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評分很高被大多數人熱捧卻自己不是很喜歡的影片?

每部電影都有自己對位的觀眾,及時一部很好的電影也不一定能夠激起你觀看的慾望,來分享一下吧!


《捉妖記》啊,不明白當初怎麼票房就第一了,我覺得那部電影,幾乎不存在燒腦成分,然後也是給小孩子看的感覺

反正看完,覺得就一般般啊……

更覺得是大家沒其他電影可看,或者票房造假吧……反正真的不喜歡,跟白開水似的電影,一般般

更新一下,有朋友說這個答案對題的事。這部片子曾經受到熱捧,再有,豆瓣評分不高,但是某些電影app和x博的電影評分高達9.8或者9.5……關於評分體系,題主並沒有明確何處評分,當然豆瓣的相對權威,我只是把其他處評分說一下
此項有爭議,在此解釋,謝謝大家理解


小澤瑪利亞系列
全程死魚眼,全程不走心

蒼井空系列
有碼,顏值一般,不知道為什麼被尊稱蒼老師

瀧澤蘿拉系列
能拿出手的也就顏值了

波多野結衣系列
叫的跟摩托車發動似得

真白愛梨系列
頻頻笑場,演技極差


知乎萬年潛水黨沒想到會有一百多個贊(對,就是這麼沒見過世面)。評論里有不同意見,所以我補充一下個人看法。
在我的理解中,知乎不是一個單純宣洩個人情感的地方。發表個人想法是沒問題的,但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所謂「乾貨」在裡面。乾貨的定位和程度當然是見仁見智啦。如果我想單純吐槽一部電影我不喜歡,我會去發朋友圈,發微博。一旦我發到知乎上,我就必然要分析我為何不喜歡。
這是我對這個平台的理解和定位。有朋友在評論里說原題目並沒有要求說原因,這其實跟我上面的理解是相輔相成的。既然我覺得知乎應該是一個「說理」的平台,那我必然覺得這裡的提問也是「求理」的。
當然不排除我瞎較真兒,人題主就是來求吐槽的。那就請無視我吧,畢竟目前為止我可能是全場最答非所問的人了。
—————————————————————————
原答案:
本來以為這個問題下的回答最起碼會有一定的專業性……哪怕我意見不同至少也能感覺對方有理有據的那種。結果來了全都是:我就是不喜歡XXX你們誇上天我也不喜歡我好清新好不做作好不隨大流。有人反駁就是:哇觀影本身很主觀的你還不准我不喜歡么?
當然准啊,可你能不能有邏輯的說清楚不好的理由……畢竟大家上知乎不是來關心你個人喜好的。


《老炮兒》。豆瓣上評分是7.9,算高分了吧,可咱喜歡不起來啊。

《老炮兒》這部電影,看陣仗顯然是沖著拍成《共和國往事》,或者至少也得是部《北京往事》這種黑幫史詩款的電影去的。所以,以北京文化圈為代表的許多文化人,紛紛讚不絕口,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豐碑。不僅是那代人青春的豐碑,也是那個時代和社會的豐碑。

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一部《北京往事》,而是一部《北京古惑仔》。一群文化人,非要強行給一群老混混立傳立碑的,問題是立不起來啊。要拍出來史詩感,首先你要說的那些事和人,得能上的了書,站得上去時代的檯面。太史公們,司馬光們,會給混混立豐碑嗎,不會。連混混都能立傳立碑的話,天下混混那麼多,寫書的人,豈不是要累死了。

要說老炮兒們是混混,很多人是不答應的。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拍出來的是暴力美學。一會是黑幫史詩片,一會又是暴力美學片,真是難為了這幫文化人了,為了立這個碑,也真是夠拼的。不是隨便拎著把軍刀,就能拍出來《殺死比爾》這種暴力美學片的。

立碑這件事,最最奇怪的地方在於,為什麼給一群混混立碑的,卻是一群文化圈的人呢?難道他們不是太過於分裂了嗎?為什麼「北京文化」會如此的分裂,造成這種分裂的歷史和社會原因又是什麼呢?這些事情,都十分的奇怪。

要真正的看透《老炮兒》這部電影,關鍵在於,要能看明白王朔這個人。王朔成了北京文化的精神圖騰,衚衕文化的痞子,又成了王朔的文化圖騰。所以,這代人老了,要給他們的圖騰立個碑。

