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始皇帝駕崩時只有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又是如何得知遺詔被篡改?

同樣,又是如何得知李斯是被動加入陰謀的?

關聯問題:北大漢簡《趙正書》中記載秦始皇傳位給胡亥是否屬實?


以下是我的推測。修改遺詔是誅九族的大罪,有人說除了趙高,胡亥,李斯還有宮女佣人什麼的在場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他們三個智商不會低到密謀這種事還會有其他人在場,所以排除。
所以我先假設只有這三個人在場密謀。
首先胡亥,他是整個陰謀的最大受益者,極度心虛,他頭上還有17個哥哥比他更有資格繼承皇位,他無論如何不會跟任何人說自己的皇位是怎麼得來的。排除。
趙高。他是這場密謀的始作俑者,在跟李斯串通前他也絕不可能跟別人說自己的計劃,萬一李斯不配合?趙高是閹人,這個世界他只信自己,即使他有養子,在親他也不會跟任何人說這件事。排除。
最後李斯。史記說李斯是被動參與密謀,這種被動語態最有可能出自誰口?當然是李斯,李斯是個謀臣,當趙高跟他說自己的計劃時,李斯當然不是立馬做了決定,他一定經歷了好幾個不眠之夜,這種關乎性命的事,一般人不會靠自己的意識決定,而且李斯不像胡亥趙高心狠手辣,他有過猶豫,想到過始皇的恩澤,他至少會讓自己最親近的人來幫助自己權衡利弊,而這個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李斯的兒子,李斯很有可能跟自己的兒子完完整整的說過這次陰謀。因此,在李斯最後的歲月,當李斯跟趙高鬧翻之時,李斯和他的兒子必然感到一絲恐懼,他們很有可能試圖用這次密謀的真相來制衡趙高保命,讓更多的人知道事實真相也許會更好,當然是更多的親信知道,所以這個秘密在李斯家族已經不是秘密了,人人皆知。李斯腰斬於市,誅三族,倖存的家族成員面對家族敗亡,在秦無立足之地,修改遺詔之事也就對家族前途無關緊要了,也許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就是這些李斯遺族的口述,畢竟史記還記載了趙高說服李斯的對話內容,除了李斯應該沒別人知道吧。
另外,也許史記的記載也有水分,密謀的事純屬意淫,但是胡亥會當上皇帝確實震驚了全國,連陳涉都知道將來的皇帝肯定會是扶蘇,所以當時的秦國上下,都高度懷疑這件事。史記作為官方史書,的確也用了很多民間傳說,所以我也只能根據已有的資料作出以上推測。純手打,如有漏洞勿噴。


做為沒親歷此事的史官,司馬遷不僅敢一口咬定胡亥是矯詔既位,還把趙高當時如何拉李斯下水的對話都清楚的寫了下來。後世史學家還找不到理由反駁,為什麼?我還是從你們都讀過的《明朝那些事兒中》中的一則故事來為大家舉例吧

永樂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遠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內睡覺(帝已就寐),忽然內侍前來通報,說有人前來進見。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興,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願意在熟睡之際被人從美夢中驚醒,但當內侍說出前來進見的人的名字時,朱棣如同觸電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馬上召見此人。而這個深夜前來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 聞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恐懼,他十分清楚,如果沒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絕不可能私自回來的。而此刻胡濙不經請示,深夜到訪必然只有一個原因——他找到了那個人。

  胡濙見到了朱棣,告訴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兩人交談了很長時間。(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他們到底談了些什麼,這個懸疑二十年的謎團的謎底到底是什麼?

  我必須飽含悲痛地告訴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說,現在說出這句話,我也很慚愧,胡濙最終沒有忽悠朱棣,他雖然讓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確實帶給了他答案。

  而從我講這個謎團開始,到現在謎團結束,中間穿插了無數歷史事件,也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但我最終還是不能給大家一個肯定的答案。

  說實話,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經說過,此文是採集多種史料經過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別寫成,雖然也採用過一些明清筆記雜談之類的記載,但主要依據的還是明實錄、明史等正史資料。

  我這人膽子並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歷史懸疑問題,也實在不敢亂編,史料上沒有,我自然也不能寫有。不過大家也不用失望,因為我雖然不能給出結論,卻能夠推理出一個結論。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歷史學家的職責之一就是從過往的死文字中發現活的秘密。

  下面我們就開始這段推理,力爭發現歷史背後隱藏的真相,在這段推理過程中,我們將得到三個推論:

  首先,從上面的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確實是尋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還如此興奮,其原因我們也已經分析過了,除非已經完成使命,胡濙是絕對沒有膽子敢擅離職守的。

  由此我們得到推論1: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帶來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爭議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對朱棣說了什麼?

