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5版的電影《麥克白》?

莎翁名劇《麥克白》自四十年代就有很多版本,2015年又有電影人再次改編,並有演技派明星法斯賓德和歌迪亞出演。


When shall we three meet again
In thunder, lightning, or in rain?
When the hurly-burly"s done,
When the battle"s lost and won.
That will be ere the set of sun.
Where"s the place?
Upon the heath
There to meet with Macbeth.

這部莎士比亞經典著作在影史上已經被改編過無數次了,可謂各有特色,Orson Welles的&成本極低,服裝布景極簡,風格化強烈,難以得到好萊塢的青睞卻經歷了時間的考驗;Roman Polanski的&拍攝於其妻遇害後不久,影片中也散發著黑暗、暴力和邪惡的氣息;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巧妙地將原著與日本文化及武士道精神結合,個人認為是最成功的一次改編。當然,還有兩代X教授和兩代萬磁王的演繹,今天就談談2015年的這部,由法鯊主演的&<麥克白&>。

影片在68屆戛納電影節上展映後收穫了10分鐘的起立鼓掌,這也標誌著這將是一部評論兩極分化的作品。很多人把它比作西方的&<聶隱娘&>,其實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中國觀眾看&<麥克白&>的感覺和大部分西方觀眾看&<聶隱娘&>的感覺應該類似。


不要因為聽不懂它的台詞而感到窘迫,即便是在美國公映的時候,美國觀眾也沒那麼容易理解,所以有字幕的就看字幕,再不行配合畫面和原著,看圖說話吧!

總的來說,Justin Kurzel的這次改編優點在於在影像的雕琢,而非角色的打磨。影片攝影具有極強的表現欲,瑰麗的蘇格蘭風景,精心設計的構圖,monochrome式的單色展示,讓這部電影成為一部賞心悅目的視覺盛宴。儀式化的打鬥在蒙太奇和慢鏡頭的輔助下,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其實這樣過於風格化的攝影和美術表現也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依賴就會被詬病太過像MV或廣告片,就好比&<斯巴達300勇士&>那樣。私以為這部電影上導演拿捏的還算是恰到好處,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卻也不至於喧賓奪主。


選角是很成功的,法鯊的那種禁慾式的性感(no homo)和隱忍式的堅毅簡直太適合麥克白這個角色了。歌迪亞的異域風情也為Lady Macbeth這個角色注入了一絲疏離感和新意。兩位實力派演員在片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很喜歡法鯊的這種演繹方式,不那麼的戲劇化,但低調中顯張力,鋒芒畢露,生動刻畫了主角的內心矛盾和掙扎。略有遺憾的是導演似乎沒有給足麥克白夫人更多的表現空間,讓歌迪亞奉獻了兩場影后級的演出後,以一種頭重腳輕的方式收尾。

影片對於原著的忠實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對於麥克白子女角色的增設也算是合理,「勃南的樹林會向鄧西嫩高山移動」的解讀也算能接受,最大的改編(或者說是個人化的解讀)是將麥克白的行為動機歸咎於PTSD戰後應激障礙,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Ridley Scott的撲街大作&<法老與眾神&>(這片子真遺憾,其實還是有很多優點的,以後有機會再談),是不是這些「神經病」都需要這麼一個更摩登,更科學的合理解釋呢?雖然能讓人物更符合現實語境,但同時也不免磨滅了留白的魅力和讓觀眾自行解讀的可能。莎士比亞的原著在這方面的過人之處在於提出一個問題,而不是填塞一個答案。


個人還是很喜歡這個版本的,目前還很難決定它和波蘭斯基的版本孰優孰劣(可能因為真的難以接受太血腥的),還需要經過時間來沉澱。但可以肯定的是,都不如&<蜘蛛巢城&>。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請在微信搜索訂閱號:MediumRare
(ID: dontovercookit)

