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濟學、金融學的樂趣在哪裡?

很多人都是奔著就業、賺錢去的。可我想知道這門學科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有什麼樂趣可言?本人國內上的金融本科,感覺乏味啊


謝邀, @星日馬

我學經濟學的樂趣,其實可能跟大多數人都不太一樣。要說這個,要從我的成長經歷以及成長經歷對我的「問題意識」的影響說起。

從小到大我的問題意識都是關於人類的社會心理和決策的,特別是關於「國民性」的問題。我媽大學讀的就是歷史系,加上她和我一樣是個嚴重的藏書癖患者,從小我家書架上擺滿了歷史書。閑來無事讀這些歷史書的時候,我時常冒出與這個問題意識相關的想法:

  • 為什麼袁術一稱帝大家就要群起而攻之?更一般地說,為什麼古代戰爭當中「師出有名」和「政治正確」那麼重要?
  • 為什麼得民心者就能得天下?
  • 為什麼中國人會那麼重視祭祀死人?更一般地說,為什麼很多看起來沒用的儀式能夠頑固地存在著?
  • 為什麼傳統中國人的婚姻是父母主導的而非自由戀愛?
  • 為什麼中國會在明清時期喪失了唐朝以前開放自由的氣魄,對外來文化那麼排斥?

現在我想,這些困惑要在大的歷史進程中來理解。1840年以來這個國家遭遇的一切,讓我們這群成長在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西方文化三重影響下的中國人,生活中充斥著多種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之間產生的衝突,這讓我們有了一種思考「我們究竟是哪裡不行」、「我們到底是誰」的緊迫感,以及群體認同、身份認同的缺失。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當年的《河殤》,再到這兩年次貸危機下西方社會的問題導致很多認為中國應當全盤西化的人的精神崩潰,都是這種焦慮的表現,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那時候的我,對傳統中國的種種持有一種不解以及排斥的態度,或者用孫隆基的話說,是一種對傳統中國的「疏離感」。這讓我從小到大都一直心存懷疑:我的祖先們不會像我一樣對此感到痛苦嗎?為什麼歷史書當中的他們看起來好像不止對此安之若素,而且甘之如飴。

那時候我完全不能理解。

這是我的第一個問題意識。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從小到大都一直想去讀像人類學、社會學或者心理學這樣的學科。

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我家老爺子就建議我去讀經濟學了。但是受我老媽這個文藝女中年的影響,我本人還是個文人氣比較重的人,因此當時我對經濟學的態度跟現在知乎上很多人對經濟學這個學科一知半解的態度一樣,覺得經濟學銅臭味兒重、 甚至是「臟」。出於這種堂吉訶德式的文人氣,我當時拒絕了武大、廈大、西安交大這些學校給我打的電話,毅然報了書卷氣濃得不要不要的北師大。然後翻了翻招生計劃,作為一個理科生這幾個專業我都報不了,於是我也沒再抗爭,而是和我爸媽達成了一個折中的協議:去讀數學。

大學的時候,我一度非常消沉,那時候一坐在課桌前,我就在問自己「特么的我學這個法圖引理和控制收斂定理到底是要幹嘛」。當然,現在我做科研了我還是挺感謝那時候受的虐,但因為中國數學教育的基因深受蘇聯的影響,是以「服務物理學和工程學科研」為根本目標的,而我從小對物理學就很不靈光,所以那段時間我完全找不到自己努力學習的意義在哪裡。

後來抑鬱症了,每天掙扎在對自己的高要求和當時窘迫的現狀之間的巨大落差里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過程中,我有了新的問題意識:

  • 為什麼我會焦慮?
  • 我的心智是怎麼運作的?
  • 我的焦慮是我的性格原因還是這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
  • 我的家庭、這個社會的制度和規則、以及我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在塑造我的心理問題方面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為此,我開始接觸心理學的著作。不過讀過之後,我發現心理學對解決我的疑惑完全沒有用,我完全看不到「海馬體的運作機制」與我的焦慮有一毛錢關係。

這是我的第二個問題意識。

我的問題意識還有第三個來源,那就是數學。我家老爺子本科也是讀數學的,在跟他的交流中我時常能感受到他深深地為自己能夠「用解數學題的方式思考問題」而感到自豪。雖然現在我越來越意識到這種數學思維存在的問題,但是那時候我潛移默化地也在模仿他的這種思考方式。即:

  • 能不能找到一組整裝的、優美的數學方程式一次性地解釋我前兩個問題意識中那些困惑?

真正解決了上面三個問題的東西,就是經濟學。

我第一次正式接觸經濟學是大二的時候為了學英語自學了曼昆的英文版。那時候我對經濟學依然是無感的,但是覺得相比於費馬最後定理和曲面第一基本形式而言,這個有意思太多了。慢慢的,我之前對經濟學的一些偏見也得到了修正。不過,真正讓我覺得經濟學有趣的是大三我冒著考試掛科的風險在期末考試前在忘了是豆丁還是道客上讀完了一套「MIT行為經濟學講義」(我真是奇葩……)。雖然這個講義基本是由數學公式組成的,但從這個講義當中,我讀到了經濟學家勇於推翻已有理論體系的勇氣、對於個體心理因素或者「非理性」的尊重,以及能用數學方式描述人的心理狀態的可能性。我不知道那時候哪來的熱情,自己一知半解地把整個不那麼友好的、滿眼數學公式的講義的所有技術細節都弄懂了,然後嫌不過癮我又翻譯成了中文。

大學畢業之後開始讀經濟學時,我的想法就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我是帶著對於經濟學的一大堆不滿來研究這個學科的。這個學科的「主流」,即所謂的新古典經濟學,我至今也不怎麼感興趣,因為它對於解答我那三個問題意識中困擾著我的問題毫無幫助。雖然到今天,五年過去了,我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認同與日俱增,但我仍然熱愛著我現在做的研究。

就像在我簽名檔引用的Dupree的那段話里說的那樣:

