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人的孫悟空情結?


我接觸到的許多長輩並沒有孫悟空情結。我認識的一些妹子和小朋友,也沒有孫悟空情結。我在民國文人的著作里,也沒讀到什麼孫悟空情結。我個人覺得,認為中國人有孫悟空情結這個提法也許並不那麼準確。

相比孫悟空,關二爺和財神爺、土地爺、玉皇大帝似乎更有群眾基礎。
當然,文革時期猴子著實火了一把。可那首詩的初衷,從來不在猴子本身啊!

我很喜歡西遊記故事,很多人也喜歡。但造成「中國人似乎都喜歡」假象的,大概只是因為我們這些八十年代生人或許是楊潔版西遊記+周星馳版《大話西遊》+今何在版《悟空傳》催化的一代人吧,前者熏陶我們的童年,後者鞭策了我們的青春。前者勾起兒時的回憶,後者讓人無奈青春的酸澀。前者構架,後者顛覆;前者似乎是人生路數,後者像是痴人追夢。而這一切,合在一起,成了欲說還休的前半輩子。似乎再沒有哪個人物哪個符號可以有這般豐富而決然不同的解讀了。

於是,在許多人心裡,就有了一顆藏著靈猴的石頭,默默的養著它,只為在朝九晚五渾噩一天後的夢裡,那個小沙彌會丟了木魚脫了袈裟,一個筋斗翻出天外手持鐵棒大叫一聲俺老孫來也;只為當老闆喋喋不休老婆啰啰嗦嗦孩子嗚嗚哇哇貓狗哼哼唧唧煩悶欲死的時候,神出身外說一聲你這老和尚好生聒噪俺老孫去也。

然後醒過神來繼續低頭彎腰撅屁股幹活洗尿布賠笑臉裝孫子。
沒有那隻猴子帶來的片刻歡愉,這一生的苦難該多麼漫長?

事實上,我覺得近幾年對於西遊記的解讀(包括對三國和金庸),相比早些年的今何在、大象無形、吳閑雲等,並沒有明顯的進步。一些看似驚艷的段子,不過是多年前的舊人牙慧罷了。這也恰好說明了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人,看孫悟空是多麼的不同。我們當初的驚為天人,在七零後們看來不過是舊時閑話,而如今九零兩千們的興奮莫名,也一如彼日我們的喜見洞天。
人生總是以相同的節奏做不同的律動。

而那些職場類的解讀,不看也罷,只要想套,痴婆子燈草和尚都可以出職場版。

所以我覺得,對那隻猴子自己喜歡就好,管它什麼情結不情結。哪怕你不知道江流兒是出自《西遊記》原著而非熱播的某動畫電影的「創作」,依然不妨礙你喜歡它。

但也別非得把它拔高到中國人xxx的程度。
我覺得它可能只想做一隻無法無天無憂無慮無懼無悔的猴子,不為誰代言。


悟空情結類似於武俠情結。
吳思在解釋中國人為什麼偏愛武俠時說:「西方男人的幻想可以集中在巨大的財富上,但中國的財富很缺乏自衛能力,不那麼值得幻想。在一個缺乏安全和秩序的社會裡,對獲利能力的幻想,不如對加害能力的幻想那麼具有根本性,那麼肆無忌憚所向披靡。這就是說,對加害能力和自衛能力的熱切幻想,對公平和正義的熱切幻想,反映了我們社會的缺陷。中國的合法暴力控制者長期失職,因此公正問題格外嚴重。我們營養不良,我們的社會有病,所以我們特別饞這些東西,在幻想中大口吞食這些東西。」
悟空其實只是眾多武俠中的一員,是「懲惡揚善、明辨是非」的代名詞。


東方的教育與西方相比,更著重於規矩,你從小能聽到父母教你各種的禮儀,懂禮儀的孩子一般被譽為懂事。或許這些年大家注意到培養個性的重要,但禮儀、規矩、教化的痕迹還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了。
而孫悟空是什麼,丫壓根就是傳統文化中一個大反抗的代表人物。
開天闢地一神石,天孕我,地育我,從他出生開始,就無父無母,自小壓在我們身上的父母威權對他完全無效。
天地君親師,無父無母亦無師,學藝時菩提怎說的?「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經過了父母最初的長成,我們面對的就是師長,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每個孩子大概都被家長耳提面命過。但孫悟空不同,我學的是本領,一切人世間安身立命的大道理無人教我,我沒有老師,學成之後就沒有。
當然這兩段是重翻《西遊記》才有注意,小時候看的連環畫、動畫最著重的還是大鬧天宮這段。大鬧天宮很明顯是所有權威的集合,可以看作你經過童年青年踏入操蛋的職場後所受的憋屈。愚蠢的巨靈神,太子黨哪吒,隔壁的業務精英二郎神,還有那個可笑的誰誰誰?卷個簾也好意思叫大將?老子會七十二變,長生不死,生於天地精華,不比這些蠢物來得更猛?
不知道多少人夢想過把辭職信摔那個蠢老闆臉上,但江湖規矩不這樣,「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辭職還得客客氣氣,最後找財務結工資或許還得裝孫子。但孫猴子不是,你們不尊重我,我就打了,所有的不甘在天庭宣洩得淋漓盡致,管你什麼來頭俺老孫一棒下去全都撂倒。
心裡沒有任何規矩,盡情宣洩自己的不甘,覺得不公就敢撩袖子干架,是簡單粗暴,但我們就愛。
孫悟空的猴生經歷,匯聚了各種各樣對規矩反抗的形象,很容易就能成為我們心中「不甘」這個詞的符號。