對於中國的文化潮流而言,北京文化圈,一直是一個領潮者的角色。這個領潮者群落里,又站著一個精神領袖和文化教父級的人物,那就是王朔。如果沒有王朔,也就不會有痞子文化為代表的北京文化圈。要徹底弄清楚這種種的分裂,要從王朔入手,把他當成一個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弄明白了王朔,才能弄明白這個「北京文化」,弄懂了「北京文化」,才能弄懂一群北京文化人骨子裡的痞子情結這個精神疙瘩。

在王朔的身上,能看到老舍《茶館》裡面所洋溢出來的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內蘊。王朔對老舍茶館裡面寫的那句,」人餓死了,也不能餓死鳥,「那種市井到骨髓裡面的北京土著文化,是十分的痴迷的。這是構成王朔文化人格和特質的打底色。

後來隨著大院文化這種官派文化的衝擊,那種人餓死也不能餓死鳥的老北京土著文化,被衝擊成了衚衕文化,大雜院文化。以前遛鳥的,在新社會,淪為了衚衕串子和京油子們。

作為大院子弟,王朔身上的第二層文化染色,就是大院文化。這個文化的特點,講的就是個階層和出身。不光王朔,姜文,馮小剛,都是大院里出來的。他們並非衚衕出身,卻都對衚衕文化,報以極大的同情和迷戀。這個圈子裡的文化人,幾乎都這樣。

衚衕文化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邊緣性,小市民性。大院出身的子弟們,很多長大了以後,也受到各種社會運動的衝擊,以及新的經濟大潮的衝擊,他們身上的階層光環,褪色了,淪為了第二衚衕。成為新的小市民階層。他們真的是同情和熱愛作為社會底層的那些衚衕混混,老炮兒們,頑主們嗎?

未必是真愛。這些大院出身的人,他們長大後,經歷了老舍所代表的那種土著文化,當年所受到的那種致命衝擊。一些深入骨髓的東西,都被碾壓成文化廢墟。他們在老炮兒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命運剛起了個頭,就看到了宿命,這種驚慌,使王朔這樣的一些大院子弟們,認為他們的文化認同之根,要退守到在更古舊的那片文化廢墟里。

作為當代「北京文化」的首席精神領袖,王朔卻是一個沒有魂的人。因為他斷過兩次魂,一次是老舍的那個魂,一次是大院的那個魂。一個沒有魂的人,卻成了一個城市地方文化的精神領袖。

而王朔要給自己招魂,招這個文化的魂,他選擇在「北京往事」里,這片文化廢墟里,給自己招魂。所以他寫《動物兇猛》,就像都梁寫《血色浪漫》,都是文化招魂的自救之作。他無法迎著時代向前走,於是他選擇了蹲在過去的廢墟上,怒目而視的瞪著碾碎了他的青春使他斷了魂的新社會。

王朔文化人格的第三重,就是廢墟祭祀。王朔成為了北京文化圈那代人的精神領袖,因為他寫出了那代人的青春,也寫出來了那種連番斷魂的幻滅感。

我們都是大院出身的人,階級血統高貴著呢,我們都是有文化的人,因為我們是北京人吶。可非要認真的問下去,你北京文化,到底是個啥,以及北京又是個啥?北京人又是個啥?傻眼了。老舍們已經沒了,大院也已經沒了。掰著手指頭一想,能拿出來說叨說叨的,居然只剩下了少不經事時候的泡女人,打群架和耍流氓。

這種事,也是文化?那是個人,豈不是都很有文化啦。你別笑,他們是認真的。不然你看《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就知道了,他們真的把這些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做會做的一些青春期流水賬的瑣碎事,都當成了文化祭壇上的神祗。

王朔如此,姜文如此,馮小剛如此,甚至崔健也如此。

到底什麼是北京,到底什麼又是北京文化。其實王朔心裡有答案,那就是老舍所代表的那個老北京。問題是,他身上的大院文化,又蓋住了那個底色。他焦慮,他保守,他對文藝,對文學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野心,對世界對人類對宇宙對終極思考,他也根本沒有絲毫好奇心。他整個人,都北京化了,市井到了骨子裡,但是北京卻已經不再是北京。於是,他也憤怒。

