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有可能不分裂嗎?
晉國在三家分晉之前想要成功翦除六卿以避免瓦解也不是不可能吧?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跟晉國一樣公室衰微、朝政被卿族所把持,但魯國在魯穆公時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實施改革,最終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
不可能。因為晉國霸業成也卿族、分也卿族。
晉國之所以能在春秋稱霸,正是因為晉國最早誅除公室、任用卿族,套用孔夫子的觀念,晉國是最早一個「禮壞樂崩」的諸侯國。協助周平王東遷的晉文侯死後,其弟曲沃成師家族經過三代人(桓庄武)的努力,以事實上的晉國分裂為代價,最終完成「曲沃代翼」。曲沃代翼中對晉文侯一系的攻伐清算、晉獻公對桓庄公族的殺戮、驪姬之亂中對群公子的打擊(詛無畜群公子),可以說春秋晉國從一開始便持續消滅了晉室近親公族的力量。
晉文公乃至晉獻公以來,三軍所用卿族多為西周晉國時便分宗的遠支親戚或與晉國無關的外姓:
1.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祁皆為西周時期晉國宗室的分支
2.姬畢魏氏、姬姓賈氏、姬荀中行氏、姬荀知氏,皆為曾經與晉一同獲封國甚至先周姬姓古國的後裔
3.嬴姓趙氏、劉姓士氏(范氏)則完全是與姬姓都沒關係的外姓。
晉國之所以能夠在春秋時期從內訌中走出,並不斷剪滅群狄、中原稱霸,是因為晉國並沒有像鄭齊魯宋衛那樣的公族消耗,再配合上「文武不分、將卿一體」的軍政體制,以及與戎狄雜處帶來的車步兵並用的軍隊編製及戰力,使得晉國得以在明君英主(獻文襄景悼)和賢相的主持下「斷斷續續」地稱霸。
當齊魯鄭衛宋被宗法封建色彩濃厚的宗室貴族紛爭所擾亂時,晉國已然採用宗法封建色彩稍淡的遠親家族或外姓家族來共理軍政。卿族並無繼承晉君地位的宗法可能,這就使得晉國君權能夠比深陷宗法「仁義」的中原諸國要集中的多。如果說春秋時期中原諸國的君臣仍舊是上位封君與下位封君之間的關係,那麼晉國君臣則比中原諸國君臣要更接近後世的君主與官僚。這種人事體制方面的「去宗法去封建」官僚化進程,先後為晉楚贏得了春秋霸權、為戰國群雄贏得了一時人才、為秦國贏得了一統。
然而晉國一時的人事制度優勢是不徹底的,既有宗法封建的餘韻、又存戰國官僚的先聲,這就使得晉國君主只能因此取得一時的先發優勢,而無法把霸業利益長久把握在君主手中。晉獻公時期定下的「群公子外放諸國」規矩,既杜絕了諸子爭位導致的政治動亂,也使得中軍將利用無晉宗公族制約的執政地位掌握軍政權勢,並利用封建采邑制積累實力,明君尚能利用卿族之間的鬥爭維持晉室,庸主便只能坐看執政不斷削弱晉室地位。
晉靈公給趙盾擺的鴻門宴、趙穿弒殺晉靈公、晉景公首肯的下宮之難、三郤之亂、欒氏之亂都是晉君與諸卿矛盾激化的典型事件。趙盾更是利用扶持晉成公的威勢,促使晉成公頒布法令,以諸卿嫡子為(新)公族、諸卿其他子嗣為餘子、公行,使得諸卿家族獲得了遠超傳統大夫級封君的榮譽地位。春秋中後期開始,諸卿不斷利用新君年幼或君主昏庸的時機,代表晉君主持與他國諸侯或同樣代表他國諸侯的他國大夫會盟。
可以說,從晉靈公以來,晉君只能取得一時的權力鬥爭勝利,卻無法取得長久的制度設計勝利。每次制度設計的變革都朝著有利於卿族的方向發展,本身便說明了晉君利用卿族加強集權是一把雙刃劍,能長久防範公室內部的爭位保持晉政穩定,卻無法防範(甚至促進了)卿族勢力的上位。晉國最早禮壞樂崩,也便需要承擔進一步禮壞樂崩的惡果,直到周初貴族全數下台,換上能夠適應新時代秩序的新貴族。
(一個來自歷史地圖吧_百度貼吧的神圖)
晉國的軍政霸業,本身便是依靠諸卿起家的,其軍政體制不可避免地受到諸卿輔政的不斷影響,最終被諸卿削弱分割殆盡,是必然的。這種必然是時代的必然:晉國靠著這個體制興起,是超越春秋初期的整個時代的先進體制。但周末亂世的加速發展,又使得晉國不徹底體制被需要更徹底的時代所反超,以西周初封之族而近戰國之世,當時再先進的制度也會積弊叢生。當晉國無法通過春秋初年的那種血洗公室的手法革新以應對西周末年的亂局,便只能通過六卿分晉、四卿分晉、三家分晉的歷次瓦解來為新生政權獻祭。
自晉分出的三家,不同程度地參與甚至引領了戰國初期與中期的變法活動,大多出自三晉的戰國變法人才更是將變法理論輸出到其他國家,大勢所向,又反過來說明晉之必亡。、
以上【20160503】
補充:有答主提到知氏消滅韓趙魏仿田齊之事,從而實現晉的統一演變,寒某不認可這一觀點:畢竟晉國六卿的分權制衡要比齊國徹底,且晉國的珠狀盆地與表裡山河的山川地貌也更有利於卿家的割據,互有采邑飛地的局面也限制了任何一家的獨大,單憑一家勢力很難吃掉其餘卿族。所以,較早分化的權力分配、犬牙交錯的采邑分布、碎片化的地形地貌決定了晉國必由一分多,而不是姓氏更替。【20160510】
參考書目:- 童書業:春秋史 (豆瓣)
- 許倬云:中國古代社會史論 (豆瓣)
- 沈長雲等:趙國史稿 (豆瓣)
