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自比於管仲、樂毅這兩位,而不是其他人?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先秦的「士」本身都具有多功能,從後人的印象看,管仲政治力突出,樂毅軍事力突出。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暫不提。
問題:
樂毅沒有給後世留下兵法,諸葛亮通過哪些典籍著作可以得知樂毅用兵如神?
諸葛亮之前用兵如神的人才比比皆是,為什麼不自比於孫子吳子、韓信張良?
從史書記載來看,諸葛和樂毅用兵風格相似?與其他軍神用兵風格不同?諸葛用兵風格與前代哪位的最相似?


管仲樂毅並不是像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一個是文官的代表,一個是武將的代表。事實上他們都是軍政全才。
管仲的政治、外交才能自然不用多說,那我們看看他在軍事方面的建樹。管仲絕對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他早年是擔任過將軍的。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史記·管晏列傳》
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
——《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說自己三戰三走,說明他參加過作戰,但沒說自己是將領還是士卒,表現也較差。不過很明顯的在他輔佐公子糾時,他曾親自負責執行軍事任務,並且身先士卒,表現優秀。管仲還展示了他的射擊技術,如果不是小白機智,恐怕就沒有後來的齊桓公了。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韓非子?說林上》

這說明管仲對行軍有所了解。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史記·管晏列傳》

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王

——《左傳·僖十二年》

這說明管仲親自帶兵進行過作戰,並且表現了他維護周分封秩序的觀念。

於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以為軍令。是故五家為軌,五人為伍,軌長率之。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五鄉一師,故萬人一軍,五鄉之師率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春以田,曰蒐,振旅。秋以田,曰獼,治兵。
……
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歡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於天下,誅無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
三歲治定,四歲教成,五歲兵出。有教士三萬人,革車八百乘。諸侯多沈亂,不服於天子。於是乎桓公東救徐州,分吳半。存魯蔡陵陵蔡,割越地。南據宋、鄭,征伐楚,濟汝水,逾方地。望文山,使貢絲於周室。成周反胙於隆岳,荊州諸侯莫不來服。中救晉公,禽狄王,敗胡貉,破屠何,而騎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斬孤竹,而九夷始聽。海濱諸侯,莫不來服。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於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濟河,至於石沈。縣車柬馬,逾大行與卑耳之貉,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從。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諸侯國,莫不賓服。
——《管子·小匡》

齊桓公問管仲軍事,管仲認為應通過內政、外交來強化軍事力量。他內修政理,外結好鄰國,保證了國內的和平發展,為增強國力贏得時間,體現了他的優秀戰略大局觀。同時這也反映了他的練兵才能,軍隊建制十分縝密,訓練有素。

最終在管仲的指導下,齊國四處擊敗敵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或曰:

世之談兵者,輒言孫吳。所言臨敵用兵之事,非其本已。管氏探本立言,於平昔養兵、練士、錯儀、定製、明分、通德、聚財、備器、利敵、誘敵,以求全勝之法,研之極周,而行之至斷。

這不是和諸葛亮的用兵之法大為相似嗎?重臨敵用兵,更重平昔準備。

公曰:「野戰必勝若何?」管子對曰:「以奇。」
——《管子·小問》
居身論道行理,則群臣服教,百吏嚴斷,莫敢開私焉。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遠、卑賤、隱不知之人、不忘其勞,故有罪者不怨上,愛賞者無貪心,則列陳之士,皆輕其死而安難,以要上事,本兵之極也。
——《管子·七法》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出師表》

是不是很像?諸葛亮的思想深受管仲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他在街亭之敗後斬馬謖、自貶也是對此原則的貫徹。

管仲有《管子》傳世,諸葛亮肯定是細細研讀過的。

樂毅同樣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僅擅長軍事,治理內政、進行外交也是一把好手。

樂毅的軍事才能集中表現在伐齊之戰上。

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
……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史記·樂毅列傳》

樂毅以弱燕下強齊七十餘城,足以稱為當世名將。樂毅在齊國「禁止侵掠,寬其賦斂,除其暴令」,用的是攻心之計。正合諸葛亮平南蠻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方針。

不以私其親,功多者授之
……
察能而授官
……
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隸
——《報燕惠王書》

樂毅在燕國輔佐燕昭王進行改革,成果斐然,為伐齊奠定了基礎。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
——《史記·燕召公世家》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
——《史記·樂毅列傳》

樂毅能夠遊說趙國,聯合四國一同進攻強齊,其外交能力絕非等閑之輩可比。

樂毅的《報燕惠王書》情真意切,追念先王之心溢於紙面,司馬遷稱:「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孔明的《出師表》則更勝於之。所謂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豈妄言哉?

