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進入戰國時代,晉國不分裂,中國歷史會是怎樣的走向?
比如像齊國一樣,由一家卿大夫獨掌晉國,戰國時代會發生什麼變化?對中國歷史會有什麼影響呢?既然是假設么,那咱們就別論證晉國必然分裂的原因了,那樣就跑題了呀~~就說它不分裂好嗎?
假使晉國不分裂,那也只有一個前提,就是晉國姓趙。
無論荀家,還是荀家的分支中行家、智家,還是范家,還是魏家、韓家、郤家、欒家等等……都沒有趙家在晉國這麼長盛不衰。
孫武曾用獨特的眼光預言了趙家最終會取代晉國:
吳王問孫子曰:「六將軍(即六卿)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孫子曰:「范、中行氏先亡。」
「孰為之次?」
「智氏為次。」
「孰為之次?」
「韓、魏為次。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吳王曰:「其說可得聞乎?」
孫子曰:「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為冤,以百六十步為畝,而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故曰先亡。智氏制田,以九十步為冤,以百八十步為畝,而伍稅之。其制田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故范、中行氏次。韓、魏制田,以百步為冤,以二百步為畝,而伍稅之。其制田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故為智氏次。趙氏制田,以百二十步為冤,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公無稅焉。公家貧,其置士少,主儉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國,晉國歸焉。
喵主席時期,因為需要構建中國封建社會的需要,就要界定出奴隸社會晚期的新興地主階級,也就是在春秋時期最先進的階級。而這一段論述,無疑是最好的例證。而現在的人恥於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些老舊的概念,在掃清意識形態左右歷史的缺陷時,卻往往扔了重要的有社會經濟價值的史料。
譬如趙家畝制大、對農民剝削較低,齊國田氏大斗借糧小斗收糧,主動給農民讓利,收買人心。最終掏空晉國和齊國過程,基本都會被解釋成宮廷陰謀、戰場較量了,沒人提什麼階級鬥爭和先進階級領導社會變革這老一套了。
實際上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概念的確套在中國歷史框架上不合適,但對其展開的論述,卻有許多不可廢棄的閃光點。譬如對新興階級對社會變革的領導作用,這一點就是很好的東西,不能一棍子打死的。
而趙家,就是引領中國走上新的社會變革,迎來封建專制時代或者說郡縣制專治帝國時代的領頭羊,是新時代的火車頭!
難怪魯迅先生要說:「你也配姓趙!」
趙家引領下,連同范家第一個公開了成文法。
趙家第一個喊出了軍功授爵,改變奴隸身份的口號,打贏了最艱苦的鐵之戰。
趙家執政的晉國第一個設置了有帝國意義上的郡縣,而不是晉國以前設置的類似楚國那種舊的世襲分封式的郡縣。
趙家主導的盟誓(侯馬盟書)第一次對專治帝國下君主和臣子的關係做了基本規定,遠遠區別於只靠口頭威脅和武力威懾的周朝君臣關係。
趙家立國後主導的胡服射騎,使華夏人第一次成規模地裝備了騎兵,而其他的古典文明帝國,除騎馬民族的後代波斯之外,基本在騎兵方面都長期依賴外族僱傭兵,直到中世紀才在本民族普及騎兵。
而秦國的商鞅變法,便是全盤建立在借鑒發揚趙家及魏國的新制度的結果。
而為什麼孫武的預言最後沒有應驗呢?