-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豆瓣)
山西向答案聯動:
- 晉國有可能不分裂嗎? - 寒鯤的回答
- 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築還有哪些? - 寒鯤的回答
- 如果以了解北魏時期的歷史為目的,山西境內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去處? - 寒鯤的回答
- 中國有哪些城仍有護城河? - 寒鯤的回答
- 如何評價你所在的城市的城市規劃? - 寒鯤的回答
- 有哪些城市的街路名非常風雅好聽? - 寒鯤的回答
- 山西經濟還有希望嗎? - 寒鯤的回答
- 太原與一線城市的差距主要在什麼地方? - 寒鯤的回答
歡迎關注本人山西向收藏夾:山西史今 - 收藏夾
魯國之所以擺脫了三桓危機,是用了壯士斷腕……首先承認季孫氏獨立為費國,其次就是勾結外國黑惡勢力齊國端掉了孟孫氏和叔孫氏……
可謂殺敵一千,自損三千……
從僅次於霸主和大國的三流國家變成了不入流的國家……
如果勾結外國黑惡勢力,不惜淪為小國也要搞掉六卿呢?
可惜晉國已經是最強的諸侯了,沒有比晉國更黑惡的黑惡勢力了。
而且六卿內部,斷斷續續都已經打下了初步的集權基礎,六卿自己的封臣已經出現不世襲的行政長官了。
前493年,趙家以一個卿的實力,跟范氏、中行氏、鄭國兩家一國的大軍以及幕後鼎力支持者「春秋小霸」齊景公硬肛,結果打得這兩家兩國落花流水。
真的,自從六卿格局確立後,晉國公室就沒救了。
呵呵,題主所思,確實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啊,如果三家分晉的事情是必然的,那麼魯國為三桓所滅也應該是必然的,但是魯國沒有被三桓所滅,晉國卻為三家所分,確實值得深思。但是題主想過沒有,《易經》的《坤卦》有言:「初六,履霜堅冰至。」這是說一切大危大難,都是所來有漸的。晉國自從曲沃武公以封邑得國,就立下規矩,防止公室作亂,所以晉獻公立驪姬之子為太子,則申生受誅;公子夷吾、公子重耳外逃,這其實也是祖制的發展,就是為了防範公室作亂;而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看到齊國因為管仲治理而強盛,楚國因為子文治理而可北上稱霸,宋國因為子魚輔佐而可轉危為安,所以,晉文公回國後,就立下卿制,由於晉國傳統為防範公室作亂,所以卿制就成為異姓卿制,客觀說,卿制使得晉國強大,如城濮之戰,就是狐偃、先軫之功,晉景公時期,荀林父平定戎狄,晉悼公時期,制定長期對楚作戰計劃,也是出於卿的功勞;而自晉成公賜封卿土地,所以六卿就逐漸坐大,之後晉厲公為卿所廢、晉悼公為卿所立、晉出公被卿逼迫奔齊、晉幽公朝見卿而被殺,這些都是所來有漸的事情。
至於魯國的三桓問題,因為據《左傳》所載,周禮盡在魯矣,而周禮根本,在於別君臣,定貴賤尊卑,所以魯國在孔子之時,曾經墮三都,也是對三桓的一種反制,因而,三桓在魯國並沒有很深的根基,原因就在於周禮的傳統力量。
反觀魯國北方的齊國,因為跟晉國一樣,尊賢禮能,並不崇尚周禮制度,因此最終也是為田氏所篡。
所以,魯國與晉國、齊國的形勢、傳統、環境不同,因而結果不同,望題主思之。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晉國分裂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從曲沃代翼到獻公滅公,公族基本被滅。「不續諸公子」的國策導致晉國君主後期無同宗支援(別說獻公一系的郗,韓,欒,他們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公族了,韓後來三家分晉,欒勾結齊國)
第二,六卿制度的變異造成正卿(中軍將)與執政大臣合而為一,這就逐漸造成臣權凌駕於君權之上,典型代表為趙盾及之後,遇到趙盾這種人還好,畢竟他爹和晉文公肝膽相照,只殺了個「不君」的晉靈公,如果是智伯這種袁術一類人就呵呵噠了,如果智伯統一晉,可能就改成荀國。
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晉國的分裂過程實質上就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過程,亦揭示了周天子權威的不斷衰弱。因此,這個問題某種程度上甚至等同於禮崩樂壞是否是必然,這就坐等大神回答了。諸君請看拙見:
第一,曲沃代翼,小宗吞併大宗(武公滅晉侯)實質上已經破壞了周王室統治制度的核心:嫡長子繼承製(桐葉封弟後叔虞一係為嫡長子)。周王室與晉四戰曲沃,最終曲沃一系用67年努力,實現晉國統治。最奇葩的是,周天子承認了!!!周王室統治的制度基礎受到打擊。
第二,獻公滅公,完全違反了孝悌之義這種周王室統治的倫理價值。周王室以化家為國的思想統治天下,某種程度上獻公罪在不赦。(五刑之道三千,其罪莫大於孝者),而獻公無人反對。周王室統治的倫理基礎受到打擊。
第三,六卿變異,自趙盾弒靈公後,正卿的權力凌駕於君權之上,君臣秩序失范,這對周王室統治的思想基礎也是最根本的支柱給予沉重打擊。