來自經濟學和認知科學的最危險的驅動力莫過於當它們的力量聯合起來的時候,因為沒有一門學科能夠宣稱僅憑自身就可以為一個真正的普適帝國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當它們聯合起來以後,就可以構築一個實實在在的勢力範圍。經濟學本身還有一些空白處有待填補,尚不足以充分體現出「帝國主義」的特點,這是因為經濟學家有一個傳統,及他們會強迫自己對偏好的來源問題保持職業性的沉默。這是一個妨礙經濟學實現其無邊無界的帝國主義夢想的障礙。這樣一來,經濟學家或許不得不承認自己沒有辦法獨立統治行為解釋的整個領域。但是並沒有關係,因為行為科學可以成為他們所需要的最佳戰略夥伴,來充當統治這個世界的雙巨頭中的另一個。

我說了那麼久,還沒有正面回答學這個學科的樂趣在哪裡,不過我猜聰明如你們,應當已經能理解了:我學經濟學的樂趣,來自於從小到大積攢的那麼多困惑得以一一解決的過程。

經濟學訓練為每個學經濟學的學生植入了一套強有力的思維方式,當這套思維方式與認知科學、進化論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能夠釋放一種強大到恐怖的力量,讓我們對於社會、人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有一個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

說句不好聽的,當時我看中而心嚮往之的人類學和社會學,相比來看真的就像是報告文學一樣。

知識是常識的重構,人有怎樣的問題意識,自然就會追求怎樣的知識。我的一位同學(也是我博士班裡學術做得最好的同學)出生在一個非獨生子女家庭,他的問題意識就是「對於人力資本積累來說到底是只生一個好還是孩子越多越好」。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積累一大堆想不明白的問題,而破解這些問題是很多人從事科研工作熱情的源動力,這背後的經濟學知識是「知識之間的互補性」。

如果你的問題意識也是社會層面的,那麼經濟學是你最好的選擇,無論它與「經濟」看起來有多麼風馬牛不相及,這個學科都承受得起。對此不滿的人將它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

當然,科研工作很苦,對我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寫論文了。了解我的朋友應該能感覺到,我寫東西有很強的個人意識,喜歡抖包袱,喜歡沒事兒抒個情啥的,而寫論文本身是一門「克制的藝術」,不能隨心所欲。這也是為什麼我能一晚上寫出一篇幾萬字的知乎專欄但是一些論文就像便秘一樣的原因。

不過,我實在是想不到有什麼工作能夠在養活自己的同時能心無旁騖地求知、享受那種困惑消弭的快感了。所以,我覺得我願意承受這種痛苦。

以上。


誰說學經濟就是奔著錢去的?

我最近剛寫完一本書,陀螺經濟學,就是講如何把經濟原理運用至生活之中。邊際遞減,利益最大化等等,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規律嘛。

最近勞動經濟學的paper,其實研究的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問題,例如:

上一個好大學到底會對未來工資影響多麼重要?
好老師到底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一個好的住宅環境對於階級固化起到什麼作用?
基本工資究竟會不會影響就業率?

這些問題都是好像都不是什麼為了錢去研究的課題,但是每一個都很有趣,都很重要。小至提高個人工資,大至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也是這樣,小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至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都被經濟學牢牢抓入手中。

自己今年16,沒有之前回答中各個讀博讀研的大神們學得深,但是也有幸把本科部分經濟學了一遍。今年開始學計量,學stata,碼代碼。一路走來,我是有過覺得經濟無聊的時候,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baily-chetty的UI formula中的數學推導,宏觀里的is-lm,但是這些就是每個學科里會遇到的困難。任何學科學起來都是有難題的,克服這些難題也是學習一個學科的趣味性。

沒學過金融,也沒有接受過太多的國內教育,所以不知道具體情況怎樣。但是,經濟這門課學了以後,讓我感覺對自己生活控制更強了起來。本身天蠍座,就是一個有控制欲的人,所以喜歡學經濟也是理所當然。經濟中的很多原理,很多規律, 都很好的融入了我的生活中。每次我要做什麼的時候,我都會想,哇!這是經濟的一部分!所以,日常行為都被經濟給解釋透了,自然學起來也樂哉樂哉。

經濟本身的一個目的,便是簡單化日常生活中的規律, 做成一個一個能解釋日常行為的模型。這樣一來,恰到好處的融入生活中,讓我活得更加舒適,不是很有樂趣?

分享一下我一個好友jack,哈佛博一,平時無事就喜歡用stata分析數據。只要有數據,就沒有他不能分析的事。前幾天和他溝通的時候,他正在分析各個國家勞動力能力的分布。再之前呢,則在分析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競選人拉票對於紅州藍州的影響。他的代碼我是看不懂,但是想想就覺得密恐,學經濟的,其實你只要給我們數據,我們便可以給你分析 what is going on。

最後一點,分享一下我自己學經濟的原因。喜歡這門學科一開始的確是因為錢去的,父母不支持我學我明明很有天賦的歷史,所以我只好轉行,找了一個和歷史有聯繫,又比較體面的學科。開始上課,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經濟,學的也不錯,所以就一直鑽研下去了。

但是學到後來,這門學科更嚴謹了。去年,我開始學習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其中,我理解了我學習經濟的意義。我學經濟,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名譽,而是為了幫助別人,finding a purpose。世界上還有很多不足,既然經濟可以掌控生活,掌控行為;那麼,我便可以用我學的,去幫助別人。這便是我的樂趣。

可能是從小到大沒有擔心過錢吧,父母最後也妥協了,於是現在的我,知道自己以後學經濟,一定是為了搞科研。我也不知道我的案例是不是聖母婊?但是,我總覺得,作為經濟學家,我們既然有了知識,就要做好我們力所能及,履行我們的義務。

開學,勞動經濟學也結課了。結課之際,引用我們教授原話,回答這個問題:

「Now since you have the data, the statistics skills, and the coding language needed,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go out and start something different, begin something new.」