很明顯,連遠在吳國的孫武都這麼看了,趙家的謀劃和實力已經是路人皆知了,所以早就引起了晉國國君和其他卿大夫的警惕,趙家在崛起為晉國實權卿族到獨立建國的過程中,經歷了三次災禍:
第一次,晉國公室和欒家聯手製造的「趙氏孤兒」事件,然而當時「興滅國繼絕世」的思想還是主流,而且在趙家遭難之後立刻引起了其他卿族的同情和兔死狐悲的感同身受,導致斬草不除根,沒多久趙家又復興了。
第二次,六卿之亂時期,趙家一家單挑中行家、范家兩家、衛國一國、以及幕後支持者齊景公。其他卿大夫對趙家早就早有警惕,但又不想看到中行家和范家崛起,所以作壁上觀。最後的結果卻是趙家把中行、范、衛兩家一國的聯軍打得稀爛,韓魏智三家趕緊站隊援助趙家,齊景公不敢動武。雖然這一次趙家取得完勝,但也元氣大損。
所以才有了第三次,智家以匡扶公室的名義,聯合韓魏欲圖瓜分趙家。最後的結果大夥也看到了,趙家勾結了韓魏,智家自己被瓜分了。
六卿時代不用多說,趙家單挑兩家一國,實力自然第一。
而至於四卿時代,有許多人想當然地以為智家是第一。可不要忘了,六卿時代智家就是打醬油的,算是抱中行家大腿的小卿族,怎麼會忽然就變強?雖然智家也有智罃、智躒、甚至智瑤這些能人,但比起趙家、中行家、范家還都差得遠,實力僅僅能和韓魏兩家做個比較。
當然,文獻資料缺乏,無法確信地比較四卿強弱,但沒關係,三家瓜分智家時還有少許資料記載史冊,就能推測出四卿在地盤上的比較:
智家,大約佔據山西南部,以及陝西東部一隅之地,以如今的永濟為核心。
趙家,領土主要有兩塊,一為山西北部,以晉陽(太原)為核心,還包括盛產戎狄騎兵的代地;二為河北中部南部地區,以邯鄲為核心。地盤最大,還都是人口不少的好土地。
魏家,地盤成碎片化,但主要地盤有兩小塊,一是山西中部,二是河南北部一隅之地。人口也不錯,但地盤太碎,太少。
韓家,主要在河南北部一些貧瘠山區,河南肥美的平原土地還在鄭國手裡。
這麼一比就出來了,趙家地盤、人口應當都是第一,魏家和智家並列第二,韓家第三。
然後按照孫武的論斷,在民心項背問題上,趙家又是第一,韓魏第二,智家第三。而其他的巴結老百姓做的不到位的,都已經被淘汰光了。
所以一開始智家拉攏韓魏,而韓魏近百年都是趙家的盟友、至少從來沒有跟趙家翻過臉,但為什麼一拍即合了?因為再這麼下去,溫水煮青蛙,以後大夥都姓趙就完了,還不如不仁不義,先坑了這個大禍害。
而趙家為什麼能又把韓魏拉攏過來讓他們反水?從歷史原因講,韓魏兩家和趙家那是世代交好,從現實原因講,智伯瑤個人是個非常跋扈的傢伙,趙家至少是溫水煮青蛙,智伯瑤的做法就有些殺雞拔毛了。所以兩害取其輕,還是聯合趙家,先把這個殺雞拔毛的搞掉再說。
最後,在三晉蜜月期間,三家吊打全中國,幾乎無人能敵,然而為什麼不繼續維持這種形勢,非要正兒八經地分晉?
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當時做著晉國執政官(正卿),這是輪流上位的。而並非魏家拳頭大就當正卿,事實上晉國正卿是不一定誰拳頭大誰做,而是博弈的後果,所以往往就是實力強的幾家輪流做。而在魏文侯剛做正卿的時候,《史記》就記載了:
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強於韓、魏
假如自己的兒孫不爭氣,日後保不準就會被趙國吞併。於是魏文侯就主導了三家分晉,讓三家卿族都成功當上了諸侯,以後我們都各是各的國家了,不會再有正卿什麼的了,大夥誰也別想干涉誰了。
正好,一帶雄主趙襄子死後,趙家經歷了內亂,分晉封侯到三晉聯盟的大好時機,趙國幾乎沒有什麼新的發展。
而魏文侯大力開拓河西,魏武侯大力開拓河內,兩代國君終於給魏國開拓出一個大國的基本盤。
韓國呢,終於拼著老命吞併了人口極盛的鄭國,也能和趙家扳個手腕了。
這樣才有了三家分晉後的三家並立的環境。
所以晉國不分裂,除非其他卿族對趙家的擴張發展熟視無睹。而眾卿家可都是人精,誰也不會坐視趙家掏空晉國的。
而智伯瑤,算了,他的個人品行只能做一個合格的執政官,而不是篡位梟雄。盛氣凌人跋扈囂張,還沒勝利就擺出唯我獨尊的架子,否則明知道趙家威脅最大,韓魏怎麼會反水?