第四,三家分晉,如果說前面三種事件還只是禮開始崩塌,或者說是諸侯,卿大夫違禮,那三家分晉就是天子廢禮了。正如司馬光所說:「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三家分晉之後,禮樂徹底崩壞,周天子權威無存,再無王孫滿般「在德不在鼎」的金石之言。
我想用司馬光的話可以總結出晉國分裂的本質:天子失職,禮崩樂壞——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晉國的分裂不僅僅是晉國的分裂,亦是周王室禮崩樂壞的縮影,更是周天子失職的體現。
晉國統治者在六卿變異後有沒有試圖改變臣強君弱的格局呢?答案自然是有的,靈公刺殺趙盾是晉國主君的第一次嘗試,顛峰之作是景公滅趙氏滿門。然而卿族大勢已成,趙氏孤兒成功逆襲。在我們潸然淚下的趙氏孤兒背後,是君臣之爭的殘酷與禮崩樂壞的時代格局。我不想過多評價對錯,但我想,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歷史正是在毀滅與重建中推動著社會不斷前行,那些過去所發生的,給予我們永久閃爍的智慧之光,引領我們前行。
ps: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支持六卿制度,更支持軍功爵田宅制度,即便它會變異。六卿制度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般體系擇優剔劣,使得晉國順利承接管子尊王攘夷的大旗。春秋時期,狄戎侵我中原,一代代雄才大略的君主尊王攘夷,衛我華夏。獻公滅驪戎(在六卿制度前),文公降狐,景公滅赤狄,平公時期中行穆子破無終,滅姜戎,肥國,鼓國,北方夷狄但存鮮虞(後中山)而已。這就是六卿制度的力量——正如秦的軍功爵田宅制度一般,它支撐著一個強盛國家擴張征服的道路,一個強盛的帝國迫切需要這樣一種制度,以捍衛華夏,抵禦夷狄——實現陳湯所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
分割線——————————
本來不想回答魯國這個問題的,既然答主評論,那就說一下拙見把,目測要被噴。
關於魯國是否擺脫三桓統治,我個人認為還有待考究,至於史記中記載的「奉法循理」的魯國政權,是否存在只能說存疑。韓非子記載:季孫弒其君而吳起仕焉。當然弒可能誇大,韓非子認為這是吳起出走的原因,然而資治通鑒抄史記記載這是穆公四年的事情,矛盾有點大。以後魯國就不知道那裡去了。個人以為在戰國時期魯國仍然沒有收回權力。坦白來講,中原晉國以及泗上十二諸侯後期權力都在公族,本身公族政治就是戰國開始的原因之一。政出於大夫,諸侯之勢削。魯穆公收三桓權力個人感覺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不是很可能。
我們假設一下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是真的(求別噴我,本身我就覺得史記記載的稍微有點問題),那麼透過魯國改革的時代背景,我們分析一下改革成功的時代原因。
第一,魯國為周公封國,禮深入人心。即使楚漢時期項羽兵敗垓下之後,魯人仍奉楚祀,何況是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國人尊禮,國君奉禮得國人之心。這是改革成功的歷史原因
第二,公儀休改革本身有利於魯國發展與人民幸福(講真)。「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可取消」。改革措施一正禮,二不與民爭利,三依法治國。這是正國本,鑄就了改革成功的自身原因,也是改革成功最重要原因。
第三,魯穆公改革不僅有公儀休改革,還有孔子改革,有墨家傳教。本身一項改革需要一位雄才大略君主的支撐以推進。故商鞅得穆公支持,吳起得文侯,悼王重用。改革的成功與穆公的雄才大略是分不開的。從魯哀公起,到穆公時期魯國終破三桓,發展國力,數次敗齊國。
第四,一個歷史事件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魯穆公收三桓權力,季孫不過淪為費人,其他二孫泯然不見,這本身與周王室權威仍在,禮樂未崩壞分不開。正如司馬光所言:至於季氏之於魯,田氏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去,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為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
恩,這就是拙見,最後一句作為結尾: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也,乃天子自壞也。
