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如何看芭蕾舞劇在中國的發展的?如何看芭蕾舞劇《金瓶梅》(《蓮》)遭禁?
最近很迷芭蕾舞劇,在網上搜索資料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中國一個芭蕾舞團改編《金瓶梅》的芭蕾舞劇,看了一些節選,感覺還不錯,但是搜索新聞時,就發現被停演了。大家是如何看芭蕾舞劇在中國的發展?如何看《蓮》的禁演?大家怎麼鑒賞芭蕾舞劇?中國文化與芭蕾舞的結合點在哪裡?中國當代芭蕾藝術發展在何處?感覺《蓮》前期宣傳把原著的「性」主題放大很多,掩蓋了自己對人性的探討,直接導致了封禁,大家怎麼看?在創作者的描述中,我認為劇作的創作初衷不僅對原著的還原,更像藉此作品骨架完成女性視角的社會反思。大家怎麼看?都來說說吧!新聞如下:芭蕾舞劇《金瓶梅》「撞牆」記
第一個問題關同學已經回答了,首先想說一下關於舞劇本身我自己的看法。
由《金瓶梅》改成《蓮》以為是一種正確做法,《金瓶梅》視角太大,絕不僅僅是性和女人生存的問題,它的偉大之處首先在於對日常生活細緻的描寫,沒看過的可以想想《紅樓夢》,這是相當於一本明代中期的民俗寶典,歷史價值非常高。
其次它對人性的表現描繪非常精準,吳月娘與潘金蓮的鬥爭,李瓶兒重病及死後周圍人的態度,龐春梅哭潘金蓮時說的那番話等種種的直面書寫,讓觀者覺得古人今人你我他都涵蓋在這裡面,永遠不過時。
同時在寫作中將人性用不帶明顯主觀意向的文字去表述,不動聲色不做報表的安排著故事的走向,然後放在面上讓人探討,這是十分高明的做法。事情就是這樣寫了,怎麼評價隨您。
曾在學校時選過一門關於古典文學的選修課,對於《金瓶梅》老師是這麼說的:之所以禁它,不在於裡面的文字尺度多麼大,而在於他寫的是一個病態的社會,同時把把人性寫的太過真實,這種真實的寫作被稱作「寫丑」,而這種丑無疑會被居心不良的人拿來利用。所謂「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也正是如此。
後半句先不談,個人很認同前半句。因此如果要把《金瓶梅》搬上舞台,所要提煉的內容不是對性的態度,也不是僅僅看作為潘金蓮,女人如何去活,它的創作視角一定要擴大,要從書中提煉出對人性的那種入木三分的刻畫同時加入編導自己的想法。而題目的改編更貼合舞蹈的內容,以潘金蓮為主線,以「性」作為一個看點,用這個角色的經歷去討論當代女性的種種問題,要說用角色去體現對社會的反思,還是覺得表達的既不夠表現也不到位。
這種改編其他作品的舞劇,視角改變、敘述過程改變,甚至內涵改變(有不同於常人或作者的獨特的理解)都是可以的,改得好了甚至是對作品的升華,如果單「照著葫蘆畫瓢」,不免落了下乘。
在此吐槽一句,看幕後採訪,主演的小姐姐把潘金蓮定義為綠茶婊,她是真不懂這齣戲,既沒有理解潘金蓮是個怎樣的人,也沒有理解她家編導是要她演一個怎樣的人。同時想吐槽,這種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琢磨不清的情況也不止這裡有。
中國文化如何融入到舞蹈中一直是一個大的問題,無論是現如今走向不明的古典舞,還是包含古典文化的當代芭蕾,在發展過程中都在面臨這個問題。首先芭蕾的要素不能丟,不僅不能丟還要用它作為主要語言,而不是為了表現一種文化元素去引進其他肢體語言來喧賓奪主。中國文化的融入方式不僅僅是要在舞劇中加入戲曲元素,服裝舞美的民族化,更重要的是從傳統思想文化中去提取有我們的印記的那部分東西。這一點蘇芭的《西施》做得很好,把太過形式化的元素隱去,刪繁化簡,留下需要的、與編導思想相契合的部分。有了框架,沒有填充或填充是他人給的,那就像普契尼在《圖蘭朵》中對《茉莉花》的改編,儘管原版是中國的,但在劇中跟歌曲本身,跟中國文化並沒有關係。
(失眠之人,忽挖到感興趣的話題,但鑒於問題久遠又頗密頗多,暫挑兩個作答,也僅為個人一點點小想法 ♀? )
如何看芭蕾舞劇在中國的發展?