而至於趙國如果真的取代了晉國,會怎麼樣?
大致也是鬆散帝國或者分裂的命,如同改革最早的齊國一樣,趙家內部的改革很早了,甚至都算不上改革,因為他一開始就是個新式的功勛貴族,而不是舊式的血統貴族。而趙家族人眾多,支系龐大,春秋時期就有趙家人自己的分支勾結其他卿族坑本家的行為了。形成諸侯國後勢必會出現強大的公室貴族,如戰國時期的趙國,掌握實權的多數還是趙國公室,這就說明了什麼?趙家雖然先進,但先進得太早了卻又先進的不徹底,階級已經有固化的狀態了。所以從趙國立國後,雖然有公仲連的改革、有趙武靈王的新政,但都是動動皮毛。可就是動動皮毛,趙武靈王都被自己人整死了,趙國仍然維持的是卿族時期趙家的那一套老東西。
比起變法後秦國的集權程度和動員能力,趙國還是遠遠不如的,趙家要真取代了晉國,估計也不是秦國的對手。
如果非要開腦洞,那就給魏文侯打個無限壽命的補丁吧:
1. 弟兄們西進,乾死秦國!趙兄,你看著齊國就好。
2. 弟兄們南下,乾死楚國!趙兄,你看著齊國就好。
3. 弟兄們東進,乾死齊國!趙兄,你看著燕國就好。
4. 弟兄們,乾死趙國!趙兄,你看我幹啥?
5. 小韓,小燕,你們覺得,你們該怎麼做?
==============================冷靜一下==================================
首先要分析題目:『如果進入戰國時代,晉國不分裂如何如何』。
這個問題按照很多人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因為戰國到來的標誌之一就是『三家分晉』,不過,我不是這些人中的一員,我向來都不是這麼劃分春秋戰國的。所以,話題繼續。
晉國是個很有意思的國家。但凡懂點春秋史的都應該知道一件影響了晉國一輩子的大事——『曲沃代翼』(如果不知道『曲沃代翼』是什麼請自行百度)。這件事造成的影響很大,晉國春秋時期的強大得益於卿階層的強大,而後來戰國時代晉國的分裂根源也在於此。
但是之後還有一個很多人都忽略的人和事——趙盾和『公族大夫』的設置。這件事是對晉國政治制度的一次顛覆性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公族與卿族之間的矛盾——結果就是公族權力被沖淡(公族是殺不盡的,不是每個晉侯都愛殺的。但是如果讓你們這些公族當不了官沒有政治資本,這不是更好么)。
進入正題。
『驪姬之亂』時,重耳外逃。這中間好多好玩的故事,比如僖負羈、介之推、退避三舍等等(百度這幾個關鍵詞就能找到)。但是大家注意過他的隨臣都有誰么?趙衰、先軫、狐毛、狐偃、魏犨、胥臣等等。我寫出的這幾個人都很重要,因為這些都是後來受益於六卿制度的重要人物(魏犨本身不是六卿之一,但是給了魏氏相當多的政治資本)。之後的晉國歷史,基本就是卿族的歷史了:大家熟悉的『趙氏孤兒』(趙氏死而復生,韓氏高光時刻),之後是『滅三郤』(郤氏下台),之後又是『悼公復霸』(欒氏之後就不行了很快下台、胥氏下台、韓氏巔峰時期、魏氏崛起),之後又是『中行范氏之亂』(中行氏與范氏下台),一直到最後的『三家滅智』(智氏下台)。
那麼,縱觀整個晉國歷史,晉國究竟什麼時候最強?