只願自己不忘初心。


不請自來。
我的經歷和前面的陳茁相似。我本科是數學和經濟學雙學位,但是我和陳茁相反的是,我學數學時是快樂的,學經濟學時是痛苦的。我當時的想法大致是,書上滿篇的理性人假設是錯誤的,廠商按照最優化做生產決策是毫無根據的,滿篇煞有介事的模型掩蓋了剝削的本質等等,為此我還寫了長篇的信跟老師爭論。總而言之,我當時的想法是,我這輩子不能被這些耽誤我的人生。
我想,我應該做一個純數學的研究者。但是由於家庭條件等因素,我最終還是讀經濟學博士(實現了被耽誤的人生),當然是金融數學方向,所幸是個次優選擇。當然了,數學就是那樣,懂行的人自然學得津津有味,不懂行的人天天問「學了三角函數對買菜有什麼幫助」,這真的是夏蟲不可語冰的生動註解。話說回來,現在今天的立場,我再來回顧我對經濟學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大多數人對經濟學造成誤解(覺得無聊也好,虛偽也好),這個原因首先是教學體制的鍋,即刻意把經濟學塑造為文科的印象。基於馬克思政經的教學,和現代經濟學脫節,更不用說什麼奧地利學派,還有財經評論員等亂象(我是很關注股市的,所以炒股的朋友都知道那些特別「有名」、耳熟能詳的財經評論員有哪些)。此外,我們學校有意把政經和西經同時開設,這當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回過頭來想想,受限於教學水平,其實這並不能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即使有也是淺層次的,更多的是跟與年齡和思維深度不符的困惑與迷茫(比如像我一樣認為西經是虛偽的)
其次是教材要背鍋。我並不否認曼昆的書很有趣,蘊含豐富的經濟學思想,但是刻意向本科生傳授與術不相符的道是危險的,也是膚淺的。所謂經濟學十大原理,跟MWG開篇高屋建瓴地介紹基於偏好和選擇的兩種分析方法相比,恕我直言,前者真的是毫無邏輯地對微觀、宏觀、國際貿易、金融等概念進行拼湊。
回到主題,我回答學習經濟學的樂趣在哪裡,這就跟我的學習經歷是一致的:
本科生看曼昆,發現的樂趣是:哦,原來交易可以讓每個人生活得更好。市場經濟威力巨大,你看,英國國家富強,船堅炮利實現對古老中國的彎道超車,這不就是看不見的手的功勞嗎?這一切彷彿就是現世下的魔術。一言以蔽之,樂趣就是新奇。
研究生看平新喬(不談抄襲的問題,這確實是一本好書),發現的樂趣是:原來經濟學的樂趣就是和數學的天然共鳴,即使是普通的拉格朗日乘法,每個符號都有經濟學含義。一言以蔽之,樂趣就是精巧。
博士生看MWG,真應了我老師的話,此時范里安,尼克爾森等都不足道哉。我的學習經歷就是這樣神奇,越往上讀越快樂,直到遇見MWG眼前一亮,這正是我要找的!多年以來對經濟學的厭惡,只因為沒有遇見它。此時的快樂是,經濟學體現出一種哲理,看人不只是聽其言還要察其行(基於偏好和基於選擇);成本收益分析是人類行為的永恆主題,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博弈論);市場是偉大的同時也是脆弱的,我們要認識到市場的缺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市場勢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市場的偉大,而不是變成奧派甚至市場原教旨主義者,這裡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日出日落人來人往,但就是受制於最優化條件的軌道而運轉,只看你慧眼能否識破。一言以蔽之,樂趣就在於富有哲理的思考。
註:這裡的MWG既可以認為就是那本書,也可以認為是跟他同一等級的書如SLP,MWG更能表述我的意思,即只有到了這個境界才能欣賞的智慧。


這題關注了很久,目前看來大多數的答案都是「用處」而不是「樂趣」。所以我試著從「樂趣」而不是「用處」的角度來答一下。答案盡量寫的通俗化,有趣化。

我的學習方向主要是經濟學而不是金融學。所以就側著經濟學這個面說了。

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經濟學學習者,談不上我的專業素養多深,我也就是按照題主所談到的「樂趣」這個方向,外加我自己在經濟學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感受與疑惑答下去,各位如果看了,覺得經濟學有意思,有共鳴,點個贊我也就樂呵樂呵。交流的朋友也可以評論交流。


廢話結束,開始答題。

我盡量把答案寫的有條理一些,循序漸進,講講可以從哪些地方尋找樂趣。我的答案結構大概是:

思維方式-經濟問題的分析-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經濟學第 ~~~國~~~主~~~義-回歸經濟學本身

一、

看待問題的角度,是學習經濟學樂趣的第一所在。

最早接觸經濟學,大概是在還沒上大學的時候,讀了一本弗里德曼所著的外行能看懂的經濟學著作《自囘由選擇》。那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普及型的書,倒不如說是一本毀三觀的書。為什麼說它毀三觀,在我國,從小到大我所接觸的思想,聽周圍的大媽大囘爺們說的最多的就是政囘府應該管這個,政囘府應該管那個。政囘府管了就是好的。少數應該服從多數等等。但是突然有一天,有個叫弗里德曼的傢伙跳出來告訴你。其實政囘府管的越少越有好處。少數服從多數不一定是對的,也許會傷害少數人的利益等一系列問題。

說這段話的原因是,我認為經濟學,在談它的方法論之前,首先要說經濟學其實是一套世界觀。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上,你必須需要去改變過往對於事物的看法。也就是在經濟學裡,大多數情況下也許是只有按照成本-收益所分析出的最優選擇與次優選擇。

通俗的講: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我認為是學習經濟學的第一樂趣所在。

我舉個例子。比如教育,可能我們往往會認為,教育這東西。那不就應該是政囘府全包了嘛。所以經常看到有人鼓吹政囘府應該把各種學雜費全免,讓人人都上得起學之類的。

但是我上邊提到的那本《自囘由選擇》裡邊,卻認為其實私人管理教育而不是政囘府管理是一種更有效的手段。為什麼,因為學生們的家長對於學校的監管會要求的更加嚴格。這就要求學校需要不斷提供更好的教育來服務學生。而且美國的私立大學也確實是印證了這一點。

所以受過系統性經濟學訓練的人。在看待問題時都不會局限在一個既定的價值觀里。經濟學有自己看待問題的一套方式,儘管這套方式被詬病甚多(理性人,自囘由放任,成本收益等等)。但是我認為這仍然是一套較好的思維角度,比起我們所受到的那麼多年的既定教育。


二、

掌握了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對於許多經濟問題可以自己進行分析。

現代的經濟理論,其實並不是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就成了這個樣子。而是經歷了從亞當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邊際主義門格爾馬歇爾凱恩斯等一票經濟學家所總結出的理論。這些經濟學家將大量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實踐,推測與反駁。最後得到了今天我們所學習的一系列分析工具與模型。而這,仍然不夠。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生活中的大多數經濟問題(比如定價問題,壟斷問題,生產問題,勞動力問題)等。其實我們在掌握了這些工具之後都是可以自己進行分析的。可能別人看新聞只是圖一個熱鬧,而你直接通過新聞看懂了背後的內在邏輯,這個樂趣還不夠嗎?

