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當年覺得郭敬明,韓寒的書好看,現在根本就看不下去?

當年看過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夢裡花落知多少》以及韓寒的所有書,覺得挺好看,如今想要重溫下,發現根本就看不下去!翻了兩頁就不想翻了。
年齡我是真不小了,但心裡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怎麼就看不下去了呢。。。
說幾個我喜歡的作品。
都梁的《血色浪漫》,幾年前很喜歡,現在依然喜歡,不過那個電視劇很垃圾。
《白鹿原》 書比電影好
《活著》 電影比書好
《千門系列》
《手機》 電影也很棒
未完待續。。。


就像是愛情,你長大了,它不再是必需品。

是的,就像十五六歲的初戀。
那時你還沒有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所以你讀到一本書,遇見一個人,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
那個時候她是如此之美,一回眸,一蹙眉,都讓你心旌搖曳。
你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你覺得沒有她自己一定會死掉。

十年之後,你長大了。
這中間你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看多許多的電影,讀過許多的書本,經歷過許多段落的人生,遇見過許多精彩的姑娘。
你的格局比少時廣闊,而她還是小鎮姑娘。
所以再回頭看少時令你神魂顛倒的那個姑娘,她已經不足以吸引你。

就像十年之後,再翻開當年深愛的那些書,你發現不過如此。論筆力雄健,你後來讀到的書猶有過之;論見地深邃,你身邊不少老師朋友猶有過之;論跌宕起伏,或許你自己的人生猶有過之。
它如何再吸引你?

--------------------------我叫分割線-------------------------------
我用愛情來比喻韓寒和郭敬明的書。他們就像你年少時愛情的兩種元素:韓寒是叛逆的、充滿好奇的、快意且追求自我的;郭敬明是浪漫的、華麗的、充滿著夢幻般不真實的。

某夜睡前,腦海里自動冒出這樣一句話:韓寒目標受眾的心理年齡,比韓寒小10歲;郭敬明目標受眾的心理年齡,比郭敬明小10到20歲。

是的,長大後你發現,韓寒和郭敬明都不能代表愛情的真正模樣。他們的格局太小。這是你讀不下去的根本問題。

先討論郭敬明的格局小在哪兒。

從《幻城》開始,郭敬明作品的基調就已經定下,再無更改:文字華麗,內容空洞。一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一面為賦新詞強說愁地作,一面經歷著彼此的猜疑、背叛、原諒,如此三番五次地糾纏直到作者自己都寫累了,然後悲劇收場。
15歲的時候讀一讀可以,因為那時大家都為賦新詞強說愁,拿著肉麻當有趣呢。25歲的時候再讀,你就會覺得膩。而15歲到25歲,一個作者總是寫著同一類型的小說,會讓你覺得膩不堪言。
著重討論一下郭敬明《小時代》三部曲。它的格局小有三:
1、類型的小。三本書與郭敬明之前的作品沒有差別。讀15分鐘,你就可以猜到接下來主角們之間反覆不斷的猜疑、背叛、原諒,各種作死。
2、人格的小。簡單地說,就是作者無法真正洞悉人性,或者不懂得如何真正表述人性。這令作品中所有角色看起來都像人工布景里的芭比娃娃。
3、如果你看過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穿普拉達的女魔頭》(2006),你就會明白郭敬明的《小時代》是怎麼來的。
郭敬明作品真正的致命弱點在於經歷——他沒有過過普通人的生活,沒有足夠的經歷來支撐他寫好一個故事。故事脫胎於生活,但邏輯一定要符合生活常識。看看郭的《小時代》,然後我們審視一番自己以及周圍,誰的生活是那樣的?