我的看法:晉文公、晉悼公還有三晉時期(三家滅智至三晉同盟破裂)。
文公時期不多說,城濮之戰、崤之戰等等,但與本題無關(文公去世之後有件事一定要注意,崤之戰之後秦國曾經擊敗過晉國,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悼公時期重新從楚國手中奪回霸權,當然這也與本題無關,僅提一句:文公個人魅力高,鎮得住眾卿;悼公個人手腕高,玩得轉眾卿。至於其他的晉侯,也有不錯的,但總的來說難以壓制住世卿。
我想說的重點就是三晉時期,也是很多人常忽視的一個時期。
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三家滅智就是一次分贓大會,分完了三家就分手了。其實並不是。一直到戰國時代(前475年或者前403年,哪種說法都有市場)開始了好久,晉國才從法理上真正滅亡。滅亡的標誌是前376年『晉絕不祀』。而早在前403年三晉(趙韓魏)就被封為諸侯了,那時,晉國沒有滅亡。
其實這就是個旗幟口號的問題,就像曹操早就挾天子令諸侯,但國家仍舊是劉家的一樣,直到曹丕少爺接受禪讓之後才敢叫魏國的吧。同理,晉國早就不是你們家的了,不是從戰國才開始的。如果你說三家滅智後的晉國不是晉國,那早在悼公去世之後就不該叫晉國了。我更願意稱這段時間的晉國為『三晉同盟時期』的晉國。
所以,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三家滅智』之後的晉國是什麼樣子的。
還用想么,就是霸主啊!!!還記得他們怎麼對付齊國楚國秦國的么???
至於『三晉同盟時期』的晉國什麼時候結束的吶?我個人認為,三晉同盟結束的真正標誌應該是魏武侯時期魏國與趙國幹了一架(前386年趙國內亂)。這一架打出了很低的姿勢水平,基本標誌著三晉同盟瓦解,趙國也有了和魏國翻臉的口實了。注意,此時晉侯還在,晉國還沒滅亡,但三晉蜜月期已經結束了。
所以到此,問題應該已經回答完畢,我就總結一下吧:
1. 戰國時期有晉國,這個晉國很強大,就是春秋時期那個晉國只是少了三個卿罷了。(存續時間段:很久以前——前376年晉國徹底滅亡)
2. 晉國戰鬥力極其強大,但是並沒能維持很久。(爆表時間段為:三家滅智——三晉同盟破裂)
3. 晉國戰鬥力爆表時期仍舊難以改變歷史(在我看來哪怕是滅掉楚國都不是很現實)。原因在於三家都是平等的諸侯,誰也不服誰,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同盟破裂是必然的。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
4. 假定三晉蜜月期延長,歷史不一定會改寫。我沒法做出準確預測。因為我覺得不可能不破裂。只有利益才是永恆的。
補充:
1. 題主可能會說『如果他們不分裂』什麼的,其實不可能不分裂,早在趙盾時期就能該看出這些世卿的狼子野心了。不過也正得益於這些『包藏禍心』的卿大夫們,晉國才會如此強大。當然,政治扯皮之類的,見怪不怪了。總之,他們不分裂絕對是出鬼了。
2. 解釋一下本回答:
a.『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我採用的是『公元前475年』;可能有的人會選擇『前403 年三晉並稱諸侯』無所謂,不影響本回答。
b. 『三晉同盟破裂、蜜月期結束』採用的是『公元前386年』《史記》中『魏武侯 元年(此處有爭議,不應該是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不勝, 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
c. 『晉國法理上滅亡』採用的是前376年『三家分晉』,這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 吧。
3. 本人只是歷史愛好者,純個人看法。我只是個看故事講故事的。別來噴,也別來找噴。
晉國公族太弱的伏筆起於晉獻公,幾乎殺光了原公室子弟,造成晉國一直以來公族人數單薄,只好依靠卿大夫的支持,追隨晉文公重耳的幾個大臣日後都成長為晉國的政治大族,不過在輪番洗牌中很多被打壓下去了。春秋時代後期的整體格局就是以楚國為首的聯盟挑戰晉國為首聯盟構築的防線的鬥爭,兩次弭兵會盟