晉國和魯國有個根本不同的地方在於,晉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族。宗室體制上看,晉侯家族沒有大宗,也就是說晉侯身邊不存在叔伯、親堂兄弟這些能夠掌握一定權力的親戚。孤家寡人對於晉侯而言,是名符其實的。要說晉侯沒有親戚倒也不是。但是這血緣關係就太遠了。像欒、羊舌兩家祖先是曲沃並晉前靖候的後代、而祁家甚至還要早的獻候,最近的韓家也是桓叔的後代。可以說,這些血緣已經非常疏遠的小宗支族和異姓卿族沒什麼本質區別。所以對於晉侯而言,他沒有可以用來取代卿族地位的利益集團,他可以利用卿族之間的矛盾來打壓甚至消滅某個卿族,但是要動六卿制這個體制,下場通常都很慘。
但是晉侯不能消滅六卿制不代表晉國不能消滅六卿制。這裡要先插一句,關於上面那麼晉國六卿版圖恐怕不符合晉國當時歷史的現狀。晉國雖然是六卿專制,但是大部分地盤仍然是屬於公室的,還有很多中小大夫也有自己封邑,這種狀況一直到六卿內戰後,智氏帶頭分了跟隨范、中行叛亂的城邑才變成臣大君小的地域格局。正是這種連形式上的公室尊嚴都沒有了的情況下,當時的晉侯出公忍無可忍討伐四卿結果兵敗出奔,死於道路。
應該說,從六卿制演化成四卿制後,晉國統一的有利條件是相當多的。第一,掌握晉國執政權力的家族是勢力最強的智氏。智氏除了可以號令自己的武裝外,還利用執政地位號令公室和其他中小家族的武裝,對於其他三家優勢很大。第二,無論四卿制還是六卿制,政治和武裝鬥爭的中心點仍然在國都,哪個家族因為軍事或者政治鬥爭的失敗被逐出國都後,基本也就完蛋了。而智氏一方面有晉哀公做招牌號召國人,一方面又是執政身份,國都之爭是穩贏的。第三,其他三家參加過六卿內戰的家主都掛完了,全是新生代,沒有哪家的威望能壓得住智氏。總體來看,智氏代晉甚至比田氏代齊更有可能。齊國的國高二氏根深葉茂,田氏挖掉這兩家可是費了幾代人的工夫,而智氏在晉國卿族鬥爭中,就是一直打醬油,好像人畜無害。直到六卿內戰突然一下子投機得中,獲得了空前的優勢。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我能理解智瑤的狂妄和急切的野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智氏家族有個很致命的問題,就是短命。智氏在晉國政壇一度也很風光,但是連續兩代家主20歲不到就死了,長期缺席六卿差點被晉侯開除出卿族序列。智瑤的父親也沒有活得長久。所以智瑤急切的想在自己執政的時間窗口內把智氏家族的優勢轉變成可以一舉定鼎的勝利。否則,按照晉國政壇輪流坐莊的規律,智瑤死後,趙無恤將繼承執政大位,而趙氏和智氏結下的這麼多梁子,智氏家族的日子會非常難捱。而且趙氏和韓氏素來和睦,加上牆頭草的魏氏,智氏未來的前景堪憂。所以智瑤急切的要滅掉趙氏正是為此。當然,晉國卿族的老牌趙氏如果被滅,統一晉國也就指日可待了。當然是有可能的,你承認歷史的必然性也要承認偶然性。
韓趙魏三家,趙氏歷代功勛最為卓著,可以說晉國霸業的奠基者非趙世無疑,然而趙無恤之後,接班人沒選好,而魏家出了一個歷代主君里最牛逼的魏斯,你能有什麼辦法?
魏國不想滅了趙氏和韓式么?不是的,其一趙氏在晉國有人心,其二韓趙世代交好,這情誼非魏氏可比,其三,趙韓兩國的實力比魏國大,他魏斯再雄武過人也吃不下韓趙兩家。
趙氏也不能吞掉韓魏,為什麼?首先趙無恤後,趙氏紛亂,自顧不暇哪裡去和魏國爭權,再者晉陽之戰三家定有盟約,而趙氏一族最秉公正,自然不會先當破壞盟約攻伐盟友,第三呢,魏斯真是魏氏一族歷代最強雄主,就是說當時天下各諸侯國第一雄主也不過分,趙家爭起來也確實要脫層皮,成不成功還另說。
韓家不說了,得趙家扶持才位列眾卿,勢力最小,既無明君,也無強臣,只有依賴強弓勁甲勉力與天下英豪爭雄啊。
所以,晉國被趙氏一家取代是完全有可能的,條件就是趙氏在三家分晉之際趙氏要出一個趙盾這樣的主君,再不行趙無恤這樣的也行。
下面是不負責任的亂講:
從晉國歷代家族勢力看,荀氏最大,其次趙氏,再次欒氏,士氏、韓氏、魏氏差不多,別的家族不值一提了。
為什麼這些大家族都沒能代替晉國公室呢?我簡單粗暴歸結如下:
荀氏一族人才輩出,但也最為貪婪,權勢主要依靠軍功,而且尤其好戰,所謂好戰必亡,此言不虛。而且該家族還有分家和內鬥的傳統,最後不亡都說不過去。
趙氏一族名聲最為顯赫,也最為國民擁戴,趙家歷代執政的主君風格強勢也凌弱幼主,但也最為公正,侵佔了公家利益一向是眾卿平分的,所以趙氏朋友多,後代君主不明也能位列諸侯,靠的就是祖宗蔭蔽吧。
欒氏一族,那真是極其兇殘,對對手可以用慘無人道來形容,國內也最沒有人心,盟友也極不可靠。這家主君也有傳統,性格自負多疑,行事簡單粗暴,毫無戰略可言。欒氏覆滅我只能說,謀求發展光靠蠻力是不行的。
士族先君都是聰明人,簡直聰明到骨子裡了,歷代眾卿紛爭,士族都沒參與,但是每次平息獲得賞賜也不少,按理說這老油條家族應該可以在激烈鬥爭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是先君太聰明了,後代都沒遺傳到,況且你這牆頭草事情做多了,被人幹掉也不冤枉。
韓氏沒什麼說的,主要是依附趙家,不好不壞的。魏氏真是老天開眼,掉了個魏斯,不然被趙韓聯合滅了的可能性超大,因為這貨在晉陽圍城的時候好積極啊。
晉國分裂是必然的,如果不分裂的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智氏把韓趙魏三家都滅了,獨掌晉國。智伯是完全有可能滅掉韓趙魏三家的,只是太狂妄了。
