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很多人說《天龍八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
我一直覺得天龍八部充滿了怪力亂神絮絮叨叨的感覺,而且倪匡氣質明顯,為什麼卻有很多人說它是金庸最好的小說?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射鵰」,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笑傲江湖」是最好的金庸小說,而現在則最推崇「天龍八部」。我覺得這種改變與我的成長和閱歷的豐富有很大的聯繫。事實上,這個改變的順序也大致和金庸創作的順序相符。最早喜歡「射鵰」,後來自己分析,主要是因為其情節連貫,人物刻畫單純直接,功能性強。郭靖一味「蠢」,黃蓉一味「靈」,黃藥師一味「邪」。「笑傲江湖」全書諷刺政治,暗含許多影射,相比前期的小說人物刻畫方面也變得複雜。剛上大學的我思想比較激進,自然喜歡這種小說。然而成熟一些之後,再讀「天龍八部」,我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恢宏磅礴的氣勢。其他武俠小說算是涓涓細流,「天龍八部」則如同黃河奔騰一般呼嘯而下。
首要的區別可能在於主旨的宏大:你可以說「射鵰」只是在寫情節,堪比一本非常出色的網路小說;「笑傲江湖」在寫政治,或者是在寫中國政治;「連城訣」寫人性黑暗面;「神鵰」寫愛情。可是「天龍八部」所涉及的內容,很難用一兩個詞概括。「天龍」裡面包含了金庸對佛學,哲學,人性,等等許多方面的理解,這是其他武俠小說很難涉及的領域。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其他武俠小說作家的學識與金庸相差太遠。從文學技法上說,三條平行主線,次要出場人物數量極大而又互相聯繫,就連武功體系也是最為複雜。蕭峰的形象是經典的古希臘式悲劇英雄,其他武俠小說也很少涉及。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造就了一部可堪稱為「名著」的一本武俠小說。
補充:看到很多朋友在討論「鹿鼎記」,順便說我的一下看法:「鹿鼎記」應當算是金庸封筆之前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冒險,從寫作手法來說,包括荒誕手法,主角韋小寶的武功和人品、民族問題(滿漢矛盾)等等,都完全不同於之前的金庸小說。但是,不能因為這種嘗試和冒險非常膽大,就以此來抬高小說的地位;從小說思想上來說,「天龍八部」是典型的佛學,而「鹿鼎記」展現了一種「大一統」和「無為」的思想:年齡大小,身份高低,武功強弱,政治力量強弱,都沒有任何意義,在佛學的基礎上,和道家又有點不謀而合的意思,這相比「天龍八部」來說又更深入了一個層次。可是這同樣不是評判小說的唯一依據。不能因為思想深入了一層,就說這部小說比另一部小說好。就像兩首歌曲,一首描繪愛情,一首探討人生,但是判定歌曲好壞的標準,還是要客觀地歸結到是否「好聽」上來。「鹿鼎記」有點像「堂吉訶德」,而「天龍八部」更像「雙城記」;「鹿鼎記」像是周伯通的七十二路空明拳,而「天龍八部」像是蕭峰的降龍十八掌。反過來講,我也並沒有說「天龍八部」就一定比「鹿鼎記」好。不過我個人來說,還是喜歡「天龍八部」這種氣勢恢宏的小說,「鹿鼎記」給我帶來新鮮感,但單從感官上來說,終究沒有辦法給我帶來和「天龍八部」一樣大開大闔,雷霆萬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的感受。天龍八部破除了金庸先生早期作品中的價值觀限制,人物內容更豐富、矛盾衝突更劇烈,看起來也更過癮。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蕭峰。這是天龍八部三個主角之一,他是遼人血統,又被漢人撫養;他生性明朗,不斷陷入愁雲慘霧;他渴望清白,誤解如泰山壓頂;一生自居光明正大,不免殺害無辜;自己無比敬仰的人,殺害了生母;發誓要手刃的大魔頭,竟是親生父親。
金庸先生通過蕭峰這個角色,不停的帶領讀者去探尋:漢和遼誰是正義的?侵略和被侵略,誰是無辜的?正義和親情,哪一個是正確的?以牙還牙和寬容退讓,出路在哪裡?這些提問在以往武俠作品中從未出現過,如黃河浪濤滾滾襲來。
當然,這還不夠,一部作品僅僅描寫黃河奔流,讀者是不會感受到黃河奔流的。