晉、楚兩國達成了平分霸權的政治格局,之後各國內部格局的變動成為主要矛盾,爆發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步伐。繼承了大部分政治遺產的魏國(個人是這麼理解的)成為戰國第一任霸主,吳起創立魏武卒多次打敗秦軍,戰國後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稱霸天下,三晉里兩個稱霸天下過,實力都不容小覷,然而名義上曾為一家的三晉其實一盤散沙,終究擰不起來,容易被各個擊破。
晉國從晉文公時期開創了六卿制度,後期演化為各個家族互相傾軋輪流坐莊,最後軍隊都成了家族的私兵,撕裂了晉國人民對於一個國家的認同情感。如果智瑤沒有敗在趙襄子的水淹之中而是構建了一個統一的晉國,個人覺得確實很有可能以此為基礎更早地開啟統一天下的步伐,不過智瑤這人聰明有餘格局不夠,他統一晉國之後會不會繼續玩火自焚也很難說。
晉國的問題就是公家太弱,卿家太強。假設最強的智家消滅了其他卿家,獨霸晉國,很可能會出現田氏代姜一樣的情況。智家成為了晉國國君。
晉國在戰略上,處於四戰之地,四面八方都是敵人,沒有像齊秦楚一樣的緩衝。但是分為了三家的晉國都可以各佔一方,那麼整個晉國的勢力恐怕會更強。但是戰略上必須有所考慮,究竟是朝哪個方向,從戰國初期的情況來看,秦國最弱,不妨大力進攻秦國。一旦消滅了秦國,齊楚即使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那麼很可能會出現周朝結束以後,又一個姬姓的晉朝。
謝邀,題主提這個問題,我想是因為題主看到到了戰國七雄里趙、魏、韓均是三國分晉的產物,那統一的晉國戰鬥力更應該爆表了。
樂帝給出的結論:是這樣也不是這樣。
有三點原因:
1.春秋戰國幾百年里,出了公認的春秋五霸。古代按伯仲叔季排行,霸就是諸侯之伯,即諸侯的老大。春秋五霸中最無可爭議的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其他秦、楚、鄭、吳、越均在不同時期傲立於諸侯,這也就表明一個問題,國力的強弱和國土面積或者下轄子民沒有太大關係。熟讀春秋戰國不難發現,大國的確更容易出頭,但有個前提:國君勵精圖治,大臣賢能有為。
2.晉國在晉文公之後,先後持續了數百年的霸業。晉國稱霸太久,國內階層固化,當初隨晉文公流亡的卿家,世代掌管晉國大權,卿家間倚老賣老互相鬥爭,消耗了晉國的霸氣。以致楚國崛起開始逐鹿中原後,晉國對楚國的態度,由驅逐到綏靖。數百年的霸業,晉國背負了太多歷史的包袱,因此沒能像秦王下定決心就能在全國推廣商鞅變法,統一天下。
3.秦國之所以能推動商鞅變法並最終統一天下,個人認為動力有二:其一,秦國與楚國類似,均不在中原範圍,屬於化外邊民,說白了秦國與楚國就是非主流,而這是秦與楚全國上下都不能接受的,定要拿下中原的原因。其二,秦國與楚國不同之處在於,秦國北方還有匈奴的襲擾,這也是秦統一建長城的原因,秦國累世都在與野蠻民族戰鬥,秦國太希望擺脫這種局面。秦國有足夠吞併中原的野心和需求。相較來說,晉國地處中原核心,數百年的霸業,已經使晉國在國家戰略上處於守勢了,晉國即便不分裂,歷史的包袱也註定不會使晉國有統一的作為。
綜上歷史由很多變數造成,晉國地廣人多,數百年的霸業,在春秋戰國後期,反而成為了晉國的包袱。對我們來說,晉國最大的教訓就是世人要居安思危,擁抱變化。
不分裂確實會改變秦國的崛起之路,首先很多秦國人才都是魏國或者衛國的,這些都是晉國的勢力範圍,另外,兵出函谷也難度加大。
那樣《資治通鑒》估計都沒有嘍。
三家分晉標誌著徹底的禮崩樂壞、個人認為是中國古代從封建制逐漸終結並轉入郡縣獨裁官僚體制的源頭。
如果那一切都不發生,那麼政治我認為是這種可能:
五雄爭霸、最後晉吞併東邊各個小國;秦、楚、晉三分天下;那地圖和三國時期簡直一摸一樣的~最後結果不言自明;一旦中國版圖變成那個尿性、最後結果很有可能是三分歸晉。
也有可能五雄一直那麼分著,畢竟沒有人開啟那個徹底禮崩樂壞的源頭、或者晉,秦、楚一直三分天下。那麼最後的結局有可能沒有出現大一統的秦王朝、沒有統一度量衡、文字的話,任其發展、周天子最後可能被語言不通、文字不和的三個國家的小夥伴們趕走,最後永遠仨國家或五國家。我們原來公用的文字可能充其量和歐洲的拉丁文一樣,是語言的源頭、但不常用。整個東亞會和歐洲一樣,晉、秦、楚、朝鮮、日本使用東亞文化圈的不同文字、不同語言。
簡直就是鏡像版的歐洲啊!
