烏龜時最大的外藩伊達也就67萬石(後來自己挖到百萬石的,這麼牛,他是用哪家的挖掘機啊????)
綜上,在不考慮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如果滿足直領占家中四分之一以上,織田家占日本三分之一以上,信忠大少之類接班人能有個中等水平應該就可以了(本人第一次發文,而且用手機打出來的,大家多指教好了,畢竟這只是我個人一點想法)
上面對信長的回顧很完整,就提出的幾個問題隨便扯淡幾句
1.信長的天下布武能走到哪一步
天下布武應該是可以走到全日本一統的,但這種一統應該是名義上的一統。
統一的時間表由信長和地方豪族之間的妥協度決定,類似當初老蔣統一全國,我不認為信長有集天下之權於一身的野望,也不認為信長有這種能力。
2.羽柴秀吉是否甘願在他麾下當一名普通國主
秀吉一直以來都是個聰明的傢伙,就算不甘願,在信長沒死的情況下也只能安心做一個普通國主。
即使信長死了,在政權平穩過渡的情況下,秀吉的出身決定了他對內不可能承擔的住壓力成為信長集團的領導者,對外尚未歸心的地方豪族也不會選擇沒有高貴血統的人來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3.德川家康還願意無盡的等待嗎?
同秀吉一樣,德川家康也是個聰明的傢伙,沒有機會德川才不會傻乎乎的跳出來,秀吉和德川的成功都表明了只有在群龍無首,舊秩序被破壞,新平衡尚未建立的時候,兩個聰明人才能找到機會。
4.日本是因此走向長治久安還是產生新一輪的混亂?
信長不死的話,個人認為日本會經歷短暫的統一,然後開始新一輪的混亂。
信長是一個舊秩序的破壞者,強大的武力可以暫時壓制不同的聲音,但是矛盾終歸會爆發。
戰國時代下克上,商人、僧侶等階級也開始走上時代的舞台,信長對這兩個階級的態度來源於對自己統治的需要,但信長作為利益既得者不太可能背叛自己的階級屬性。宗教的勢力在後期已經和地方豪族結合在一起,在不能集權的情況下單獨談解決宗教的世俗勢力是不現實的。
信長是個很偏執的人,對矛盾始終採取強硬的壓制態度。這種例子內可以看到楊廣、老毛,外可以看到克倫威爾,新一輪的混亂是少不了的。但這種混亂是會是舊勢力和新勢力平衡的一個過程,短暫混亂過後仍然是大一統。
------------------------------------------------------------------
秀吉為什麼會不顧一切的發動文祿之役,個人認為戰國日本無論人口還是資源壓力需要找到宣洩途徑,要不對內要不對外,死了一部分才有空間給活著的。另一方面秀吉可能也有藉助國戰來集權天下,削弱地方豪族勢力的打算。
同時挑戰太多傳統規則的人很難取得天下,即使織田家的募兵制度有很大先進性也不足以對抗全日本的反抗勢力。日本人總愛拿信長與曹操比較,但是曹操一生未敢廢漢,丞相以曹家的實力維持著漢家的名分,可以說是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而且歷次出戰都師出有名。信長公廢幕府、辭去公卿甚至挑戰天皇地位明顯就不划算了,平白無故多了很多敵人不說,還會動搖自己陣營的人心,即使光秀不行動,早晚會有其他家臣動手
竊以為考慮猴子會否叛亂就對我們的問題,即信長能否得到或守住天下實在無甚大意義