老舍和他所代表的東西,可以認為是北京文化的1.0版。老舍有文化嗎,有。老舍是痞子嗎,當然不是。王朔作為老舍之後的北京文化2.0版,為什麼就把這套老舍傳下來的衣缽,給痞子化了呢。他不是不想成為老舍的升級版,只是他做不到。

作為老舍的精神傳人,王朔在新北京身上,已經找不到原汁原味的市井氣韻。而痞子們,老炮們,頑主們,作為市井文化的殘餘,留給了王朔極大的文化象徵意義。所以,他和他的追隨者們,像個守陵人一樣,守著這些文化殘骸。一遍又一遍的,反覆的祭奠,他們就是一群斷過魂的文化守陵人。

一群文化人,在痞子流氓身上,找到了魂。他們站在文化和流氓交叉的十字路口上,一個古老北京和新北京交叉的十字路口上,以一顆失魂落魄的市井之心,來一遍遍的講那些市井之事。老舍講遛鳥,他們就講痞子。

遛鳥的已經沒了,痞子們也已經沒了,他們還在繼續的講。看上去根本停不下來。講到他們老的快要講不動的時候,那就給它們立個豐碑吧。於是,《老炮兒》這個立碑之作,就出來了。

他們是痞子嗎?根本不是。他們是文化人。那他們為什麼要假裝自己是痞子,用那麼強烈的代入感,把痞子們乾的混蛋事都當成自己的史詩來美化來抒情呢。因為他們軟弱,在雞蛋和石頭兩樣里,時代是石頭,他們是雞蛋,是被碾碎成廢墟的人,是斷過兩次魂的人。

假如有一天,北京文化2.0版的精神教父王朔故去的話,未來的北京文化3.0的圈子,肯定也會要給他立傳立碑的。而且會往《教父》那個款型上拍。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生很多事,都是如此。而讓一群文化人終生魂牽夢繞,滿心嚮往之用以抒懷一生雄性壯麗詩篇的,不是什麼偉岸的大英雄,卻不過就是一群市井潑皮的老炮兒。可見,他們所代表的這種富有市井特徵的文化是多麼的貧弱。貧弱的就如一個娘炮。

男人,市井到了骨子裡,都會變成娘炮這種尤物的,比許晴都美。尤其是文化人。

內容來自至道學宮 http://www.zdaox.com


觀影這件事以前提過,《教父》系列和《美國往事》在我的硬碟里放了有三四年,直到最後淘汰了那個筆記本我都沒有看完,後來看完了,感覺很不錯——而在此之前看十幾分鐘我就不耐煩了。

《沉默的羔羊》就是講一個食人魔逃出監獄,變態殺手剝皮做衣服最後被擊斃的故事,這簡直是太重口味了,壞人怎麼可以逃之夭夭?絕!對!不!看!

後來,整個系列和美劇都看完了。

《絕命毒師》?根本不是我的菜!我看完了第一季完全沒喜歡上,太無聊,尤其是老白的家庭生活看著真沒勁。後來看完了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一直到最後一集。然後連它的衍生劇《絕命律師》也看完了。

如果你現在問我,我會說超!級!好!看!

所以,在說自己不喜歡的影片時,我希望答案中的諸位最好是看完這部電影了——尤其是對一部公認的經典高分片來說,如果本身評價就很差自然不在此列。

再有,這種不喜歡是否在經過這麼多年後依然存在,要知道有些片子對於年齡較小的觀眾來說是沉悶了些、嚇人了些,但年歲漸長後開始喜歡起來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觀影感受也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所以即便是一部高分電影,我也認可它的高分,但也完全可能會不喜歡

比如豆瓣評分8.7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看完之後感覺挺有意思的,值得一看,但壓根沒有驚艷的感覺,要我評分會給8.0~8.2分之間,8.7分實在有些名不副實,我也不會再想看第二遍。相比之下,前一陣大熱的《逃出絕命鎮》雖然也感覺不夠過癮,結尾沒有預期的驚艷,但是它的豆瓣分數只有7.5,算是比較符合我的感覺了。當然,這也可能是觀影多了之後有些麻木了,不容易被「驚喜」到。