http://weixin.qq.com/r/jDsHHw-EDlJxrUt8926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回答轉自公眾號 Followers影評音樂 ,喜歡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麥克白》,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戲劇之一,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並稱「莎翁」四大悲劇。這樣一部著作在西方就像《西遊記》之於我們,是家喻戶曉、眾人皆知的經典故事。在西方,這絕對是一個價值連城的IP。 2015年,又有一位導演將莎翁這部經典的戲劇改編成了電影。這部電影陣容相當豪華!男主角麥克白由「法鯊」邁克爾·法斯賓德扮演而麥克白夫人則由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扮演這部2015年版《麥克白》在去年戛納亮相,雖然顆粒無收,但獲得了無數好評,呼聲極高。在我看來,能把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拍出新意,確實是不容易的。 這次的改編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基本上所有台詞都來自於莎翁的原著。這意味著,所有角色在片中說的,都是古!英!文!也許這部《麥克白》之於我們,就好比《刺客聶隱娘》之於西方觀眾。 影片的最大特色在於,導演很好地利用了電影的優勢,通過視覺美學講述這個故事,這是在《麥克白》改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的。 從頭到尾,導演都在盡量少的使用台詞,盡量通過鏡頭來敘述故事,這就帶給了觀眾與舞台劇完全不同的視覺體驗。
這樣的拍攝風格,讓攝影導演亞當·阿卡波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人物。最終的結果是令人驚喜的,因為影片在攝影這個層面上,是近乎完美的!可以說,每一幀都是一件藝術品!尤其是最後的決鬥,在紅色的火光下,看到的是兩人的剪影,給人帶來的是直接的震撼。這是本片的最大創新之處,這樣的手法與原本的舞台劇大相徑庭,也是很好得讓觀眾以另一種方式感受《麥克白》的震撼!影片在故事上也進行了一些改編。其中,最有創意的一點是對麥克白這個人物的設定。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編劇讓麥克白患上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戰後軍人經常得)!

這樣,編劇巧妙地用了人們更容易接受的邏輯描述了麥克白走向瘋狂的過程。


本片的表演是絕對的亮點。瑪麗昂和法鯊都獻出了最高水準!

法鯊控制的很好,收放自如,爆發的時候很有爆發力,對情感拿捏十分到位。(看到幻覺那段尤為出色)個人覺得,如果法鯊拿影帝提名的是這部而非《史蒂夫·喬布斯》,小李就危險了。


瑪麗昂的表現更加精彩!那段夢遊時的長鏡頭獨白,徹底征服了觀眾。

但非常的可惜,大概是因為片方韋恩斯坦公關戰略的原因,這部電影因顛覆性的改編有一定爭議,故遭放棄,兩人都沒能獲得提名。


本片的導演是澳大利亞人賈斯丁·庫澤爾。他之前僅僅拍過兩部電影,這部《麥克白》是他第一部大製作。可謂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人。 然而,之前拍《麥克白》的都是大師級的導演!1948年,拍攝過《公民凱恩》的大師歐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了《麥克白》1957年,日本殿堂級導演黑澤明根據《麥克白》改編拍攝電影《蜘蛛巢城》1971年,法國名導羅曼·波蘭斯基導演《麥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與他們相比,賈斯丁·庫澤爾的資歷要淺不少,不過拍出來的作品卻有的一比。 其中,歐遜·威爾斯版本最接近舞台劇,其鏡頭調度、表演安排,都是舞台劇的手法。但是,歐遜·威爾斯這樣一位風格明顯的導演給影片添了不少自己的風格,莎翁的影子比較少。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這是歐遜·威爾斯自己的《麥克白》,不是莎翁的。而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只是應用了故事大綱,所有人物名字和設定都是根據日本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過調整的,細節也有很多改編。但是,這仍然不失為一部佳作。2015版主演邁克爾·法斯賓德更是說《蜘蛛巢城》是他最喜歡的一個版本。

與2015版本一樣,羅曼·波蘭斯基的《麥克白》同樣非常忠實原著,也是大部分都是運用的原著對白。不同之處在於,2015版本是精簡的,大概只保留了60%,其餘用鏡頭語言代替。而波蘭斯基版本則是加入了一些「白話」對白,讓觀眾更加容易理解。


波蘭斯基這個版本的風格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波蘭斯基當時的一些經歷的影響。波蘭斯基的妻子在幾年前在家被邪教組織殺害,波蘭斯基處於無盡悲傷之中,內心多少有點黑暗。所以,片中有些場面表達上口味比較重、比較血腥。