所以我認為,經濟學學習的第二樂趣在於,能夠自行通過經濟學工具與模型來分析問題。

這裡我還是舉例來說明。

前幾個月有個新聞特別火,那個新聞是這樣子的:大雁塔景區過去將票價定位淡季20,旺季30。引起了網友的吐槽票價不合理。於是陝西省物價局在進行調研之後,將景區的門票價格統一定價為40元。

怎麼樣,看到這條新聞之後是什麼心情?一定覺得大雁塔景區是腦殘吧?

對的,大多數網友和你的看法一樣,於是在相關微博底下出現了各種吐槽,諸如反囘人囘類式的定價之類的等等。但,我們作為一個經濟學的學生,怎麼可以看到這個不進行相關分析想當然的回答問題呢?

我自己沒事畫了幾個圖,圖就不上了。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供給需求模型,經過經濟學分析之後,雖然這條新聞里只有這些不全的數據。但是我從中發現一個事實,那便是本身不會像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在這條新聞中,雖然數據不夠確定,但是根據分析面積,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大雁塔景區將價格調整至40元之後,大雁塔景區是很有可能保持自己調整價格之後的營收與調整之前的營收相平衡的。不過這需要大雁塔景區做出努力,例如提供更好的服務之類的等等。但這僅僅是有可能,原因是因為數據不全的緣故,但這並不能影響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

而關於遊客呢?事實上,在需求曲線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價格上升,那麼遊客數量是一定呈下降的趨勢的。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人的效用趨向好的一面(例如希望景區人數越少越好)。 在他們掏了40塊錢之後,他們所能夠獲得的效用事實上也確實變高了。因為遊客人數過少,他們在旅遊時更加高興,並且,大雁塔景區的服務員能夠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那麼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這十塊錢事實上是值得並且有人願意去支付的。

分析完這個問題之後,我覺得特別舒服。這就是學習經濟學的樂趣所在不是嗎。能夠自己把自己學習的東西學以致用,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出問題背後的內在邏輯。這難道還不夠有樂趣嗎?

三、

好了,我們學到這裡,其實已經掌握了經濟學的基本思維方式與基本的分析工具。也是能找到一些樂趣所在。對於一個普通的經濟學學生來說,可能學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事實上,我估計大多數的本科生其實也就是學到這一步。但是這樂趣仍然太少了。

第三囘點,我說的是能夠將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學習,我認為這是第三囘點樂趣所在。


一開始我學經濟學的過程中,也認為經濟學好像一共就那麼點東西。微觀經濟學也就是一些模型,一些廠商理論與消費者理論,撐死再來一個外部性。宏觀經濟學無非就是幾個大的定律,奧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線等等。

直到後來,我發現了其實經濟學是可以向外延伸出很多分支的。比如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與心理學的關係,再比如公共選擇理論和zhengzhi學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的各路分支,管制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等,都是可以延伸到很多學科。

比如我自己曾經讀過一些zhengzhi學的著作,但是學起來覺得晦澀難懂,只是看懂了一些理論而已。然而在閱讀完布坎南的《同意的計算》之後,我發現這本書就像是給我的知識木桶里拼上了最短的那塊木板。過去曾經不理解的那些投票民囘主決策理論等,竟然一下子豁然開朗。以及學習行為經濟學過程中,對於心理學所產生的興趣等。我認為這都是經濟學所帶給我的樂趣。


四、

這一節獻給一個叫加里貝克爾的經濟學家。

到這一步,其實僅僅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上。一直到接觸了加里貝克爾之後,才算是讓我明白,經濟學究竟可以用在哪裡。

提到加里貝克爾,都知道加里貝克爾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學帝~~~國~~~主~~~~義」。讀加里貝克爾的那本《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時,真是腦洞大開。讀的時候會不斷的感慨,原來這樣子也是可以的。比如你要生幾個孩子。這時孩子就變成了耐用消費品。社會犯罪,可以用經濟學分析。zhengzhi,可以用來分析。婚姻也可以。好像在貝克爾這裡,整個人類的行為其實都是可以拿來分析的。

這裡推薦閱讀chenqin老師的:如何評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學術成就?

也就是在貝克爾這裡,經濟學除了向其他學科延伸之外,全面進攻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所以很多人總是抨擊這種「經濟學帝~~~~國~~~~主~~~~義」。

這是我目前對於經濟學的認識,也是我到了這一階段學習經濟學的樂趣所在。所以,我大概只能講到這裡了。

五、

但我還是要講,第五個是回歸到經濟學本身。

經濟學如今已經延伸到了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各路社會科學等。可是我還要說的是,學習經濟學,最大的樂趣還是在於經濟學本身。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學習了經濟學思想史之後,才意識到其實經濟學這門學科真的是樂趣無窮。

要了解一門學科,上來就灌輸一大堆名詞,什麼邊際成本,規制俘獲理論,外部性等等。很容易就把一個對於這門學科完全沒接觸的新手嚇跑。因此,我認為經濟學除了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等一系列課程。更不可少的一門能帶來樂趣的便是經濟思想史。只有學了經濟思想史,才會意識到經濟學為什麼會產生,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理論的不斷創新與提出。經濟理論原來一直是和當時的經濟環境所掛鉤的(比如重商主義與海外貿易。凱恩斯主義與經濟危機。新古典與滯脹等等)。我認為在學好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後,再去讀經濟思想史,會產生更深更有樂趣的感受。在這裡推薦北大汪丁丁教授的《經濟學思想史講義》。