反之,一些口碑和名氣一般的片子,可能就因為一個橋段,一個鏡頭就讓我喜歡上了。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調調,好不容易被「迎合」了一番,難免更有偏愛。

比如最近上映的《忌日快樂》,豆瓣7.3分,雖然遠不及《看不見的客人》那麼高分高逼格,不過對我來說論喜歡還要超過後者,如果要選一部的話我也會選擇前者,儘管我也認可《看不見的客人》分數應該更高,但我就是喜歡這部分數更低的。

所以,喜歡或不喜歡並不是要隨主流觀點,也不需要說出個嚴謹的123出來,畢竟你的123在別人看來未必具有說服力。

最後,國產劇中《戰狼2》和《夏洛特煩惱》的評分我基本認可,兩部電影還是不錯的,在近年國產片同類型片中可稱王,但或許是名聲太盛了,尤其是前者,在上映初期簡直是氣焰滔天,給人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戰狼2!!!!!!!!!!
看的時候我心理狀態就是…好了好了,知道你牛x,退下吧…
主要是,他還不允許別人批評,批評了就不是中國人,就是跪久了站不起來!至於武器是不是真的,動作可行性高不高,我不懂所以也不評價
真的被微博上這股風氣噁心到了!看部電影你就愛國了?不知道你在優越什麼誒!
導演的態度也是醉了…你批評他主角光環,他就說歐美也主角光環我怎麼就不能主角光環了,你批評他個人主義,他就說歐美也個人主義我怎麼就不能個人主義了 (內個…我貼圖了…你不喜歡你一定是不愛國這句話是我自己理解的話外之音…可能…有失偏頗?那我道個歉然後刪掉了對不起對不起…)我想表達的是,他在面對別人的質疑的時候,他不是解釋我安排這樣的情節是什麼目的,怎樣利於情節發展,怎樣利於表現人物性格,而是說歐美這麼做所以我也可以…這算什麼理由…
感覺有點氣急敗壞的意思…

我本來對它只是無感,談不上討厭的,但是看到那麼多人無腦捧殺,真的…噁心
我是國產片忠實觀眾,中國好片也不少啊!怎麼它就登頂了!它不配啊!以後人家問中國票房最高的電影(這裡也有改動哦…)是什麼,你就把《戰狼2》拿給他看,說實話,我覺得這水平有點丟人
它無論如何也配不上50億的…
我真的想說!電影是門藝術!是藝術!!是要有才華有思想有內涵的!!!不是只靠導演一腔熱血秀肌肉就可以賺的盆滿缽滿的!!!!!!!
我討厭戰狼2,非常討厭,可是我也愛國,非常愛

呃…還有的人說我受害者姿態…因為我真的是受害者啊!現在找不到了,但是剛上映那段時間,只要你稍稍一表達對戰狼的不喜,立馬有一堆人圍上來罵,基本論點就是不愛國,跪久站不起來,50億打腫你的臉
當時有個什麼老師批評戰狼的時候,我一看新聞標題還挺高興,終於有人站出來說話了,沒想到那老師越說越不成樣子…好失望…所以我特別希望有個人能中肯的評價它

至於你們說商業電影…我真的不很懂,所以我百度了一下

那還扯什麼愛國,豈不是把愛國情懷作為牟利的工具,更值得討厭了…

哎呀評論區里的朋友們,電影本來就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嘛,你們咋那麼生氣…這個問題是,有沒有哪些被熱捧但是你不喜歡的電影,我覺得切合題意,所以我就回答了啊…你們說的那麼專業,但其實…我就是不喜歡而已啊…還不興人家不喜歡了…

再說這種問題如果人人都贊同也就不叫被稱讚的高分電影了,都彆氣彆氣…
匿了啊…真不是蹭熱度…我也沒因為不喜歡這電影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了啊…這個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和朋友在旅遊,當時就不很喜歡,但是每天忙也沒怎麼刷微博,等到一回家一看微博,哇塞,嚇了一跳
評論區里好多人說的好好,我覺得我這篇答案存在的意義也在於把評論區留住,我就不參與了…
還有人說我用意識形態批評意識形態,這個錯我接受…恩確實是…emm