思想上,如果沒有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多年的外儒內法、而是墨家當道,整天擺弄機械打仗,那麼有可能近代科學的發展就是在中國起的頭,這腦洞可就太大了。
倫家想不下去了,太扯了~
總之,個人感覺晉如果不三分的話會影響秦或著楚統一天下的進程,是壞處多過好處的。@魯士雅秦國只需要滅4個國家就可以統一中國
晉國不分裂,春秋就不會結束,周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就不會有中央集權,更不會獨尊儒術。
如果三家不分晉,那晉國的統一可能性會很大,其實晉國的六卿制度還是不錯的,唯一的梗是怎麼協調好國君權柄和六卿之間的權力平衡,既能保證國君有一定實權,又能不損害六卿執政的熱情,如果最後沒有分晉,那說明已經解決了這個看似很難調和的梗,或許那時秦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晉國了。
假使晉國不分裂,春秋就繼續延續下去,戰國就來不了。
春秋時期是怎樣的?那時候是分封制對吧,分封制要怎樣?要分權,對吧,不是集權。而那個時候大家都認為這樣很好,是個好制度。大家也都這樣做,像晉國,就在分權的道路上走得最遠,卿的權力超級大,後來就差不多把晉國公族權力架空了,最開始晉文公有6個卿,後來殺得只剩3個,再後來那3個就把晉國分了。怎麼搞的呢?春秋時期,分封制是在慢慢解體的,當時的大背景用四個字形容就是禮崩樂壞,有點相當於當時的國際法,漸漸的大家都開始不遵守國際法了,所以春秋就是舊秩序的崩潰,戰國就是新秩序的重建,最後在秦漢形成新秩序。而舊秩序是在漸漸瓦解的,當他瓦解到最後階段時,就產生了趙魏韓三家分晉,因為晉國是走得最遠的一個,就像生病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病變一樣,反正大家都走到這個地步了,分不分都不是你說了算了。三家分晉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分完之後駱駝就死了,就是一個新的世界戰國了。趙魏韓分完晉後,有一段時間聯合在一起,還沒分裂,中原就還會以以前的態勢一直僵持下去,而三晉分裂後就是一個契機了,國際法就更加不存在了,大家都不守法了,包括周天子也不遵守了,你們把晉國分了,好吧好吧!就升級你們為諸侯吧!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就這樣被迫宣布三晉的合法地位了。春秋時期好歹還有舊秩序,現在,連舊秩序都沒了,所以後來戰國的時候大家都為了生存在爭奪土地這些,社會就更加不穩定,這才有了全國統一的可能。這樣秦國後來變法嘛,漸漸才發展起來,統一了全國。如果晉不分裂國際社會就會還是原來那樣僵持下去直到下一個契機產生。
歷史沒有如果,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分裂,秦國統一的步伐肯定會受到很大阻礙,但個人還是認為秦國最終能統一,先進的制度始終是能取勝的,看看春秋時期一直和晉國爭霸的楚國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二戰時那麼多厲害的國軍將領在國共戰爭時表現如何?
※客觀權衡,建國前小平同志和劉伯承誰的黨內地位更高?
※春秋左氏傳的「歸,吾娶女」是一個愛情故事?
※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裡面人物的對話是真實嗎?作者是怎麼知道的?
※如何理清晉朝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