寫了這麼多,其實第五點不是太好。但是腦子有點脹不知道該如何補充,之後還會再修改最後一點。

剩下的經濟學如何有用,其實樓上的很多答案已經說的很透徹了。我也就不再多說了。

呵呵呵,知乎的審核真是夠奇葩的。


我的本職專業是法律。在法律的諸多功能中,有一項功能叫「預測」。也就是說通過法律條文的規定以及地方上的慣例,你可以預期、預測當地政府、企業、參與交易的各方會做出怎樣的行為,未來會存在哪些潛在的風險,從而對風險加以防範、對未來要做的事情未雨綢繆。可以說,法律工作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在對未來進行預測。

經濟學金融學是我的業餘愛好之一。很多經濟金融民科的最大樂趣也就在於這個預測二字。君不見那麼多天涯知乎大神,動輒就是洋洋洒洒數萬字,對未來的經濟金融藍圖縱橫捭闔、高屋建瓴——雖然最後歸結到一點就是中國藥丸。

其實在我看來,與其說是預測,不如說你在深入學習了經濟學金融學之後(不光是課本教材,還需要對社會現狀中運行的經濟和金融體系有深入了解),就有一種「更清晰了解世界」的感覺,能夠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更能保護自己在急流險灘處能安全行駛,也不會在巨浪退去之後發現自己是裸泳者。而在準確清晰把握當下的同時,對未來存在合理的預期,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去追求的。

在過去,我有過很多成功的預測,也有過很多失敗的預測。僅舉幾例:

成功的例子:

1. 在07年、09-10年,分別預測中國房價尤其是上海房價會不斷上漲不會下跌

這個成功的預測導致了我在07年買入房產,在10年也到處考察買房,後來因為融資原因沒有買成功(可見平民要逆襲比富二代差距多大,我在10年積蓄幾乎是零)。

但必須指出的是,上面的預測只來自於我對經濟的粗淺了解,說是民科也不為過。

2. 在2014年預測中國的新增外匯占款會保持低速增長,從而導致中國的基礎貨幣供應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見下面帖子。後來事實證明,不僅是低速增長,甚至是連續長期的負增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94388/answer/34233376 (編輯時間在2016年5月是因為之前曾刪除又在2016年5月恢復)

這篇文章比較學術(雖然從專業角度講只是很基礎很直白的科普文,但我相信民科是寫不出的)。

3. 在我的書《從零開始玩轉家庭理財》中,我在2016年11月份撰寫美元與黃金章節時曾提到,別看現在人民幣兌美元節節攀升,由於存在外匯管制以及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原理的制約,我還是不建議配置太多的美元,換美元的收益率可能是非常有限的。

後來到了2017年1月,換美元進入高峰,人民幣幾乎要破7。身邊幾乎人人在換美元。後來外管局就出手了。昨天我一看匯率,居然都6.74了。

所以,這裡簡單提一句。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確定會使你一夜暴富的資產(中國一線城市房子下面會提到)。天涯換美元黨從2010年就開始換美元,就指著人民幣啥時候崩潰,他們就可以一夜暴富。結果一直到2016年底才解套。然後按現在的匯率,可能又套上了。

失敗的例子:

最容易栽跟頭的還是在中國房產上。2014年,由於新增外匯占款趨勢逆轉加上李克強微刺激的因素,中國整體房價發生了小幅下跌。當時我就預期,2015年全國房價會進一步下跌。然後一直到2015年3月,這句話還是對的,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儘管這個判斷對我個人沒有造成任何影響(我自己家庭在09年以後買賣房產的節奏和我的預測基本無關),但還是領教了中國房子的威力。

但我仍然認為,即使是一線城市房產,也不會在任何時候都讓你一夜暴富。就比如2017年頂著上浮20%利率的銀行貸款,支付著高額房價和成本買入的一線城市房產,至少目前而言是虧的。將來會不會再次大漲?我在另外的一個回答中提到,儘管我不認為一線城市房價會崩盤,但以後繼續大漲,像以前那樣大漲的可能性已經比較低了,原因就在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城市的房價是中國一線城市房價的最終的「錨」。一旦過頭了,人民幣就真的頂不住了。


包括我和樓里的一些人在內,大多數理論經濟學者都有這樣一種妄想————我可以優雅簡潔又充滿美感地去解釋我所感興趣的問題(而不是測試,現實太難太複雜,哪能檢測了一剛)

這也是經濟學的特點,注重解釋,尤其是因果解釋——而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注重預測

然後大多數學子和學者的樂趣當然就是抱著這種虛妄溺死在愉悅之中咯,不然難道抬頭看世界,下車間造高達嗎


金融不太懂,說說經濟。留學狗,數學加經濟。從小喜歡數學,現在也很喜歡經濟,感覺能學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一種樂趣,也是幸運。
很多人說學經濟是為了找工作賺錢。簡直太對,哪個專業的不是為了找工作賺錢呢?但是如果說賺大錢,我覺得其實跟專業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還是要看個人能力,和對於賺錢的意願。首先承認我是財迷,但是對於我來說,錢的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實在太明顯。我這兒也有學經濟的同學想去wall st的,不過我覺得一些更偏應用性的專業其實在這方面完全不吃虧,個人感覺甚至比經濟有優勢,但不能說得太絕對,因為也並算不太了解。我是一個比較沒有抱負的人,如果有好的機會絕對不會抗拒,但也不會自己去爭取賺大錢的機會。我覺得生活里還有很多別的重要的東西,找到一個平衡點才是最重要的。錢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看得到錢錢錢,實在太可怕了。那麼又要問了,所以為什麼要學經濟呢?
我覺得經濟是比神學或哲學更接近人類本質的東西。你可以大方假設人以一己私慾為先,而不用去考慮人性善惡。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是在選擇善惡,我們只是想要喜歡的東西來增加utility而已。學經濟的時候,可以看到人的選擇,博弈,理性或不理性。個人以為,這是我們可以去洞悉和了解自己的很好的途徑。我們可以拋開上帝存在與否的爭論,接受人類本性的東西。感覺每學一點新的東西都收到一次洗禮。
還有很重要的,因為人類要發展,而所有的社會歸根到底是一個經濟體。這是支撐整個社會必須存在的東西,因為我們做不到每個人自給自足。我小的時候一直相信自由市場,我覺得這樣就可以解決所有經濟。甚至覺得有時候政府的干預會擾亂市場秩序。後來才知道不全是這樣的。簡單打個比方,就說工廠排放污水。如果完全是自由市場,那麼按照工廠的利益最大化,就一定會污染到環境。且不說道德上這件事好不好,單說經濟,這樣會影響周圍農作物種種的生產,最後還是影響整個經濟體。現在回想,覺得小時候盲目崇拜自由市場簡直愚昧。當然,經濟體還有其他種種現象和問題,所以我覺得經濟學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非常solid的知識。
說了也不少了。所以經濟這麼好玩的東西,拋開找工作云云,單是它本身,也是很有趣的。至於工作,只要肯干,工作總會有的。:)