可能。孫子曾經預言六卿中范氏、中行氏先敗亡,然後知氏敗亡,最終晉國將歸趙氏。後來結果表明,6進4的第一輪比賽,確實是范氏、中行氏被淘汰,預言正確。第二輪比賽是4進3,知氏被淘汰,也預言正確。第三輪,按預言是要3進1的,但是現實是比賽很激烈,韓趙魏3個一起晉級了。然後這三家一起努力,分裂了晉國。
雖然第三輪預言失敗,但是它有合理的地方。參照齊國也是幾大家族互相鬥爭,最終歸於陳氏,晉國也是有可能不分裂,而最終歸於趙氏的。隨便聊聊三家分晉中的必然與偶然
先說觀點,任何歷史事件本身的發生都需要結合當時的大環境來看待,無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還是在事件中起到主導作用的人物,亦或者一些偶然的突發事件,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內容。
所以我的興趣在於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中的種種偶然,權力的鬥爭是必然,輸贏生死有偶然;晉國分裂是必然,三家分晉有偶然;已經發生是必然,但是必然當中也有偶然。
三家分晉為什麼會發生,簡單點說,這是源於晉國國君對權力的不可控。
這個不可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著六卿制本身逐步的演變,最終權力其中到少數臣權手上,國君被架空,最終造成了晉國的分裂。
很多朋友會在已有的信息體系之下強調歷史的必然性,其實多少有些馬後炮的意思,原因很簡單,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做總結、找規律總是會顯得簡單一些,然後用總結出來的經驗來證明歷史事件的必然性,看起來很合理,也很科學。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只是身處於歷史進程當中,在不知道後續發展演變的情況之下,能不能得出三家分晉必然發生的結論?
換句話說,我們說三家分晉必然發生,那是因為它切切實實已經發生。
就如一場足球比賽,我們賽後能夠對雙方進行各種戰術復盤,對比賽的進程以及結果進行各種分析已說明其合理性,但是誰又敢說他在賽前一定知道比賽的走向與結果?
一場簡單的足球比賽本身就會有無數的走向,我們能夠看到的僅僅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我們誰又敢說,某場比賽的結果一定會是我們看到的這樣?
所以,我們強調歷史的邏輯性,強調歷史發展的規律,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歷史是由無數契機和機緣巧合拼接而成,有如一場足球比賽,必然的背後其實也有很多無法預知的內容,從後往前看,一味的強調必然性而忽略偶然性那也是耍流氓。
對於三家分晉,我們來看看其漫長過程中的一些偶然性:
1、智氏覆滅
我們從後往前看看三家分晉這一進程中諸多不可複製的偶然,先說智氏的覆滅。
三家分晉的導火索源於春秋末期智氏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
論實力,智氏最強,韓、趙、魏自然都弱於智氏;
論結果,聯軍很快便圍困趙氏,趙氏剩下的唯有死守,一守就是二年多。
故事到這裡的時候,如果被滅的是趙氏,我們當然有一萬種理由證明其必然性,如果事情的確這樣發展,我們同樣也會吧啦吧啦談六卿,談弱肉強食,無非是把趙氏換成智氏而已。
智氏最後時刻決定水淹趙氏,整個晉陽城都被淹,如果我們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來看,三家分晉最有可能的結局是趙氏被滅,剩餘的三家是智、韓、魏,接下來是晉分為三家還是智繼續吃掉韓、魏,那就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了。
但是,到這裡的時候劇情來了個大轉變,趙氏開始自救,隨後成功策反韓、魏,最終韓、趙、魏一舉拿下智氏,奠定三家分晉的格局。
1999年歐冠決賽,拜仁慕尼黑全場領先,一直到了傷病補時曼聯連進2球完成大逆轉而成為經典。
我們如何評價這樣的結局?
其實沒法再去評價,輸了就是輸了,贏了就是贏了,拜仁慕尼黑有無數種拿下冠軍的理由,但他必須接受失敗的結局。
對於智氏同樣如此,在當時的情形之下如果我們問智氏先被滅還是趙氏先被滅,我相信這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
智氏圍困趙氏二年多,水淹晉陽幾乎已經快要成功,但智氏還是在最後輸掉了自己的舞台。
小結:三家分晉,趙氏逆襲,我們可以為其找到很多理由,比如趙氏始終頑強抵抗,比如智氏過於託大跋扈,比如趙氏抓住要害的攻心計等等。
就如這場1999年的歐冠決賽一樣,歷史恰好走到這個拐點,有人要扮演英雄的角色自救於是造就經典。
無論如何,已經發生的自有其合理性,但並不代表是唯一的可能。
待續......