作品還需要細緻的描寫黃河冰封與溶凍,描寫浪濤如何克制的翻湧,河邊泥濘的層疊,江上的枯枝、衣物、飛鳥,久而不動的沙船,細節很重要。
除了蕭峰以外,天龍八部還著意刻畫了其他一些次要角色,比如失去兒子的葉二娘,皇位被奪的段延慶,不守清規、掩人耳目的少林高僧,意志堅定的慕容復。每一個人都有一些故事。
細節人物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同樣的問題:「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
這是黃河岸邊撲撲簌簌的細節。
如果說金庸先生以前的作品是在傳統價值觀框架下施展了一些小技巧,天龍八部則轟轟烈烈的衝擊了正邪不兩立的傳統武俠價值觀本身,更有力量感。
天龍八部於是突破束縛,創造出豐富、激烈和引人反思的角色,這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未能達到的。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順便說一下,天龍八部已經帶有「反武俠」的萌芽,在這部作品中武藝高強、道德高尚、意志堅定的大人物們多數不得善終,反而是懵懵懂懂追求愛情的人,愚昧無知資質平庸的人成就大器。這和以往的武俠作品的基調完全相反。天龍八部「反武俠」的意味,在鹿鼎記中終於成為白紙黑字的現實。鹿鼎記的主角韋小寶出身怡紅院,不學無術、投機取巧、毫無禮義廉恥,卻在黑白兩道興風作浪,坐擁7個老婆,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通過鹿鼎記,金庸先生終於完全拋棄了傳統武俠的套路和規矩,以一種戲謔、諷刺的態度重新描寫了武俠世界。最終,徹底反武俠的武俠小說《鹿鼎記》成為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
很多人也認為,鹿鼎記超過了天龍八部,才是金庸先生最好的作品。
天龍八部是真正意義上的三主角系統,而其他小說,除了大唐雙龍傳是偽雙主角,絕代雙驕是一明一暗雙主角,有哪本武俠能將多主角寫得如此出色?
射鵰,儒家般的正義。
天龍,佛家的萬物皆苦。
笑傲江湖,道家追求的洒脫。
鹿鼎記,世俗的修鍊。
『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從我一接觸天龍八部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是金庸最好的作品,沒有之一。
1. 武功最繁雜。在這裡你幾乎能見到能想像到的所有武功類型,並且每一個都登峰造極,無可超越。除了越女劍時間比天龍八部早,其他的作品的武功幾乎都出自天龍,再看其他的作品就覺得沒意思了。
2. 人物眾多。天龍八部代表著八個主角,而其他的配角也都亮點頻閃,令人津津樂道。
3.情節跌宕起伏。天龍的人物結局都不是他自身想要的。喬峰想塞外牛羊,卻捲入宋遼戰爭;段譽只想泡女人,卻成了一國之君;虛竹想在少林寺清修,卻成了靈鷲宮主人;慕容復想復國,最後卻瘋了;丁春秋想一統武林,卻被關在了少林;鳩摩智想學盡天下武功,最後卻武功全失;蕭遠山,慕容博,玄慈...每一個人都走入了自己的宿命,令人唏噓。而書中沒有介紹來龍去脈的掃地僧,成了整個武俠世界的傳說。
這樣的作品當然會有人覺得好啊。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這樣的,你先看了那本就會覺得那本是最好的。
我很有幸,最先看的偏巧就是天龍八部。
因此覺得金庸寫的武俠比其他作者好太多。之後費盡努力(是的因為當時太年少,沒錢和能力買書借書)把他的作品都看全。卻只得一聲嘆息,後面的都不盡人意。於是回過頭來,還是只默默的看這一部好。
甚至難過的時候覺得,他的那些書,若是自己早些看了,豈不是根本不會認為他是個好的作家。
於是安慰自己,有什麼辦法呢,也許先看其他的,就會覺得其他寫的好了。但又深深懷疑也許不是。
這本書有多好呢,就是一般的名家作品你看了刪節版,就覺得難以下咽。但是因為當時年少,第一遍看的時候是不喜歡丁春秋所以乾脆略過他,還是覺得此書甚好甚好甚好。
嗯,若說金庸還有什麼寫的好的,大概就是另一部,雖然水平一般但是擁有最佳結尾的那個……也許就算是我對他的作品的態度吧或許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歡
恰好今天上午TL上出現了幾次如何看待有些人成年長大了,還老是在談三國演義、金庸等小說?