我自己大學時,學的也是金融學。

我本來不想學金融,一來是父母希望我學金融,二來是學金融就業好,這才學了金融。

雖然我至今仍然不喜歡金融學,但是我不得不承認,
學金融很有意思,也很有用處

我就作為學長,給師弟師妹們,講一下經濟學金融學的好玩之處吧。

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子集,兩個專業的交叉課程很多很多。下面我就用經濟學來代替了。

舉個通俗的例子,我個人覺得經濟學就像天山折梅手和小無相功

大學的專業和以後對應的工作崗位,好比內功心法拳腳刀劍招數

在大學時學內功心法,然後一直修鍊,工作後再增加各種招數。

有人畢業後工作不對口,相當於改學其他門派武功。

有些門派,主要是外家功夫,外行好學好改。
有些門派,主要是內家功夫,外行難學難改。

比如市場營銷、工商管理、人力資源之類的萬金油專業,學本專業出身的人並不比半路出家改行的人有優勢,大家都是在工作中學習。

但是,數學、物理這樣的專業就不是,如果不是專業出身,外行很難做得了精算、天文之類的崗位。

自然科學領域內的大部分專業和崗位,數學出身的人都可以轉,而且有了數學功底加成,很多時候,比本專業的人都有優勢。

到了社會科學領域,那就是經濟學的天下了。經濟學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經濟學融攝了很多其他學科門類的研究方法,使其成為自身的工具,這是天山折梅手

(一)、經濟學引入了數學工具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裡最數學化的,在如今社會科學整體數學化的背景下,經濟學是無可置疑的先驅者

很多人喜歡數學,喜歡這種邏輯性極強,不虛無縹緲的學問,但又想賺錢,想研究現實問題,那學經濟學最合適了。

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使經濟學成為了社會科學中最「硬」的科學

採用數理方法去研究經濟學,碩果累累,有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與博弈論三個分支。

數理經濟學讓經濟學有了紮實的根基,

計量經濟學能從數據中發現規律

博弈論能夠預測未來

(二)、經濟學引入了心理學和生物學工具等

以前大家都愛攻擊經濟學大廈的基礎——「理性人假設」,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但是,現在可以採用心理學和生物學工具,通過一些人為設計的實驗,來模擬人的心理與行為。

2002年,卡尼曼和史密斯,就因為他們在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二、經濟學自己強勢出擊,侵入了其他很多學科門類,創造出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這是小無相功。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採用經濟學的思路和方法,對社會、制度、政治、法律等本來不屬於經濟學的領域進行研究,開創了無數個學科分支,如新政治經濟學、法經濟學、語言經濟學、宗教經濟學等。

現在,甚至有人提出了建立統一社會科學的想法,核心就是用經濟學打通各個社會科學分支,從而形成包容各學科統一的社會科學

我國的學科門類有十三個,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

現在,經濟學可以與其他大學科門類,隨意雜交,沒有哪個學科可以如此包羅萬象。你看:

哲學——經濟哲學

法學——法經濟學

教育學——教育經濟學

文學——語言經濟學

歷史學——經濟史學

理學——物理經濟學

工學——工程經濟學

農學——農業經濟學

醫學——衛生經濟學

軍事學——軍事經濟學

藝術學——藝術經濟學

經濟學和管理學更是水乳交融,經管一家親了。

下面來剖析幾個例子。比如:

(一)、新政治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把政治看作交易,

把政治家、官員、選民等所有的政治主體看作理性經濟人,

假定的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比如,政治家追求選票最大化、官員追求預算最大化、選民追求投票收益最大化等等,

從而把定性的傳統政治經濟學,變成了定量的新政治經濟學。

(二)、法經濟學

傳統法學強調立法、司法一定要遵循傳公平、公正、正義等原則,

但法經濟學強調效率原則,也就是權利的配置取決於能夠帶來最大的收益或避免最大的損失

從而發現了,只有符合效率原則,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講,法律才是公平、公正、正義的,這一新定律。

從而在這一定律下,重新評價法律。

(三)、語言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發現

如果將語言作為一種工具,那麼這種工具的選擇,要遵循經濟原則;

語言的簡練,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大的信息含量和內容

文字的簡化,從繁體字到簡體字,也是在遵循用最少的筆畫表達最多的信息內容,

這都是經濟學原則。

(四)、宗教經濟學

宗教經濟學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人們的宗教信仰,

將人的消費活動分為現世消費和來世消費,

人們參與宗教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某種來世消費,

從而發現人們參與宗教活動並非純為信仰毫無功利色彩

總之,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研究資源配置,而世上任意一個領域,都離不開資源配置這四個字。

如果你用經濟學的理論去研究萬事萬物,都能得出有趣而實用的結論。

而且,你不需要對這些領域有科班的功底,憑經濟學的體系,就能打通很多關節,從而一通百通。

你從其他學科里學來的方法,也能融入經濟學中,有機結合,為我所用。

不相信嗎?那就看看我之前的幾百個回答吧,你會學到如何用經濟學思維去分析萬事萬物,哈哈。


感覺看透了這個世界……


我記得讀研的時候院長和我們說
人應該學一些經濟學,了解這個世界的生產消費靠什麼驅動
學一些心理學,不為了解別人只為了解自己
學一點社會學,知道一些社會運行的規律
其他的想學就學,不想學就別學


可以讓你知道別人為什麼能賺很多錢。然後自己產生錯覺,自己將來也能靠這個賺很多錢。


金融系來答。

據我觀察,大部分像我一樣本科以前就決定走金融路線的同學屬於數學比較好,同時又心高氣傲覺得理工類有點「土」,想學「高大上」專業的人。

這其中大部分可以依靠對數字的興趣和對金融業「高大上」的美好幻想走很遠。

剩下一小部分,隨著學識加深逐步意識到金融和經濟學的社會價值。通俗地說:學習經濟和金融的過程中,你會不斷認識到人性的本質和缺陷,並看到人類是如何建立一套套系統來約束和管理人性,而這些系統構成了社會的運作機制。

從思維方式上看:理工專業的思維方式是尋找某問題的最優解,經濟類專業的思維方式是尋求某一立場上的最優解。


我也來湊個熱鬧。

樓上答主把有用和樂趣做了區分,但我覺得它們並不矛盾啊。

「你學的知識產生真正的價值了,有用!」這種狀態,不會讓人覺得快樂嗎?