關於樂毅的史料相對較少,也沒有兵法傳世。諸葛亮了解樂毅可能是通過《戰國策》、《史記》等史書。當然三國時期存在現在未知的相關文獻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我認為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一方面是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表述自己的心志,他認為此二人的三觀與之高度重合,就好像現在的人崇拜某古人一樣。諸葛亮自己不也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嗎?後世的王猛等人也以與諸葛相比為榮。


至於為什麼不自比孫吳韓張,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諸葛亮雖然自視甚高,但是對自己的定位是比較精準的。他最肯定的是自己的政治、外交才能,然後是軍事。樂毅的戰績尚可,但沒有兵法傳世,和孫吳韓相比,還是有差距的。諸葛亮也不敢過分自誇。張良更多的是謀士,而非政治人才,因此不滿足諸葛亮的自我定位。在劉備在世的時候,孔明單獨領軍的經歷不多,但他的軍事能力在漢末,除了曹操,恐怕也是難遇敵手。諸葛亮雖然沒有自比孫吳,卻認為「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毫無疑問是對曹操軍事能力的高度讚揚,同時自謙地認為「況臣才弱」。曹操雖然厲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孔明承認自己用兵不如曹操,一生卻沒有過如此多的失敗,這和他謹慎的性格有關(這也是《管子》所提倡的)。

二是孫吳韓張和孔明三觀不合。孫子助吳王稱霸後就歸隱了,這和孔明要求入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相齟齬。張良同上。吳起名聲不好,殺妻求將、多次易主,說自己水平接近他還行,要是把自己比作他恐怕起到的宣傳效果是適得其反的。韓信被漢朝官方定義為叛臣,諸葛亮自然不能和他相比。


《漢書·藝文志》將兵家分為形勢、權謀、陰陽、技巧,各自代表分別有項羽、韓信、姜尚、李廣(個人舉例)。曹操無疑偏向兵權謀家,諸葛亮則兼有形勢、權謀、陰陽、技巧之特點(這不表明諸葛亮軍事比曹操厲害)。形勢強調戰前優勢、戰術指揮等,諸葛亮的治政、戰術能力均有所體現;權謀方面,諸葛亮用兵正多奇少,更多地體現在戰略規划上,隆中對的技術含量絕不亞於韓信的漢中對;陰陽方面比較著名的是八陣圖;技巧有兩種,一種是個人作戰能力,如李廣,另一種是指整備軍械,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製作連弩,就是不算髮明家,技巧家該算上他。


謝邀。

管仲應該是當時大多士人嚮往的目標,輔佐齊桓公稱霸嘛,諸葛亮也不例外。
諸葛應該是通過《史記》了解的樂毅,當然可能還有別的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史書。樂毅在戰國秦漢的諸位軍神之中最為有特點的是,合縱連橫,說服趙、楚、韓、魏四國伐齊。

一、合縱之才
樂毅先是向自己的君主燕昭王訴說合縱之事:

是時,齊湣王彊,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

諸葛亮也向自己的主公劉備訴說聯盟之事,雖然有點短,誰讓蜀漢史料少呢: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然後樂毅遊說趙惠文王,另遣別使合縱楚、魏:

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

諸葛亮也用自己的機智成功說服了孫權,當然這裡也有孫權那幾位主戰派下屬的功勞,這裡的記載對話就比較多了,大家可以略去不看:

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二、戰術層面

至於諸葛亮在戰術上的特點,因其戰略目標是雍涼,即運用蜀漢強大的步兵優勢在有利地形作戰,攻佔土地的同時又盡量消耗敵方的有生力量,並盡最大力度的略多人口。在佔據雍涼之後,訓練騎兵,再圖關中。

故而他的戰術優勢便是反殺——即在被攻擊的情況下虐殺敵軍。被反殺的魏軍將領有王雙、郭淮、費曜、張郃,其中王雙張郃被殺。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樂毅的戰術嘛,【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不清楚,沒能總結出來,暫時不能看出二人戰術的相似之處。


三、形勢環境

樓下 @虞瀟魚有云:

燕昭王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齊國大舉攻燕,在趙魏等國的調停下才倖免於亡,此時的燕昭王流落別國,在趙武靈王的護送支持下,回到奄奄一息的燕國,此時的燕昭王和遇到諸葛亮時的劉備一樣都是想著復國復仇的喪家犬。而樂毅正是後來幫燕昭王強國復仇的人,後來的諸葛亮也是幫劉備立足興漢,復仇伐魏的人。這算是他倆的相似點吧。


自比管仲我沒什麼可說的,也沒什麼疑問,我覺得自比樂毅並不光是救燕伐齊之功,卓越的軍事才能那麼簡單,以當時的時局和諸葛亮出山後的作為來看,自比樂毅應該還有另一個意義,當時漢朝傾危,諸葛亮是非常心系漢室的(我崇拜的荀彧也是這樣木哈哈),漢朝名存實亡,局勢上和當年的燕國一樣,處於「大廈將倒」的局面,而樂毅如此這般的力挽狂瀾,不僅救了燕國,還幾乎反滅了齊國,我想自比樂毅是不是有這層意思在裡面,所以漢室比作當年燕國,諸葛亮自比樂毅,曹操就是齊,所以我覺得自比樂毅有一種決絕、嚮往、慷慨的心情在裡面(自比樂毅這個意義是我個人猜測的- -大神們別笑話我)


諸葛亮出山時劉備才彈丸之地,曹操已經佔據幾乎整個中國北方。這種Super hard模式下能輔佐劉備達到三足鼎立,其才能和功業堪稱恐怖,自比管樂實在是太過謙虛了


管仲者,九匡諸侯,扶助周室,助齊制霸。樂毅者,扶保弱燕,力摧強齊,合縱諸國。
我覺得諸葛亮恰恰借兩人言明志向,漢家,諸葛亮是要保的,曹阿滿那他是不去的,要匡扶漢室,就得找劉氏或者忠於劉氏的,可惜劉景升自己老病,而且野心太大,就找劉備去了。樂毅的特點,一個是弱小擊潰強大,第二個是外交才華突出,這不正是諸葛亮長期堅持並且結出碩果的聯孫伐曹戰略么。


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
水鏡先生拿他比作姜子牙和張良,諸葛亮卻自比管樂。
姜張二位,輔佐主公一統華夏,開創數百年基業。管樂二位,雖輔佐主公開創霸業,卻也僅限於一方霸主而已。
諸葛亮自比管樂,大概也是深知當時之世,曹操占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草根出身,雖有皇叔之名,但基礎太過薄弱,縱有三分之策,但想要一統中原,希望十分渺茫。
所以他早認為自己多半也只能做到管樂的程度,如想有更大成就,非得老天眷顧不可。
至於為何自比管樂而不是孫子吳子韓信等,大概因為孫武吳起雖為不世出之良將並有兵書傳世,但在輔佐主公成就霸業上畢竟作為有限,韓信則是政治能力不夠結局太差,在漢朝不太會有人自比吧。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歷史評價大概會和管樂相差不多,肯定比不上姜張。


管仲主理內政,樂毅專精軍事。

管仲使齊國富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樂毅下齊七十二城。

他們是內政和軍事的最高典範。

一文一武,一內一外。

諸葛亮自比此二人,意思是他文能治國,輔佐劉備統百官,撫百姓。武能討賊,平叛逆,誅不臣。


孔明自比管仲、樂毅,心思慎密,符合當世的儒家價值觀,也明才明志。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管、樂二人均以「布衣」於「國家危亡之季」出仕,得遇「明主」,以「文武才」立不世之功「匡扶社稷」,「壽終正寢」。

重要的是按歷史記載,他們一生「竭盡忠智」幾乎沒有什麼污點。而且都是輔助君主匡扶本朝,平亂世,而非另立乾綱,這也是孔明的志向。

「春秋無義戰」,漢獨尊儒術之前,良將能臣雖多,但以儒家視角來看,他們爭議是非太多,更何況很多能人皆不得善終。

比如題主舉的張良韓信,吳子孫子:

吳起殺妻投敵,坑殺趙軍四十萬,最後以箭刺亡君屍體,因此獲罪被車裂,滅三族;韓信討要齊王,垓下按兵不動,最終發動叛亂死於後宮。倆人皆是「逆臣」,以吳起韓信自比,太中二。