《兩小無猜》
恕我直言,再多人說什麼感受到愛情的感性和純粹,我都覺得男女豬腳是傻X
總覺得會有人要打我…遛了…


補充一下吧免得一些人誤會,我沒說過喜歡漫威就是沒有鑒賞力,我也有自己喜歡的爛片,但是我知道喜歡一個電影和這個電影好壞沒有必然聯繫

舉個例子,和指環王比起來我更喜歡看變形金剛,從小我就超級喜歡這個ip,但是我心裡清楚的明白這個系列現在是越來越爛…指環王的水平比這幾年票房大賣的變4變5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喜歡漫威這種超英就覺得其他超英不按這種模式拍就是爛片,恕我直言這種人是真的沒有鑒賞力

還有,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話本身沒錯,但是mcu已經不是最初那個能拍出美隊2復聯1的白菜了,現在最多只能算個鹹菜(想反駁的從電影本身拿出實錘,冷嘲熱諷甚至還有像下面那位給銀護尬舞強行洗白的一律拉黑)

mcu粉要是自己安安靜靜的吃鹹菜那我沒資格評論什麼畢竟之前說了我也有自己喜歡的鹹菜。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一群喜歡吃鹹菜的跑來我們這邊喜歡吃蘿蔔的這兒說,你們吃的蘿蔔都是爛蘿蔔,我們吃的鹹菜才是宇宙最好吃的

------------原答案分界線------------

從銀河護衛隊開始每部都號稱史上最佳的迪士尼漫威電影…


《驢得水》

沖著喜劇片去看的,看完之後心裡很不是滋味,當初翻了翻影評,那些言之鑿鑿的影片似乎整部影片中里外皆是弦外之音,然而我無論我怎麼看,這部影片里外都透漏著不和諧的東西。那個被知乎無數人稱讚所謂追求內心的張一曼,無論他人怎樣用文字粉飾,我重複看來,張一曼胭脂底下的婊氣仍舊顯得刺鼻。

有人說估計是直男癌的男人才會如此認為。當初我看《菊豆》,楊金山為了子嗣花錢取了菊豆,菊豆不堪凌辱和丈夫侄子偷情,後來她丈夫還因這對男女之故死了,這段影像從頭至尾,我心裡是痛快狠的,替菊豆痛快,也從不覺得菊豆是如何淫賤的。因為道理簡單,菊豆的丈夫凌辱她,這男人不值得她託付終生,就算楊金山之死不是意外是親手被菊豆所殺,我仍舊覺得痛快,但張一曼呢?

《驢得水》一出,有人高呼張一曼是思想解放的代表,張一曼的悲劇來源於她的思想領先時代太久造成的,我們當今社會任舊存有這種社會現象,這部影片借古諷今,所以張一曼的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可貴她的下場也就越發可悲。說來好笑,有些人在高舉思想解放大旗的時候,相比一些影評人所說張一曼的可悲,我覺得他們的可悲搞錯了論點,也是整部影片的敗筆所在,是那個牽引整條劇情的人物銅匠。

知乎中凡是談到三觀歪的東西,必有《變形記》這個欄目,談論的主體無非是城裡的孩子到鄉下體驗生活改變了自我,開始了全新的人生;但是農村裡面的孩子體驗城市的繁華,爾後他們回到農村、卻又不得不承認命運給於他們農村人的身份繼續活下去。而那些城裡人的孩子借東風開微博吸粉,從此走上不同的人生。拋去這些之外,農村孩子其實什麼都沒體驗到,因為他們到了大城市也不能自我的生活,他們要戴著城裡人對他們樸實、認真學習、善良的刻板面具,藉此取悅每個電視機前的成人。你不這麼做,就是不聽話,一個農村孩子還這麼不聽話,哪來的臉?所以這些農村孩子去了沒得到,回去也什麼沒得到。

銅匠,這個被張一曼「睡服」的人,就是《變形記》中農村裡的孩子。但是這個可悲的銅匠之所以會遭來那麼多的非議,是因為他沒有恪守農村人的本分,張一曼對他地垂青對觀影的人印象而言,那就是這個男人偶然的天降之喜,笑一笑就過去了,當場夢得了,便宜都讓你佔了你還想怎麼樣?我思想解放是我的自由,可你得寸進尺,便是過分了。所以在思想解放面前,面對銅匠的遭遇,我們很多人的三觀都是歪的還是怎麼回事?

