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渾身顫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捂著胸口趴在桌子上,想大吼卻發不出任何聲音,一種爆發的沉悶,一種等了許久終於到來的悲哀。這就是我看完百年孤獨最後一段話時的狀態。


驚世巨作!信息量巨大!
或者換而言之,片面言之,
主角們的名字都太長!

大二夏天在悶熱的寢室里,LOL推高不成反被翻盤之後,我抽完一根煙正在思考我的LOSER人生,突然一個想法冒了出來:
為什麼不多讀讀名著呢?
於是我刪掉了LOL和WOW,上亞馬遜買了一本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為了湊單免運費我還買了本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三天之後亞馬遜快遞小哥(其實很老有三四十歲了)捧著小盒子到我寢室樓下了, 我從盒子里掏出那本被撞壞了3個角的書,一邊咒罵亞馬遜一邊開始了我的名著閱讀初體驗。

翻開第一頁。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
「一個身形肥大的吉卜賽人,自稱梅爾基亞德斯,當眾進行了一場可驚可怖的展示......」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想像超出大自然的創造.....」

看到這裡我開始想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將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關係,可能是父子?兄弟?看第一句話應該是父子。這開頭很吸引我,因為奧雷里亞諾很容易讓我聯想到魔獸世界裡的風行者奧蕾莉亞,然後無端的腦補出這上校也是長著尖耳朵綠眼睛的帥氣血精靈聖騎士。
魔幻主義嘛,就是要腦補才舒服。
然後我繼續讀下去。

「這個天賦異稟,自稱掌握了諾查丹瑪斯之鑰的人是個陰沉的男子...」
「遇見一個神情鬱郁的亞美尼亞人在用卡斯蒂利亞語介紹一種用來隱形的糖漿...」
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在十六世紀襲擊里奧阿查的時候,烏爾蘇拉·伊瓜蘭的曾祖母...」
「這個隱蔽的小村裡,很早就住著一個種植煙草的克里奧約人...」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鬥雞比賽中贏了普魯鄧西奧·阿拉基爾。」
「她叫庇拉爾·特爾內拉。」
「被託付給一個叫比西塔西翁瓜希拉印第安女人。」

我已經混亂了,而這才第40頁,出現的名字都夠寫兩首七言絕句了!
就連一邊讀一邊用魔獸世界和魔戒的人物形象來腦補也不夠用了!

話說那個吉普賽人什麼基什麼斯是怎麼死的?
這海盜德雷克和那個什麼曾祖母又是個什麼關係?
為什麼這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要和別人決鬥?

馬爾克斯大師的腦洞太大見識太廣,這40頁的信息量堪比40本總裁小說了。
我果斷在腦子燒掉之前停止了閱讀此書,然後我翻了翻馬伯庸的古董2,還是那幾個名字,還是那段關係,不到兩節課的時間已經讀了一半,到晚上睡覺之前已經基本看完了。

如果說馬伯庸的古董2信息量有500M的話,那百年孤獨差不多有500G(瞎扯的)。
你得記住這些鬼迷日眼的名字和各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才能進一步去梳理全書的劇情,才能再進一步了解本書的內涵,而就這樣也只算是了解了一些皮毛。

我光記住這幾個名字都得花10分鐘而且得記混,而大師創造出這麼多鮮活的角色和跌宕起伏的劇情,居然全書在邏輯上沒有任何漏洞!

果然是諾貝爾獎的的水平,
果然名著閱讀是有門檻的。


不管你在開始對這部著作有多少畏懼,對這個家族的冗長反轉的姓名有多少抵觸,請你耐心讀下去,慢慢梳理,哪怕腦洞不夠大往前翻兩頁核對一下是哪一個人,都千萬別放棄。
到最後的最後,最高潮的尾聲,當你合上這本書才發現你做了多麼偉大的一個夢。幹了多麼勇敢的一件事。你讀完了這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如果你每次讀書都有我這樣「翻譯過來的名字奇奇怪怪的怎麼樣也記不住呢」的煩惱
請,千萬,千萬,不要看百年孤獨。
我大概是看了三遍維基百科理清楚了人物關係才敢挑戰的……
還是失敗了……………………
人生就是如此的艱難,一家人百年魔幻興衰史,我把孫子和爺爺混一塊。


粗略地讀過一遍,是一口氣看完的,看了開頭就覺得很有魔力。幾年過去了,只記得大致的故事輪廓,但是看完地感觸仍然沒變:也許每個人的孤獨都無法救贖吧 。


孤獨是一種宿命

我讀書有個毛病,特別容易「代入」,讀著讀著就開始覺得自己是某個角色,跟著他/她一起開心,跟著他/她一起悲傷。讀《百年孤獨》是個例外,我沒有將自己「代入」到任何一個角色中去。既不想,也不能。

讀這本書,我有一種難得的旁觀者的感覺。這種旁觀不是冷漠的旁觀。我感覺每一個角色都是我的老朋友,我感覺我是在一個陽光明媚,溫度適宜的下午坐在院子里和他們敘舊。他們在敘,我在聽。他們一個一個地說,說完自己的故事就離開,接著另外一個說。直到所有的人都離開了,我還坐在那裡。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一個個離去,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愈來愈孤獨。