我這學期正在旁聽孔慶東先生的「金庸小說研究」,雖然我也就是在地鐵上看過了《越女劍》、讀完了備受孔老師青睞 的《天龍八部》、正在讀《笑傲江湖》的水平,但老師上課的時候提點過幾句《天龍八部》的妙處,在此處和大家分享一下。
(基於我上課時所記的筆記,由於我的文化水平有限,難免有不當之處。)
1.《天龍八部》一書結構宏偉,涉及到的政治集團多:宋、遼、女真、吐蕃、大理、燕、西夏,可以稱得上是「七國演義」。探討了「政治與和平」這一主題。
2.佛與存在主義,海德格爾(發現了人對死亡的自覺),存在先於本質
書名來源於佛教術語,在內容中也多次體現出佛家思想。
(我對哲學幾乎沒什麼了解,後面的就不解釋了,大家自己體會吧)
老師在此處還提到了1964年薩特獲諾貝爾文學獎。
3.荒謬與荒誕,反抗絕望
書中的三個主要人物的命運都反映了這一點,不細說了。
陳世鑲關於此書的評語「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大抵印證了這一點。
4.自由
書中關於這一主題的探討也不少,武功、學問高低與自由無關。
關於倪匡代寫部分老師也講到了。據說當時倪匡問金庸怎麼寫,金庸說不用考慮之前自己寫的部分,隨便寫就行,又說寫完了之後給文筆好的某某看看、把把關。可見金庸其實並不太把倪匡寫的當回事(情節不算數、文筆稍遜),在之後單行本出版的時候倪匡寫的也都改掉了,只保留了阿紫眼瞎的情節(倪匡這麼寫僅出於私心、單純是不喜歡這個小姑娘,但得到了金庸的肯定)。
關於《笑傲江湖》老師大致是這樣說的:有些人的意見認為這是金庸最好的小說,說這話的人往往特別喜歡政治,實際上《笑傲江湖》的思想深度並沒有超過其他小說,但在批評個人崇拜、揭露政治陰謀方面更為突出。
以後應該還會答關於金庸小說的題,希望下次能多些個人見解~
-
個人以為,單是以鳩摩智這條線:
為奪段譽之武功而出場,戾氣縱橫;
又還武功於段譽而退場,大徹大悟。
當可躋身現代一流小說。
畫了一個非常完滿的大圓圈,實是充滿禪意。
其他的線就不說了,亮點題主可以自己一一尋找揣摩。
你不喜歡完全沒有關係,去讀自己喜歡的罷。
讀者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小說,小說也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讀者。
不喜歡就丟一邊,凡事不必強求。
鹿鼎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三部作品從刻畫筆力、思想高度、小說結構上都遠超了其他作品。天龍八部更恢弘、濃墨重彩一些,藝術感染力是最強的。很多人排它第一也很自然。
比較公認的是以上三部、加上倚天屠龍記、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是最佳六部作品吧。畢竟小說創作還是需要多年積累的。單是「天龍八部」這四個字,便有多少況味在其中!
此書在其廣而不在其精,細節不足,描寫人物有數百人之眾,好像一幅長捲軸畫,寫盡各色人物,人間百態,雄渾磅礴,蕩氣迴腸。這,恐怕便是金庸的用意了。
作者喜歡玩顛覆,不論蕭峰,還是段譽,竹虛,都被告知自己一生原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乃知過去多虛妄。只是當此,自己又該何去何從?古希臘哲學追問「本體」,主張撕裂日常生活表象,硬生生的去直面一個不能名狀的終極存在,拋棄這生活的幻象,只是世間之外那片混沌的天地,越發顯出了生命的虛無和孤弱。喬峰被揭露身世,便是一個存在的斷裂。從前他是行俠仗義,按武林那一套豪俠的規矩行事,是江湖上人人敬佩的喬大俠,直到他發現自己身世的那一刻,才知道過去都是虛妄,自己連漢人都不是,何來用一套豪俠標準要求自己?胡漢相爭之際,那一片小小江湖又有什麼意義?他便走出了這一些教義拘泥,走向一片更廣的天地,「不管是胡是漢,我只要保得天下百姓安寧」,但在民族問題上猶豫不決,最後只能以死相謝。