第三點是最致命的。致命到,郭的作品和好作品的差距,相當於你滾床單的另一半是充氣娃娃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的差距。

再聊聊韓寒的作品為什麼令人看不下去
韓寒的作品要分兩部分討論,小說和雜文。

小說,除了三重門,別的幾乎都沒法看。
抖聰明、寫段子、玩政治隱喻,這些可以給小說添彩,但你不能把它們當做小說的核心。小說的核心是一個好的故事。連貫的,邏輯通順的,跌宕起伏的,鋪陳的時候順理成章高潮的時候出人意料的。
從講一個好故事的角度來說,韓寒還沒入門。非要說原因,還是經歷沒到。

真正讓韓寒立住腳的,是他的雜文。
韓的雜文分兩個時期,分界點為在北京蟄伏的四年。
分界點之前,韓的雜文是犀利的,但是逞的是一腔血勇,圖的是一時快意。少時讀來當然大呼過癮,長大後明白社會的複雜性,明白生活的不易,明白誰都不是非黑即白大多是灰色的時候,就會覺得韓寒的文章有些往而不復。
分界點之後,韓的雜文從文筆上來說是退步了,但格局上來說是擴大了。見識多了,人成熟了,心態比原來寬容了平和了,按理來說之後的作品會越走越好。但這個時候的韓寒,注意力已經不在寫作上了。
好比職業球員,你需要日復一日地高強度訓練以維持競技狀態。重心不在寫作上,自然令韓寒的寫作水準下降。

而真正令我們讀不下韓寒的作品的原因,不在韓寒,而在我們自己。就是前面所說的,長大了,你的世界更寬闊了,你見過了更多的東西,行過了更多的路,遇見了更多有深度的人,接觸了更多深邃的思想,你的世界不再只有韓寒、郭敬明。這個時候韓寒的書不再令你感興趣,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說說我自己吧,大一的時候還能讀韓寒。到了大二的時候閱讀範圍更寬了,就會覺得韓寒好像不過如此,有許多別的作品比他好。再後來,就是覺得韓寒的格局彷彿也不夠大,他的作品彷彿也有更多地方可以改進。再到後來,就不怎麼讀韓寒了。

當然,或許讀不下去還有另一種可能:你自己浮躁了,讀不進書。


=,=

正常事兒。

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的理解能力,也就會選擇相應的讀物。

如果你現在不會去讀這種東西:

那你應該也不會再去讀郭敬明和韓寒了。

我到不會說是因為智商高了有邏輯能力了,這麼直白的話。

委婉的說,就是因為你長大了唄。

雖然文藝作品自有其感染力,成年人也會熱衷少年向作品,但那時候更多看的是情懷。

再說句大實話啊,青春期時候人類大腦還沒發育完全呢……

.


我當時是先看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幻城》,《悲傷逆流成河》的。大概是初二的時候吧,又買了一本盜版的韓寒全集,看了他的《光榮日》,《三重門》,《長安亂》。應該說,我看了郭敬明的書後再看韓寒的有了一種新的認識,而並非排斥。

韓寒的書也特別符合我們那時叛逆的勁兒,因此推崇。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韓寒是我樹立完整世界觀的啟蒙老師,而不是郭敬明。這種世界觀的核心是辯證、批判和反抗。因此我也只汲取了第一點。

後來韓寒小說少了,針砭時弊的雜文多了,他的一些看法的確對我而言有著開創性的引導。他先前的辯證也教會了我辯證地看待他的作品哈哈。

如今覺得韓寒的作品不帶感,不是因為他們變了。是因為我們三觀樹立穩固,三觀的確定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本。