學經濟學、金融學一個很大的樂趣就是有用:它能讓我們在賺錢的路上走得更遠。

比如,如果你知道龐氏騙局,就不會相信最近曝光的善心匯這種騙局,能躲掉幾乎所有的理財陷阱。

比如,如果你知道貨幣的時間價值,就能理解複利的作用,知道長期投資的力量。

比如,如果你知道保險的作用,就知道如何使用保險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什麼,你說你覺得上面這些都太淺顯了?

那麼……

如果你看得懂房價的走勢,買對一套房,少奮鬥二十年;

如果你看得准股市的走勢,一輪牛市,就可以讓你翻身做財富的主人;

如果你看的清經濟的本質,那麼你大概就可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厲害死了哦,在賺錢的路上,你走的比財富自由還要遠遠遠……

所以說,學經濟學、金融學的樂趣大大的。如果你沒體會到,要麼是你沒學好,要麼是你沒用好~


學習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對於學生來說,由於知識沒有應用的場景,就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到底有什麼用,漫無目地的學,得不到正向激勵與反饋,當然會覺得乏味,沒有樂趣和快感。而當你工作時真的遇到問題時,就會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反而自覺地有興趣去學。

因此,你需要通過思考來自己尋找樂趣。

我從大學開始就用經濟學和金融學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優化自己的決策,舉幾個簡單例子吧。

我曾經無比糾結要不要逃課,因為我當時算了一下,一節課45分鐘學費折算下來好像是5元錢,雖然上課就是睡覺,但反正錢交都交了,不上5元錢不就浪費了嘛。然而學了經濟學之後我明白了,5元錢是沉沒成本,反正上課不上課結果都一樣,啥都沒學到,又搭進去45分鐘是不值得的,因為這45分鐘時間是有機會成本的,在課堂上睡45分鐘,我還不如把這45分鐘拿來自習、實習、泡妞、玩遊戲,這樣才最大化了45分鐘的效用。於是從此我養成了選修課必翹,必修課選翹的習慣。

再比如說去食堂打飯排隊,剛上大學的時候,我都會習慣性地走一圈,看哪個隊的人最少,後來在第一節西經課上,老師就說到這問題,他給出的方案是不用看,找目所能及的最短的一個隊排就行,因為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排在每個隊尾的人都會觀察他旁邊的隊是不是比自己的隊短,如果短他自動會轉移過去,最終的結果就是所有的隊基本一樣長。我聽了之後覺得好牛逼,然後就積極踐行老師的模型,結果發現完全是扯淡,根本沒有用。後來在金融學中學了「市場有效性」,我才知道,尼瑪我應該排最長的隊才對,因為關於菜的可口程度的全部信息都反映在了隊伍的長度上!當然是越好吃的窗口外面排得隊越長!

那麼好,我們說到「市場有效性」,老師又說了,市場有效性說明開一個撿錢公司是沒有錢途的,因為只要地上掉了錢馬上就會被人撿走,換句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當某件事物得來比你想像中容易得多的時候,你就要想一想,你會不會上當了,為什麼好事會輪到你。也就是說,但凡有價值的東西得來都是不容易,都要費很大的功夫的。正是因為領悟了這個道理,後來我斷然拒絕了好幾個主動投懷送抱的女神,避免成為了接盤俠(這段是我編的,我這麼不老實怎麼看都不像是接盤俠胚子嘛)。

我不禁感嘆,為什麼女神最後都不能善終呢,我想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資源詛咒」吧,美女通常過於依賴於美色給其帶來的短期收益,而忽視了發展附加值高的終生技能,一旦被拋棄,最終只能落得黯淡收場。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在女神被名利場摧殘之前先追到她們給她們一個幸福的人生。通過對高大上的博弈論的學習,我發明了一種百試不爽的追女神的方法,特別是那種高知學霸女神。我把這個方法教給了我的一個不善於撩妹的高富帥學弟,這個方法就是,在食堂或自習室,故意製造偶遇的假像,然後找機會與女神搭訕玩個小遊戲,這個小遊戲是這樣的,你跟女神各自亮出硬幣的一面,或正或反。如果我們都是正面,那麼你給女神微信轉賬3元,如果我們都是反面,你給女神微信轉賬1元,剩下的情況女神給你微信轉賬2元。這個遊戲是基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只要你在多次遊戲中以3/8的概率出正面,5/8的概率出反面,那麼你期望始終是贏女神1/8元。

我的學弟就是用這個方法,成功地加了一個女神的微信,然後發了幾個大紅包,開著家裡的豪車帶著女神出去看了幾場電影,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你看,經濟學金融學是不是很有樂趣呀?