可以對比一下兩部影片的三個部分:開頭戰爭、弒君、夢遊。 對於開篇那場戰爭的描寫,其實每個版本都非常簡略,都是一筆帶過。歐遜·威爾斯甚至是直接沒有描寫。 2015版本的這場戰爭描寫就體現了本片的特點——視覺。用了大量的高速攝影,拍出了戰爭的宏大和悲壯,幾乎沒有用平常史詩電影那種直接的戰鬥描寫,而是全部以麥克白為中心,全部都用高速攝影的慢動作描寫。波蘭斯基版本更是只聞其聲,不見其貌。伴隨著片頭製作人員名單,剪入了戰場上戰士們戰鬥的聲音,很快的帶過了這場大戰,非常好的控制了整部影片的節奏。 弒君片段的描寫相當重要。整個弒君包括妻子誘導和進屋弒君兩個部分。 誘導的時候,我看過的版本基本上分為兩種:語言上激將和感官上刺激。波蘭斯基的版本是在語言上,麥克白夫人不斷譏諷麥克白,刺激他弒君。而2015版本則是兩者兼并。在我看來都做得不錯。
在進屋弒君的時候,波蘭斯基用了原版的方法,就是那把幻想的帶血的刀指引他,並且非常的乾脆,沒有用太多的鏡頭描寫。倒是對掉下的皇冠有好幾次特寫,象徵著麥克白因為那個皇冠而弒君。而2015版本則花了大量筆墨描寫刺殺時的場景。其中,影片的顛覆性改編,也就是給麥克白加了個戰死的兒子,起到了作用。這次是麥克白幻想兒子在遞給他那把刀,並指引他弒君。這點非常不錯,但是弒君的過程拍得有點冗長。麥克白拿刀捅了無數次,還平行剪輯了他的一些記憶、閃回。這點讓我覺得莫名其妙,不太理解。最後就是麥克白夫人的夢遊。 這個片段最考驗女主的演技,還好兩位女主的演技都非常過關。兩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運用了長鏡頭。波蘭斯基把這段描述為了女主的完全爆發,女主從一開始就爆發出了全部的緊張、壓力。波蘭斯基的鏡頭也是一直跟隨者女主活動。而2015版則是描寫成了女主爆發的過程。麥克白夫人只是坐在地上,說著自己的獨白,也就是她的心裡話,一點一點地傾倒出她的壓力、緊張,知道最後留下一滴眼淚,完全爆發。
這兩者,我更喜歡瑪麗昂·歌迪亞在2015版中的詮釋,這應該是一個爆發的過程。瑪麗昂·歌迪亞演技相當過硬,鏡頭離她很近,觀眾可以很仔細地看到她的表情變化,也就看得到她的心理變化,非常有代入感。這樣的描述方式,與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在《荒野獵人》中描述主人公的憤怒的方式異曲同工。 當然也有人說這裡瑪麗昂用力不足,沒有演出緊張,應該像波蘭斯基版本中的那樣演。不過,我個人更加欣賞瑪麗昂的表演。一句話概括這部2015版《麥克白》就是:幀幀藝術,句句逼格。想體驗一下外國人看《刺客聶隱娘》的感覺,就來觀摩一下這部《麥克白》吧!誠意推薦!


影評 | 《麥克白》:莎士比亞的巨作是如何變成美圖秀秀的?
原創 2016-02-01 李驥 李驥-Josh

要想把莎翁的作品改成電影,一定是要有一個策略的。特別是在當代,畢竟老人家的經典戲劇的經典式的改編電影早已存在,再玩就需要有新的花樣,才能取悅於今天的觀眾。

就好像多年前的那部《羅密歐與茱麗葉》,其實是按MTV的方式來拍的,年輕人覺得炫酷是最重要的。

那部電影影史上未必留名,但真的是捧紅了一雙男女主。

好了,到這部莎老爺子最短、最殘酷也最知名的戲劇《麥克白》,前面已以奧遜·威爾遜和羅曼·波蘭斯基的經典佳作在前,還能有什麼新的花活?