一則望諸位仔細考量,若未曾有過本能寺之變,猴子可有取天下之意?或者說,他確實有這個心思,可是,他可有將這個心思擺出來與信長一較高下的資本和勇氣?在招賢納才上,猴子的個人魅力和能力或許真比信長高那麼一點(但可能還須考慮信長某些如火燒比叡山之類惡名的負面作用比較大)。而說到智謀機略,我絲毫不認為猴子有勝過信長的可能。況且以猴子後日統一日本的模式來看,他走的也就是信長的路線,只不過較為溫和,少了信長那種天下布武的幾乎令人覺得無法理喻的霸氣,而是將信長的外交手腕發展得更加淋漓盡致。再來考慮另一種可能,若是信長從本能寺之變中存活下來,猴子可有勇氣?想來是更加沒有了。
二則是光秀反叛的原因。版本很多,此處暫且取信光秀接受不了信長打破一切甚至燒毀佛寺等超乎大眾想像的「大惡行為」因而反叛。那麼反觀猴子,與光秀相同的是,秀吉肯定也是有這種想法的,畢竟那個時代有信長這種氣量的人,一二人;與光秀不同的是,無論從待遇,到發展前景,到信長做法與自己人格及一貫信仰的抵觸程度,秀吉所處的境地都是遠遠優於光秀的。
三則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我們將整個歷史理想化地延展開,既然信長確實是一個要打破舊時代,建設新時代的人,猴子的想法會不會是在信長死後光明正大地取而代之?顯然無論他們怎麼打破傳統打破常規,這一群人也仍然是注重門第和傳續的,那麼猴子如果真的是這樣在等信長死,那他就必然要以合適的方法正名,並把信長的後繼者們(至少那些合法的、已被信長提及過的後繼者們)除掉。
本能寺後,信忠已死,信孝在投降信雄後自殺(秀吉從中挑撥,而無直接關係),信雄無法忍受秀吉而拉上家康與秀吉作戰,卻在小牧長久手私下接受秀吉和談條件,條件中有割地、送質,儘管和談是由秀吉主動發出,但任誰都看得出信雄簽的是敗戰臣服之約,這下好了,所有秀吉擔心的信長有能力繼承的子嗣都用合法的方式解決了,秀吉可以說是沒有犯一個錯誤地完成了為自己正名的過程。那麼,如果他沒有這樣的機會呢?可以想見,若是以叛亂者的身份,是無法以正當的方式解決這幾人的,也就無法讓世人對他成為「天下人」心服口服,那麼以猴子的圓滑,會去主動反叛嗎?
說的不好,還望指正。
這個問題我還真曾經yy過,我相信統一日本會發生,但長治久安實在難說(清洲會議就可以看到了織田後繼無人,重臣權勢過人)。
首先,信長的人格魅力與統治藝術毋庸置疑。作為信長麾下的重要家臣們,無論是收復重臣首位「鬼柴田」柴田勝家(曾擁立信長弟弟叛亂),還是破格提攜出身農戶之後的豐臣羽柴秀吉(原名木下日吉),都是常人看來很不可思議的事情,雖然人才應該不問出身,但是在日本歷史上的制度繼承基本不可能(@唐先智 先生答案已詳細說明)。所謂的尾張大傻瓜,麾下的重臣們忠心耿耿,至今從足利投奔而來厚祿加身的明智光秀為何叛變發動本能寺之變至今依然是正史的歷史謎團(野史傳聞很多)。
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當時的戰局,由於強敵們紛紛病死戰死,織田已經突破了兩次包圍圈,穩穩佔據了日本中部,向西秀吉在播磨對毛利進行中國攻略(特指日本本州西部),向北柴田磨刀霍霍向上衫家,向東盟友德川家已經擴展收復衫田的城池;對內有一大批內政能臣實施治國良策,織田家已經無以匹敵了,收復統一大日本指日可待,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結尾想起建立安土城那天,信長帶領猴子(豐臣秀吉)遊覽參觀時,猴子感慨城池雕欄畫柱,金碧輝煌,城池下繁華樂市,不知道猴子後來建立參觀大阪這座「戰國無雙的城」感想何如?