作者之前極盡喜愛的人物,在最後倉促之間又極冷酷的「痛下殺手」,小說最初那一群像我們走過來的人物,熙熙攘攘,言笑晏晏,到最後才知不過是大夢一場。
最後以段譽的一段話結尾:「各有各的緣法,慕容兄與阿碧如此,我覺得他們可憐,其實他們心中,焉知不是心滿意足?我又何必多事?」
這便是「天龍八部」大氣而悲涼的意境了。首先,不是最好。
天龍八部是比較散的。說的東西又過玄。
吸引人的地方,是裡面就沒有一段正常的感情。
我們年輕的時候,覺得不正常的感情更讓人蕩氣迴腸。
我們不再年輕了,覺得自己年輕時喜歡的那些就叫做經典。
這個「我們」不包括麻小,你還小。
以上。
我只從文學功底這點來說。在讀到越來越多的古文學作品時,我才慢慢體會到金庸在這本書里體現出來的深厚文學功底。
眾所周知「天龍八部」本身含有很深的佛教寓意,而這佛教寓意在對眾多人物的刻畫中、在對故事情節的描述中、在對武功的描寫中等等體現出來,每每想起來都回味無窮。比如段譽登帝位對於人不像人的段延慶來講是一種道義循環,珍瓏棋局被虛竹所破也可以看做是對一生追求完美的無崖子的無聲諷刺。
從更細節的地方來講,印象中「靈鷲宮」也在某部佛經中提及,「星宿海」在古文學中指的是黃河的源頭,好像也是出自某部佛經,具體記不清了,「鍾靈」、」婉清「等的名字也在唐詩宋詞中見過,降龍十八掌的招式例如」亢龍有悔「等出自易經。這樣的例子在這本書中數不勝數。
我認為,單是這一點,就已經是眾多小說作品難以企及的了。
《天龍八部》中三位主角,以蕭峰塑造最為豐滿,也最為讓人欽佩、讚歎和唏噓,而附著整部作品其中的則是金庸的人生感悟、解讀和理想。
蕭峰本為契丹族人,因父母被中原武林豪傑所害而收留,交與一戶農家喬氏夫婦所撫養,後由少林玄苦大師及丐幫汪幫主授業,武藝高強、膽識過人、俠肝義膽,又丐幫立下七件大功而被汪幫主立為下一任丐幫幫主,可以說,被蒙在鼓裡的蕭峰前半生走的是風生水起,有的是父母疼愛、師傅傳道授業,有理想——光大丐幫、抵禦外辱,有成就——屢建奇功、丐幫治理的也是井井有條,有事業有地位——丐幫幫主,與慕容復並稱南慕容、北喬峰。直到丐幫副幫主馬大元被康敏所害,蕭峰身世被揭露,追查其身世時,又接連被誣陷殺死其義父義母、授業恩師玄苦大師及30年前一起殺害其親生父母的一干人等,身世不明,被萬人所誤解和唾棄,聚賢庄一役與中原武林決裂,雖然豪氣衝天,卻英雄末路。英雄落魄總是讓人心灰的,幸得阿朱陪伴,總算讓蕭大俠的人生中有了一抹溫柔和一縷陽光,但好景不長,蕭峰和阿朱因中康敏奸計,誤以為段正淳是殺害蕭峰親生父母的帶頭大哥,阿朱未免兩廂搏殺及解蕭峰心結,假扮段正淳,被蕭峰親手所殺,大錯鑄成,悔之晚矣。蕭峰後誤傷阿紫,為救阿紫,結識完顏阿骨打及耶律洪基,被封契丹南院大王,後終因不肯侵宋,而與耶律洪基決裂,中原武林豪傑、段譽、虛竹等一干人等與契丹軍隊兩軍對壘,虛竹、段譽擄來耶律洪基,蕭峰迫其放棄侵宋,而其自身則自以謝逼君之罪,以一人性命之換來兩國人民幾十年的平安,可謂盡忠節義,俠之大者。
這本書中對民族之間的仇恨做了頗多反思,宋人稱契丹人為契丹狗,而契丹人成宋人為宋豬,兩邊人都以自己為正義的一方,卻不知民族之間的鬥爭很多時候並沒有正邪之分,不過是各民族為了生存多年戰爭累計下來的仇恨,這也確實中國古代五胡亂華之後的一個真實寫照。
書中蕭峰盡忠節義,為保兩國百姓平安,逼迫契丹皇帝耶律洪基承諾在有生之年不再侵宋,後又為自己身為契丹人逼迫本族皇帝而自盡謝罪,集中體現了金庸的儒家思想,仁愛為本,為國為民,卻又忠於本國君主,絕不犯上作亂。