你三歲看毛片也覺得沒意思


韓寒就是一個簡單的思考者,他的思考來自於生活,他或許看過不少書,想過不少事情,可是這遠遠不夠,他時間投入不夠,所以思考不夠深刻(牛13作家哪有時間去拍戲?哪有時間去搞專業的賽車)因為他寫作很大程度是因為想表達一些自己的思想,可是自己的思想信念是否可行,他沒有驗證過,因為他只是一個初級的思考者,史鐵生算是中上級,愛因斯坦,馬克思是高級,至於郭敬明吧,我就從來沒看過,是看過一篇文章後再也沒看過,他連思考者都算不上,也許我會片面的認為,他是嘩眾取寵者-----------------我竟然拿到了這麼多贊。我第一次拿到這麼多,雖然對你們來說,不多,哈哈,我挺滿足,我在多說點,在同齡的作家裡,思考者有一個,她是蔣方舟,她的生活很平靜,上課,看書,寫東西,前一段時間自學量子物理,她說,『』發現這些書可以改變自己對於整個世界的看法,和世界的構成『』,你造嗎,她的小快樂緊緊來源於父母,家庭,她的大幸福在於平靜的生活,當然她理想中的生活是學習思考,你把時間放在哪裡,哪裡就會開花結果(不要問我怎麼知道,我的同理心很強,尤其是和我相似性格的人,我會產生強烈的共振,因為這種人太少太少了,人們的喧嘩把這些人淹沒了)~~~~~~~~~~在舉個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不怎麼看好的人,周星馳,他是一個思考者,只是他是電影的思考者,當一個秉持自己價值觀的人在影視圈混的肯定不好,人們的評價也不高,但是作品,作品,每部都是看很多次都不會厭倦的,我們現在稱為無厘頭搞笑,其實不然,也許是一種周獨有的智慧和價值觀,我不懂,可是一個懂得痛苦的人才能真正創造出喜劇,說了一些沒用的~~修改,看到最後一個關於星座的東西,可信可不信,這個是我自己的看法,這方面的認識有點落後,所以見諒————————補充——————————
1.我認為我看過最好的書中,就有史鐵生的作品,病隙碎筆
2.關於蔣方舟還要成長好多,還年輕,蓋棺定論還太早,可是關於她的時間流向已經對於世界本質認識的渴望還是讓我感覺到她會成為一個好的思考者,那些因為一些事情對她產生不好的意見的,我想說,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昨天第一次得到14個贊,所以說話有點不經過大腦,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大家指出來,我覺得很開心
3.對於愛因斯坦和馬克思,我沒看過相對論,因為數學不好,就體會不到來自世界觀的衝擊(比如我現在唯一了解的傅里葉變換,對於我的世界觀衝擊很大,因為我們生活都是以時間作為固定的軸,但是經過傅里葉變換後,時間變得靜止不動,成為頻域的,原來只是知道時間是一種參考系,可是學完傅里葉變換後,才發現這個觀點距離我這麼近,但是別的數學我都不太會。我想表達的是,愛因斯坦的觀點能用數學解釋是最好的)。
4.對於韓寒的評價,我記得我看他的第一本書是1988,我當時很喜歡他(高中),因為他骨子裡面的叛逆滿足了我們這一代對於社會教育對於我們種種束縛,他說的是真話,我那個時候喜歡聽那些真話,可是現在不喜歡了,知道憤怒也解決不了問題,可是必須有說出真相的人,無論偏激與否,所以韓寒的閱歷,對於社會的理解,可以作為憤青的說道,但是作為一個真正要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就不會再看了,不過個人蠻喜歡韓寒的,喜歡他這個人
5.怎麼沒有人說郭敬明啊.....本人對這個人沒感覺,不評價,因為沒資格,只是個人喜好,無論是作品還是人,都沒感覺


是看不進他們二人的書,還是看不進書,這個要弄清楚。


我在上廁所的時候,你給我一本鄭淵潔的《童話大王》,我都能看的津津有味。

但還真巧了,如果你讓我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我寧願坐在馬桶上睡覺。

用這個邏輯解釋許嵩與李宗盛的音樂,太貼切不過。


特別能理解郭粉、韓粉,我也從那個階段過來的。我粉過孫悟空,粉過寒,喪心病狂的是,我tmd還粉過佚名,粉過讀者雜誌上的各種寫手!

那時候沒有書讀,我還是各種版本《作文選》的忠實讀者,家長只給買「與學習有關的」書。窮極無聊到別人家裡看糊牆的報紙,那個時候糊在牆上的省黨報還報道了三棲新星,一個年輕的美國黑人,看著很精神又很傻的樣子,後來才知道這貨叫威爾斯密斯。時光匆匆啊,現在他孩子都能接手演各種爛片了。

20歲之前沒出過老家的小城。高中畢業去上大學,要在上海轉機,經過黃浦江上空,看那一條濁流,你造我在想什麼嗎?我在想:這是小四的城市,這是韓寒的城市,從《新概念》作文選里種種光怪陸離、疼痛酷炫的愛情都發生在這裡啊。虹橋落地,遇見姚明下機,這是姚明好嘛!整個人快瘋了。