影片中銅匠被睡服後第二天離去,他局促地走到張一曼面前,操著鄉音問她說,「我們是什麼關係?」這個男人動情了,張一曼也許懂,也許不懂,剪了一縷頭髮給他,銅匠給張一曼唱了一首不懂的歌離開。再見面,便是整個荒誕劇情的開始。其實,之後的劇情從張一曼那一籮筐的惡言惡語起就已經乏味。

有影評說這部影片將所有觀眾都罵了一遍,我們都能在影片中的的幾個主角找到自己。看這些影片我就想笑,有些人的能耐總是能在莫須有的東西上找出些道理來。實際上我一直很不懂這部影片到底刻畫了什麼,所謂喜劇的內核是個悲劇,那麼顯然,作為喜劇依我看它是不合格的,因為有些人從頭至尾始終是個悲劇,他沒有喜劇的外殼,也沒給任何人帶來陽光的色彩;作為悲劇,它選擇了錯誤的切入點。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我覺得吧……有時候不要把任意一個問題當成自己的宣洩場,企圖和抱有相同觀點的人抱團取暖。
比如一些硬要把戰狼2歸結到高評分電影的答主們,豆瓣7.4都能算高分電影的話,高分這倆字兒也太不值錢了。不過不論對不對題,他們的點贊數倒是全場最高。
不是我說,就你們這閱讀理解,連題目沒看明白就開始瞎嚷嚷,怕是連及格分都拿不到。


大話西遊系列,就覺得是兩部很普通的愛情片,形式上有所創新,加上了一點周氏喜劇的成分,並沒有網上吹的那麼神,可能我的人生經歷太平淡了,沒有某些文藝青年的故事多,體會不到裡面所謂的真諦吧


基本就是個找認同的題目,回答一個電影名,然後獲得數十上百點贊(很容易,回答的影片越出名越容易),然後呢?要回答的話我也能說出好多個名字,畢竟「好電影」跟「我喜歡的電影」本來就不是一碼事,但這依然改變不了在大眾眼裡這是一部經典的事實,無非就是發個牢騷,找個認同,沒有什麼意義。

那麼,我想發的這個牢騷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真的是無感,一點都喜歡不起來。


這個問題和上次那個:哪些演員的演技被嚴重高估? 有異曲同工之妙

各位答主的回答讓我想起了那個問題下踩段奕宏,張譯,張國榮,林青霞,周星馳,周潤發,胡歌,李幼斌,陳道明的那些人。

其實你要是不喜歡一部電影,把理由列出來,理性點答題不好嗎?大多數人就是:不管你們喜不喜歡,反正我不喜歡,為什麼?我就是不喜歡

我來總結一下各位品味高貴的答主們覺得食之無味,甚至反感討厭的影片:

《大話西遊》

《戰狼2》

《這個殺手不太冷》

《肖申克的救贖》

《霸王別姬》

《美麗人生》

《你的名字》

《秒速五厘米》

《天空之城》

《海豚灣》

《聽說》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阿甘正傳》

《辛德勒的名單》

《十二怒漢》

《2001太空漫遊》

《盜夢空間》

《機器人總動員》

《教父》

《亂世佳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海上鋼琴師》

《三傻大鬧寶萊塢》

《放牛班的春天》

《搏擊俱樂部》

《天堂電影院》

《兩桿大煙槍》

《鬼子來了》

《傲慢與偏見(1995版)》

《七武士(1954年版)》

《遷徙的鳥》

《忠犬八公的故事》

《千與千尋》

《飛越瘋人院》

《教父2》

《觸不可及》

《沉默的羔羊》

《美國往事》

《指環王3:王者無敵》

《泰坦尼克》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楚門的世界》

《活著》

《上海灘》

《飛屋環遊記》

《聞香識女人》

《當幸福來敲門》

《讓子彈飛》

《死亡詩社》

《飲食男女》

《七宗罪》

《無間道》

《勇敢的心》

《剪刀手愛德華》

《阿凡達》

《入殮師》

《拯救大兵瑞恩》

《血戰鋼鋸嶺》

《魂斷藍橋》

《黑客帝國》

《重慶森林》

《英雄本色》

《猜火車》

《風雨哈佛路》

《紅高粱》

《喜劇之王》

《初戀這件小事》

《加勒比海盜》

《情書》

《源代碼》

《發條橙》

《禁閉島》

《香水》

《老男孩》

《熔爐》

《素媛》

《夜訪吸血鬼》

《斷背山》

《哈利波特》

那你


穆赫蘭道。
真的沒看懂…


二更,回復刪了,懶得bb了,
----------以下是原回答,隻字未改-----------------------
《戰狼2》
說它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狂歡,不知道會不會瘋狂被噴。
首先我是躺在床上用筆記本電腦看的,然後還沒看到一半就睡著了(我投降,我投降,50億票房確實沒有我的一份貢獻)