我認為晉國要維持不分裂,那就必須牢牢掌握人事等權利。
思路提取於淚痕春雨的南北朝,知乎上黑他的人很多
司馬懿這樣的大臣挑戰曹氏家族的權力,如果他勝利,以後天下是姓司馬的,曹家就沒有葬身之地了,那麼所有曹氏家族會聯合起來抵抗,這樣司馬懿面對眾多敵人,勝算就小了。但司馬家和曹家之外的其他人,對於自己的利益,不是很有影響
如果曹操的表親夏侯家他們要奪取皇權,那麼曹操的近親們會團結起來抵抗,因為如果他們輸了,他們就從皇帝的兄弟、皇叔變成遠房親戚,或者被滅。
如果是曹仁曹洪的後代要奪取曹丕的權力,那麼曹操的子孫們會團結起來反對他們,防止皇位從曹操後代的手裡轉出去。曹植如果要奪曹丕的皇權,也會受到曹丕及其皇后這更小一圈的抵制。
要讓他們的抵制有成效,就要給他們一定的權力資源。以皇帝為圓心向外賦予的權力,每一層都可以抵制外一層的侵蝕,但它又都有可能對內一層進行侵蝕。
所以當君主,政治是創造和維持一種平衡,隨著人生死動態的平衡,讓越內部的人都能抵制外部侵蝕,而它又難以向更內部侵蝕
因為當國家有公族勢力的時候,一旦卿大夫想要奪權,公族必然會團結在國君周圍,而如果遠房公族要奪權的時候,那你必須有近親公族親兄弟來支持你,而當你的親兄弟反對你的時候,除了你老婆恐怕沒有人會支持你了,所以對你的親兄弟,要支持他們,但不要過分支持
而晉國自從獻公炸魚把群公子一網打盡,尤其是文公(重耳)死後規定了國無公族,公子全部外放留學的政策後,晉國就走向了齊國的那種尊賢尚功,註定了國君無法駕奴卿大夫
以上回答的內容具體在我的《swing徐氏春秋》里,要的可以私信郵箱索要,謝絕自干五、穆斯林看了所有的評論,認為雲化雨落地的回答,分析的最為深刻
大部分觀點我都認同,如可以把三家分晉類似看成周王朝禮壞樂崩的縮影是有道理的,如史記部分不可信,不用怕打臉不用質疑有些確實不準確,畢竟司馬大神要完好幾百年。
下面我接著他的回答。深入探討禮壞樂崩跟三家分晉的必然性。
如何看待禮壞樂崩跟三家分晉是否有必然關係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禮壞樂崩跟三家分晉以及除了晉其他的諸侯國後期都被公族把持有很大關係,至少必然度要達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先說一說禮壞樂崩,哪百分之十五後面再說。
什麼是禮壞樂崩,孔子對這個詞最為敏感,實際上我不用解釋你能深刻的體會(禮壞樂崩如果不讀三禮不讀論語不熟讀春秋絕對體會不到那麼深刻)。為了看著連貫還是簡單的說一說吧,禮壞樂崩實際上就是周王朝建立的禮樂制度崩潰了,換句話說就是原有的社會秩序奔潰了,社會秩序又是什麼哪?他有什麼重要意義,個人覺得人類的社會秩序就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動力吧。人類文明的源頭就是從有了社會秩序,有了內在資源分配不均等,導致支配資源不均,到支配程度高的人群獲得統治,再到從單挑到團結群眾群毆開始的。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能團結種群的合集就是文明。這個社會秩序大概就是孔子說的「禮」。封建社會資源支配和人群統治在君王手裡,資本主義則在資本家手裡,我天朝超級變化形態後的特色社會主義……此處略去一百字。周王朝是什麼樣的社會秩序哪?受制於歷史的局限性在那時的人是無法理解封建主義,很無法理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他們的社會秩序實際是以宗法制和分封製為統治者內部統治傳承和統治內部分配原則,禮樂製為統治手段的社會秩序。宗法制度不是單純的嫡長子繼承製他是規定整個公族如何分配資源如何規劃統治的一套完整的制度。所以說周王朝的資源分配和統治在王氏公族手裡。這不是周獨有的這種以組群為單位統治其他組群從我國新石器時代乃至母系社會(商夏堯舜禹以及更早皇帝神農氏之前再早)就開始了。只不過周的最為系統,也最為完善。因此周王朝的姬性淘汰了商王朝的子姓。商能淘汰夏也是這個原因。先進的社會秩序總會淘汰落後的社會秩序。但是從母系社會到夏商到周社會秩序只是在原有的根基上系統和完善。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以上統稱為奴隸社會時期,都是以先是以姓氏為單位統治其他姓氏再到公族單位統治其他公族一層一層,像一個金字塔。插一句個人認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拐點在商鞅變法。