導演賈斯汀·庫澤爾的答案應該是一個字:視覺。

蘇格蘭蠻荒的原野,配合逼真的人物造型還原,讓電影有了真實的質感;

大量象徵性影像的運用,讓人物著名的心理掙扎,外化成為一場視覺盛宴。

每個鏡頭都在表意,於是我們看到一部標準的視覺化了的莎士比亞名劇。

於是我在觀影的時候,忍不住每每暫停播放,進行截屏操作。於是就攢了一堆精美絕倫的美圖。

只是,視覺能成就一部「好看」的電影,但卻不一定能成就一部偉大的作品。

2015版的《麥克白》多少是讓人失望的。因為裡面看得出很多創作者的糾結之處。

首先戲劇是語言的藝術,電影不一定。這部片在語言問題上過於忠實原著,照搬了原著的古英文對白。於是只聽得演員們拚命說著那種讓人聽不懂的文言文英文,You是 Thee, Yours是 Thy,各種生辟字眼和奇怪句式,不要說俺們這些以英語為外語的人,便是土著英國人,要不是學霸或莎迷的話,恐怕也會聽起來非常吃力。於是驅動情節和人物內心活動的台詞和獨白,首先就失去了它的溝通力。

其次人物的塑造多少還是表面化了。麥克白內心的邪惡是如何被一步步勾引出來,讓他成為一個嗜血的暴君的?他的野心又是怎樣交織著脆弱,引他走上瘋狂的深淵?他老婆的無情和野心是哪裡來的?後來又如何受到感召,與他老公走向相反的道路?(這些問題還在腦海中盤旋的時候,突然,麥克白夫人,死了。)

法斯賓德與歌莉昂,是當今最好的兩個演員。他們在電影中也做了極盡全力的表演,但不知為何我們並未被打動。也許因為他們每每出現一個個極富象徵性的、視覺極其飽滿的畫面里。你忙著理解這個畫面告訴你什麼訊息,而往往忽略了他們的表演。這麼說,是他們太被"Contextualized"了吧?

抑或是因電影的影調通篇都過於昏暗,以至於你根本看不太清他們臉上的表情?

總之《麥克白》更像是一部糾結於「忠實原著」與「迎合當下」兩個思路之間的妥協之作,最後哪個方面都沒有做好。我們沒能真正進入麥克白和他夫人的內心世界,也未能深切感悟人性中的原欲和原罪,我們只是眼睛受了一把洗禮,腦中留下一些印象,順帶學習了一下「如何營造高度象徵性的高逼格畫面」。

當然這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所以下面還是要秀秀本人截屏而來的這些具高度象徵意義的美圖,廣告公司的美術同學完全可以照貓畫虎,學個一招半式。


本片以原始人一樣的殺戮開頭,這是第一個高升格的鏡頭,也就是極慢的慢鏡頭。出現時令人有點詫異。



霧中的剪影是爛用了的畫面。但霧有時泛藍、有時泛綠、有時泛紅。



很多特寫都是這樣的,可惜實在看不清這臟髒的鬍子拉茬的臉。



暗黑中的光亮....



精緻的構圖



法鯊努力在演,可是我們看不清他在演什麼....


重點在燭光,而不是人物。



很多的燭光,人物還是淪為剪影。



意識流的象徵性畫面



先是男低女高,老婆處於強勢;這個鏡頭後面一個,變為男高女低,雙方的氣焰正好反轉了過來。太過於用心了吧?



逆光攝影教科書。



因為逆光十分帶感。



光源對於構圖是個決定性要素(那個透光的十字架還是頭會見呢!)



好了,來到血紅的結局了,還是大逆光大剪影,構圖太好了就再重複一遍吧。



女巫們再次出現,還是前景狀,當然這是紅色系的。



好吧,最後一個象徵性畫面,看到這兒本人已經審美疲勞120回了。

【李驥的影評】精選文章列表

(請在公眾號內發送編號,系統將自動回復相關文章)

109: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里,這是最好的五部(短評集)

110:《大空頭》:不明覺厲,其實細思恐極!

108:《荒野獵人》:一個人的痛感史詩

107:《老炮兒》的得失

106:《維多利亞》:一鏡一世界

103:《洛克》:只有一個演員一個場景的電影,卻像一本編劇理論的教科書

81:《少年Pi》:人性、獸性與神性

82:《雲圖》:孕育未來的惡行與善舉

59:《Youth》:生命的意義,在於生命對生命本身的超越

35:《布達佩斯大飯店》:追憶逝去的榮光和雅緻

60:《潛水鐘與蝴蝶》拉片:沒有不可能講好的故事,只有不會講好故事的人

34:《漢娜-阿倫特》:哲人的孤獨與宿命

64:故事即結構 --- 《爆裂鼓手》技術分析

63:《暗黑之域》:德國人的靈魂尋找

66:《狐狸獵手》:故事的力量

65:《鳥人》:伊納里多的進步與退步

71:星際穿越三體:宇宙是一部童話嗎?