不過剛要去隨便上個大學而已,世界已經不同。
人是會變的,時光沖刷,世界洶湧而來。探索巨大的圖書館,結識山南海北的朋友,從悲歡離合中走過。抽煙,熬夜,無聊,耍酷,突然覺得強大,時而感到渺小。你得思考,你得承受啊。

很多年之後,我發現無論小四、小韓還是各種作文選,威爾斯密斯,我都不喜歡了。事實上,我連最愛的魯迅都不粉了。——臣妾做不到了,哥和袁隆平肩並肩撒過尿,在咖啡館裡和詩人們聊過北島,看過胡風傳,點讀過詩經,在盜版書攤子上見識過金瓶梅和王小波。

沒辦法啊,畢竟,哥已不是只能看作文選和課本的人了。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郭和寒的作品不好。只是它具有適應性,等你長大了,也許就不需要了。以作者當年的年紀,能寫出怎麼深刻的世界呢?儘管他們在上海,儘管他們才華橫溢,也只能寫一寫自己的情緒,寫一寫包裹在上海表層的浮華。平心而論,真的不必苛責。

二位當年的偶像都當了導演,電影正在上映。無論拍的好不好,我都不會去看。那是看上去那麼傻逼卻再也回不去的青春,那畫面太美,我不忍看。祝福他們。


PS:儘管我知道人各有志,每個人的喜好都該被尊重,儘管我啥道理都明白,但仍然無法理解羅粉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好慚愧。

pps:麻蛋!看過太多作文選,利弊都有。好處是高考作文得分超高,缺點是至今寫東西都難以擺脫作文腔!!!!生命可貴,沒事別讀作文選。


為啥沒可能是因為你知道結局和所有梗所以沒好奇了…

小說不像電影,可以看演技,看熟臉,一起吐槽,分幀講解。雖然有非常棒的小說值得反覆看,但是但後來看的都不是小說本身,而是小說中藏著的那些東西。最有名的,紅樓夢。難道紅學家們研究紅樓夢就是為了看三角戀偷情搞基這些情節的?

郭和韓的作品,連名著的邊都挨不上,這得有一說一。所以除了看故事怎麼發展,看吐槽,也沒啥好深入研究反覆品讀的了。

這不就跟聽人講笑話一樣,第一次聽「卧槽哈哈哈哈哈笑屎爹了救命啊」,第二次「哈哈」,第三次「嗯」。

沒什麼好奇怪的,對於他們的書,看一遍差不多了,後來不想看,正常得很。我當年還都看完了呢,還順帶看完了安妮寶貝。我覺得看得時候挺好的,現在不想看了,也沒什麼。誰叫我笑點爽點都高了~


因為時間上不允許你總是少女情懷,不然更年期無處安放。


一個商人,一個賽車手,他們寫的書有啥好看的


郭敬明書的受眾就是小孩子。韓寒書的受眾是愛好裝逼的小孩子和智商等於中二少年的成人。說韓寒的書樹立價值觀的人真是不敢恭維。我還真不覺得看本書就能樹立價值觀。


那啥,不是抖機靈啊。。
說真的,確定你現在看得進去別的書?
我去年7月份從香港帶了幾本書到現在都還沒看完呢。。


智商高了,沒邏輯的東西就很難看的下去了。


你長大啦~

然後你就會發現人和人之間的感情與小說里所描述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小說作家其實是一種藝術家,裡面有太多藝術加工的成分,雖然小說終究是需要來源於現實,卻還是可以不同於現實。

就連金庸他老人家,還會在自己八十多歲的時候改寫小說中的人物戀情,讓王語嫣跟段譽結不成連理——八十多歲了,才徹底寫明白女神究竟是個什麼貨色。

只能說,藝術家就是藝術家,不是為了寫實而存在,不是為了引領人思考而存在,是為了藝術而存在。而審美的確是與一個人的人生境界有很大關係的。人長大了,換一種心境,有些看問題的視角就從仰視變成了俯視,很多東西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覺得首先要思考的是以下這個問題:
除了他們兩個的書,其他人的書是否能夠看進去?