重點回到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周王朝是以姬姓為單位統治其他姓氏,傳承統治權按照宗法制原則,分配統治權則是按照分封制原則,把權利劃為若等分到了下一層的公族。這是禮樂制度的核心,至於具體內容孔子在論語說的很清楚。論語里所有被現代人推崇的部分大制屬於統治禮樂制度的統治手段。被視為糟粕的那部分就是統治手段所服務的核心內容。再插一句那些鼓吹推崇孔子的人不要再歪歪了,孔子很偉大,他的思想也很偉大,到現在是新社會了,孔子的那一套目的是維護奴隸社會秩序的理論現在去推崇真的不合時宜。看人家董仲舒跟朱熹還知道改造後再推崇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禮壞樂崩呢?主要實質是人類的生產水平提高了資源量增加了人類數量也增加原有的資源分配和人群統治不再適合當下的物質經濟基礎。類似於宇宙膨脹,嫡增加了。原有的約束星系變得越來越遠,相互的約束秩序就鬆散了。這是第一步,周王子失靈了。再往後再遠,小的星系約束鬆散了,諸侯也失靈了。禮樂制度有內在的缺陷,其實現在來說也很很好理解。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主要內容的宗法制萬一生出來的嫡長子是傻子怎麼辦?以分封製為核心的實際是靠血緣來維持,原來你是哥哥,我是他大爺,誰也打誰咱們都是一家人,你的資源給我的也差不多遠,實在有資源衝突了,咱們都聽老大的,讓他分,幾代傳下去就八竿子打不著了,血緣遠了,咱們不是一家人了,你的東西我看著眼饞,現在不是一家人了,有人想多要點我也想多要點,有了了資源衝突了咱們還聽老大的讓老大分,尼瑪老大是傻子!這就尷尬了。既然老大沒發分了。哪咱們自己解決吧,慢慢的就把老大晾在那了。像金字塔一樣,一層一層的老大就失靈了。然後就禮壞樂崩了。
簡單說完了禮壞樂崩,下面進入主題,禮壞樂崩跟三家分晉有什麼必然性。其實哪百分之八十五基本上也就說清楚了。周天子是第一層老大早失靈好兩百多年了。現在晉侯是二層老大其中的一個,那時候差不多也是最大的一個。現在也失靈了。還有三級老大也失靈的例子就是,魯國叔孫家的豎牛啊季孫家的養虎啊。至於說到曲沃武公逆襲掉嫡長子,還有晉獻公殺公族,導致公族勢力衰退,晉國被六卿把持。實際有公族也是一個樣,只是時間問題,時間長了還是一個樣,楚國不就是正好反過來的例子嗎?楚莊王到靈王倒是把若傲氏滅了楚國基本上權利始終都在王氏成員血緣比較近的人手裡,不是大爺就是堂哥,慢慢的不還是一個樣嗎?分著分著血緣就遠了,什麼屈,景,昭,陽,悼都出來了。這種必然性是無法逆轉的,因為分封制度的實質就是上一層統治者把自己的能力劃分到下級儲存。魯國倒是除去了三桓,就等於自己把自己儲存的能力全釋放掉了。這是禮壞樂崩的必然性。這是百分之八十五。
另外百分之十五的意外在哪?
還記得我前面提的奴隸社會跟封建社會的拐點是商鞅變法嗎?百分之十五的哪部分在源頭出在晉悼公功勞在趙文子也就是趙武(名字是武卻謚號是文子)也就是趙氏孤兒那個孤兒(順便提一句司馬大神的史記這一段真尼瑪瞎扯),群主說悼公是被六卿立的,這一點都不假。欒書幹掉了厲公聯合六卿立了悼公。厲公雖然被謚號厲不是他昏庸,而是他殺大臣殺的太猛。實際上厲公對當時的形勢很不樂觀,他深刻感覺到了六卿尾大不掉的威脅,真心想去剪除六卿勢力並且行動了,由於自己實力不行,錯誤的先幹掉了保皇派的三郗又錯誤的放掉欒書跟荀息,才被欒書反戈一擊。應該說剪除六卿從厲公就已經開始了,厲公因為太過於激烈而崩盤,下面的悼公雖然是六卿所立,但這小青年不簡單,實際上他並沒有被六卿所把持,而是一下子就改變了六卿內部格局,掌控了六卿,個人覺得自文公以來掌控劉卿程度最強的除了文公就是悼公。可惜他死的早,三十多就早逝,像極了後來的周世宗柴榮。最後還有同樣的命運都被老趙家揭了鍋。但是正是因為悼公在位時期六卿內部格局的改變,引起了內部化學反應。晉國出現了刑書,
刑書好像是范宣子作正卿的時候製作的,我記不太清楚了,後經趙文子合諸侯馳騁春秋英雄當事那段時間深入人心,到趙襄子鑄在鼎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當時的社會上卻引起極大的輿論,刑書跟鄭國子產作的丘賦一塊被孔子推崇的一代君子叔向力批,甚至孔子不匿名的貶斥。春秋在寫這兩部法律時很明顯代表了孔子本人的態度。孔子是極力反對刑書這東西的。
這是什麼東西?這就是法家的萌芽。
就是這東西催生了後來的法家一派,從分完晉之後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慎到,申不害,衛鞅。都是受到晉這片土地的滋潤,受到刑書的影響。最後衛鞅來到了秦國最終變法成功,秦國首先改破宗法,削世族,廢分封為郡縣(有些是商鞅死後在法家的思想下逐步完成)改人治為法制(為什麼孔子會那麼不遺餘力的批判刑書呢,讀論語的都知道,孔子是主張人治)改奴隸社會為初期的封建社會。逃脫了禮壞樂崩時期被氏族分割的噩運,最終統一了全國。
對於晉國來說,像是一粒火種,又像是一場玩笑。這就是哪百分之十五的偶然,然而歷史在這裡似乎又走的慢了一些。晉終究是沒等到法家的燎原。這百分之十五的偶然並沒有發生。
三家分晉似乎就是整個春秋禮壞樂崩的縮影。