這部電影其實按照中國國產電影的標準來說還是不錯的,真實的打鬥,激烈的槍戰,爆炸的畫面,比起一般的國產電影都要良心,演員的演技也在線。
但是可能是在看之前鋪天蓋地的宣傳,頭條10篇有9篇是誇戰狼2的,在這麼強的心理預期下,真的看了電影卻有點失望,確實不錯,但真的沒有說的那麼誇張吧,首先題材故事的選取我覺得就有點尷尬。撤僑是個大主題,但是戰狼2在這個大主題下的小故事顯然做的不是很好,與其一昧的用這樣的大主題去強行燃起國人的愛國熱情,不如用細節去打動人可能更好。

像《朗讀者》這樣的電影,寫的雖然是審判二戰納粹戰犯這樣一個很大的主題。但是電影卻能從一個小人物的故事說起,從另一個角度看納粹。人性的愚笨,執著,甚至荒謬,卻又是那樣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用一個美麗而哀傷的愛情故事,一個納粹罪與罰的故事,一個背負德國年輕一代與老一輩心結和情感爭扎的嚴肅故事。讓我對於二戰納粹戰犯有了一個不一樣的認知。可以說是從細節講述大主題,並用小故事打動了所有觀眾。

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戰狼2還有很多要學的。


《戰狼2》吧。
中規中矩一個片子,莫名就被捧上神壇了。
最煩的就是敢說不喜歡這片子,就有一堆憤青出來說什麼跪的太久了。
現在的愛國標準已經從"不轉不是中國人"變成"不愛看不是中國人"了?


不無病呻吟,不嘩眾取寵,不故意抹黑,只談真實感受:有三類高分電影我要說明不喜歡的原因。

第一,內容沉重壓抑類。

這類電影取材真實,厚重、有力、直擊人心,比如《穿睡條紋的男孩》《黑暗中的舞者》《辛德勒的名單》《地雷區》《熔爐》《素媛》,它們撐得起王冠的重量,高分對於它們來說當之無愧,但是,我看過一遍之後寧願再也不去看第二遍了,那種體驗是不堪回首的,我會把這些電影一一珍藏,可是談不上「喜歡」。

第二,價值觀漸行漸遠類。

對於同一部電影,隨時間流逝,有的是一開始看不懂,越到後來越理解認同、越有味道,像百年陳釀(以《教父》為例,那些以輕率口吻大叫「看不懂,所以不喜歡」的人們,請不要再在公眾面前暴露出你活蹦亂跳的餡了);而有些電影是開始覺得還好,越到後來越無動於衷、越不喜歡,像RIO雞尾酒。

電影《兩小無猜》就屬於後者,所以我在推薦愛情電影時從不提及。

電影海報很美,一度讓我和《怦然心動》搞混,甚至腦補了另一部法國風的《天使愛美麗》。

但是,電影從片名開始就是個黑色幽默,幼稚、偏執、扭曲、懦弱、裝逼、狗血,瘋狂,重口味等等的一切統統在「愛情至上」的掩蓋下大行其道。不可否認,兒時的朱利安和蘇菲的遊戲讓人覺得很單純很美好,但是,「小時候做這種事是調皮,長大了就是變態。」