隨著一個個芭蕾舞團的建立,例如:中央芭蕾舞團、上海芭蕾舞團、遼寧芭蕾舞團、廣州芭蕾舞團等,眾多芭蕾舞劇都不斷地誕生在了中國這片沃土之上。當今中國所做的芭蕾舞劇的趨勢已不再是一味再現西方的經典舞劇,而是開闢了一條貼近於中國特色的中國當代芭蕾舞劇,前不久在國家大劇院上映的由蘇州芭蕾舞團演繹的《西施》就是一大特例。
這是一部取材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故事的舞劇,用西方芭蕾語彙將其搬上舞台,當然也能看出是以芭蕾為主體語彙揉雜了一些其他舞種語彙,道具及服侍等也出現中國特色的標誌性元素符號,例如「蓮」也成為全劇索引,似乎冥冥之中已成為代表中國古代女性的標誌性符號,就這樣一部中國當代民族芭蕾舞劇誕生了。文本的選定為出自中國古代人物故事,西施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協助越王打敗吳王,而編導切入點則是洞察西施作為女性的本體心理,在面對愛情時的不舍與不甘的內心抉擇,一曲家國情仇唱於一位溫弱的浣紗女的心頭,令人憐惜。
像這樣的中國特色芭蕾舞劇樣例不再少數。芭蕾已然成為世界舞蹈的一塊瑰寶,也可將芭蕾看做是一種表現手段,將其運用表達在中國特色的表達之中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模式。但找准中華文化與西方芭蕾藝術的貼合點確實很重要,需繼續挖掘兩者也許才能運用自如且更優呈現。
如何看《蓮》的禁播?
這部堪稱中國最性感的舞劇《蓮》是以因尺度太大而遭禁的中國古代色情小說《金瓶梅》為文本創作,由北京當代芭蕾舞團舞者上演,他們脫去束縛於他們的芭蕾舞鞋,同時也最大程度地表現出掙脫枷鎖的人性,激情、陰謀、野心一一被放大。被放大到少兒不宜,被放大到儘管改革開放數年多數人卻仍內心保守的中華民族,就難以讓人接受了。
其實,很多資料顯示著名中國古典長篇小說《金瓶梅》的可研究空間極大,應視為文學瑰寶,但因其文字語言尺度過大遭禁,舞劇《蓮》為保持與原著文本風格的一體性,將舞蹈身體語言放之最大,也難逃厄運。其實這只是人性的藝術化放大,無論原著書籍還是舞蹈作品,這類文學藝術作品的功用就是挖掘人明白卻又不舍甚至不敢碰的點。其實不論哪個歷史發展階段,或哪個共時存在下的任何過度的人,人終究就是高等生物體人,人存有本性與慾望,不是不說就不知道,不是不聽就聽不到,不是不想就想不清,人只是還有一種規避心理。這讓我聯想起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理論——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所組成。這些本能不懂得邏輯、道德和價值觀,其活動只受快樂原則支配;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是現實的反覆教訓之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這部分不再盲目地去追求滿足,而是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力爭避免痛苦又能獲得滿足;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被認為是人格最後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的行動。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這三種構成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地相互作用著。健康的人這三種作用必然是均衡協調的。本我是生存的必要原動力,超我在監督和控制主體按照社會道德標準行事,自我調整衝動慾望,對外適應現實環境,對內調節心理平衡。這三種力量不能保持動態的平衡,就將導致心理失常的產生。
( 原生理論堆積由百度百科支持)
在我看來,三種我的協調發展才是合情合理,不用羞澀地規避任何一種。我認為該劇完全可以設置可看人群年齡範圍,而非全部禁播。(思路凌亂,想法混雜,也許伴有語病不通之處,望見諒 ♀?)
充斥著慾望
看了劇照,看到服裝就知道編劇還是將此書看成是赤裸的,慾望的,還是有一種性佔了很大部分的感覺。那麼表現出來就是穿的少,服裝設計真的丑到曝,旗袍的設計樣式都出來是什麼鬼
還有,我覺得編劇其實對這書不了解,對明朝不了解,說實話,認真按照明朝服飾改良下也是很美的,不至於赤裸著半身,金瓶梅不是描寫原始人世界好么
還是文化素養的缺失,審美的缺失導致這芭蕾舞劇看起來那麼粗暴野蠻,沒有風流風骨
之前金瓶梅還拍了一部劇,看圖片就知道此導演把金瓶梅理解為小黃書了,真的是很可悲
若是有人認真拍,表現那時明朝時期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官場文化等,小人物的悲哀等,人性的細緻描繪,該是多麼精彩
另外,對舞蹈不了解不評價,對芭蕾舞劇金瓶梅沒看過,人物塑造不評價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透納的《暴風雪中的汽船》這幅畫?
※有哪些藝術類科教片、紀錄片值得你推薦?
※透納和莫奈的風格和作畫手法有什麼異同?
※如何解讀亨利馬蒂斯的Memory of Oceania?
※有什麼經典的紀實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