太晚了睡覺,晚上腦子不清楚,可能有很多錯誤的地方,和錯字,明天再改吧。
另外,西周奴隸社會時期的資源分配與人群統治與封建社會都是有君王統治,到底差別在哪呢?這就是我說為什麼商鞅變法是奴隸社會跟封建社會拐點的地方。
明天更新。
胡適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的意思近代中國之遭受屈辱,是在此之前社會發展之必然,這話放在任何歷史時代都是適應的。有句話也說的好,「生於不義,必死於恥辱」,晉國雖然未必生於不義,但「成於不義」,是肯定的了。看看晉文侯姬仇在西周末年幹了什麼?殺周攜王!然後立了周平王(左傳記載,「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是承認先殺了周攜王后立了周平王;竹書紀年記載是二王並立,晉侯擁護平王殺攜王,清華簡(楚簡)記載和左傳相同,是先殺攜王后立平王,因為竹書紀年是魏國史官所記,而魏國史書繼承的是晉國史書,晉國史官替晉侯避諱也正常,所以採用先殺後立之說),這是西周時代啊!周天子也敢殺,還有王法么?從西周到東周,除了秦統一天下滅六國和東周西周國,有敢殺周天子的嗎?再然後出現了「曲沃代翼」,經過長達67年的戰爭,晉文侯姬仇的子孫被成師(曲沃桓叔)的子孫滅了,這是晉武公時代,晉國王室小宗戰勝大宗,君位易主。曲沃桓叔生晉武公,晉武公的兒子就是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此人攻滅晉國周圍的國家無數(晉獻公和齊桓公同時代,當齊桓公忙著「尊王攘夷」,晉獻公在忙著擴大領土),和晉國做鄰居的國家都倒了大霉,包括西周時代重要的國家虢國和虞國,尤其虢國,是當時的大國,國土橫跨黃河兩岸,君主一直是西周后期王室的卿士(相當於執政宰相,西周滅亡後,周攜王就是虢國國君立的)。同時,晉獻公鑒於曲沃代翼的教訓,採用士偽的計策把晉公室的公子們一個不留殺個光,這還不算玩,為了讓他寵愛的妃子儷姬的兒子繼位,他逼太子申生自殺,攻打他另外兩個成年兒子重耳和夷吾,逼他們流亡國外,他死後他小兒子也沒有繼位,被殺。再後來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國奪了位子,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成功後大封功臣,像流亡期間一直追隨他的趙氏,狐氏,魏氏、胥氏等都成為卿族(世襲貴族),後來卿族們紛紛做大,到了春秋晚期,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大卿族任何一家的勢力堪比中等大小的諸侯,然後韓魏趙滅范、中行和智三家,三家分晉。晉國的特點一直是唯力是舉,誰拳頭大誰說了算,最後三家分晉不是必然嗎?所謂不作不死,如此不義之國,你說死於恥辱不是必然嗎?你說這樣國家不分裂有天理嗎?
晉國的分裂是歷史的必然,它是分封制、禮樂制崩潰,周天子勢微(直到被諸侯消滅),諸侯做大的縮影。
正是晉國的分裂引起了戰國早期各諸侯國的改革變法浪潮,晉國分裂在象徵著舊時代的崩潰,新時代的黎明。也許唯一的機會在於芝士莽一波把三家成功幹掉....都已經洪水騎臉了怎麼可能輸
然後芝士就可以出一個田常防止晉國的分裂。
晉無公族時就註定了,別人都是公子篡位的,晉國從獻公以後就沒有聽說過公族有多大能耐能造反的。晉國之所以強的原因就是晉國之所以分的原因,體制的必然導向。
趙氏孤兒里的下宮之難是消滅趙氏的大好機會,屠岸賈是個忠臣和能臣能夠幫助晉君剪滅六卿可惜晉君沒有掌握住這次機會
孫子曾經預言趙氏會代晉,如果沒有韓魏智三家伐趙的話,也許會成為現實,三家伐趙讓趙國損失慘重,進而在韓魏反水後三分晉國。
對這方面只是了解沒什麼研究,印象中六卿制度的確立是來自於晉國的三軍制,上中下三軍正副帥合稱六卿,說到底,六卿成型之後,軍權就不在晉國公室手中了,沒有軍權,什麼改革都是無用的,軍權都讓人家世襲了,還拿什麼打天下呢?
地緣來講是很困難的,詳見天涯論壇:鄙視搶沙發所著《地緣看世界》,解答很詳細
當然是有可能的,只要最後成功的是智伯,他和他的後人可以走田齊路線,建立一個智晉,晉國就不會分裂了。
推薦閱讀:
※諸子百家為什麼編了很多鄭國、宋國的段子?
※如果把戰國時代的勢力範圍套用在現代中國,哪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齊桓公為什麼不給管仲社會地位,而是給他很多財富?
※想要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及更早前的贵族文化,应该看什么书呢?
※戰國時期趙國司寇李兌進攻沙丘,逼死主父(趙武靈王)之後為何沒有被懲罰?難道是趙惠文王授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