如果其他的人的書可以看進去,那麼真的是自己的年紀變了,認知不一樣,興趣點變化。


看看幾年前的個性簽名什麼的…也許能找到答案…


首先你要確定你是看不下去他們的書,還是看不下去書。很多朋友讀書的時候有閱讀習慣,後來沒了,所以什麼書都看不下去。如果你還能看得進去別人的書,那說明你只是觀念改變了,這很正常,我們不可能一直呆在原地,總要向前走。


別說這了,大多數一般人工作了之後幾乎就什麼書都不看了。


我與題主相同,曾是韓寒的腦殘粉(當然現在也是粉),看過郭敬明的《幻城》

初二,班裡筆墨味兒濃。一部分男生女生挺愛讀書,誰買的格言或者故事會都逃不了被大伙兒翻爛得命運。

余家貧,只好默默做一個借書黨,在雜誌黨越來越少時只好向班裡女生借書。借來的書雖厚,但閱完整本僅需兩三節課加課間。在現在看來,那種東西算不上小說,只能被稱為故事。

後來初三,稚嫩的我們頭一次或者又一次體驗升學壓力。有的人甚至還未有到中二期,學業對於他們來說半衰期還是過長。此時韓寒應運而生。

無黑他的意思,人們願意接受的觀點,甚至知友點贊同的觀點,一般都為心中已經接受的東西。人們只看得到自己願意看到的,這個道理不再贅述。韓寒是一個觀點性極強的作家,他的作品無論被批為叛逆、不隨波逐流。卻絕非僅是少數人所贊同的東西。

曾在知乎看到一句話:

很多時候輿論一邊倒的聲音,未必是大多數人所贊同的,只是不贊同的人以為自己是少數,不願意發聲而已

韓寒勇敢,同樣很聰明,他在書掉書袋,文字老成只是表象。我記得在中學圖書館拿到其作品,翻看的第一頁就能看到幾句支撐整本書(三重門)核心思想幾句從未聽過,且振聾發聵的話。
比如:

思想品德不及格,總比沒思想好。
七門功課紅燈,照亮了我前程。
語文,「秘訣」有二:一是不看語文書;二是不看作文書。

我記得就這麼幾句,最多不多於七句。我抖點私貨:在各種考試中失利,並嘗到「落後」教育體制苦頭的「失敗者」們,甚至算不上失敗,但是苦於「學海無涯,卻有無用」的人們。若仍浸淫在苦水中,必然會對此有強烈地共鳴。

多強烈?我當初將他的文章全部轉載於QQ空間,並且模仿他的口吻謾罵體制,「批判」 一切他批判的東西。宿舍里的男生與我一樣,整天便討論韓寒,嘲諷當權者、對新聞聯播嗤之以鼻、嘲笑那些「自以為是」的學霸們。我們歌頌「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們覺得自己都是「少數人」。

可後來發現,我們不是少數。因為能產生共鳴的人實在不少。韓寒同志火了,火了之後他便不再需要「扉頁七句話」,大V的東西勢必有極其龐大的閱讀群體。群體如一個漩渦,可怕地漩渦。


此後他的小說儘管還帶著諷刺,雖「韓寒味兒」十足,讀之非常非常輕鬆,聽著歌便能一氣呵成閱一整本。可較之真正好的作品,的確也不怎麼地。我不覺得只有我一個人這麼認為。

韓寒曾說過,新聞聯播這東西讓年少無知的少年相信了它,待思想成熟之後便會反過來令本來不起眼的社會黑暗部分無限的被放大,謊言帶給少年的傷害,少年會加倍的還給社會。

我再抖個私貨,補上一句

待少年更加成熟,他不會只相信韓寒,亦不只信govern,ment,單方面的宣傳。他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他一直在思考。

而這個少年,更願意讀的書,不是韓寒。而是他心中真正的文學大家,甚至非文學,而其他行業大家的書。說白了,我們已經脫離他的目標客戶。就像從小學升至初中,為何還要去小學讀書?


而郭敬明,我並不十分熟悉,抱歉 。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歌曲《80000》?
如何評價京劇泰斗王金璐先生畢生的藝術貢獻?
如何評價《權力的遊戲》中的瑟曦,如果給她一個機會,能否成為類似於武則天一樣的女王式人物?
如何評價電影《山河故人》?
如何評價廖化的一生?

TAG:作家 | 韓寒 | 郭敬明人物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