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anon定焦頭中,同樣的價格,為什麼50mm是F1.4,35mm是F2.0,其它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簡單來說,是性能,體積和價格的綜合平衡
50mm單反標鏡, 由於一般都是雙高斯對稱結構, 這個結構對6種基本像差的修正都相對容易.因此比較能做出大光圈時成像還能保證的鏡頭. 而且雙高斯結構標鏡, 收光圈後能達到很高的解析力.
比如目前我所知道極限解析力最好的AF單反標鏡: FA43/1.9, 極限解析力達到180線對. 這在AF時代已經是很難找到對手的結果了. 然而MF時代,標鏡解析力破200線對的,都是等閑之事....
實際上F1.4是很大的光圈了. 看看其他焦段非雙高斯結構的鏡頭, 要做到這個光圈都是老貴老貴的了.
小於40mm的單反鏡頭,保證鏡後距, 都會採用逆望遠結構,這個結構是非對稱結構, 做F2.0通常只需要5,6片鏡片. 但是要做更大口徑的鏡頭, 各種像差會顯著增大, 要調整就需要加鏡片. 鏡片可不便宜. 而且體積重量等,過大也會影響這個焦段比較適合的人文題材. 所以綜合下來F2.0就比較通行了.
---------------------------------------------------------------------------------------------------------------------------
PS.現行單反用50/1.4雙高斯結構標鏡一般都是7片6組, 最近對焦距離都是0.45米, 並不是因為碰巧,而是因為數十年來各家的這款鏡頭, 都是仿效自PENTAX高橋泰夫1969年ST50/1.4首創的設計.(光學設計專利:US3451745) .
雙高斯設計一般都是全鏡組對焦, 全組移動對焦點缺點, 是近距離的成像素質會有一定的下降. 再者全組移動, AF對焦的速度還是不如內對焦那樣只移動部分鏡片的設計.
將雙高斯設計的前組固定,後組設計成對焦組的嘗試, 各家比如N社就做過不少研究,雙高斯改後對焦/內對焦的困難是對稱結構一旦改變鏡組間位置,會很大影響像差修正的效果. N社新的85/1.8G, 就是中組對焦的新設計.
但在講求性能/價格平衡性的標鏡上,還是以全組移動對焦為主.
50mm是標準鏡頭,標頭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是最容易做的鏡頭,但同時也是最難做的鏡頭,因為要達到頂級相當不容易。
說它容易做,是因為首先結構成熟,一般都使用雙高斯結構,沒有什麼花頭(其他結構也有如天塞結構,但天塞一般都是很古老的鏡頭,優點是十分銳利,缺點是光圈做不大,現代鏡頭一般不採用),雙高斯的優點是鏡片能使用的很少,從而透光性能好,鏡頭素質就高。第二,很輕易就能做出大光圈,如1.0,1.2比比皆是,所以1.4也就顯得不稀奇了,1.8都是標頭裡的中小光圈了。
而50往下走35,28,24越來越廣角,往上85,100,135越來越長焦,這些鏡頭大多不採用雙高斯結構。如35mm1.4多採用反望遠結構,使得鏡頭內鏡片數量很多,增加製造難度。所以說,在35mm里1.4就是很大的光圈了。
而生產鏡頭的企業,一般喜歡把一個焦段造出高端和低端兩種鏡頭給不同需求的客戶,為了拉開差距,35mm一般就有1.4和2.0版本。而50mm就有1.2,1.4,1.8的高中低端三個版本。所以標頭的1.4是對應的35mm的2.0都是低端貨。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頂級的標頭難做,雙高斯結構有幾個弱點,首先鏡身在對焦時會移動,也就是俗稱的外對焦,造成防塵困難,其次鏡頭難以做的很銳利,所以一般的標頭都不如廣角和長焦銳。這造成了做頂級標頭要花很大的力氣,所以1.2雖然只比1.4大半檔光圈,但是價格要貴幾倍,尼康甚至沒有自動對焦的頂級標頭。
很簡單 以50為界!越往兩頭越貴就越是廣和越長 就越貴 因為難度越來越大!50是相對來說最簡單的焦段 所以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大光圈常出於50mm !
推薦閱讀:
※廣角鏡頭的大光圈主要會用在什麼場景和攝影需求上?
※蘋果如果出微單,會對攝影界和手機界有什麼衝擊?
※索尼A7ii loxia50 蔡司ZM50 2 ZM50 1.5 索尼FE55 1.8 如何選擇?
※請問2萬左右的單反有哪些好的推薦?
※尼康D7100機身,鏡頭在16-85和18-140中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