緊扣話題。首先說信長的身體,在本能寺還能拿槍捅人,不死的話,應該可以再多活10年,統一日本再多5年就可以了。至於能不能建立起長治久安的幕府(或者其他政權),這就不好說了,我的意見是不行。
這和他一系列開創性的舉措無關,也和其血腥殺戮無關。關鍵信長是極具魅力的領袖,後代不可能擁有他的特質,也就難以掌控權力。長治久安,子孫傳承的只能是制度型的權力。
更要命的是,他的手下大將柴田,秀吉,明智等都是些野心勃勃破格提拔起來的新貴,而多數忠誠度高但能力平庸的老家臣們都靠邊站了——這是織田崛起如狂飈突進的重要原因,也是巨大隱患。就拿叛變的明智光秀來說,當時幾乎是單騎來投,數載間就有和他死心塌地的數萬大軍,敢玩下克上了。
所以也就不能理解,織田家的實力在明智覆滅後也基本被那些「忠臣」們瓜分完了,比信長起家的時候還不如。不能說秀吉他們不厚道,他們的效忠,只是針對信長本人的。
不過,就是因為這個,後來織田作為一個名氣大實力小的名主一直傳承到今天,和一直很親密的德川家一起當了華族,也算殊途同歸吧。
1、信長會統一日本,但是時間也許會更長。如果信長不死,統一全日本也許是沒問題的,但是走的路肯定會比秀吉的方式更加血腥一些,而且,信長的自信和性格,對於臣下未必能夠做到限制。因此,統一之後,信長的後代也很難真的能夠震懾住那些元老。如果信長的年紀能足夠長,在信長四大佬,甚至在家康之後死亡的話,估計會有一段穩定的時間。也許信長足以用自己的創新的軍事天賦來席捲整個日本。但是信長是很可能四面開戰,縱觀信長的一生,多線作戰是常態。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以戰養戰,然後依靠界等幾個大型商業城市進行自主。而且信長的最大的問題是剛烈太過,對於真正的以柔克剛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在信長身上,要不臣服要不死亡,他缺乏秀吉和家康的那種圓滑和政治手腕。所以如果當信長過於強勢的想要進行改革,無視了天皇、公家、武士的利益,很可能丟失大義,所以,信長不死,我反而認為日本戰國的混亂時間會更長。
2、關於是否會有長治久安的幕府,個人覺得肯定不會有德川幕府那樣幾百年的情況。甚至,是否還是武家的幕府的形式都不確定。以信長的改革者的激情,很可能創造一種新的形式。甚至可能直接進入原始資本主義的態勢,現在的日本就不會是君主立憲了,甚至天皇是否存在都不確認。
織田要當將軍是分分鐘的事,天皇都打算封他了,織田卻推辭了將軍的名號。這也引起對織田的種種推測,認為他看不上將軍的頭銜,要當天皇。織田很明顯不是一個楠木式的忠君者,也不是遵守舊規矩的人,如果織田統一,很可能真去當天皇而不是開幕府。
作為非專業工科學生狗,我也想發表幾點意見:
首先,因為信長的兵農分離政策,受他支配的各個大名反覆被轉封,大名們幾乎每天都在惶恐中度日,擔心自己辛苦經營的領地被沒收,甚至被封到敵國的領地。光秀就是一個例子,不管最後怎麼得罪了信長,丹波國被沒收,還被分到了敵國的地盤,我覺得就是他舉起反旗的很大原因。山岡庄八的小說里有個觀點,雖然是虛構的,但我覺得有點道理,就是小說里提到秀吉圍攻備中高松城前給光秀寫信,說我將在山陰給你留下一塊地盤,這句話讓本來就失寵的光秀十分害怕,擔心自己被「流放」到荒涼的中國地區,所以決心謀反。
另外,佛教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十分崇高,而信長除了一直與本願寺勢力敵對,還做出了火燒聖地比叡山這種在佛教徒眼中大逆不道的事情,又被稱為「佛敵」,可以說,信長樹立了太過強大,且為數不少的敵人。相對於信長,其他兩位成功統一了日本的秀吉和家康,對待佛教的態度就截然不同。
還有,信長改革日本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作為相對溫和的改革(對比於革命),我感覺還是發生在相對穩定的社會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在戰國動蕩的年代,他的改革太過激,不僅難以獲得個大名的真心支持,光是他廢黜將軍,就已經讓很多人心冷了,其中,當然還有光秀。