書中對人物的描寫頗為傳神,蕭峰手拿恩師汪幫主書信時不禁心酸,被誣殺害養父母及玄苦大師時,悲憤難當,聚賢庄時隻身犯險、困獸猶鬥,多次面臨險境而愈發勇猛,考慮阿朱時考思是否值得,思慮大理六脈神劍時的憂慮而堅決,失手打死阿朱時悲慟欲瘋,之後獨闖江湖時寂寞苦澀,被耶律大軍追殺時想起阿朱時的柔情與悲傷,自盡謝罪時的堅毅決絕,蕭峰是個大俠,但並不是傳統高大上的人物,而是個有血有肉,有自己的脾氣和私人感情的人物,他從開始時,只認為契丹人是敵人、是兇猛殘忍的契丹狗,到認識到宋遼兩國開戰,是多年戰亂累計的民族仇恨,戰爭只會令兩國人民無法安居樂業,從被人誣陷時與中原武林決裂,大開殺戒,到殺人成仁,為國為民犧牲自己,完成了一個大俠的成長,也完成了一個蕭峰式的民族悲劇,可以蕭峰集中體現了金庸的人生感悟和人生理想,天龍八部這部書的靈魂就在蕭峰這個人的命運與選擇之中。
書中多個人物,可以與蕭峰相映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慕容復,光復大燕,聽起來多麼輝煌宏大,只可惜慕容復與其父均不顧他人死活,只一味為著自己的春秋大夢,薄情寡義,挑撥離間,殺人害己,不想著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想著藉助別人的力量——挑撥遼宋、先是希望依靠西夏、後是希望依靠大理,總之是借他人之力搶奪他人(宋朝)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道德底線,最終被身邊人所唾棄——先是王語嫣、後是除包不同之外的三名手下。
游坦之,從小沒有被教育好,能力不強,信念不純,受到家庭破敗的打擊後也曾想報仇,但見了阿紫後迷上了阿紫,被一再虐待後,一點良知也泯滅,是非不分,誰強就臣服於誰,誰能幫他討得阿紫的歡心誰就是好人,一再被人欺騙、利用,先拜丁春秋為師,後聽從全冠清指示屠害丐幫,給了阿紫眼睛後追隨阿紫跳崖而亡。這是一個沒有是非,沒有自我價值和尊嚴的人,雖有可憐之處,但也極為可悲、可厭。
蕭遠山,30年隱居少林,為報大仇,連害多條人命,害得虛竹與葉二娘分離20餘載,但一旦大仇得報,卻不知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段延慶,本為大理太子,本國叛亂,家國敗壞,痛失太子之位後流落江湖,卻遭仇家追殺,痛失雙腿,待殺得仇家,卻依然無法復得家國,幾十年孤家寡人、流落草莽,寄居西夏,惡貫滿盈、被人稱為四大惡人之首,其中悲痛、憤恨、孤獨、空虛、嫉妒、仇恨、殘酷,兼具為維護自我尊嚴的種種為難和努力,雖然作惡多端、卻也不無讓人同情之處。
面臨死生大事,段延慶知道自己有個兒子——段譽,心中卻十分的溫暖和滿足,不再執著於皇位,他一生為皇位之爭所困,也算是解脫了。
究其蕭峰與眾人之別,原因蓋有三點:
1.從小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教育,使其體諒他人、照顧他人難處,即使受到他人誣陷與背棄,在受到攻擊時,亦記掛往日恩情,迫不得已才予以還擊,也不算不義。
2.阿朱之愛,阿朱對其愛之深,寧可犧牲自己,也希望解其心結,令其心中保有溫暖,阿朱之愛令其知愛之偉大與深沉,失去阿朱之愛,兼失去父母家庭之愛,使其深知寧靜幸福生活之可貴,對其尤為珍惜,推己及人,自然知戰爭對萬千家庭的屠害之深,是以,當中原武林人士與耶律洪基且戰且退,路過雁門關外石壁時,念及阿朱及父母,乃是對蕭峰的一個刺激,待到擄到耶律洪基,才有迫其放棄侵宋一事。心中有愛,是蕭峰能夠成為一代大俠的深層原因。
3.蕭峰本人對自我的尊重和反思。蕭峰是個道德感很重且極為重視自我尊嚴的人,他人誣他陷他,江湖評價他為殺父殺母殺師的無恥小人時,他悲憤不已,是以即使面臨種種險境和困境,依然能堅守原則,不墮惡途,這也是其與慕容復等人分道揚鑣的根本原因。
我最喜歡連城訣,是我內心太陰暗了嗎?