開始讀的時候,我得將很大的精力放在「奧雷里亞諾」和「何塞·阿爾卡蒂奧」這兩個名字上,以確保自己不會將人物記混。越讀我就越能理解馬爾克斯的用意了。他們有著相同的名字,不同的人生,相同的孤獨。一切都是宿命。


人生而不同。這註定了孤獨是一種宿命。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你不懂我。我們在社交網路上事無巨細地寫下對每一件小事的感受,每隔幾分鐘就要刷新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人點贊和評論。我們急切地想得到回應,證明我們並不孤獨。當最終也沒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回應時,我們感受到了更深的孤獨:確實沒有人懂我。


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朋友圈、微博、知乎、豆瓣,很多時候並不是關注某個人的動態,也不是想獲得什麼資訊,只是我們太孤獨。這種孤獨無法與何人說,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與之對抗,但孤獨總會勝利。當把所有能刷新的軟體都刷新了一遍之後,關掉手機,我們仍然孤獨,於是,我們只好再打開手機。

孤獨無時不在我們生命中,只是我們有時能感覺到它,有時感覺不到它。《百年孤獨》里幾乎有一切形式的孤獨,也幾乎有一切抵抗孤獨的辦法,但最終所有人都在各自的孤獨中死去。這就是我無法產生「代入感」的原因:即使《百年孤獨》里有如此多樣的孤獨,仍舊沒有我的孤獨。就連孤獨,每個人的和每個人的都不一樣,這讓我們更加孤獨。


我們能做什麼呢?無論我們反抗孤獨還是順從孤獨,無論我們拒絕孤獨還是承認孤獨,最終我們都要和孤獨一起死去。


多年以後,面對難以排遣的孤獨,我將會回想起讀《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以下是2016年11月27日剛剛讀了幾十頁時寫的————————

《百年孤獨》,好厚的一本啊,長長的人名可要了命了。還沒讀完,先寫一點。


那麼……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你不能割捨的地方?為什麼?


《百年孤獨》里這樣寫道:

「我們不走,」她說,「就留在這兒,因為我們已經在這兒生了一個孩子。」

「我們還沒有死人,」他說,「只要沒有死人埋在地下,你就不屬於這個地方。」


如果馬爾克斯上面的觀點是成立的,那現在這個社會裡,我們和埋著死人的地方之間還存在不能割捨的羈絆嗎?


埋著死人的那個地方,叫做故鄉吧。且不說那些異國漂泊的人,這個年代有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拼搏奮鬥以求在北京安家落戶,可是這裡並沒有埋著和他們有關係的死人,而那個埋著他們已逝的祖輩、祖父母甚至父母的地方,他們可能已經許多年沒有回去並且今後也不會再回去了。


如果馬爾克斯上面的觀點不成立,那麼什麼樣的地方是我們不能割捨的呢?


我仔細想著這個問題,我努力回憶著每一個我生活過的、到達過的地方,好像沒有哪裡是我離不開的?埋葬著給我血液的祖輩的地方,不回去也未嘗不可;有著美好愛情回憶的地方,我已經記不太清是什麼樣了;擁有讓我沉醉的美景的地方,只有在想度假的時候才會想起。想來想去,好像我父母生活的地方是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回去的,但如果我把父母接過來一起住的話,那個地方似乎也會變得不緊要了,我去到哪裡就把父母接到哪裡的話就沒有什麼地方是緊要的了。


那麼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我們不能割捨的地方呢?


人類真的是沒有根的生物嗎?什麼地方都可以離開,什麼地方都能不留戀?


也許這本書再讀下去我會找到答案,也許再過幾年會出現我不能割捨的地方,但是現在,對於我來說這樣的地方確實不存在。


寫下這個結論的時候,一種沒有歸屬感的寂寞快要將我壓垮了。


以上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Nymeria,ID:tradjhdbshr,歡迎關注


生命的內核是永恆的孤寂,一代代傳承只是孤獨宿命的輪迴和強調,當時兩天看完,看一個偉大的作家的第一部作品正是他最偉大的代表作的後果是暢快淋漓的閱讀體驗,但是也再難有這種感覺,即使是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

複習概率論之餘突然覺得概率論的編寫者也是偉大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


目前正在看,作品寫的很龐大,家族經歷了七代人,人物關係及其混亂,讀起來稍微有點吃力,一是感覺文化背景不一樣,但是有些事情不可思議,二還是因為作品太宏偉了,得細細品味才能理解。優秀的作品值得一讀
-------------------------------- ---------------------------- ----------------------------- ---------------
看了四五遍的百科才搞清楚人物關係(家族裡面的,家族外面的人物我全都用簡稱)


每次聽我們那nl不分的外國文學老師念「奧雷良諾上校」我的內心每次都是崩潰的


推薦閱讀:

上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就真的能代表那個人很厲害嗎?
求對:齊秦陳魯豫(人名聯+地名聯+國名)?
如何評價胡適?
如何評價山岡八庄的《德川家康》?
莫扎特真的是戀屎嗜嗎?

TAG:名人 | 名著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 | 百年孤獨書籍 | 魔幻現實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