而難得的是《西遊記》在我國基本上所有幼年兒童都能接觸的讀物,即使沒讀過,大概的故事都能口耳相傳。兒童時有什麼?有對英雄的幻想,七十二變金睛火眼金剛不壞萬妖之王齊天大聖;有對孤獨的害怕,無父無母無師瀟洒也孤獨,被壓了五百年簡直是孤獨的極致;有對愛的渴望,唐三藏嘮叨不理解如父母般的角色,師兄弟吵吵鬧鬧的西遊之旅。超級英雄都是幼稚的,兒童時我們看到了他們就是英雄,成年時看到的就是幼稚,慶幸在幼年時我就看到了這隻孤獨的猴子。

來得最好的一點,完美的故事我們無法再創作,慶幸《西遊記》並不是。在感受父母老師的威權的時候,我們就能聽著孫猴子的故事來宣洩。看他搗龍宮,入地府,上天庭,但原著里孫猴子最後居然屈服了。這個遺憾簡直是以後無數同人作品的重點照顧區域,你看看至今還被龍的天空捧在神壇的《悟空傳》,他就寫了所有人想過的這個設定,我不屈服,寧願死也不屈服,到最後我都不是天庭的斗戰勝佛,我就是花果山的天地石猴。我們所有的不甘仍然匯聚在孫猴子身上,從懵懂識字,到圓滑處世,不曾離開,這就是所謂的情結。

最後大聖鎮樓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的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悟空傳》


我們這代人,每個人心中都有過這麼一隻無所不能的猴子

這些年,我們很辛苦。這些年,我們也曾動搖。但,當血之審判出現在眼前,慫了你就完了。

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這一夜,無數野猴子掏出了耳朵里的傢伙,無數野心家滿血復活

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時代,最不可思議的發展,三觀最嚴峻的挑戰後

還有多少人能和我,能和猴子一起喊出

我不服!


怎樣看待美國人的超級英雄情節


我家在海邊 海邊有座山 名喚花果山 山上有隻猴兒 便是孫悟空
我是連雲港人 我的孫悟空情節就是這麼來的 很簡單 因為他是我老鄉

對於一部分中國人來說 孫悟空是兒時心目中所崇拜的無所不能的化身 是斬妖除魔的正義使者

隨著年齡增長 這種感情慢慢淡了 唯一不變的 就是孫悟空永遠都會是中華文化漫漫長卷中不可抹去的一個代名詞

我人在國外求學 每每遇到友人問我從哪裡來 他們一定是不會知道Lianyungang這麼個小地方 這時候我就會說 那裡是Monkey King的故鄉哦 這時就能看到一些友人的臉上閃過那種"ohhhh I see"的神態 只是友人所看不見的 卻是我心中那若隱若現的 閃著光芒的Monkey King

寫這麼多 應該是想家了


最近 這種情節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 因為他的出現


視頻封面五月天-[孫悟空]視頻


一開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孫悟空,心比天高,敢於抗爭,直到被生活的五行山壓的喘不過氣來,向命運妥協,自願戴上了緊箍咒,變成了悲催的大師兄。


一部大熱的電影居然還整出了一個「孫悟空情結」?
大家哪有什麼特殊的情結,只是這部影片突然讓大家得以樹立起民族自豪感,於是盡量把影片表達的內容往國家、民族上靠

孫悟空絕對是個英雄。但童年的孩子們哪裡看得出什麼叛逆和反抗?的確,這分明都在《西遊記》里寫著呢;但那些反抗的內容在現代的文藝創作中早已泛濫,上世紀我國引進的外國作品還是不少的,而在那些作品中,是更加簡單和直白的反抗。
大部分人十分崇敬孫悟空,是因為在童年印象中,他是一個強大的鬥士,這或許和很多現在的孩子更喜歡日漫/美漫中的角色是一致的。
其實要真說文化認同,個人認為還是在其氣質上。
我的西遊記啟蒙,是99年的動畫,當初先看取經、之後才在一次次重播中看到大鬧天空
孫悟空的形象,應該是義,不見得一定是正義,卻凜然、大氣。孩童時的我們之所以對孫悟空產生認同,不見得因為他大鬧天空、打它個人仰馬翻,而是因為這個角色無時不刻體現出的義氣。
單講99動畫版:救猴妹、三星洞前、滅混世魔王、龍宮借寶
這些大鬧天空前的戲份把猴哥塑造成了一個中國的俠客形象;這或許不是我們現在腦海中的正確,卻是我們傳統中恪守的大義

當今的文化認同,多來源於影像資料,原著的直接影響力無疑在減弱——比如我就沒有《紅樓夢》情結
而現今遭受的文化衝擊實在嚴重,有多少人在看《蝙蝠俠》時無意中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觀念?根本是不知不覺中就「上了賊船」

結論是,文化只有再演繹,最早的文本被一次次賦予新的意義,這種再創作賦予了作品新的內涵和積澱。


瘋過鬧過愛過戰過敗過悔過威風過得意過失落過,可他什麼時候怕過!!!


吃俺老孫一棒!


就我自己來說,不管別人怎麼解讀,我喜歡的還是西遊記原著裡面的那個孫悟空。
雖然他從一個變數成為一個定因,但我想,就算西遊記已經結束,他還是會成為一個變數。


題主所謂的這個情節源自於從童年時候就有的英雄情節,而崇拜英雄,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孫悟空無所不能,漫威英雄們每個只有一個技能,所以,孫悟空能同時打敗幾個漫威英雄呢?
孫悟空是屬猴的么?
《西遊記》裡頭是如何區分妖( 蠹妖)、精(白骨精)、怪(黃風怪)、魔(牛魔王)的?
六小齡童的後人還會演猴嗎?
和孫悟空在一起是什麼體驗?

TAG:歷史 | 西遊記書籍 | 中國人 | 孫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