這不應該是一部能打動成人的愛情電影。

第三,審美傾向類。

我希望電影主人公是耐看的,如果主要人物太不耐看,即使其他方面加分,也會降低喜歡度,比如《惡童》

可能動畫就是為了傳達「面目可憎」的信息才定下了惡童的人設,但是,主人公的形象是硬傷,不喜歡就是不喜歡,豆瓣評分高達8.6也不喜歡,內涵解讀得多深刻都不喜歡。

換句話說,高富帥白富美咱不奢望,不帥不美也無妨,起碼要看對眼。雖然富很重要,但代表不了一切,不能因為它富了,就放棄了審美的下限。

「喜歡」這兩個字,是很有分量的:高分不能淫,高分不能移,高分不能屈。


《孤膽特工》又名《大叔》
雖然我很喜歡元斌
但是豆瓣8.1分 個人覺得過了


看了這個問題下的一些回答,真的發現我國觀眾還停留在電影欣賞的初級階段。

這是一個典型的藝術評價問題,我先拿我看小說的心得來舉個例子。

我上小學的時候,完全沒有社會經驗,但又對世界充滿好奇,這時候,我看小說的關注點在於故事情節。」我擦,世界上居然有這麼美的公主,這麼叼的英雄,這麼離奇的事件,這麼牛逼的推理「。

我上中學了,基本把普通人能說得上名字的小說都看完了,突然發現,原來世界上的故事也就那麼幾個套路,已經沒有小說能用故事情節震撼到我了。然而從故事情節之外,我能夠感受到作者試圖表達的思想,」我擦,原來這就是愛,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社會,這就是人生「。我能夠感受到小說作者自覺或者不自覺表達的」思想內涵「了。

我上大學了。我發現,如果我對所謂的」思想內涵「感興趣的話,我寧肯去看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甚至數學的專業書籍,我想了解」內涵「的話,我為什麼要看小說?然而這時候還是有小說能震撼到我,原因在於,」我擦,同樣的一個故事,原來還可以這樣講?「

電影和小說是同理的。

作為信息載體的話,電影可以講故事,或者表達內涵。但這並不是電影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的真正價值。電影的真正價值在於」表達方式上的創新「,而不是所表達的內容。

這也充分說明了藝術欣賞是有門檻的。如果你不懂編故事的框架結構,或者沒看過足夠多的故事,你就不會理解故事本身是多麼的沒價值。如果你沒有科研知識,沒看過足夠多的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論文,你也很難理解電影中所有表達的」內涵「是多麼有限。

電影本身的價值就不是用故事是否精彩來衡量的,也不是用有沒有內涵來衡量的。

而是,同樣是一個王子復仇的故事,莎士比亞可以這樣講,迪斯尼可以那樣講,周星馳可以用另一種方法講,你要能把同樣的故事用不同的形式講出來,你就是大師。

大多數觀眾看電影,還停留在試圖看精彩的故事,深刻的內涵這個級別。但作為藝術來說,藝術的價值在於創新。編故事這個技能,人類已經發展了幾千上萬年了,無論多大腦洞的故事,你都會發現實際上前人早都編過類似的了,是沒什麼可創新的了。所謂「內涵」,也根本沒法和專業領域的比。

如果還有電影能用故事情節或者「內涵」打動你,只能說明你讀書少。

而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還依然在發展的原因是,電影依然還有表達形式上持續創新的潛力。希區柯克,黑澤明,昆丁等人的電影在故事和內涵上也並沒有什麼牛逼的,牛逼的是表達方法上的創新。也就是前邊我說的「我擦,一個故事原來還能這樣講?」而同樣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講出來,會帶給人不同的體驗,這才是電影藝術的魅力所在。

所有的藝術其實本質都是對表達方法的創新。侯寶林的相聲故事有什麼精彩的?有什麼內涵?難道侯寶林相聲里的故事和包袱,我來說也能紅? 顯然不是。 侯寶林是大師的原因是,同樣的故事同樣的包袱,他講出來,給聽眾的感受就是不一樣的。欣賞侯寶林也是需要門檻的,沒有人生閱歷的小孩子會覺得,侯寶林的故事裡連奧特曼和熊大熊二都沒有,有什麼好聽的。這個問題下的很多答案就跟小孩子覺得侯寶林不好聽是一個道理、


《007》系列
約翰 福特的電影
巴斯特 基頓的電影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大多數史蒂文 斯皮爾伯格的作品
大多數王家衛的作品
除《卧虎藏龍》外李安的作品

暫時這些,我相信他們全都是才華橫溢的大師。就是不合口味而已,沒有為什麼。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真的欣賞那些優秀的電影。


推薦閱讀:

TAG:電影推薦 | 影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