  這似乎是個死無對證的問題,但其實只要在推論1 的基礎上抓住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推理辨別,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那個夜晚兩人交談的內容。

  胡濙深夜到訪,會對朱棣說些什麼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A:我沒有找到建文帝,也沒有他的消息,這麼晚跑來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結論: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會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經死了。

  結論:可能性較小。

  原因:雖然本人當時並不在場,我卻可以推定胡濙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句話,因為在史書中有一句極為關鍵的話可以證明我的推論:

  「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推定,他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些。

  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兩推論皆不對,此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結論。

  就這樣,我們結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個推論。

  推論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合推論1 和推論2,我們最終來到了這個謎團的終點——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些什麼?

  這看上去似乎是我們絕對不可能知道的,連胡濙對朱棣說了些什麼我們都無法肯定,怎麼能夠了解到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什麼話呢?

  其實只要細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是可以知道的。

  因為建文帝對胡濙說過的話,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

  胡濙不是吃飽了沒事幹四處找人聊天的那種官員,他肩負重要使命,且必須完成,當他找到建文帝並與之交談後,一定會把所有的談話內容告訴朱棣,因為這正是他任務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在那個神秘夜晚胡濙告訴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訴胡濙的。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談話內容,就能了解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那麼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談了些什麼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會談論天氣好壞,物價高低等問題,當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禮敘舊外,其談話必然只有一個主題——你的打算。

  陛下,你還活著,那你到底想怎麼樣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給了胡濙一個答案。

  而在那個神秘的夜裡,胡濙告訴朱棣的也正是這個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麼,這看上去也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實上,我們是可以了解這個秘密的,因為這個秘密的答案正是我們的第三個推論。

  解開秘密的鑰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釋」。

  解脫了,徹底解脫了,二十年的疑問、憂慮、期待、愧疚、恐懼,在那個夜晚之後,全部煙消雲散。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同時可以推定胡濙與朱棣談話之時,建文帝應該還活著。

  因為胡濙是一個文臣,之後他還因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並成為了後來的明宣宗託孤五大臣之一,在尋訪過程中,為了保密,他一直是單人作業,像他這樣的一個人,是干不出殺人滅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訪朱棣,也充分說明了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向朱棣通報過建文帝的消息。

  當然,在談話之後,朱棣會不會派人去斬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難說的。

  不過我願意相信,朱棣沒有這樣做,在我看來,他並不是一個滅絕人性的人,他的殘忍行為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變成了一個老人,並且得到了那個答案,他也應該罷手了。

  推論3:答案。

  「二十年過去了,我也不想再爭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個人繼續活下去。」

  我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的答案才能平息這場二十多年的紛爭,才能徹底解脫這兩個人的恐懼。

  坐在皇位上的那個,解脫的是精神,藏身民間的那個,解脫的是肉體。

  我不會再和你爭了,做一個好皇帝吧。

  我不會再尋找你了,當一個老百姓,平靜地活下去吧。

  這場叔侄之爭終於划上了句號。為了權力,這對親人彼此之間從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見,骨肉互殘,最終叔叔打敗了侄子,搶得了皇位。


這還真是個好問題,這事至今還是歷史的一大懸案。我的看法是,趙高他們根本沒有改遺詔,而是在秦始皇快掛的時候見風使舵,吹了耳邊風,立胡亥接班根本就是秦始皇的意思。

一是扶蘇秉持儒家思想,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秦始皇沒法用他接班,所以才發配到邊疆,而胡亥是趙高的學生,與李斯都屬於法家思想,至少大方向還卡拍,這兒子雖笨,但有強大的秦國和趙李的支持上位還是可以的。

二是秦代還沒有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秦人源於少數民族東夷族,素有「擇勇猛者而立之」的傳統,比較喜歡暴君這個類型的繼承人,而扶蘇接到遺詔就自殺,顯然性格比較軟弱。

