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索尼 FE 100/2.8 GM 鏡頭中的 APD(變跡濾鏡)要做得這麼厚?

最近索尼發布了 FE 100mm GM 鏡頭,看了下結構圖發現 APD 濾鏡厚度有點超出想像,理論上這就是一塊漸透濾鏡,按感覺沒必要厚度這麼厚的,這得增加多少重量。

甚至粗糙一點想,把漸透的一層以鍍膜方式鍍在其中一塊鏡片上似乎也可以的……

找了個對照,富士的 APD 濾鏡就很薄:富士龍鏡頭 XF56mmF1.2 R APD


這個問題比較專業,一般不是真做光學設計的基本都是瞎猜,裡面自然包括我,哈哈哈。

門外漢表示知道多少說多少,共同探討的態度,請各位老師批評。

APD鏡組的實物如上,這是GM100所用的鏡組。


首先傳統上這個APD的技術,是在光圈附近,使用一片有一定厚度的中灰玻璃,把中央部分削出一定曲率的凹面,因為曲率的存在,中灰玻璃的厚度從中央到邊沿逐漸變厚,導致透光率從光軸中央到周邊逐漸減少,這樣彌散圓的邊沿就會因為周邊透光的減少而變暗。

通過調整中灰玻璃的折射率和凹面的曲率,就可以實現過渡比較漂亮的彌散圓,形成大家希望的焦外柔焦效果,同時不會影響焦內的像差修正。

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正常面鏡片透過率示意圖,APD鏡組透過率示意圖,APD鏡組的一般組成。

左邊兩圖中央縱軸為光軸,高度表示透光率,橫軸為像面,越延伸代表越遠離光軸。由此可見APD鏡組是如何影響整體透光率的。

請注意最右的APD鏡組,中灰玻璃中間被磨薄成平凹鏡片,同時膠合另外一片平凸玻璃。

在最早量產的使用APD鏡組的美能達135/2.8stf (下圖)中,這個鏡組的兩片(第5,第6片)使用的是折射率和色散係數完全相同的玻璃,膠合面外的兩個空氣面也是平的(完全沒有曲率)。

第5的那片平凹鏡片,就是中灰玻璃,從結構圖可見它的中央部分被削得多薄(應該不超過2mm)。 因此膠合一片同樣材料的平凸透鏡,可以幫助保持平凹透鏡的強度,進而可以更自由的設計出擁有更完美正態分布的曲率。

但綜合起來這個鏡組在光路裡面起到的,是類似濾鏡的效果,沒有多少屈折光線來修正像差的任務。

根據上面的描述,相信已經可以說明,為何這個APD鏡組需要一定的厚度。


在國產老蛙105/2stf (下圖)的設計上,我們也可以看到APD鏡組的運用

同樣是中灰玻璃的負透鏡,不同的是老蛙這個設計將APD鏡組前面再加一片玻璃,組成一個空氣鏡片,因此整個鏡組加入了折射光線的功能,加上其他鏡組的配合,最後出來的成像很有自己的特色。

雖然單純從中灰鏡片的曲率看,個人覺得老蛙在stf的追求上不如美能達工藤信吉先生的極致。但是,老蛙105實現了在優秀的反差,解析度,色散控制的同時,兼顧了散景的柔美,和大一檔的光圈(F2.0/T3.2)。因此比工藤先生的設計,我認為至少可以說是各有千秋,論兼顧平衡性,我認為老蛙要勝過工藤先生的設計。

回到索尼這次的GM100stf. 官方的結構圖上,可以看到索尼在沒有原理性的技術更新的情況下,為了在散景虛化方面實現對135stf的超越,使用了很多方法:

其一,相比已經有的兩個APD鏡組設計,GM100 將APD鏡組和光圈的位置,向前推了不少,這樣做的好處是獲得相對大的入射光瞳,儘可能的減少口徑蝕的產生。

其二,相對之前的兩個APD鏡組設計,GM100的APD鏡組明顯更薄。薄型化除了有減重的作用,可能有助降低APD鏡組對其他成像方面的影響(待考證具體是什麼影響後更新)。

其三,官方公布的結構圖看,GM100的APD只有一片鏡片,而不是之前美能達和老蛙設計的兩片膠合鏡組。其原因我就不得而知了,個人猜測可能性如下:

有一種可能是索尼已經開發了擁有一定厚度,且灰度變化在各位置都均一且可控地正態分布的新型材料。可能是玻璃,可能是光學塑料,暫時不得而知。

有一種可能是索尼使用了傳統的膠合玻璃雙平面鏡組,或者是玻璃塑料結合的複合鏡片組,但是不標示出來。關於這點,需要指出的是,在玻璃塑料膠合APD鏡組方面,索尼是有取得研究成果的。

有一種可能是索尼使用了一片平板玻璃,並在其中一面的表面,施加了正態分布的灰度處理。

有一種可能是還有其他的可能。LOL。。。真的不懂,畢竟只是門外漢。


至於為什麼光圈是T5.6, 其實之前的apd鏡組鏡頭,透光率大概都會差1.3檔, 如美能達135stf的 F2.8-T4.5, 老蛙105stf的 F2-T3.2。

GM100要做到F2.8-T5.6,我感覺是為了在比較薄的鏡片上做比較好的正態分布曲率,同時最大程度上消除口徑蝕對apd鏡組效果的影響,以保證其他像差修正和體積重量成本的均衡。

首先我對GM100stf的創新精神是非常讚賞的。索尼確實在繼承美能達的寶貴財富,這個鏡頭我認為運用得到效果會是唯一無二的。

但是,什麼T比較小在太陽下是好事的話,就不好拿出來講了,我老蛙105要F2-T6.3 也就是擰一片67mmND4的事,不用舉。晚上我T3.2硬撐ISO3200還有105mmF2的景深效果,你拿T5.6就要I挑戰SO10000了。

當然你可以掏出一個FE(騰龍)85/1.8,不過那又3K多了,果然還是架不住金主的索尼啊。

倒不如稱讚一下T5.6下完全看不到口徑蝕的stf效果,或者是af,oss,0.57m的近拍能力,這是實實在在GM100優勝的地方。

至於富士的APD,我就不討論了,這倒不是因為它用的是比較薄的APD濾鏡,那個感覺還不是最大問題,最主要是因為他的濾鏡位置太遠離光圈。參考我討論APD鏡組的第一句話,富士這個設計的效果應該是比較弱的,就不好比較了。


135STF的APD鏡片也很厚

大法/美能達的做法很像兩塊不同摻雜的鏡片膠合的,不僅起到徑向透光率高斯分布,而且兩片鏡片有可能折射率並不同,從而其實也是成像鏡片的一部分.

富士那個APD,看起來更像離子注入摻雜而成的

題主想的那種平面鏡上塗一層高斯分布的不透光漆的想法,無忌上有很多人嘗試過,最簡單的方法是買一塊UV鏡/保護鏡,用黑色油性筆自己畫,實際效果也還可以吧.

其實美能達膠片機有一個模擬APD的功能,可以實現類似的奶油散焦效果,原理是階段曝光一系列不同F值的照片,最終合成的照片效果很好.

類似的思路我也嘗試過,不過多次曝光始終是費事,只能拍拍靜物.
鏈接如下:
論堆棧方式如何實現奶油的STF - 攝影討論 - Chiphell - 分享與交流用戶體驗的最佳平台


其實不光增加了重量,做這麼厚消光也很厲害,f/2.8的鏡頭只有T5.6,以前135STF是有T4.5的,富士56 1.2APD是T1.7
至於目的,我感覺有以下幾個,一個是厚濾鏡漸變均勻度好控制,一個就是邊緣像差對平滑焦外的影響會更小,再一個是可能就是故意的,低T值實際上在大太陽底下是優秀屬性,這鏡頭用於夜拍的可能性也不高。
具體也都只是推測,還是得等官方解釋,或者開發者訪談。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般人拍照喜歡加濾鏡,或者說從科學角度來說,為什麼加過濾鏡會讓照片更好看?
我們弄出了最黑的物質Vantablack。那麼從光學的角度來看有沒有什麼是最白的東西?最黃最藍最綠呢?
兩束亮度一樣的光束疊加,最後光線強度是不變還是增強為兩倍?閃光燈施加作用的內在原理,是加法還是蓋過?
為什麼不同的顏色摻在一起是黑色,而七種顏色的光在一起卻能產生白色?

TAG:攝影器材 | 光學 | 鏡頭 | 索尼S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