LIVE:金融業求職指南之:券商資管

知乎專欄:財務自由之路

微信公眾號:周大爺說


金融學是經濟學一部分,要是說狹義的分專業話,經濟比較傾向於研究,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將來在政府、企業或專業機構里搞研究工作。金融比較多的做投資工作,比如保險、銀行、證券。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上面這句話的每一個詞都是有實質含義,題主感受下~


金融不懂,經濟說兩句
因為可以了解到看似平常的東西背後的原因
比如說看似平常的百貨公司布局把男裝放在低樓層,一個簡單的舉動背後卻隱藏著對男女服裝需求特性的分析
還可以解釋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東西背後的原因
比如加裝裝置讓機器變得更慢,比如蘋果根本不合理的定價策略(價格歧視).又比如倒牛奶的行為(供求關係)
其實就跟有的人喜歡物理,有的人喜歡化學,甚至是歷史的原因差不多嘛:
因為它能解釋生活


多有意思啊,變幻莫測的世界,如果不告訴別人原理,你就像一個先知或者魔術師一樣說漲就漲說跌就跌,人人看到你都是驚訝和欽佩。你可以很輕易的和你認可的人搞好關係,你一開口大家就都安靜的聽你講。當然啦,前提是你得有水平。水平怎麼來呢?偉大是源於興趣,利用時間熬出來的。


很簡單,經濟學就是中國古代的儒學,是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權解釋其合法性的基礎。經濟學的變更很明顯能看出時代的烙痕,每一次經濟學理論的變更都是整個地球不同階層在政治力量上變更的體現。

而金融學就更簡單了,馬克思說的好,金融是統治階層里的流氓無產階級。金融說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金融學是統治階級中流氓無產者們解釋其自身存在合法性的學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rry,沒看清題主的問題。說樂趣的話,經濟學、金融學的樂趣大了去了。

就說經濟學,學懂經濟學就會知道現代社會統治階級認可的基本社會組織交換形式是怎麼樣的,在掌握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後通過對經濟史和社會變遷之間的聯繫,你就會看清人類社會的本象,更加重要的是,任何理論都是一定基礎上的產物,現有經濟學理論必然與現實有著部分的悖逆,而這種悖逆是將來社會組織崩潰的原因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掌握這種趨勢,這樂趣不大了去了。如果你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掌握了這種趨勢,並在未來把握好的話,足夠改變你子孫三代人的社會地位。

而金融學,見效就更快了。貨幣理論、貨幣乘數、資產定價模型、套利理論、金融工具、衍生金融產品。呵呵、不管多麼複雜的東西、通過對背景的複雜分析弄懂其中簡單的原理多有趣。例如:通過對商業銀行與央行監管的百多年博弈,明白信貸創造貨幣的擴張周期、經濟周期和政治間簡單而又複雜的聯繫。再例如、通過對現有國際貿易理論的了解,現代套利理論和金融工具的了解,自己設計一些可行的套利工具躺著賺錢。亦或者參與進全球化崩潰前夜的瘋狂外匯套利當中,助推未來的崩盤。這多麼的有意思啊,這種大場面,有些人一輩子都遇不到,有些人雖然遇到了卻一輩子都只是看到表面不懂其中的本質緣由。


《宏觀經濟》:告訴我們經濟是具有周期性的,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還是特色主義,絕大多數你現在看起來牛逼的人都是在經濟上升周期投機、勤勞發家致富的。

《微觀經濟》:告訴我們給老闆給公司打工取得工資的實質是我們出讓了我們腦力和體力的機會 成本,接班、shixi、壟斷及那些(party government army)系統的鐵飯碗沒啥好議論的 他們就是傳說中的 利益集團。

《會計學》:告訴我們一般涉及到現金流的計算、都會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也就是「複利」、複利實質上是一種指數函數、它的特徵是你向高利貸借1000塊錢,50年後你賣老婆孩子都不一定能還的完。也不要隨便說10年前房價才2000塊一平、十年期你的工資可有2000塊呢。

《管理學》:告訴我們當喜馬拉雅山被發現山谷里全是金礦的時候,你應該做的是在山谷旁邊賣牛仔褲、鐵鍬。,而不是去淘金。

金融學》:告訴我們世界上90%企業的命運都被銀行攥在手心裡。另外改變人類的不是火的使用也不是文字。是金融和金融思維。

《保險學》:告訴我們一:保險對每個人都真的很重要。二:即使學完了保險課程,你還是玩不過那幫賣保險的。

證券投資學》:告訴我們一夜暴富不是沒有可能。有人成功過,還不止一個,更重要的是即使此時此刻也有人在證券市場上一秒獲利百萬。為此,我們要有夢想,對財富的夢想!

《金融工程》:告訴我們賣煎餅果子的攤主也應該學金融,因為對麵粉和雞蛋價格波動的掌握直接影響成本,如果你的煎餅攤考慮開分店,你就要考慮套期保值了!另外一點就是金融是數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一個捷徑!

《公司金融》:告訴我們一個富人,口袋裡沒錢的單獨待在一個地方超過一天他就餓了,超過10天他就死了。現金流管理是多麼重要!

《期貨交易》:告訴我們從自己口袋裡露出一塊錢告訴殺豬的你有錢,然後從他那借10斤豬肉每斤10元賣掉,過一個禮拜肉價下降你又從市場上買10斤豬肉每斤8元,還給殺豬的。這樣你就用1元賺了20元。

《期權、權證》:告訴我們花5%的期權費就可以獲得一份企業組織股權買賣的權利,我們每年花30%納稅,不應該獲得一份gorvenment組織的選票是不地道的。另外一條是從數學的邏輯上講,技術分析是不能幫助你在證券市場上獲得超額收益的,賣書的股神真不靠譜,除非你堅信不疑。

《金融風險理論》:告訴我們大多數零和遊戲都包含有賭徒心理,風險什麼的就不在考慮範圍了。

《財政學》:告訴我們每年我們交的各種稅金之和近似等於我們在飲食上的支出,看到這,你要是還覺得political rights不和你有一毛錢關係,那小夥子你就該吃藥了。一句話:有一個朗朗乾坤清明法制的制度是多麼的重要!

《概率論、統計學》:告訴我們在理性的數理邏輯面前,我們幾乎從來沒有正確預測過任何一件事情。想一想,本質上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隨機的、讀什麼學校也是隨機的、認識那些朋友也是隨機的、跟誰結婚也是隨機的、能活多長都是隨機的。想到這生命是多麼的隨便 可怕又是多麼的有趣。

《political經濟學》:他媽的,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


推薦閱讀:

飼養小浣熊是怎樣的體驗?好不好養?
左撇子在做什麼事情時是用右手而不是左手?
你對有腹肌的女生的看法?
腳氣好了之後,之前穿過的鞋子做怎樣的殺菌處理之後可以繼續穿?
內褲和襪子放到洗衣機里一起洗,有問題嗎?

TAG:留學 | 經濟學 | 樂趣 | 生活常識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