三是秦始皇對胡亥十分寵愛,帶著他巡遊,也還是重點培養。以趙高李斯的位置,他們對一個只顧著修仙保命的老糊塗和一個剛剛20歲的混沌青年,真沒必要改遺詔,只需要合適的時候提建議並把手續辦了即可成事。

你要問我為啥司馬遷史記要寫成那樣子。我只能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司馬遷作為漢代的史官,第一大要務就是歌頌劉邦及自家皇帝。漢代是獨尊儒術的,司馬遷還做過董仲舒、孔安國的學生,所以對儒家思想是十分推崇的,自然對扶蘇的理念有好感。劉邦發跡是跟著陳勝吳廣起義,而他們的旗號就是扶蘇和項燕。所以,在劉邦陣營來看,只有扶蘇屬於正面人物,討伐對象秦二世只有篡改遺詔,才更能印證劉氏政權及政策的合理性。而且,劉邦在統一天下過程中也吃了趙高不少虧。不說別的,秦大將章邯就是因為趙高離間才投降了項羽,最後在關中死拼劉邦。而作為滅了陳勝吳廣起義、搞死項梁的秦末最厲害的大將,章邯在史記里連個傳記影都沒有。

所以呢…你們懂的,太史公也是要講政治的。


以下是呂思勉先生《秦漢史》第二章部分內容:

按古大子(太子)皆不將兵。使將兵,即為有意廢立,晉獻公之於申生是也。扶蘇之不立,蓋決於監軍上郡之時。二十餘子,而胡亥獨幸從,則蒙毅謂先王之舉用大子(太子),乃數年之積,其說不誣。始皇在位,不為不久,而迄未建儲,蓋正因欲立少子之故。扶蘇與蒙氏,非有深交,而李斯為秦相,積功勞日久,安知扶蘇立必廢李斯而任蒙恬?斯能豫燭蒙恬用,已必不懷通侯印歸鄉里,豈不能逆料趙高用而己將被禍乎?故知史所傳李斯、趙高廢立之事,必非其實也。

還有:

漢時,簡策之用尚少,行事率有口耳相傳,易致訛謬;漢人又多輕事重言,率意改易;故其所傳多不足信,秦與漢初事尤甚。

故知《李斯列傳》所載趙高之謀,二世之詔,李斯之書,皆非當時實錄也。而趙高說李斯立二世之說視此矣。此說或將為人所駭,然深知古書義例者,必不以為河、漢也。

所以,為什麼不想想這事可能完全就是司馬遷編的呢?如果說司馬遷的記載能夠自圓其說,那麼呂思勉先生的推論也能自圓其說,反正雙方都沒有證據。太史公記載也不一定就是史實。

——————————————回應評論區的分割線—————————————————

1.關於始皇帝欲立誰為儲的問題@2458588672

我覺得呂思勉先生的推斷是有道理的,將他的寥寥數語結合我自己的理解展開來談,有七點淺見。

這個問題其實要聯繫關於太子的政治慣例來考慮。

第一點,沒有君父在內而太子外放的道理。原因是,太子外放就遠離了帝國的權力中心,不利於政權的平穩交接,古往今來有多少政變都是直搗中樞一舉成功的,外放太子就是給潛藏在暗中的野心家以機會,而野心家是自古不缺的,始皇帝作為以政變(除嫪毐)開始親政的君王,是不會不明白這一點的。

第二點,外放太子反而不利於太子樹立威望。邊防當然十分重要,但是對於君王和儲君來說掌控全局是最為重要的,太子遠離了政治中心,固然可以在邊軍中樹立威望,但是反而在中央各級官吏以及地方官吏、禁軍以及其他邊境地區的邊軍中失去了樹立威望的機會

第三點,外放不是保全之意。扶蘇與始皇帝、李斯政見不合,如果始皇帝真的有意立扶蘇,就更不可能外放扶蘇。想想看,假如,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立一個主張與民休息的儲君,那麼他對國政的規劃必然是「寬猛相濟」,由自己來釐定天下,待太子即位後安撫萬民。那麼,要實現這一構想,光有太子是不行的,需要一批能理解太子、認同其理念的官員來輔佐,這就是為儲君「儲才」,那麼就必須讓太子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官員,外放到邊軍反而是剝奪了這一機會。