最後,個人性格也是很大的障礙。脾氣暴躁,有點喜怒無常,而且缺少人情味(個人見解),既樹敵太多,也難以讓人真正信服。所以,我覺得,即使信長不死在光秀手中,也難以最終得天下。
感覺信長公能打天下,但是他手段太過殘暴,想起長島城屠一揆,火燒比睿山延曆寺,狩獵武田,我心中更擔心他治下的幕府可能和他先祖平家政權一樣,他一死,叛亂不止,轉瞬間政權土崩瓦解,而且二代沒有能夠壓制德川柴田明智羽柴這群大佬的人。(感覺他可能統一了就去打朝鮮)
唯一有可能取天皇而代之的人。
織田實際是一直存在於四周都是威脅,隨時可能倒台的境況中。本能寺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過了這關也難保下一關能過。織田在打敵對勢力的時候,不斷壯大的自身集團內部各部勢力也同時壯大,如果沒有本能寺,估計名義上成為日本霸主,各人視為馬首,但內部還是勢力大難以駕馭。日本戰國,與中國東周時期的春秋時期有點像。各個勢力盡吃其他勢力,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信長有生之年不覺得可以做到,而織田家後繼者能否延續下去,無從考究。豐臣秀吉與德村家康也是不可小視的人物,對織田都是大威脅。
有可能 但是他死了
之前有一則小故事,當然是杜撰的啦。
雨後樹上有一隻杜鵑,僧人問:「杜鵑不啼,怎樣可以讓他啼叫?」織田的回答是:「吾使之啼。」秀吉的回答:「吾誘之啼。」家康的回答:「等!」
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就像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一樣。跳過那一步都是不合理的,當然永遠滯留在那一步也是不完善的。
所以,無論是信長、秀吉還是家康,都是在特定歷史現實下尋求終結亂世之道。從武力威懾,到權術,最後到順應歷史潮流。每一步都是一個突破,在認知層面更為深入。
而對於歷史來說,英雄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有一些性格,也會被時代的潮流磨平或者毀滅。所以,本能寺之變就是基於這樣的現實下發生的。沒有光秀,也會有其他人。當然,我相信如果織田的認知隨著時間的增長能更快一步,並作出改變,那麼這樣一位英雄便不會被取代(當然,不排除一些偶然性,例如騎馬摔死)。
以上是我個人的見解,不一定全面。
信長不死,那根據歷史的不可抗力,過不了多久也會死掉吧
如果信長不死,日本歷史的走向……其實秀吉已經把這一切替信長走了一遍了。
「他尼克松不來,還有土克松、瓦克松。」
就如以上諸位所言,信長如果不死,他還面臨著領土、勢力、繼承人、強力手下等諸多問題。而這些恰恰就是秀吉後來所面臨的問題呀!
人可易,天下大勢不易。因為信長先死了,所以秀吉得以頂替了信長的位置;而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在那同一個時代中,面臨的形勢都是一樣的。如果信長沒死,他會面臨跟秀吉所面臨的差不多的情況,經歷跟秀吉所經歷的差不多的事情。如果信長死了,而秀吉也很快死了,那麼也會出現家康或者別的什麼人,按著他們既有的軌跡走出相似的路線。推薦閱讀:
※齋藤歸蝶和織田市在淺井氏亂後能否察覺出豐臣秀吉的內變?
※织田信长那么厉害为啥没算到明智光秀会在本能寺阴他?
※阿市在信長逼死她夫君和殺死她兒子之後對她哥哥是什麼態度,是否後悔當初給織田信長通風報信?
※安土桃山時代,天皇、將軍、大名、家臣之間是怎樣一種關係?
※織田信長想做天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