除開氣勢磅礴,在這部悲劇中,所有「反派人物"都有自己的悲劇之處,激發人最根本的善和悲憫——一個偉大作家的偉大之處。
金庸先生用一整本書都沒能感化你,我等凡人又怎能三言兩語帶你領略這本書的奧妙
一遍讀不出感覺,可以讀第二遍。若還是沒感覺(若用心讀,基本不可能),可以去讀讀金庸先生其他耳熟能詳的著作如射鵰三部曲,讀完後你就會知道《天龍八部》為什麼會被公認為凌駕於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而與之能抗衡的只有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
推薦都讀因為天龍八部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
看金庸小說的題目命名,題目往往與劇情結合緊密,諸如射鵰三部曲之類。但是天龍八部是個例外,在序章裡面,金庸就提到「天龍八部」一詞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這樣一個詞,乍看怎麼也很難和故事的劇情結合。
但是天龍八部無時無刻都在傳遞一個「欲求而不得」的思想,幾乎所有的主角和配角都難逃這個定律。蕭峰苦苦追尋的大惡人竟然是自己親爹,希望和心愛的人塞外牧羊,心愛的人卻慘死自己手下;段譽是個情痴,但是喜歡的所有人竟然都是自己的妹妹;虛竹當上了西夏駙馬, 靈鷲宮宮主,自己卻只想做一個少林寺小和尚;慕容復千方百計想復國,最後卻因此而瘋癲;鳩摩智苦心積慮想成為天下第一,最後卻內力散盡;段延慶處心積慮想奪回王位,最後當上大理皇帝的竟然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李秋水天山童姥最後得知無崖子喜歡的人竟然都不是她們……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看天龍八部裡面每一個刻畫深刻的角色,幾乎無人能夠逃出這樣的一個命運。
天龍八部這部小說,金庸將整本書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但凡能夠善終之人,都是放下了自己「貪、嗔、痴」之念的人。即,唯有放下,順服上天安排的命運,才是天龍八部要告訴我們的人生大道理。
三個主角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可以獨立成書,但為何金庸要將所有故事放在一起,並且以「天龍八部」這樣一個佛經上的詞來命名,就是金庸要講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哲學,生死,命運,人生的探討。
如果說,金庸有哪部小說能夠流芳百世而不衰,天龍八部一定在其中。
焚我殘軀,熊熊烈火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去惡,唯光明故
喜怒哀愁,皆歸塵土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雖然這首詩歌出現在倚天屠龍記,但我認為天龍八部整個一部小說都在詮釋這首詩!不管是阿朱阿紫還是蕭峰蕭遠山,亦或是鳩摩智,慕容復慕容博,每個人的命運都含有悲憫的成分,都是一個解不開的結。
金庸先生的小說,都讀過,我也只推崇這一部,真的是大悲憫大洒脫,從人文情懷來說,在我心中是當代最高的一檔,遠遠超出了其他任何一部武俠小說,步入當代最偉大文學之列。
另:好看是一回事,推崇是一回事,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廢寢忘食的看但並不推崇,天龍八部段譽主線無聊透頂都不願看,後面還是看了。
金庸作品各具特色 無所謂第一 但若論俠之大者 個人最推崇喬峰 英雄的悲劇色彩極濃 天下間無人能了解他 阿朱了解他么 阿朱只是個崇拜他的小女孩 兩個結拜兄弟了解他么 這兩個兄弟都是稀里糊塗之輩 其他人更不足論 當看到金庸寫到 刀者 兇器也 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不禁拍案 當看到雁門關外 喬峰自盡時 英雄的悲情已無可附加 寫到極致了 英雄的寂寥
推薦閱讀:
※《倚天屠龍記》里處於武學巔峰狀態時的張三丰能不能打贏《天龍八部》里在藏經閣里壓服天龍四絕時的掃地神僧?
※天龍八部哪些人物的名字有深意?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功力是不是被刻意貶低了?
※鳩摩智用小無相功催動的少林絕技勝過了少林寺僧人,那麼少林寺還需練習自己的少林絕技嗎?
※喬峰和鳩摩智誰厲害?
TAG:天龍八部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