第四點,儲君不必要刻意拉攏軍隊,這反駁了「監軍立威說」。因為無論從利益的考量上,還是古代君臣道德秩序上,軍隊都是優先效忠正統繼承人的(軍內有投機者和野心家的除外)。所以,只要明確繼承人,同時不給其他有機會窺私儲位的皇子以接觸軍隊的機會(無緣儲位的皇子還是有可能將兵的,而這本身就是保衛皇權最基本的措施)。太子是一定能夠得到軍隊效忠的,不需要刻意建立聯繫以獲得支持。而且太子作為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受到信任的同時一定會承擔君王最重的猜疑,而防備儲君搶班奪權的做法就是「古來太子不將兵」,這是自古的政治慣例。外放皇子監軍是有明顯政治信號的——這象徵該皇子不會是太子。

第五點,我推測扶蘇將兵是始皇帝想將扶蘇作為宗室重將而非儲君。當然很多朝代都有宗室將兵的情況,例如秦惠文王的兄弟嚴君疾,但是這些宗室都排除在了皇位繼承人之外。史料記載扶蘇比較仁,那麼有可能這種性格使的始皇帝放心將兵權交給他而不擔心他會凌害兄弟。外放扶蘇有可能是想使其屏衛將來的二世皇帝,效仿當年的樗里疾(就是嚴君疾)。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

第六,歷史上也有在儲位不定時外放諸子的,但並不會只外放一人。比如後世的袁紹,三子一甥放於四州以觀其志。袁紹愛幼,把諸子一同外放拉平了長子和幼子的地位。但是史料中未見始皇帝外放其他皇子。只放扶蘇,那就是很明顯的政治信號:扶蘇不合朕意,不得窺儲位。

第七點,申生和重耳的例子。要知道,重耳從沒被立為儲君!重耳是秦穆公立的!晉國的先君從來沒考慮過使其即位才外放重耳的!同樣的,三國時的劉琦為什麼在襄陽不自安,自請出鎮江夏避禍——出鎮江夏意味著放棄爭儲!這樣把控了荊州的劉琮勢力(蔡氏以及廣大荊州臣子)才停止(放緩)對其打壓。

2.太史公記史問題@賀明

確實,經過指出,我也覺得直接說太史公五帝本紀是「拍腦袋瞎編」是有失公允的,已經編輯掉了,感謝指正!

但是,我還是認為司馬遷與呂思勉先生掌握的史料都是不足以還原始皇帝駕崩前後始末的。因為,現存唯一確定與之相關的史實是——胡亥立,殺扶蘇、蒙恬。到底是矯詔而立,心裡有鬼呢;還是合法即位心狹量窄殘害兄弟呢(比如曹丕殺曹彰)?誰都說不清楚。現存的史料中沒有相關的記載(流傳到今的史料),也沒有提及散佚的史料中有相關的記載(就是那種古人看過並引用,但引文尚在原文沒有流傳到今的那種)。如果太史公真的參考過一些現已不存的史料,按理說我們能夠從同時代人的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或者太史公直接在書中標註出處,然而並沒有。因此,我認為太史公和呂思勉先生的論述都只是推測,在這方面太史公的論述並不因其距事發年代較近而有任何的加分。


艾瑪終於可以說這句話了——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秦始皇一國之君都病得要死了怎麼可能連個端尿盆的都沒有?「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很明顯除了三人還有其他親信太監在場嘛

太僕掌車馬,屬官有車府令丞,趙高的中車府令職能應與之類似,並不負責起草詔書。掌管文書的尚書和掌管玉璽的符節令都屬少府,掌通章奏的御史大夫更是位高權重(直說就是我不知道誰負責起草……)
之所以會出現「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的情況。應是因為出巡在外一切從簡,內官都要接受掌管車馬的中車府令的安排管理,所以趙高才得以參與其中,所以司馬遷才會費勁巴力的整好幾個轉折而不是直接說「在趙高所」。

而詔書的內容至少還有負責起草詔書的人知道,如果詔書原件也要加蓋印璽的話掌璽的人應該也知道。趙高沒有啟封卻知道詔書內容,要麼是起草詔書是在場,要麼是在場的人口風不嚴,畢竟這份詔書的內容並不算機密,知道的人不會太少
而有這些知情者就多了一分把信息留下的可能,如果他們口風不嚴知道的人更是很難清洗乾淨。再者,李斯後來和趙高反目也可能把秘密透漏給其他人。至於為什麼史書只提了三個人:趙高是主謀、胡亥是核心、李斯官最大。其他人只要投贊成票就可以了
至於陳勝,他不需要知道,他只需要懷疑就行了。皇帝突然駕崩在外、長期沒有太子、廢長立少、大肆屠殺兄弟和大臣——我說我懷疑一小下下你沒啥意見吧!「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