張良,孫武皆是知「飛鳥盡良弓藏」而歸隱,劉邦誅功臣,能共苦不能共富貴;夫差驕奢淫逸,父業前功盡棄。孔明顯然不希望侍奉這樣的君主。

就政治而言,劉邦雖是漢高祖,但起事時是叛亂秦帝國;周武王伐無道,仍是作亂犯上。三國初期,漢雖傾頹,曹操仍能以天子令諸侯,以姜子牙,張子房自比,那是準備幫誰「創業」了。而以文王自比者,正是後期權傾天下的曹操。

諸葛亮之所以明垂千古,正是因為他是竭盡忠智的典範,「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從他的隆中自比,一直到五丈原隕落,雖然功敗垂成,但也求仁得仁,應無怨。


之前聽一個學歷史的朋友說過一句話,「西漢只要會抄《管子》就是一代名臣了。」

管子之於漢武之前的百家而言,和孔子之於儒家是一樣的。

上面的列位,答案只著眼於管仲一時的政治軍事才能,而沒有看到管仲功在千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前瞻性思想。就說經濟的玩法,到了二十一世紀,資本家們還是跟管子的玩法一樣。

一本《管子》,比《國富論》領先了兩千多年,可惜漢武帝為了新政聽了董仲舒的腦殘點子。


樂毅攻齊而不滅齊,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而「不時拔莒即墨」,是不想為諸侯豎立滅國的榜樣,「止於兼并而已哉」,這表明他是「合乎道以始終者與……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請參考三國時期魏夏侯玄寫的《樂毅論》,諸葛亮以前賢樂毅自比有何不可?
補充一下:
私以為管仲是春秋排名第一的牛人(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子產),而樂毅則算是在充斥了蘇秦張儀等無恥之流、衛鞅李斯等腹黑之徒的戰國時期為數不多的聖賢了,而諸葛亮的功業和這兩個牛人相比遜色太多,他的聲望很大部分不過是因為三國實在是「太火了」,因此他這樣自比只會有拔高之嫌,斷沒有半點降低身份。


自比管仲大約還取了《梁父吟》中「二桃殺三士」的典故。


「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大家說得很全面了。只補充一點。諸葛亮老家是山東的。在齊魯大地留下赫赫威名的文武全才還有幾個呢?


可憐一個霸了齊國一個毀了齊國


連下七十二城


這裡要先說一下我的觀點: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可能不是他自己說的,是後世給他加的。

管仲有什麼特點?是得到完全的信任後,能化腐朽為神奇:「齊桓之行若狗彘」,我們也看得出來管仲死後齊桓公幹的那些事情,其實是很難看的,而管仲在世時就是把這麼一個人輔佐成春秋五霸之首。因此如果諸葛亮自比管仲,就可以說明:給了權力,即使讓他輔佐一名平庸甚至昏庸的君主,自己也能扭轉乾坤。

樂毅呢?得到燕王信任時,所向披靡,幾乎攻略齊國全境;換到燕惠王,飽受猜忌和流言,被收回兵權,無奈最終逃亡。諸葛亮自比樂毅,就表明了如果自己受到完全的信任和重用,一定會貢獻出巨大的力量;如果不能得到重用,那麼自己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實力,也只得委身而去。

所以本人認為,自比管樂這件事,也許不僅僅是出將入相這麼簡單。一方面,諸葛亮強調自己有管仲、樂毅的本事;另一方面,諸葛亮要求得到完全的信任和足夠的權力來施展才華。這話像是諸葛亮說的嗎?就算是,他也不會當眾說,畢竟把劉備父子比作齊桓公或是燕王父子都不怎麼好聽。

所以我覺得「自比管樂」是後人給加上的。


天意啊!!管仲樂毅都是稱霸一方但是沒有統一全國的人,上天也讓諸葛亮這麼比,註定了他一生不能統一全國。
如果上天吧統一天下的任務交給諸葛亮,亮亮一開始就自己比姜子牙和張子房了。這些,都是冥冥中註定的!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諸葛亮的真實寫照!


簡單點來說,管仲樂毅最大的成就是政治才能,並不是軍事才華,是可以憑藉自己的政治手段改變天下局勢的人物,而亂世三國就需要這種人來終結一段歷史,開創另一個時代。


因為他最崇拜這兩個人


推薦閱讀:

歷史對諸葛亮會不會太善良了?
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什麼都要兵出祁山?
諸葛亮是否為善用兵之人?曾親自指揮過哪些戰役或戰鬥?
陳壽究竟是不是亮吹?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帶上自己以及一些故去大將的子嗣?

TAG:軍事 | 諸葛亮 | 春秋戰國東周 | 管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