72:《少年時代》:叩擊心靈的溫柔提醒

75:《宿敵》:宿在內心深處的敵人

77:《女性癮者I》:性自由與愛無能

78:《辯護人》:以卵擊石的破咒者(分享跟評)

91:《她》:AI時代的愛與欲

89:《一切盡失》:為什麼要觀看一部悶片?

90:《醉鄉民謠》:科恩兄弟的「反英雄」立場

92:《華爾街之狼》:Big Ferocious Attack (大而狠的攻擊)

93:《為奴十二載》:反思歷史的黑暗時刻

94:《美國騙局》:掙扎在虛假中的男人和女人們

80:關於《天註定》的不客觀評論

30:《親愛的》觀後:親不見,愛有心

31:《黃金時代》:觀影后記:《黃金時代》的八個看點

83:《獰獵》:從狩獵者到獵物的瞬間淪落

95:《銹與骨》:內心剛硬的女人與法國新電影

84:《登堂入室》:窺探與侵入 -- 用虛空填滿虛空

96:《弗蘭西斯?哈》:從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諦

87:《內布拉斯加》:冰冷世界的些許溫情

86:《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對他者內心的細微體察

70:《偷書賊》:Words Are Life.

69:《萬物理論》:比愛更強大的,是尊嚴。

61:看得見隱喻的房間 --- 四部關於「房間」的電影

62:《殺死信使):一個十年前自殺了的美國小報記者,與我們到底有幾毛錢關係?

67:《藍色骨頭):我寧願你們沉默

68:《一步之遙》:姜文是如何異化掉觀眾的?

73:《艾達》:那些溫潤而憂傷的灰

74:《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程》:靈性之光

76:《如父如子》:如父如子,亦父亦子

79:《白日焰火》:一片沒有質感的黑色

85:《林肯》:讓「英雄史觀」見鬼去吧!

88:混雜的《中國合伙人》

97:《過往》:平淡中的暗流涌動

98:《囚徒》:人皆為囚

99:《愛在午夜降臨前》:人皆過客

100:《少數派力量》:誰來拯救孽緣中的凡人?

101:絕命之時的化學反應 --- #絕命毒師#主題評

102:《絕命毒師》技術評


別的就不多說了,個人觀感
優點:場景布置得好不好?好,那是真的相當好,完美地隔著屏幕把麥克白整個故事那種陰森森讓人不舒服的氛圍給傳遞了出來,整個片子陰暗黃紅的色調也好,演員的表情也好,預告片里大戰在即一群人喊著All hail Macbeth的時候,真的讓我對這個片子的期待值提高了不止一檔
缺點:在莎劇里別的都是虛的,台詞就是一切,所以如何把這些固定了的台詞傳達好才是演員和導演的重點。然而這片子呢?從開頭到結束差不多所有的詞兒都是嘀咕出來的,真的,從頭到尾,所有人都跟沒睡醒一樣。雖然說「陰「的感覺是整出麥克白的主題,但不是說就應該所有詞兒都靠壓低嗓子說。想像一下隨便哪段念得很棒的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然後想像一下整齣戲全用這個調調念,個人覺得這個不僅是硬傷還是個重傷。而且幾個演員的水平其實都很棒,不知道是被誰給整的硬要弄出一部催眠大片。


實話說是有史以來對《麥克白》最差勁的改編,幾十年前黑澤明的那部《蜘蛛巢城》爆了他一百二十條街。

我最討厭的就是有那麼些電影,演員在說台詞之前停頓半天。很多經典文藝片節奏慢歸慢,但它的鏡頭是不斷流動的,演員也在一個不間斷的運動狀態中。而這部電影呢,幾乎每個鏡頭都要讓演員停下來,停上那麼一個瞬間,好表達它的意境(其實TM的就是拖時間,導演生怕自己湊不到110分鐘)


推薦閱讀:

知友們如何看待《火影忍者·博人傳》?
中國動畫應該是什麼樣?
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中張一曼的形象?
有哪些慎思恐極的電影?
有哪些「結局所有人死光」的影視作品?

TAG:電影 | 威廉·莎士比亞 | 麥克白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