再者這份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遺詔,因為它只說「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並沒有提到傳位,所以仍然是「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祕之」。後人常說的由扶蘇繼位只是趙高的推測「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
如果始皇真的要立遺詔,必然是要有明確的傳位詔書的。扶蘇雖為長子但沒被立為太子,現在要死了還玩隱語不把話挑明,嬴政你這臨死難道還要玩把刺激嗎?!
之所以先寫召回詔書而不是先立遺囑,應該也是為了防止內亂。若立扶蘇,則恐咸陽有人乘虛作亂;若不立扶蘇,則恐其擁兵謀反。因此無論想立誰召回扶蘇都是首要任務

但秦始皇剛下完這份召回扶蘇的詔書連基本程序還沒走完就死了。所以,其實根本就沒有遺詔……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嬴政夢想長生不老不願談及生死,傳位詔書在嬴政看來簡直就是自己的死刑判決書,自然更不願意早早的寫好存檔(不立太子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結果事與願違,皇帝陛下的病情越來越重越來越重……「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終於是要向命運低頭了。醫學的事我不清楚,可能始皇覺得自己還能挺到咸陽吧,再不濟也能再挺寫一份詔書的功夫。不料病情突然加重,丫崩了~~

又或者已經寫好了傳位詔,趙高不知道所以沒提。緊接著李斯、趙高政變——寫了詔書也是作廢


這種東西吧,總是有渠道流出來的。
當然也真的不知道的,比如《史記》里陳平奇計助劉邦,其中有幾次具體計謀是什麼,司馬遷就說:「這個俺真的不了解內情,一點都不了解......"


如果真的只叫這三人在場的話那皇位一定是傳給胡亥了,你以為秦始皇傻啊,傳皇位給扶蘇卻把他弟弟給叫上,說孩子啊,皇帝位子給你哥留著,你別傷心啊。而且這樣叫上還只叫這三個人在場,就這麼自信這三人不會搗鼓出什麼小九九,畢竟胡亥和趙高關係太好了。如果真的傳給扶蘇,當事人不在,應該叫上除利益相關者(胡亥)以外的所有跟隨大佬在才符合常規思維。綜上,其實皇位確實是傳給胡亥的。至於史記怎麼寫,呵呵笑一笑就行了,對於密謀的歷史事件,除非有確鑿的證據,寫法只能是根據事件發生當時的歷史環境進行推斷,所以很多人說司馬遷是編故事小能手也不過分。
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會傳位給胡亥而不是扶蘇,兩種猜測:1、始皇和扶蘇的政治理念不同,始皇是威權+法家思維,扶蘇是仁政+儒家思維,始皇怕扶蘇上位後翻案。2、胡亥也許得趙高指點在始皇最後的日子裡表現的非常孝順,這可能感動了始皇,再加上可能始皇在彌留之際已經有些糊塗了,就憑好感稀里糊塗傳給胡亥了。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給史官說,你把這話記下來,這是我說的,可以反映我的人格和處事方式。
嗯,就是醬紫。


胡亥法統不正,所以要推翻他,以有道伐無道,要不劉邦以秦吏伐君,名聲不好


司馬遷猜的 他是編故事小能手


改是肯定改了的,秦始皇再傻也不會傻到讓秦胡亥即為,當時扶蘇在什麼地方?在北部和蒙恬一起修長城,蒙恬當時是什麼人?根據史記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在屠睢五十萬人之後這三十萬人可是秦國最大的一股軍事力量,作為武力起家的秦始皇把扶蘇送到那邊還看不出在想什麼嗎?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沒有休養生息反而擴大了戰爭範圍,導致民怨沸騰,針對這一點,秦始皇的做法在陳涉世家裡已經說出來了「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為何秦始皇在的時候百姓沒反?因為他們都有個盼頭,有一個「多聞其賢」的扶蘇公子將成為皇位的繼承者,百姓是如何「多聞其賢」的呢?大家可以猜測下,以後這種武力至上的老爸有個「多聞其賢」的兒子的案例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很多。最完美的結果就是,扶蘇繼位後,北部匈奴威脅被蒙恬控制住,南部南粵地區臣服秦朝,扶蘇上位後迅速修整國策調養生息,百姓臣服,那估計我們自稱的就是秦族而不是漢族了。

