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登基後如果一直按照呂不韋的寬法施政,對統一六國會有什麼影響?
秦亡原因眾說紛紜,類似答案大家說的都很好了。我個人比較支持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提到的:秦政權敗亡主因在於其役使民力過量。秦人不過六百萬,自孝公時代守土拓疆開始,到二世時代,百五十年刀兵未絕,民力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加上一直在做的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見首都寫放六國宮室,修驪山陵寢,築馳道、戍五嶺、長城,諸多種種,民力早已枯竭。小國寡民時代民眾戍守都是就近,往返不過旬日,但到了滅六國後,地界大增,長途跋涉戍守已經較為普遍,民眾怨聲載道,於是終於在自會稽戍守漁陽的一批人中,產生了亡秦的星星之火。這一點,秦始皇和隋煬帝很像,宏圖偉略緯地經天,怎奈貪功慕名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了。
我個人認為,呂不韋執政時期的寬法,有其特殊原因:第一,山東六國已是苟延殘喘,無力再西犯崤函,秦國可以不必再以攻為守;而秦欲大一統,需要短期內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第二,呂不韋為自己的政治地位收買人心。呂實際控制那幾年,基本秦法未動,百年變法的根基還在,只不過是稍微鬆懈了一些。
劉邦立國後,漢承秦制(錢穆先生說秦國是最後一個貴族政府,而漢是第一個平民政府,很有意思),但在執法上大為寬鬆,歷經文、景兩世,給武帝劉徹留下了豐厚的底子。在劉邦分封諸王問題上,錢穆先生認為與秦不分疆裂土(始皇時王倌和淳于越兩次力主立諸王子、分封土地,但被李斯和始皇帝否定,最終以郡縣立國),漢初封王的政策是種倒退,直到七王之亂之後,漢王室才算放棄封地,改以俸祿計算。如果不是這麼一鬧,以文景兩世帝王之休養生息政策,漢朝應該會更強大。不過那樣劉徹也許更能折騰了。
綜上,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寬法減役,懷柔蓄力,秦應該不會二世而亡,可能會也出現一個「贏徹」來折騰家底,但有百年秦法為基,應該不至於會像漢朝,劉徹之後國運頓衰。但也不好說,畢竟,開疆擴土的精氣神兒,到了三世、四世難說不紈絝、不膏粱啊。
歷史沒有如果。
六國不會統一,事務都具有兩面性,寬容未必就是好事,殘暴未必不是壞事。
推薦閱讀:
※毛澤東是不是看了17遍《資治通鑒》?他是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被渲染的很強烈,歐洲地區種族歧現象不嚴重嗎?種族歧視在歐洲大國是如何演變的?
※如何評價荊軻?
※如何評價德川慶喜?
※如何看待1582年本能寺之變前巔峰時期的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