至於改了後誰透露的呢?當時案發地點就三個人,趙高,秦胡亥和李斯,趙高作為最大受益人是絕對不會說的,秦胡亥再傻也不可能到處宣傳這件事,反而李斯最有可能,李斯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嫡長子繼位首先就是當時最基本的法理,法家的思想肯定就是嫡長子繼位而不是讓一個小兒子當皇帝。李斯作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這場政變中基本是不可能獲得任何利益,反而自己的政治地位被趙高動搖導致之後全家被殺,所以很有可能的一點就是李斯自己透露出去,可惜的是範圍不夠大,導致百姓「未知其死也」


《史記》記載: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根據傳統,這道叫扶蘇回來主持葬禮的命令意思就是讓
扶蘇來繼承皇位。而且第二句話也告訴我們還有五六個宦官也知道這道命令。
之後有很長一段話是趙高跟李斯陳述厲害關係,來拉攏李斯。李斯沉迷於權勢不可自拔,於是與趙高結盟,一起扶持胡亥為王。所以並非被迫參與。
以上史實來自《李斯列傳》,希望能夠解答題主的疑問。


從史書角度來說,確實不好解釋別人是怎麼知道的。不過從春秋戰國時形成的嫡長子傳統來說,秦始皇把位置傳給胡亥這個第十八子,而胡亥上台以後對自己兄弟姐妹的兇殘來看(說明他自己或者趙李對即位的合法性有後顧之憂,歷史上象合法即位的皇帝好象沒有把自己兄弟姐妹給滅門的),史書還是靠譜的。如果秦始皇確實把位置傳給胡亥,有很多事件象沙丘之變反而就不是很好解釋了。


比如說,李斯後來被抓了,為了保命審訊時就說了出來了,用來威脅趙高,可是趙高都指鹿為馬了,自然沒用,但卷宗卻被蕭何留下來了,後來被司馬遷翻到啦


李斯被殺死前告訴皇親國戚,僕人,然後滅亡了就流傳開了


你們這群人,你們又怎麼就知道人家當時就三個人在場啊。


關於帝王的謠言是永遠不會中斷消失的,這些多是野心家為自己鋪路的,前提是,這樣的謠言是不是能站住腳。

雍正改詔是一個流傳甚廣的謠言。大意是他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然而這個謠言顯然站不住腳。首先是出於對皇家的尊重,無論十四還是四字前面都會加上「皇」字;其次當時的詔書是用滿漢蒙三族文字書寫的,改得了漢字,改不了滿文蒙文。

如果能夠找到決定性的疑點,那麼這個謠言或許也會有市場的。


既然隆中「因屏人曰」,而且當事人後來也沒提,怎麼知道隆中對原文的?


應該是傳聞,司馬遷作史記的時候,根據傳聞和一些證據,覺得這比較接近事實,作出了"應該就是這樣的"判斷。


一沒有史料流傳,(這事也沒法載入史料,除非當事人寫個回憶錄)。二最近的正史就是太史公的《史記》,可太史公也是各處走訪查詢檔案而聞,而漢武劉徹與劉邦之間都差了一百多年,再去走訪。這麼隱秘的事,說是道聽途說也不為過。三不同學者根據已經表現的史料,做了不同的推測假設,真想到底怎樣,沒人知道。假設始皇帝雄才大略,假設始皇帝寵愛幼子,假設始皇帝因政見不合討厭扶蘇,,又或者作為宗室將兵。可能性太多,根本無法得出真正的結論。只能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歷史,自己願意相信的某一個方向。
好像成了歷史不可知論了。可是,先秦史,除了見諸史料明確的行為做法,任何人物內心與密室陰謀,都有一種不可知的屬性,作為離歷史最近的太史公,走訪各地,史料豐富,或可推測一二。
但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只能老生常談,歷史是個婊子,被所有人戲弄。


推薦閱讀:

秦始皇南征百越前,百越之人是什麼心態?
秦始皇有立過太子嗎?
大秦朝到了公元2015年是什麼存在?
春秋時的晉國如果不分裂成趙、魏、韓三國,秦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如果秦國沒有一統天下,關中之地還會成為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嗎?

TAG:中國歷史 | 秦始皇 | 史記書籍 | 秦朝 | 歷史事件 |